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解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2:21:21
《老子》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解      毕敦一著

原文                       译文
不尚贤,                不崇尚名彰位显,
使民不争;                 使神气不因心烦意躁而耗损;
不贵难得之货,     不贪图金银财宝,
使民不盗;                 使神气不因私欲膨涨而变坏;
不见可欲,           无欲情之现,
使民心不乱。             使神气不因念虑驰逐而不归。
是以圣人之治:     所以,有道者之治身
虚其心,             心要空无一物,
实其腹;             腹要精实气满;
弱其志,             世情欲利须消减,
强其骨。             筋骨体魄要刚强。
常使民无知无欲,        要经常保持内念不生外想不入,
使夫知者不敢为也。    使那些识神妄念不再能出来捣乱。
为无为,              常用无为之法行功用火,
则无不治。                就能消除一切险患而无不顺利。



内容浅说
作者在本章告诉人们,为道应当做到“虚心实腹”、“弱志强骨”。虚心者,即是“无知无欲”,即是“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不见可欲”。如此才能积精累气,才能为无为而无不治。弱志者,无逞强争胜之心,是虚心的前提与基础;强骨者,体魄康强之谓,是实腹的结果与保证。这都是为道之初,就应特别引起重视的问题。
全文可划分为三个段落:第一段,不尚、不贵、不见三句;第二段,“是以”至“强其骨”;余为第三段。本章重点在于理解“虚其心”四言和为无为一句。


注释秘解
1、不尚、不贵、不见三句。
不尚,不崇尚、不热衷于等义。贤,有才能者,德才俱佳者,与愚不肖对。但这里之“贤”,寓有名誉地位之高低贵贱义。故“不尚贤”译为“不崇尚名彰位显”。
使民不争,民喻精气,为心神道物代。不争者,因不追求名声地位,故不必绞尽脑汁、处心积虑,因而心神不能因此而外耗。
不贵,不看重、不贪图贪恋义。难得之货,贵重财物,金银财宝。对于人身,货指身外之物,如声色香味触法;不盗,不变坏、不去抢夺;民,神气道物。即是因为过于贪恋外物,色来观色,声来闻声,一遇外物便即争抢盗伐,后天由是耗损。后天之道为日用之道,物来即接,如强盗劫掠不止,故谓“盗”,而在此闻见觉知盗的过程中道物即同时被丧失掉了。
不见,不现,不表现出。可欲,有欲,能欲,有欲情。因为“有”,才能“可”,故“可”者即是“有”。句意即:没有欲情的出现,神气就不会因为淫思乱想而不归。不归者,耗损之谓。因初功之际,淫根尚不能断,但可令其暂无,故曰“不见”。此欲指淫欲。
此三句总的要求为道者,要弃绝名与利,减少或断绝淫欲,从而杜绝神气的流失耗损。这是为道者下手必须做到的宝精裕气之功,是下面“虚心”的前提与基础。
对此,陈致虚有一段精辟阐述:“奈何世人皆不能保身,一点先天祖气,往往皆流于后天矣。故三尸为害,九虫食精,六贼盗形,七情耗神,五欲摄心,凡物茫茫,万机眩惑,耳听声音,口嗜滋味,随其所有,即著其相。相著于外,机从目入,即入于内,故动其心,情动于中,必摇其精;既失其精,必耗其气。形神始难,恍惚妄幻,摄想惑情,事物劳形,精乱神散,真一离心,先天之气日丧,而转辗流荡于后天生生死死之域矣。”


2、虚心实腹,弱志强骨。
虚其心,屏除念虑、心空意静、无知无欲意。为何为道必重“虚心”?因为心不虚便
不能去其妄而存其真。《清静经》云:“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如此清净,渐入真道”。《胎息经》云:“固守虚无,以养神气”,“心无动念,无来无去,不出不入,自然常住。勤而行之,是真道路”。以上皆言清静虚无,才能去妄而存真。
实其腹,神不外驰,积精累气之意。下田为藏精藏气之府,其位在腹,故曰“实其腹”。精气充足,神亦随之而旺,修持就有了本钱。所以,实腹是为道的重要环节。陈致虚《金丹大要》云:“养生之士,先宝其精。精满则气壮,气壮则神旺,神旺则身健而少病”。张伯端《悟真篇》云:“虚心实腹义俱深,只为虚心要识心。不若炼铅先实腹,且教收取满堂金”。识心者,认识心之真实意义。因心有人心、天心,妄心、道心之别。心者,神之别名。人心、妄心为识神;天心、道心为元神。虚心,就是去妄存真,去识神现元神。所以要“识心”。炼铅者,铅为先天气之别名,炼铅即是炼气聚气。炼铅可使气聚而渐多,故曰“炼铅实腹”。满堂金者,先天气乃为《易》之乾卦,乾为金,故谓先天气为金。满堂者,状先天气之足、之多,堂即腹,指身。
弱其志,强其骨。志者,世事中争名逐利、逞强斗胜之妄心。此心最为害道、障道,故必去之、弱之。骨者,体魄坚强之谓,是实腹的前提,也是其必然的结果,故必强之。张三丰《返还证验说》云:“要超凡入圣,岂是小可的事!必须要一尘不染,万虑俱空,丝毫无挂,一切两断。”在《服食大丹说》中又云:“先积精累气,收积仙外法财,养得气满神全,金光出现,昼夜常明”。可见“弱志强骨”对于为道的重要。
前之“是以圣人”,是以,表明本段与上段有密切联系。欲虚其心,必先不尚、不贵、不见,“三不”是先决条件。圣人,指仙圣,为道有成者。


3、无知无欲,为无为,无不治。
民者,仍如前,为神气之代。
无知,外想不入。知者,我心神对外部信息的感知;无知者,对外部信息没有感知。
无欲,内念不生。欲者,出自于己之意念,包括欲情之念;无欲,没有意念的产生。
知者,即妄念、识神,自内而生者,属后天,皆为障道害道之物事。
不敢为,不能轻易出来为害作怪,因无为之功将之全部转化了。
为无为,“为”者,为道之功,为道的过程。又可理解为有作有为之功,即武火。“无为”者,无念无虑之文火。句意即:为道的过程,能常行无念无虑之文火,或行有为之武火也同于或近于无为之文火。
无不治,所有害道之物全被治理转化。
如果常能行无为之火,常能保持无知无欲的虚无境界,后天妄念识神的为害就不会出现,为道者功夫便一定会大进。
此处,特别强调无欲、无为,为道者应当牢记并且熟练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