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期·广州旧闻篇] 【马万祺家族】农家少年涉商场 辗转打拼立青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5 03:42:43
2007-07-16 14:45:15   来源:南方都市报

1943年1月马万祺与夫人罗柏心新婚之时。
广州旧闻·家族故事名人传奇 第二十二期(总第137期)
家族大视野
在远离贵族的日子里
时常感慨:自我意识的觉醒真是太缓慢了。我的贫乏不仅仅来自家族的贫乏--那"灯下的说书者"早已不复存在,更来自设计成熟的体制教育。接受了十几年的学校教育,无非是一层一层蒙蔽,再一层一层去蔽,陷入一个欺骗与自我欺骗相互交替的大漩涡。一个人要受多少骗,才能真正成为他自己?有些人被蒙蔽了一生都无法寻回他自己,无法享受那自由灿烂的人生。这种"个体的普遍不成熟状态"在我们周围比比皆是,想想真是一种悲哀,一种大恸。
本雅明论及德国1914-1918战争的一代人,曾经慨叹"经验的贫乏","这种经验的贫乏不仅是个人的,而且是人类经验的贫乏,也就是说,是一种新的无教养。"在我们周围,这种贫乏真是太普遍了。看看那些号称"小资"、"白领"的新新青年们,与某个游击队员"切"称兄道弟,把杜拉斯引为红颜知己,将心情浸泡在"黄昏"、"忧郁"、"感动"、"绝望"中,与凡·高共饮下午茶……这不是"资",而是小。其"小"源自媚俗的共性,源自个人的不独立,看似丰富多彩,其实早已被归类。真正的贵族,真正的教养,必然源自一个自我独立的个人,一个精神独立、个人意识觉醒的"实存者"。
一直以来,对余世存先生的"类人孩"理论充满兴趣。类人孩们"没有自我意识,也不是一个正常交往沟通的主体","不愿参与公共政治,不愿参加户外活动","是一种既不充分社会化又不充分个体化的,人格的依附性,崇拜暴力,权威,权利意识模糊。"也就是说,这些人并非就是完全卑微的、驯服的、听命的。他还是有个人意识的,只不过这"个人"是民族、阶级、国民、政党、家庭中的一员。他视个人如社会机器上的螺丝钉,虽然这螺丝钉已有所松动,也只不过是因为那架机器已经老迈,接近报废。他依然无法让自己独立于机器而存在,无法自成自我的小宇宙。在肉体的意义上,他是这个时代的公民,但在精神的意义上,他还没有摆脱那些"大词"的束缚,成为一个与一切时代同代的实存个体。这种人就像尼采批判的"有教养的市侩",就是不懂装懂、附庸风雅的庸才,一方面是闭目塞听,一方面又装得自命不凡,蛮有个性的样子;其真正的价值世界却是贫血、空洞和乏力的。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是这样的青年,不仅西服的袖子上,连头发和屁股上都贴着标签。
这种"类人孩"类似于康德所说的"前启蒙状态"。在康德看来,启蒙就是"摆脱人类对自己所加之于的不成熟状态"。处于前启蒙状态的类人孩没有思考能力,不会替自己作决定,不独立,依赖他人,没有意识或无能做到"永远要有公开运用自己理性的自由"。不成熟状态必然带来精神的依附性。
歌德在两个世纪前曾怀着不安的预感说:"人类将变得更加聪明、更加机灵,但是并不变得更好、更幸福和更强壮有力。我预见会有这样一天,上帝不再喜欢他的造物,他将不得不再次毁掉这个世界,让一切从头开始。"在这个聪明人得道的时代,古典价值被中断,传统大地被摧毁,个人道德被嘲弄,智慧侧身让位给机灵,在真正贵族如恐龙般消逝的日子里,"一种可怕的美已经诞生"……
□ 朵渔
历史的枢纽
南岸少年撑起宗族荣誉
