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立凡:“文艺复兴”还是“打破牢笼”?——与刘军宁先生继续商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04:17:02
  在1月23日“博客中国”网站举办的“大国崛起与文艺复兴研讨会”上,我和一些老朋友对刘军宁先生最近的提出“中国需要一场文艺复兴”观点提出商榷,军宁当场作了回应。近日,他将对我的回应整理成《中国文艺复兴答疑录之四:病重了,请抓紧吃药!》一文发表(http://vip.bokee.com/230904.html)。

    军宁将我的意见归结为三点:一、在中国主张文艺复兴,用心虽好,但是会被利用、被误解,故不妥。二、在当代中国,文艺复兴的最好时机已经错过。八十年代是最好的时机,可是那个年代一去不复返了。既然时机已经错过,在今天已断无文艺复兴的可能了。三、在中国发生文艺复兴当然是件好事,但是今天条件还不具备。在今天如此令人沮丧的氛围里,且慢奢望文艺复兴。应该先消解文化专制,才有文艺复兴。

    需要说明的是:军宁总结的第一点是不错的,第二点中“既然时机已经错过,在今天已断无文艺复兴的可能了”的理解有歧义,第三点的“消解”一词,不是我的原话(“消解”是个中庸的说法,原话是“推倒”,但被好心的编辑更换了)。而海外一些媒体对我观点的报道,也有不准确的地方。现逐一答复如下:

    一、关于被利用和误解,军宁说:“我担心的不是误解与利用,而是中国的文艺复兴道路上极可能碰到的两个陷阱”(即“国家化的陷阱”和“学院化的陷阱”)。其实无须我再提示,前者正是“利用”,后者则可归入“误解”。这个问题的结论已经由军宁自己说出来了。

    二、关于时机和可能性,我的原话是:“如果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国也许存在文化建设的空间。自90年代以后,原本宽松的空间日渐狭窄。进入21世纪以来,管理者将一切与思想有关的东西泛政治化,在2007年已经到了令人窒息的程度。”请注意,我在论述中没有使用“文艺复兴”的概念(关于这个概念的不确定性,我在后面还会谈到)。我认为“在可以随时封杀文艺创作自由的体制下”,军宁所主张的“中国文艺复兴”,从时间、空间到人,条件都不具备,现实已经作了最好的回答。

    军宁认为:上个世纪80年代“不是文艺复兴的最好时机”,也“根本不存在文艺复兴的可能性”。在那个时代,大家“仍然是在茧壳里跳舞”;“到了90年代,走出精神牢笼的人越来越多了,尽管走出的过程非常痛苦,尽管走出来之后,充满绝望”。我想提醒的是:牢笼不打破是走不出来的,即便走出个人的精神牢笼,还有更大的牢笼罩着。我从来不曾绝望,是因为信息化的时代已经来临,提供了打破牢笼的工具。

    三、军宁说:“文艺复兴这副药中国早就该吃了。质疑中国需要文艺复兴的观点认为,病太重病人不能吃药,要等好了再吃。我认为,病太重,要赶紧吃药,吃了才会好。” 本人的观点则是“不破不立”,文化专制的痼疾,用“文艺复兴”的慢药无用(这句话不是在反对中医),不进行外科手术,就只有死路一条。

    军宁以吃药为喻,为中国开出药方,请容我也打个比方:中国有句老话叫“皇上不急太监急”,如果皇上病急,但周围的太监只许太医请脉,民间方剂不获进用,是所谓“皇上急太监不急”。李长吉诗云“人间正道是沧桑”,良医不妨继续在民间悬壶济世,无须为进药而自宫。军宁既已认定“文艺复兴的事业是民间的事业”,继续传播他的理念亦无不可,只要不掉入“国家化的陷阱”就可以了。

    讨论了这三个问题之后,再来谈谈“文艺复兴”的概念。军宁认为“文艺复兴作为个人主体地位的确立,只要没有实现,就永远不会过时”。他似乎把“文艺复兴”看作中国历史的必由之路,但在当代中国,股份制民主带动了权利意识的觉醒,互联网的普及形成了广泛的个性化互动(军宁也承认博客文化的进步意义,并将其纳入自己的体系),个人主体地位的确立,是否只有“文艺复兴”一途?“中国文艺复兴”的概念究竟指什么?

