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知泯灭的记者不如“妓者”(中国法院网 2007-1-15)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3:31:25
 良知泯灭的记者不如“妓者”刷新本页 |跟踪主题 |邮寄主题 |打印主题
杀猪过年 [楼 主]   发表于: 2007-01-15 19:14
引用此帖
新成员

组: 论坛成员
发表总数: 44
会员编号: 191,265
注册日期: 2007-01-14
短消息

良知泯灭的记者不如“妓者”
记者,在公众的眼里,是很受尊重的群体,都是有文化、有素养的人。大多数记者是恪守良知和正义的,是尊崇的楷模。尤其象穆青那样的名记者,毫不夸张地说,教育和鼓舞了整整一代人,人民永远都会记住他!
职业道德沦丧,做良知泯灭了的记者,为了金钱可以不择手段,为了出名可以丧心病狂,滥用话语权误导舆论,恃强凌弱。窥探明星隐私成瘾,接受贿赂搞有偿新闻,假大空的新闻铺天盖地,揭露别人喊得凶,揭露媒体自己从来不见有任何深度报道等等,这早就是不争的事实。现实中,泯灭了良知的记者虽属少数,由于倚靠的是资源巨大的媒体,由于“无冕之王”的职业角色,记者一旦沦为“妓者”,社会杀伤力巨大,在给社会带来灾难的同时也损毁了新闻工作者群体形象。
泯灭了良知的记者,把传闻当新闻来报道。道听途说的东西肆意扩展,一些虚假新闻往往就借一个“传”字传播开去,这显然是有悖新闻真实性原则的。有的竟然受人之托,带着倾向,凭着感情,甚至带着偏见去行使采访权和报道权,捕风捉影,哗众取宠,置职业责任心不顾。2002年6月26日《中国青年报》以《凭什么相信他是“哈佛博士”》的醒目标题,质疑民办的山东外事翻译学院以百万年薪聘请的常务副院长陈琳的哈佛博士身份;多家境内外媒体开始进行多角度的追踪报道;7月3日的《北京青年报》以《证明哈佛博士》的标题刊登报道,证实哈佛教授确认陈琳的哈佛博士身份。短短一周内,由一方质疑,到百家猜疑,再到峰回路转,简直就是一篇充满悬念、跌宕起伏的惊险小说。让公众困惑的是,同一个事件,同样的报道,看到的内容则是完全相反的。“哈佛博士风波”,自始至终都是记者平地生风、推波助澜的产物,是新闻媒体炒作的产物。
江西熊新兴涉黑团伙横行乡里,危害一方。该案被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列为督办案件,在此案中专案组共抓获团伙成员21人,冻结了1.4亿元人民币资产。黑社会头目、首犯熊新兴的家属不惜重金聘请律师李肖霖为二审辩护人,李的目的是想方设法将此案拖到2007年1月1日以后由最高法院复核死刑再在北京活动,结果没有达到目的。2007年1月11日,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头目熊新兴在九江被处决。12日《江西抚州黑“老大”熊新兴伏法》和另一篇题为《“江西涉黑第一案”九江中院收取当事人74万元“暂存”款》(本报记者 何春中)的报道同时见诸《中国青年报》报端。1月13日《江西涉黑第一案法院收钱74万》和《向受审“黑老大”违规收费就是给法律抹黑》同时见诸《北京青年报》。人们无法相信这是偶然的。
事情原来如此:1月8日,《中国青年报》记者何春中跑到九江进行“暗访”,为达目的真可谓不择手段。按照中央关于“打黑除恶”专项斗争的有关精神,九江中院审理被告人熊新兴等人组织、领导、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等罪一案,加大没收、追缴黑恶势力违法所得财物的力度,摧毁其犯罪的经济基础,防止黑恶势力死灰复燃。可是《中国青年报》记者何春中却以本报接到读者来电称:“江西涉黑第一案中,九江市中级人民法院向被告人家属索取黑钱……”
这种混淆视听的报道,企图抹黑人民法院,为黑社会头目“仗义执言”,明眼人一眼便知。人们不禁要问《中国青年报》记者何春中与该黑社会头目熊新兴家属及案件二审辩护律师是什么关系?有什么瓜葛?为什么如此明目张胆炒作?