1919年12月12日,广州南岸村,一个小男婴的呱呱坠地,让一户马姓农家兴高采烈。男婴是南岸村老农民马廷华的第八个男孙,商人马锡珍的小儿子。
因为这个后来得名马万祺的男孩,很多年后人们都在关注他所在的家族的命运流转。
马家祖居南岸十多代,远祖是陕西省茂陵人。茂陵在汉朝是很有名的地方,不仅因为汉武帝葬于斯,亦因大诗人司马相如居于斯。茂陵马家性忠耿骁勇,善骑射。东汉北御匈奴、南征交趾的名将伏汉波将军马援生于斯长于斯。
南宋时康王南渡,任宋高宗朝廷奉政大夫的马端和其子朝议大夫马穷举旋南迁广东新会,后人布于新会、台山、番禺、南海、香山。其后,南海西樵山云雾村马姓人家有兄弟二人率部分族人迁至广州府城郊的南海县南岸村和元溪村开垦耕耘。启康公就是南岸马姓族人的始祖。
人们记住大人物和英雄,也不会忘记大人物和英雄背后的家族、宗族。在相对久远的冷兵器时代,传统的宗族内敛而封闭,以权威姿态出现的家长或许足以理顺宗族成员的利益;而随着宗庭内部力量的日臻庞大,随着宗族内部利益与外部利益关联和冲突的深化,宗族英雄的出现则不可避免。英雄回眸,宗族的变迁,心中自是再清楚不过。
1992年回乡祭祖,马万祺出席家乡南岸老人康乐中心揭幕仪式时,赋了一首七律,其首联开宗明义"茂陵文采辉南岸,一脉承先仰启康",点明了宗族发展中最让他魂牵梦绕、引以自豪的历史片断。
马万祺成为家族、宗族的大人物和英雄,生意场上的成功或是首要原因。
1936年的11月,17岁的马万祺开始涉足商场,先到升昌米行当记账学徒,1937年初,获得分红300多元、工资200多元的马万祺,一心想学做生意,全情参加买卖的洽谈、收获发货、报关、写行情,以及与各地商号通信等所有业务。
1937年6月的普通一日,在广州西关陶陶居饮早茶的马万祺受了朋友的启发,毅然决然开办起糖厂。广州失陷后,马万祺辗转至香港,换了地头,但是生意的头脑还在、良好的信誉犹存,他很快在香港干诺道中组织了永裕昌行和泰生行。
马万祺此后的成长,一如官方文献里有关他的记录,由香港而澳门,由商界而政界,南岸少年成为了风云人物--马万祺虽不是最富有,但也是一个富有的商人,他的"富有"不仅是在财富上的拥有,更是在对祖国支持上的"富有"。马太太曾感慨:"从商十几年,其他的商人是赚钱,逐渐富有,而我们是公益。"
1991年,马万祺捐资80万元改造马家祠堂,修建而成南源街马家祠老人康乐活动中心。宗族的人们开始在揣测中仰望,在小小的犹疑后表示理解--终于,茂陵马家征战西汉很多年后,马万祺引以为荣的宗族开始以他为荣。
□地理记忆
仲恺农学院获捐助
仲恺农业技术学院是广东省的本科学院,其前身是仲恺农工学校,创建于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1927年3月开学,创始人和首任校长是杰出的妇女运动领袖何香凝。1984年该为仲恺农业技术学院。
1993年4月24日,马万祺在北京出席八届全国政协主席会议,并在北京大学作了学术报告,回到广州,同夫人去视察仲恺农学院图书馆大楼工地,这幢大楼高五层,建筑面积为4000平方公尺。起先是由马万祺、罗柏心、陶开裕、何厚铧等四位澳门人士赞助国内关闭120万元,香港曾宪梓、刘宇新赞助港币80万元兴建。到了1994年,马万祺又加增港币100万元,充实了图书馆的建设需要。后来,他又同何厚铧、陶开裕合赠给仲恺农学院日本皇冠牌轿车两辆。
祖祠变康乐中心
马家祠原是马氏家族的宗族祠堂,起先,马万祺捐资80万元,安置了马家祠内的住户,将祠堂腾空后修建了正间建筑,将之改建成老人康乐活动中心;数年后马万祺及亲属又捐资40万元,将马家祠的面积扩大了188平方米。如今,马家祠老人康乐活动中心内,正厅是多功能活动室,可用于老人培训、曲艺活动、书画创作展览、乒乓球活动等;侧厅为老人健身室;两廊是棋牌和休息场所;偏厅设图书阅报室;中心门外是群众文化广场,可用于老人、居民开展各项文娱和教育活动。
