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投注资20亿获批 西南证券“脱胎换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2:29:35
建投注资20亿获批 西南证券“脱胎换骨”?
 
 
获得建银注资,增资扩股的好消息也并不能让所有的人放下悬着的心,“西南证券还面临很多问题要处理。”上述西南证券中层还是对公司的未来有点担心。
3月21日,一个好消息在西南证券员工中传播,“西南证券的重组方案得到了国务院批准”。西南证券办公室主任张莉向记者证实了此事:中国人民银行、证监会、重庆市政府联合会签的《关于西南证券有限责任公司改革重组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度有关问题的请示》得到了国务院的批准同意。
是次获批,也意味着建银投资20亿注资西南证券得到最后放行。
注资重组之路
“悬着的一颗心终于可以放下了”,西南证券一员工对记者说,“去年早就听说西南证券获得20亿注资,但迟迟不见资金到位。”
2005年12月29日,重庆市政府与中国建银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为“建银投资”)签署了《关于西南证券有限责任公司重组备忘录》(以下简称为“备忘录”)。
备忘录约定,建银投资将以现金方式向西南证券出资人民币12亿元,并向西南证券提供总额8亿元人民币的流动性资金支持。此后,重庆市政府签发了《关于西南证券风险处置及重组有关问题的请示》,并于春节前报送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监会会签,会签完毕后须上报国务院批准。
承载重庆金融中心之梦的西南证券重组,从一开始,政府推动就起到了关键作用。重庆市一政府官员评价说,重庆市政府之所以大力推进西南证券重组,是出于促进本地金融体系、功能的完善,建设重庆资本市场,为本地企业、西部企业服务,发挥重庆西南金融中心作用。
去年3月7日,在当地政府的主导下,重庆市金融办、证监局、西南证券三方抽调人员组成重组领导小组,西南证券重组正式启动。
时至今日,刚好一年,重组眼见修成正果。而在这一年中,却经历了内部摸底审查、意向争取注资、追讨资本金、重庆政府追加资本金回收控股权、填平保证金窟窿、西南证券缩减注册资本和内部改革的风风雨雨。
重庆市常务副市长黄奇帆是西南证券重组的主要推动者,“要么不做,要么就做成全国综合类券商的前十几名。”黄奇帆对重组工作要求很高,曾亲自出面帮助追回西南证券原大股东抽逃的5亿注册资本。
“目前,西南证券的重组现在还不能说完成”,重庆市国资委人士向记者表示,“下面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下一步,我们将具体和建银投资对接。”张莉说。
去年10月,西南证券完成了缩股工作,注册资本金由原来的16.3亿,减少到8.15亿。有消息称,按照备忘录约定,建银将以12亿的资本金获得西南证券51%以上的股权,并在三年后退出。“建银投资的资金还没有到位,但估计不会很久”,西南证券一中层人士告诉记者。
旨在脱胎换骨
引人注目的是,西南证券目前的状况已经比重组之前大大改善。“现在达到规范类券商的要求已经不是问题,公司下一步的重点是达到创新类券商的制度要求。”张莉告诉记者,“比如净资产等财务指标,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等。”
分析人士认为,随着建投12亿注册资本金的到位和重庆市国资背景的渝富公司注入3亿元增资扩股,其达到创新类券商净资产的要求已经没有悬念。
西南证券目前的经营状态也有了很大改善,去年8月,西南证券通过采取“减耗增效、加强管控”的系列管理改革措施,2005年8—12月累计亏损额仅为2349万元,而在改革之前的1-7月公司累计亏损额为10534万元,平均每月亏损1505万元。改革后的4个月实现的营业收入1.05亿,占全年营业收入的64%。对此,黄奇帆在今年1月的一次重庆市国资会议上进行了点名表扬。
然而,获得建银注资,增资扩股的好消息也并不能让所有的人放下悬着的心,“西南证券还面临很多问题要处理。”上述西南证券中层还是对公司的未来有点担心。
根据西南证券提供给记者的相关材料,备忘录将本次重组的目标确定为:通过本次重组,力争把西南证券建设成为股权清晰,资产完整,证券交易结算资金实行第三方独立存管,业务运行规范,管理高效,具有严密内部控制机制与较高风险管理能力,历史遗留问题基本化解,市场定位清晰明确,公司治理良好规范的创新类证券公司。
一个可以说明问题的事情是:就在今年1月13日,四川证券经营机构情况通报会上,四川证监局对西南证券成都石灰街证券营业部利用证券交易系统中“资金可用调账”功能为客户融资的违规行为进行了通报批评,责令公司追究该营业部相关人员责任,对违法行为进行限期整改。《责令整改通知书》和《监管意见函》,也发送到西南证券和重庆证监局。有消息称,有更高级监管机构曾过问此事。
根据西南证券的2006年工作计划:一方面继续跟进重组工作,力争早日完成中建投注资事宜,另一方面进一步加强经营管理,以“风险最小化和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在切实控制住风险的前提下实现最大利润。其实现计划的措施是,对流程作重新的梳理和完善,并在营业部中深入推行前后台分离的管理模式以强化风险控制。同时增强公司各级部门和人员的风险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