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教育研究》2004年第二期目录 (总第四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22:14:40

《社区教育研究》2004年第二期目录      (总第四期)

 

实验区工作

1、  开拓创新,全面推进西城区教育现代化建设……………………北京市西城区区长

……………………林铎在西城区2004年教育大会上的工作报告

 

领导讲话

2、积极推进社区教育实验工作   加强学习型城区和学习型城市建设…………国家教

育部职成司副司长张昭文在北京西城2004学习型城区建设论坛上的讲话

3、树立新的学习观念  创建学习型城区…………………中国成人教育协会秘书长

谢国东在北京西城2004学习型城区建设论坛上的讲话

4、构建终身学习体系    建设学习型城市………………北京市教委专职委员王旭东

在北京西城2004学习型城区建设论坛上的讲话

5、实施“三区战略” 建设学习型城区…………………北京市西城区政府副区长杨义春

在北京西城2004学习型城区建设论坛上的讲话

                                        

专家论坛

6、 社区教育与学习型社会…………………………………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厉以贤

7、推进学习型城区若干问题的基本思考…………………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叶中海

8、学习型社区建设简论……………………………江苏省成人教育协会会长  陈乃林

 

论文选编

9、北京社区教育现状与发展研究…………………………………………高卫东

10、关于我国学习型企业评价体系的研究……………………………………费元鸿

11、关于社区教育实验与学习型城区建设的认识与思考……………………王树仁

12、社区指导下的学习型家庭建设实验研究………………………杨文玉   李  颖

13、建设学习型社区:海淀区社区教育的实践与探索………………………贾述俭

 

经验交流

14、学校教育资源开放与共享的实践与探索…………上海市闸北区教育局  江 蕾

15、整合社区教育资源面临的困难及解决的途径和方式………………………………

………………………………太原市杏花岭区社区教育办公室 孙晓林 郭玉英


实验区工作

 

开拓创新  全面推进西城区教育现代化建设

                     

                ——在西城区教育大会上的报告

林铎

同志们:

为了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和落实北京市教育大会精神,开创我区教育事业发展的新局面,经过认真准备,今天,我们隆重召开西城区教育大会。

在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实现“新北京、新奥运”战略构想的新形势下,今年4月,中共北京市委、市人民政府隆重召开了北京市教育大会,它是北京教育全面迈进现代化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大会深刻阐述了教育在首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对今后一个时期特别是2004年至2010年的首都教育工作,做出了全面的部署,提出了实施首都教育发展战略、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并且科学地回答了如何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问题。北京市教育大会的召开,将对首都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更为我区教育事业提供难得的发展机遇和良好的外部环境。

结合我区的实际和特点,在广泛深入的调研基础上,区委、区政府做出了《关于全面推进西城区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决定》,制定了《西城区教育2004-2010年发展纲要》和《关于落实西城区教育2004-2010年发展纲要的行动计划》的征求意见稿,对今后一个时期我区教育工作的目标和任务,做出了整体规划,提出了具体明确的实施方案。今后几年,我们教育工作的中心任务就是,根据市、区《决定》的精神要求,贯彻、落实《发展纲要》和《行动计划》。

西城区教育大会是我区教育发展进程中的一件大事,对推动我区教育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此时,我们又喜逢第20个教师节的来临。请允许我代表区委、区政府,向辛勤耕耘在教育战线上的全体教师、教育工作者,致以节日的祝贺和亲切的慰问!

现在,我代表西城区人民政府,做西城区教育大会工作报告。

一、西城区教育事业发展的回顾

多年来,在北京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西城区委、区政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始终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深化教育改革,大力统筹、整合区内各类教育资源,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区委、区政府始终坚持把教育工作纳入主要议事日程,各级领导经常深入学校调研,努力为学校服务,为教育发展服务。经过全区广大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各界多年的共同努力,我区以基础教育为核心的各级各类教育,取得了突出成绩。

学前教育水平一直位居全市前列。经过“九五”到“十五”规划的实施,狠抓教育科研和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完善硬件条件,在我区现有的50所幼儿园中,一级一类园已达20所,市级示范园3所,市级卫生保健园1所,市级社区早期教育基地6个。同时,在全市率先开展了健康促进园试点工作。我区已连续三次获得“全国幼教先进区县”称号。