芳村区海岸村获奖学基金
广州市芳村区海岸村何香凝故乡,为纪念伟大的革命家何香凝而建立"何香凝纪念学校",学校1992年建立,现在只有小学。马万祺先生慷慨捐赠港币30万元,作为这所学校的"何香凝奖教奖学基金"。同时,他还请曹崇恩教授用汉白玉石雕刻了一座何香凝像,敬立在何香凝纪念学校的校园中,像座客上他亲笔题:"双清楼主何香凝像"。
族谱词典
马廷华一代
马万祺祖父,勤劳老实的务农者。
第二代
马锡珍:马廷华六子,清光绪5年,开明商人,受辛亥革命的影响,痛恨封建专制和军阀政府,拥护孙中山先生的民主革命主张。在家乡常解囊济贫,行善乐施,因此乡人都爱称他为"大顺"。
第三代
马万祺:马锡珍次子,曾任暨南大学、仲恺农业学院副董事长,南海中学、何香凝纪念学校名誉校长,广东省工商业联合会副主委、名誉会长,广东省政协常务委员,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常委,全国政协常务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澳门立法会议员,澳门中华总商会会长,澳门中国土特产公司、生建筑置业有限公司、联生发展有限公司、新建华建筑置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等职。1993年3月任全国政协副主席。2003年3月,当选为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他是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六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第八届、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第六届、七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现任全国政协副主席。
第四代
马有建:马万祺长子,1965年西安冶金建筑工程学院本科毕业,现为北京市政协委员。香港定居,在港澳两地办实业。
马有礼:马万祺三子,香港中文大学经济系毕业,现为全国政协委员。澳门中华总商常务会董,澳门建筑职业商会会董,镜湖医院慈善会常务董事。澳门泊车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马有礼建筑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三阳建筑置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新建华建筑置业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澳门国货公司副董事长。
马有仁:马万祺五子,日本横滨大学毕业,获工商管理学士学位,现为珠海市政协委员。任大华行和新中行总经理,东华制衣厂有限公司董事长。
马有慧:马万祺七小姐,毕业于加拿大大学,现居香港,爱好文学,帮助父亲编辑《马万祺诗词选》。
第五代
马志刚:叶挺元帅为其取名,马有建长子,美国大学毕业,现在在香港工作。
马志远:马有建次子,美国大学毕业后已回港工作。
马志强:亦是叶挺元帅取名,马有礼长子,加拿大大学毕业,现已回澳门工作。
马志毅:马有礼次子,加拿大大学毕业,澳门工作。
