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际活动中的态势心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7 05:26:11


    交际活动中的态势心理



    交际活动中的信息交际和情感沟通,运用语言的方式是重要的,但有许多方式不属于语言。除了语言手段外,参与共同活动调节的还有非语言交际方式,如体态、手势、面部表情、副语言系统、触摸、空间、装扮以及其他装饰品等等。据研究表明,交际活动中对信息的猎取, 35%是通过语言方式,而65%则是从非语言方面得到的。人们之间的交际,主要靠符号系统来推系,符号系统,除语言系统外,还包括非语言符号系统。因此对非语言符号系统的探讨和研究,是不容忽视的。当然,非语言符号系统交际涵盖着类语言、身体动作和近体行为等各种现象,我们的目光将集中于态势心理研究。

    一、非言语交际的类型

    同言语交际一样,非言语交际类型是千姿百态、丰富多彩的。它是对言语交际的自然连拉和重要补充,它可以用于强调、替代、重复或者补充言语包含的信息,使言语表达更加连续和通畅,暗含的信息意义更加明确完。当然,非言语表达也可能与言语表达不相一致,甚至相互冲突,呈现出复杂的情况。对此,我们不能草率从事,随意划分类型。这里,我们仅从非言语交际方式的角度,进行尝试性的划分。

    1.动觉交际

    所谓动觉交际,是指引起交际对象注目的表情和动作。这种表达方式主要诉之于对象的视觉,从看的方面来把握情感、捕捉信息。所谓察颜观色,从别人的表情、动作、眼神中领会情感意图、获得信息,就是这种动觉交际方式。

    关于动觉交际的研究,很早就引起心理学家们的重视和注意。心理学家们认为,人的面部表情、目光暗示、全身势态,都与他的内部感情、性格特征直接联系着。所谓“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面部的“阴晴雨雪”的变化,都深刻地反映了这点。这是因为人体各部分的动觉,反映了一个人的总体情绪,一旦符号的动觉系统纳入交际情境中,就会给交际带来细微差别。动觉交际就是通过面部表情、目光接触、身体动作实现的,它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1)动觉交际中的面部。面部表情,是指对于信息的发出和接收,交际双方发生交互作用和感情交流的方式,不是通过语言或人体其他部位的动作变化来反映,而是通过面部神色的变化显示出来。人的面部表情是丰富而复杂的,它直接联系着人的心理活动。人的思想感情的变化,人的固有性格特征,都可以通过面部的细微变化反映出来。人的面部是人的内心的晴雨表,得意时则满面春风、喜形于色;失意时则愁眉不展、情绪无常;谈得投机则面带温情、和颜悦色;话不投机则恼羞成怒,面红耳赤。喜怒哀乐,无一不显之于面部表。即使是性格内向的人,也不可能情不外露,只不过是比较含蓄而已。当然,内心与面部表情也有不相一致的时候。比如说,反常心理,极端悲痛时却哈哈大笑,滥用表情,言不由衷,等等。而这些也是人的某种心理的曲折反映,有的是一种新的表达方式。我们如果联系此人的真实情境,是可以发现其表里不一的性格差异的。它与反常的心理状态毕竟不同。但不能由此而断定人的表情的无确定性,更不能据此而否定面部表情与其内部性格特征的必然联系。

    (2)动觉交际中的目光接触。目光接触是示意动作交际的方式之一。目光既能穿透他人的心灵,又能展示自己的心灵,它是无声的语言。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睛睁得大小,眼神光彩程度,可以准确地传递信息。瞪眼瞠目,表示愤怒和反抗的情绪;目光柔和,流波顾盼,饱含着内心的柔情蜜意。眼睛神采的变化,甚至可以反映一个心灵的发展变化。《史记》上有一则“鸿门宴”的故事。项羽要杀掉刘邦,范增与项羽商议行动暗号,饮酒间,“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带以示之者三。”范增以目示间,又举起所佩玉带示意再三,可见他杀刘邦的决心。只是由于项羽未作反应,所以没有杀之。鲁迅写祥林嫂的命运变化,也抓住了祥林嫂眼神的变化。第一次祥林嫂到鲁四爷家,顺着眼,也很精神,可第二次来时也是“顺着眼”,“只是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的。”然而死之前的祥林嫂,“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表现出了祥林嫂的心灵变化,透视了她那一生不幸的悲惨命运。我们接触别人,首先要观看对方的眼神变化,因为眼睛是面部表情中最灵活、最富于传神的器官,目光是最有吸引力的。西方心理学家的实验证明:任意两个平行列的圆圈或环状物,尤其是大圈内套有小圈或大环内套有小环,近似人的瞳孔,特别能吸引人的视线。可见,目光接触所产生的交际效果是可想而知的。尽管由于文化背景、价值观、道德观和性别的不同,会导致千差万别,但对于这一点的认识已成为代代相传的定式,它的作用显然是不可能否定的。
   
