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品陶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03:02:27
发布时间:2009-06-22
来源: 广州日报 2007-12-16
说起广州的茶楼,没有人不知道这个名字:陶陶居。

100多年前,当这里悬上康有为亲笔题书的金漆招牌时,它已注定成为这座城市难以磨灭的记忆。它巧汲白云山九龙泉水泡茶的故事,它带着旧羊城“捻妹花”的传说,至今仍成为广州茶楼的恒久话题。
昔日陶陶居,茶点月饼驰名中外,更有着独特的韵味和气息。来这里的,既有谈诗说词的文人墨客,也有吟弄风月的巨商富贾;既有洽谈戏务的粤剧伶人,也有聚脚叹茶的市井百姓,好一幅浓缩的广州风情画卷。
鲁迅、巴金等名家,曾是陶陶居的座上宾;薛觉先、白驹荣、梁荫棠等粤剧大师,也曾是这座茶楼的常客……
物换星移,几许风雨。今日陶陶居,仍是这座城市一道独特的风景。纵然昔日气息逐渐远去,但历史沉淀的光芒仍在。重读陶陶居的故事,犹如品尝那清冽醇香的山水茶,让人久久回味……
它从历史中走来
本名“葡萄居”
陶陶居的创始时间是个谜。一说是在1880年,一说在1893年。而它的创始地,也说法不一。有人认为它最初并不在第十甫,而在清风桥,后来迁至现址。但无论哪种说法,可以确定的是,陶陶居现在所在的第十甫20号,100多年前,是广州西边城郊小道上一位大户人家的书院,名叫“霜华书院”。
斗转星移,不知从何时开始,霜华书院换上“葡萄居”的茶楼招牌。那时,西关是城郊,与市区隔着一道城墙。这间茶楼的老板为了方便郊游的顾客,专营苏州风味的酒菜,兼营茶面,大菜小卖,生意渐有起色。这位老板去世后,“葡萄居”易手,由一位陈姓老板经营。陈老板改其楼字号为“陶陶居”,寓意来此品茗“乐也陶陶”,既风雅别致,又与原招牌字音相近,可以招徕旧客。
历史走到这里,出现了一位关键人物和几个版本的传说,让陶陶居声名大振,也让它在这个城市的版图上鲜活起来。

百年老店陶陶居。
一个流传甚广的传说是:1891年,康有为上书不达,返回广州万木草堂讲学,闲时常到陶陶居品茗,成为其常客。当时的老板黄静波,慕其名气,请他书写招牌,康有为欣然命笔,写下“陶陶居”三个大字。
另一个传说则较为香艳:陶陶居是康有为的爱妾陶陶的居所,原先位于第十一甫大街,是一间古老大屋,康有为题书了一块匾挂在门上。维新变法失败后,康有为逃到日本,陶陶也不知所踪。二十世纪20年代,这间大屋拆除之际,陶陶居的老板贿赂工匠,拓得三字真迹,做成了酒楼招牌。因此,这块牌匾没有落款和年月日。
人们普遍觉得第二个传说有滋有味多了。不过也有老一辈的广州人说,第二个传说是被人狸猫换太子了,陶陶其实是当时陶陶居老板的爱妾,只是好事的后人觉得,一个普通商人的小妾实在没什么噱头,便把她“嫁接”到名人身上。
众说纷纭,真相是什么似乎已经不重要。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挂有康有为真迹的陶陶居,从此披上一层传奇的面纱,也令这座茶楼,在清末酒楼茶市日益兴旺的情况下,突围而出,远近闻名。
雕梁画栋 布局别致

今日陶陶居外观。
陶陶居最初的几位老板,经营有方,但可惜后继乏人,到了二十世纪20年代中期,这间茶楼负债累累,倒闭停业。
停业数月后,广州饮食界的几位巨头:谭杰南、陈伯绮、谭焕章等,都看中陶陶居的深庭大院,加上当时上、下九甫和第十甫在开拆马路,这里将成为西关最繁华富庶的地方,商机无限,便商议招股集资重建陶陶居。他们共筹得8万多元,把陶陶居改建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三层高楼。
当时的陶陶居,整座房屋雕梁画栋,门前双柱直抵三楼,雄伟气派。顶层的“可观亭”,绿瓦红墙,别致而精巧。铺面饰以壁画,富丽堂皇又富艺术气息。正面楼檐雕刻着精细的花草、鸟兽和人物图案,并饰以金箔,显得典雅华丽。
