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周南·汝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9:23:58

 

《诗·周南·汝坟》

 

遵彼汝12,伐3其条枚;未见君子,惄4如调56

遵彼汝坟,伐其条肄7;既见君子,不我遐8弃。

鲂鱼赪9尾,王室如燬;虽然如燬,父母孔1011

【译文】遵循你的古典籍,我要剪裁枝节部分;因为这里不见君子,我忧伤怎样协调荒年。

遵循你的古典籍,我要剪裁枝节的后裔;既然见到君子,我就不会长久地将他抛弃。

鲂鱼的尾巴呀变红色,王室如同要被毁;虽然他们如同要被毁,可我美好的父母就在我近旁。

【说明】这是一首关于学习古代典籍的山歌,山歌中首先讲了有人要主人公抄刻古代典籍,但主人公认为古代典籍中有些部分用不着学习,因此要剪裁其中的枝节部分。在古代典籍中,确是有些东西不是记载君子言行的,因此编纂者要进行剪裁,诗歌作者用实际的饥荒来比喻人们精神上的饥荒。第二段描写了编纂者还要剪裁枝节的后裔,也就是衍生部分。当然,在所谓的剪裁中,如果他见到记载有君子言行的文字,也就不会抛弃了。第三段描写了作者的忧患意识,当时的封建王室只顾自己的富贵奢华,根本不管人民的死活,因此他们最终是要被毁灭的,之所以作者提出父母,意思是说,有近在身旁的父母所教导,美好的传统是不会失去的。我们来看《论语》,《论语·学而》:“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这个意思是说,有子说:“这个人为人能继承先人之志,而且所继承的东西亦有次序、顺序;但他却宜于约束使先人留下来的东西合规范,这样的人太少了。如果不约束使先人留下来的东西合规范,而随自己意思作乱、乱作者,也是没有这种情况的。作为一个君子,是专心致力于最根本的东西的;最根本的东西能够树立起来,道路也就生出来了。能继承先人之志,而且所继承的东西亦有次序、顺序;那么这就是能使人相互亲爱的最根本的东西了。” 孔子一生述而不作,这第二节便是有子对孔子的评价。这个评价实际上也是孔子的学生们的一致评价。“孝弟”而能“犯上”者,是指在继承先辈留传下来的学问时,能够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能敢于批评先辈留下来的某些不好的东西。要有选择地继承和学习,若是统而收之,则糟粕不能去,而精华亦将埋没其中。在孔子的那个时代,约束、规范祖先留下来的学问,可以说是很难得的;然而孔子很清楚,若是毫无保留地统统学习先辈的东西,那社会就不会发展,人类就不会进步。社会在发展,人类在进步,人类的思想也在不停地变化,前进;所以,孔子有选择地约束和规范、继承先辈留下来的学问。因为只有这样有选择地继承先辈留下来的学问,才能立起“仁”的根本。中国人有个不太好的陋习,当代的权威是不能推翻的,你若是有怀疑,试图对权威提出批评,那准是十恶不赦了。所以,犯上者,鲜矣!太少了。商朝不是有句话吗?“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商朝都有人能认识到这些,以后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的人难道就认识不到?

因此,这首《汝坟》实际上是关于学习古代典籍的一首山歌,根本不关什么妇女在汝水旁边思恋君子的事,而这首山歌所表达的,不就是孔子最好的写照吗?当然,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也许早于孔子,但在孔子之前难道就没有象孔子那样“犯上”的人吗?比如伏羲、后稷、尧、舜、禹、汤、比干、周文王、周公、伊尹、老子、晏子、管仲等等这些见于史书记载的人,而且还有许多未见于史书记载的人,这首山歌歌颂他们的事迹不也是很正常吗?所谓“风”,是指风俗习惯,既然有表达爱情的山歌,有想念亲人的山歌,有描写纠纠武夫的山歌,为什么不能有关于学习的山歌呢?所以,这就是一首关于学习古代典籍的山歌。

——————————————————

【注释】1.汝:《书·尧典》:“汝能庸命,巽朕位。”《书·舜典》:“汝陟帝位。”《书·盘庚上》:“格汝众。”《列子·汤问》:“吾与汝毕力平险。”

2.坟:《左传·昭公十二年》:“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尚书·大序》:“伏牺、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这里用为古代典籍名之意。