    (3)动觉交际中的身体动作。身体动作在交际环境中出现,无疑都具有示意作用。点头表示肯定,摇头表示否定,频频点头或摇头,则表示极力的赞同或反对,这几乎无一例外。当然,点头、摇头的动作所表示的意义,只是就同一国家或民族而言的,绝不能一概而论。希腊人以摇头表示赞同,点头表示不同意;日本人不同意时既不点头,也不摇头,只是客气地笑笑。但身体动作能传递一定的交际信息,则大概是肯定的。我们平常说的点头哈腰,蹬足曲膝,以致接吻拥抱,都含有它的特殊意义。

    身体动作都是交际方式,手势的作用则更能实现示意动作的实际含义。相对于面部表情而言,手势是一种更重要的交际方式。用手势作暗语,表达某种意思,交流某种感情,加强某种语气,会使表情更加有声有色,神情毕现。当然,手势的示意反映着民族的文化心理,中国人称赞别人的发明创造了不起就翘起大拇指,对庸碌无为者便以小指表示。日本人则不同,他们伸出大拇指是表示“老爷子”,用小指表示“情人”。欧洲人站在路旁伸直手臂翘起大拇指则表示要“搭车”,这些与中国完全不同。手势所指,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其传递的信息内容很不一样。

    除此以外,交际时双方的姿势也是一种示意性动作方式。如果两人相向而坐,距离很近,这表示相互接纳,谈话一定很投机;如果两人相背,则一定是不和,或谈不拢,表示相互抗拒;如果肩并肩,更能表示关系密切、友好。当然,以姿势示意,并不是只有上述三种方式,文化背景和传统习俗不同,姿势的示意内容也有差别。动作姿势是人的思想感情和文化修养的外在表现,不能乱加运用。

    2.外言语交际

    除了动觉交际外,外言语交际也是常见的方式。外言语交际是口头语言交际的补充形式之一,对于突出语义和明晰信息有其特殊作用。

    外言语交际包括副语言交际和额外语言交际两种方式。副语言系统是元音化系统,指的是声音的声幅、音质和音调性。如说话的快慢,声音的高低,音量的大小,声音的变化,发音的准确程度等等。有的声音悦耳,有的声音刺耳,其音质存在着差别。此外,还有些特殊声音,如“喔”、“噢”、“哎唷”、“嗬”等,对于具有言语意义的信息传递和信息的明晰都有补充作用。额外语言系统是指言语的停顿和其他附加动作,如边说边笑,哼哈、咳嗽之类,不仅补充,而且还可以修饰语言,与副语言系统起着同样的作用。

    3.触觉交际

    触觉交际是指交际双方之间的触摸行为,是人们利用空间建立亲密关系的延续。如握手、摸服袋、拥抱、接吻等等。触摸交际是在一种特殊的情况中产生的,具有某种特殊的意义。触摸行为所包含的意义和效果则是由双方所处的特定环境、触摸的部位以及触摸的方式所决定的。如长辈抚摸晚辈,领导同下级握手,都是亲切、爱护、看得起的表示。对悲痛欲绝的人,我们用手按按他的肩膀,或紧紧握住他的手,是一种理解、宽慰的表示,比言语更能显示其特殊的意义。一般来讲,触摸可以促进彼此了解、相互谅解和感情交流地交际友谊的建立和关系的深化,有着积极的作用。

