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资源管理改革与发展战略:“大地质”解决新难题 中国化工信息网-化工要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7:48:28
国土资源管理改革与发展战略:“大地质”解决新难题
[ 2009-12-08 ] 来源于: 国土资源部网站

    中国的地质矿产业正处在一个关键的发展时期。前景诱人,却需认真前行。11月20日,在国土资源管理改革与发展论坛地质矿产战略与开源节流新机制议题上,代表们一致认为,资源与生态的双重压力,给新时代的中国地质矿业提出了新的发展命题。    两院院士王淀佐用具体的数据来说明中国地质矿业承受的巨大压力:迄今为止,我国累计消费钢41亿吨,铜4300万吨,铝5800多万吨,水泥约100亿吨。至少还需要10~15年,我国主要能源资源的消费才能进入下行通道。大量的资源消耗,势必带来严峻的环境问题。    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全球资源战略研究开放实验室主任张新安的阐述更进一步:中国的工业化不仅是“压缩式”的,要在短时间内走完欧美国家二三百年的历程。而且还碰上了全球生态意识觉醒的背景,中国的资源行业必须突破数量、质量、生态三道坎。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地质和矿产资源工作如果没有创新,继续走老路,很难有大的起色。    因此,中科院院士孙枢认为,新时期中国的地质工作应贯彻“大地质”、大服务的理念,重新确定工作任务:保障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是地质工作的新方向,应对高速经济发展对资源环境需求持续的高压态势,地质工作布局要为全球资源配置服务,发挥地质科技引领和支撑作用,加速地质工作现代化,开拓地质工作发展的新战略途径。    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立足国内,用好国内外两种资源,则是代表们对中国矿业之路的共识。    重压之下,往往生出蓬勃生机。对中国地质矿产行业的未来,代表们预期乐观。按照张新安的说法,全球矿业目前正处在第四个发展周期,预计矿业还将至少繁荣20年。五矿集团公司矿产资源部总经理王炯辉业认为,全球矿业正呈现出新特征,国际矿业投资并购异常活跃,中国在全球矿业格局中的重要地位日益凸显,成为金属矿产品生产、消费和贸易大国。而全球资源的合理配置也能够有效缓解中国的资源压力。    这些,都是中国矿业迈入新天地的利好因素。    不断深入的新时期地质工作    无论是立足国内,还是拓展海外,地质工作都是矿业乃至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行军。    孙枢认为,地质调查仍是当前中国的地质工作首要任务。中国的地质调查战略应做到资源与环境、陆域与海域、境内与境外并重。内容主要包括地质填图、保障资源供给的地质工作、商业性地质工作、地下水调查与监测、国土安全利用和境外地质工作。    地质科技是保障地质工作顺利进行的关键。对此,孙枢提出了“四深一高一全”的说法,即深陆、深海、深空、深时、高技术、全球变化地质响应。要实现这些目标,必须拥有一批具备创新精神的人才。孙枢提出,经过20~30年的努力,中国地质学科整体实力将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地质人才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人才问题,是业内人士普遍关注的。王炯辉也认同在地质找矿过程中,技术创新的力量尤为重要。他说,地质人才主要集中在地勘单位,但地勘单位还未完全融入市场经济。因此地勘单位实现发展和找矿突破,需要和大企业融合,有效整合两者优势。    做好新时期的地质工作,还需要相应的保障机制。对此,孙枢认为,应当建立地质资料集群与共享体系,建立与“大地质”工作相适应的统一、协调、有序、高效的地质工作管理体制,建立地质工作稳定投入机制、勘查开发紧密结合机制、公—商地质工作有机衔接机制以及地质人才激励机制。    