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像时代的博客故事(南方周末 2005-11-10)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9:38:48
偶像时代的博客故事
2005-11-10 16:51:03  来源: 南方周末  作者: 汤涌 师欣

“过去人们一提到博客,总会想到木子美,现在……”———9月底,门户网站新浪强势推出名人博客秀和首届中国博客大赛。门户网站的强势介入,令中国博客再次成了热门话题。
名人秀博客,凡人赛博客。———2005该称为博客元年,还是博客勃兴年?
博客开发商
信心大振,陈彤拍板:把那些名人都拉进来。
有人调侃新浪网总编辑陈彤,说他最近的工作有点像房地产商:先把房子钥匙塞进几位名人手里,再转身对外面排队的群众高喊:“快进来吧!和偶像们在一起!”还有人说,新浪干的活像武侠小说组织英雄大会,撒出英雄帖,能不能请得来大侠,一看大侠有无档期,二看邀请者有没有面子。
按陈彤的安排,从10月开始,副总编辑侯小强一直努力说服名作家、艺人、名导演、媒体大腕入住新浪博客,如果谁不会用博客,他还派人去教。住户名单上已经有了余华、张海迪、陈染、徐静蕾、吴小莉、闾丘露薇、张靓颖、郭敬明、韩寒……似乎是打算把各个年龄段的偶像在此集合。
“陈凯歌答应11月中旬开通他的博客。”陈彤说,“张艺谋、冯小刚两位导演和龙永图先生也答应写了,不过他们最近比较忙。还有一些名人也答应了,不过在正式公布他们的博客前,希望我们暂时保密。”
关于“忙”的问题,陈彤和同事们曾经激烈地争辩过。有人怀疑:“偶像们哪有空写博啊……”为了做个试验,陈彤决定邀请余华来写:一来因为他和余华私交甚好,二来因为余华是新浪众多文学青年的偶像,三也因为余作家有一本写了一半的书,许多人等着看《兄弟》下集,还能有谁比他更忙吗?
结果出乎许多人预料,余华关了手机拔了电话线,改用博客跟外界交流了。不过他虽然是知名作家,却是博客新手:有个网友匿名留言,自称贾平凹,他就深信不疑地跟此人探讨起了文学问题。一直到贾作家刊出了声明,说自己还不会上网,那个“贾平凹”不是他。
余华对博客写作非常认真,甚至带了点激动和痴迷,这让陈彤信心大振:忙人也有博客的需要!陈彤拍板:把那些名人都拉进来。于是侯小强在一次出差回北京的火车上,把手机里的名人电话打了个遍。30多人里,20多位答应了他的要求。
“他们再怎么忙,也需要表达自己,需要倾诉。”侯小强说。

韩寒的博客,该放自己照片的地方,他放了一只小狗
老一辈不如新生代适应
“人家网站那么信任我,开了版面邀请我过去。我怎么能浪费版面、辜负编辑的信任呢……”陈染说。
偶像们是住进来了,但能不能住得惯,还得看新浪的“物业管理”水平。侯小强每天都要去几位偶像的博客上看看,如果几天没写,他就得打电话过去问问情况:最近怎么不想写东西啊……
张海迪的博客是侯小强重点关注的。虽然张海迪是1980年代的偶像,她的博客却充满年轻的气息:她写下自己的一些感悟,也贴出自家客厅的照片。如果有人夸她家装得漂亮,她会很高兴。
有一次,一连几天她的博客没有更新。侯小强的电话就打了过去:“她说,你对我们山东作协别的作家不够关注,我生气了,所以不写了!”侯小强有点着急:“哪位啊?我一定给他们也开博客……”电话那头传来了笑声,侯小强才发现她是跟自己开玩笑。
张海迪把博客叫做“布劳格”,在她心中,“布劳格应该成为一个充满真诚和善良的花园,而不是恶意炒作的灰烬。”带着这种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愿望,她很快地适应了博客这个新的阵地。
作家陈染则感到一些不适应,过去她发表作品的地方是报纸、杂志、出版社。“我其实不了解什么是博客。”侯小强解释了好久,陈染弄明白了一个大概:“就是在网上写东西是吧,可是我不会操作。”侯小强决定派人去教她,可是她正好那几天很忙。陈染决定把过去在报纸上发表的几篇文章交给新浪,让编辑帮她发上去。“请您跟读者解释一下,这是编辑代发的,还不是我在写。”陈染非常认真地要求做这个声明。