泯灭了良知的记者,打着新闻监督幌子,到处伸手。文人一旦沾上铜臭,真是可悲可恨。向曝光对象索取“感谢费”,是一些记者的潜规则;还有的竟然向帮助的对象也索要“感谢费”,真可谓“一箭双雕”。“我们帮业主讨回了公道,引起了这么大的反响,应该有所表示吧,”某中央级媒体记者如是说,“吃水不忘挖进人,每户户主应该出500元钱进行‘感谢’,以400家计算,才20万元,五五分成吧。”该记者对开发商说:“曝光后,每户业主至少得要你上万元补偿哦!”
2002年6月22日山西省繁峙县义兴寨发生金矿爆炸事故后,11名记者在采访矿难过程中收受了贿送的现金、金元宝。2005年8月14日,100多家媒体480人从河南汝州市寄料镇一矿难事故中领取了20万的“封口费”。这些记者,被区区100--1000元的“恩赐”,就把自己的良知和人格轻而易举地卖给了人家。幸亏是蝇头小利,如果是万元甚至更多的话,这些人很可能连卖祖宗卖党卖国的事情都能干出来。
泯灭了良知的记者,为假冒伪劣商品当吹鼓手,替不法商家涂脂抹粉,背后当然是不言而喻的利益。“人家又是请客,又是送红包,我何乐而不为。干吗要去得罪人?”某记者如是说。一位老板说,没有记者的“帮忙”,他的企业不可能有这么快的发展。他说,在企业发展初期,没有足够的资金,不可能投入很多钱去做广告,记者的“软广告”(新闻性广告)比直接做广告又便宜,消费者容易信任。我与记者关系只是“小打小闹”一些大公司公关部可以“通天”。
泯灭了良知的记者,把新闻业当成一种敲诈产业。这种敲诈把传统敲诈勒索推向了一个崭新的颠峰。传统的敲诈勒索,不过是一些卑鄙的小人所为,见不得光,无非是抓住别人的隐私要点儿小钱,而新闻敲诈产业,则是高举着“正义”的招牌,明火执仗地进行的,而且狮子大张口,不给钱就要“曝光”,真是让传统敲诈勒索者小巫见到大巫。大量片子并不是用来播出的,而是用来敲诈的。片子制作出来后,就秘密地与被曝光单位联系和接洽。那些不幸被曝光的,是没有满足要求的单位和个人 。
泯灭了良知的记者,漠视生命,挑战人性。一个瘦骨嶙峻的女孩匍匐在地,身后觊觎着虎视眈眈的秃鹰。在饥饿和死神的瞬间,凯文·卡特按下快门,给人类记下这苍凉悲哀的一幕,向人类展示了非洲大陆的绝望和人类苍白的无奈。《饥饿的小女孩》获得1994年普利策新闻特写摄影奖。但是震撼世界的不是职业技艺和摄影的艺术效果。世界人民更多关注的是那小女孩的命运。人们宁愿不要这张给人带来强烈情感震撼的照片,而是要质疑为何凯文·卡特不放下相机赶走那秃鹰。在1982年2月,美国记者威廉·墨菲第二,看到一男子欲跳河,没去阻止男子跳河,而是拍下了这男子从桥上坠落的情景。照片刊登后,观众被激怒了,“他为了拍到好照片,就让一个人死了。”的确,威廉·墨菲第二为《俄勒冈报》拍下了所谓“警示他人”的镜头,但是他却丢失了人性的良知。我们的记者又如何呢?为了抓拍视觉冲击力强的作品,摄影记者守候骑车人在暴风雨中摔倒在施工的坑口内;为了提高收视率,媒体有奖问答竟然是猜俄罗斯人质危机目前共造成多少人死亡,中国在阿富汗工人遇害的袭击者是基地组织还是东突分子或是当地势力;行人被农用车撞倒,当场惨死于血泊中,记者的标题竟然是《骑车人今日“中头彩”》......凯文·卡特无法承受良心的谴责自杀了,我们的记者呢?
