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日益普遍的饮茶风气 - 文学编年 - 国学论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10:39:10
隋唐日益普遍的饮茶风气
在隋唐五代的饮食习俗中,最具特色的是饮茶风气的普遍流行。这一时期,我国茶叶的生产进一步扩大,消费和贸易都有大的发展。白居易《琵琶行》诗中说: 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空守船。 封演《封氏闻见记》中记载: 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色额颇多, 说明了唐代茶叶贸易的繁荣景象。唐代的茶叶产区,按陆羽《茶经》所述,已遍及现在的湖北、湖南、陕西、河南、安徽、浙江、江苏、四川、贵州、江西、福建、广东、广西等13个省,足见唐代的茶叶产区已相当广大。随着茶叶生产的扩大,饮茶风尚也从南方扩展到不产茶的北方,同时进一步传到边疆各地。正如《封氏闻见记》所说: 南人好饮之,北人初不多饮。开元(713-741年)中……自邹(今山东滋阳)、齐(今山东临淄)、沧(今河北沧县)、棣(今山东惠民)渐至京邑,城市亦开店铺,煮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 虽然,中国的饮茶习俗起源甚早,但隋唐五代时期的饮茶之风远胜过前代,真正成为一种社会风俗。所以,封演又说: 古人亦饮茶耳,但不如今溺之甚,穷日尽夜,殆成风俗,始于中地,流于塞外。 佛教与饮茶风尚唐代饮茶风尚的盛行,与佛教对茶叶的重视有密切的联系。根据佛教的规制,在饮食上,僧人要遵守不饮酒、非时食(过午不食)
和戒荤食素等戒律。佛教重视坐禅修行。坐禅讲究专注一境,静坐思维,而且必须跏趺而坐,头正背直, 不动不摇、不委不倚.长时间的坐禅会使人产生疲倦和睡眠的欲望,为此需要一种既符合佛教戒律,又可以消除坐禅产生的疲劳和作为午后不食之补充的饮料。这样,具有提神益思、驱除睡魔、生津止渴、消除疲劳等功效的茶叶便成为僧徒们最理想的饮料。
唐、五代时,禅宗迅速发展。禅宗强调以坐禅的方式,彻悟自己的心性,所以,禅宗寺院十分讲究饮茶。当时,僧人饮茶的风俗相当普遍。唐李咸用《谢僧寄茶》诗 空门少年初地坚,摘芳为药除睡眠。 郑谷《雪中偶题》诗 乱飘僧舍茶烟湿,密酒高楼酒力微。 由此可见一斑。《封氏闻见记》进一步写道: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禅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 由于禅宗的大力提倡,不仅寺院僧人饮茶成风,而且促进了民间饮茶习惯的进一步普及。一些僧人嗜好饮茶,竟至 唯茶是求 的地步。大中三年(849年), 东都进一僧,年一百二十岁。宣皇问服何药而至此。僧对曰:' 臣少也贱,素不知药,性本好茶,至处唯茶是求,或出亦日遇百余碗,如常日亦不下四、五十碗。'据《广群芳谱?茶谱》引《指月录》载:唐代名僧从谂禅师每说话之前,总是说一声 吃茶去 ,后人认为这是一句蕴涵禅机的偈语。当时,不少僧人以善长煮茶品茶而闻名于世。唐代著名诗僧释皎然,善烹茶,能诗文,留下多首有名的茶诗。他的《饮茶歌诮崔石使君》诗,赞誉了判溪茶的清郁隽永的香气、甘露琼浆般的滋味,表现了对饮茶的嗜好以及 茶禅一味 的茶道精神。诗云: 越人遗我剡溪茗,采得金芽爂金鼎。