    4.空间接近交际

    E.露尔把空间接近称作“空间心理学”,他是空间接近论的创造者。他在空间组织的基础上,提出的评价交际隐秘性的方法,具有实践意义。例如我们辩论某一问题,辩论的胜负并不完全取决于空间布局,其他的交际因素也会发生作用。然而在其他交际因素和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优化交际空间组织布局,则有可能出奇制胜。从个体间交际讲,空间是指个人的空间范围,它与个人是形影相随的。每个人总是同其他人保持一定的身体距离的,不管是自觉还是不自觉。个人空间的存在是无疑义的,当在距离大小因人而异。因为个人空间受着三个因素的影响,即人们之间关系的深浅和增减变化,外部空间环境,文化背景。例如女性较男性更适应于狭小空间。距离的远近同交际的效果往往成正比。

    5.物体语言交际

    所谓物体语言,是指象征着交际意图的服装或其他装饰品,其中包括服装、发型、化妆品、珠宝手饰以及其他装饰身体的东西。这些装饰品都是一种文化现象,它对于交际者来讲,既会引起某种好感,产生巨大的吸引力;也会招人讨厌,产生无形的排斥力。它是无声的语言,穿什么衣服象征什么人,有什么服饰,表明什么地位。相容或相拒,吸引还是排斥,都存在于那些装饰品本体。它不是以语言表达,而又代替了语言,能起到交际语言所不能起的作用。

    二、交际活动中态势心理的表现形式

    非言语的类型划分,使我们更清楚地看到,交际符号系统纷繁复杂而又丰富。非言语的任一种类型,都同言语融为一体、起补充和修饰作用,特别是身体动作。人体的各种表情和态势,可以说是直接同心理联系的,起着揭示心理活动的作用。由于态势与心理联系的直接性和连贯性,便构成了交际活动中的态势心理。下面我们简略分析几种表现形式。

    1.暗示

    暗示是一种不言而喻的示意性态势,它是心理影响的一种特殊方式。暗示的目的是向对方传递信息,引起对方的注意和重视。如发现小孩子想拿别人的东西,家长便用眼睛或身体动作示意,以阻止小孩的行动;有的学生迟到,老师向全班学生强调遵守纪律的重要性等等。不论采用什么方式,其意义都在于传递信息。因此,暗示的过程是通过语言或非语言符号系统传递信息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暗示是有其权威性的,接受者是以暗示信息的无批判知觉为基础的。学生考试必须首先填上姓名、考号,如果监考人员一味强调“要注意填上姓名、考号”,那么学生就会不自觉地看看自己的试卷。暗示受心理的影响,反过来它又会影响他人的心理,改变原有的心理定势。尽管个人的处境不同,个性心理特征不同,但示意的影响作用则是共同的。

    暗示作为一种态势心理表现形式,其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有直接暗示和间接暗示,有意暗示和无意暗示,还有反暗示。直接暗示传递的信息很清楚,行还是不行,直截了当,不加掩饰;间接暗示则比较含蓄,其传递的信息必须经过接受者仔细体会才能获得;有意暗示是暗示者的动机和传递信息有意识地显露出来,让对方了解;无意暗示则指一种无目的无意识的暗示;反暗示是暗示者利用受暗示者的逆反心理所进行的一种相反信息的传递。如交际者之间开玩笑,“此地无银三百两,隔壁阿二未曾偷”,以相反的语言或行动,表达正面的意思,收到积极效果。但无论哪一种,都是内心的反映,是一种心理活动过程。

    2.感染

    感染也是心理影响的一种方式,它是心理状态的无意识的、不自主的屈从。人与人之间的彼此影响,必须通过心灵感染,运用语言或非语言符号系统进行情绪传递,以达到情感上的彼此相通。感染是一种无形的心理影响。如某位青年生活上不幸而情绪低落、悲观失望,这时如果亲友们给予启发、告诫,生活上无微不至的关怀,使他的心灵受到感染,逐渐会得到调整,他就会改变原来的心理状态,转入常态。中国女排获得“三连冠”时,许多人不约而同地敲锣打鼓、鸣鞭放炮,群情高昂,这就是感染对心理影响的结果。

    感染是人们彼此间情绪的一种沟通,沟通的方式也因情境和彼此接触的不同而异,单向的、双向的、群体的,都会发生感染。感染的主体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许多文艺作品读后催人泪下,感人至深便是例证。

    感染与暗示在传递方式和感染对象这两点上相同,但在传递方向和情感反应的层次上又有区别。感染可以是单向的,也可以是双向的,它引起的情绪和情感反应较强烈,属于高层次的;而暗示的影响是单向的,所引起的情绪和情感反应较弱,层次要低一些。感染是一种特殊的心理影响方式,在我们的交际活动中应当引起足够的注意,注意充分发挥它的影响和引导作用。

