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社论:别把中小学生培养成猥琐的告密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17:02:08
   新京报社论:别把中小学生培养成猥琐的告密者
  中青报曹林的微博 http://t.sina.com.cn/caolin显示:
  近日昆明市有关部门下发通知,要求市内所有学校的班主任在班上发展2至3名“治安小信息员”,收集校园暴力、侵财犯罪、手机网络淫秽传播、校园周边交通秩序、学校周边不良青少年活动情况等信息,以供公安机构与教育部门全面掌握校园动态。越来越讨厌云南和昆明了,整天他妈的作秀,秀作到小孩子头上了。
  看到这条消息,不知道你怎么想?我首先想到了“告密者”这个关键词。唐师曾想到了“东厂后继有人”,还有朋友想到了军统。当然,也应该有人想到文革期间的在家庭培养告密者。红小兵三道杠,如今要与时俱进,变成红小兵伍道杠了。恐怖。
  恐怖的昆明教委的理想。昆明教委立功了,军统和东厂后继有人了!
  关键词:昆明,特务,军统、红小兵、东厂,告密者。
  这孩子能承受告密者这份压力么?
  如果孩子发展成信息收集员后得了精神病,家长怎么拿班主任和学校以及昆明教委是问?
  假借保护孩子的名义,最终却要做伤害部分小朋友的事情。这昆明教委的制度设计者,是不是脑子被猪肉绦虫给注空了?
  我们都做过学生,知道在学生期间,作为老师的眼线,也许最得意,最得老师喜欢。但告密者,最受同学讨厌,还每天要生活在谎言和压力之中。实际上,这样的学生毕业后,受到的伤害最大。当然,这样的学生也有部分会在学校就成为政治积极分子,或早早入团入党,进入党的组织,获得最好的现实政治利益和资本。但这群人,会背着告密者的压力,负重一辈子。有的人甚至把内心最脆弱的地方,连家人都不告诉,一辈子,自己扛着。
  可悲的是,昆明教委的这些制度设计者,可能就是这些现在还背着告密者压力的一群人。
  恐怖,愚蠢到令人发指!
  **************************
  ================全文转新京报社论===================
  社论:别把中小学生培养成猥琐的告密者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3月19日08:54 新京报
  新京报社论
  近日,昆明市有关部门下发通知,要求市内所有学校的班主任在班上发展2至3名“治安小信息员”,收集校园暴力、侵财犯罪、手机网络淫秽传播、校园周边交通秩序、学校周边不良青少年活动情况等信息,以供公安机构与教育部门全面掌握校园动态(3月17日《法制日报》)。
  套句刘谦的名言:这真是不可思议。放眼全球,还从未听说中小学生要为公安部门服务,充当什么“治安小信息员”的先例。如果国外,这必将是一个大丑闻,要组织中小学生充当警察的线人?那家长们会去向警局兴师问罪的。
  要求中小学生充当线人,既不合理,更不合法。首先,中小学生没有义务为公安部门充当线人。做线人的梁朝伟在《无间道》中可以说:对不起,我是一个警察。做线人的中小学生怎么说?对不起,我是一个治安小信息员?可是,警察充当线人,卧底玩无间道,那是职责所在,作为未成年人的中小学生,没有义务或职责,去为警察充当“治安小信息员”。偶然遭遇校园暴力、侵财犯罪等行为时,中小学生应当及时报警,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就应当制度化地长期“报告警察”。报警是义务,但向警察打小报告,则在义务之外。
  其次,公安部门或教育部门没有权力要求未成年人为其充当线人,不止没有权力,如果这么做,甚至是违法的,至少违反《未成年人保护法》的第五条及第三十八条。根据法文,任何个人或组织都无权招用未成年人从事有危险性的工作。而“治安小信息员”要干的工作,显然具备高度的危险性。尤其是收集学校周边不良青少年的活动信息,一旦被发现而被报复,责任谁承担?
  实际上,要求“治安小信息员”所作的事项,譬如收集校园周边交通秩序、不良社会青年活动等信息,本属于交通部门、公安部门的日常工作。要求中小学生充当线人,是将本属于公职人员分内的工作,强加于未成年人。
  进言之,要求中小学生为公安部门充当线人,更容易造成精神的“污染”。很难相信,一个长期收集同伴不良行为的孩子,能够健康成长而不留下丝毫阴影。也很难相信,在拥有“治安小信息员”的班级里,不会充满猜忌、不信任和怨怒。纯洁与欢乐极可能自此而逝,相互监视乃至敌视的状态则降临校园。而纯洁与欢乐,本是孩子的天赋人权。电影《闻香识女人》中阿尔·帕仙奴的怒吼,非常值得再听一遍:“臂膀被扭,腿被炸断,那些都不及灵魂被切除更可怕,灵魂没有义肢!”
  质言之,要求中小学生充当“治安小信息员”,这是将一张白纸变成一张草纸,可能会将一位人格健全的孩子变成一个猥琐告密者的做法。
  要求中小学生充当“治安小信息员”的做法应该废止。因为要求中小学生以“治安小信息员”身份参与反校园暴力的做法,其本身就形同一种校园“暴力”,只不过施加者不是社会不良青少年等群体,而是公职人员。我们当然要重视并尽力根治校园暴力,但不能依靠未成年人的告密,而应来自教育部门及公安部门归责于己的敬业与努力。
新京报社论:别把中小学生培养成猥琐的告密者 社论:灾后重建应开创新的社会监督机制(新京报 2008-5-24) 新京报国庆社论:成长的中国需要更多新思考 许朝明:别把电视评论席当自家客厅(新京报 2006-6-28) 社论:有怎样的心灵,就有怎样的时代(新京报 2006-11-30) 社论:以人性的名义,理解刘翔的退出(新京报 2008-8-19) 社论:保障“环境权”就是保障社会的安定(新京报 2007-6-8) 社论:收紧渎职犯罪的法网迫在眉睫(新京报 2007-6-23) 社论:让弱势群体也能追赶经济增长的脚步(新京报 2007-6-30) 社论:“记者节”属于所有追求真相的人(新京报 2007-11-8) 社论:呼唤一个“加薪减税”时代的到来(新京报 2007-11-30) 社论:惟GDP论的“百强县”评比该停(新京报 2007-12-5) 社论:拥有选举权的理当是“人”而不是“户”(新京报 2007-12-18) 社论:2008:从个体的权利与命运出发(新京报 2008-1-2) 社论:该重新思考城管的集中执法问题了(新京报 2008-1-11) 社论:2.1亿网民:理性的力量才是主流(新京报 2008-1-19) 社论:好社会的起点从关怀孕产妇开始(新京报 2008-1-20) 社论:两会理应多些辩论的风气(新京报 2008-3-11) 社论:“干干净净”为官是对国民的郑重承诺(新京报 2008-3-19) 社论:批准“民权公约”没有不可逾越的障碍(新京报 2008-3-20) 社论:涉黑砖窑官员复出,揭开尚未痊愈的伤疤(新京报 2008-4-16) 社论:立一座刻着遇难者名字的纪念碑(新京报 2008-5-21) 社论:“实属必然”:瓮安事件沉甸甸的警示(新京报 2008-7-6) 社论:以强力监管杜绝食品业“公开的秘密”(新京报 2008-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