素瓷雪色飘沫香,何似诸仙琼蕊浆。一饮涤昏寐,情思朗爽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多自欺。愁看毕卓■间夜,笑向陶潜篱下时。崔侯啜之意不已。狂歌一曲惊人耳。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五代十国时,僧人齐己善品茶。他认为茶是灵草,可益智清神。《咏茶十二韵》诗云: 百草让为灵,功先百草成。………嗅觉精新极,尝知骨自轻。 吴僧文了善烹茶,游历荆南,被称之为 汤神 ,授予 华定水大师上人 的称号。
后世尊为 茶神 的陆羽,虽然不是僧人,但却出身于寺院,他一生的行迹也几乎没有脱离过寺院。三岁时,他被竟陵西垱寺智积和尚收养。智积和尚嗜好饮茶,陆羽专为他煮茶,久之练成一手高超的采制、煮饮茶叶的手艺。后来,他遍游各地名山古刹,采茶、制茶、品茶,结识善烹煮茶叶的高僧,并不断总结自己的经验,吸收前人的成果,著成《茶经》一书。书中论述了茶的形状、品种、产地、栽培、采制、煮饮和茶具等问题,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茶叶专著。
《茶经》的问世,对唐代及后世饮茶风尚产生了巨大影响。当时,陆羽的好友耿   就断定陆羽和他的著作将对后世产生久远影响而称他为 茶仙.耿   在《连句多暇赠陆三山人》(陆三,即陆羽的别号)中盛赞陆羽对茶学的贡献,说他 一生为墨客,几世作茶仙. 茶仙 之名即由此而来。《茶经》的问世和流传,使更多的人了解了茶叶,爱上了饮茶,对传播茶叶知识,普及饮茶风习起了积极作用。所以,唐代的茶肆中都设陆羽像,尊为 茶神.《新唐书》卷一百九十六《隐逸列传》说: 羽嗜茶,著经三篇,言茶之原、之法、之具尤备,天下益知饮茶矣。时鬻茶者,至陶羽形置炀突间,祀为茶神。 对于陆羽和《茶经》的积极作用,后人给予高度的评价。宋代陈师道在《茶经》序中认为:为茶著书,将茶用于社会,特别是 上自宫省,下迨邑里,对及夷戎蛮狄,宾祀享,予陈于前 的饮茶风尚都是 自羽始.所以宋代梅尧臣在《次韵和永叔尝新茶杂言》诗中赞颂道: 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新茶.饮茶的方式中国饮茶,讲究品茶,重在意境,把饮茶看作是一种艺术的欣赏,精神的享受。通过观其形、察其色、闻其香、尝其味,使饮者在美妙的色、香、味、形中得到精神上的陶冶。这一点在唐、五代时期的饮茶风尚中表现得十分突出。唐代卢仝作过一首《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诗中写了饮七碗茶的不同感受: 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材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诗中写到由于茶味好,每饮一碗,便有一种新的感受。两碗时已开始对精神发生作用,三碗喝下去,神思敏捷,可得五千卷文字!四碗时,人间的不平,心里的积郁,都用茶浇开,饮到七碗时便有飘飘欲仙的感觉。这种品茶的真趣,还可以从唐代皎然等人的诗作中得到印证。如颜真卿《月夜啜茶联句》: 流华净肌骨,疏沦涤心源。 释皎然《饮茶歌送郑容》: 丹丘羽人轻玉食,采茶饮之生羽翼。名藏仙府世莫知,骨化云宫人不识。 ……诗人们从不同角度,抒发了品茶的感受。
当时人把饮茶看作一种艺术,十分讲究高雅清幽的环境。唐人顾况在《茶赋》中认为 杏树桃花之深洞,竹林草堂之古寺 ,是饮茶的理想环境。鲍君徽与友人在东亭举行 茶宴.这里的环境是: 远眺城池山色里,俯聆■管水声中。幽篁映沼新抽翠,芳槿低簷欲吐红。 一派清雅宜人的美景。
