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炉”越来越多,城建关乎百姓福祉(新华每日电讯 2007-8-5)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5:54:00
“火炉”越来越多,城建关乎百姓福祉


( 2007-08-05 14:12:03 ) 稿件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3版
福州、广州、杭州等地最近持续高温晴热,民间把这三个城市评为新“三大火炉”,各地气象部门也纷纷站出来解释“火炉”成因。从6月底至今,福州连续高温已打破当地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最长天数,引发城乡各种高温灾害。有关专家一针见血地指出,“火炉”之名背后透露出来的民生诉求确实值得关注。 福州城乡高温成灾
截至8月2日,福州市最高气温超过35摄氏度已持续一月有余,为1880年该市有气象记录以来连续高温最长记录。高温给城市居民生活带来诸多不便,也使农村地区遭遇不同程度的干旱。
7月以来,福州市区17路、55路、2路等公交汽车在行经城市主干道时,接连发生多起公交车突然自燃事故。福州市区金冠花园、屏山苑、时代金典大厦、国棉厂宿舍等多个居民社区也在晚间因用电超负荷而发生大面积停电,最长的停电时间达7个小时。
记者日前在福州市连江县琯头镇粗芦岛看到,这里7个村子的5000多亩农作物受旱严重,近2万名群众日常用水困难。粗芦岛后一村村民陈好梯承包了村里164亩的水稻田,一个多月前刚种下的杂交单季稻,现长到一尺多高,但田地已严重干裂,水稻开始枯黄。
记者在陈好梯的稻田里看到,大多数干裂的缝隙有拳头那么宽,20多厘米深。陈好梯欲哭无泪,心情沉重地说:“因为没有水灌溉,稻田发生虫害都没法杀虫。现在正是卷叶虫和钻心虫病多发季节,如果再过三五天还没水灌溉,今年至少要减产40%。”
陈好梯今年已经在农药、化肥和雇工费用上总共投入了5万多元。按亩产800斤稻子计算,减产40%,一亩将损失300多元。 多因素加剧高温之害
福建省气象局高级工程师许金镜说,晴热高温天气主要是由副热带高气压持续稳定控制而产生的。但多因素正在加剧眼下的高温灾害,在农村地区,抗旱设备不足成为防旱的制约瓶颈。
福州一位老市民说:“福州曾经是著名的水乡,没有高楼大厦,有的是水塘与河道。福州最重要的‘空调’是闽江,而现在闽江两岸江面已被高层建筑遮得严严实实!把大量经过江面冷却的空气挡在了福州城外,能不热吗。”
福建省建设厅一位城建专家认为,福州城市建设明显缺乏规划,一些大型建筑群不讲环境效果,使空气无法在大范围内正常流动,导致热量积聚,不易消散。街道大面积使用水泥硬化后,城市绿化面积萎缩,进一步引发“热岛效应”。
据福州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最近研究表明,最近7年,福州城区被水泥钢筋覆盖的“热岛”面积占总建成区面积比例,上升了4.5个百分点,城区及周边地区“热岛效应”面积增加66平方公里。
福建省气象台近日在福州市区测得最高气温为39.8℃,而就在相隔一幢高楼的另一气象观测站点测得的气温却为40℃。气象专家分析,高大建筑物的阻隔直接导致局部区域出现气温偏高现象。
福州农村地区发生大面积干旱在历史上比较少见,连江县琯头镇后一村村党支部书记陈朝阳说,为优先保障群众生活用水,村里已经启用了3台抽水机井,其中有一台机井打钻90多米深,打不上水,剩下只有两台机井打水,根本满足不了全村2055人的日常用水。现在村里每天集中在三个时间段限量供水。 更多关心民生降温诉求
福州市民张韵这几天最害怕中午下班走路回家,她告诉记者:“虽然从单位回家只有几百米,但路上树阴稀少,烈日直晒头顶,遮阳伞已无能为力。街两旁的空调吹出阵阵滚烫的风,整个人如同跳进了油锅。如果规划部门多种一些花草树木,开辟多一点乘凉绿阴,也许感觉就不这么热得难受了。”
连江县为解决粗芦岛农田灌溉和村民饮水问题,目前正加紧铺设引水管道。该县防汛抗旱指挥中心主任陈明福告诉记者,7月22日发生旱情以来,全县已启用100多口抽水机井。但据气象台预报,福州近期仍以晴热少雨为主,各乡镇水库蓄水情况不断恶化,基层突出的困难是设备已经不能满足抗旱需要。
福州大学人文学院院长许斗斗认为,民间争论“火炉”之名是虚,要求政府关心降温诉求是真。受高温之苦的群众,把希望寄托在社会管理者身上,通过减少热源污染、加强防旱抗旱基础设施建设、维护自然生态和谐,让干旱晴热危害实实在在得以消减。
还有专家指出,无论是旧“火炉”城市,还是新“火炉”城市,社会管理者想方设法让城乡区域远离热污染,并为奋战在高温环境中的普通工作者提供足够的高温福利,才能真正体现管理者“以人为本”的胸怀。 (记者来建强)新华社福州8月4日专电
http://news.xinhuanet.com/mrdx/2007-08/05/content_6476759.htm
“火炉”越来越多,城建关乎百姓福祉(新华每日电讯 2007-8-5) 为百姓打造“放心餐桌”(新华每日电讯 2007-8-3) 愿“短信获罪”成故事(新华每日电讯 2007-3-5) 愿“短信获罪”成故事(新华每日电讯 2007-3-5) 新华时评:住房保障,莫拿经适房当“花瓶”(新华每日电讯 2007-3-8) 新华时评:特困县砸大钱祭祖,“别有用心”易得不偿失(新华每日电讯 2007-5-21) 任东来:公众知情权关乎社会福祉 教育投入要达到占GDP4%为何至今不能实现?(新华每日电讯 2007-3-8) 厦门PX争议背后的规划环评缺位(新华每日电讯 2007-6-8) 杭州:酷暑办“冰雪风暴”,真有电啊(新华每日电讯 2007-8-1) 兰大二院建两栋楼,原院长胆敢成箱收钱(新华每日电讯 2007-8-1) “我们是招商引资来的,交啥排污费!”(新华每日电讯 2007-8-3) 北京奥运之约:明年此时,世界来吧(新华每日电讯 2007-8-9) 高校建设奢风劲吹,令贫困大学生心痛(新华每日电讯 2007-8-10) 省长批示后,杭州继续耗能冰雕展(新华每日电讯 2007-8-11) 印度人票选本国“最大荣誉”:民主压倒IT (新华每日电讯 2007-8-14) 日本最讲包装,但现在力求简单环保(新华每日电讯 2007-8-22) 黄冈怪事:不交会费,驾照不给年审(新华每日电讯 2007-8-30) 台上:领导讲话冗长,台下:孩子风中苦等(新华每日电讯 2007-5-10) 全球最长寿私企千岁有余(新华每日电讯 2007-5-10) 萨科齐还未上任,先公布财产申报清单(新华每日电讯 2007-5-13) 郴州公路如此限速,不为钱为啥?(新华每日电讯 2007-5-17) 非公非母,农业专家育出新种骡鸭(新华每日电讯 2007-5-25) 织金扶贫办:扶贫项目变“坑农项目”(新华每日电讯 200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