商业性地质工作,不可逆转的趋势    属地化改革十年来,商业性地质工作激发了地勘单位前所未有的活力。王炯辉对此感受颇深。他举例说,安徽泥河铁矿的整装勘查,预普详勘一次性完成设计,一次性部署66个钻孔,只用了不到2年的时间,就完成8万多米钻探工作量,发现一座大型磁铁矿和一座大型硫铁矿。他说,如果完全是公益性投入,按照现在技术规范,预普详勘会有4次设计、4次阶段报告,至少需要6~8年时间才能完成勘探。在河南嵩县,五矿集团实施整合勘查,不到半年时间,就评价了一处大型金矿;在甘肃,五矿集团用了3年多时间,就完成了从预查开始到一座大型银矿矿山建设完成的全过程。王炯辉认为,在目前管理体制下,只有商业性勘查投入,才会超越规范,以高效率促进勘查开发的一体化。    但中国的商业性地质工作进入成熟境地,尚需时日。    武警黄金指挥部总工程师闫凤增少将认为,成熟的矿业权市场是商业性地质工作的基础。但目前简单采用招拍挂的方式授予矿业权特别是初级探矿权值得商榷。因为探矿权价值很大程度上具有虚拟性,仅以出让或转让价格选择业主容易引发炒作,违背了矿业权市场设置的根本目的,甚至会伤害市场。    虽然已置身市场十余年并获益匪浅,但地勘单位并未完全适应商业性地质工作的大环境。闫凤增发现,地勘单位始终对扶持政策抱有极高的期待,在萧条时期感到惶惑甚至想走回头路。一些地勘单位在金融危机中的表现即是如此。对此,张新安有着相近的看法。他说,近期,矿产勘查开发投资出现了向成熟区、低风险区转移的迹象。这反映出,中国商业性地质市场并不成熟,不利于矿业经济的长期繁荣。对此,闫凤增提出对策:用有效政策引导一部分地勘单位转为企业,防止地勘单位患上“政策依赖症”。    国家投资开展的公益性地质工作对商业性地质工作有着强大的引导和拉动作用。但闫凤增和王炯辉都认为,应当处理好商业性地质工作和公益性地质工作的关系。二者互补,商业性勘查是市场主体,公益性勘查起扶持和引导作用,绝不能前者走市场道路,后者走计划经济的老路。应当充分发挥中央地勘基金和省财政基金的杠杆作用,鼓励商业性资本进入风险勘查。    后金融危机时期,探寻中国矿业新路    中国矿业如何才能走好新型工业化道路,在资源与生态双重压力的夹缝中游刃有余?    在王炯辉看来,在全球资源垄断程度不断提高的今天,打造属于本国的世界级矿业公司,是实现这一目标的现实路径。这也是世界发达国家资源保障的可行模式。通过大的矿业公司,通过商业性勘探,实现找矿重大突破,找到世界级矿山。在海外,则以并购重组的方式获取资源。    中国正面临着打造本国世界级矿业公司的良好时机。一方面,中国已经步入工业化加速发展时期,成为全球最大的矿产品消费市场;另一方面,全球矿业正处于第四个发展周期的上升阶段,后金融危机时期已经到来,全球矿业经济复苏迹象明显,中国矿业投资持续走强。    借鉴世界知名矿业巨头的成长模式,如淡水河谷国家控制下的资源配置模式,必和必拓市场经济中的资本并购模式,三井物产政府强力支持下的市场化运作模式,中国要拥有属于自己的世界级矿业公司,国家支持不可或缺。王炯辉认为,国家有必要加强制度建设,加大整合力度,充分调动和发挥商业性勘查投入的作用。在“走出去”方面,除了应当树立负责任的企业形象,探索建立矿业资本市场以解决矿业企业地质勘查及开发项目融资问题,还需要国家加强对“走出去”战略的宏观指导。他认为,当前在“走出去”方面政府缺乏有效地统一协调,今年中国数家矿业公司对澳大利亚矿业公司的收购项目铩羽而归,缺乏国家的协调管理,是主要原因。    在探索中国未来矿业发展的新模式这个问题上,张新安的课题小组给出了答案。中国矿业要陆续跨过三道门槛:数量约束、质量约束、生态约束。其中,跨过数量约束门坎,确保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是国土资源战略研究的近期目标。    跨越资源供给的生态约束门槛,任重道远。张新安提出,必须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资源生态之路,做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在能源问题上,在低碳经济之后,中国必须寻找新的发展模式,从“追随”到“引领”,通过实质性的技术创新,成为“氢经济”或“聚变经济”的领头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