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大焕:“封口费”背后的社会进步(东方早报 2008-11-3)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0:05:09
早报短评 |
“封口费”背后的社会进步
2008-11-3 2:51:11
早报评论专栏作者 童大焕
山西省记者“封口费”事件被《中国青年报》曝光后,一时引起舆论高度关注。很多媒体把焦点集中在记者拿封口费或者假记者上面,视之为无冕之王堕落的象征,我却认为,以历史的眼光看,“封口费”的出现恰恰是社会进步的某种表征。一样米养百样人,各行各业都有可能出现各种各样的人,高尚与卑鄙、伟大与渺小,从来都不能以职业作划分。这是我们始终应该牢记的。对于记者、对于新闻行业,亦当作如是观。
中国的“新闻红包”,迄今至少走过了两个大的历史过程,先是“有偿新闻”阶段,就是花钱买版面阶段。对于新闻记者编辑一方来说,资源其实相当有限,因为版面毕竟有限。而且对于企业尤其是对营销节奏掌握要求较严格、品牌公关能力比较强的企业来说,同样花钱,遮遮掩掩的有偿新闻效果也未必一定比光明正大的营销广告来得好。
慢慢地,有偿新闻日渐式微,“有偿不新闻”粉墨登场并渐成气候。2002年6月22日,山西繁峙一煤矿发生特大爆炸事故,30多位矿工遇难,县委书记亲自向记者送“封口费”。包括4位新华社记者在内的11位记者被《中国青年报》曝光,震动天下。今天,领“封口费”的真假记者挤满一屋子,《中国青年报》记者偷拍回的不完全签字名单就有四页纸,其中许多“媒体”名字闻所未闻。
是社会、记者和媒体更堕落了还是更进步了?我说是更进步了。第一,就像贿选比买官难得多一样,对于试图掩盖丑闻的机构来说,“有偿不新闻”也比“有偿新闻”难得多。有偿新闻只要攻下几个人就能够攻下一张报纸或几个版面,以攻为守;有偿不新闻则是被动应付不知来路的各方神圣,稍有一个小小漏洞就有可能导致信息管涌前功尽弃,所以哪怕对假记者也不敢核实其真伪一律来者不拒。不就是给钱不办事吗?这样的活计谁不能干?所以假记者一定会有很多的。有关机构要想掩盖负面新闻,物质成本和风险成本都比有偿新闻大得多。第二,不论对于真记者、假记者还是想掩盖负面新闻的机构,随时都有可能面临巨大的败露风险,偷鸡不成反蚀一把米的情况屡屡出现。真记者被曝光,饭碗被砸是铁定的;假记者被曝光或者被相应机构举报,则有可能面临敲诈勒索的刑事指控;欲花钱消灾的机构被曝光,则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从“封口费”事件中我们再一次看到,在现代社会,信息即权力。不仅今天如此,过去也是如此。当年,浙江瑞安市“地下组织部长”陈仕松,深谙“信息即权力”,利用政治流氓手段,跟踪、盯梢干部,深挖他人隐私,达到控制他人、为自己捞取私利的目的,最终免不了身败名裂的下场。而那些及时向媒体披露、举报或者通过互联网等渠道及时披露真实信息的人,则是在通过自己的努力促进社会进步和改良,进而间接有利于自己。(作者系《中国保险报》评论主编)
http://www.dfdaily.com/node2/node24/node272/userobject1ai128214.shtml
童大焕:“封口费”背后的社会进步(东方早报 2008-11-3) 东方早报:矿难“封口费”让我们警醒 沈彬:“发票局长案”背后的社会进步(东方早报 2009-8-10) 丁东:封口费只是封口机制的一部分(南方都市报 2008-11-4) 收取“封口费”的媒体不只6家(中国青年报 2008-11-3) 陈鸣 姚欢:“封口费”背后的新闻寻租(南都周刊 2010-4-13) 曾颖:封口费也是分层级的(南方周末 2008-11-6) 曹林:封口费缠身的记者节没有荣耀只有雪耻(中国青年报 2008-11-7) 曹林:封口费缠身的记者节没有荣耀只有雪耻(中国青年报 2008-11-7) 五岳散人:香艳日记背后的“正常”与“不正常”(东方早报 2010-3-3) 邓聿文:股灾背后的市场原教旨主义(东方早报 2008-4-2) 西泠入协纷争背后的“上”与“下”(东方早报 2008-5-9) 邓聿文:股灾背后的市场原教旨主义(东方早报 2008-4-2) 关注哈尔滨水风波背后的公共危机应对(东方早报 2005-11-23) 关注哈尔滨水风波背后的公共危机应对(东方早报 2005-11-23) 长平:不雅状背后的尴尬(东方早报 2009-5-3) 五岳散人:感恩顺序背后的社会逻辑(东方早报 2010-3-9) 侯文学:“封口令”之害猛于“封口费”(中国青年报 2008-11-7) 侯文学:“封口令”之害猛于“封口费”(中国青年报 2008-11-7) 排队领“封口费”是谁的悲哀 ???? “封口费”失效的原因分析 戴骁军:曝光“封口费” 人身遭威胁(南方都市报 2008-11-4) 戴骁军:举报封口费接连遭恐吓(新京报 2008-11-5) “封口费”发放现场有真记者(中国青年报 2008-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