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期·广州旧闻篇] 【孙中山家族】辉煌倚流离 传承显心胸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1:43:17
2007-06-04 10:10:31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07年5月30日,越秀山“孙中山读书治事处”纪念碑旁,
三位市民正在合唱《梅花》。这里曾是有名的越秀楼,
毁于陈炯明的炮火,如今已成为人们休息放松的地方。
广州旧闻·家族故事名人传奇 第七期(总第122期)
家族大视野
《红楼梦》,一部反家族的家族史
从个人喜好的角度出发,我在四大古典小说中最有距离的便是《红楼梦》,可能是因为这部书的女人味太重。书中绝大部分男主角,都生得“眉清目秀,唇红齿白”,书中不管男女,哪怕走过场的人物,出现最多的表情便是“冷笑”,甭管主角配角,说不上两句,便“冷笑道”,十足的幽怨嗔怪。
在纯文本的价值上,《红楼梦》比日本的《源式物语》要高得多,只要看它“七宝楼台”般的结构和语言就够了,不愧为中国小说艺术的高峰。如果站在学术视角来看,《红楼梦》也是一座宝库,明清两代中国特别是江南的社会变迁和人际关系,这部书里的信息量是巨大的。但客观而言,《红楼梦》里的家族,已经不是真正的社会性的家族。
秦始皇推行“车同轨,书同文”,以郡县制取代了分封制或者封建制,中国开始了集权统治的时代。但中央集权不能如愿地推行,在地方上特别是县以下的行政单位,基本上由望族与政府官吏共同治理。在1000多年的运作中,这种政府与社会的协作总体上是很愉快的,其核心便是精英阶层的独立和平衡意识。
在外族入侵和下层暴动的时代,这种大家族会利用自身在经济和人力资源上自给自足的优势,组织生产和武装,对抗外来侵袭。在和平年代,这种资源会用来维持治安,与中央和地方政府积极合作。日本人谷川道雄在《中国中世社会与共同体》一书中,观察南北朝时期中国北方社会的运作,得出这样的结论。
这样的家族,比如唐朝的崔、卢、李、郑等大姓,跟上到皇帝下到州府的各级政府,都保持相当良好的关系,却又独立于政府的控制。惟其如此,社会才有自我更新的活力。到元朝时,河北的史氏也仍然有这种风范。明亡后,顾炎武先生在北方考察,在山西闻喜县看到一个裴姓村落,从唐朝繁衍下来,宗法社会的向心力还是大为可见。
另一条线索是,随着中央集权的加强,家族的独立性日益削弱以至消亡。这种变化,从宋朝开始。宋朝把军权集中到中央,军民分离,将兵生疏。《水浒传》里的柴进柴大官人,虽然拥有赵匡胤因为内疚而恩赐的丹书铁券,却敌不过得势的高俅的侄儿的陷害,这可以说是政府凌驾于社会之上的一个旁证。300年后,朱元璋迫害沈万山,就是标准的流氓皇帝迫害草根暴发户。宋明两代,迅速亡于外族,跟这种大政府小社会的体制不无关联。
《红楼梦》里的四大家族,都是中央皇权的寄生者,这种寄生关系,跟曹雪芹自家身世一样,清初的江南地主,在很大程度上倚赖于满清政府,政府对他们予取予求生杀予夺。作为草民固然朝不保夕,但那些所谓的大户人家,却也是欲为平民而不可得。
曹雪芹是看不到出路的。贾宝玉只是隐约有一些预感,却完全无应对之策。在我看来,整个贾府,最具正面意义也是最可怜的人,是一直充当保守派的贾政,他也回天无术。看当代中国,颇类似于他的角色的,可能就是去世不久的宋美龄了。
一部《红楼梦》,过去常说“末世的挽歌”。近代家族的勃兴与速朽,都是外部政治威权的产品,与独立和自由的意志无关,也不属于真正的社会自我建设组织,它们的命运中也就缺乏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
□刘根勤 (中山大学博士生)
历史的枢纽
孙氏家族的三个关键词
2005年4月,孙中山先生的长孙孙治平在香港逝世,享年93岁,至此孙中山第三代后人中只剩下四位孙女,孙家的后人中再也没有亲眼见过孙中山的人了。
