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群诞生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0 11:11:01
发布时间:2009-08-03
来源: 果汁日报 2008-02-17
公园雕塑和雕塑家
广州不要“石屎森林”

李传球
李传球今年80岁。已经退休的他,常年来往于美国和广州之间,喜欢书画,爱交朋友,乐天向上的性格让他看上去比自己的实际年龄年轻了许多。广州人民公园那六座伟大的雕塑作品,和他二十年前的一段努力是分不开的。
上世纪80年代,李传球任广州越秀区建委主任。那是一段艰苦的年代,“文革”之后百废待兴,因为历史遗留问题太多,广州不少的普通老百姓生活比较困难。“特别是住房,‘买房子比找老婆’还困难。”一家三代同床睡的、人均住房面积只有3平方米的……目睹这些现象的李传球痛心疾首,遂在老城区大力开发房地产,初衷很是简单,就是让广州人都有个舒适的地方住。
那应该是广州乃至全国最早的一波房地产开发活动。李传球记得他当时着力打造的“景泰新村”的价格是每平方米680元。
效果是显著的。建委手中也掌握了一些可以支配资金。可是李传球却不再满足于建设更多的高楼大厦了,他想做些其他更有意义的事情。
“什么样的城市才是美的呢?如果全部都是高楼,那不是美,‘石屎森林’不是我们想要的广州。”
李传球在思考这样的问题,一时之间没有想出一个答案。直到有一天,因为想要在景泰新村里做一个雕塑展,他在朋友的介绍下和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的教授们建立了联系。大家一拍即合:“让雕塑走到室外,在广州这座城市的角角落落安家落户。”
七大雕塑家捐赠作品
在今天的我们看来,城市雕塑已经是一道常见的风景,而在二十几年前,广州的城市雕塑却是屈指可数,在中国的其他城市也十分少见。而广州就要一座属于自己的雕塑公园了!
让雕塑群落户在哪里呢?李传球想到了人民公园。1986年的人民公园,仍旧完好地保留着最初的法式风貌。李传球回忆,当时在公园里还散落着不少西洋雕塑作品。据说是当年康有为、梁启超在广州的时候从法国引进的雕塑样品。原来,当人民公园还叫中央公园的时候,康梁也曾经有过把这里打造成雕塑公园的畅想,只是因为时局变换才未能如愿。
“就让雕塑群落户人民公园!”它位于广州最古老的中轴线上,同时又传承着先人未继的梦想,没有比这里更合适的地方了。
创意和地点都有了,接着就是要落实。雕塑和其他的艺术门类不一样,不仅创作过程充满了艰辛,而且花费也十分高昂。有人打了个一百万的预算报到上级单位,没有批下来。
可是李传球坚持要把这件事情做下去。“对广州有意义,对广州人民有意义的事情,为什么不去做?”他开始去做雕塑家的思想工作。
很快,一件看似不可能的事情变成了可能:包括潘鹤、李汉仪、梁明诚、唐大禧、曾肇权、陈本宗、林毓豪在内的广州、乃至全国最顶尖的雕塑大师集体承诺:他们的雕塑作品不收一分钱,只要李传球提供个地点就成。

雕塑家潘鹤。
雕塑反映“广州人精神”
李传球说,因为这些艺术家的无偿捐助,让人民公园里建雕塑群的难度大大降低了。“如果他们真要钱,恐怕一个人一百万也不够。”
提出了一个总体的方针,将要摆放在人民公园的雕塑,应该“反映出广州人的精神。”
雕塑家们的热情十分高涨,很快就分头开始了创作。

雕塑家李汉仪。
《烽火年代》的创作者李汉仪告诉记者,大家完全没有因为是无偿劳动就应付了事,情绪反而很高涨,他觉得自己正在做一件对广州、对雕塑事业都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我记得每天下午四五时开始进工作室工作,那个时候美术学院的高音喇叭正开始播放音乐,我的心里似乎也有旋律在流淌,非常愉快。”

