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下的农村信贷文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1:34:49

乡土中国下的农村信贷文化

   编者按   随着以农信社改制为核心的农村金融第一轮改革的基本完成,中国农村金融整体状况得到了很大的改观,农村金融整体实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建立了相对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和风险控制体系,农村金融产品有了增加,信息化建设有了很大的进步,正越来越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中扮演主力军的作用。

  但是,长期以来,金融服务尤其是信贷服务的缺乏已经成为了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在现在全球金融危机影响逐渐加深的宏观经济环境下,它对我国农村经济的影响也正逐渐显现出来,大量的农民工失业返乡,对于创业资金的需求更加凸显了农村金融供给不足的矛盾。而我国扩大内需、实现外需型经济结果的转型,其落脚点,还是要在我国庞大的农村市场,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能否解决“三农”问题,已经成为了中国经济战略转型能否实现的的关键,而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就在于能否为农村提供充足的、多层次的金融服务支持。国家领导人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在前不久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当中,都把改革农村金融提到了相当的战略高度,而央行、银监会也屡次下发文件对农村金融的改革提出了指导意见。

   在费孝通的《乡土中国》里提到,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黏着在土地上的。从人与空间的关系上来说,世代定居,也就是不流动,是常态;迁移,或者说是流动,是变态。从人在空间的分布关系上来说,是孤立和隔膜,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交往也疏少。其孤立与隔膜,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而中国的格局,有如石头丢进水面泛起的涟漪,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的圈子的中心,是一个差序格局,伦的格局。每个人的网络,都有个(自)己作中心,各个网络的中心都不相同,网络的范围,依中心势力的大小而定,富有伸缩性。

   中国社会已经经历了巨大的变革,然而在广阔的农村,这种变革是极其缓慢的,费老所说的差序格局基础上的乡土中国的基本社会状态没有改变,人们(农民)依然生活在一个由血缘、亲情、和朋友关系等纽带结合起来的相对狭小的社会范围,与西方社会的以个人为中心的、血缘意识淡薄的现在社会仍有着本质的区别。

  而这种乡土中国的独特状态,也正影响着现在的中国农村的信贷行为模式,产生了独特的农村信贷文化。

  一、 地缘、血缘、亲缘、人缘与信贷资质调查

  一般商业银行的贷前调查,需要对贷款企业进行严格的财务、非财务的调查,要对企业

  的管理层、经营业绩、生产情况、市场运行状况、行业整体状况,企业的融资能力、风险抵抗能力、资金真实需求等一般性检查,还要对包括企业声誉、母公司状况、特殊事件等进行调查,这些贷前资质调查,是需要花费一定的成本的,对于以农户、微型企业为主要贷款对象的农村信贷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负担。但是在这种独特的乡土中国的生存环境中,农民的地域流动是相对缓慢的,一个人是生存在由地缘、血缘、亲缘、人缘相交错在一起的一个相对固定的社会环境中的,一方面,这种环境变化很小、另一方面,在这种环境中,农户或者微型企业的一切信息是几乎没有机密的。金融机构通过对贷款对象的地缘、血缘、亲缘、人缘的调查,就能很轻松的判断该对象是否有信贷需求和还贷能力。

  以全国首家小额贷款公司平遥日升隆小额贷款公司为例,这家成立于2005年12月27日的小额贷款公司,截至今年3月底,已为2000多个农户和涉农小企业提供了3400多笔小额贷款,累计金额近2.2亿元,没有形成一笔呆账、坏账等问题贷款,利息回收率达99%以上。他们在贷前调查环节,不仅要看农户的具体产业和企业的经营报表,还要考察他们的实际偿还能力,如销售收入、资产负债情况等。更重要的是,它的信贷员还动员血缘、亲缘、地缘、人缘等各方面的资源,对贷款客户的人品、经营情况等进行全方位深入了解,充分、准确的掌握了贷款对象的一切必要信息,从而能够作出准确的判断。

  二、 乡土信任与信贷风险控制

  现代社会主要依托的是制度信任。因为现代社会中人们的交往范围越来越扩大化,远

  超出熟人社会的小圈子,人们所面对的外在事物越来越具有不确定性和复杂性,而人的理性则越来越凸显其局限性。这种情况下,人们更倾向于制定并信任一个共有的规则,即制度。

  但是在农村,在差序格局的传统社会下,人际关机仍然是十分稳定的,个人的生存环境仍然是十分稳定的,在这里,人际信任仍然是占据了主流。对于农村金融机构来说,从人际信任入手,就成为了,控制农村信贷风险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般来说,农村金融机构开展业务的范围相对狭小,在这个狭小的范围内,金融机构和它的贷款对象的信息是对称的,银行充分了解农户,农户也十分熟悉银行,他们通过常年的借贷-还贷行为积累起了信任,这种信任是直接的、面对面的。对于贷款农户来说,他信奉“有贷有还,再贷不难的”的规则,同时,如果他不还款的话,可能立刻就会传遍四邻八乡,人们会在他身后对他指指点点,这种“惩罚”,对于长期生活在一个狭小的范围内而又特别注重“面子”的中国人来说,简直是致命的,他无论如何也要把钱还上。对于银行来说,它的信贷员对他的客户极为熟悉,甚至在长期的业务和非业务的普通往来中已经建立起了一种人际信任关系,正是这种在信息对称状态下的人际信赖关系,有效地控制了银行的信贷风险

   乡土中国的独特的环境与状态催生了独特的农村信贷文化,这种农村信贷文化深刻的影响着农村金融机构的信贷方式与信贷过程中的种种行为。

  (一)“信用村”“信用镇”的蓬勃发展。

  农村居民由于其特殊的生存环境,很难为银行贷款提供有效地抵押物。为了突破这种因为抵押物而产生的农村贷款难的“瓶颈”,许多农村金融机构纷纷采取评定“信用村”“信用镇”的方式,通过信用评定,农户持有“信用证”加上印章和身份证即可从银行获得贷款,无需抵押,这种贷款方式,正是建立在农村金融机构对农户的信息对称的基础上,通过长期以来积累的乡土信任才产生的。

  (二)农村贷款方式的创新。为了突破农民贷款难的问题,农村金融机构创新了许多贷款模式,其中一种普遍形式就是“农户联保”,由农户在自愿基础上组成联保小组彼此相互担保的贷款,这种创新贷款形式,也正是建立在乡土中国的独特的地缘、血缘、亲缘、人缘相互联结的信贷环境上的。任何金融机构进行放贷业务都要考虑其风险,正是这种乡土中国的独特的信贷文化极大的降低了这种信贷风险,新的信贷方式才得以产生。

   商业信贷虽然有普遍的模式和流程,但对于服务于农村微型企业与农户的农村金融机构来说,把产品创新、风险控制、信贷评估机制和农村信贷文化有机的结合到一起,才能够充分发挥贴近农民、贴近农村的地域优势,从而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农村金融市场上存活下去并壮大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