经过多年的辛勤耕耘,我区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一直处于全市领先水平,多所名校已形成品牌优势。我区始终把加强德育工作,作为基础教育的首要工作。我们把握德育工作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得到了增强。广泛建立了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三级德育网络,形成齐抓共管的“大德育”工作格局。德育工作以养成教育为基础,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坚持德育创新,广泛开展了爱国主义、环保、法制、国防、劳动等方面教育,不断改善德育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已初步形成了一支高素质德育干部队伍和班主任队伍,并成立了“西城区小学优秀班主任巡回演讲团”,收到了良好效果,对做好德育工作起到了关键作用。中小学积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和青春期健康课程,广泛建立心理档案,进行团体咨询和心理辅导,极大地丰富了德育的内涵。近年来,我区心理教育工作在全市居于前列。

我们始终坚持教育思想、教育过程、教育质量的全程管理,坚持教研、教改与行政管理相结合,积极推进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以“课程改革、小班化实验、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整合实验”为突破口,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启动了包括培养目标、课程模式等内容的教育改革。实施“小班化”教改逐步成为我区教育改革的特色之一。近年来,我区积极做好高中示范校建设工作,进一步发挥示范校的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截至2003年底,共有18个单位被评为市级科研先进单位;2001年至今,仅小学的各种研究成果获国家、市级评选一等奖就达28人次;广大师生在教育教学、科研、学科竞赛、文艺和体育等各方面多次摘取国家和市级奖项;四中、实验中学、师大二附中、八中已被评为示范高中校,一六一中、十三中、三十五中、外国语学校、铁二中五所学校正在筹建示范高中校;近10年来,我区高考总上线率一直保持在90%左右,其中本科上线率70%左右,重点上线率50%左右;多年来,每届均有300名左右的学生升入清华、北大,其总数和比例一直位居全市之首;多年来,一批又一批的学子在我区受到了良好的全面教育,为他们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特殊教育成绩明显,已形成从学前到高中的“一条龙”特殊教育体系。作为国家社会发展综合实验区,我区对特殊教育事业一直给予特别的重视。聋校普高多年来保持85%以上的高考升学率,2001年达到了100%。学生们在学校里不但学到了知识,同时还学到了一项或多项专业技能。

以市场需求和就业需求为导向,我区职业教育品牌优势得到了大力提升。率先完成了职业教育结构布局调整和优化,现有2所全国重点校,1所省部级重点校,1所专业特色校。4所职业学校共开设了39个专业,其中,“饭


店服务与管理专业”等4个专业,被评为市“现代化标志性”专业和市“骨干特色”专业。2002年,北京市外事服务职业高中被评为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西城区教委、北京市实用美术职业学校、北京市西城区电子电器职业高中、北京市西城区汽车维修职业学校,被评为北京市职业教育先进单位。这些学校培养的学生以其良好的素质,深受用人单位的好评,为我区和北京市的经济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

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创建学习型城区,成为我区教育事业发展的一大特色。社区教育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已从最初的社区青少年教育,向全员、全程和全面的社区教育迈进。2001年,我区被教育部命名为“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近几年,已确立了建设学习型城区的工作目标,学习型组织不断涌现,学习型社区创建工作逐步深入,并初步形成了社区终身教育体系。2002年,我区首家被市教委授予“发展社区教育,促进学习化社区建设先进区”称号;2003年,我区组织的成人教育培训项目,在我市各区县中获奖最多。今年,我们又成功地举办了“北京西城2004—学习型社区建设论坛”,我区发展社区教育的理念和实践,在全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并得到广泛认可。

为切实加强青少年学生校外教育,我们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外活动,中小学艺术、科技教育的普及率逐年提高,科技教育、青少年科技创新能力在全市处于领先地位。今年,13所学校申报“北京市中小学科技教育示范学校”,8所学校申报“北京市中小学生金帆艺术团”,已全部通过北京市教委专家检查团的验收。

科学规划,合理调整学校布局,教育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促进了教育高标准、高质量均衡发展。结合城区改造发展和生源自然下降的特点,通过整合教育资源,将中学由57所调整为45所,小学由81所调整为51所,进一步扩大了办学规模、提高了办学质量和效益。在合并学校过程中,相关学校的校长和干部顾全大局,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表现出了很高的整体素质,为推动我区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很大成绩。同时,我们进一步加大了对学校校园建设的投入,加大了对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的投入,使全区中小学的基础设施装备水平不断提高,教育信息化建设驶入快车道。为了强化对教育资金的管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我区成立了北京首家会计核算中心。市领导对中心的成立及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并要求在全市推广我区的先进经验。通过创办育荣国际教育园区,我区大大拓宽了教育产业发展、国际修学旅游和国际教育合作的途径。

