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学徒教育,补当今教育的缺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5:39:14

前言:
  水太多,淹;食太多,撑;盐太多,咸。

当今教育,单一、狭隘、过度、过分。
  无源之水,竭;无土之木,枯。中国当今教育下的孩子,没有亲历亲为的历练,缺少实践劳动的磨砺,远离实际生活的土壤。成才?难!

  鱼不可脱于水,树不可离于土。中国学子困于垃圾知识之间、与实际生活实践劳动的根基相脱离,将何以堪?


  一、 当前单一学校教育的缺陷与先天不足。

  当前,学校教育风行宇内。一说教育就言必称学校, “学校教育”高度扩张、几乎成教育的全部, “学校教育”似乎已成为教育唯一的形式;学校教育如火如荼,如日中天。

  在享受现代学校教育的种种优越、方便与福利之时,人们对当前学校教育的缺陷与先天不足缺乏足够的关注与重视。这种缺陷与先天不足,可以导致我们民族一代或多代人国民素质的孱弱、单调、创造与实践方面的低能。

  学校教育在虚拟知识的传授、讲解方面,在培养社会通识方面,最占优势;在简单操作技能的培养方面,学校教育也能胜任。但在因材施教、差别性地培育学生方面,在生存生活实际技能技巧的培育方面,在实践的现场性体验方面,——学校教育难能为力、先天不足。

  单一的学校教育,不能满足个性化人才、特别是创造性人才成长的需要,难以增进受教育者实际的生存生活生产技能,在学校教育中,难以感受到实践的体验和获取实践的真知。

  单一地连续地过长时间地接受学校教育,不可避免地会导致严重弊端:学生从小到大往返于家庭、学校之间,难得与生活、与实际、与社会相交流,久而久之,学业完成之时,已经养成了对知识、对书本、……等虚拟世界的沉迷;对社会、对生活、对实践的长期忽略与缺失,已养成我们面对真实世界时的低能与惰性,已经怠于认识真实世界、怯于参与真实世界的实践了。

  片面学校教育的恶果越来越显明。一方面亿万学子陷于书本、题海、考试甚至垃圾知识中不能自拔,空耗青春与时间,损害身心;另一方面与实际生活生产劳动绝缘,无法造就真才实学、实践才干和创新创造。十几亿勤劳聪明智慧人口的大国,居然出现技工荒,即是对我们当前教育体系的警报与预兆,有必要深刻反思与更正了。


  二、在学校教育中增加社会实践的内容是难能为力、不现实的。

  许多教育者和教育部门意识到学校教育在实践动手能力方面的缺陷,试图在学校教育的框架内予以弥补,比如,在学校课程中增加社会实践课,在一学期或一学年中抽出若干天进行社会实践,用心良苦。但是,我所见证的社会实践课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只停留在课表之中,形同虚设;一年之中学校承担风险苦心组织的三、五天的社会实践,如同一次“三日游”、“五日游”而已,形式热烈,但学生能有实践经历方面的多少收获,可想而知。

  社会实践的进行,有其必要的条件:需要广阔的空间与特定的场所,或到江河湖海,或来农家小院,或至荒山野岭,或在繁华闹市,或去车间工厂……这种空间小小校园不可能具备;从事社会实践需要特定条件与设施,比如学习木工,需要各种木工工具、需要木料,学习种菜,则需要菜地、需要菜种、需要长时间的投入,学习机械,则需要与各种机器“亲密接触”……但这些条件是各学校普遍无法提供的;多样的社会实践,需要相应专业人员的悉心的、具体的、专业的指导,但学校老师,熟悉于书本理论和虚拟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实践操作方面却确非所长;学校班级制教学,人数众多,即使带至工厂或农村等实践场所,也无法安排足够的实践机会,无法安排众多的专业人员手把手指导;更由于实践时间的短暂,使社会实践活动不能不陷入走过场。

