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诚管理日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5:36:50
八月投资艺术(6)
李嘉诚管理日志 一窥华人首富李嘉诚的商业视界
字号
 
8月15日
投资公益事业之医疗
“富贵”两个字,它们不是连在一起的。其实有不少人,“富”而不“贵”。真正的“富贵”是作为社会的一分子,能用你的金钱,让这个社会更好、更进步、更多的人受到关怀。内心的富贵才是财富。
--出席中央电视台《名人面对面》节目时谈到的“理财观”
背景分析
李嘉诚在12岁便辍学到社会谋生,为了担起养家大任,他领会到健康和知识的重要。多年来,李嘉诚对健康有着更为深刻的理解,在他看来,帮助那些无助的人是人生最有意义的事情。要想有一个健康的体魄,教育和医疗是不容轻视的。他说:“我对教育和医疗的支持,将超越生命的极限。”
李嘉诚热心于医疗和助残事业。由李嘉诚基金会资助两亿港元、中国残疾人联合会推行的“长江新里程”计划,已经让上千万的残疾人士受益。其中有数以万计的白内障患者重见光明,低视力者配用了助视器,失聪儿童参加了语言训练。他还在全国各个省市和自治区建设了残疾人士的综合服务设施,并开展智障和小儿麻痹症的预防治疗与康复服务。李嘉诚曾动情地说:“我目睹祖国之高速进步,在四个现代化政策之推动下,一切欣欣向荣,深感雀跃。支援国家建设,报效桑梓,此乃本人毕生奋斗之宗旨也。”
行动指南
内心的富贵就在于为别人付出了多少,而不是看自己赚了多少钱。
8月16日
由A到B
做生意似划艇,我一定会想:有没有足够气力由A到B?又想:有气力划回来吗?
--《李嘉诚:“80后”的保守与理性》
背景分析
1967年香港社会动荡不安,许多投资者失去了信心,但李嘉诚却并不这么认为,他认为“中国不会将香港变成一个烂摊子,香港不会完”。
于是,就在别人都裹足不前的时候,李嘉诚趁势低价买下了那些地产商急于要抛售的地盘。20世纪70年代,危机终于走出了阴霾,香港人口激增,由战后的60万迅速增至400多万,住宅需求大幅增加。李嘉诚因为之前拥有了宝贵的地产资源,获利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
即使是在赚钱的时候,李嘉诚投资房地产也依然保持稳健的作风,他从不向银行借贷,这让他避免了后来爆发的挤兑危机。“做生意似划艇,我一定会想:有没有足够气力由A到B?又想:有气力划回来吗?”李嘉诚如是说。
行动指南
在作出决策前,一定要先将其可能性研究得清清楚楚。
8月17日
选择最佳时机
凡是想有大成就的人,在很多情况下都不能太急躁,而应有足够的耐心和信念去选择最佳时机。
--《成就李嘉诚一生的八种能力》
背景分析
李嘉诚经商坚持一个重要法则:不能太急躁,而应有足够的耐心和信念去选择最佳时机。譬如,他在投资兴建黄埔花园屋村项目的时候,就是以其惊人的耐力等到最佳时机,从而获得了巨大成功的。
李嘉诚进入塑胶行业也是耐心选择的结果。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香港加工工业蓬勃兴起。但香港毕竟是弹丸之地,资源非常匮乏,大型经济产业很难一展拳脚。因此当时的市场大都是一些粗放型产业,比如手工业,呈现出来的特点就是“两头在外,大进大出”,也就是说原料和市场都在海外,香港本地仅利用低廉的劳动力赚取附加值。后来,香港政府制定出新的产业政策,香港经济才由原来的转口贸易型转向加工贸易型,加工业才慢慢成为香港新的经济支柱。比如,香港的工业就是以纺织成衣业为首,后来塑胶、玩具、日用五金等众多行业相继崛起,带动了香港的经济繁荣,其后一些大型产业,比如房地产、金融、交通、航运、通信、仓储、贸易等全都向主流行业--加工业倾斜或靠拢,一时间出现了“百花齐放、万马奔腾”的活跃局面。李嘉诚在此时把目光转向塑胶业,正是顺应了香港经济的转轨。
行动指南
成功商人靠的就是敏锐的直觉和对市场准确地把握能力。审时度势,把握时机,方可成为最后的赢家。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