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教学公开课:独特的教师专业发展道路2008-01-30 19:36:00, 郑金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8:48:10
 中国的教学公开课:独特的教师专业发展道路

        郑金洲

 

公开课在中国的中小学是一种常见的教学行为。“公开”在中文的含义是“不必掩藏,面向大家”。“公开课”就是一个教师在常规的教学班级里面向全班学生以及听课的同行、专业人员乃至家长等进行的教学活动。在中国,各学校都会定期或不定期地举行公开课活动,并对教师参与公开课的活动有较为明确的要求,很多学校将公开课当作引导教师共同研究教学中存在的疑难问题,分享教学中积累的经验,深入开展教学研究,提升教师专业水平的重要手段。

 

                        一

 

在中国,公开课的类型多种多样,按不同分类标准,可以看到不同的表现形式。

按公开课的听课对象,有面向本校教师的公开课,听课对象主要是本学校尤其是本学科的教师;有面向外校教师的公开课,听课对象是其他学校的教师,有时甚至是全国各地的教师;有面向学生家长的公开课,听课对象是本校学生的父母,目的是让学生家长更好地了解学校的教学情况。

按公开课的任教教师,有实际在中小学工作的教师任教的公开课,有教研员任教的公开课,有大学专业研究人员任教的公开课。在中国,各地区教育行政部门都建有教研室,担负着指导所在地区教学的职责,教研室的工作人员大多来于教学第一线,是多年从事教学实践的经验丰富并且有一定科研能力的教师,他们所开设的公开课,常带有一定的示范作用。近几年,大学尤其是师范大学的一些教师也开始在一些地区开设公开课,目的是通过自己的实际教学,引导教师关注课堂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改进教学的方式方法。

按公开课的组织者,有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公开课,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在选定公开课的开设学校、教师、班级后,向所属地区的中小学发出通知,要求各学校选派一定数量的教师参加听课;有学校自身组织的公开课,学校从改进教学实践、推广教学经验的立场出发,把某位教师的课作为公开课,要求学校内其他教师参与听课并进行评课。近年来,也出现了一种新的形式,就是由各地区的教育学会等民间机构组织的公开课,听课对象常常是会员单位的教师,任课者也一般来于会员单位的教师。

 

                         二

 

中国的公开课由来已久,1949年后,在学习苏联的教育经验时,就已经存在。当时,苏联的教育专家在指导中国的教师进行教学活动时,就采用了这种方法。时过境迁,当今天俄罗斯的中小学教师已很少采用类似方法组织教学时,中国的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却将这种方法延续下来,并进一步发扬光大,成为一种独到的教师专业发展方式。在他们看来,公开课具有以下无可替代的作用:

第一,公开课是教师之间分享经验的重要途径。“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中国的这句古语,可以很好地刻画公开课的作用。“结伴成长,共同发展”,中国这句本世纪以来广为传播的话,也可以很好地诠释公开课的意义。教师的工作,从总体上看,是一种经验性、个体性的工作,他们很少有机会将自己工作中积累的经验与同行分享,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专业的成长,而公开课可以把教师的经验展示出来,将个体教师的经验转化为大家共享的经验,从而缩短其他教师摸索、积累经验的实践过程。

第二,公开课是开展教学研究活动的有效形式。“教师即研究者”这一基本的认识,在20世纪90年代后逐渐被中国中小学教师所接受。随着中国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教师深切感受到教学中存在着大量疑难问题,而这些问题又是专业研究者所不能直接给与答案的,只有自己亲身研究这些问题才能切实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得到提高。在公开课上,教师同行间共同捕捉教学中存在问题、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探究问题的可能解决路径,可有效地促成教师由单纯的实践者转变为研究者。

第三,公开课是展示教学改革成果的重要平台。中国的公开课还具有重要的“展示”作用。一个地区,教学改革的成果常通过一所具体学校的具体班级的教学展示出来;一所学校,教学改革的成效也常借助于公开课来展示,家长更是通过公开课的展示更深入地认识学校的教学实力和教师的教学水平。这类展示性质的公开课在当今中国也占有一定的比例,它在宣传学校吸引更多的人关注学校的同时,因其具有的“作秀”意味也正招致越来越多的批评。中国对公开课的批评意见,大多集中在这类公开课上。

 

                                三

 

公开课的规模不一,因其目的不同,差距很大,听课的教师少则3-5人,多则30-50人,一些大型的公开课甚至在大礼堂举办,听课教师多达300-500人。一般说来,每位任课教师都会认真对待这种开设公开课的机会,每位听课教师也会认真学习,希望从中吸取自己值得借鉴的经验。公开课是一种集体活动,这种课从设计到评论,都是在集体合作中完成的。

第一步,集体设计。公开课很少是由一个教师单独设计的,大多数情况下,是同学科的教师共同进行设计,或者由专业研究者参与进行设计。设计中,要尽量反映中国新课程改革的一些基本理念,如“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重过程、重体验、重探究”,教学目标要兼顾知识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统一等。上海市嘉定区2006年承担了一个研究课题“中学语文教师教学科研一体培训研究”,该课题由全区不同学校的13位语文骨干教师承担,为推进课题研究的深入,课题组每一个月进行一次公开课教学。一位教师在2006年10月执教了初二年级议论文《“挑战者号”追思》(上海市中学教材S版)的公开课教学。他与自己所在学校的教师共同设计了该课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是让学生在课堂上实现互动阅读,以课本内外的范文为依托,积累阅读的材料、方法、思想,读生活,读体验,读人文,以期初步提高初中学生阅读水准,形成一定的阅读能力。