“当时想的是,忙过这阵我再开始学。”陈染说,“可是我想到用博客要直接面对陌生人就很不舒服———我对跟别人这么接触感到紧张。我觉得一个作家还是应该用作品说话。”
有朋友建议陈染谢绝邀请,可是她觉得那样很不好:“人家网站那么信任我,开了版面邀请我过去,我怎么能浪费版面,辜负编辑的信任呢……”
刘震云的博客简单直接得多,“文集”是他的定位。他的博客上每天出现一章《温故一九四二》。他开篇就说“我不懂博客”。
和老一辈偶像相比,新偶像的博客更接近连环画。一来他们现在正是盛名期,比较忙,又是数码人类,多发点照片,粉丝们也爱看。但是文字太少,往往引起怀疑。曾经有记者问郭敬明:听说是编辑替你写的啊?郭敬明只好再次声明,是自己写的。

朱伟的知识分享型博客
爱知博客
在喜欢表达情感的中国博客中,朱伟算是“少数派”。他写的是“知识分享型博客”。
11月6日,朱伟博客的开通着实吸引了不少眼球。他的一个前手下在自己的博里写:“笑疯掉了,原来朱伟同志天天隐藏在他的小房间里,干的事情,我这下全知道了。”
朱伟是被陈彤拉来的。这位《三联生活周刊》的主编,按照陈彤的说法,“并不能算是名人,却是很有影响的媒体工作者,目前我们还没有大力推荐他的博客”。但是他的博客却在开设不久就已经访问过万。
朱伟先看了一些别人的博客,感觉一群朋友之间互相逗趣调侃或者展示自己的比较多,“没有肌肤之亲、思想碰撞,只能自己乐一乐,没意思。”
他决定做一个分享知识型的博客:每天读什么书,干什么工作,听什么音乐。他写得很“实”,写到哪个同事晚交了稿子,都写上真实姓名。他还会帮网友找哪本不好找的书,也有人送书给他。
朱伟还发扬邹韬奋时期的三联老传统,和读者亲密交流。有人留言对杂志提意见,有的指责还挺激烈,朱伟都回答得非常认真。“太偏激的意见嘛,那我也就激烈点回复回去。没关系,网络就是这样。”
尽管自称“激烈回复”,《日知录》还是新浪博客当中“最和谐”的博客之一。写了这么多天,朱伟算算投入的精力和收获,觉得挺值。“我希望把这个博客办成对传统文化感兴趣的朋友们分享知识的场所。”
爱秀博客
“我是一个在北京开发房地产的商人,非常地向往一个丰富的精神世界。”潘石屹说。
“你等等,我打开我博客看一下。”潘石屹在电话那边说。几十秒之后,他非常得意地报了一数字,“到刚才为止(包括他自己点的那一下),是61226!”
每天在博客上写文章发图片,已经成了这位房地产商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博客上除了一些关于地产方面的预测,还有他的摄影作品、人生感悟。他展示自己的行程:他怎么在寺庙里跟贫穷的小和尚聊天,后来给了小和尚100块钱;怎么爬上汉景帝的墓顶,累了在皇帝头上睡午觉;如何全家去吃鱼翅捞饭,两人点一碗还被父亲批评。他还告诉大家自己在新楼盘开工时向土地爷供了一口猪,以便保佑工地上不出事故工人平安。
“我是一个在北京开发房地产的商人,非常地向往一个丰富的精神世界。”他在一篇文章当中写道。
单单向往是不够的,他更爱展示自己认识到的“丰富的精神世界”:“我喜欢写一些历史、文化类的东西。比如竹林七贤,那个嵇康,我比较欣赏,还有葵丘之盟,我那天写文章说,这是中国最早的契约。”潘石屹谈起自己的文化兴致勃勃,“嘿,还真有那么多人给我回,有人还在回复当中贴了好多关于这些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资料。我这才大长见识,哎呀,原来这个事情是这样的。”
潘石屹本来在自己的SOHO小报网上有一个博客,也搜罗了一些文化人到那里安家。可是新浪博客一开,他自己先投奔来了,本来想的是“开一家分店好了”,“没想到每天的访问量是我过去那个博客的十倍。想想看,我写一本书的话,可能费更大的精力,但会有6万人认真读完吗?”

