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T中文网 - FTChinese.com - 全球兴起中文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9 09:11:48
全球兴起中文热
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专栏作家 魏城
2006年1月23日 星期一

近,英国海滨小城布莱顿一家中学决定把中文普通话列为必修课。这一看似平常的教务决定,立即成为英国许多著名传媒纷纷报道的热门新闻。
这些传媒都指出,尽管英国已有大约100家中学开设了汉语普通话课程,但这家名为 “布莱顿学院”(Brighton College)的著名私立中学,是第一家把汉语普通话列为必修课的英国中学。
在头版报道此事的《每日电讯报》引述该校校长理查德·凯恩斯(Richard Cairns)的话说:“我的关键工作之一就是,确保本校学生为 21世纪的诸多现实做好准备,其中一个现实就是: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在全球首屈一指。”
《泰晤士报》报道说,虽然凯恩斯从来没有去过中国,但他在澳大利亚度假时,听到当地传媒说,中国经济规模即将超过英国,便从中获得“灵感”,来到布莱顿学院担任校长的第一周,他就作出了这个决定。
英国广播公司(BBC)英文网分析说,凯恩斯的决定并非是他个人的“心血来潮”,而是反映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日益凸显的重要性。BBC还指出,英中之间的经贸联系自然也带动了两国的文化教育交流:预计2010年前英国对中国的出口将增加三倍,英国政府因此要求英国所有中学和大学在今后五年之内都要在中国找到一家 “姊妹学校”。
全球热潮
其实,中文热并不局限于英国。据中国官方最新的统计数字,全球学习汉语的人数目前已超过3000万,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几万所中文学校,其中学制比较完备、校舍比较固定的中文学校大约有6000多所,另外还有2300所大学开设了汉语课程。
今年1月5日,美国总统布什宣布启动 “国家安全语言”计划,加紧培养美国的外语人才,其中汉语与阿拉伯语、俄语、印地语、波斯语一道,被列为美国最急需语言人才的“关键 ”外语。
美国大学理事会(The College Board)的 “世界语言项目”曾在 2003年进行过一次调查,询问全美的中学是否考虑把意大利语、俄语、日语和中文列为“进阶先修课程项目”(Advanced. Placement Program),调查结果使该项目主管人员大吃一惊。该项目主任汤姆·麦茨(Tom Matts)后来对传媒说: “50所学校选了俄语,175所中学选了日语,240所挑了意大利语,但选择中文的学校高达2400所,是其它任何语言的至少10倍!我们根本不知道美国中学对开中文课竟然会有如此不可思议的浓厚兴趣! ”
至于美国大学生学习中文的热情更高。据估计,过去五年之中,美国大学生学习汉语的人数至少增加了20%,其中加州一些大学注册学中文的人数更增加了64%。
在日本,则有近200万人学中文,500余所大学几乎全部开设了中文课,汉语在日本已成为英语之后的第二外语;在韩国,学习中文的人数近40万,每年都有两万人参加汉语水平考试,其成绩已成为韩国许多大企业用人及升职的标准之一。
在欧洲大陆,汉语热也迅速升温。法国教育部在中学积极推动中文与法文的双语教育实验计划,有百余所法国中小学开设了中文课,百余所法国大学开设了中文专业;德国学汉语的人数,这几年间增加了五倍多,中文在德国许多州成为中学会考的科目。
无论东西,不管何处,人们对学中文的热情程度,基本上与中国经济的繁荣程度成正比。
“汉字纹身热 ”
此外,在欧美,几乎与中文热同步,还有一股民间自发兴起的“汉字纹身热 ”。
如果说,在西方学中文的,大多是社会中上层人士的话,那么,身上刺汉字的,则是三教九流,上至绅士雅皮,下至贩夫走卒,什么人都有。
谁也无法确切说清这种“汉字纹身热 ”最早起自何方、兴于何时。但据我个人在英国的观察,就像任何时尚的流行一样, “汉字纹身热 ”在英国似乎不是一个渐进过程,而是一种“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突发局面。
也许是因为英国气候阴冷,且不说秋冬,即使是春夏,大部分日子里人们也都是长衫遮臂,所以,尽管“某年某月的某一天 ”(当然是个炎热的夏日),纹身者傲然示人还都是些光怪陆离的图腾、图案和英文呢,但一年后的某一个奇热的夏日,纹身者向路人炫耀的已经是争奇斗艳的“方块字 ”了。
有趣的是,许多英国人只知道身上刺汉字很“酷”,但并不知道这些汉字意味着什么。有一年夏天,我见到一个白人小伙子胳膊上纹着一个大大的 “媚” 字,我问他是否知道这个字的含义,他坦率地说不知道,当听我说这个字只适用于描述女性时,他才非常尴尬地表示,纹身师也是像他一样不懂中文的年轻白人,比着一本中文字帖 “依样画葫芦”,他还强调说:他会尽快要求纹身师除掉这个字。
不知道有没有专家研究过“汉字纹身热”在西方流行的社会心理学?在一个普通观察者的我看来,尽管这一现象中不乏中国文化的神秘、方块字的美感以及所有人种对 “异国情调”的追求等文化因素,但“中国制造”全球热销、中国商品家喻户晓等经济因素,也不能说与这一时尚毫无关系。
语言盛衰,有迹可循?
