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伯峻《论语译注·子罕第九·12》摘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7:38:05
杨伯峻《论语译注·子罕第九》摘记
《论语》学习 2009-12-08 09:17:10
9.12子疾病,子路使門人爲臣⑴。病間,曰:“久矣哉,由之行詐也!無臣而爲有臣。吾誰欺?欺天乎!且予與其死於臣之手也,無寧⑵死於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縱不得大葬,予死於道路乎?”
【譯文】孔子病得厲害,子路便命孔子的學生组織治丧處。很久以後,孔子的病漸漸好了,就道:“仲由幹這種欺假的勾當竟太長久了呀!我本不該有治喪的组織,卻一定要使人組織治喪處。我欺哄誰呢?欺哄上天嗎?我與其死在治丧的人的手裏,寧肯死在你們學生們的手裏,不還好些嗎?卽使不能熱熱鬧鬧地辦理喪葬,我會死在路上嗎?”
【注釋】⑴爲臣——和今天的组織治喪處有相似之處,所以譯文用來比傅。但也有不同之處。相似之處是死者有一定的社會地位才給他組織治喪處。古代,諸侯之死才能有“臣”;孔子當時,可能有許多卿大夫也“僭”行此禮。不同之處是治喪處人死以後才组織,才開始工作。“臣”却不然,死前便工作,死者的衣衾手足的安排以及翦鬚諸事都由“臣”去處理。所以孔子這裏也説“死於臣之手”的話。⑵無寧——“無”爲發語詞,無義。《左傳》隱公十一年云:“無寧兹許公復奉其社稷。”杜預的注説:“無寧,寧也。”
钱穆先生《论语新解·子罕第九》注释摘记
疾病:疾甚曰病。
使門人為臣:為孔子家臣也。大夫之喪,由家臣治其禮。為家臣者,蓋謂制喪服及一切治喪之具之準備。門人,即諸弟子。
病間:病少輕減。
無臣而為有臣:孔子嘗為大夫,有家臣。今已去位,若病不起,不得仍以大夫禮葬。子路使門人為家臣,故曰無臣而作為有臣,將誰欺?欺天,則正見其無人可欺。
且予與其死於臣之手也,無寧死於二三子之手乎:無寧,寧義。孔子謂我與其有家臣治喪,豈不更願由門弟子治此喪事?大夫喪有定禮,門弟子之喪其師,則無禮可據。今孔子若病而卒,在當時實亦無禮可循,無喪可治。子路心尊孔子,謂不宜臨喪無禮,乃欲以大夫禮治孔子之喪,而不知其不可。其後孔子死,諸弟子心喪三年,此為無禮起禮,其事備載於《史記》。而孔子此處之所以告子路,則尤有深意。孔子之道之尊,在其有門人弟子,豈在其能有家臣?孔子心之所重,亦重在其有諸弟子,豈重在其能有家臣?子路泥禮未達,使諸弟子作為孔子之家臣,欲以大夫禮喪孔子,即諸弟子殆亦與子路同此見解。今經孔子發此一問,正好使子路及諸弟子共作深長之思。讀此章者,當悟孔子當時言禮之真實分際所在,又當知孔子言禮,與其言仁、言道所分別處。至於孔子之可尊,其所以為百世之聖者,在其創師道,不在其曾為大夫。此在今日,人盡知之。然在當時,即孔子弟子,或所不知。然孔子亦不欲明白以此自尊,而此一問,則已深切道出此意。此章雖具體敍述一事,而涵蘊義深,讀者其細思之。
安德义《论语解读·子还第九·12》
【原文】
9.12子疾病①,子路使门人为臣②。病间③,曰:“久矣哉,由之行诈也④!无臣而为有臣,吾谁欺⑤?欺天乎?且予与其死于臣之手也,无宁死于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纵不得大葬⑥,予死于道路乎?”