当然,唐代虽然强调茶的清行俭德之功,但并不呆板。饮茶时少不了赏花、吟诗、听琴。皎然有诗云: 茗爱传花饮,诗看卷素裁。 唐代佚名作品《宫乐图》,描绘了宫廷中饮茶的情形,图中的宫廷妇女一边品茶,一边欣赏音乐。五代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中也是边饮茶边有女子歌舞。可见,当时的人们对饮茶环境是十分重视的,既讲究优雅清幽,又要有些欢快气氛。
隋唐五代时期,社会上流行以茶点招待亲朋好友的社交性聚会,当时称作茶会 、 茶宴 和 汤社.茶宴出现在唐代。据《茶事拾遗》记载: 钱起,字仲文,与赵莒为茶宴,又尝过长孙宅与朗上人作茶会。 钱起,著名诗人,为唐代 大历十才子 之一。他当时写过茶宴、茶会的诗,其中一首是《与赵莒茶宴》,诗云: 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流霞。尘心洗尽兴难尽,一树蝉声片影斜。 诗中写出了竹下举行茶宴的幽美环境,迷人的紫笋茶,可把尘心洗尽,而雅兴难以洗尽,令人流连难舍,这是一种好友之间以茶助兴的雅集式的茶宴。
唐朝吕温曾与好友在三月三日上巳日举行茶宴,写有一篇《三月三日茶宴序》,生动地描述了茶宴上的情景。序中写道: 三月三日上巳禊饮之日也,诸子议以茶酌而代焉,乃拨花砌,爱庭阴,清风逐人,日色留兴。卧措青霭,坐攀香枝,闲花近席而未未飞,红蕊拂衣而不散。乃命酌香沫,浮素杯,殷凝琥珀之色,不令人醉,微觉清思,虽五云仙浆,无复加也。 这里描写了茶宴清幽宜人的环境,佳茗的美妙,素杯中凝着琥珀之色;品饮之后,既不醉人,更增加清思,即使玉露琼浆,也不过如此了。
唐代时还有一种特别的茶宴,即品尝和审定贡茶的茶宴。当时湖州紫笋茶与常州阳羡茶都是贡茶,每到早春造茶季节,两州太守要在两州毗邻的顾渚山境会亭举行盛大茶宴,由两州太守和一些社会名流共同品尝和审定贡茶。有一年两州太守邀请白居易参加茶宴,白很想赴宴,但因有病在身,力不从心,写了一首《夜闻贾常州崔湖州茶山境会想羡欢宴诗》。诗中说: 遥闻境会茶山夜,珠翠歌钟俱绕身。盘下中分两州界,灯前合作一家春。青娥递舞应争妙,紫笋齐尝各斗新。自叹花时北窗下,蒲黄酒对病眠人。 诗人以生动的笔墨描写了茶宴的盛况和自叹不能到会的惋惜心情。
名茶、名水和茶具中国的名茶,除少数品种外,绝大部分是自唐代开始生产的。当时最著名的产茶区,一是集中于山川秀丽的巴山蜀水之间,二是太湖周围的著名风景区。蜀中盛产茶叶,有不少茶叶闻名于世,成为贡茶。
比如昌明茶、兽目茶、蒙顶茶、青城山茶、沙坪茶,茶岭茶等。其中蒙顶茶号称第一,列为唐代贡茶之首。李肇《唐国史补》说: 风俗贵茶,茶之品名益众,剑南有蒙顶石花或小方或散芽号第一。 因社会上流行饮蒙顶茶,使蒙顶茶的产量迅速增加。从唐宪宗元和年间到唐宣宗大中十年(856年),仅50年时间,蒙顶茶产量增为 岁出千万斤 ,并在市场上大量买卖。①当时人们非常推崇蒙顶茶,以品尝到蒙顶茶为荣。白居易、孟郊等都对蒙顶茶倍加赞赏,写下了不少赞蒙顶茶的诗篇。
太湖周围的湖州、常州等州郡亦多产名茶,如紫笋茶、罗岕茶、阳羡茶、雅山茶、天目山茶、鸠坑茶等。其中,最有名的是紫笋茶和阳羡茶。两者都是贡茶,深受唐朝皇帝和权贵官戚的喜爱。紫笋茶产于湖州(今浙江嘉兴)
长兴县顾渚山。顾渚紫笋茶,是以其 色紫而似笋 得名的。据《南部新书》记载:唐代各地贡茶中,顾渚紫笋茶贡献最多, 岁造一万八千四百八斤.皇帝得到紫笋茶,先荐宗庙,然后分赐近臣,可见紫笋茶的名贵。唐代的文人墨客都喜喝顾渚紫笋茶,《新唐书?陆龟蒙传》中说:陆龟蒙嗜好紫笋茶,竟在顾渚山下建立茶园。阳羡茶产自常州(今江苏镇江)义兴县唐贡山。唐贡山又名茶山,杜牧作诗赞此山和阳羡茶, 山实东南秀,茶称瑞草魁.皇帝最爱喝阳羡茶,为了进贡阳羡茶,无数茶农 手足皆鳞皴,悲嗟遍空山。 ②所以,卢仝感慨道: 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由于湖州和常州都出产贡茶,每逢进贡之日,两州太守都要在两州毗邻的顾渚山境会亭举行茶宴。后人大都认为,紫笋茶和阳羡茶是唐、五代时众多名茶中的绝品。