人民公园雕塑——烽火年代。
只用了短短半年的时间,六座大型雕塑像顺利竣工。六座雕像里,有潘鹤的《鲁迅》(青铜像),梁明诚的《新娘》(红粉石像),李汉仪的《烽火年代》(花岗石像),曾肇权、陈本宗的《椰林少女》(花岗石像),林毓豪的《冼星海》(汉白玉像),唐大禧的《猛士》(青铜像)。各座雕塑高度不等,掩映在林木花草间。
不要小看了这六座雕塑,虽然它们是雕刻家无偿捐助的作品,却都是雕刻家的心血之作。它们几乎全部获得过国内外的大奖,特别是唐大禧的雕塑《猛士》,问世以来十分轰动,为中国雕塑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部作品。
人民公园雕塑群落成的日子是1987年的6月6日。李传球记得,那一天全国美协、城雕委、省美协以及省、市区政府单位都纷纷祝贺,更记得无数好奇地前来观看的市民,他们兴奋和欣赏的表情。
李汉仪告诉记者,雕塑群落成之后,有关部门决定要给这6位艺术家发奖金。一个人两千块。大家的态度却是很坚决:既然一开始就说是无偿捐献,那就一分钱也不要。后来,有人想了个折中的办法,人民公园里有个很漂亮的花圃,大家都很喜欢,那就一人送一盆花吧!
有人说,人民公园雕塑群,实在是广州城市建设过程中看似平凡但实又不平凡之事,潘鹤等艺术大师更是誉为“为人所不为者为,为人所不敢为者敢于为”,在美术界传为佳话。
不久前,李传球和几位雕塑家故地重游。雕塑的身上布满了一些风尘,不过还是原来的样子。雕塑家们想和自己的作品合个影,却一直没有找到机会。因为雕塑旁人来人往太多了,很多游客在忙着和雕塑合影。
虽然没有照照片,大家却感觉很欣慰。因为二十多年过去了,广州人对这些雕塑的喜爱并没有发生改变。李传球说,每当看到这一幕,他就感到当年的努力没有白费。“让广大群众欣赏,得到美的享受,作者自豪,广州美术界容焉,观众愉悦,身为策划并投身建设的我,目睹合作成果,不亦乐乎!”
和人民公园的缘分
童年时的记忆
潘鹤的大名,在广州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是大名鼎鼎的雕刻家,广州美术学院终身教授,广东省美术协会名誉主席,历届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更是68个国内外大城市的中央广场上陈列的大型户外雕塑的创作者。说起二十年前为人民公园雕塑群无偿捐赠《鲁迅》像,他说:一是因为人民公园里有他童年的梦想;二是因为难以割舍的雕塑情结。
“第一次见李传球,他告诉我,他想在广州做一个雕塑群,不过没有多少经费,问我怎么办。他没有要我马上给出答复,先是带着我去人民公园里转了一圈。就是因为这次人民公园之行,我决定无偿奉献我的雕塑作品。”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一到人民公园,潘鹤就在公园门口看到了两只似曾相识的石狮子。
潘鹤说,他一岁多的时候,曾经和妈妈、兄弟姐妹在当时的中央公园里合影留念。他那时候就坐在狮子的尾巴上。那张照片几乎是他人生中最早的一张照片,而这两只饱经风霜的石狮子,也是雕塑大师潘鹤这一生中最初遇见的雕塑作品了。“我实在没有想到,那石狮子居然还在人民公园里待着呢!所以特别激动。我觉得,这应该是我和人民公园的缘分。”
这不期而至的缘分感动了潘鹤。这里装载着他最初的人生记忆啊!在那些记忆里,不仅有威风的石狮子,还有正在喷洒水花的喷水池,有童子观音的雕塑,有温柔的母亲,有亲切的童年伙伴……时光更迭,那么多的美好已经从人生的画卷上隐去,石狮子却还在老地方等着他呢!
比时光更坚硬,这也正是雕塑艺术的魅力所在吧!童年时期就结下的缘分感动了潘鹤,他觉得他应该为此做些什么。
让室外雕塑打个“翻身仗”
除了感情的因素之外,潘鹤还有另外的一种考虑。在室外雕塑全面式微的20世纪80年代,他认为,雕塑艺术家是应该做些什么挽回这种颓势的。
“中国古代长期以来,室外雕塑是相当繁荣的,敦煌、云岗、龙门、大足……中国的古代人可以花几代人的精力去雕凿一座石窟。有些由皇帝亲自主管。自己死了,交给儿子,儿子死了交给孙子,工程持续几百年。
而近百年来,自从西方文化大量输入之后,中国的室外雕塑却突然衰落。究其原因,有一点是值得关注的,就是我国历史上的大型雕塑都是依附于封建神权,绝少大型雕塑能摆脱这种束缚而诞生。
潘鹤时任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他记得那一年雕塑系一共招了6个学生,而且都是从别的系“求”来的。“雕塑系的学生毕业没有出路,有的分配到电影院当领位员,我都觉得对不起他们。”
潘鹤觉得,要让城市雕塑打一个翻身仗,或许人民公园就是一个机会。“我们可以借助这个机会让更多的人见识到雕塑之美。”
潘鹤回头就开始发动自己的朋友,6位艺术家全部毫不犹豫地答应下来。
广州需要精品雕塑
人民公园雕塑群毫无悬念地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对于广州户外雕塑的发展来说,这也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从几乎没有户外雕塑,到雕塑渐渐在城市的角落安家落户,到终于拥有了自己的雕塑公园,广州一共走了二十年的时间。
“我到过世界各地的著名公园,印象最深刻的是法国的卢浮宫花园。从卢浮宫一直延伸至凯旋门,一重重的大小广场,都有成批的石像林立。各个朝代都增添属于自己时代的雕塑,最后却形成了多样又统一的风格。卢森堡公园也是以雕塑而生辉,巴黎歌剧院除了正门拥有卡尔波的《舞蹈》雕塑而著名之外,正门还有同等大的群像三座。剧院外围整整有三十座以上的单人铜像环绕一周。8座杰出戏剧家的全身石雕,都倍于真人之大,长期以射灯照明。此外,各个休息室、楼梯旁都装饰有铜像、大理石像,使整个建筑物显得身价百倍。这些城市,每条街道,每个广场,普遍都有喷泉,喷泉上又普遍以雕塑为主体。罗马著名的喷泉有诺翁那喷泉、三叉泉、还有仙女喷泉等等,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潘鹤记得,他曾在一个大雨滂沱的晚上造访诺翁那喷泉,那里站满了打着雨伞的游客,大家冒雨欣赏贝尼尼的名作。“倾盆大雨中,摄影机仍然灯光闪闪。”
城市里的雕塑,仿佛是用最坚硬的材质,为一座城市镌刻历史,书写灵魂。
好的雕塑,伫立在城市一角,默默放射着艺术的光华,陶冶着人们的性情,杰出地代表一个时代留下的文明脚印。
不好的雕塑,每天数以万计的人从它身边走过,目光很快地掠过,然后轻易地被忘记。那是一个雕刻家的耻辱,也是一座城市的悲哀。
潘鹤说,他希望广州能有越来越多优秀的雕塑作品。
撰  文:金  叶
摄  影:黎旭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