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T中文网 - FTChinese.com - 日本模式衰落的启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6:47:53
日本模式衰落的启示
作者:居伊•德•容凯尔(Guy de Jonquieres)
2005年12月1日 星期四

就在丰田汽车(Toyota)志在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生产商时,日本工业崛起的另一大引擎——消费电子业却正步入穷途。严重的亏损已迫使索尼(Sony)、三洋(Sanyo)和先锋(Pioneer)进行重组。其它许多企业则在挣扎中求生存。
曾经横扫西方竞争对手的日本消费电子业,缘何失去了动力?管理层的自满,新对手的出现,模拟技术向数码技术的转变,以及长期支撑日本许多工业龙头企业的“系列”(keiretsu)集团的崩溃,所有这些都是原因。
但关键在于日本的工业模式。该模式有三个明显的特征。一是极度追求完美,几乎不惜任何代价;二是改进和大规模生产其它民族发明的天赋;三是紧密的团队合作,专注于制造流程中稳定、渐进的创新,而非产品突破。这些品质推动了日本消费电子业的崛起,但也导致了它的衰败。

至关重要的是,日本企业的产品战略受推动成本下降并提高质量的生产技术发展所支配。长久以来,日本企业的市场营销都很初级,而且被动。在一定程度上,只有索尼例外。通常,它们都依赖在本土市场大量上市试验产品,然后大规模生产畅销产品。这与苹果(Apple)iPod在全球的营销过程相反。
尽管这是日本独有的套路,但却收效良好。不过它有些严重的缺陷。它的许多方面,如实时供货和质量保证体系,都很容易被复制。当韩国企业采用这一套时,加上更低的成本、更快的上市时间,以及通常更时髦的产品设计,日本就失去了主要的竞争优势。
过度依赖工程设计推动的产品战略,蒙蔽了日本工业的商业视野,导致了重大的战略失误。它过早抛弃了一度主导的动态存储芯片业务,错过了全球手机的蓬勃发展,进入个人电脑市场也晚了一步,部分原因在于日语文字使企业很难利用国内市场为出口做试验。
事实上,大多数日本电子企业一直只有那么一招。曾与日本电子企业密切合作的咨询师凯文•琼斯(Kevin Jones)表示,日本电子企业擅长直线外推,不断地把相同的东西做得更好,但它们无法应付突然的转变。
那些拥有强大技术优势和规模经济的企业,可能仍然会业务繁荣,但其余企业则面临两难境地。过去,日本企业不断地再造自我,利用现有技能创造新的业务,从而撤出夕阳产业。但曾经让日本企业成为赢家的那些品质,似乎已无可以赢利的用武之地。索尼试图合并硬件与软件,但结果令人失望,这清楚显示了这些品质的局限性。
消费电子业的命运,未必预示着日本工业的大范围衰落。汽车和机床等行业不太可能在短期内重蹈覆辙,因为它们较少受破坏性的技术和需求波动的影响。
虽然如此,教训却是很多的。首先,除非优势基础广泛,不仅局限于某个狭小的领域,否则先发优势可能转瞬即逝。其次,跟上技术和产业所需的品质,与取得领导地位后所需的品质不同。
多年来,纪律严明的团队协作,以及对简单目标的专注,使得日本电子企业能在实力相对较弱的最高经理的领导下勉强支撑。但一旦它们获得成功并需要新的战略方向时,许多企业就会由于缺乏强有力的领导而失误。
第三,市场统治地位比通常看上去的要更脆弱。韩国企业把日本打垮西方企业的策略用来对付日本电子产业,从而取得了电子硬件领域的领先地位,中国企业也是日益如此。但如果要保持领先优势,它们还必须从日本企业的衰败中吸取教训。
最后,在大众市场中保持成功,不只是把东西做得更好,卖得更便宜。大规模高效生产方法的普及使竞争处在同一平台上。它带来的激烈价格竞争,会导致产品大量普及,也会形成持续的利润率压力。投入成本越来越决定着工厂选址。
财富和附加值份额的不断扩大是由这样一些方法创造的:富有灵感的产品创新、深刻理解需求、抱负远大的市场营销、强有力的品牌,以及整合并管理复杂系统。在这些领域里,最好的西方企业仍有优势,而亚洲企业还在竭力追赶。未来最艰苦的全球竞争战斗,就会在这里打响。
译者/李裕
_x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