BI不关乎企业生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3:04:09


    BI不关乎企业生死

    2007-08-30

    
    2001年10月,王茁在《南风窗》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叫做《企业要长‘千里眼‘--商业智能体系的建立》的文章。当时身在美国的王茁也许并不知晓,很多人正是从这篇文章里第一次知道了商业智能。
    三年之后,王茁的第一本关于商业智能的专著《三位一体的商务智能--管理、技术与应用》出版,王茁在该书的前言中这样写道:商业智能在中国的发展尚出于起步阶段,大部分企业对商业智能仍然缺乏必要的了解。要想让商务智能在中国取得大的进步,首先必须做的工作就是普及商务智能这一概念,让更多的企业和员工转变观念、提高认识。也正是在这本书的写作过程中,王茁萌发了回国参加信息化建设的念头,并辞去了美国MDY高级技术公司市场主管的职务,回到了出国前所在的上海家化联合股份有限公司,并担任主管战略规划、市场营销和信息系统的副总经理。     在国内工作的亲见亲闻,让王茁对国内企业的商业智能应用有了更多的了解。同时,王茁也指出了商业智能发展到现在所存在的问题:人们往往过度强调"智能",却忽视了"商业",商业智能变得越来越像一个IT的专有名词,从而退化成了一项IT技术工具。    王茁主张把商业智能的定义尽量宽泛,让更多的"商业"用户接受商业智能,而不仅仅是"技术"用户陶醉其中。     你在写《三位一体的商务智能--管理、技术与应用》这本书时,商业智能在国内处于什么样的发展状况?    王茁:那是在2002年,刚开始写这本书的时候我还在美国的Gartner公司做咨询师。所以这本书也有缺陷,就是对中国企业的应用情况关注比较少。不过,总体来讲,那时候国内企业最热门的是ERP,一直到2004年这本书出版,都是ERP的热潮。    相比之下,美国企业在这方面要领先很多,2001年开始,他们已经在谈ERP和商业智能的结合,企业绩效的管理等等。中国企业这几年也在开始跟上,但是在认识上一直没有美国企业广泛和成熟。     你觉得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中美企业对商务智能认识上的差距?
    信息化分为两个阶段:自动化和智能化。从总体上看,以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效率为最大目标的自动化,美国企业已经基本上完成了。ERP、CRM、SCM等系统已经比较普遍地应用在美国大大小小的企业中。在这样的基础上,他们就开始对信息化有了更高的要求--智能化。不管是从内部降低成本,还是外部拓展市场来考虑,智能化更多地是从经营数据的角度,去做一些分析,从而为企业找到一些新的机会。    除了美国企业自身对智能化产生的需求之外,2002年通过的萨班斯法案,也是一个重要的推动力量。这个法案促使美国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高度重视信息获取和披露的准确性、及时性和全面型。商业智能在帮助企业提供报表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所以新一轮的企业IT投资热潮,就转向了商业智能。    既有内在的基础和动力,又有外在的压力,我觉得正是这两方面促使了美国企业在商业智能应用方面的领先。         根据你的观点,商业智能是否必须建立在完备的自动化的基础之上才能应用?    不是这样的。现在对商业智能有很多理解上的偏差,其实如果你越广义地去定义商业智能,它越不需要有完备的自动化基础。如果我们狭义地定义商业智能,这时候企业就必须要有很完备的ERP、CRM、SCM等等IT系统,由这些系统提供相应的数据,再把这些数据放在一个大的数据仓库里面,然后再做数据抽取和分析。狭义地理解商业智能,确实要有一个完备的自动化基础,否则建一个数据仓库,数据从哪里来?这就好像没有粮食,却造了一个大粮仓,这样没有什么太大的意义。
