饺子(附:匾食)·饮食/风俗辞典|风俗,民俗,辞典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7:43:40
饺子(附:匾食) 圆形面食,是馄饨的变种。
  南北朝时颜之推云:“今之馄饨, (见唐代段公路《北户录》崔龟图注) 饺子,是一种有馅的半形如偃月,天下通食也。” 此时,饺子之形已具,而名字仍叫馄饨,正说明了饺子由馄饨变形而出的情形,也说明了饺子问世的上限时间当不会早于南北朝。
  明末张自烈《正字通》说:“今俗饺饵,屑米面(即麦粉)和饴为之,干湿大小不一。水饺饵即段成式食品汤中牢丸,或谓之粉角。北人读角如矫,因呼饺饵,讹为饺儿。”这段话告诉我们,明清时的饺子多以饴糖为馅。《儒林外史》第十回写鲁编修招蘧公孙为婿,婚宴上,媒人陈和甫席上就有“一盘鹅油白糖蒸的饺儿”,只可惜被从天而降的一只钉鞋砸了个稀烂。《聊斋志异·司文郎》中,书生王平子师事鬼魂姓宋者,“使庖人以蔗糖作水角 (即水饺),宋啖而甘之。”上举之饺,皆为糖馅,可见张说不谬。那么,明清时的饺子是不是都用糖馅呢?不一定。《红楼梦》第四十一回写贾母吃点心,丫环送来两个小捧盒,其中一个盒内“是两样炸的,一样是只有一寸来大的小饺儿。贾母因问: ‘什么馅子?’婆子们忙回:‘是螃蟹的。”这就是一个不用糖馅的例子。
  张自烈还告诉我们,当时饺子“干湿大小不一”,名称也很不一致。关于“干湿大小不一”,上举三例已足可证明:第一例是蒸饺,第二例是水饺,第三例是炸饺,这叫干湿不一;第三例特意强调那炸饺是“只有一寸来大的小饺儿”——没有“大饺儿”,就无所谓“小饺儿”——这一强调,说明当时的饺子确实是大小不一的。
  至于饺子的名称,张自烈开列了饺饵,饺儿、粉角、牢丸等四种,漏掉了一个“匾食”。“匾食”,实际当作“扁食”,是北方对饺子的一种称呼(饺子呈扁圆之形,故名)。元末明初施惠《幽闺记》传奇写一个招商店的经营项目,道是“一卖肉,一卖鸡,一卖烧鹅,一卖匾食”。《金瓶梅》第六十七回,李瓶儿死后,西门庆走到她房中,“看着迎春摆设羹饭完备,下出匾食来,点上香烛,使绣春请了吴月娘众人来。西门庆与李瓶儿烧了纸……”将匾食用作供品,祭奠亡灵。清人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八十一回,狄希陈清早去察院递诉状,其小妾服侍他吃早点:“包的扁食,通开炉子,炖滚了水,等狄希陈梳洗完了才下(锅)。”这里,前一例写的是金国荒村,中一例写的是山乐清河县,后一例写的是北京都城,其地皆在北方,可证。(来源:中国风俗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