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大焕:林大官人一口气改写了三个词(东方早报 2008-11-9)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7 18:53:25
早报短评 |
林大官人一口气改写了三个词
2008-11-9 3:53:09
作者:童大焕
深圳海事局党组书记、副局长林嘉祥涉嫌在酒店猥亵11岁幼女案,被深圳警方认定猥亵罪不成立,仅为酒后行为不当。这且按下不表。笔者这里要表的是,历史常常是由官员创造的,在此案中,短短几天时间,林嘉祥林大官人改写了三个著名的词。
我们采用倒叙的手法,先说后面两个词。这两个词是连在一起的,但到底是深圳警方、林大官人,还是由双方共同改写的,待考。这两个词是“善意”和“谢意”。记者问:林嘉祥为何把两只手搭在女孩肩膀上?深圳警方发言人答:林嘉祥前后在警方做了3份笔录,他对这个举动的解释是,主要出于对小女孩的善意和谢意。(11月6日《新京报》)
你看你看,“善意”和“谢意”,这是多好的词啊,活生生被林嘉祥们变成了一个充满恐怖的字眼。至少在那个被林嘉祥表达善意和谢意的小女孩那里,这个善意和谢意是显得多么恐怖!你林大官人不表谢意和善意还好,小女孩生动活泼蹦蹦跳跳的,一被你表达善意和谢意,心理和精神却受到严重创伤,不敢见外人、不敢上学读书、发誓永远不去大酒店吃饭,等等。请看11月5日《广州日报》的下面一段文字:
“11月3日,为了协助警方调查,受害女童小陈在家长的陪同下再次来到事发现场。到酒店之后,小陈单独随民警来到事发的厕所门口进行指证,父母则在外等候。在民警向小陈询问案发经过时,孩子的情绪便出现反常,对所有问题表现出极度排斥。……当天傍晚,小陈在家里出现情绪失控,歇斯底里地大叫起来。……昨日记者再次联系陈母谢女士,得知小陈已经从亲戚那里回到家中。谢女士表示,自回访事发现场后,小陈的情绪特别糟糕,不再想与任何人接触,把自己关在家中,甚至还出现自己打自己的‘自虐’状况,一家人现在非常担心。”
别跟我说世界上大多数争端都是源于词语之争!也别说什么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用常识说话:就是一个襁褓中的婴儿,也能在第一时间准确感知来自外界的力量到底是善意还是恶意,何况一个11岁女孩?!自说自话的所谓善意与谢意,倒是更像狼外婆。
此前,一段名为“公安局音频记录‘猥亵门’对话”的录音在网络被公布,发帖人称此为“事发当晚10点在公安局的对话内容”。
在这段录音中,一男子亲口承认,“我承认是我干的啦”,还表示“求饶,老弟我埋单吧,1万5呢”。据当事人陈先生说,录音属实,是事发当晚9点多在公安局内、由陈先生朋友用手机录下的陈先生与林嘉祥及林身边白衣女子的对话录音。录音中还有这样的话:“我可以给她负责。”“将来她就是我的干女儿。”在这里,“干女儿”这个词是不是又被活生生改写了呢?
顺便说一句,深圳警方在此事件中对名词的运用和掌握,也显得非常的文明非常的文质彬彬字斟句酌,相信这也会被记入历史。比如,警方发言人称:“警方现场调查了160余名服务员,169份笔录,在这些笔录中,没有一个服务员留意到林嘉祥和小女孩一起前往洗手间,这说明两人接触的动作不大。”怎么由“没有一个服务员留意到林嘉祥和小女孩一起前往洗手间”推导出“这说明两人接触的动作不大”这个结论,让人百思不得其解.另外,真实情况是发生的时间很短,怎么置换成“动作不大”,亦令我百思不得其解。
还有,对“掐”字的理解。警方发言人说:“在录音中,林嘉祥确实承认‘掐’了小女孩。但从总体调查情况看,这个‘掐’字值得商榷。‘掐’这个字,最早是由小女孩的母亲提出来的,随后,林嘉祥顺着语境予以认可,但应该说双方在‘掐’这个字具体涵义和程度的认识上,有偏差。”在这里,不知道是警方在说话还是林嘉祥在说话。一个“掐”字,以后可能要论用力的斤两数来定,说不定分明就是用力地表达“善意和谢意”,哪里是掐呢!
(作者系《中国保险报》评论主编)
http://www.dfdaily.com/node2/node24/node272/userobject1ai129803.shtml
http://news.sina.com.cn/pl/2008-11-09/073916616749.shtml
童大焕:林大官人一口气改写了三个词(东方早报 2008-11-9) 童大焕:没有视频,林嘉祥就会成为辛普森?(东方早报 2008-11-6) 童大焕:“封口费”背后的社会进步(东方早报 2008-11-3) 长平:“不明真相”的群众不见了?(东方早报 2008-11-9) 陆谷孙:天哪,还“拳拳之心”!(东方早报 2008-9-25) 东方早报 童大焕:这么算职工工资掩盖了收入真相(东方早报 2009-3-27) 盛大林:“腐烂的肺”难道伤害民族感情了?(东方早报 2009-1-6) 周俊生:“大小会制度”伤害了谁(东方早报 2008-3-25) 杨耕身:美国究竟什么样,国人可亲眼去看了(东方早报 2008-6-19) 熊培云:所幸网络睁开了正义之眼(东方早报 2008-7-17) 冰启:当“领导找我了”成为教授的荣幸(东方早报 2008-10-24) 杨涛:“考入重点大学”把“附条件不起诉”当儿戏了(东方早报 2008-12-26) 薛涌:豪华墓地昭示了什么样的传统(东方早报 2009-4-9) “燃烧的巴黎”照亮了什么?(东方早报 2005-11-6) 胡胜华:李钟琴何必大叫大嚷(东方早报 2008-6-19) 保障民众知情权应成为医疗改革的一大重点(东方早报 2005-11-28) 童大焕:制约“三鹿”的不仅是成本,还有良心和法律(东方早报 2008-9-13) 许斌:由耗资百万装修三个厕所想到的(东方早报 2009-7-1) 童大焕:灾后重建离不开社会监督(东方早报 2008-5-28) 童大焕:奥运百年不衰之秘:质疑维护公正(东方早报 2008-8-26) 童大焕:刑法应废止“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东方早报 2008-8-26) 盛大林:“公关预算表”应该异地办案(东方早报 2009-1-9) 西泠入协纷争背后的“上”与“下”(东方早报 200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