    如果宽泛地去看商业智能:把数据采集之后,对它进行一定程度地整合和分析,为决策提供依据,这就是商业智能。在这种前提下,我们几乎任何时候都可以应用商业智能,哪怕只有一点点数据,我们同样可以做分析,分析的工具可以是以前的传统做法:把数据放在账本上、纸张上做分析,也可以用一般的Excel表格做分析,当然数据量大一点的也可以用专业的商业智能分析平台。商业智能通过各种各样的工具都可以进行,不一定必须是SAS或者SPSS这样专业的大型软件才能完成。     对于BI的广义和狭义这两种定义,你更倾向于哪一种呢?    我一直希望把商业智能尽量宽泛地定义。不过,商业智能发展到现在,有很多现象让人很不乐观。虽然商业智能的英文现在仍然叫Business Intelligence,但是Business的感觉已经很弱了。人们更多的把商业智能看成是一个IT专有名词,太强调Intelligence,而忽视了Business, Business Intelligence已经退缩为一个技术工具。在这种情况下,要让更多的Business用户而不仅仅是技术用户接受商业智能,是有一定的困难的。    我最早接触商业智能,是在美国的圣约翰大学读MBA的时候,那时候有一门叫做经济预测的课程,里面涉及到了商业智能的内容。但是,商业智能在现在的很多大学已经变成一门IT技术课程,更多地去讲技术,讲如何建数据仓库,如何进行数据挖掘,如何进行报表生成,恰恰忽视了商业的内容。    所以,虽然我主张把商业智能的定义尽量宽泛,但是大部分商业智能概念的接受者已经把它狭窄化了。Business Intelligence虽然仍带着Business的字样,但是用来代表与商业智能相关的一系列技术可能更合适,因为要涵盖数据仓库、数据挖掘和OLAP等等这些技术名词,没有第二个概念比商业智能更具有这么广泛的指代性。但是,如果再用Business Intelligence把前面提到的广义的商业智能所包括的内容全部涵盖进去,已经做不到了。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商业智能这个名词已经脱离了原有的概念,我认为应该考虑用别的名词去替代商业智能的广义概念。并且,广义的商业智能现在已经开始陆续地被分解,比如,财务人员做财务报表分析,从广义上讲这也可以被称作商业智能,但是不会有人说这是在做商业智能,大家都普遍说是财务分析。商业智能的理念依然存在,但是名称已经变了。        商业智能项目的失败率普遍很高,你觉得症结在哪?    你说的没错,商业智能项目确实有着很高的失败率。这也造成了现在普遍存在的对于商业智能的两种极端的观点--万能论和无用论。    一些商业智能厂商在推广或者推销商业智能概念的时候,他们的目的往往是为了推销产品,在这个过程中往往会不可避免地存在夸大其词的现象,使得企业认为商业智能是万能的:一旦有了这样一套系统,企业的报表、分析等等都能自动生成,企业的局面一下子大不相同。    而越是抱着这样幻想的企业,最后的结果越往往是幻想的破灭。特别是大型商务智能的项目失败比例非常高,这又造成了很多人在幻想破灭之后,认为商务智能只是个绣花枕头,并没有帮助企业做出任何新的东西,也没有缓解企业遇到的任何压力,甚至说没解决任何问题。所以,对商业智能理解的两极化现象都存在。这里面既有厂商的问题,也有用户的问题,于是最后便产生了这样的现象:厂商是万能论的推动者;实施项目失败的用户是无用论的支持者。    再来看看为什么商业智能项目的失败率这么高。相比于ERP,商业智能项目涉及的面更广,ERP是分模块实施,可能这段时间主要是财务和IT人员一起实施,下一段时间可能会是销售和IT人员合作,涉及到生产的时候就是生产人员和IT人员来配合。但是商业智能项目完全不是这样,比如把ERP数据导入到数据仓库里面,这样一个数据仓库项目的简单环节就可能会涉及到财务、生产、销售、人事等众多部门,然后还有CRM、SCM等系统的数据导入,都会同时牵涉到众多部门。    