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教育”的缺失和海南民魂的塑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2:10:44
不久前,海口荣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消息传来,令人倍感振奋和鼓舞。然而这个沉甸甸的称号既能给人带来荣耀,也能给人带人羞辱,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去对待这个称号,这就不得不令我们重新审视和梳理海口的历史文明脉络,不得不对海南历史文化的传承和保护进行重新思考和反省。
今天看了中新网的一篇评论,触动颇大。当随机问及海口的中学生:海口被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那么海口的哪些地方能够代表海口的历史文化?”结果回答令人遗憾,有的学生回答是西海岸,有的答是国贸,有的答是世纪大桥,更有的答是博鳌。学生们整天穿梭于海口的老街旧巷,然而他们却根本没有意识地把钟楼、海口老街、五公祠、海瑞墓、秀英炮台、骑楼等建筑物和古迹与海口的历史文化挂起钩来。这到底是为什么?是学生无知,还是我们教育的缺失?这个问题值得深思。
这使我不由得想起了余秋雨的散文集《天涯故事》里提到的一个观点,余秋雨在写作《天涯故事》时,曾经查阅过关于海南历史的书藉资料,结果他发现,迄今为止,海南还没有一本系统的、完整的书写海南历史的书藉。由此,他不得不感叹:让一个至今没弄懂自己历史的海岛去承担中国现代化改革开放的重任,实在是免为其难了。
海南没有历史吗?肯定不是;海南没有文化吗?当然也不是。上溯秦汉时期,海南已经是中华版图的一部分,华夏文明的涓涓细流已经向这个海岛流淌了数千年。历朝历代,海南虽然一直处于文化和政治的边缘地位,但是中华文明却并没有遗忘这个孤悬海外的小岛,它总是以种种独特的方式不断地、出其不意却又无比深刻地撞击着这个对中原大地充满着好奇和向往的岛屿。
数千年来,中华文明以独特的方式输入和影响着海南。与此同时,海南也以自己的方式创造着属于自己的文明,中原文明和海南土著文明相互碰撞,走向融合,形成了如今独特而灿烂的海南文化。海口荣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便是海南古老文明的最有力见证。
有人说,中国人是世界上最健忘的民族。这话显然言过其实,但却一针见血地截痛了我们的要害。中国年轻一代基本是在日本动漫、港台流行音乐、好莱坞电影和韩国电视剧的浸淫下成长起来的,是在麦当劳和肯德基的洋垃圾堆中成长起来的,我们引以为傲的中华民族五千年传统文化和灿烂的历史文明在他们这一代面临断层之忧,三皇五帝、诸子百家、四书五经等等,对于他们而言,还比不上一个汉堡包来得实在。孔子是谁?他们懒得关心,但你绝对不能剥夺他们把周杰伦捧为“精神教父”的权利。
为何海口的中学生面对关于海口历史文化的简单考题时,却集体迷糊,一无所知?难道这不是我们教育的失职吗?难道这不是乡土教育缺失的悲哀吗?学生们平常学的都是国家统一编制的教材,关于海南历史文化的教育基本上是一片空白。而且,在应试教育的体制下,学校也不会去开设这样在他们眼里算是“旁门左道”、与考试升学毫无相关的课程,单单是几门所谓的主科课程就让学生们喘不过气来,哪有空去学海南历史?试问,为师者,又有几人真正了解海南历史呢?
众所周知,文化是社会发展的内动力,文明的程度决定社会发展的程度。一座城市、一个地方、一个国家健康快速发展需要有内聚力,城市的发展需要塑民魂。不论是文化、文明还是民魂,都与一个国家、一个地方、一个城市的历史分不开,海南要谋求第二次改革的突破,要建设“绿色之岛、开放之岛、文明之岛与和谐之岛”,首先要了解自己的历史,要培育自己的文化,在历史传承和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才能够塑造出强大的民魂,才能够走上强大的振兴之路。而要实现这一点,“乡土教育”非常重要。
关于保护和传承乡土历史文化,港澳台做得比我们大陆好得多,这是一种坚定的精神信仰和自觉的民族意识,我们缺乏的正是这样的信仰和意识。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并不能简单的理解为仅是对历史建筑物的修缮保护以及举行一些民俗节庆活动,这只是最基本的对历史的一种尊重态度。真正对历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是要让世世代代的人了解和认识历史,并且永远记住我们的历史,永远保持着对我们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惟有这样,民族之根才不可动摇。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这个称号不是拿钱去买来的,而是历史赋予我们的。既然我们已经把它捧在手里,就要对得起它,要对得起历史。但愿海口的年轻一代,不再无知地把世纪大桥当成海口历史文化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