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该重新思考城管的集中执法问题了(新京报 2008-1-1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4 09:39:15
该重新思考城管的集中执法问题了
www.thebeijingnews.com · 2008-1-11 7:56:20 · 来源: 新京报

湖北天门市城管人员将公民魏文华活活打死,面对此种光天化日下令人发指的暴行,舆论讨伐声浪四起,天门市委书记也抛出了“天理不容”的重话。目前,天门市有关部门已启动问责,24名城管人员被控制,其中4人被刑拘,可以预料,天门市城管部门将面临一场大整顿。
然而,将犯恶者绳之以法,还受害家属一个公道,也无法挽回一个公民的生命。自城管部门出现以来,各地城管暴力执法现象时有发生,一些城管的胡作非为几乎弄得天怒人怨。而出了一件事,再怎么追责善后,似乎都不能彻底铲除这些乱象。若要从根本上杜绝职权滥用,重新考虑行政综合执法的“去留”,或许是一条出路。
当初,之所以设立城管这一部门,目的在于通过集中行政处罚权,解决多头执法、职责交叉、重复处罚、执法扰民和行政执法机构膨胀等问题。不过多方执法权集一身的城管出现后,虽然对整治市容环境发挥了作用,却也不断引发恶性事件。其中的两个原因值得我们深思:
一是城管地位尴尬,行政建设滞后。许多地方的城管部门属于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人员招募的门槛过低,这种“人多肉少”的局面,使得城管不得不想方设法来创收,各种违法滥权也就成了必然。再加上大量素质低下的社会人员混入城管队伍,极大影响了城管声誉。
二是一个部门委托一两项执法权给城管看似不起眼,可是,当大量部门将零星权力转交给城管,城管立刻压倒了其他行政部门,几乎成了一个权力的“巨无霸”。而对这么一个“巨无霸”,如果缺少有效的权力制衡,没有统一执法规范,职业伦理建设的空白无法及时填补,在这种状态下,一些城管的恶行便不断在挑战公众底线。
所以,摆在我们面前,有两个选择。倘若保留城管这个“巨无霸”,那就应明确城管的法律地位,把城管纳入统一的行政序列,全部由财政供养,城管人员全部按公务员招考流程,严格录取,这样的话,人员的高素质将有效保证执法的水准。此外,应该按“权力越大、责任越大;权力越多、制衡越多”的原则,建立起一套对于城管的限权机制,例如建立全国统一的城管执法规范;城市可以建立以人大代表、律师等社会人士组成的城市管理委员会,实现对城管的异体监督;可以常设简易的城管法庭,对城管执法进行日常的司法审查等。
而倘若城管的规范、限权无法做到,那城管就失去存在的理由,在城管执法过程中,出现违背法律初衷的扰民、侵民、害民事件,就难以避免。与其如此,不如将城管解散,而城管掌握的权力则“谁家的孩子谁抱走”,查无证经营交给工商,查非法营运交给交警,查工地扬尘、噪音交给环保等等。这种专业对口的执法模式,显然要让人放心得多。
制度决定行为,规则决定人性,因此,对于层出不穷的城管暴力事件,把责任归到几个人或一个部门身上,显然失之简单。2003年,孙志刚之死导致了存在几十年的收容遣送制度退出历史舞台,那么,2008年,魏文华之死能否激起城管体制大变革的驱动力?我们拭目以待。
http://www.thebeijingnews.com/comment/shelun/2008/01-11/021@075620.htm
社论:该重新思考城管的集中执法问题了(新京报 2008-1-11) 樊夫:“执法对象扩大化”是城管暴力的根源(新京报 2008-1-12) 社论:晋冀争水:该正视水库的反作用了(新京报 2009-12-31) 社论:该适时叫停“创卫”评选了(新京报 2009-3-30) 新京报国庆社论:成长的中国需要更多新思考 城管执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中国城管的执法新招 社论:惟GDP论的“百强县”评比该停(新京报 2007-12-5) 社论:2008:从个体的权利与命运出发(新京报 2008-1-2) 社论:两会理应多些辩论的风气(新京报 2008-3-11) 社论:“抢劫求监”:社保的步子大点,再大点(新京报 2008-11-28) 社论:2.1亿网民:理性的力量才是主流(新京报 2008-1-19) 社论:好社会的起点从关怀孕产妇开始(新京报 2008-1-20) 社论:“执法打折”:政府和民众都受伤(新京报 2009-4-20) 社论:“枣阳拘人”:公开执法岂能怕见阳光(新京报 2009-6-28) 成彪:现在该轮到崔县长道歉了(新京报 2008-1-2) 社论:公路收费乱象不能再持续下去了(新京报 2008-2-28) 社论:东莞童工现象:突破了公平正义底线(新京报 2008-4-29) 社论:灾后重建应开创新的社会监督机制(新京报 2008-5-24) 城管执法现状及群众矛盾问题1 社论:公布5·12遇难者名单是对生者的承诺(新京报 2008-11-22) 谁给了“临时工”城管暴力执法的权利? 社论:以人性的名义,理解刘翔的退出(新京报 2008-8-19) 社论:有怎样的心灵,就有怎样的时代(新京报 2006-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