某月某日,徐静蕾谈了谈穿衣观
生活被博客干扰时
闾丘露薇决定不看那些激烈的、不友好的留言,但她又充满好奇,难免偷偷跑上去看那些人到底在骂些什么。
吴小莉有多大的影响力?她做客新浪聊天室的时候,网友访问太多,聊天服务器都当场挂掉了。陈彤和侯小强于是认为,这样的偶像是一定要来新浪的。
写博客要占用时间,可看回复的时间也许要更多。和普通人的博客相比,除了迅速飙升的点击率,名人博客的另一特色就是文章后面的N条留言了。吴小莉对网友留言都是认真地看,认真地回。有人想看她女儿的照片,她居然召开了一个家庭会议,最后决定要女儿享受自己的隐私,不要太多曝光。为此她还发表了一个会议纪要。
还有人留言想和她共进晚餐。应对如此之多的粉丝,逐条回复全然不可能。
闾丘露薇的博客文章有关于自己的,也有不少是时事评论。有网友这么评价:她写的是文章,不是随意的文字。但是有时候,一些人太过吹毛求疵,也让她感到很郁闷。
她的电脑是繁体字的,有人很不友好地说了一句:“外语比中文好,繁体字比简体字用得好。”这些她都要为自己辩解,强调自己不会输入简体字。
她的另一篇文章描述了香港海洋公园里内地游客的一些不文明举止,结果遭到了一些网友的猛烈炮轰。有人上升到民族高度:“别忘记你是中国人”,还有人说她是汉奸。
她决定不看那些激烈的、不友好的留言,朋友们告诉她,那很容易影响心情。但是作为一名记者,她又充满好奇,难免偷偷跑上去看那些人到底在骂些什么。
和许多名人一样,闾丘露薇应网友的要求做了一个声明:确实都是自己写的,不是编辑代劳的。
现在侯小强又给自己布置了新任务。“我经常被一些普通人的博客打动和折服,遇到这种好的博客,我一定劝他来我们这里做。把一个这样的博客拉到我们的频道上来,和拉来一个偶像写博客同样开心。”
侯小强说他并不太在乎“偶像”和“普通人”的分别,因为博客做好了,早晚也会成为新的名人、新的偶像。
“小花花草草们”在玩耍
“我也有粉丝了,当偶像的感觉太棒啦!”
“现在出名还有什么招数吗?”
“博客应当是小花花草草们玩耍的舞台。”
某日,胖星儿的朋友们,经常联系的、久未联系的,无一例外接到了她的短信:快去给我的博投票吧!
大家很快发现了参赛后胖星儿的《相对美女私房菜》的惊人变化:原来三天不更新的博,恨不得一天三更新了,篇篇图文并茂、文字热辣,直击男女关系。
比如:“千万别相信女人的死去活来,一般这个时候她的心冷静得可怕”。配套的菜是冰花芥兰,因为“芥末强烈的味道下面,是冰凉的清脆”。
胖星儿原本在中国博客网写着一个静悄悄的《同居日记》。曾指望它和《BJ单身日记》一样打动一群恨嫁的大龄女子,展现一出大型长篇中年励志传奇故事——我是怎么把自己嫁出去的。后来发现不暴露隐私就换不来点击,可她男朋友强烈反对她暴露隐私。眼见着一个叫梅子的女人的美食日记突然在网上火了,她愤愤然把自己的博改成了菜博,谋划着“地球人都知道我的贤良,看你敢辜负我”。虽然自认东西好吃文字可读,每日点击却依然是二三十。像是掩盖自己贫穷一样,她把计数器搞成了隐藏。发现新浪也有博后,她当即搬家,盘算是:中国博客网都是做博的人去的,每个人都自恋着自己,谁有功夫去看别人。而新浪,门户网站,上的人多呀。
既然搬到了这里,就要参加大赛。因了朋友和朋友的朋友的支持,胖星儿居然在人气榜上呆了半日,可惜半日就下来了,她无比感慨地和一男士聊:现在女人出名还有什么招数吗?