孙治平逝世前忆起自己的祖父,说,“那时,我们与祖父吃饭时,门外总有一大班人等着他开会。家庭聚餐只有10分钟。”在孙治平的眼里,孙中山是个很忙碌且很平和的人,就是与祖父家庭聚餐的那10分钟,孙家家训也是“吃不言,寝不语”。
在中国近代革命史上,孙中山是个“枢纽”式的历史人物,他从一介平民到创立兴中会、同盟会、国民党,领导辛亥革命,担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直到在北京逝世,“致力于革命四十年。”孙中山希望建立一个民主的社会,并为此进行了坚持不懈和英勇无畏的努力。正因为孙中山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孙氏家族也赢得了国内外的普遍尊重。可以说,整个20世纪的中国,都深受孙中山家族的影响。
站在21世纪来回望这个家族,大概可以用三个词来概括:流离、辉煌和纽带。
流离
革命者注定了要流离,孙中山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流离中度过,为革命筹款奔波海外,为躲避追捕四处流离,港澳、檀香山、南洋、伦敦,处处都留下了孙中山的故事。而孙中山的独子孙科,一生也是在流离中度过的——1949年后他先去香港,后去巴黎,1952年移居美国,在美国的十几年中,生活清贫,他曾一度住在别人搭建的木屋中,直到74岁时回到台湾,出任“考试院长”,8年后在台北病逝。此后,孙科的两子四女依然在海外,经常往来于台湾和美国之间。
辉煌
被誉为“国父”的家庭当然是辉煌的,孙中山从中山县的翠亨村老百姓到国民党的总理和中华民国的临时大总统,这是他一生的顶点,实际上,他对后世的影响以及受后世的尊敬程度更为辉煌。这有后来权力中心需要的原因,但也无法抹杀孙家在中国历史中的辉煌。
作为孙中山唯一的儿子,孙科先后三任广州市长,两任中华民国行政院长和立法院长,并一度担任国民政府副主席,在父亲的光环之下,孙科同样历经辉煌。到了孙科的儿女这一代,辉煌已经逐渐远去,他们过着低调而平凡的日子,但各自的生活多数也较为富裕。
纽带
孙家三代均受到东西方文化的共同影响,他们家族中的许多成员,同时说粤语、英语,甚至更多的语种。孙中山的革命理论主要是吸取了西方思想并结合中国的传统形成的,孙科从小在美国长大、读书,行为上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之处更多。一百年来,东西方文化似乎在孙氏家族成员中找到了交流和沟通的“因子”和“载体”,即便是今天,孙家的后代大多数定居美国,他们也为中美的交流做了不少工作。
孙氏的后代,祖辈的光环已淡去,正所谓没有永远的名门,没有永恒的望族,但有的是可以承传的思想和习惯。孙氏留给今人的不仅仅是政治的遗产,更重要的是心胸。孙中山倡导的天下为公,孙科所说的“读有用书,养浩然气”,孙家第三代为中美、海峡两岸联系所做的努力,这些都表现出一个家族广阔心胸的一面。

年轻时的孙穗芳和晚年孙科
后世访谈
“国都没了,还有什么家”
抗战时期,看到士兵没鞋穿,孙科把两万银圆安家费捐作军饷
被访人:孙穗芳,孙科之女,孙科与严蔼娟未婚同居时所生。1936年生于上海,孙穗芳是在海内外媒体中名字出现最多的孙中山后人。她从9岁开始搜集祖父孙中山照片等资料,30岁时在台湾第一次见到父亲孙科。著有《我的祖父孙中山》等书。从事慈善事业。现为美国夏威夷大学校董、孙中山和平教育基金主席和夏威夷中国妇女慈善会会长。
30岁第一次见到父亲
记者:你第一次见到父亲孙科的时候,他对你说了些什么?
孙穗芳:我十几岁时和母亲一起去香港找父亲,但是父亲不见我。祖母卢夫人从楼上走下来,看到我就抱着我,说我和祖父长得很像,她希望我留下来,还给了我糖吃。
1966年我在台湾第一次见到父亲,就问他为什么不要我,父亲沉默了很久才说,一切都过去了,以后会好的。
在台湾的那些时候,我经常和父亲在一起聊天。有一次,他问我,在香港大哭大闹的是不是你?我用英语回答说,你让我怎么办,一个没有父亲的孩子。
我父亲让我写关于祖父的书,并给了我六张照片,这些都是没有发表过的照片。父亲说,穗芳这个名字本来就是给我了,但是起初没有用。
记者:你觉得你父亲是个怎样的人?
