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涉黑砖窑官员复出,揭开尚未痊愈的伤疤(新京报 2008-4-16)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1:24:35
涉黑砖窑官员复出,揭开尚未痊愈的伤疤
2008-04-16 09:40:03  来源: 南方都市报   作者:
社论
因洪洞“黑砖窑”事件被撤职的山西临汾市尧都区原副区长段春霞,突然被该区任命为区长助理。此事引起强烈反响,昨天,临汾市委已责成尧都区委废止了关于段春霞同志工作安排的决定。但是,已经掀起的舆论未必能够就此废止,重又撕开的社会痛感未必能够就此废止。
段春霞复职,引起的反感是多方面的。
其一,该任命程序违规。我国公务员法及党政干部选拔任用条例规定,公务员任职前都必须进行公示,并且,受撤职处分的公务员两年内不得晋升职务。段春霞被撤职不满一年,其新职任命未经公示。
其二,人们发现,段春霞被免职,根本是个假象。她从未搬离原来的办公室,而且仍然享受专车待遇。而且被免职期间,段春霞还担任着重要的职务——工程项目负责人,这是人们眼中的“肥缺”。
其三,人们不得不重新考量,当初对黑砖窑事件的责任追究是否充分。因为据说当地有人认为段春霞复职可以谅解:黑砖窑早已存在,而段春霞刚被提拔就赶上事件曝光,“有点可惜,运气实在不好”。如果据此判断段春霞是代人受过,她是代谁受过?真正的责任人是谁?当初是谁要让她来做替罪羊、她又为什么肯默不作声地做替罪羊?段春霞与主宰她官运的人达成了怎样的默契?
因为责任事故官员受处分被免职,转眼就另有高就,这样的现象屡见不鲜:从彭水诗案中被免职的县委书记蓝庆华,到吉林市特大火灾事故后引咎辞职的市长刚占标,都是在去职不久后便获得了新的任命。官员因为责任事故而去职,在正常的政治生态中这本是一件正常不过的事。我们现在的情况是,官员肯为自己的失职或渎职道歉、上级部门肯去查处一些责任官员,就会得到大片的欢呼和叫好——因为即便责任始终得不到追究,公众也没什么办法,陕西华南虎照事件便是最好的例证。公众手中无权,仅有的不过是偶尔突破的舆论力量。在这种情况下,官方的责任追究,其目的不过是应对的事故激烈阶段的舆论讨伐。而舆论讨伐往往不过逞一时之能,事过境迁风平浪静,被处置的官员重新任命,明降暗升,甚至直接升官,即便是媒体曝光也不过是一场小风波,没什么大不了。
以上不过是最常见的官场剧情,虽然人们提起来还有愤怒,但是多半已经接受了。现在,段春霞比其他卷土重来的官员级别低很多,新受命的职位不过是一个区长助理更是不值一提,但是舆论反响强烈,这是为何?
因为黑砖窑事件留下的伤痛太深刻,因为在许多人心中,黑砖窑事件还远未完结,还欠一个更完整的交代。
去年的新闻还算不得往事,人们应该还记得,黑砖窑事件经历了全国舆论的猛烈声讨之后,情况急转直下,事件的规模越说越小,追究责任的过程模糊不可见,最后被处分责任人涉及最高等级不过县处级,县委书记只受到警告处分。另外一方面,还有失踪的窑工下落不明,还有寻找孩子的父母四处奔走,还有新的奴工出现在东北,更重要的是,还有许多人仍然在为黑砖窑事件的受害人寻求帮助、为抚平伤痛洗刷羞耻绝望地努力……这些事情默默发生,只证明一点,当初给黑砖窑事件开的药方,不足以医治深刻的病痛,当初对黑砖窑事件的惩处,不足以获得公众的谅解。段春霞复出,虽然是官场中一桩平常小事,却重新掀起了这份搁置不久的不谅解,揭开尚未痊愈的伤疤,人们不得不重新想起,那样一桩令所有人蒙羞的丑闻,其实还没有洗刷。
http://www.nanfangdaily.com.cn/southnews/spqy/200804160015.asp
社论:涉黑砖窑官员复出,揭开尚未痊愈的伤疤(新京报 2008-4-16) 程春荣:黑砖窑事件免职官员是怎样复出的(中国青年报 2008-4-15) 山西黑砖窑案又一官员“复出” 社论:拿什么保证“黑砖窑”不卷土重来(新京报 2007-6-20) 黑砖窑事件被撤女官员复出 未经公示即被任命尧都区区长助理(南方都市报 2008-4-15) 阮占江:黑砖窑主涉嫌七宗罪(新京报 2007-6-16) “黑砖窑无八岁童工”(新京报 2007-8-14) 山西黑砖窑案又一官员“复出”(南方都市报 2009-3-24) 瓮安及黑砖窑撤职官员复出 问责制面临异化危险 刘洪波:黑窑官员复出不必称蹊跷(南方都市报 2008-4-16) 社论:“接访包案”强调法治原则的意义(新京报 2009-4-16) 无序竞争衍生山西砖窑黑工头(新京报 2007-6-20) 杨耕身:“黑砖窑”再现,劳动合同法安在(新京报 2010-1-26) 社论:政府应慎提“无明令禁止都可干”(新京报 2008-4-16) 社论:灾后重建应开创新的社会监督机制(新京报 2008-5-24) 熊培云:昂贵的兽首与伤疤经济学(新京报 2009-3-7) 赵欣瑜揭开了谁的伤疤? 社论:以人性的名义,理解刘翔的退出(新京报 2008-8-19) 唐山官员:特大涉枪涉黑案件头目曾为当地做贡献(新京报 2007-6-20) 社论:2008:从个体的权利与命运出发(新京报 2008-1-2) 社论:该重新思考城管的集中执法问题了(新京报 2008-1-11) 社论:2.1亿网民:理性的力量才是主流(新京报 2008-1-19) 社论:好社会的起点从关怀孕产妇开始(新京报 2008-1-20) 社论:两会理应多些辩论的风气(新京报 2008-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