①   (唐)杨晔:《膳夫经手录》。
自古人们就讲究煮茶的用水。自茶叶有文字记载以来,大凡提到喝茶,总是把茶与水联在一起的,但真正地讲究和研究煮茶用水,则是从唐代开始的。当时,好水配佳茗已形成风气。
最早全面论述煮茶用水的是陆羽。他在《茶经》中专门论述了宜茶之水。
他认为 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所以把山上的泉水列为上,江水为中,主要贵在泉水和江水是活水。后人在《斗茶记》中说: 水不问江井,要之贵活。 唐人张又新写有《煎茶水记》,是现存最早的品评鉴别水的专著。书中记载,陆羽曾品评天下名水,列出前20名次序。其中,庐山康王谷水帘水第一,无锡县惠山寺石泉水第二,蕲州兰溪石下水第三,……唐代刘伯刍也把宜于煮茶的水分为七等,推中冷泉的水为首。中冷泉,也叫南澪水,现在江苏镇江金山之西。由于水位较低,扬子江水一涨便淹没,江落方能泉出,所以取水相当不易。《煎茶水记》中记有陆羽与李季卿评论中冷泉的故事。后人曾有 扬子江心第一泉,南金来铸金山渊 的诗句。无锡县惠山泉十分著名,泉水清澈如镜,常年涌流不止。唐代人风行用惠山泉煮茶或泡茶。史书上记载,唐代宰相李德裕特别爱用惠山泉煮茶,他命人将水装入坛内,由快马传送,由镇江送往京师长安,可见人们对 佳茗配佳泉 风尚的追求。陆羽在《六羡歌》中写道: 不羡黄金罍,不羡白玉杯,不羡朝入泉,不羡暮入台,惟羡西江水,曾向金陵城下来。表达了他对西江水的眷恋和对煮茶用水的重视。
唐代,饮茶之风盛行,煮茶、饮茶的专门器具也就应运而生。陆羽在《茶经》中,总结了前人的煮茶、饮茶用具,开列了28种专门器具,这是中国茶具发展史上最早、最完整的记录。陆羽所记的28种器具,可以分为八类:①生火用具:包括风炉、灰承、筥、炭■和火  .②煮茶用具:包括鍑、交床和竹夹。
③烤茶、碾茶和量茶用具:包括夹、纸囊、碾、拂末、罗合和则。
④盛水、滤水和提水的用具:包括水方、漉水囊、瓢和熟盂。
⑤盛盐、取盐用具:包括鹾簋和揭。
⑥饮茶用具:包括碗和札。
⑦装盛茶具用具:包括畚、具列和都篮。
⑧清洁用具:包括涤方、滓方和巾。
陆羽对于这些茶具,一方面力求有益于茶的汤质,一方面力求古雅和美观。比如,他设计的风炉,形如古鼎,用铜、铁铸成,炉脚上铸有 圣唐灭胡明年铸 等21个古文字和 翟 、 彪 、花草、山水等图案,古香古色。
他不主张用银、瓷、石作为制作鍑的原材料,而主张用铁;主张饮茶用青色的瓷杯等。陆羽在《茶经》中关于茶具的记述,反映了当时社会上的饮茶习俗;他的一些主张也对社会上的饮茶习俗产生了影响。比如,唐朝前期,人们饮茶多喜用白色的瓷杯瓷碗。当时,河北内丘的邢窑以烧制白瓷茶碗闻名于世,李肇《唐国史补》记载: 邢白瓷瓯……天下无贵贱通用之.但陆羽却主张用青色的瓷杯,说 青则益茶.他认为,凡是白色、黄色、褐色的瓷,会使茶汤分别呈现红色(当时,饼茶的汤色呈淡红色)、紫色、黑色,所以, 悉不宜茶 ,而青色的瓷,可使茶汤呈现绿色,所以有益于茶。由于陆羽的提倡,社会上开始流行用浙江越窑出产的青瓷饮茶。唐代诗人也纷纷作诗赞美越瓷。陆龟蒙用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开 的诗句,称赞越窑青瓷茶具的瑰丽色彩。施肩吾说: 越椀初发盛蜀■新.顾况说: 越泥似玉之瓯.