孙穗芳:1966年后,每年我都要去台湾见父亲,平时也经常寄给钱物父亲,也帮助我大哥还债。父亲常夸我孝顺。我父亲是个心直口快的人,肚子里不藏东西,他很实在,很聪明。他记忆力很好,看书扫一眼,就可以把数字记住,就像照相机一样。
父亲临去世前,让大哥孙治平叫我回来,我回来赶上见了父亲一面,父亲过世后,他的佛事都是我做的。
父亲捐安家费作军饷
记者:你对父亲的哪些事情印象比较深刻?
孙穗芳:1937年抗战时期,父亲在从武汉到重庆的路上,发现了军中一些士兵没鞋穿,父亲对身边的秘书说,我们的安家费有多少钱,秘书回答说两万银圆,父亲说,捐给国家作为士兵的军饷吧。秘书表示,安家费给了士兵,我们怎么办。我父亲说,国都没有了,还有什么家,于是就把安家费给了政府。而从1937年开始,我父亲连续三年前往苏联拿回数亿美元的贷款,支援抗战。
我两次梦到祖父
他要我宣传他的思想
记者:你从什么时候知道自己是孙中山的孙女的?
孙穗芳:上小学的时候老师都说我和祖父长得很像。我从9岁开始收集祖父的照片,当时舅舅给了我一张祖父的照片,我就收集起来。我从小没有父亲,听说祖父非常伟大,于是我就收集祖父的照片和墨宝。
在檀香山的时候,我做地产生意,有两次梦到祖父,他希望我宣传他的思想,于是我就放弃了地产生意。
后来我写了《我的祖父孙中山》一书。这些年来,我在世界各地做了几百场的报告,弘扬他的精神。同时,我也学习我祖父,从事慈善事业,比如捐款修建医院等,祖父是民族英雄,我在学祖父的一点皮毛,有人说何止皮毛。
□ 专家视角
中山的爱国情怀在后代中得到传承
孙中山曾提出修西藏铁路,孙治平晚年在中山市买了房想回国定居
林家有(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原中山大学孙中山研究所所长)
孙中山不仅是政治家,还是一个思想家,尤其是他的建设社会的思想,提出的《实业计划》是非常超前的,在全国修造铁路、开辟港口,这在当时没有人敢想。
因为孙中山去过世界很多地方,看了很多国外发展的情况,在国内他也走了很多地方,所以他能提出建设国家的方案,在《实业计划》中他就曾提出修建西藏铁路,从新疆、青海、云南分三条线进入西藏,这是非常厉害的。
他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贫穷积弱的年代,就提出了振兴中华,弘扬中华民族的精神,这对当时中国人的鼓舞很大。
在他卸任总统之后,并没有消沉,反而提出了《实业计划》,提出了建设祖国的纲要,这从今天来看也是非常厉害的。
孙科是个比较平淡、平和的人,他不是那种特别有本事的人,但是身为孙中山的儿子,他出面有些事情就比较好办。孙科也受了孙中山一定的影响。
从孙中山的家族来看,那种爱国的精神还是传承了下来,后世也都受到孙中山的影响。
2004年的时候,孙治平曾经来过中山大学,送给中大一套《建国大纲》。孙治平晚年时想回到大陆,他甚至都在中山买了房子,这也说明了他的爱国思想。
□ 家族逸事
陈粹芬 孙中山鲜为人知的革命伴侣
19世纪末20世纪初,孙中山奔走于香港、澳门、南洋等地宣传革命,常有一位女性陪伴左右,这就是孙中山早期的革命伴侣陈粹芬。陈粹芬1873年生于香港,经陈少白介绍认识了孙中山,为其革命精神打动,立志参加革命。
1895年,孙中山等人准备发动广州起义,陆皓东遇害,清政府捉拿孙中山,陈粹芬深夜掩护孙中山逃离广州。
1900年前后,孙中山在日本秘密开展革命活动,陈粹芬以夫妻名义掩护孙中山,陈为孙等革命党人洗衣做饭,当年在日本的胡汉民、廖仲恺、黄兴等人均受到陈粹芬的接待和照料,大家亲切称其“四姑”。