茶楼内的布局,则更是别具匠心。楼下营业大厅设有柜台售卖饼饵,中间是正厢,偏侧为西厢,设置厢座,俗称卡位,以供品茗。后座名字很独特,叫“勾曲仙居”,以散座为主。楼下侧边,还建有一个室内花园,但见假山怪石、浅池古塔,小巧玲珑,错落有致,还有活泼的小猴子在嬉戏跳跃,极为幽雅别致。
二楼的设计更高档。前座的散座,摆放的是古雅的酸枝台椅,后座称为“和凝别馆”,内中又分为“霜华小院”和“濂溪精舍”,四壁挂着名人字画。三楼以“八阵图”形式设座,回环曲折,北厅是高靠背厢椅的座位,即使站立也看不到邻座。南厅向外眺望,上下九、第十甫和近郊的田园风光、市井风情,尽收眼底。
如此豪华别致的布局和装饰,在当时的茶楼中非常突出。不仅广州人赞赏不已,连外国人到广州,也要慕名去观赏一番。当时,著名的英国画家保罗·荷迦斯来到广州,曾多次去陶陶居喝茶,被这座独特的建筑吸引,特意画了一幅速写画,流传至今。
茶楼处处管弦声
清末以来,饮茶风尚遍及广州各阶层。“绝似升平歌舞日,茶楼处处管弦声”,雨后春笋般涌现的茶居、茶室、茶楼,成为老广州一道独特的风景。位于西关的陶陶居,在历代经营者别出心裁的经营下,后来居上,独树一帜,引领当时茶楼的时尚。
九龙泉山水茶
广州人饮茶也叫“叹茶”(“叹”,广州话,“享受”的意思),因此上等品茶者,要求茶靓水靓,上等茶叶要配以名贵山泉。陶陶居经营者灵机一动,不惜高价雇挑夫,从白云山的九龙泉汲取泉水,分上午和下午两次,从白云山走三四个小时送到陶陶居。用九龙泉水沏的茶,分外甘甜。很快,茶客一传十、十传百,陶陶居声名鹊起。
深受鼓舞的陶陶居,决定把它做大。他们改用大板车,用一个大木桶载着九龙泉水,在桶上写着“陶陶居九龙泉水”,插上彩旗,招摇过市。水车进入市区后,再装到红色小木桶,这些木桶上都漆着“陶陶居”、“九龙泉水”等字样,数十人用红色扁担,列队肩挑,呼喝着穿街过巷,蔚为壮观。这种方式花费不菲,但也无疑天天在广州城内做活广告,一举两得。当时,陶陶居门外还插着一支锦旗,上面绣着九条青龙,写着“天下第一家,九龙泉山水茶”。
有了一流的水,陶陶居对烹茶也不马虎。所谓“陶陶烹茶,瓦鼎陶炉,文火红炭,别饶风味”,他们用红泥做成的小火炉,烧乌榄核做炭,瓦茶煲内是沸腾的九龙泉水,盅内装着各人选的茶叶,还有专人侍候,茶靓水滚,一时传为美谈。陶陶居对泡茶泉水的火候也十分讲究,一定会把水煮至刚冒小如虾眼的气泡,这就是所谓“虾眼水”,据说这样的水,泡出来的茶最醇最香。
以山水名茶为招牌,陶陶居的茶价顺理成章由每位5分升至1角,最贵的雅座高达2角5分,比一般茶楼三分六的茶价高出好多倍。纵然如此,依然常常满座,不少人远道慕名而来,门庭若市。
广式月饼名家
二十世纪30年代,广州茶楼业竞争白热化。陶陶居老板深知,在礼饼、月饼业务中,广州的富隆茶楼、莲香楼等一些老字号深入人心,陶陶居要有所突破,必须另辟蹊径。
他们先在月饼质量上下工夫。当时,富隆茶楼的饼饵,是广州最出名的,婚庆嫁娶时,莫不以订购其礼饼为荣。陶陶居千方百计,把富隆茶楼一名大厨挖了过来,陶陶居月饼、礼饼的品质自此有了较大提高。而富隆茶楼在竞争中慢慢衰落。
当时,陶陶居月饼走高档路线:包装华丽、制作原料高档、种类琳琅满目,即使是宣传用语,也文雅古朴,目的是让市民相互礼赠时觉得名贵得体。它独创的招牌月饼“陶陶居上月”,宜茶宜酒,深受欢迎,驰名海外,陶陶居跻身“月饼名家”的行列,引领广式月饼潮流。
我们现在常见的“七星伴月”,始自陶陶居的创意。当时,在十八甫,有一间烧腊店推出一种菜式,中间是白切鸡,四周环绕着七种卤味烧腊,深受欢迎。陶陶居在此启发下,在一只“陶陶居上月”周围放上7只各式小月饼,取名“七星伴月”,取名巧妙,立意吉祥,深受百姓欢迎。
同时,陶陶居老板在宣传手法上标新立异,出奇制胜,令陶陶居月饼迅速崛起,风靡全城。