第二步,教学预演。集体设计初步结束后,先在一个非正式任教的班级进行教学,以期发现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完善教学设计。中国中小学教师常担任同一年级几个不同班级的教学,在平行班级中进行这种教学预演较为便利。上述案例的教师也在自己任教的平行班中实施了教学预演。

第三步,完善设计。根据在实际教学中发现的问题,集思广益,探索后续教学改进的方向,进一步完善教学设计,使教学更充分地体现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和基本理念。上述案例的教师进行教学预演后,听课的教师反映:这堂课没有很好地体现新课程的理念,教师该讲的地方没有讲到位,没有给学生创设自由开放的学习空间,没有创导自主、合作、讨论的学习方式。学生的自主学习放不开手脚,时时被教师的教案、教师的严密组织牵绊着,教学效果不是非常有效。根据这一意见,任课教师又对教学方案进行了重新设计。

第四步,实施教学。根据改进了的教学方案进行教学,教学现场根据听课人数确定。如果听课教师较少,现有教室可以容纳,一般不改变教室现况,在该班级正常教学教室内实施;如果听课教师人数较多,则另选较大的教室或场所,在非常规教学情境内实施。上述案例的教师是在常规的教室进行的,因为听课的教师只有13位,所任教班级教室可以容纳下。 

教学情境:故事引入

教师:人类历史上第一架飞机的发明者莱特兄弟试飞成功,尽管只有59秒,飞行距离只有259.75米,但是却有着非凡的探索勇气,人类的航天事业此后也有了长足的进展。然而,人类的探索并非一帆风顺。

1986年1月28日上午美国东部标准时间11点38分,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飞后大约1分钟在空中爆炸,价值十亿美元的“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的碎片不断地掉进海里,机上七名人员包括一名女教师全部罹难。这是人类航天史上迄今最为惨痛的一次事故。美国总统里根在痛惜之余表示,探索空间的计划将继续下去,将会有更多的航天飞机和宇航人员进入太空。

教师:对这一人类探索世界所遭受的重大挫折,请用一句话表达你的观点和态度。

学生出现的观点:探索要不怕失败:探索要有勇气;探索要有不怕牺牲的精神;探索应该以科学为指导;只有探索才能开创人类的未来。

教师:你将怎样去证明你的观点?

教师点拨:先摆事例后提出观点然后加以证明的议论文,就是“由事析理”,就在“挑战者”号悲剧发生后的两个多月,郝铭鉴先生发表在《文汇报》上的《“挑战者”号追思》就是这样一篇“由事析理”的议论文。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

------

第五步,研讨分析。教学结束后,请任课教师介绍自己的教学设计意图,自我分析课堂教学的初步效果,参与听课的教师代表或专业人员对教学进行评论,挖掘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教学中呈现的经验,探讨教学可资借鉴和推广的有益做法。在这个步骤,常出现有分歧的不同意见,对课堂得失的认识不尽一致。上述案例中,公开课后,大家开始自由评课,畅言己见。评论中对这篇课文的执教有着较大的争议,从不同的思想交锋中,大致形成了两种意见。持肯定意见的一方认为这是一堂好的语文课:师生互动有较充分的体现,既有阅读方法的点拨,又有阅读材料的语言积累;既有文章内部结构的创新发现,又有向课外的延伸探索。学生有所“得”,教师有所“获”。虽然因容量大而使时间稍嫌紧张,但基本无碍。而持反对意见者则认为:教学设计虽然很有特点,但似过于复杂,其实可以化繁为简,在开头事例引入时,教师受到了课本的局限,只围绕“探索的重要性”这一话题设疑,学生的思维受到了一定的制约,完全可以从不同角度发散,并且课堂引入部分花了将近十多分钟,使得后面时间略显紧张。任课教师也谈了自己的一些困惑:(1)互动阅读中,对学生的充分读书这个度究竟该如何去把握?(2)互动阅读中,怎样既尊重每一个举手的学生的发言权又不影响教学进程?(3)互动阅读中,教师应该怎样设计问题,哪些问题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公开课中,类别不同,对听课者的要求也就有所不同。一般说来,本学校内部组织进行的公开课,要求听课教师有详细的观察记录,公开课结束后,要求听课教师当场作出自己的评论,并与任课教师交换对课堂教学的不同看法;教育行政部门组织进行的公开课,由于规模较大,课后并不是每位听课者都有发表评论的机会,常常是教研员或其他专业研究人员对课堂教学的情况、效果进行评论。对于公开课的评论,虽然很难达成一致的认识,但借助于这样的课堂无疑大大拓展了教师的视野,通过这种看得见摸得着的课堂教学技能的展示,使教师明了了自己教学的努力方向,对其自身的专业发展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