【注释】
①疾:病。病:病情严重。 ②臣:家臣。大夫家才有家臣,孔子虽做过大夫,但已退位,不应有家臣。子路准备给孔子举行大夫的葬礼,所以让弟子充当家臣。 ③病间(jiàn):病渐渐好了。间:间隙,指病情减轻。 ④由:仲由,即子路。诈:欺骗。 ⑤吾谁欺:即“吾欺谁?” 宾语前置句。 ⑥大葬:指大夫的隆重葬礼。
【语译】
孔子病重时,子路将门人弟子分工充作家臣料理后事。病势略有好转的时候,孔子说:“仲由很长时间以来就干这欺诈的事了!我明明没有家臣而装作有家臣,我骗谁呢?骗天吗?况且,我与其在家臣的侍侯下死去,难道不更宁愿死在你们手里吗?而且,即使我死后不享有卿大夫们的葬礼,难道就会被扔在大路上吗?”
【解读】
本章记载子路诸弟子伪扮家臣而受到孔子批评的行事。
孔子晚年得了重病,弥留之际,子路担心病逝,为了让孔子死得风光,也表弟子敬意,于是用同门弟子扮作家臣。按当时礼制,只有诸侯大夫才能享有“家臣”侍奉的礼制,犹如今天的治丧委员会。孔子50多岁的时候担任过“司空”“司寇”类的大夫职务,晚年退而修书讲学,不在大夫之列,不应享受“家臣”侍奉的待遇。孔子大限之年未到,大病又得以好转,知道子路超越礼制,伪扮家臣,十分恼火,批评言辞极为激烈。“由也行诈也!”一个“诈”字,点出批评的实质。孔子一生恪守信誉,遵守礼制,守信也包括对礼制的遵守。孔子因此痛心疾首,用“诈”字批评弟子,批评子路,是惟一的一次。“诈”的内容是“无臣而为有臣”,批评的理论依据是“吾谁欺?欺天乎!”“谁欺”,首先是自欺,然后是欺人,自欺欺不到,欺人也欺不到,只有“欺天”,天是最不能欺的,因此,最好的办法是不欺。“素其位而行。”
接下来孔子用“与其……无宁……”一组表抉选的选择连词,表明他去伪返真的态度,“且予与其死于臣之手,无宁死于二三子之手乎。”意思是与其死在子虚乌有的家臣手中,还不如死在你们这些弟子的手中。让我死得更坦荡安宁。“且予纵不得大葬,予死于道路乎?”是对前一选择句的补充,进一步表明孔子对“行诈”态度的坚决,批评的严厉。
杨伯峻《论语译注·子罕第九·12》摘记 杨伯峻《论语译注·子罕第九·13》摘记 杨伯峻《论语译注·子罕第九·14》摘记 杨伯峻《论语译注·子罕第九·15》摘记 杨伯峻《论语译注·子罕第九·16》摘记 杨伯峻《论语译注·子罕第九·17》摘记 杨伯峻《论语译注·子罕第九·19》摘记 杨伯峻《论语译注·子罕第九·27》摘记 杨伯峻《论语译注·子罕第九·29》摘记 杨伯峻《论语译注·子罕第九·30》摘记 杨伯峻《论语译注·子罕第九·3》摘记 - wangxiuhuan1945的日志 - 网易博客 杨伯峻《论语译注·子罕第九·5》摘记 - wangxiuhuan1945的日志 - 网易博客 杨伯峻《论语译注·子罕第九·6-7摘记》 - wangxiuhuan1945的日志 - 网易博客 杨伯峻《论语译注·子罕第九·8》摘记 - wangxiuhuan1945的日志 - 网易博客 杨伯峻《论语译注·子罕第九·9》摘记 - wangxiuhuan1945的日志 - 网易博... 杨伯峻《论语译注·子罕第九·11》摘记 - wangxiuhuan1945的日志 - 网易... 杨伯峻《论语译注·子罕第九》摘记 - wangxiuhuan1945的日志 - 网易博客 杨伯峻《论语译注·子罕第九·18》 杨伯峻《论语译注·八佾第三·11》摘记 杨伯峻《论语译注·八佾篇第三·4》摘记 杨伯峻《论语译注·为政篇第二·24》摘记 杨伯峻《论语译注·为政篇第二·23》摘记 杨伯峻《论语译注·为政篇第二·22》摘记 杨伯峻《论语译注·为政篇第二·21》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