    军宁在研讨会上承认,自己是借用了“文艺复兴”的外来概念。这恰恰是“中国需要一场文艺复兴”的口号易生歧义之处:是用中国的瓶子来装外国的酒?还是用外国的瓶子装中国的酒?

    军宁对“中国文艺复兴”的诠释是:“摆脱权力对个人的身体和灵魂的钳制”。照此逻辑,如果理解为“中国需要一场欧洲式的文艺复兴”,则中国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权力对个人的身体和灵魂的钳制”,几千年来不曾间断过,值得复兴的是什么?若被理解为“借用欧洲文艺复兴的模式以复兴中国文化”,则不免落入百余年来“中体西用”的窠臼。历史不可复制,军宁要复兴的东西究竟在哪一方?请给我一个明确的回答。

    我在发言中曾主张:“大国崛起”要与军国主义划清界限,“文艺复兴”要与文化保守主义划清界限。我并不不反对广义上的文艺复兴,但须以“推倒文化专制”为先决条件和当务之急。在“权力对个人的身体和灵魂的钳制”被推倒前,个人既无从摆脱,文艺更无从复兴;与其坐而论道,莫如身体力行。

    军宁关于博客文化对个性解放之积极意义的评论,我有一定的认同感;但这应属于互联网科技对人类共同文明的促进,如果归入“中国文艺复兴”这个不甚明确的范畴,未免格局过小。

    “博客中国”举办以“大国崛起与文艺复兴”为主题的研讨,用意似乎也是要将国家主义与个人价值作一对照,与会的不仅有自由主义学者,也有“新左派”学者。两派学者在同一桌面上讨论交流,是一个求同存异的良好开端,说明在建立社会公正的理念上是有共识的,只是在解决的方法上各有思路,对话的水平在总体上也还有待提高。

    面对道义相砥的老朋友,继续已开始的文化探讨,确实是一件快意之事。谨以此文与军宁及各位朋友共勉。

                                2007年2月1日 风雨读书楼

章立凡:“文艺复兴”还是“打破牢笼”?——与刘军宁先生继续商榷 章立凡:“文艺复兴”还是“打破牢笼”?——与刘军宁先生继续商榷 章立凡:“文艺复兴”还是“打破牢笼”?——与刘军宁先生继续商榷 - 顶顶博客 《细节决定成败》批判——与汪中求先生商榷. 李茗公:另一个张柏园——与王俊义先生商榷 经济学家为什么反对房产税?——与谢百三先生商榷 儒家的革命精神—与黄鐘先生商榷 与吴建民先生商榷 与李文采先生商榷- 与李文采先生商榷- 张煜荣:与时殷弘先生商榷 经验、理论与整体主义——兼与柯志阳先生商榷 理性主义与相对主义的交锋——兼与刘华杰先生商榷 经验、理论与整体主义——兼与柯志阳先生商榷 日本宪政成功了吗?——与贺卫方先生商榷 试析跨文化传播中的几个基本问题——兼与童兵先生商榷(1) 与英伦先生商榷关于鸦片战争的——真相 / 黄慕春 [转载]拍砖引玉——与包不同先生商榷兼论金融交易重大课题 与英伦先生商榷关于鸦片战争的——真相 / 黄慕春 也谈《诗经》重叠词的词性——与杨合鸣、周德旗先生商榷论文 素质教育是轻视知识的教育吗?——与王策三先生商榷1 徐澤榮:論儒學之性與天道——与余樟法先生商榷一 兼与赵大川等先生商榷 温和中庸 与人为善——就《尴尬的先知》一文与笑蜀先生商榷   文 / 李寒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