从此有了男女关系菜,刺激饮食和刺激男女同步。“如果改成相对裸体私房菜,就更加有效果了。”
就在新浪网首届中国博客大赛启动后两天,9月28日,许晓辉也成为4000多名参赛者中一员。“所谓精英们无需博客这个平台来宣扬自己的,话语权已经在他们手中。博客应当是小花花草草们玩耍的舞台。”
万事博为先
“除非你是一个知名人物,否则,你心情好坏,谁会关心?”
新浪平台的魅力,对许晓辉而言,就是“强悍的传播力度”。为了拥有更大的影响力,许晓辉积极地朝着公共化的方向努力。
这位北大中文系研究生每天都在校园里逡巡和拍摄。“我总揣摩着他们更多想看到哪方面北大的生活。”——著名的三角地今天有什么布告贴出?最近北大有什么讲座、招聘会?甚至小到28楼前的柏油路,31楼前的银杏树。“有时犯懒,转念想想,今天北大一定又发生了很多事情,不去就错过了。”
《小楼de北大笔记》很快有了上万人的流量。一度还和余秋雨、徐静蕾、张海迪这些人并列放在新浪博客推介的网页上。“和名人做邻居,真好。”
想起最初的博客《小楼昨夜的blog》,许晓辉觉得“不堪回首”,那个博是记录自己的苦闷迷茫给圈子里的人看的,“除非你是一个知名人物,否则,你心情好坏,谁会关心?”
“玩耍”主题决定了参赛者的生活。非洲小狐的生活形态也发生了变化。在她的哈韩博客上,除了“近乎完美的韩剧韩星资料让人感动”之类留言,更多是要求。“换点欢快点的音乐啦!”“怎么没有《爱在哈佛》呢?”辛苦的小狐回复:我有空会看看的。
小狐确实辛苦,参赛两个月以来,除了工作,非洲小狐所有社交活动都让步给了博客。下班后,小狐会第一时间赶回家,先到附近专卖韩剧的音像店转一圈,看看新剧是否来货了,每天的“盘查”已把小老板“折磨”烦了。然后回家按着遥控器的快进键突击看韩剧。为了掌握最新的资讯,小狐每天都要光顾韩国的影视官方网站,望图揣测。这样的工作,一直会持续到凌晨。“就差再报个韩语班了。”
被公众猜测的生活
“只有成为偶像,才会有不认识的人去用心搜索你的名字。”
被公众关注猜测的生活是令人憧憬的。一本杂志曾引用著名的博客理论家戴维·温伯格的预测:在未来,每一个人都会拥有至少15个崇拜者。
已经被朋友认定“天天不上班猫在家做菜”的胖星儿,每天除了对着博客计数器自我陶醉,基本生活内容还包括:
买盘子。网友说:美食要有美器啊,你的菜怎么老是那几个盘子啊。从此她逛街就买盘子。
换桌布。网友说:你家怎么就一块桌布啊?天天换桌布有点奢侈,好在她发现衣服也可当桌布,蓝色的温暖的大棒针毛衣衬着冰凉的木瓜银耳,“漂亮。”
另外就是分析为什么别人的博客有更多点击,或者经常光顾别人的博客作为拉拢或者回报。比如有人留言邀请:我是支持你的“弦动我心”,再去我的BLOG看看,有一段是写你的。
辛苦付出的收获是:11月4日,新浪公布了海选结果,她入围了。4000多名参赛者中选出200多人,《相对美女私房菜》排名情感类博客第15位。
胖星儿感受到了中国互联网的勃勃生机和强势影响:博客的点击似乎每秒钟都有增加——她曾试着隔几秒刷新一次,高峰时增加的数字可以达到两位数。她开始看到熟悉的名字每天在她的博上“抢沙发”,也就是抢着第一个留言。还有人很夸张地对她的回复表示“好激动”。
一天有人专门在google上输入“胖星儿”,居然出来了一篇文章,是旧同事在回忆文章里提到了她,那人问:“此报社记者之‘胖星儿’是否把菜做得活色生香的‘胖星儿’?”这事被她认为是有标志性意义的。“只有成为偶像,才会有不认识的人去用心搜索你的名字。”
这一天,胖星儿向朋友们广而告之:“我也有粉丝了!当偶像的感觉太棒啦!”
