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大雅·皇矣》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20:51:12

 

《诗·大雅·皇矣》

 

1矣上帝2,临下有赫3。监45四方,求民之莫6。维7此二国8,其政不获9。维彼四国10,爰1112爰度13。上帝耆14之,憎其151617。乃眷18西顾,此维与宅19

20之屏21之,其菑22其翳23。修之平之,其灌24其栵25。启26之辟27之,其柽28其椐29。攘30之剔之,其檿31其柘32。帝迁33明德,串343536路。天立厥3738,受命既固。

帝省39其山,柞4041斯拔42松柏斯兑43,帝作邦作对45。自大伯王季,维此王季。因46心则47友,则友其兄。则笃48其庆49,载锡50之光。受禄无丧51,奄52有四方。

维此王季,帝度53其心。貊53其德音,其德克54明。克明克类,克长克君。王此大邦,克顺克比55。比于文王,其德靡56悔。既受帝祉57,施于孙子。

帝谓文王,无然585960!无然歆6162,诞63先登于岸64。密65人不恭,敢距大邦。侵阮666768,王赫斯怒。爰整其旅,以按69徂旅。以笃于周祜70,以对于天下。

依其在京,侵自阮疆。陟71我高冈,无矢72我陵。我陵我阿73,无饮我泉。我泉我池,度其鲜7475。居歧之阳,在渭之将。万邦之方76,下民之王。

帝谓文王,予77怀明德。不大声以色,不长夏78以革79。不识不知,顺帝之则。帝谓文王,询80尔仇81方。同尔兄弟,以尔钩援。与尔临8283,以伐崇墉。

临冲闲闲84,崇墉言言85。执8687连连88,攸馘89安安90。是类91是禡92,是致93是附94。四方以无侮95,临冲茀茀96。崇墉仡仡97,是伐是肆98。是绝99是忽100,四方无以拂101

【译文】光明宏大上天兮,照临下方真显耀。统领治理四方国,求得人民得扩大。计度夏商二国兮,他们政令不适应。计度天下四方国,改易谋求改衡量。上天喜好人民兮,憎恶有人效法大。于是西方来看顾,计度人民顺应它。

振作西国保护兮,也许是灾也许盖。就象修剪平整地,也许是灌或是栵。打开它们开辟它,也许是柽和椐木。消除它们剔掉它,也许是檿与柘树。上天转移明规律,习惯平和充满路。上天创立有匹配,接受命令得巩固。

上天观察这座山,如是柞棫就动摇,如是松柏就喜欢。上天振作邦国作比照,开始从太伯到王季。计度这个王季兮,凭借心意效法友。效法友兮成其兄,效法忠厚成卿士。充满赐与的光明,接受福禄不会忘,从而占有大四方。

计度这个王季兮,上天推测他的心。安静他的规律音,他的规律能光明。能光明兮能分类,能成长兮能为君。在这大邦为君王,能顺民心能和同。和同思想到文王,这个规律没有悔。既受上天赐福祉,福祉传给后世孙。

上天告诉周文王,不是这样疆界拉。不是这样贪慕喜,诚信先于登高位。密须国人不恭敬,胆敢抗拒大邦国。侵犯阮国进共国,文王赫然怒气生。改易整顿周军旅,以控密人前进兵。以忠厚于周人幸福,以对天下人民心。

依靠京都商兵旅,出兵到那阮国疆。登上我岗四处望,没人进到我山陵。我的山陵我依靠,无人来饮我山泉。我的山泉我的池,估计进献我山原。决定迁居岐山南,居住渭水河岸边。这为万邦所效仿,成为万民好君王。

上天告诉周文王,赞许心怀明规律。不迷音乐不迷色,不建大屋不变革。不去识别不去知,顺从上天来效仿。上天再告周文王,请教你的同伴方,联合你的兄和弟。用上你的钩和梯,驾乘冲车来监视,率领千军伐崇城。

登临冲车来防御,崇国城墙有过失。保持诘责不停止,割敌耳朵有安排。或是类祭或祃祭,或是招徕或是抚。四方诸侯不欺侮,登临冲车不杂乱。崇国城墙在耸立,或是征来或展兵。或是摒弃或忽略,只要四方不违命。

【说明】这亦是一首在大型宴会上唱的雅歌,歌者旨在歌颂赞美的是周国开国时的几个领导人。它先写周国为天命所归,因为夏、商二国的残酷暴政已不适宜于当时社会的发展。它描写了古公亶父(也就是周太王)迁居岐山,打退昆夷的情形,然后又描写了王季(周文王父亲)的继续发展和他继承太王的品行,最后重点描述了周文王伐密灭崇的事迹。

全歌八章,前四章重点描写周太王和文王父亲王季,后四章重点描写周文王,可以说本歌就是一部周国开国史诗。而本歌的特点并不是描述战争,而是陈兵展现军威,尤其是最后一段,并没有描写战争的残酷,因为攻打下崇国后,崇国的城墙依然还耸立着,保持完好,周文王军队只是展现出冲车,展现出兵威,诘责在崇侯虎的领导下崇国人民已经不堪忍受,就使崇国不战而降了。而对于投降的崇国人,周兵不是摒弃便是忽略不计,周文王的目的只是四方诸侯统治者不违背人民的意愿也就行了。从《大雅》所有诗歌中可以看出,周国开国的几个领导人并不是想自己当君王而发动战争,而是为了人民的安居乐业而担负起领导职责,他们是一心一意为人民着想的,所以他们率领的迁居、战争,人民都愿意为之赴汤蹈火。这就是后来儒家推崇的“王道”!