同时,企业上ERP的时候,大部分数据积累几乎是零,等于是重起炉灶,旧数据一般不会成为ERP实施的障碍。但是,商务智能项目是以已有数据为基础的,项目开始建设的时候,要把已有的数据以统一的格式进行整合,这时候往往会发现几乎所有的数据都是有问题的:或者格式不兼容、或者完整性不够、或者准确度不高等等。在很短时间内,既要把这些"脏、乱、差"的数据"清洗干净",又要建设一个数据仓库把这些数据装进去,所以工作量比较大,仅仅是数据这一项就会让很多CIO崩溃掉。所以,不管是工作量还是工作难度,商业智能的项目都要比ERP大。    前几年中国的企业界和IT界流行着这么一种说法,说ERP应该是"一把手工程"。这对于那些涉及业务流程重组的ERP项目来说,不无一定道理。但是,我认为商务智能才是真正的"一把手工程",因为"一把手"是企业最重要的决策者,而要决策就离不开支持决策的数据、信息、知识、智能和智慧,因而企业的"一把手 "就应该高度重视以数据分析和提炼为主要功能的商务智能系统。        能再详细解释一下为什么商业智能项目才是真正的"一把手"工程吗?    ERP 把一些手工劳动实现自动化,解决的是企业的运营业务问题,所以它可以是"二把手"工程。为什么呢?因为企业负责运营的不可能是"一把手",管战略、把控企业发展方向的才是真正的"一把手",商业智能恰恰跟企业的决策方向相关,所以说它是真正的"一把手"工程。但是,商业智能这样的与"一把手"息息相关的工程,如果"一把手"没有给予必要的支持,等于是领导缺位,实施起来的难度会更大。    并且,在中国这样的信息化后起的国家,商业智能项目的提出者,一般是企业的高端决策者。所以商业智能项目在实施的时候,团队会面临很大的压力,总是担心做出来的系统不能很好满足老总们的需求,而在整个项目进程中,挖掘老总对系统的需求又比较困难。很有可能项目实施完了之后又发现不符合决策者的要求,只能推倒重来。所以我觉得数据质量之外,又一个决定商业智能项目成败的因素就是领导的支持。这里的支持不仅仅是给项目组充分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权力,还应该包括理解。    其实打个比方就能很好地理解商业智能项目的这种难度了,比如有一个运动员,是让他学会运动更容易呢?还是让他变得更智慧、更会思考容易呢?答案肯定是运动比智慧要容易。ERP等于是让企业的四肢运动起来更灵活,商业智能就是让企业的大脑更高速、更高效运转,这个难度可想而知。        你觉得要保证一个商业智能项目的成功,有哪些必备条件?    决定一个项目成败的因素很多,但是归结起来,我觉得有五点值得在项目实施中格外重视:项目的领导,业务的支持、数据、技术和人才。    商业智能项目如果没有一个很好的领导,项目的方向肯定是不明确的,或者说项目的推进可能会时断时续,甚至会夭折;第二个是业务的问题,我刚刚谈到商业智能项目对业务的影响比ERP更深,所以业务部门的支持对项目的成败也起着重大的作用;第三个是数据,数据如果不能够很好地整合,任何商务智能项目都很难推行下去,就像一句老话叫"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或者是有米但是掺杂了很多沙子,肯定做出来的饭也让人难以下咽;技术方面主要是软件的选型和实施商的选择;人才方面主要是企业的内部人才,企业内部从事实施、从事分析的人才是否充足,也会对项目产生很大的影响。一个商业智能项目要做成功,这五个方面都要去努力。    最后我讲一点,我认为在中国商业智能应用的普及绝对不会像ERP那样那么轰轰烈烈,商务智能一定是一次静悄悄的进程,而且是分期分批的。因为对于企业来讲,商业智能并不是一个关乎生死存亡的东西,我们可以把它理解成是锦上添花。(techtarg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