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的性格左右中国命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16:12:06
毛泽东刚毅、坚韧,但也不乏睿智,懂得必要的妥协。
毛泽东博览群书、博古通今(文科方面)。当年长征路上,与王稼祥古今中外、政治军事,侃侃而谈,令王稼祥钦佩不已。
毛泽东学以致用,将学识化作智慧。金门炮战一石三鸟,珍宝岛一役开启了中美缓和的大门,不然哪来如今的改革开放,早变作了面积巨大的阿尔巴尼亚了。
毛泽东敢于也善于接受新生事物,就是如今人们常讲的创新。组建我军第一支现代意义上的信息作战部队,取得四次反围剿的胜利。当然也曾听信某科学大鳄的鬼话,轻信粮食亩产能达万斤,至今被许多别有用心的小人咬住不放。
毛泽东关心民众疾苦。大革命时期真正深入农村、贴近百姓,而不是躲在大城市,空谈什么主义(这样的人国共都有)。
毛泽东忧患国家、心系民族。当年在天安门城楼上憧憬放眼能望见工厂的烟筒,虽然如今看起来这有些不环保,但一百多年了,中国人民被洋枪洋炮打怕了。两弹一星如今常被人说成是我国科技发展的必然,可拥有这样科技潜能的国家多了,却不见它们成为政治大国。
毛泽东崇尚民主。许多人会对我这一说法提出异议,但是,中国在其领导时期的许多不民主,正是源自于他对民主的崇尚。民主向来是把双刃剑,美国也曾派出坦克镇压反对越战的青年学生,小平同志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也曾反对过精神污染。57年那句著名的“阳谋”一直是许多人的口实,可很少有人冷静地去探究,主席是在一种什么压力下说出的这句话。文化大革命可能是建国以后精神桎梏最严重的时期,可主席的初衷是给历来最没有话语权的劳苦大众以大鸣大放的民主权利,至于其后的演变,非三言两语说得清楚。
毛泽东也是个普通的人,有七情六欲、生老病死。他自己也从不把自己当特殊人看待,除了不太相信医生,对身边包括医生在内的工作人员十分尊重。主席的生活俭朴绝不亚于某些人在大众面前表现的,他无私、大度。
毛泽东的一言一行影响深远。 这就是历史。这就是中国历史。毛与蒋所处的铁血时代,出现他们这样的领袖人物,是必然的,也是必须的;大风起兮云风扬之际,没有铁腕,靠娘娘腔能压得住台吗?那么多的强龙和地头蛇,真应了曹操的一句豪言壮语:天下若无有孤,当不知几人称王,几人称帝。
历史进程有它自然的走向。哪怕是一个偶然,那也是历史的必然。在毛泽东的性格中具有很多两面性。比如他一直提倡平等的精神,但是却不很重视人权的保护。一方面,他看了很多书,知识渊博,而另一方面,他又有一种对知识分子的怀疑,甚至有反智的倾向。
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当代背景下,毛泽东性格的谜底似乎越来越清晰。毛的特色是,他是一个很浪漫的革命家。他读了很多古典著作,但他却一直想要从中解放出来。他本身没有受过西方的教育,对西方现代化的标杆不甚了解,这制约了他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因为他出身于农村,他对中国的农村和农民怀有深厚的感情,但是另一方面,他就显出与城市的格格不入,与知识分子的关系一直比较紧张。
毛泽东的性格是多元的,多色调的,复杂的,很难用一个具体的特征或精确的语言来抽象地概括.对毛泽东的性格只能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偏到全.毛泽东是一位学者,博古通今,又像一位农民,平易朴实,他做事严肃认真,经常严厉逼人,令人生畏,却右十分幽默风趣,含蓄,和蔼,平易近人;他城府很深,精明,寡言,也很坦率,外露,让人觉得简单的一目了然.他很谦虚豁达,也很高傲,敏感,他很浪漫,有很务实,讲求功利,他很细致严谨,明察秋毫,又很出粗犷洒脱,不修边幅,他很乐观,对前途充满信心,又经常忧悲忧患,他既有成就伟业的耐心,又有当机立断,决不丧失机会的魄力,他渴望挑战,不守成规,提倡造反,又同情弱者.
无论是见到毛泽东的外国人,还是跟随在毛泽东身边的工作人员都有一个共同的感觉,他性格中最大的特点是具有强烈的挑战意识和造反心理.没有挑战,没有斗争,没有惊涛骇浪中的搏击,他的生活便索然无味,他的心理便感到寂寞,惆怅甚至躁动不安.这种性格张扬的表象,是他喜欢乱云飞渡,喜欢黑云压城,喜欢紧张氛围,喜欢株马厉兵,这种个性中及富理想主义,并对理想主义十分当真,经常用理想的标准来寻现实社会,一旦发现世间诸多事情皆不如意,与理想有很大差距,便想打破现实中的平衡,打碎现实中的成规,打碎现实中的秩序,并希望在破坏中建立理想的秩序.所以毛泽东对中国文化传统中的中庸,和谐,不争,守成,世故圆滑等种种心理与现象多不赞同,甚至有些厌恶.他一直认为:"安逸宁静之境不能长处.非人生之所堪,而变化条忽乃人生所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