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自然好学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6:13:16
推介:这篇文章 是嵇康的名篇,光是这一篇就足以让他名声不朽,但清人选编的《古文观止》竟未选 入,实在是一大欠缺。苏东坡赞韩愈曰: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竟然不承认八代有“文”。苏氏博学,不太可能不知道这篇文章,魏晋南北朝也不乏佳作, 为何将之断定无文?我以为,所谓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其实是互文,说的是同一个东西。古人推崇文以载道,无道即无文,魏晋玄学历史上属于离经叛 道,所以文章也就跟着没有地位,实在正常不过。“反者道之动”,事物总是要走向自己的反面的,玄学的产生正是汉名教之治走向衰落的产物,它起于对名教之治 的反思,从辩名析理到本体论,认识论的研究,与佛学交流碰撞,产生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思想高峰。可以说,没有玄学,就没有禅学,也就没有后来的宋明理学。 玄学是了不起的哲学思辨,它决不是后来一般人认为的空谈。嵇康属竹林名士,稍前一点有一批正始名士,嵇康代表的是第二代反思者,对礼教,他其实是非常热爱的,这是鲁迅先生第一个发现的(《魏晋风度及药和酒的关系》),读这篇文章的时候,要非常注意这一点。他赞成的是礼教的真精神,而非具体的礼教。在对礼教的认识上,他明显是受了道家的影响(失道而后德……,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这非常可以理解,道家(指老子不指庄子)和儒家的真精神其实是一致的,嵇康以后一部分玄学家就认为孔子其实比老子更伟大,因为孔子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并不讳谈“名”,忘记“忘知”了。嵇康讨论了仁、义、礼的起源,实际上肯定了名教之精神,也揭露了那些“卫道士”的虚伪和愚蠢。他所关注的问题,名实关系,仁和礼的关系实际上具有永恒的意义,今天,我们仍然在遭受这些问题的困扰,比如,内容和形式的关系、法意和法制的关系问题。读嵇康这篇文章,必能给我们以极大启发。
夫民之性,好安而恶危,好逸而恶劳,故不扰而其愿得,不逼则其志从。洪荒之世,大朴未亏。君无文于上,民无竞于下。物全理顺,莫不自得。饱则安寝,饥则求食。怡然鼓腹,不知为至德之世也。若此,则安知仁义之端,礼律之文?及至人不存,大道陵迟,乃始作文墨以传其意;区别群物,使有类族;造立仁义,以婴其心;制为名分,以检其外;勤学讲文,以神其教。故六经纷错,百家繁炽,开荣利之涂,故奔骛而不觉。是以贪生之禽,食园池之梁菽;求安之士,乃诡志以从俗。操笔执觚,足容苏息;积学明经,以代稼穑。是以困而后学,学以致荣;计而后习,好而习成。有似自然,故令吾子谓之自然耳。推其原也,六经以抑引为主,人性以从容为欢。抑引则违其愿,从欲则得自然。然则自然之得,不由抑引之六经;全性之本,不须犯情之礼律。故知仁义务于理伪,非养真之要术;廉让生于争夺,非自然之所出也。由是言之:则鸟不毁以求驯,兽不群而求畜。则人之真性无为,正当自然耽此礼学矣。
论又云:嘉肴珍膳,虽所未尝,尝必美之,适于口也。处在暗室,睹烛之光,不教而悦得于心,况以长夜之冥,得照太阳,情变郁陶,而发其蒙。虽事以末来,情以本应,则无损于自然好学。
难曰:夫口之于甘苦,身之于痛痒,感物而动,应事而作,不须学而后能,不待借而后有,此必然之理,吾所不易也。今子以必然之理,喻未必然之好学,则恐似是而非之议。学如一粟之论,于是乎在也。今子立六经以为准,仰仁义以为主,以规矩为轩驾,以讲诲为哺乳。由其途则通,乖其路则滞;游心极视,不睹其外;终年驰聘,思不出位。聚族献议,唯学为贵。执书レ句,俯仰咨嗟;使服膺其言,以为荣华。故吾子谓六经为太阳,不学为长夜耳。今若以□堂为丙舍,以诵讽为鬼语,以六经为芜秽,以仁义为臭腐,睹文籍则目瞧,修揖让则变伛,袭章服则转筋,谭礼典则齿龋。于是兼而弃之,与万物为更始,则吾子虽好学不倦,犹将阙焉。则向之不学,未必为长夜,六经未必为太阳也。俗语曰:乞儿不辱马医,若遇上古无文之治,可不学而获安,不勤而得志,则何求于六经,何欲于仁义哉?以此言之,则今之学者,岂不先计而后学?苟计而后动,则非自然之应也。子之云云,恐故得菖蒲菹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