——————————————————

【注释】1.皇:即“煌”的古字。《书·洪范》:“建用皇极。”《诗·小雅·采芑》:“服其命服,朱芾斯皇。”《诗·大雅·常武》:“南仲大祖,大师皇父。”《诗·周颂·雍》:“假哉皇考,绥予孝子。”《荀子·赋》:“皇天隆物,以示下民。”《说文》:“皇,大也。从自。自始也。始王者,三皇大君也。”这里用为光明,“大”之意。

2.帝:《易·益·六二》:“或益之,十朋之,龟弗克违永;贞,吉。王用亨于上帝,吉。”《诗·小雅·菀柳》:“上帝甚蹈,无自暱焉。”《诗·大雅·生民》:“以弗无子,履帝武敏歆。”《老子·四章》:“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公羊传·宣公三年》:“市牲不吉。”何休注:“帝,皇天大帝,在北辰之中,主总领天地五帝群神也。”《字汇·巾部》:“帝,上帝,天之神也。”在卜辞中,对上天的称呼,只称“帝”或称“上帝”。帝字在卜辞中形作“▋”,周代金文也和这差不多,都象花蒂的形状;故王国维曰:“帝者蒂也。”郭沫若《甲骨文字研究》:“帝之兴,必在渔猎牧畜巳进展于农业种植以后。盖其所崇祀之生殖,巳由人身或动物性之扬而转化为植物。古人故不知有所谓雄雌蕊,然观花落蒂存,蒂熟而为果,果多硕大无朋,人畜多赖之以为生,果复含子,子之一粒复可化而百亿万无穷之子孙,所谓‘桦桦鄂不’,所谓‘绵绵瓜瓞’,天下之神奇,更无过于此者矣,此必至神者之所寄。故宇宙主真宰,即以帝为尊号也。人王乃天帝之替代,而帝号遂通摄天人矣。”据《中国古文字学通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一版,1997年第二次印刷)所研究,在夏商周三朝,君王都没有称帝者,有帝字称呼的只有殷之帝乙、帝辛,但他们都称为王,他们以下的称为公、伯、侯、子、男。只有在公元前246年秦王赢政始称“始皇帝”;至秦汉以下,君王也都称帝了。因此,“帝”是对“上天”的称呼。

3.赫:《诗·卫风·淇澳》:“瑟兮僩兮,赫兮喧兮,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诗·小雅·节南山》:“赫赫师尹,民具尔瞻。”《诗·大雅·桑柔》:“既之阴女,反予来赫。”《诗·鲁颂·閟宫》:“赫赫姜嫄,其德不回。”《国语·楚语》:“赫赫楚国,而君临之。”《礼记·大学》:“瑟兮僩兮,赫兮喧兮。”《孟子·梁惠王下》:“王赫斯怒,爰整其旅;以遏徂莒,以笃周祜。”《小尔雅·广诂》:“赫,明也。”这里用为显耀、显明之意。

4.监:《书·梓材》:“王启监,厥乱为民。”《书·洛诰》:“迪将其后,监我士师工。”《诗·小雅·大东》:“维天有汉,监亦有光。”《周礼·太宰》:“乃施典于邦国,而建其牧,立其监。”这里用为统领、率领之意。

5.视:《书·文侯之命》:“其归视尔师,宁尔邦。”《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崔子称疾,不视事。”《老子·五十九章》:“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荀子·荣辱》:“长生久视,以免于刑戮也。”《史记·秦本记》:“诸侯皆使其将相来吊祠,视丧事。”这里用为治理、处理之意。

6.莫:《易·渐·九五》:“鸿渐于陵,妇三岁不孕,终莫之胜,吉。”《诗·小雅·巧言》:“秩秩大猷,圣人莫之。”《诗·大雅·旱麓》:“莫莫葛藟,施于条枚。”《庄子·逍遥游》:“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陆德明释文引简文注:“莫,大也。”《荀子·非十二子》:“填填然,狄狄然,莫莫然,瞡瞡然,瞿瞿然,尽尽然,盱盱然。”《小尔雅·广诂》:“莫,大也。”这里用为扩大之意。

7.维:《易·晋·上九》:“晋其角,维用伐邑,厉;吉,无咎。贞,吝。”《书·多方》:“洪惟图天之命,弗永寅念于祀。”《诗·召南·鹊巢》:“维鹊有巢,维鸠居之。”《诗·小雅·出车》:“王事多难,维其棘矣。”《诗·大雅·大明》:“矢于牧野,维予侯兴。”《诗·周颂·雍》:“相维群公,天子穆穆。”《论语·八佾》:“‘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於三家之堂?”《史记·秦楚之际月表》:“秦既称帝……维万世之安。”司马贞索隐:“维训度,谓计度令万代安也。”这里用为计度之意。

8.二国:指夏、商两国。

9.获:《易·艮·辞》:“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无咎。”《诗·邶风·绿衣》:“我思古人,实获我心!”《诗·小雅·楚茨》:“礼仪卒度,笑语卒获。”毛传:“获,得时也。”《诗·鲁颂·泮水》:“式固尔犹,淮夷卒获。”《左传·昭公元年》:“楚公子不获,是以皆来,亦唯命。”杜预注:“不获,不得自安。”《礼记·中庸》:“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这里用为适应、适宜之意。

10.四国:指周围四方国家。

11.爰:(yuán元)《书·盘庚上》:“既爰宅于兹,重我民,无尽刘。”《诗·邶风·击鼓》:“爰居爰处?爰丧其马?”《诗·小雅·四月》:“乱离瘼矣,爰其适归。”《诗·大雅·緜》:“爰及姜女,聿来胥宇。”《孟子·梁惠王下》:“王赫斯怒,爰整其旅;以遏徂莒,以笃周祜。”这里用为改易、更换之意。