独乐乐与众乐乐
“自我欣赏其实还是要与民共赏才有快感。”
大多数参赛者还是对透露真实姓名有心理障碍。享受偶像感觉,又保证真实生活不被打搅,成了一些人犹豫之后的选择。尤其是女写手。
有网友不停地揣测:胖星儿,你是不是很有钱,也很有闲?你长得很胖吗?你是做什么工作的?要不要透露自己的真实身份,胖星儿犹豫过,还是作罢了。
暂时这样就够了。胖星儿已经“思考”清楚了自己写博的最深层心理动机是“自恋”:“为什么对义务劳动没有太多热情的我如此和没有什么商业价值的点击较劲;为什么,只是一组数字的点击数会让人如此着迷,并会为此付出莫大的精力。我最终的结论是:一部分人是出于成名,希望点击可以演变为市场前景;还有一部分人是出于自恋,因为自恋其实还是要秀给别人看来得到满足的,自我欣赏其实还是要与民共赏才有快感。”
就本报有限采访所及,少数愿意真名示人的博客,男性写手居多。矢志开拓个人影响力的许晓辉直接反问:“为什么要用化名?”
多一个朋友,就会多一份机会。许晓辉在博客里留下了个人联系方式,因此认识了很多新朋友,每天MSN聊天系统都会有新人加入,甚至国外的朋友。而他目前的研究生毕业论文题目就是———《博客文学私人写作现象研究》。
记者陈亚军的博客也用了真名。博客《记者的眼睛》中,仅《满月时,我获得一次高潮》一文点击量就超过了5万,做记者多年,“发出去的东西大多数是泥牛入海,天知道是什么下场。惟有blog,才能给你如此神速的反馈。正如新浪所说,“你想不想让自己成为万众瞩目的文字英雄?千万点击也许将改变你的生活形态……”
一场“满拧”的博客秀?
“我们不能希望一个商业网站来完成对表达的全面与丰富,也不能指责它借助明星使大众的BLOG沉寂。不过,我们可以蔑视它,它有那么多大人物,有那么多的流量,但那些关我屁事。”
———一位老写手写在博客里
让我们捍卫博客?
“他是博客原教旨主义者。”
门户网站博客的强势推广令一位新闻工作者陷入了挣扎之中。她自得其乐了一年半的匿名的八卦的小博客竟然被新浪擅自以其真名隆重推出,令她一下子陷入了不知如何继续的尴尬。思考3天后她对新浪抗议:写的居然是那些乱七八糟,我的一世英名全毁了,难道要逼我忧国忧民状吗?给改个化名吧。再思考3天后她将一篇更加八卦的小文章放到博客上以昭示自己插科打诨的最终选择。
但是拒绝“舍身饲虎”助新浪后,她依然热切地注视着新浪博客推广,并不客气地将对新浪博客发出批评声的袁岳称为“博客原教旨主义者”:真有一个专门的博客精神吗?博客在中国才几年?谁能给出博客精神的标准答案呢?你怎么不说新浪是在拓展博客的边界呢?说到底其实是互联网精神,而互联网精神是要讲宽容的。
被批评者,零点调查公司董事长、社会学家袁岳,最初也作为名人接到了新浪的邀请:写个博客吧。想了想,他拒绝了。“我要写就写真正的博客。匿名的。嘿嘿。”
在袁岳看来,新浪搞的名人博客秀和博客海选,不仅算不得真正的博客,简直是彻头彻尾地违背博客精神。宝贵的博客精神要义是:草根的、匿名的、真实的。是博客就该身份欠奉,文字真实,叨咕自己那点所思所想,成为沉默的大多数的发声空间,公开媒体之外可触摸的公众存在。
