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文化的无限魅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1:30:31
——探新世纪农村美术课程教学特色
摘要:“美术不仅是技能技巧的练习,更是一种文化的学习。”这是新世纪美术课的一大特点。然而融合了地方乡土文化的美术课,更为农村美术教学增添了特色:以本乡本土的媒材为载体,开发农村自然资源,使美术教学与生活紧密结合;以丰富的地域民间艺术为背景,开发文化资源,使教学中突出美术文化的学习。纯朴的乡土文化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爱家乡、爱生活的情感;参与调查乡土文化,改变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欣赏特色的乡土美术,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乡土文化也促使教师因地制宜,深入考察,开发新课,延伸教学,更新自我,形成有特色的教学风格。
关键词:乡土文化  教学资源  生活  特色  美术课程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不断推进与深化,作为教育部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实验基地的美术教师,我一直努力着:在新的教学理念下,怎样使我们的美术课不失特色?在农村,没有城市中的美术馆、画廊、历史博物馆等一些高雅艺术展览,又可以利用些什么?怎样去开发和利用农村的美术教学资源?怎样延伸美术课堂和我们的生活相结合?……将乡土文化融合到美术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以乡土艺术为起点,走进世界多元文化的领域。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新课程标准》中也提出:“认识本土文化是学生学习艺术、认识艺术的基础,是他们走向世界的起点。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深入地学习本土文化,从他们的周围环境开始,挖掘生活的美,乡土文化的美。”理论指导实践,这使我更信心百倍地去尝试创编乡土教材,发现乡土文化给美术课堂带来更多的魅力和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乡土文化——拓展美术课程新资源
我国地域辽阔,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地仍存有大量的民族个性、区域风格、乡土气息的美术资源。在上虞这块神奇的土地上,流传着灿烂的乡土文化:它是著名的世界青瓷产地之一,有着传统工艺蓝印花布的制作,伞文化发展的强大规模,珍藏着十八年女儿红酝酿之谜,英台的故里……何不将这些地方特有的资源搬到美术教学中来!
1、以本乡本土的媒材为载体,开发农村自然资源,使美术教学与生活紧密结合。
美术教师要充分利用农村自然环境资源,开发教学内容,设计与学生生活经验相关的课程,开展教学活动。在我创编的美术乡土教材《家乡的陶器》一课中,让学生带来家里最土、最普通的陶器(罐、瓶、壶、盒……),顺便带上家里的一些土产品——玉米、毛豆、红椒、萝卜……将这些材料拿到美术课上来,不仅使他们觉得好玩、有趣,而且重新去发现土产品原来是非常美的,它们的颜色、形状、质地各不相同,利用这些特殊材料来打扮又香又土的陶器,得到一件件更精彩的作品。令听课的上海愉快教育研究学会人士大跌眼镜,他们激动不已:“这样的美术课别出心裁——有特色、有创意!”
农村虽然没有丰富的公共文化设施,如美术馆、图书馆、画廊等,但它有着纯朴的、可利用的教学资源。乡村的稻草、石块、树根、麦杆……,这些是非常特殊的美术媒材,越是贴近生活又香又土的材料,越具有开发与创造的价值。我们应该引导儿童运用多种生活材料来创造,鼓励他们去大胆探索更多的材料,大胆尝试更新的表现方法。
2、以丰富的地域民间艺术为背景,开发文化资源,使教学中突出美术文化的学习。
“美术不仅是技能技巧的训练,而且是一种文化学习。通过美术学习,让学生了解不同的历史、文化、经济、地理等相关知识,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这是新世纪美术教育的一大特点,相对国外的美术教育比我们更领先一步。两年前,我有幸聆听美国盖地艺术教育中心崔茜女士在杭州借班所上的《陶泥》一课,其中有这样一个教学片断:
崔茜女士展示了一些陶艺作品图片:“孩子们,这些瓶的形状与家里有什么不同?图案、造型又什么不一样?你们家里还有祖传的瓷器吗?”这些是简单的美术知识,学生都很清楚。
“印度的制陶艺术主要以祖辈传授为主,你知道他们制作的过程吗,猜一猜?做好的土胚又到哪里去烧?”学生们哑然。
说着,她还拿出了收藏印第安人手制的陶罐给学生欣赏,“想一想,这些陶罐分别是在什么时候用的?”