  这样的 “社会实践活动”缺乏实效。

  在学校教育的框架中实施“社会实践”,犹如缘木求鱼,犹如用斧头种地、用金刚钻切菜,强学校所难。

  应当尊重学校的实际,把培养实践动手实际操作能力的任务,从学校剥离出来,另觅它径。


  三、职业学校并非良途。

  普遍的大量的事实证明,职业学校也难以造就实践的真正才干。我所知的一个事例是,一位园艺专业的大学生,种树不懂挖坑。

  与一般文化学校类似,职业学校采用的也是班级教学。授课老师多是书本中来,口头上去,自己本身就缺乏亲历亲为的经历和经验。职校几年,实践的机会、场所与时间少之又少。几年下来,教室里黑板前,能学到多少实践的真本事?要毕业了,学校会联系一家工厂或企业 “实习”一两个月,赶得好,这一两个月还真能接触实际实践一把学点东西,但大多数情况下就这一两个月的实习也是走过场。

  前面已经论述:学校教育适宜于书本理论虚拟知识的讲解与传授、社会通识的普及和简单操作技能的培养,但无法向学习者提供实践的大舞台以培养有实际技能、有实践本领的真正人才。职校也不例外。


  四、发展学徒教育。

  师徒方式,是一种古老的教育形式。一位师傅每次收一个或最多三、五个徒弟,与学校班级制的形式相比,似乎原始、低效;但师徒方式在教授实践操作技能方面,无可替代,恰能补学校教育的不足。当今中国孩子最缺少的,莫过于实践的真知与动手的技能。学徒教育能教给他们。让古老的学徒教育的形式在新时代重焕青春。

  试分析发展学徒教育的可能性:

  国家无需另外招录师资,成百万、上千万各行各业的行家能手就是很好的老师;

  无需增加教室、教学楼、仪器设施,社会自然会提供广阔的空间与无尽的教育资源;

  需要的只是:政府对学徒教育的认同、倡导、支持、鼓励,政府对以往的不合理教育体系的修订。如果发挥政府的组织力号召力,登记全国各行各业能工巧匠、行家能手,并向全国学子推荐;对现行教育制度(如学制)进行必要改进,鼓励和承认学徒教育的学历,出台政策措施支持鼓励企业及其行家师傅招纳学徒,……如此,学徒教育就可以往前开步了。

  设想:把小学和中学的十二年压缩为十年,挤出两年或三年时间,每个孩子在中学毕业高考之后上大学之前的大约十六岁左右,放假两年或三年。让孩子在这两至三年中,拜一两位行家能手为师,学几门手艺和本事,既是对长期学校教育单调生活的调整休息与放松,也是对社会对实践的了解,更是对谋生技能的学习和增进,一举多得。在此之后,或读大学,或轻松地顺势就业。


  五、有人士认为:古老的作坊式的学徒方式,不能适应现代化生产的要求。

  发展职业教育(或称之为劳动教育、实践教育、技能教育等等)是当今中国教育的急所,乐见卓有实效的其它职业教育形式的发展成长,但学徒方式应当是最主要的职业教育形式。
  现代化大生产规模浩大、组织严密,其实也是由一道道小工序、一个个细环节所组成,正如伟大的三峡工程是由一方方混泥土、一个个构件组成一样。在师徒教育的形式下学习掌握一门或数门劳动技能,与社会化大生产并不矛盾,反而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基础。并且,此时掌握一些基本技能,将有助于未来继续造就高级复杂技能。
  师徒教育中的师傅们,他们本身就直接地来自现代社会化生产的各方各面,在他们的引领下,学徒们得以方便地了解和学习社会化大生产的技能和运作规则。现代社会的学徒教育,已经大不同于历史上的古老的作坊式学徒方式。
  与时俱进的当代学徒式教育,完全能胜任现代社会职业教育的要求。

  六、学校教育与学徒教育相结合。
  当中国的孩子接受了必要的学校教育、具备了基本的理论知识与社会通识;又通过学徒教育,从事了一定的劳动与实践,了解了生产生活与社会的实际,掌握了一两种或几种实践的技能——将大有益于他们的成长、健康与发展,他们会因为胸怀真才实学、手握真实本领而更高强自信,会因为与实践相结合而迸发出创造的灵感、创生种种人间奇迹;中国也将因此而收获大批高素质的技术人才,大跨步地当仁不让地成为“世界工厂”、“制造业大国”和“制造业强国”……那时,就可以豪情满怀地用事实来书写梁启超先生的《少年中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