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专业共同体:教师发展的新模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18:02:54
牛利华
“学习共同体”、“学校共同体”、“实践共同体”等是当下西方教育领域备受瞩目的术语,“共同体”几乎成为每次教育改革必然出现的附加物。教师专业共同体的提出与彰显正是在这一形式下发生的。目前,我国的相关研究并不多见,但一线教育工作者已开始和探索教师专业共同体的有关问题,并将它作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举措。为了使教师专业共同体能够在我国新课程改革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对西方已有的研究进行梳理,在理论上廓清教师专业共同体的内涵、作用及创建等问题是当下必须要做的理论工作。
一、教师专业共同体的内涵及研究现状
教师专业共同体是建立在教师专业化浪潮的基础之上,以学校为基地,以教育实践为载体,以共同学习、研讨为形式,在团体情境中通过相互沟通与交流最终整体成长的提高性组织。这种组织一般以学校为单位,是在学校的日常教学活动中形成的;也有的是校际或区域间的职业联合体。本文指涉的主要是前一种组织形态,即校本教师专业共同体。从组织形式上来看,学校层面的专业共同体可以年级层面来组成,或者突破年级通过学科专业来组成。教师专业共同体的出现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求,它的出现与发展进一步促进了教师专业技能的提高和专业知识的拓展。
教师专业共同体的发展在西方社会日益受到,并吸引了不少教育研究者的视线。斯坦福大学的格鲁斯曼(Grossman)等人以案例研究为基础,对教师专业共同体的内涵、特质及组建过程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描述与说明,明确指出了“教师专业共同体”和“一群教师”之间的本质区别;美国斯坦福大学教育学教授迈克劳林(McLaughlin)对教师专业共同体对于学校发展的作用进行了研究,他指出教师专业共同体决定教师的职业观和学生观,它的存在与发展状况为学校走向成功提供了适宜的组织与精神资源。专业团体的存在可以支持和帮助教师改进和完善自身的教学实践,并帮助他们解决由于学校的改革和变化而出现的危机感和不确定感,以使教师去应对变化的环境和新的挑战。当教师具有一种很强的专业团体感时,他们的士气较为高昂,责任感也更强。可以说,教师专业团体的存在对形成积极的校园、增强学校凝聚力等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是学校发展的有利因素。盖莫蓝(Gamoran)和格鲁蒂斯克(Grodsky)以及芝加哥微型学校研究小组则通过制订不同的评价体系来衡量教师专业团体的形成与发展状况。前者制订出“共同的价值观”、“合作”、“教师”之间的影响等三个领域共7项评价指标;后者则列出了“学校领导能力”、“家长及的参与”、“教师对待变化的态度”等八个领域24项评价指标。
不难看出,教师专业共同体在西方已经是一个显性的研究课题,而我国相关的研究与探索才刚刚开始。有些学校试图摒弃教师单子式的职业生活方式,尝试通过教研组集体备课、学徒制和基于问题的学习共同体等形式来组建教师共同体,意在形成教师自我发展与创新的新机制。但由于对教师专业共同体的理论认识不到位,误认为集体备课、学徒制等合作形式就是专业共同体,因而实践参差不一。这种现实迫使我们对教师专业共同体做进一步的追问:是不是几个人组成一个小组,进行讨论学习或集体备课,就可以称得上是教师专业共同体呢?