②   袁高《茶山诗》,《全唐诗》卷三百十四。
隋唐五代时期的饮茶器具,民间多以陶瓷茶具为主,而皇宫贵族之家多用金属茶具和当时稀有的秘色茶具及琉璃茶具。多年来,在考古发掘中出土了许多珍贵的隋唐五代茶具,为我们了解当时的饮茶习俗提供了实物材料。
1956年湖北武汉郊区隋墓中出土一件青瓷六耳大壶,直长粗颈,长圆腹,平底,肩部有六个桥形耳。表面施青色釉,釉色亮而匀薄,有冰裂纹,耳下和腹周划有覆莲瓣形暗花纹,造型别致,釉色青翠。1973年浙江宁波唐代墓葬中出土一件青瓷带托茶碗。青色瓷釉,托口沿卷曲,宛若荷叶,碗为分瓣的荷花状,整体为一绿叶烘托的盛开荷花,造型优美。同时,还出土一件青瓷海棠杯,器身呈椭圆,形似海棠,口沿作成四瓣,釉色光洁,内壁划花,线条流畅柔和。这两件瓷器都是唐代茶具中的精品。此外,在不少地区还出土了许多诸如 青釉褐斑张字贴花瓷壶 、 青釉蓝褐彩连珠纹瓷壶 、 釉下彩绘鸟纹瓷壶 、 五代奔鹿纹注子 和 青瓷碗 等珍品,它们反映了隋唐五代时期民间饮茶所用的茶具已相当讲究,当时的茶具制作技艺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1987年陕西省法门寺地宫中出土了一整套唐代茶具,包括:瓷秘色碗七口、茶槽子碾子茶罗匙子一副、琉璃茶碗托子一副、摩羯纹蕾纽三足盐台二副、金银丝结条笼子一枚、鎏金镂空鸿雁球路纹银笼子一枚、鎏金银盒一枚、鎏金人物画银坛子一枚、鎏金伎乐纹调达子一对、壶门高圈足座银风炉一个,以及火筯、银匙、茶盏、茶托等。这批茶具都是唐代皇帝恩赐或后妃与皇亲国戚供奉的,所有茶具都用金银或名贵的秘色瓷、琉璃制成,制作工艺精美绝伦,结构新颖精巧,装饰华贵典雅,可谓是罕见的稀世之宝。这反映了唐代茶具制作的高超水平,也体现了唐代上层社会的饮茶习俗。唐代上层社会中流行金属茶具,瓷制茶具上多采用秘色瓷。法门寺出土的秘色瓷解开了这个谜。地宫出土的秘色瓷器,色泽晶莹,以绿黄色为主,造型优美。其中两个五瓣葵口圈足秘色瓷碗、斜壁,平底,内土黄色釉,外为黑色漆皮,贴金双鸟和银白团花五朵,造型活泼,朴素大方,是极难得的唐代茶具珍品。茶杯或茶碗,为了免于烫手,还创造了高圈足的茶托。①茶托在茶杯、茶碗之下,便于端饮。这一习俗一直流传至今。法门寺地宫出土多件素面淡黄色琉璃茶盏、茶托。茶托口径大于茶盏,呈盘状,高圈足,造型简朴。唐代的琉璃茶具制作已经起步,并出现了一些新的品种。
①   关于茶托的起源,可参见唐李匡乂:《资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