12.究:《诗·唐风·羔裘》:“羔裘豹褏,自我人究究!”《诗·小雅·常棣》:“是究是图,亶其然乎?”《诗·小雅·小弁》:“不舒究之。”《尔雅》:“究,谋也。”《吕氏春秋·任地》:“此告民究也。”这里用为谋求之意。

13.度:《书·盘庚上》:“齐乃位,度乃口。”《诗·魏风·汾沮洳》:“彼其之子,美无度。”《诗·大雅·緜》:“捄之陾陾,度之薨薨。”《诗·鲁颂·閟宫》:“是断是度,是寻是尺。”《礼记·王制》:“度地居民。”《礼记·少仪》:“不度民械。”《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这里用为衡量、计算之意。

14.耆:通“嗜”。《周礼·秋官·大行人》:“五方之民,言语不通,耆欲不同。”《庄子·齐物论》:“鸱鸮耆鼠。”《孟子·告子上》:“耆秦人之炙,无以异于耆吾炙。”这里用为嗜好之意。

15.其:《书·益稷》:“徯志以昭受上帝,天其申命有休。”《诗·召南·殷其雷》:“殷其雷,在南山之阳。”《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其一旦将以不敬之民而驱之战。”《论语·宪问》:“人不厌其言;乐然後笑。”《国语·晋语》:“其自桓叔以下。”这里用为也许、大概之意。

16.式:《书·微子之命》:“万邦作式,俾我有周无斁。”《诗·小雅·鹿鸣》:“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诗·大雅·思齐》:“不闻亦式,不谏亦入。”《诗·周颂·我将》:“仪式刑文王之典。”《诗·商颂·长发》:“上帝是祗,帝命式于九围。”《管子·小匡》:“式券以相应,比缀以书。”《孟子·公孙丑下》:“使诸大夫国人皆有所矜式。”《韩非子·内储说上》:“勾践知之,故式怒蛙。”这里用为效法之意。

17.廓:(kuò扩)《荀子·修身》:“狭隘褊小,则廓之以广大。”张衡《西京赋》:“尔乃廓开九币。”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窈而深,廓其有容。这里用为开拓、扩大之意。

18.眷:(juàn倦)《书·大禹谟》:“皇天眷命,奄有四海为天下君。”《书·太甲中》:“皇天眷佑有商,俾嗣王克终厥德。”《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眷顾楚国。”《说文》:“眷,顾也。”这里用为照顾之意。

19.宅:《书·太甲上》:“惟尹躬克左右厥辟宅师,肆嗣王丕承基绪。”《书·康诰》:“亦惟助王宅天命,作新民。”《诗·大雅·文王有声》:“考卜维王,宅是镐京。”《诗·鲁颂·閟宫》:“保有凫绎,遂荒徐宅。”《易·剥·象》:“山附于地,剥,上以厚下,安宅。”《孟子·公孙丑上》:“夫仁,天之尊爵也,人之安宅也。”这里用为顺应、归顺之意。

20.作:《易·益·初九》:“利用为大作,元吉,无咎。”《书·盘庚中》:“盘庚作,惟涉河以民迁。”《诗·小雅·瞻彼洛矣》:“韎韐有奭,以作六师。”《诗·大雅·棫朴》:“周王寿考,遐不作人。”《诗·鲁颂·駉》:“思无斁,思马斯作。”《左传·庄公十年》:“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这里用为振作之意。

21.屏:《书·君奭》:“小臣屏侯甸,矧咸奔走。”《左传·襄公二十九年》:“晋国不恤周宗之阙,而夏肄是屏,其弃诸姬,亦可知也已。”《荀子·儒效》:“武王崩,成王幼。周公屏成王而及武王以属天下。”这里用为保护之意。

22.菑:(zai灾)甲骨文字形,象火焚屋的形状。小篆从川,表水,从火。同灾。《诗·大雅·生民》:“不坼不副,无菑无害。”《周礼·掌客》:“祸葘杀礼。”《管子·宙合》:“可以无及寒暑之菑矣。”《国语·周语》:“天灾降戾。”《荀子·臣道》:“葘及其身。”《说文》:“天火曰葘,从火,哉声。古文从才,籀文从巛声。”这里用为灾祸之意。

23.翳:(yì艺)《庄子·山水》:“一蝉方得美荫而忘其身,螳裔执翳而搏之。”《楚辞·离骚》:“百神翳其备降兮。”刘向《九叹·远逝》:“石嵯以翳日。”《广雅》:“翳,障也。”《方言十三》:“翳,掩也。”这里用为遮蔽、掩盖之意。

24.灌:《诗·周南·葛覃》:“集于灌木。”《尔雅》:“灌木,丛木。”《小尔雅》:“灌,丛也。”这里用为丛生的树木之意。

25.栵:(li例)植物名。丛生的小树。又称栭栗。

26.启:《书·尧典》:“胤子朱启明。”《诗·鲁颂·閟宫》:“大启尔宇,为周室辅。”《左传·隐公元年》:“公将啟之。”《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泰伯》:“启予足!启予手!”《国语·晋语一》:“疆埸无主,则啟戒心。”《仪礼·士虞礼》:“啟户。”这里用为打开之意。

27.辟:《书·太甲中》:“后非民,罔以辟四方。”《诗·魏风·葛屦》:“好人提提,宛然左辟,佩其象揥。”《诗·大雅·棫朴》:“济济辟王,左右趣之。”《诗·商颂·殷武》:“天命多辟,设都于禹之绩。”《管子·乘马》:“民之生也,辟则惠,闭则颣。”《论语·宪问》:“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孟子·梁惠王上》:“欲辟土地。”《商君书·弱民》:“农辟地。”《盐铁论·地广》:“周宣王辟国千里,非贪侵也。”这里用为开辟、开拓之意。