20世纪初,孙中山到南洋各地奔走革命,陈粹芬形影不离。直到孙中山担任中华民国大总统后,陈粹芬开始隐居南洋,与别人合作经营橡胶园。后来,陈收养了一位华侨的女儿作养女,取名孙容,孙容成大后与孙中山的侄孙孙乾结婚。
1932年,孙科邀请陈粹芬到广州居住,并委托其照顾儿子,直到他们去外地上大学。
1936年,蒋介石到广州后,送给陈粹芬10万元,感谢当年在日本对他的照顾。陈粹芬曾说,孙中山待她不薄,也未负她,双方乃自愿分离。
1960年,陈粹芬在香港去世。知情者说,陈晚年常和孙中山的元配夫人卢慕贞相聚,情同姊妹。
孙科 晚年颠沛流离于美国
孙科(1891-1973),孙中山和元配夫人卢慕贞所生,孙中山的两女孙娫、孙婉也是卢氏所生。5岁时,孙科跟随母亲来到檀香山投奔大伯孙眉,并在当地读书度过童年,上完中学。
1912年7月,孙科与表妹陈淑英在檀香山结婚,随即带着妻子共同在加州大学读书。一年后儿子孙治平出生,在孙科大学毕业的前夕,次子孙治强出生。大学毕业后,孙科进入哥伦比亚大学深造,1917年获得商科硕士学位。
1927年后,孙科先后担任财政部长、建设部长、铁道部长、立法院长。
1949年后,孙科来到香港,进而前往巴黎,随后,孙科和夫人陈淑英移居美国。在美国孙科并没有固定的收入,先是住在儿女的家中,后来才贷款买了房子,日常生活也比较简朴,孙科大部分的时间都用来读书。
1965年,孙科和长子孙治平一家回到台湾,蒋介石把阳明山自己曾住过的房子送给孙科作为公馆。经蒋介石提名,孙科出任“考试院院长”。
1973年,孙科病逝于台北。蒋介石说,孙科“为革命元勋,器量恢弘,才识远大,力行三民主义,学术造诣渊深”。
陈淑英 标准的贤妻良母 勇敢的时尚女性
孙科夫人陈淑英的父亲是旅居檀香山的华侨,原籍也是中山人,和孙家是表亲。从少年时代起,孙科和陈淑英既是同学,又是亲戚。陈淑英的父亲是老同盟会会员,18岁时陈淑英加入了同盟会。1917年,陈淑英和孙科回到广州,随后陈带着两个儿子回到翠亨村,照顾婆婆。
有一次,先施公司的马应彪为了推销商品,准备举办女模特表演,并专门请化妆师到香港为顾客化妆,可那个时代,女性多深居家中,不敢抛头露面,当时正在香港的陈淑英知道后,第一个登报表示愿意接受化妆。她的举动在港澳引起轰动,带动了不少妇女前往先施公司。
台湾学者庄政曾评价陈淑英说,“她始终属于中国旧式的典型妇女,勤俭持家,贤劳备至,把全副时间与精力皆用之于家庭,是一个标准的贤妻良母。”
陈淑英1990年在台北逝世,享年98岁。
□ 后代现状
孙科两子 治平家庭富裕 治强晚景凄凉
孙科有两子四女,儿子孙治平、孙治强以及女儿孙穗英、孙穗华均为陈淑英所生,孙穗芬是孙科和二夫人蓝妮所生,孙穗芳是孙科和严蔼娟未婚同居时所生。
孙治平和孙治强这两个名字都是孙中山起的,孙中山希望“先天下太平,再国家强盛”。兄弟童年时在广州和祖父一起生活,备受钟爱。
抗战前,孙治平在上海圣约翰大学上学,孙治强在南京金陵大学读书,后来兄弟两人一起去美国深造,都获加州大学的政治经济学硕士。回国后,两人并没有在仕途上发展。孙治强在解放前曾担任国民党中央信托局秘书。
1949年后,孙治平和孙志强长期居住在美国。孙治平陪同父亲回到台湾后,曾担任国民党中央委员、台湾电视公司副董事长、联合发展企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等,其子孙国雄生于1943年,其家庭较为富裕。
孙治强在父亲去世后,接受宋美龄的安排回到台湾,晚景比较凄凉,生活比较平淡,他有两女两子。2001年孙治强病逝。
孙科四女 “英华芳芬” 名字都带个“穗”字