名人博客是有动员力的,但是博客本来也许不是那样写的。人们会为了满足窥探欲而对点击名人博客,“看看名人那点烂事。”不过注定失望,因为号召力总是和谨慎性成反比,名人放到博客上的东西一定真实度低,选择性强,他们会把博客做成专栏性的东西,有博客之名无博客之实。
“要知道,名人需要的是谨慎管理名望,而不是充分开放。”
不过也不排除真有名人真投入博客,袁岳将之归为两类,一是要“秀才艺”的,比如生意人,会写个诗,爱摄个影,想让人知道自己有别样本领。二是“多重人格”的,有些久被压抑的玩意,需要找个出口。
至于面向普通人的博客大赛,还海选,其影响力不利于博客健康正常发展。本来是自由自在自说自话全不在乎外人怎么看,一旦被商业力量控制,也就有了功利目的:得琢磨哪个动作有戏能招徕点击率啊。
总体而言,袁岳的基本观点是,新浪是用满拧的法子推广博客。尽管这法子可能必要且有效。
博客元年?
“中国写博客的人,还是太少了。”
博客精神的标准答案是什么?各人自有答案。用中国人民大学的网络传播学者彭兰的话说:“博客是多元化构成的,木子美对博客的理解与方兴东恐怕就有很大的不同吧。”
惟一一可以确定的是:木子美风波之后两年,博客又成了热闹话题。在11月5日结束的南京中国网络传播学年会上,因了门户网站博客的风生水起,中文博客这个年满3岁的孩子又被当做新生事物争论了一番。有人还建议把2005年命名为“博客元年”,如果这个提议成立,方兴东等blog概念引入者都将成为史前时代的人物,这是他们难以接受的。
闵大洪,中国社科院网络与数字传媒研究室主任,特意在会上发言纠正了这一表述:元年就是起始之年,中国博客“元年”是2002年,其标志就是方兴东等人的“博客中国”网站的建立。同时他开始为双方进行调解:“门户网站和博客网站大可不必在话语的表述上和一些事情的运作上显得意气用事。中国互联网10多年风风雨雨的发展,应该足以让各类网站的掌门人和高管们成熟和大气。”
闵大洪提出了一个替代词来反映2005年中国博客达到的超常发展的新阶段:“非要用‘××年’来表述的话,可以称为‘中国博客勃兴年’等诸如此类。”
在闵大洪看来,今天博客的数量和产生的影响已经非常巨大。有人保守估计中国博客的数量超过百万。“还不要说很多著名的提供博客的网站,现在一些社区也提供个人博客的服务,比如‘天涯社区’,我今天上午看,一共有104570个博客。”
只是,博客一度只是“贫下中产阶级”在进行着平静的个人化的写作。10月12日,首份全球中文博客调查报告在京发布,这份调查由艾瑞市场公司和清华大学金兼斌博士完成,通过搜狐发布。调查显示:超过70%的博客作者收入在2000元以下,或者根本没有收入,多数没收入的是学生。
写博客势必从这个人群的专好,变成广大网民群众的普遍爱好。有“中国博客教父”之称的方兴东对这一点毫不怀疑:“过去人们一提到博客,总会想到木子美,现在好多了。”只是,人们逐渐发现博客的定义越来越复杂,如果确切给2005年定一个调子,关键词应该是“更博”和“分化”。
“不用担心名人写博客冲击原有的博客精神,毕竟名人也是人的一部分么。”方兴东举例说,柬埔寨国王西哈努克也有一个博客,办得挺好。
“把名人拉进来对推广博客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中国写博客的人,还是太少了。”
中国式博客?