每年中秋,陶陶居必然要把门面装潢得灯火辉煌。他们同时在报纸上刊登广告,印刷街招,推介陶陶居月饼,宣传攻势一浪接一浪。最令人叫绝的是,他们雇人走街穿巷,高叫回收陶陶居月饼盒,造成陶陶居月饼走俏的感觉。
有一年中秋节,陶陶居推出一个外形普通的月饼,却标出100元的天价。当时,一元约可买稻谷25公斤,此事一出,在城中掀起轩然大波。一名富商在好奇心驱使之下,把它买了下来,切开后发现,原来饼中藏有一件大大超过饼价的名贵首饰。此消息不胫而走,成为羊城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而陶陶居的名字也在口耳相传中,深入民心。
诗茶词酒
老茶楼风情
陶陶居有着与众不同的文化气息。陶陶居的老板之一陈伯绮,是广东名儒朱九江的再传弟子。他平日喜欢结交文人雅士,与清末翰林江霞公、秀才黄慈博等人关系密切,他们时常应陈伯绮之邀,聚集于陶陶居的“霜华小苑”,谈诗论文。
开张伊始,陶陶居曾以“陶陶”两字作鹤顶格重金征联,不少骚人墨客纷投珠玉。结果,被选做头名的,是那副脍炙人口的对联:“陶潜善饮,易牙善烹,恰相逢,作座中宾主;陶侃惜分,大禹惜寸,最可惜,是杯中光阴。”此联对仗工整,用典巧妙,陶陶居将它和另外几副佳作挂在厅房门前,供茶客评点欣赏,一时传为美谈。
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陶陶居吸引不少文人墨客来此吟诗作对、茶聚闲谈。岭南画派创始人之一高剑父,和其他“清游会”成员,常在这里品茗雅聚,共研艺事。鲁迅先生在1927年3月的日记里写道:“18日,雨。午后,同季市(许寿裳)、广平往陶陶居品茗。”
巴金先生在《旅途随笔》中,也记下了在陶陶居的见闻:“席间有位老妇人掀帘而入,还带有两位女子进来,说她们睇相论银……”巴金起先有点茫然,不明所以,后经朋友说明,才知是为生活所迫的少女、少妇,来这里出卖自己,供有钱人续弦纳妾。
巴金所描述的,是陶陶居当年另一大景象:“相睇”(即相亲)。陶陶居那时既是一般人家相亲的地方,也是富家官爷阔少“相睇”纳妾的地方。“相睇”多在一二楼厢座进行。上世纪50年代,陶陶居的座上客、广东作家陈残云,曾在他那本著名小说《香飘四季》中,详细描述了发生在陶陶居里“相睇”的场面。
不挂牌的八和会馆
旧时,粤剧界不少人士居住在西关一带,并且,陶陶居与恩宁路上的“八和会馆”和“銮舆堂”相距不远,这里便成为粤剧中人碰头聚脚的地方。当时人们称陶陶居为“不挂招牌的八和会馆”、“伶人俱乐部”。
当时,这里是“班蛇”(即戏班老板)挖角色、组剧团“斟盘”的地方。“开戏师爷”(编剧)也多在这里凑说新戏。“梅香”(出演次要女角的演员)、“拉扯”(扮演闲角的男演员)等一般演员、失业贫困的艺人,想借点钱、吃点东西或出演闲角,也非要来这里不可。如果碰到“散旧班、埋新班”的时节,陶陶居连楼梯都站满了艺人。
旧时茶楼,“有钱楼上楼,无钱地下踎”,在陶陶居,粤剧人士也有规矩:坐“大位”、做“正印”的,就上陶陶居顶楼,次要的演员在二楼,一般打杂、跑龙套的就只能在楼下喝茶。当时,来过这里的名伶包括薛觉先、李海泉(李小龙之父)等等。
著名小生王白驹荣45岁时,眼睛越来越看不见东西,有一次来到陶陶居,请“开戏师爷”在编剧时照顾他,受到难堪的奚落。老一辈广州人熟悉的喜剧演员伊秋水、周志诚,也曾试过在这里吃一碗炒饭,也没钱“找数”(付账),要求赊欠。
当年人称武探花的梁荫棠,骁勇刚烈,也常在陶陶居品茗。有一次,一群流氓来挑衅,梁荫棠以一打七,打得那些流氓哭爹叫娘。有一个被梁荫棠的气势吓坏了,情急之下,从三楼窗口跳了下去,摔倒在地上,梁荫棠打得起劲,一个猛虎下山,也从三楼窗口跳了下去,把那个小流氓捉了回来。
陶陶居在粤剧艺人心目中有着深厚的记忆。时至今天,散居海外的不少八和弟子在广州重聚时,仍然会说:“走,去陶陶居饮茶!”
策划:赵  洁
撰文:梁  婵
摄影:王维宣
黄澄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