    3.模仿

    什么是模仿?所谓模仿,是指个人受到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方式的刺激影响而产生的认同心理和仿效行为。应该说,模仿也是心理影响的一种方式,它是由心理变化而导致行为相似的过程。

    模仿的心理基础是认同,有对某种行为特征的赞同,就有模仿这种行为特征的行为。例如仿效他人的走路姿态、穿着打扮、说话语调,以及风格、生活方式、工作方式、习惯、礼节等等,都存在着模仿的因素。父子举止相似,师生风度相像,相声演员的模拟性内容,都是模仿的实际应用。模仿是人类的一种本能,按照塔尔德的“模仿理论”,“模仿是社会发展和社会生存的基本原则”。人类社会再现“世界重演规律”主要靠模仿,人类社会就是相互模仿、互相学习和创造的社会。模仿对人类社会的进步作用是不能忽视的,“仿生学”的建立与模仿不能说毫无关系。人类的各种发明创造,归根结底都是通过模仿、复制才进入社会结构和人类社会领域的。先有了模仿加工,而后才能在此基础上进行发明、创造。我们不能夸大模仿的作用,但也不能轻视它。

    模仿具有自己的特定方式和内容,我们可以把它归纳为多种方式,如逻辑模仿和形象、直觉模仿,内部模仿和外部模仿,习惯模仿和时髦模仿,个体模仿和团体模仿,等等。不论哪一种方式,其基本特点都是由内容到形式、由内部到外部、由低级向高级逐层递进的。我们从年龄特征、兴趣爱好、人的社会化程度出发,可以将模仿分为三种类型:一是有意识模仿,即有目的地、自觉地仿效,以适应时尚和团体的需要,至于含义如何,并不予以深究。二是无意识模仿,这是一种不自觉地、自发地仿效,它往往出于一种好奇,像小孩模仿大人的动作、姿态和腔调。三是合理模仿,这不仅是有意识地、自觉地效仿,而且还具有选择性。比如打乒乓球有各种各样的技巧,有的特别喜欢模仿老手拉弧圈球的动作。

    模仿与暗示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可以说模仿是对暗示的反应;它们是相互作用的对应性行为方式。没有暗示,就不可能有模仿;没有模仿,暗示也不能成立。市面上流行某种服装,有的人也买一套穿上,这就是受到暗示后的模仿。当然,模仿和暗示都不是消极的,而是别出心裁的选择,含有创新因素。而且模仿、暗示的结果,会使多数人行为趋向一致,成为某种约定俗成的规范,有利于社会的统一,推动社会的变化发展。

    4.竞争

    竞争心理普遍存在于人群中。人们为了谋生,或为了发明创造,成就某一种事业,在同一范围,在相同的条件下,需要获得更多的信息,争取优势,就必须与自己的对手进行激烈的竞争。竞争是发展自我、发挥潜在能力的一种心理方式,是心理激动所导致的冲突行动。

    竞争行为产生于竞争心理,这种心理有利也有弊。首先,竞争有利于事业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富有竞争意识的人,才有开拓精神,创造新的价值。心理学的实验研究表明:在有竞争的状况下,人们能够更大程度地发掘自己的潜能,创造更大的价值与财富。好胜心与成就动机,是人类普遍具有的本能,竞争对于人们积极性的激发和工作效率的提高是大有好处的。其次,竞争也有弊病,如果心理不健康会因此而产生嫉妒心理,特别是在职业、年龄、地位、性别、学历相同的人中间,更会引起相互嫉妒,产生憎恨、排他等激烈情绪,竞争便变成尔虞我诈、明争暗斗的手段。但是只要我们端正态度,保持健康心理,对对方作出必要的让步,我们就可以因势利导,开展正常的竞争,促进共同的发展和提高。

    给予暗示、感染、模仿和竞争等态势心理过程,我们可以断定,任何一种态势,都伴随着一定的心理活动,并且带有强烈的个性心理特征。它们在广泛交际活动中,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表现出特殊心理方式,彼此紧密联系着。正因为如此,人们的交际过程才显得非常复杂。了解这一点,可以帮助人们在交际活动中采用正确的、多样的交际方式,主动地、信心百倍地去争取交际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