家族逸事
以理服人,人人顺
马锡珍经商最重信义,因而在商界口碑甚佳,不仅如此,他还广交朋友,热心助人,他热心乡梓,为乡亲们排忧解难,村民有纠纷争执,都喜欢请他评理调节,他处事本着一个"理"字,不偏不倚,令人信服。而且他在家乡常解囊济贫,行善乐施,因此乡人都爱称他为"大顺"。
"万祺"由来
推翻清王朝以后,广袤华夏一直未平静,袁世凯复辟称帝,北洋军阀和奉军、皖军、西北护法军连年打仗,角逐中原;各省督军为争地盘,战火不息。战火摧残着农村经济,许多农民流离失所,农田荒芜,城镇商业不景,马锡珍渴望有一个和平环境,百姓能修养生息,国泰民安。马锡珍先生目睹清季民初,兵连祸结,万民悬望,因以《诗经·大雅》"寿考维祺"句及《荀子》"俨然、壮然、祺然"句,名爱子为阿祺,学名马万祺,以祈望中华古国国泰民安,吉祥如意。
古道热肠重友谊
初识夏衍,马万祺喜出望外。文学家夏衍的公开身份是记者、学者,专长写电影剧本、话剧剧本和小说,还经营南国电影公司搞电影。当时香港的进步电影事业缺乏经费,马万祺就主动向夏衍提出设法帮助筹划,解决了两部电影的拍摄费用,实际上,马万祺当时没有多少资金,但是依旧很支持夏衍,给他提供了十几万港币。
后世传承爱心
乙亥仲夏,烈日炎炎,洪水滔滔,江西省革命老区遇上百年未遇的洪涝灾害,损失巨大。马万祺和夫人携同马有礼伉俪、孙儿及总商会秘书长区荣智等一行到达这块红土地。同来江西马万祺的孙儿马志毅刚从加拿大读书归来,脚伤未愈,也到灾区慰问,他将平日节省下来的零用钱10万元人民币,亲手捐献给永修县人民,聊表他及全家的一片心意。
□专家访谈
马万祺研究专家谢常青谈其人其诗
受访者:谢常青,1952年毕业于华南文艺学院文学系,一直从事中学教育工作,1985年调至五邑大学中文系执教,1992年退休后从事港澳文学、澳门史、中国文论研究。著有《马万祺诗词选一集笺释》、《马万祺传》、《马万祺诗词选二集笺释》,对马万祺及其诗歌有深入研究。
诗中胆识感染人心
谢常青认为马万祺的诗歌有胆有识,这是鼓舞他投身马万祺诗歌研究的重要原因。马万祺先生的诗词之所以有感人的力量,一个主要因素是敢于讲真话,敢于坚持真理。他把自己融化到人民群众的大我之中,将个人的爱爱仇仇悲喜哀乐融入时代和发展规律,跟随时代的步伐,呼唤出时代的声音。
谢常青说:"马万祺诗歌中表现出的爱国主义,刚强不屈深深地打动着我。这种胸怀,这种见识,这种正气感染了我。"
他的诗记载澳门百年史
马万祺先生的诗作是出自内心的,对国家大事、社会形势不断关心思索探索,爱国忧民,情挚言真,表现出了他的情与志,所以是感人之作。从他的作品看到他的个性和高尚情操,也看到中华民族近五十年的奋斗历史。他的诗词中,精忠报国的思想尤为突出,不但表明了他对祖国的热爱,对领导人的崇敬,还展现了他与中国共产党的友谊、对朋友的情谊。
谢常青说:"马万祺的诗歌是这100年来对澳门大事的百年记载,澳门从1942年到2000年这一段的历史在他的诗中都有体现,他的诗就是一本史,是对澳门百年史的记载。"
若再版《马万祺传》当作修改
1995年元旦后不久,那时马万祺已是76岁的高龄,谢常青教授与马万祺一同在珠岛宾馆喝早茶,吃早餐,谈及古时清代《多尔衮致史可法书》这一作品时,马万祺当即就背出了这段书信的开头几段文字,谢常青折服于马万祺惊人的记忆力。
谈及《马万祺传》,谢常青表示:"十年前所著《马万祺传》一书,是根据他的个人奋斗,以及他的人、事等方面的活动情况而撰写的实事求是的作传,重在尊重历史,还原历史,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十年后,看《马万祺传》一书,文中一些记录相对刻板生硬,有些主题可以淡化一些;如果要进行补充,马万祺先生的爱国、讲义气等方面的特点还是可以展开一点的。"