28.柽:(chēng撑)落叶灌木,老枝红色,叶像鳞片,花淡红色,有时一年开花三次,结蒴果。全树耐碱抗旱,适于造防沙林。亦称“三春柳”、“红柳”。

29.椐:(jū居)木名,即灵寿木。树小,多肿节,古时以为手杖。《说文》:“椐,樻也。从木,居声。”《山海经·北山经》:“虢山,其下多桐椐。”《集韵》:“椐,木名。肿节,可为杖。”

30.攘:《国语·齐语》:“攘白翟之地。”《庄子·胠箧》:“攘弃仁义。”《公羊传·僖公四年》:“攘夷狄。”《楚辞·七谏·沈江》:“反离谤而见攘。”《广韵》:“攘,除也。”这里用为排斥、努力消去之意。

31.檿:(yǎn演)落叶乔木,叶互生,内皮可做纸,木材坚韧,可做弓、车辕。

32.柘:(zhè蔗)落叶灌木或乔木,树皮有长刺,叶卵形,可以喂蚕,皮可以染黄色,木材质坚而致密,是贵重的木料。

33.迁:《易·益·六四》:“中行,告公从,利用为依,迁国。”《诗·小雅·巷伯》:“既其女迁。”《诗·小雅·伐木》:“出自幽谷,迁于乔马。”《论语·雍也》:“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尔雅》:“迁,徙也。”《广雅》:“迁,移也。”这里用为转移之意。

34.串:(guàn冠)《尔雅·释诂下》:“串,习也。”《荀子·大略》:“国法禁拾遗,恶民之串以无分得也。”杨倞注:“串,习也。”《正字通》:“串,狎习也。”这里用为习惯、习俗之意。

35.夷:《书·尧典》:“厥民夷,鸟兽毛毨。”《诗·召南·草蟲》:“我心则夷。”《诗·大雅·桑柔》:“乱生不夷,靡囯不泯。”《诗·周颂·天作》:“彼徂矣,岐有夷之行,子孙保之。”《诗·商颂·那》:“我有嘉客,亦不夷怿。”《左传·成公十六年》:“将塞井夷竈而为行也。”《楚辞·九怀》:“羡馀术兮可夷。”《吕氏春秋·似顺》:“往而夷夫。”这里用为平和、平易之意。

36.载:《书·大禹谟》:“祗载见瞽叟,夔夔斋栗,瞽亦允若。”《诗·大雅·生民》:“厥声载路。”《诗·大雅·江汉》:“时靡有争,王心载宁。”《诗·周颂·载见》:“载见辟王,曰求厥章。”《诗·鲁颂·泮水》:“载色载笑,匪怒伊教。”这里用为充满之意。

37.厥:(jue缺)《易·大有·六五》:“厥孚,交如,威如,吉。”《书·禹贡》:“厥上为白壤,厥赋惟上上错,厥田为中中。”《诗·小雅·大田》:“俶载南亩,播厥百谷。”《诗·大雅·文王》:“世之不显,厥犹翼翼。”《诗·周颂·臣工》:“於皇来牟,将受厥明。”《尔雅·释言》:“厥,其也。”《孟子·梁惠王下》:“昔者太王好色,爱厥妃。”这里用为代词,相当于“其”之意。

38.配:《易·丰·初九》:“遇,其配,主虽旬,无咎;往有尚。”《诗·大雅·文王》:“永言配命,自求多福。”《易·豫·象》:“雷出地奋,豫;先王以作乐崇德,殷荐之上帝,以配祖考。”《楚辞·王逸·九思守志》:“配稷契兮恢唐功。”这里用为匹配、配合之意。

39.省:(xǐng醒)《书·洪范》:“王省惟岁。”《管子·小匡》:“乃召而与之坐,省相其质。”《尔雅·释诂下》:“省,察也。”《易·复·象》:“关商旅不行,后不省方。”《论语·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礼记·乐记》:“省其文采。”《荀子·王制》:“省农功。”《说文·眉部》:“省,视也。”这里用为观看、观察、审视之意。

40.柞:(zuò坐)植物名。栎木的通称。栎属的乔木或灌木。《诗·大雅·緜》:“柞棫拔矣,行道兑矣。”《诗·大雅·旱麓》:“瑟彼柞棫,民所燎矣。”

41.棫:(yu玉)一种小树,白桵,丛生,茎上有刺,果实紫红色,可以食用。《诗·大雅·緜》:“柞棫拔矣,行道兑矣。”《诗·大雅·旱麓》:“瑟彼柞棫,民所燎矣。”《诗·大雅·棫朴》:“芃芃棫朴,薪之槱之。”

42.拔:《易·否·初六》:“拔茅,茹以其汇;贞,吉,亨。”《诗·大雅·緜》:“柞棫拔矣,行道兑矣。”《管子·兵法》:“绝地不守,恃固不拔。”《左传·昭公九年》:“伯父若裂冠毁冕,拔本塞原,专弃谋主,虽戎狄,其何有余一人。”《老子·五十四章》:“善建者不拔。”《史记·乐书》:“奋疾而不拔。”俗语:“坚忍不拔。”这里用为动摇之意。

43.兑:《诗·大雅·緜》:“柞棫拔矣,行道兑矣。”《管子·七臣七主》:“多兑道以为上。”《庄子·德充符》:“豫通而不失乎兑。”《荀子·脩身》:“佞兑而不曲。”《荀子·不苟》:“见由则兑而倨。”《说文》:“兑,说也。”这里用为喜悦之意。

