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T中文网 - FTChinese.com - 全球都感到巨龙的呼吸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23:58:11
全球都感到巨龙的呼吸
作者:马丁•沃尔夫(Martin Wolf)
2005年12月15日 星期四


黎起火;油价创新高;美联储(Fed)主席艾伦•格林斯潘(Alan Greenspan)提出低利率之“谜”;全球“失衡”加剧;墨西哥在挣扎;而中国纺织品和服装出口重新受限。是什么将这些迥异的事件联系在一起?答案:中国的冲击。世界经济正经历一场革命,在中国的率领下,亚洲回到全球事务中心的历史地位。
东亚和南亚发展中国家的人口总数超过33亿,是当今高收入国家的3倍多。当今全球化背后的两大驱动力——通信成本大幅下降和全球市场开放,使这些人口数量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倍增。
大量廉价而勤奋的劳动力进入世界经济后,在经济学看来可能会产生何种后果呢?答案包括:劳动密集型商品和服务的相对价格,将在全球范围内下降;大宗商品的相对价格上升,尤其是在大宗商品的需求受工业化影响最大的地区;相对于实物资本和人力资本,非熟练工的价格将下降;全球竞争加剧。
伴随着相对价格的巨大变化,全球的收入分配也会产生巨大转变——从消费国转向储蓄国。这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全球的储蓄过剩、外部“失衡”的加剧,以及格林斯潘先生著名的利率之谜。
从这个角度看,世界经济有六大奇特的特征。
第一,萨塞克斯大学发展研究学院 (Institute of Development Studies)的拉斐尔•开普林斯基(Raphael Kaplinsky)在其饶有趣味的著作中表示:“8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出口增长的飙升,伴随着中国贸易条件的显著恶化,程度约为25%。”*在与日本、欧盟和美国的贸易中,中国的出口相对价格下降最大,因为中国转向了低技术含量的成品出口。提供廉价产品,是中国对世界其它国家的最大好处。但中国也在产量上弥补了价格上的损失。

第二,大宗商品价格在长时间不景气之后大幅飙升(见图)。经高收入国家的出口价格平减后,油价达到了26年前第二次石油危机时的最高水平。据国际能源署(IEA)称, 2002至2005年,43%的石油需求增长来自亚洲,其中28%来自中国,这一增幅本身比整个北美更重要。同样,金属的实际价格达到了 1989年的水平。连食品的实际价格,也在长期下跌后稳定了下来。
第三,在许多高收入国家,企业部门的附加值利润比例达到了罕见的水平(见图)。同样,几乎毫无例外地是,这些国家的非熟练工的相对工资,长期以来一直下降,而在有法规和福利制度阻止工资下降的国家,失业率则往往偏高。无论如何,富裕国家非熟练工的工作机会已经恶化。
第四,在向国际竞争开放的部门中,竞争激烈程度加剧,这在很大程度上解释了为何几乎所有国家都能更加轻松地实现低通胀。哈佛大学的肯尼思•罗格夫(Kenneth Rogoff) 曾指出:“随着各经济体变得更具竞争力,价格也变得更灵活,减少了意料之外的通胀对产量的影响……结果,中央银行的反通胀可信度提高,而趋势通胀率下降。”**
第五,高预期储蓄造成了极低的实际利率。收入向三大高储蓄群体的转移,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储蓄。这三大群体是:在亚洲出口驱动型经济体中,那些以节俭著称的人;企业利润拥有人;以及依赖石油输出国的国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测,亚洲和石油出口国的经常账户盈余总额,今年将接近7000亿美元。假如没有亚洲经济的迅猛增长,企业利润和石油价格会比现在低(或许会低很多),而全球经常账户盈余和赤字也会相应较小。

第六,新的调整挑战已出现。但这些挑战的性质取决于各经济体与崛起的中国是互补关系,还是竞争关系。德国等在技术密集型出口上有相对优势的经济体,从亚洲新兴强国的崛起中获得好处,大宗商品出口国(尤其是能源出口国)亦然。历史上在劳动密集型、中低科技含量产品上有相对优势的经济体,则蒙受损失,比如墨西哥以及南欧和东南亚的许多国家。但在这场正在发生的巨变中,即使那些必定会受益的国家,也要有足够的灵活性维持高就业率,才能从中获益。在做不到这一点的国家,随着被边缘化的局外人要表达不满,则可能有更多的城市遭(骚乱者)纵火焚烧。
让我讲得确切一点。我并不是说,目前的变化主要是中国崛起的后果。例如,许多证据表明,对熟练工需求的上升,更多的是受到技术、而非贸易的推动。同样,中国的需求也并非造成石油需求猛增的唯一原因。
作出上述限定是必要的。然而,一些极为重大的事情正在发生。大约500年前,欧洲开始了长期的兴起过程,达到了卓越的地位。过去200年,欧洲和它最成功的殖民地美国主宰了世界。直到二三十年前,日本单独挑战了它们的地位。随后,香港、新加坡、台湾、韩国都取得了繁荣。现在,巨人们行动了。
这些大国持续、快速的经济增长将改变世界。实际上,它们已在改变世界。虽然冲击仍然不大,但不会一直如此。世界其它国家面临的挑战不仅是要去适应这种变化,而且还要利用全球巨变所带来的机会。
*《全球化、贫穷和不平等》 (Globalisation, Poverty and Inequality, Polity出版社,2005年);
**《全球化和全球通胀》(Globalisation and Global Inflation),2003年8月,www.imf.org。
译者/诸彦青
_x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