……
她娓娓地给中国孩子讲述着陶艺,也给中国的美术教师上了一课。与美国相比,中国是一个古老的、文明的国家,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我们却在教学中丢弃了自己传统的手工制作艺术,在现代经济发展的同时,优秀的民间艺术和传统手工艺又面临着损毁、灭绝,如何使这些具有艺术魅力、个性特色的地方美术得以流传和发扬,还须借助我们的美术课程去引导学生参与民间文化的传承和交流。教师根据现有的教学内容,进一步发掘教材中的内涵,结合地方文化特色,对原教学内容进行选择,挖掘和加工,使之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教师形成自己特有的教学风格,有利于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美术教学。
二、乡土文化——带给学生全新的收获
让学生了解乡土美术的种类、特征、风格,以提高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收集民间遗存的美术实物使课堂教学“活”起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在学习乡土文化的同时,激发学生对生活、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为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而骄傲。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情感。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乡土文化的调查和学习,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对国家、民族和社会生活的热爱之情。在上美术课之前,可以发动学生到自己的生活中收集相关资料,他们的祖辈遗传下来的瓷器、陶器、木器、石器、手工纺织品、织绣印染品等,调查和这些民俗器物相关的民间文化等活动,这比教师直接向学生讲述来的更有意义。通过实践考察活动,启发学生原来平凡的农村生活中蕴藏着深厚的特色文化艺术,利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材料来上课,更令学生充满新鲜感、亲切感,也更能激起学生探索的兴趣,引发他们的求知欲。通过乡土美术的运用、学习、发扬,学生自然地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强化了爱国主义的热情。同时,来自身边的材料特别容易使学生可亲可信,产生对家乡无限眷恋的情感。“引导学生从身边的地方文化去体验、观察中国美术辉煌成就,源远流长。”
2、努力改变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
“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结合乡土文化的美术教学,让学生参与实践,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这与传统的教学方式大相径庭。以往是教师讲,学生学,而在结合乡土特色的美术课堂教学中,课前让学生主动深入到实践生活中,搜索相关乡土资料、信息,然后放到课上来交流、探讨、发现地方美术的特色和风格,在教师的引导中认识:“这些民俗物上有哪些图案?又什么象征和特别的含义?古代的人拿这些器物用来干什么?这与当时的生活有什么关系?……”让学生体会艺术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再将所学的美术知识到生活中加以运用,去创造地更美。从发现——收集——探究——学习——运用的过程中,始终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交流合作学习,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多样化。
3、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民间遗存的乡土美术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上虞处于江浙一带,至今保存着一些完好的遗传民俗器物、景物。从一块系着手工织带的蓝印花布,一架普通的民间纺车,一套图案精美的青花瓷器,一扇镂刻精致的雕花门窗,到一处处富有灵气的江南建筑,无不透露出来自民间的清新、质朴、粗犷的新鲜气息。在美术教学中欣赏这些纯朴的美术作品,让学生充分感悟到:乡土美术创造了生活和美,反过来生活和美促进乡土美术的发展,正是这种密不可分的关系使乡土美术带有朴素浓厚的生活气息。这些土、木、竹、石、麻等朴素又随处可见的材料来构成乡土美术作品,又是如何的质朴、土气,但却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个性特色。这些乡土美术作品,也同样在特定的文化背景和条件下诞生的,优秀的作品中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在欣赏感悟作品的同时,进行人文素质的教育。
三、乡土文化——促使美术教师形成教学特色
“各级各类学校艺术课的教师要积极探索、勇于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艺术教师应充分利用和开发本地区、本民族的文化艺术教育资源,拓展艺术教育的空间,提高艺术教学的质量。”在《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年—2010年)》中,明确提出了对艺术教师的要求。开发新的教学内容是一种创造,是美术教师形成特色课关键的一步。在新课程标准深化中,教师们纷纷探索着怎样使美术课有自己的特色?有特色的美术课怎样使它更优秀,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1、因地制宜,深入考察,教师是新课的开发者
乡土美术要在课堂教学中应用并发挥特色,教师要熟悉当地传统民间美术,形式及相关知识背景等,对教学条件有相当的了解和调查,教师在教学前得做好充分的资料收集。在自编教材《蓝印花布》教学中,充分利用媒体展示蓝印花布工艺的制作全过程,向学生介绍常用的漏版刮浆是以油纸镂刻花版,以石灰和豆面刮花漏印于布上防染而成。让学生直观感受传统手工艺的巧妙、细致。
然而上虞这样的小城镇,还存留着江南建筑艺术,曹娥庙的文化,东关古玩村,老台门……这些原汁原味的材料我们无法搬到课中,不如带学生到实地去上课,身临其境才有真情实感的体会。有时候,堆草垛的稻田,诱人的葡萄架下,阴凉的竹林……都可以成为我们的课堂。只要教师周密地计划和充分地准备,这样的课堂会有意外的教学效果。“理解、保护和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并渗透到自己的教学中去,引发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和理解。”新课程越来越需要教师具有开发本土化、乡土化课程的能力,学会对各种教材的灵活处理和深入研究。
2、教学延伸,更新自我,形成有特色的教学风格
“课是教学活动最基本的单位,研究并上好每一节课是教师美术教学研究永恒的课题。”如果仅仅局限以一节课研究美术教学活动,要培养学生的探究、创新等能力显然不太适应。教师要引导学生课后到自然生活中寻找美、发现美、创造美,这就需要课堂教学延伸,它也不断促使教师自身去探索更有意义的教学内容和方法。由“家乡的陶器”给我们无数启发——还有家乡的哪些物体也能进行创作?于是“家乡的特产”、“家乡的桥”、“家乡的农具”、“家乡的台门”……形成了一个系列的单元教学,从教学内容的延伸,到教学材料的拓宽,最后到教学方法的开放……在研究的新课中,教师将是一个开拓者和创造者,多样化和选择性的课程更要求美术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完善自己,不断更新教学观念,不断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和业务能力,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教学风格,才能与新课程同行!
正如第31届美术教育国际协会的精神给我们的启示:一个国家要想在世界美术教育讲坛上有自己的地位,不能盲目地追随外国的美术教育思想和方法,应当引导学生深入地学习本土的文化,认识到它们的价值,挖掘出它们的美。只有这样,才有自己的一席之地,才会有发言权。有一些作品给人印象不深,正是因为缺少自己本民族的特色。
我们的美术课堂教学不正是如此吗?《家乡的陶器》这堂美术课正是因为融合了家乡的乡土特色,才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欲望,才使课堂充满了地方特色,才感动了听课的外地老师,才震撼了教育界的同行朋友!乡土文化给新世纪的农村美术课增添了无限的魅力和特色!运用乡土美术的教学是一片广阔的空间,希望有更多的美术教育工作者去研究、去实践!
参考文献:
1、《美术课程标准解读》      尹少淳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5
2、《中国民间美术学导论》    唐家路 潘鲁生   黑龙江美术出版社  2000.3
3、《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年—2010年》 教育部   2003.1
4、《第31届InSAE世界代表大会掠影》转载《中国美术教育》尹少淳 侯令  2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