3.伐:《书·牧誓》:“不愆于四伐、五伐。”《诗·魏风·伐檀》:“坎坎伐檀兮。”《诗·秦风·小戎》:“蒙伐有苑,虎韔镂膺。”《论语·公冶长》:“愿无伐善,无施劳。”《说文》:“伐,击也。”《广雅》:“伐,杀也。”这里用为砍伐、剪裁之意。

4.惄:(ni溺)《诗·小雅·小弁》:“我心忧伤,惄焉如捣。”这里用为忧思、伤痛之意。

5.调:《诗·小雅·车攻》:“弓矢既调。”《庄子·知北游》:“调而应之。”《荀子·臣道》:“调和乐也。”《贾子·道术》:“合得周密谓之调。”《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官》:“调悦者,情之道也。”《说文》:“调,和也。”这里用为协调、调合之意。

6.饥:《书·舜典》:“黎民阻饥,汝后稷,播时百谷。”《诗·小雅·雨无止》:“降丧饥馑。”《诗·大雅·召旻》:“瘨我饥馑,民卒流亡。”《孟子·梁惠王下》:“凶年饥发,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墨子·七患》:“五谷不熟谓之饥。”《韩非子·外储说右上》:“齐尝大饥,道旁饿死者不可数也。”《淮南子·天文》:“四时不出,天下大饥。”《说文》:“饑,谷不熟为饑。”“飢”与“饑”的区别在于,“飢”指肚子饿,“饑”指饥荒。在先秦不相混同,到后来才逐渐通用。“飢”、“饑”现在均简化为“饥”。这里用为荒年,五谷无收之意。

7.肄:(yi义)《诗·邶风·谷风》:“有洸有溃,既诒我肄。”《左传·襄公二十九年》:“晋国不恤周宗之阙,而夏肄是屏。”杜预注:“肄,余也。”这里用为后裔之意。

8.遐:《《易·泰·九二》:“包荒,用冯;河不遐遗朋,亡得,尚中行。”《书·胤征》:“遐弃厥司,乃季秋月朔。”《书·太甲下》:“若陟遐,必自迩。”《诗·小雅·白驹》:“毋金玉尔音,而有遐心。”《诗·小雅·天保》:“降尔遐福,维日不足。”《诗·小雅·鸳鸯》:“君子万年,宜其遐福。”朱熹注:“遐,远也,久也。”扬雄《长杨赋》:“是以遐方疏俗,殊邻绝党之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矫首而遐观。”这里用为长久、久远之意。

9.赪:(cheng成)陆游《过大孤山小孤山》:“岸土赤而壁立,东坡先生所谓“舟人指点岸如赪”者也。”这里用为红色之意。

10.孔:《书·伊训》:“圣谟洋洋,嘉言孔彰。”《诗·秦风·驷驖》:“驷驖孔阜,六辔在手。”《诗·豳风·东山》:“亲结其缡,九十其仪。其新孔嘉,其旧如之何?”《诗·小雅·巧言》:“盗言孔甘,乱是用餤。”《诗·小雅·蓼萧》:“既见君子,孔燕岂弟。”《诗·小雅·楚茨》:“祝祭于祊,祀事孔明。”《诗·大雅·卷阿》:“尔土宇昄章,亦孔之厚矣。”《诗·大雅·嵩高》:“吉甫作诵,其诗孔硕。”《诗·周颂·有客》:“既有淫威,降福孔夷。”《老子·二十一章》:“孔德之容,惟道是从。”《玉篇·乙部》:“孔,嘉也。”这里用为美好之意。

11.迩:(er耳)《书·舜典》:“柔远能迩。”《书·皋陶谟》:“迩可远,在兹。”《诗·郑风·东门之墠》:“其室则迩,其人甚远。”《诗·小雅·小旻》:“匪大犹是经,维迩言是听。”《诗·大雅·民劳》:“柔远能迩,以定我王。”《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戎事不迩女器。”《论语·阳货》:“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於鸟、兽、草、木之名。”《孟子·离娄上》:“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礼记·中庸》:“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以好察迩言。”《礼记·郊特性》:“节远迩之期也。”《荀子·修身》:“道虽迩,不行不至。”《说文》:“迩,近也。”这里用为“近”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