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 - 后冷战时代的最后一听“可口可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0:56:34

后冷战时代的最后一听“可口可乐”

作者: 平客 2009-07-03 11:31:59 来源:南方人物周刊

是啊,我们中国人为什么如此怀念迈克尔·杰克逊?

有一个和迈克尔·杰克逊有关的段子,说这位“流行之王”十几年前就很想来中国演出,中国方面也很欢迎他,但他提出演出场地一定要在天安门广场,中国方面考虑了一下,也没表示反对。可“流行之王”接下来的条件有点离谱,说是要挂满他的画像……

最后一小节是黑色幽默的演绎,可前面几小节则是确有其事。迈克尔·杰克逊去世后,当年曾经参与杰克逊北京之旅的一位工作人员在北京的报纸上撰文详细披露了1993年迈克尔·杰克逊差点就来中国开唱的详细内幕,文中印证了“流行之王“想在天安门开演唱会的想法,而中国方面不仅没有当即回绝,反而姿态十分开放,甚至还和他探讨了在故宫午门的可行性。

需要指出的是,那一年,正值中国首次申奥。

当然,最后还是没来成,那篇文章并未点明具体原因。

流行音乐历史上,申请到他国首都广场上开演唱会的,迈克尔·杰克逊不是第一个,相信也不会是最后一个。上世纪80年代,甲壳虫成员保罗·麦卡特尼曾经向当时的苏联政府提出在莫斯科红场开演唱会的申请,遭到拒绝。2003年5月,俄罗斯政府批准了他的申请,摇滚乐在那一年红五月响彻红场。

迈克尔·杰克逊还没来中国,就离开我们了,这让人着实有些遗憾。他的去世在全球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都引发了空前的反响,尽管他没能像麦卡特尼一样幸运,但至少,在世界级巨星猝然离世的悼念行列里,中国这次总算没缺席。

1980年,一个叫约翰·列侬的英国人被枪杀了,多年以后,我们才知道出事的第二天,席卷全球的悼念声浪还是引起了中央电视台新闻编辑的注意,把这则震惊世界的消息编进了《新闻联播》。不过,即便当年我们中的谁,不经意看到了那条几十秒的新闻,也会把它当作一则社会凶杀案件吧……

没切身体会过“激情澎湃”生活的年轻人,不妨做一个超现实色彩的假想——你如何向一位朝鲜的阶级弟兄解释,遍布全球的成千上万的人,会为一个来自美国的、舞步和声音都有些怪异的歌星去世而自发集体悼念?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位“流行之王”的影响力甚至超越了中国的城乡、跨过了中国的五六七八零后——头一回,一位西方国际巨星的离去唤起了相当多中国人的集体记忆。

是啊,我们中国人为什么如此怀念迈克尔·杰克逊?

首当其冲当然是那飘然的太空舞步,哪怕你当年生活在中国西部的偏远山村,哪怕你看到的只不过是一张贴在墙上的盗版海报。但他的舞步和姿态依然像一个炸雷,伴随着他特有的歌声中的尖叫,硬是把截然不同、还你死我活的两个世界拼接到一块了。

而此时,正是冷战接近尾声的1980年代末期。一批中国青年及少年在成长,另一批中国新生儿刚刚来到这个世界,当他们长大一些的时候,他们会和许多这块土地上从未有过的光怪陆离亲密接触,这其中可能就有迈克尔·杰克逊——1990年代,他的音乐在影像技术的革命中,将带来新一轮视觉轰炸。

或许,迈克尔·杰克逊的离世,只不过勾起了你的回忆,那些肆意的成长岁月,这个人的音乐和舞步曾经让你更加勇敢地举起叛逆的旗帜。他走了,于是,你伤感了。如此而已。

然而,也许连你自己都不一定察觉的是,迈克尔·杰克逊的黄金年代与万里之外的你的国度狭路相逢,时代、社会乃至历史都会成为你们狭路相逢的必要条件。

电影《再见,列宁!》中,有这样一个令人难忘的画面,柏林墙被推倒后的东德,不知外部世界巨变的母亲被藏在一间小屋里,屋内的布局都保持着社会巨变前的原貌,而那个时候,窗外的蓝天飘着一个巨大的红色气球,那是可口可乐的巨幅广告。

冷战早已灰飞烟灭。欢迎来到后冷战时代——迈克尔·杰克逊,他是后冷战时代的最后一听可口可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