44.对:《诗·大雅·江汉》:“虎拜稽首,对扬王休。”《荀子·正论》:“墨黥,慅婴;共,艾毕;菲,对屦;杀,赭衣而不纯。”沈括《梦溪笔谈》:“以两司奏状对勘,以防虚伪。”这里用为核对,比照着检查之意。

45.自:《诗·唐风·羔裘》:“羔裘豹祛,自我人居居!”《诗·大雅·江汉》:“于周受命,自召祖命。”《礼记》:“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以入德也。”《韩非子·心度》:“故法者,王之本也;刑者,爱之自也。”这里用为起源、开始之意。

46.因:《书·尧典》:“厥民因,鸟兽希革。”《诗·鄘风·载驰》:“谁因谁极。”《诗·大雅·嵩高》:“因是谢人,以作尔庸。”《管子·乘马》:“因天材,就地利。”《荀子·议兵》:“因其民,袭其处。”《韩非子·五蠹》:“论世之事,因为之备。”《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因人成事者。”这里用为依靠,凭借之意。

47.则:《书·禹贡》:“咸则三壤成赋。”孔传:“皆法壤田上、中、下三品,成九州之赋。”《诗·豳风·伐柯》:“伐柯伐柯,其则不远。”《诗·小雅·鹿鸣》:“视民不佻,君子是则是效。”《诗·大雅·下武》:“永言孝思,孝思维则。”《诗·鲁颂·泮水》:“敬慎威仪,维民之则。”《老子·七十章》:“知我者希,则我者贵。”《论语·泰伯》:“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礼记·中庸》:“伐柯伐柯,其则不远。”《史记·夏本纪》:“皋陶於是敬禹之德,令民皆则禹。”这里用为仿效,效法之意。

48.笃:(dǔ堵)《书·洛诰》:“汝受命笃弼,丕视功载。”《诗·唐风·椒聊》:“彼其之子,硕大且笃。”《诗·大雅·大明》:“长子维行,笃生武王。”《诗·周颂·维天之命》:“骏惠我文王,曾孙笃之。”《老子·十六章》:“致虚极,守静笃。”《论语·泰伯》:“笃信好学,守死善道。”《礼记·中庸》:“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孟子·梁惠王下》:“王赫斯怒,爰整其旅;以遏徂莒,以笃周祜。”《荀子·修身》:“笃志而体,君子也。”《吕氏春秋·孝行》:“朋友不笃,非孝也。”《史记·五帝纪》:“尧九男,皆益笃。”这里用为忠实笃厚之意。

49.庆:通卿。《易·丰·六五》:“来章,有庆誉,吉。”《礼记·祭统》:“作率庆士。”朱彬训纂:“应子容曰:‘庆,卿也。’古者庆、卿同音,其字同用,故庆士谓之卿士。”这里用为卿士之意。卿士:古代对高官长老的尊称。

50.锡:通“赐”。《易·讼·上九》:“或锡之鞶带,终朝三褫之。”《书·尧典》:“师锡帝曰:‘有鳏在下,曰虞舜。’”《诗·邶风·简兮》:“赫如渥赭,公言锡爵。”《诗·小雅·楚茨》:“永锡尔极,时万时亿。”《诗·大雅·文王》:“陈锡哉周,侯文王孙子。”《诗·周颂·烈文》:“烈文辟公,锡兹祉福。”《诗·鲁颂·閟宫》:“锡之山川,土田附庸。”《尔雅·释诂上》:“锡,赐也。”《玉篇·金部》:“锡,与也。”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解部》:“锡,假借为赐。”这里用为“赐与”之意。

51.丧:《论语·先进》:“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庄子·齐物论》:“今者吾丧我,汝知之乎?”郭象注:“吾丧我,我自忘矣。”《荀子·大略》:“五十不成丧,七十唯衰存。”《文选·贾谊(鹏鸟赋)》:“释智遗形兮,超然自丧。”李善注引司马彪曰:“坐而自忘其身。”这里用为忘记、忘掉之意。

52.奄:《书·立政》:“式商受命,奄甸万姓。”《诗·大雅·韩奕》:“奄受北国,因以其伯。”《诗·周颂·执竞》:“自彼成康,奄有四方。”高亨《周颂考释》上:“奄,犹尽也,包括一切之词。”《诗·周颂·臣工》:“命我众人,庤乃钱鎛,奄观銍艾。”《说文》:“奄,大有余也。”《广韵·琰韵》:“奄,取也。”这里用为拥有、占有之意。

53.貊:(mo莫)通“寞”。《集韵·陌韵》:“貊,寂也,定也。”这里用为安定、安静之意。

54.克:《易·益·六二》:“或益之,十朋之,龟弗克违永;贞,吉。王用亨于上帝,吉。”《书·尧典》:“允恭克让,光被四表,格于上下。”《诗·小雅·正月》:“既克有定,靡人弗胜。”《诗·大雅·文王》:“王国克生,维周之桢。”《诗·周颂·思文》:“思文后稷,克配彼天。”《尔雅》:“克,能也。”《荀子·君道》:“赏克罚偷,则民不怠。”这里用为“能”之意。

55.比:《易·比·辞》:“比,吉。”《书·伊训》:“远耆德,比顽童,时谓乱风。”《诗·唐风·杕杜》:“嗟行之人,胡不比焉?”《诗·小雅·六月》:“比物四骊,闲之为则。”《论语·为政》:“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礼记·乐记》:“郑、卫之音,乱世之音也,比於慢矣。”郑玄注:“比,犹同也。”《庄子·逍遥游》:“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陆德明释文:“比,李云:‘合也’。”《孟子·梁惠王上》:“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荀子·修身》:“然夫士欲独修其身,不以得罪于比俗之人也。”《韩非子·初见秦第一》:“天下又比周而军华下。”《广韵·脂韵》:“比,和也。”这里用为“相合、和同”之意。