二、教师专业共同体质的规定性
教师专业共同体和非共同体组织之间有何差别?如何鉴定一个教师组织是否是共同体?这就涉及到教师专业共同体的规定性问题。作者结合西方学者已有的一些研究成果,并根据我国教育发展的特殊现实,归纳出教师专业共同体如下三个特质:
1.教师专业共同体以学生的学习与发展状况为核心议题,“如何育人”构成了它的主要活动内容。这就意味着,并不是一群教师经常聚集在一起就可以称得上是共同体,即便是这些教师相互之间已经建立起同事间的友谊,并且相互间能提供帮助。因为教师专业共同体的组织目标明确指向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一般来说,教师专业共同体往往是由同一学科的教师组成的,他们来自同一专业领域,面对着大致相同的受教育对象,传授大体一致的教学内容,因而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与承担的任务也往往具有高度相关性。这些教师在一起研究课程,创造新的评估方式,研究如何提高和改进专业实践,如何增进学生的学习。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是教育所持守的永恒价值,是衡量学校办学质量的基本标尺,同时也是教师专业共同体的主要活动内容,不以此为核心议题的教师组织是不能称之为“共同体”的。
2.教师专业共同体是一个以求知为己任的学习共同体。这里的“求知”指的是教师在本专业领域持续不断的知识拓展和智力提高。对教师来说,仅仅使用技能性手段及教学技巧来应对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好的教育教学必须有专业知识做支撑。从这种意义上来讲,教师首先是个求知的职业,在此基础上才可以更好地育人,于是“求知”便构成了教师专业共同体的另一核心内容。作为一个学习团体,教师专业共同体将教师在本学科领域持续的智力提高作为主要任务。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及人文社科领域的知识更新速度加快,这就要求教师紧跟社会变化趋势,与变化着的知识领域保持密切联系,对本学科的知识拓展与更新状况有基本的了解,如此方可在教育教学中对新旧知识加以合理取舍。可以说,一位优秀的教师首先应当是本学科领域的终身学习者与探索者,他必须不断增加知识量,拓宽知识广度,紧跟学科知识变化与范式转换。而教师专业共同体为每个教师的学科知识探索提供了基本的时空条件,为他们共同研讨和共同学习钻研学科专业知识提供了场所,因而是一个以求知为己任的学习共同体。
3.教师专业共同体是一种新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在以往离岗式专业发展模式中,教师在工作只限于技术性和即时性的问题的研究与探索,如学习新的评核计划、整理考试结果并将其信息应用到教学、实施新的课程或系列,等等。而对于专业知识的加深和拓展一般是通过假期到大学进修的方式的,亦即这种专业知识的拓展与学习是利用非工作在工作场所之外完成的,将“求知”与“育人”在时间和空间上分离开来。教师对于专业知识的学习变成了假期或周末进行的活动,而不是时刻进行着的职业活动的一部分。实际上,这种智力发展方式有其不可避免的缺陷:“它是为那些对学习充满热情,并且能支付得起时间和学费的教师准备的,并不是每个教师都有机会参与。而那些不愿参与或没有机会参与假期专业进修的教师往往是最需要进行智力深化与拓展的教师。另外,假期或周末学校的最大缺陷是,它把教师转换到其他场所学习,在完成学习过程后,又返回到一成不变的教育场所中工作,这种教师发展模式不利于学校发展和个人发展的互动”。于是有学者从教师专业团体的角度提出,使教师在工作环境(学校)中学习和发展,将求知与育人作为教师最基本的生活方式,这样可以很好地化解教师的专业追求与教学追求的时空矛盾,为个体转化和个体工作环境的转化同时进行提供了一种可能。这成为当下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新模式。
综上所述,教师专业共同体是以求知和育人为基本活动内容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是由一线教师所组成的提高性组织,任何教师组织如果不以求知和育人为核心内容都不能称之为真正的教师专业共同体。
三、创建教师专业共同体应当注意的问题
教师专业共同体有利于养成积极的教育生活方式,是学校发展的重要促动力量。建立以年级或学科形式组成的一个或多个校本专业发展共同体,有利于教师在积极的学校氛围中生活及发展。在强调合作、交流、分享的新课程改革大背景下,学校应该通过创建发展共同体的形式有意识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合作与共同成长。在教师专业共同体的组建与形成上,需要注意如下几个问题:
