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招商引资来的,交啥排污费!”(新华每日电讯 2007-8-3)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2:43:26
“我们是招商引资来的,交啥排污费!”


( 2007-08-03 13:17:00 ) 稿件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6版
这是一组令人忧心的数据:在国家环保总局最近对11个省区126个工业园区的检查中,发现有110个存在违规审批、越权审批、降低环评等级和“三同时”不落实等环境违法问题,占检查总数的87%。一方经济的增长亮点,为何会成为高污染、高耗能的重灾区? 环评 “三同时”名存实亡
今年6月,监察部、环保总局对河南、广西、安徽等省区的3个开发区、1个工业园区等环境违法案件进行挂牌督办。7月初,环保总局又对6市、2县、5个园区进行了“流域限批”,对部分工业园区等实行重点督办。
有着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等称号,先后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等奖项的河南省濮阳市,其经济开发区也被列入“流域限批”名单。
按照有关规定,建设项目必须遵循“三同时”制度,即环境保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步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然而,在环保总局通报的流域限批地区环境违法事实中,山东省莘县工业园区的30个建设项目有19个未履行环评审批手续,环保验收率为零;兰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24个建设项目有16个未进行环评审批,环评执行率仅为33.3%。而安徽省环保局开展的专项执法检查发现,全省98个工业园区没有一个达到环境监管规范要求…… 企业 不怕查也查不怕
这些工业园区为何会不顾环境容量,将关系群众健康的环保抛在脑后?记者采访中发现,开发区不少企业的“环评意识”相当薄弱。一些企业为了抢时间、赶市场,习惯于通过未批先建走“捷径”;有的为了节省费用,不愿进行环评;有一些企业竟称“不知道”。
一些外来企业也摸准了地方工业园区招商的“脉”,对应当承担的各种责任和义务推诿塞责。莘县环保局工作人员到一家屠宰企业征收排污费时,这家企业的负责人横眉怒目:“我们是招商引资来的企业,交什么排污费!”
环保总局有关负责人指出:“工业园区违法排污企业既不怕查,也查不怕。不怕查,是因为他们大多是当地政府招商引资来的,格外受政府礼遇,执法检查往往绕道而行,或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查不怕,是因为执法往往雷声大、雨点小,即使处罚,相对于排污的收益也是九牛一毛。” 地方政府 急功近利“媚商”
“某些地方上马高耗能高污染项目的冲动很强。”环保总局总量控制办公室副主任刘炳江说,区域限批就是要限制这些地方的盲目发展冲动,向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植入”环境风险意识。
“中华环保世纪行”执委会主任何嘉平指出,工业园区成“污染园区”,其中主要原因是“政绩工程”“面子工程”的驱使,不少地方招商引资急功近利,不同程度地存在“媚商”现象,“唯GDP论”在某些领导干部中还有相当大的市场。
“前些年全县没有几家像样的工业,虽然农业成绩显著,但全县经济发展总体上十分落后。建立工业园区后,为了加快招商,就匆忙进了一批企业。”莘县环保局局长杨岚明坦言:“为了降低企业成本,最初在环评上要求相对松一些。” 限批 把好园区项目“入门关”
记者随“中华环保世纪行”采访团调查发现,“问题园区”在耗能环保方面存在三个突出问题:一是选址乱、定点乱;二是入区项目乱;三是管理乱、漏洞多。企业环评多数项目由开发区管委会自行越权审批,企业没有按照“三同时”要求建设治污设备,长期违法生产,污水的PH值严重超标;有的长期不征收排污费,环境管理处于真空状态。
全国人大环资委专家指出,应该把园区产业发展规划与产业政策、环境区域的环境承载能力等进行统筹规划,项目进园区,先要有区域规划环评,再有企业环评,真正把好园区发展的入门关,使招商引资更具吸引力,而不是为将来发展埋下隐患。
“将环境指标真正纳入官员考核机制应当是解决污染的首要措施。”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表示,政绩观的改变必须有强有力的约束机制,那就是官员环保考核问责机制。“环评风暴”变成制度法律才能根本解决问题。
(执笔记者:陈芳、杨维汉;参与记者:梁鹏、刘晓莉、董振国、王汝堂) 据新华社北京8月2日电
http://news.xinhuanet.com/mrdx/2007-08/03/content_6469206.htm
“我们是招商引资来的,交啥排污费!”(新华每日电讯 2007-8-3) 招商引资来的富商,“资产”只有1美元?(新华每日电讯 2007-4-2) 黄冈怪事:不交会费,驾照不给年审(新华每日电讯 2007-8-30) 荆州纸厂顶风排污,长江翻黑“蘑菇云”(新华每日电讯 2007-6-26) 为百姓打造“放心餐桌”(新华每日电讯 2007-8-3) 凝望蓄洪区,温家宝说“我们的人民真好啊!”(新华每日电讯 2007-7-15) 北京奥运之约:明年此时,世界来吧(新华每日电讯 2007-8-9) 理性爱国,我们要让世界肃然起敬(新华每日电讯 2008-8-3) 新华时评:住房保障,莫拿经适房当“花瓶”(新华每日电讯 2007-3-8) “最牛钉子户”的命运与物权保护的兑现(新华每日电讯 2007-3-24) 厦门PX争议背后的规划环评缺位(新华每日电讯 2007-6-8) “藏秘排油茶”事件,赚钱的为啥也有意见(新华每日电讯 2007-3-21) 教育投入要达到占GDP4%为何至今不能实现?(新华每日电讯 2007-3-8) 愿“短信获罪”成故事(新华每日电讯 2007-3-5) 杭萧钢构类“神话”,牛市更要警惕(新华每日电讯 2007-3-23) 愿“短信获罪”成故事(新华每日电讯 2007-3-5) 哪来那么多“机械故障”?东航这次“演砸了”(新华每日电讯 2007-11-17) 我们交的养老保险是在保谁呢? 新华时评:10倍于投资的公路收费,进谁兜了?(新华每日电讯 2007-6-29) 105条生命是对监管失职血泪控诉(新华每日电讯 2007-12-12) 山航怪事不少:迟到的答复,费解的解释(新华每日电讯 2007-12-6) 1100元的打印机,经“政府采购”变成了1500元(新华每日电讯 2007-2-13) 前所未有牛市:散户机构该学的都很多(新华每日电讯 2007-4-17) 香港公职人员小心得像奥运会上的运动员(新华每日电讯 2007-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