56.靡:《书·咸有一德》:“天难谌,命靡常。”《诗·邶风·旄丘》:“叔兮伯兮,靡所与同。”《诗·小雅·四牡》:“王事靡盬,我心伤悲。”《诗·大雅·板》:“靡圣管管,不实于亶。”《诗·鲁颂·泮水》:“靡有不孝,自求伊祜。”《诗·商颂·玄鸟》:“武王靡不胜。”《尔雅》:“靡,无也。”《荀子·儒效》:“乡也,胥靡之人,俄而治天下之大器举在此。”《战国策·秦策》:“靡不有初。”《史记·屈原贾生列传》:“靡不毕现。”这里用为没有之意。

57.祉:《易·否·九四》:“有命,无咎;畴,离祉。”《诗·小雅·六月》:“吉有燕喜,既多受祉。”毛传:“祉,福也。”《诗·大雅·江汉》:“肇敏戎公,用锡尔祉。”《诗·周颂·烈文》:“烈文辟公,锡兹祉福。”《尔雅·释诂下》:“祉,福也。”邢昺疏:“祉者,繁多之福也。”《说文·示部》:“祉,福也。”这里用为有幸福、有福气之意。

58.然:《诗·大雅·板》:“出话不然,为犹不远。”《论语·宪问》:“乐然後笑,人不厌其笑。”《荀子·劝学》:“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孟子》:“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玉篇·火部》:“然,如是也。”这里用为如此、这样、那样之意。

59.畔:《左传》:“如农之有畔。”《国语·周语》:“修其疆畔。”《楚辞·逢纷》:“吟泽畔之江滨。”《说文》:“畔,田界也。”这里用为界限、疆界之意。

60.援:《管子·君臣上》:“为人上者释法而行私,则为人臣者援私以为公。”《礼记·缁衣》:“不援其所不及。”《孟子·公孙丑上》:“援而止之而止;援而止之而止者,是亦不屑去已。”《荀子·性恶》:“不肖者敢援而废之。”这里用为拉之意。

61.歆:(xīn欣)《书·微子之命》:“上帝时歆,下民祗协。《诗·大雅·生民》:“以弗无子,履帝武敏歆。”《国语·周语下》:“以言德于民,民歆而德之,则归心焉。”《国语·楚语上》:“若易中下,楚必歆之。”这里用为悦服、欣喜之意。

62.羡:《诗·小雅·十月之交》:“四方有羡,我独居忧。”《韩非子·有度》:“治乱决缪,绌羡齐非。”《淮南子·说林训》:“临河而羡鱼,不如归家织网。”《说文》:“羡,贪欲也。”《广韵》:“羡,贪慕也。”《字林》:“慕欲曰羡。”这里用为贪慕之意。

63.诞:《书·大诰》:“殷小腆诞敢纪其叙。”《书·君奭》:“小子同未在位,诞无我责收,罔勖不及。”《诗·大雅·生民》:“诞寘之隘巷,牛羊腓字之。诞寘之平林,会伐平林。”《广雅·释诂一》:“诞,信也。”王念孙疏证:“诞者,《文选》陆云《大将军讌会》诗‘诞隆骏命’,李善注引薛君《韩诗章句》云:‘诞,信也。’”这里用为信之意。

64.岸:《小尔雅·广诂》:“岸,高也。”本意为河边高地,这里引申为高位之意。

65.密:古国名。即密须国。商时姞姓,周改封姬姓。故地在今甘肃省灵台县境。《国语·周语上》:“恭王遨游于泾上,密康公从。”

66.阮:(ruǎn软)殷商国名。在今甘肃省泾川县,为周文王所灭。《字汇》:“阮,国名。今陕西平凉府泾州是也。”

67.徂:(cu促)《书·大禹谟》:“汝徂征。”《诗·豳风·东山》:“我徂东山,慆慆不归。”《诗·小雅·车攻》:“四牡庞庞,驾言徂东。”《诗·小雅·小明》:“我征徂西。”《诗·大雅·緜》:“自西徂东,周爰执事。”《尔雅》:“徂,往也。”《孟子·梁惠王下》:“王赫斯怒,爰整其旅;以遏徂莒,以笃周祜。”这里用为前往之意。

68.共:古国名。有两个。一个在今甘肃省泾川北,另一个在今河南省辉县。

69.按:《管子·霸言》:“按强助弱。”《荀子·富国》:“我按起而治之。”《吕氏春秋·召类》:“赵简子按兵而不动。”《资治通鉴》:“何不按兵束甲。”这里用为控制,抑止之意。

70.祜:(hu户)《诗·小雅·信南山》:“曾孙寿考,受天之祜。”《诗·大雅·下武》:“于万年斯,受天之祜。”《诗·周颂·载见》:“思皇多祜,烈文辟公。”《诗·鲁颂·泮水》:“靡有不孝,自求伊祜。”《尔雅·释诂下》:“祜,福也。”《孟子·梁惠王下》:“王赫斯怒,爰整其旅;以遏徂莒,以笃周祜。”这里用为大的幸福之意。

71.陟:(zhi至)《书·舜典》:“汝陟帝位。舜让于德,弗嗣。”《诗·魏风·陟岵》:“陟彼岵兮,瞻望父兮。”《诗·小雅·北山》:“陟彼北山,言采其杞。”《诗·小雅·车舝》:“陟彼高冈,析其柞薪。”《诗·大雅·文王》:“文王陟降,在帝左右。”《诗·周颂·闵予小子》:“陟降庭止。”《尔雅》:“陟,陞也。”《说文》:“陟,登也。”这里用为登高之意。