1.明确共同体目标。任何一个真正的教师专业共同体都要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学习,这是教师专业共同体的核心内容与基本任务。以往的经验证明,在共同体组建伊始,许多教师往往抱着不同的动机进入组织,有的教师的确想通过参加教师专业共同体使自身的教学能力得到提高,有的教师则是想获得学校为参加共同体的成员所提供的津贴,还有为数不少的教师是抱着从众心理参加共同体的。因此,组建共同体时遇到的第一个问题便是如何统一他们的目的,形成明确的目标。专业共同体是有明确的目标与任务的,那就是使教师学习课堂适用性内容,即如何更好地解决学生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帮助教师实现在本专业领域的智力提高,加深专业领域知识的更新与学习。教师专业共同体的相关活动在围绕如何更好地促进学生素质提高的同时,也为教师提供了在他们所教学科领域里做一名终身学习者的机会。教师专业共同体的组织者可以通过聘请高校专家,也可以通过集体研究与阅读的方式使教师在工作岗位上改进教学,并实现在专业领域内的知识拓展与智力提高。
2.形成平等、民主的参与规则。教师专业共同体在组建伊始可能会存在参与的不平等问题,一些有经验的教师主导小组讨论,其他教师则充当“沉默的大多数”,没有互动与相互作用。结果便是团体被少数人主宰,其他人不愿打破的主宰局面而随声附和,团体成了一种表演,而不是可以共享的公共空间。这时就需要共同体的主持者打破主宰者的霸权局面,形成民主、安全、的共同体环境,使每一个教师都有平等的权利言说,共同体不再是被少数人掌控。为了形成民主的参与规则和便于日常管理,教师可以轮流做讨论会的主持者,协调讨论的参与率与进程。
3.谨防共同体内部的矛盾与分裂。在组建教师专业共同体时,往往会有一些资深教师,他们非常敬业,乐于为学生的发展做出贡献,并能够充分学生成长的过程。但他们却认为自己对同事的成长并不负有责任,因此不愿参加共同体活动。另外,同一年级、学科的教师,由于多种原因,日常工作中往往存在一些小矛盾或冲突,只是由于平时接触甚少,因此被掩盖了。教师专业共同体的组建为这些矛盾和冲突的激化提供了场所。这就有可能出现如下状况:虽然教师们在共同体的名义下聚集在一起讨论问题,但在此过程中冲突和对抗时有发生,并且也有可能出现内部小帮派,无法形成牢固的组织关系和凝聚力。这种状况如果不加以改变,所谓的教师专业团体只能是一个虚假的、散漫的组织,而非“共同体”。这就要求专业共同体的主持者一旦组织内部有矛盾或小的分裂,就要及时在后台通过谈话、发邮件、和个别教师通电话等方式进行调节和处理。
四、结语
教师专业共同体是以知识交往为核心的活动,是教师之间的双向建构与整合,在交往中可以重塑教师的专业主体性,更好地促进学校的发展与进步。教师专业共同体的出现与彰显就是想通过强调教师自身与他者的相关性,试图通过理解、交流与对话以及尊重和鼓励差异,促进多元主体之间的理解和认同,最终达到教师之间的共荣与共进。在教师专业共同体中,教师之间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交流与相互影响;教师自重并尊重其他个体,他们之间共同创造和分享,当然也充满了一些冲突、分离和否定。教师专业团体蕴涵并且展开这些主体间的关系。它一方面建构教育活动中的交往共同体,另一方面使不同教师个体实现自我重构。教师既是教师专业共同体的参与者、构建者,更是共同体自身建构的产物。表现在教师发展问题上,是由原来的单一主体中心论转变到对多极、差异性主体的认定,并强调教师之间的共同存在和普遍联系。这种视野转变可以看作教师专业发展理念的第二阶段,是对教师个人主义的匡正与补充。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进一步认识到教师专业化除了强化教师个体的主体能力之外,还存在一个群体的向度,亦即教师专业化发展内在地包含了一种共生意识与智慧,这是对单一主体中心论的纠正与补充。但值得注意的是,教师专业共同体并不是不要个人发展,而是通过建构“亲和性、共生性的主体性”,在相互作用中使每一个教师得到专业提升。由此,原来孤立的个体性主体变为交互主体,教师的发展也相应变成了一种主体间互动的过程。现实教育中教师之间的对立与冲突转化为不同主体之间的平等交往与对话,教师之间相互平等、相互理解、相互尊重,使自我与他人同时得到提升与改变。通过教师专业共同体的创建,教师可以围绕教育生活及专业发展过程中的种种问题真实地表现自我、表达自我;每一个共同体成员都可以借助彼此的力量成长,在专业发展中相互关怀与促动,最终实现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