馄饨(附:馉饳)·饮食/风俗辞典|风俗,民俗,辞典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2:16:59
馄饨(附:馉gǔ饳duò)  馄饨,又作“餫(原文来 )饨”。用很薄的面片包馅做成,水煮,带汤而食。西汉杨雄《方言》:“饼谓之饨,……或谓之馄。”三国时魏国张揖《广雅》:“馄饨,饼也。”据此,则馄饨是面饼派生而出。南北朝时贾思勰《齐民要术》中有“水引馄饨法”,与贾氏同时的颜之推则云:“今之馄饨,形如偃月,天下通食也。”(见唐代段公路《北户录》崔龟图注) 既是“天下通食”,可知当时馄饨已大行于世。而“形如偃月”四字,则透露了饺子正从馄饨脱胎而出的情形。
  馄饨又名“馉饳(gǔduò)或。鹘突”。宋代吴自牧《梦粱录》、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元代周密《武林旧事》等,都有其名,但言之不详。唯明代方以智《通雅·饮食》明确告诉我们:“馄饨 ……近时又名鹘突。”考之,馄饨、馉饳、鹘突,音极相近,当是不同方言区发音不一,书写不一所致。
  馄饨的食用,据宋代陈元靓《岁时广记》:“京师人家,冬至日多食馄饨,故有冬馄饨、年馄饨之说。”这种冬至日吃馄饨的习惯,在明清时还保留着,而且地域已不限于京师。如《醒世姻缘传》第九十二回写山东省武城县教书先生陈六吉死后,其妻陈师娘受尽了儿子和媳妇的虐待,唯有陈先生受业弟子晁源的妻子晁夫人时常看顾她:“一日冬至,晁夫人叫人送了一大盒馄饨与陈师娘吃……”冬至送馄饨显然是因为当地有冬至日吃馄饨的习俗。只可惜的是,晁夫人本意是要叫陈师娘和她一样,也能在冬至日好好吃一顿馄饨,但结果呢?陈师娘那忤逆的媳妇“等得汉子回来,烧滚了锅,将馄饨煮熟,母子夫妻,你一碗,我一碗,吃了个痛饱,才捞了半碗破肚的面皮给陈师娘吃。陈师娘不吃肚饥,待吃气闷,一边往口里吃,一边痛哭。”其情其景,真使人伤心惨目。
  当然,馄饨也不只是冬至那天才吃。《儒林外史》第十四回写马二先生游西湖,见那“湖沿上接连着几个酒店,挂着透肥的羊肉,柜台上盘子里盛着滚热的蹄子、海参、糟鸭、鲜鱼,锅里煮着馄饨,蒸笼上蒸着极大的馒头。”此时约当季春时分,而酒店里却在卖馄饨。可见馄饨的食用,已不受时间限制。元末明初罗贯中所作《三遂平妖传》中写温殿直带一伙人,乘弹子和尚酒醉无备,将其用麻索“捆缚做馄饨儿一般”。这里,馄饨成了喻体,而被用作喻体的事物必然是人们异常熟悉的东西。推之,馄饨在当时应该已是百姓们经常的食品,而不是冬至日或年节才可一见的“稀奇”食品。同书第九回介绍食品业“五熟行”,其中一行就是 “卖馉饳儿的唤作油熟”。前已说过,馉饳即馄饨,而卖馄饨的已成为五大熟食业之一,这更证实了我们上面的推论。(来源:中国风俗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