孙科四个女儿现在都居住在美国。
孙穗英:1922年生于广州,名字也是孙中山为纪念孙家和广州所起。穗英毕业于美国卫理斯莱大学,和在加拿大上大学的广东新会人林达文结婚,生有一子一女。
孙穗华:生于1925年,毕业于美国史密斯大学,和云南籍旅美学者张嘉恭结婚,张为麻省理工硕士,两人生有一子两女。
孙穗芳:生于1936年。1966年第一次见到75岁的父亲孙科。孙穗芳的童年生活令其不堪回首,在她记忆中,父母为了抚养费纠葛不断。曾考入上海同济大学建筑系,后又在香港半工半读八年。1965年,孙穗芳嫁给当时香港首富王时新之子王守基,生有两子。
孙穗芬:生于1938年,是孙科与二夫人蓝妮所生。蓝妮是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滩交际场上的名人。孙穗芬自幼受到良好教育,在香港高中毕业后,被美国一所大学录取,因签证问题未能去成。后来,孙穗芬成了台湾“中国民航公司”的空姐,不久后,她和美国驾驶员孙康威结婚,生有三个儿子。
孙穗芬曾随丈夫辗转各地工作。39岁时,考入美国亚利桑那大学,三年后,各门功课以A的成绩毕业。1986年,孙穗芬成为美国驻广州总领事馆的商务领事,后调任上海商务领事。在上世纪80年代,孙穗芬为中美两国的诸多商贸活动起到了牵线搭桥的作用。1994年,孙穗芬在香港创办了一家咨询公司,帮助欧洲和北美的一些公司来华进行投资。
本版撰文(除署名外):本报记者 宋金绪本版摄影(除署名外):本报记者 黄皓

孙中山和宋庆龄。 资料图片

孙中山和大哥孙眉在翠亨村。

孙中山的子女,中间孙科,左为长女孙娫,右为次女孙婉。

孙科和陈淑英及其两女两子。

昔日的大元帅府依旧静静地坐落于珠江边。

中山纪念堂,一位市民在“连战访穗”的图片前驻足浏览。

中山市翠亨村孙中山旧居,来观瞻的人依然不少。
责任编辑:杨拂玄 何洁
[第122期·广州旧闻篇] 【孙中山家族】辉煌倚流离 传承显心胸 [第151期·广州旧闻篇] 【胡汉民家族】烟雨苍茫忆父辈 穗港情唤谪仙魂 [第116期·广州旧闻篇] 潘启家族 外贸造就首富 后世诗书传家 [第137期·广州旧闻篇] 【马万祺家族】农家少年涉商场 辗转打拼立青云 [第123期·广州旧闻篇] 【廖仲恺家族】人月双清革命家 情系华侨忠孝门 [第30期·广州旧闻篇] “大姑,买番鬼佬嘢” [第101期·广州旧闻篇] 对待疯癫,民国广州依然官僚 [第88期·广州旧闻篇] 78年前,广州下大雪了 [第92期·广州旧闻篇] 铁桥飞架,“河南”“河北”都是广州人 [第01期·广州旧闻篇] 为广州播下现代种子的人 [第95期·广州旧闻篇] 年初二,吃“无情鸡” [第77期·广州旧闻篇] 自绝,怎一个“厌世”了得 [第48期·广州旧闻篇]默片时代的影戏审查 [第03期·广州旧闻篇] 历史精神 一个军阀的思想和理想 [第62期·广州旧闻篇] 狗岭腾“龙气” 炮轰两百载 [第39期·广州旧闻篇] 一头一时尚,一发一社会 [第54期·广州旧闻篇] 那一年,他们拖手在街头 [第25期·广州旧闻篇] 饭桌上桃园结义 菜牌里演唐朝传奇 [第21期·广州旧闻篇] 珠江当年风月都付予飘篷断梗 [第73期·广州旧闻篇] 旧时以色相骗钱叫“放白鸽” [第36期·广州旧闻篇]游艇凉茶蒲扇 荔湾湖里消夏 [第33期·广州旧闻篇] 旧礼教背景中之爱恋 [第28期·广州旧闻篇] 一种东方式爱情表达遭遇的尴尬 [第72期·广州旧闻篇] “天人合一,仁爱及物”,莫让古语变空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