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建设奢风劲吹,令贫困大学生心痛(新华每日电讯 2007-8-10)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6:49:39
高校建设奢风劲吹,令贫困大学生心痛


( 2007-08-10 10:00:52 ) 稿件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4版
“在我们看来,高校建设在某种程度上就像是在搞家庭装修,免不了受攀比之风影响,如此,预算超标、奢侈浪费出现了。”
记者近日在多所高校采访,一些大学生给记者举了这方面的事例。 ●文科生:金钱铺设校园“现代化”
本来是鹅卵石铺就的小径,没过几天挖开换成混凝土路,再过几个月又翻挖成水泥路,一个月之后为了迎接校庆,又挖开铺沥清
王济在离校前的最后几天恨不得将眼睛当成最新款的数码相机,把校园里的一草一木统统录下。本科4年加上研究生3年,7年的时间,他见证了这所高校的变化。
“变化真是太大了,以前的师兄师姐回来聚会感叹:快认不出来了。”
来到几幢木板搭建的老教学楼前,王济和同学合影留念。
他说,这几栋具经典大学气氛的木楼,过去在里面上课、上自习特别有感觉,可惜现在随着新校区的启用,这些旧教学楼基本上处于闲置状态,只有部分用来做电大、成人教育的教室,非常可惜。
记者走进木楼,虽然已经是上午9:00上课时间,能容纳七八十人的大教室里,稀稀拉拉三五个学生坐在里面自习,不少教室空无一人。
尽管人少,可日光灯、风扇悉数运转。
王济告诉记者,新校区的教室装备完善,教室配有投影仪、电视、DVD、功放、音响等。
王济说:“并不是每位教师都会用这些教学设备,特别是一些年纪大的教师,所以配备是一回事,用不用则是另外一回事。”
在这所高校的新校区,修路扩建是家常便饭。
王济举例说,本来是鹅卵石铺就的小径,没过几天挖开换成混凝土路,再过几个月又翻挖成水泥路,一个月之后为了迎接校庆,又挖开铺沥清。
修路还不算什么,令同学“叹为观止”的是学校在新校区挖了一个“人工湖”,并用挖出来的土石,堆成了一座山。
新校区还有一大创举,便是邀请名师设计,修建了一座汉白玉桥。另外,新校区的食堂里,悬挂的是液晶和等离子电视;一二层楼之间,修建了电动滚梯。
王济说:“看看这座汉白玉桥,再看看路边的这一排银杏树……新校区是越来越‘现代化’,越来越有‘情调’了,但想到为这一切所花费的金钱,还有学校内逐年上涨的学费,我们这些从大山里走出来的贫困生感到心痛!” ●理科生:实验室折射浪费
过去领试剂瓶导师都很会节约,假如能够找到替代品就不买了,现在别说是试剂瓶,很多实验用品都是提前“报预算”“抛着买”
徐芸在北方某高校化学系,历经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3个阶段,目睹了学校从简朴到奢华的变化。
回忆10年前初入这所大学的情况,徐芸说,那时候,实验室与教师办公室基本上是合在一起的,学生在实验室里做实验,教师就在实验室的一角办公,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如果遇到不明白的问题,可随时向老师求教。
“现在,教师办公室早就是独立的一间一间的了,配备的是成套的办公用具,大办公桌、真皮坐椅,看上去很有老板的派头,而学生一旦遇到问题,就得去敲教师办公室的门,教师只有在自己有空闲的时候,才能给具体指导。”
试剂瓶等实验用品是专业实验常用的,徐芸回忆说,过去领试剂瓶导师都很会节约,那时候,假如能够找到替代品就不买了,现在的条件真是太好了,别说是试剂瓶,很多实验用品都是提前“报预算”“抛着买”(意即比实际需要的数量要多)。
帮导师做课题,徐芸跟着跑了不少高校。
她说:“时下,许多高校大门讲究用料和设计,并攀比豪华气派。
徐芸说:“如今,国内多数高校的家底比起过去厚实了许多,因而用钱不必像从前那么节省,但请不要忘记,眼下还有那么多因为家境贫困而上不起大学的贫困孩子啊……” ●学生渴望钱用在“刀刃上”
学广播电视专业的学生说,本科4年没有见过摄像机是什么样子,临毕业第一次去某电视台实习,连摄像机上的开机键都不知道在哪儿
王济说,从2000年到2007年,他在高校读书期间,对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感觉逐年增长。现在他们这些高校学子最迫切的心愿就是毕业后能够学以致用。
最让王济感到不解的是,自己本科学的是广播电视专业,在这所知名高校的新闻院系里,竟一直因为经费问题没有给学生配备摄像机,说是一台摄像机需要六七万元,导致上电视专业课纸上谈兵。
王济对记者说:“说出来你也许不相信,不仅你不相信,我说给好多朋友他们都不相信,我本科4年没有见过摄像机是什么样子,一直到临近毕业,第一次去某电视台实习,连摄像机上的开机键都不知道在哪儿……是电视台的老师一点点教我的。”
徐芸说,大学生毕业后,越来越难找工作了,工作单位普遍要求大学生有实际工作经验,怎样衔接好校园学习与实际工作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毕业后尽快适应所在单位的要求,这应当是高校多花心思的地方。一句话,高校就算是有钱,也应当把钱花在刀刃上。
在硬件配备上,许多大学生建议,高校应当加强资源整合和设施利用,以免造成闲置和浪费。     (记者周俏春)新华社成都8月9日电
高校建设奢风劲吹,令贫困大学生心痛(新华每日电讯 2007-8-10) 高校建设奢风劲吹,令贫困大学生心痛 为百姓打造“放心餐桌”(新华每日电讯 2007-8-3) 开幕式:很中国,很世界(新华每日电讯 2008-8-10) 开幕式九大震撼(新华每日电讯 2008-8-10) 新华时评:住房保障,莫拿经适房当“花瓶”(新华每日电讯 2007-3-8) 新华时评:10倍于投资的公路收费,进谁兜了?(新华每日电讯 2007-6-29) 教育投入要达到占GDP4%为何至今不能实现?(新华每日电讯 2007-3-8) 厦门PX争议背后的规划环评缺位(新华每日电讯 2007-6-8) 杭州:酷暑办“冰雪风暴”,真有电啊(新华每日电讯 2007-8-1) 兰大二院建两栋楼,原院长胆敢成箱收钱(新华每日电讯 2007-8-1) “我们是招商引资来的,交啥排污费!”(新华每日电讯 2007-8-3) “火炉”越来越多,城建关乎百姓福祉(新华每日电讯 2007-8-5) 北京奥运之约:明年此时,世界来吧(新华每日电讯 2007-8-9) 省长批示后,杭州继续耗能冰雕展(新华每日电讯 2007-8-11) 印度人票选本国“最大荣誉”:民主压倒IT (新华每日电讯 2007-8-14) 日本最讲包装,但现在力求简单环保(新华每日电讯 2007-8-22) 黄冈怪事:不交会费,驾照不给年审(新华每日电讯 2007-8-30) 台上:领导讲话冗长,台下:孩子风中苦等(新华每日电讯 2007-5-10) 全球最长寿私企千岁有余(新华每日电讯 2007-5-10) 北京最大拆迁项目,实行居民票决(新华每日电讯 2007-6-10) 中共党员逾7200万,35岁以下党员比例增加(新华每日电讯 2007-7-10) 美国:白头鹰安家,“迫停”大型工程(新华每日电讯 2007-10-15) 监察部、国土资源部通报10起土地违法违规典型案件(新华每日电讯 2007-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