无人否认强势语言与强势经济之间的联系。英语成为流传最广的第一大国际化语言,自然与英国这个“撮尔小岛”数百年的海外军事、领土、殖民三方面的扩张紧密相关,但也与英美资本主义在全球的经济扩张有着很大的关系。众所周知,非洲各国内部部落繁多,语言无数,常常为缺乏一个统一的 “国语”而苦恼,但在东非,却有一种流行多国的语言──斯瓦希里语,最初就是由在东非一带经商的商人传播开来的商业语言。
反过来,弱势语言也与弱势经济相关。语言学家们认为,语言的灭绝与物种灭绝模式有许多相似之处,一种语言在面临强大的外来语的威胁时,如果它没有足够多的年轻人口或在经济上能生存与发展的人口使用,它就可能被外来语所吞噬。
西方一位语言学家说,衡量一个语言的强弱有三个指标:第一是人口,即使用这种语言的人口数量,第二是典籍,即使用这种语言所产生的典籍数量,第三是经济实力,即这种语言使用者的物资财富数量。
中国作家韩少功甚至套用最后一个指标来评判中国方言之间的盛衰消长:“香港比较富,所以以前粤语在大陆也很时髦,发了财的大陆商人们都可能说几句粤式普通话。后来香港有经济危机了,需要大陆‘表叔 ’送银子来,开放旅游,开放购物,于是普通话又在香港开始吃香。这种时尚潮流的变化后面,也是钱在起作用。”
由于中国是第一人口大国,汉语一直是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超过英语,但因为中国经济相对落后,全球学习中文的人数却远远低于英文学习者。汉语在西方的影响力甚至不如日语,例如,在英国,许多旅游小册子的文字包括日文,却没有中文,原因很简单:来英国旅游的日本人人数远远超过中国人。
但如今,局面似乎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中国华东师范大学国际中国文化学院的王幼敏说,纵观现代历史,世界上有过两次“ 汉语热”。第一次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由于中美关系缓和,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在美国兴起了学习汉语的热潮,并影响带动了整个西方世界的 “汉语热”。至八十年代初,日本成为经济大国,“ 汉语热”遂被“日语热 ”所取代。第二次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由于日本经济不景气,而中国改革开放,经济腾飞,世界上再度兴起“汉语热”,至今方兴未艾。
如今,较高的汉语水平,正成为跨国公司职场竞争的一大优势。一位美国哈佛大学MBA 专业2005年毕业生介绍求职经验时说: “凡简历上写着懂中文的人都炙手可热。”在华投资的跨国企业有 10多万名外籍高层主管,其汉语水平高低也影响着他们的业绩和发展,所以,中英双语人才的薪水与不懂中文者相比,往往能高出一大块。另外,随着中国人腰包渐鼓,出境旅游者也逐年增加,精通汉语的海外导游,因此也可以有多几倍的薪水。
综合国力
当然,完全用经济因素来解释语言的兴衰强弱,又走到了另外一个极端。如果彻底排除历史、文化、地理等诸多其它因素,你就无法理解为什么德国、日本的经济实力远远超过西班牙,但德语、日语的国际普及度却不如西班牙语。一个国家仅仅通过“拼经济 ”所达致的单纯的经济大国地位,并不一定能够同时保证该国语言在国际上的强势地位。
尽管国际上有着种种预言,称中国经济规模将在本世纪某某年之前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但中文要取代英文成为第一大国际化语言,还有更长的路要走。
中国当局对这一点似乎已经有比较清醒、理性的认识。中国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司长杨光说:“现在互联网上85%是英语;在联合国各种场合中使用的语言,95%也是英语,汉语的使用率只占到百分之零点几;在国外举行的国际会议上基本没有使用汉语的。英语对其他语言文化的挤压是非常明显的,实际上,汉语在国际环境下的发展受到了某种制约。当前,汉语还面临着不少挑战:全球化背景下,外来语的影响和冲击;信息化条件下,语言研究水平亟待提高;国内众多的方言,使汉语缺乏内部的一致性;文字尚不够规范等等。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汉语才有可能成为强势语言。”
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主任陆俭明也认为,单纯的经济实力无法完全决定语言的国际地位:“一种语言能不能成为强势语言,是由多方面因素决定的。首先是国家实力。试想,如果在美国的每个州都有几家中国大公司、大工厂,made in china变成 made by china,不会汉语就将直接影响到普通美国人前程的时候,你用不到宣传,汉语就会很快在美国成为一种强势外语。其次是教育和科技。现在理工科的学生要想在该领域学有所成,哪个敢不看英文文献。教育和科技的领先地位让某些语言成为‘硬通货 ’。假如有一天,人们要想在某一学科领域的研究上有所突破与发展必须要查阅相关的中文文献,到那时汉语自然会逐步成为一种强势语言。”
作者电子邮件地址: weicheng_ft@yahoo.co.uk
_x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