“内敛久了就需要更多展示和娱乐。”
方兴东注意到了中国博客和国外博客的差异:“美国的博客也是分两类,精英博客和百姓博客。如果说美国博客比中国哪里做得更好,就是精英的那一块。因为社会已经比较成熟,人们不是那么焦虑,写博客的比较多。而中国的许多精英还处在拼搏挣命的阶段。”
至于国内外百姓博客的不同:“美国的博客有娱乐和个人秀的内容,也有不少知识分享型的。而中国和韩国,表达的欲望和娱乐的需求非常强烈,相关内容出乎意料地多。”
新浪借用名人推广的手段,令人联想起跨国公司进入中国推销商品时屡屡奏效的偶像策略。而新浪博客大赛中,一些个人博客以真名实姓示人,毫不掩饰吸引眼球享受偶像感觉的欲望。那份全球中文博客调查报告显示了一个数据:77%的博客作者认同博客的功能是“个人情感表达”。
“我认为跟东方民族的内敛性格有关,久了,就需要更多展示和娱乐。”袁岳评论,“也正是因为这一点,名人写博客才会让人们兴奋不已。”
但是在闵大洪看来,中国博客是在美国博客的直接影响下出现的,受美国博客的影响深远。也就是说,现在还没看见中国特色的博客之路。不过他也指出了这个事实:在美国,这种新闻博客、政治博客、战争博客在报道方面,比方在美国的大选当中,在一些突发事件的报道的作用都是很多的。而中国博客毕竟是在中国大传播环境中生存的,有其独自的特点,国外博客能做的,中国博客未必能做,也未必处处模仿。
“重要的是,中国博客今天所做的是要对中国社会的进步产生影响。”
新浪总编辑陈彤说:博客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它真正实现了平等互动。传统的网络互动主要体现在论坛、新闻跟帖和聊天室里,言论不仅很快就被淹没,而且还受制于网络管理员。但博客是每一位网民的自由王国,文章、图片、视频的上传、编辑、排版完全由网民自己决定,网络自主平等互动的魅力在这里得到了充分地体现。
“从原因方面看,我觉得博客的繁荣说明:“表达”、“交流”、“参与”等等,是个体的一种需要。至于个体要表达什么、参与什么、用什么手段,则是因人而异了。“其实无论是博客、维客、闪客、黑客,还有在网上发布个人广播的播客,都是人们在网络中自我表达的一种方式。”人民大学学者彭兰说:“作为一个网民,我们也许要对博客网站的商业行为抱更宽容的态度。也许,商业因素的干扰是我们自由表达的一个代价吧。”
真真假假秀秀博
博客提供了一个新的虚拟的选择性表述空间,不过,人们需要在这种选择性中进行一次新的社会形象和人格认知的重组。在真的和假的信息之间,在明的和暗的生活之间,在枯燥和有趣的东西之间。
你要披露一些、过滤一些、制造一些甚至伪装一些。从正面来说,对于很多名人,这是从来没有尝试过的生活模式。进行选择性披露(很多时候还要借助于技术枪手),直接面对其他人的检验和反馈,还要进行有意识和下意识的调整,他们的生活严重地被干预(很多人质疑或者欣赏),而且他们也更多地干预到其他人的生活中(回应、表态和互动)。这是一种新的传播方式,有更为自主的表达能力。在这种互动中,名人对自己和社会对名人的形象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而且很可能与以往的认识不一样,更加多样,更加出新。
对于普通人来说,一项众多名人参与的活动值得追随,而且最重要的是满足了人们对于名人窥探的心理需要,尽管他们窥探到的并不见得是真实的名人。实际上除了一些批评性的人士,不少人可以接触到更多的可拷贝的名人生活信息,这些在过去多是表象的,现在多少是内心的或者以私密的名义进行的。人们的生活距离因为博客而另外多了一项拉近的工具。
唯一的问题是,由于博客的公共性质,人们在那里得到的名人信息过于选择性,所以其实并不是真实的名人内心,而名人很可能在这种过多的选择性中形成了一种不由他们自主的社会形象,他们需要在博客带来的趣味之后投入更多的成本,维护他们的社会形象。
普通人可能在名人效应动员下卷入一场社会沟通运动,在现有社会体制下,不失为一种有意义的表达机制,他们终于有了成为名人的机会,可以秀自己,享受当偶像的感觉。那是表达的后果。
_x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