72.矢:《易·旅·六五》:“射雉,一矢亡;终以誉命。”《尔雅·释诂下》:“矢,驰也。”郝懿行义疏:“驰,当为施;经典驰施二字多通用。”这里用为施行之意。

73.阿:《诗·小雅·隰桑》:“隰桑有阿,其叶有难。”《诗·大雅·卷阿》:“有卷者阿,飘风自南。”《诗·商颂·长发》:“实维阿衡,实左右商王。”《韩非子·外储说右下》:“治强生于法,弱乱生于阿。”《后汉书·孝顺孝冲孝质帝纪赞》:“保阿傅土,后家世及。”《玉篇·阜部》:“阿,倚也。”这里用为依靠之意。

74.鲜:通“献”。《书·无逸》:“怀保小民,惠鲜鳏寡。”《诗·小雅·北山》:“嘉我未老,鲜我方将。”《诗·小雅·车舝》:“鲜我觏尔,我心写兮。”《诗·大雅·荡》:“靡不有初,鲜克有终。”《礼记·月令》:“子乃鲜羔开冰,先荐寝庙。”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乾部》:“鲜,假借为献。”这里用为进献之意。

75.原:古同“塬”(yuán元)。《诗·小雅·皇皇者华》:“皇皇者华,于彼原隰。”《尔雅》:“广平曰原。”《左传·僖公三十三年》:“拘诸原。”这里用为中国西北部黄土高原地区因冲刷而形成的高地之意。

76.方:通“仿”。《书·尧典》:“都!共工方鸠僝功。”《诗·召南·鹊巢》:“维鹊有巢,维鸠方之。”《诗·小雅·十日之交》:“楀维师氏,艳妻煽方处。”《诗·大雅·韩奕》:“榦不庭方,以佐戎辟。”《诗·商颂·玄鸟》:“方命厥后,奄有九有。”《论语·宪问》:“子贡方人。”《孟子·梁惠王下》:“方命虐民,饮食若流。”《荀子·劝学》:“方其人之习君子之说,则尊以遍矣,周於世矣。”《商君书·算地》:“今世巧而民淫,方效汤武之时,而行神农之事。”这里用为模拟、仿效之意。

77.予:《诗·鄘风·干旄》:“彼姝者子,何以予之?”《诗·小雅·巧言》:“昊天已威,予慎无罪。”《管子·小匡》:“众必予之。”《论语·八佾》:“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矣。’”《荀子·修身》:“怒不过夺,喜不过予。”这里用为赞许,称誉之意。

78.夏:通“厦”。《诗·秦风·权舆》:“於我乎,夏屋渠渠。”《礼记·檀弓上》:“见若覆夏屋者矣。”《楚辞·哀郢》:“曾不知夏之为丘兮,孰两东门之可芜?”这里用为大屋之意。

79.革:《易·鼎·九三》:“鼎耳革,其行塞:雉膏不食,方雨,亏、悔:终吉。”《书·尧典》:“厥民因,鸟兽希革。”《诗·小雅·斯干》:“如鸟斯革,如翚斯飞,君子攸跻。”《国语·周语下》:“厉治革典。”《韩非子·扬榷》:“根干不革,则动泄不失矣。”《吕氏春秋·执一》:“天地阴阳不革而成。”《汉书·任敖传》:“故因秦时,本十月为岁首,不革。”《玉篇》:“革,改也。”这里用为变革、更改之意。

80.询:(xún寻)《书·舜典》:“询事考言,乃言厎可绩,三载。”《诗·小雅·皇皇者华》:“周爰咨询。”《左传·襄公四年》:“咨亲为询。”《左传·成公十三年》:“秦大夫不询于我寡君。”《国语·晋语》:“询于八虞。”这里用为询问、请教之意。

81.仇:《易·鼎·九二》:“鼎有实,我仇有疾,不我能即,吉。”《诗·周南·兔置》:“公侯好仇。”《诗·小雅·宾之初筵》:“宾载手仇。”《尔雅·释诂》:“仇,匹也,合也。”《礼记·缁衣》:“君子好仇。”《说文》:“雠也。”这里用为同伴之意。

82.临:《易·临·辞》:“临,元亨,利贞。”《书·大禹谟》:“临下以简,御众以宽。”《诗·大雅·大明》:“上帝临女,无贰尔心。”《诗·鲁颂·閟宫》:“上帝临女。”《管子·八观》:“置法出令,临众用民。”《论语·为政》:“临之以庄则敬。”《礼记·中庸》:“唯天下至圣,为能聪、明、睿、知,足以有临也。”《荀子·性恶》:“故为之立君上之势以临之,明礼义以化之。”《韩非子·十过》:“少欲,则能临其众。”这里用为监视之意。

83.冲:古战车名。用以攻城。《左传·定公八年》:“主人焚冲。”《荀子·强国》:“苟得利而已矣,是渠冲入穴而求利也。”《韩非子·八说》:“干城距衡冲,不若堙穴伏橐。”《淮南子·说山》:“折冲万里。”《淮南子·泛论》:“隆冲以攻。”