□相关链接
在香港重创家业
1938年广州失陷,马万祺辛苦经营的生意店铺毁于一旦,家资财富损失惨重,幸而他事先已稍作安排,不致荡然无存。随后马万祺和姐姐陪着母亲逃出沦陷的广州,到香港并开始重创家业。
马万祺待人诚实热诚,宽厚耿直,在香港很快结交了许多新朋友,加上他在广州商界中信誉良好,大家都相信他,支持他。结识了冼露芸和陈赞邦,谈及经营粮油出入口生意,于是在香港组织了永裕昌行和泰生行,业务有很大的发展。
抗战爆发,为供应内地物资需要,马万祺开始开拓澳门经济市场,并亲赴澳门商谈。
日本轰炸珍珠港,马万祺、钟子光、王颂献等人一时难以返回香港,日本攻占香港3个多月后,港澳间的交通才得以恢复,蔡夫人等一行人才得以前往澳门,马万祺阖府团圆,开始了定居澳门的生活。
在澳门为统一大业不断努力
马万祺迁居澳门,而这时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也已打了近5年,香港沦陷后,大批难民涌入澳门,粮食缺乏,那段最困难的日子,马万祺经营的恒丰裕行为缓解饥荒做出了巨大贡献。
马万祺喜晤潘汉年后,爱国民主运动的信心增强,遂利用他在港澳工商界的关系,去拜访港澳有影响的工商界朋友,在贸易往来及闲谈中宣传解释中共的主张、政策,消除商界人士对中共的疑虑,逐渐使他们支持中共的主张。新中国建立后,马万祺协助改进澳门总商会领导,努力促进粤澳友好,开展粤澳贸易,支援祖国建设,支持内地经济的发展,并为澳门的回归努力着。
时遇澳门回归过渡期,马万祺积极投入祖国统一大业的工作中。

马万祺夫妇参观延安。

1993年马万祺夫妇庆金婚时全家合影。

马万祺出资重修的马公祠成为老人康乐中心。

马万祺题名的南海中学。他曾就读于该校。邹卫 摄

1991年11月,马万祺视察南海中学。
责任编辑:杨拂玄 何洁
[第137期·广州旧闻篇] 【马万祺家族】农家少年涉商场 辗转打拼立青云 [第151期·广州旧闻篇] 【胡汉民家族】烟雨苍茫忆父辈 穗港情唤谪仙魂 [第122期·广州旧闻篇] 【孙中山家族】辉煌倚流离 传承显心胸 [第116期·广州旧闻篇] 潘启家族 外贸造就首富 后世诗书传家 [第123期·广州旧闻篇] 【廖仲恺家族】人月双清革命家 情系华侨忠孝门 [第30期·广州旧闻篇] “大姑,买番鬼佬嘢” [第101期·广州旧闻篇] 对待疯癫,民国广州依然官僚 [第88期·广州旧闻篇] 78年前,广州下大雪了 [第92期·广州旧闻篇] 铁桥飞架,“河南”“河北”都是广州人 [第01期·广州旧闻篇] 为广州播下现代种子的人 [第95期·广州旧闻篇] 年初二,吃“无情鸡” [第77期·广州旧闻篇] 自绝,怎一个“厌世”了得 [第48期·广州旧闻篇]默片时代的影戏审查 [第03期·广州旧闻篇] 历史精神 一个军阀的思想和理想 [第62期·广州旧闻篇] 狗岭腾“龙气” 炮轰两百载 [第39期·广州旧闻篇] 一头一时尚,一发一社会 [第54期·广州旧闻篇] 那一年,他们拖手在街头 [第25期·广州旧闻篇] 饭桌上桃园结义 菜牌里演唐朝传奇 [第21期·广州旧闻篇] 珠江当年风月都付予飘篷断梗 [第73期·广州旧闻篇] 旧时以色相骗钱叫“放白鸽” [第36期·广州旧闻篇]游艇凉茶蒲扇 荔湾湖里消夏 [第33期·广州旧闻篇] 旧礼教背景中之爱恋 [第28期·广州旧闻篇] 一种东方式爱情表达遭遇的尴尬 [第72期·广州旧闻篇] “天人合一,仁爱及物”,莫让古语变空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