泯灭了良知的记者,对明星私生活兴趣有增无减,恶妙花哩胡哨低级庸俗的东西,置公俗良序的底线不顾。“王菲幼女兔唇秘密赴美急救”、“传王菲生女‘唇豁’赴美实为整形”的新闻,在各种网络和报纸上转载。拿才出世五六十天的女孩做文章的人还有没有良心?如果我们自己是当事人的话,长大后回过头来一看,发现媒体有一段时间都在铺天盖地地报道自己有缺陷的事情,那将是多么大的一块沉重的阴影啊!拿躺在摇篮里的婴儿的生理缺陷大做文章、吸引眼球,撕开她的父母及亲朋好友的伤口、往上撒盐,侮辱公众普遍接受道义水准,突破社会爱心、公俗良序的底线,做了“以人为本”的反面教材。
泯灭了良知的记者,利用话语权上天入地,左右逢源。有的官员热衷于搞形象工程的“政绩”,必然要借助舆论为其沽名钓誉,就有记者妙笔生花地为他吹捧拔高;有的腐败官员口不离廉洁奉公,“注水政绩”辉煌,“应景作品”媚眼,“献媚功夫”娴熟,有的记者就写莺歌燕舞、歌舞升平来掩饰出入灯红酒绿、办公楼越来越豪华、坐骑越来越高档背后的真相;面对官黑勾结、横征暴敛、横行乡里、欺压百姓、恶意欠薪的事不敢揭露鞭达;面对贫富分化引起的社会阶层的断裂,不曾为社会主义经济奠基的工农群众伸张正义,而是给暴富起来的人“摇头摆尾”;面对失业下岗的,就业困难的,医疗与养老没保障的,上不起学、看不起病、买不起房的,不能用手中的笔帮助他们改变生活;等等,这些跟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事不是满腔热情地关注,而是冷若冰霜地不屑一顾;特别是面对诸如触目惊心的矿难瞒报案,不是舍生忘死揭露真相,把那些涉案人员绳之以法,而是被他们收买了而编造谎言以掩盖真相......
泯灭了良知的记者,热衷于写暴力奸情凶杀、卖淫嫖娼的新闻,以极尽渲染肉麻低级趣味之能,为未成年人犯罪提供通俗易学的范本。“昏暗的舞台上,一名年轻女子不断地做出露骨的性挑逗动作,并不时脱下内衣裤……”为什么这些记者总去做这些事情,连17岁的小姑娘都不放过,直至让小姑娘家里人知道了,这不是间接“杀人害命”吗?
泯灭了良知的记者,为了得到所谓具有较高的新闻价值的采访或稿件,他们不屑于琐碎小事,为了得到更多的发行量或收视率,他们专致于“大悲大喜”之事。网络上盛传华顶山人和台州新闻广场的事就是明证。华顶山人认为台州新闻广场不应漠视目前贫困孩子无法正常入学的问题,但是新闻广场漠视这个。因为贫困孩子无法正常入学是芝麻小事,很不起眼,不值一顾。但是当贫困的孩子无法正常入学的问题进一步激化,产生血或火的结局时,这些记者才可争着抢新闻。正如还站在桥上没跳下的男子不是新闻,等待他跳下刹那间,才会产生惊天动地的新闻效应。
丑恶的灵魂,他所看到的,所想到的,所报道的都是坑脏的东西。他能“杀死”一个人,也能把一个人捧上天。时代呼唤记者的良知和正义。什么是记者的“良知”?我想最主要的是恪守职业道德。 中国记协党组书记翟惠生说:如果我们的记者都能尽量站在一个新的高度来认识所承担的责任,那么创造一个和谐的舆论环境应该是不成问题的。
http://bbs.chinacourt.org/index.php?showtopic=197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