84.闲:《易·家人·初九》:“闲有家,悔亡。”《书·毕命》:“虽收放心,闲之为艰。”《诗·魏风·十亩之间》:“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行与子还兮。”《诗·小雅·六月》:“比物四骊,闲之为则。”《诗·商颂·殷武》:“旅楹有闲。”《论语·子张》:“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孟子·滕文公下》:“闲先圣之道,距杨、墨。”《荀子·王制》:“养六畜,闲树艺,劝教化,趋孝弟。”《太玄·闲》:“闲其藏,固珍宝。”范望注:“防闲不与流俗。”《广雅·释诂一》:“闲,法也。”又:“闲,正也。”《广雅·释诂二》:“闲,遮也。”《广韵·山韵》:“闲,防也,御也。”这里用为法度、规范、限制、防御之意。

85.言:通“愆”。《易·讼·初六:“不永,所事,小;有言,终吉。”《易·明夷·初九》:“明夷于飞,垂其翼;君子于行三日,不食;有攸往,主人有言。”这里用为过失之意。

86.执:《易·师·六五》:“田有禽,利执言,无咎;长子帅师,弟子舆尸,贞,凶。”《书·大禹谟》:“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诗·郑风·遵大路》:“掺执子之祛兮。”《诗·周颂·执竞》:“执竞武王,无竞维烈。”《老子·三十五章》:“执大象,天下往。”《论语·泰伯》:“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礼记·中庸》:“发、强、刚、毅、足以有执也。”《礼记·曲礼上》:“坐必安执尔颜。”郑玄注:“执,犹守也。”《孟子·告子下》:“君子不亮,恶乎执?”《荀子·强国》:“执拘则最,得间则散。”《广韵·缉韵》:“执,守也。”这里用为保持之意。

87.讯:(xùn训)《诗·陈风·墓门》:“歌以讯之。”《诗·小雅·出车》:“执讯获丑,薄言还归。”这里用为责问、诘问之意。

88.连:《易·蹇·六四》:“往蹇,来连。”《汉书》:“匈奴复连发大兵侵击乌孙。”杜甫《春望》:“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里用为连续、不停止之意。

89.馘:(guó活)古代战争申用割取敌人的左耳以统计报功。《诗·鲁颂·泮水》:“矫矫虎臣,在泮献馘。”《左传》:“俘二百八十人,馘百人。”《尔雅》:“馘,获也。”《礼记·王制》:“以馘馘告。”《说文》:“馘,军战断耳也。春秋传曰:‘以为俘馘。’”这里用为左耳朵之意。

90.安:《齐民要术·安石榴》:“其斫根栽者,亦圆布之,安骨石于其中也。”这里用为安排之意。

91.类:古祭名。《书·舜典》:“肆类于上帝,禋于六宗。”《书·泰誓上》:“受命文考,类于上帝。”《诗·大雅·既醉》:“孝子不匮,永锡尔类。”《诗·大雅·瞻卬》:“:“不吊不祥,威仪不类。”这里用为祭天仪式之意。

92.禡:(ma骂)《礼记·王制》:“祃于所征之地。”古代行军在军队驻扎的地方举行的祭礼。

93.致:《易·需·九三》:“需于泥,致寇至。”《管子·小匡》:“诸侯使者无所致,百官有司无所复。”《荀子·修身》:“致乱而恶人之非己也。”《史记·魏公子列传》:“致食客三千人。”贾谊《过秦论》:“致天下之士。”这里用为招致、招徕之意。

94.附:通“抚”。《史记·齐世家》:“昭公之弟商人以桓公死争立而不得,阴交贤士,附爱百姓。”这里用为体恤、抚慰之意。

95.侮:《诗·小雅·正月》:“忧心愈愈,是以有侮。”《左传·昭公元年》:“不侮鳏寡。”《墨子·公输》:“有侮臣者。”这里用为欺负之意。

96.茀:(fu复)《诗·卫风·硕人》:“朱幩镳镳,翟茀以朝。”《诗·大雅·生民》:“茀厥丰草,种之黄茂。”《诗·大雅·卷阿》:“尔受命长矣,茀禄尔康矣。”《国语·周语》:“道茀不可行。”《说文》:“茀,草多也。从艸,弗声。字亦作芾。”本意为野草塞路之意。这里用为杂乱之意。

97.仡:(yì艺)《书·秦誓》:“仡仡勇夫,射御不违。”《公羊传·宣公六年》:“国之力士也,仡然从乎赵盾而入。”这里用为耸立之意。

98.肆:《书·舜典》:“肆类于上帝,禋于六宗。”《诗·小雅·楚茨》:“或剥或享,或肆或将。”《诗·大雅·大明》:“肆伐大商,会朝清明。”《诗·周颂·时迈》:“我求懿德,肆于时夏,允王保之。”《论语·阳货》:“古之狂也肆,今之狂也荡。”《孟子·尽心下》:“‘肆不殄厥愠,亦不殒厥问。’文王也。”《韩非子·说难》:“虑事广肆,则曰草野而倨侮。”《说文》:“肆,极陈也。”朱骏声曰:“此字本训长。”《广韵》:“肆,陈也。”这里为展现之意。

99.绝:《老子·十九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左传·哀公十五年》:“绝世于良。”杜预注:“绝世,犹言弃世。”《论语·子罕》:“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荀子·宥坐》:“被有说邪?匠过绝邪?”这里用为杜绝、摒弃之意。

100.忽:(hū呼)《说文》:“忽,忘也。”《汉书·王嘉传》:“忽于小过。”《汉书·东平思王宇传》:“忽于道德。”《汉书·食货志》:“奈何而忽。”《广雅·释诂三》:“忽,轻也。”这里用为忽略之意。

101.拂:《管子·法禁》:“拂世以为行,非上以为名。”《国语·吴语》:“而无拂吾虑。”《礼记·大学》:“是谓拂人之性。”《孟子·告子下》:“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荀子·性恶》:“若是,则兄弟相拂夺矣。”《汉书·东方朔传》:“拂于耳。”这里用为违背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