坚持制度创新,两支队伍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充分发挥了主力军作用。近年来,区教工委和教委出台并实施《西城教育系统学科带头人管理规定》、《中小学校长职级制实施意见》等各项规章制度,鼓励和选拔骨干教师步入学校管理者的行列。积极探索实行校长资格认证制度和校长聘任合同制度,在全市率先完成中小学校长职级制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为了促进教师队伍发展,我区近两年较大幅度地提高了学校教师结构工资标准,缩小了校际之间的差距,体现了均衡发展。为了加强骨干教师队伍建设,我区设立了“五四”青年节、“教师节”表彰制度、西城区学科带头人制度,通过开展一系列的评优创先活动,有效地建立健全了激励机制。

督导工作更加科学和规范,教育督导评价制度和实施素质教育评价体系进一步建立健全。逐步完善了综合督导、专项督导、随访督导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督导模式,形成了督政与督学并重的督导工作格局,对教育法律、法规的有效执行,和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教育系统各级党组织,为我区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和政治保证。各级党组织按照党管干部、党管人才、党领导各群众团体的原则,督促、指导基层党组织抓好党员、干部的学习,着重提升党政干部和广大教职工的教育现代化理念,改进学校管理的方式和方法。教育系统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以实际行动坚持党的先进性,不断提高实践“三个代表”的自觉性,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涌现出一批党组织工作有特色的单位,大批优秀共产党员和党务工作者受到表彰。

回顾西城区教育的发展历程,我们更加深切地感受到,我区教育具有深厚的底蕴,整体水平较高,我们打造了较为知名的品牌优势,我们保持了较强的竞争力。2003年,北京市政府教育督导室首次对西城区政府、教委实施素质教育情况进行了督导评价,对西城区教育发展的各个方面,全部给予了最高等级的评价;今年,我区又荣幸地被评为“北京市教育工作先进区县”。这些成绩是对我区教育工作的肯定,更是对我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肯定!在这里,请再次允许我代表区委、区政府,向我区教育战线的广大教师,向所有为我区教育事业做出贡献的各界人士,表示最衷心的感谢和最崇高的敬意!

同志们,西城区教育昨日成就令人瞩目,但是,今后能否继续保持教育先进区县的地位,我们仍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我区要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任务还很艰巨,也面临着若干重大问题,需要认真思考和解决。

我们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一是,教育结构布局仍不尽合理,教育发展还不够均衡。优质教育资源还不能完全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供需矛盾在短时期内还难以得到完全解决。办好每一所学校、办好人民满意的学校任重道远。二是,政府管理教育的职能仍有待于进一步转变。如何转变职能、减轻基层负担、更好地服务于教育仍是政府行政管理部门的一项重要课题。三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与现行的升学考试制度之间还存在一定矛盾。另外,在首都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兄弟区县的教育事业也必将得到快速发展,这将对我区教育传统优势带来很大挑战,我们一定要具有前瞻性,增强紧迫感和危机感。

教育事业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随着首都经济、社会、城市现代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对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我区的教育发展已经进入新的历史性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要以更强的紧迫感和更有力的措施,审时度势,抓住机遇,发展我区的教育事业,全面推进我区教育现代化进程。我们要对从现在起到2010年,教育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主要内容做出科学规划:

二、西城区教育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主要内容

西城区教育改革与发展总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按照北京市教育大会的总体部署,遵循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标,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西城区教育的竞争力,增强西城区的综合实力。建立健全与西城区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教育体制和运行机制,充分发挥教育在“经济强区、文化兴区、环境优区”战略中的基础性作用,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城区。实现西城区教育的全面、协调、优质和可持续发展,不断开创西城区教育事业的新局面。

西城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总目标是:继续保持在首都教育发展中的先进区地位,在全市乃至全国的教育现代化进程中位居前列。以基础教育为核心的各级各类教育实现高标准、高质量均衡发展。初步构建适应首都中心城区区位功能要求、规模适度、结构合理、发展相对均衡、办学质量和效益一流的现代化教育体系,努力将西城区建成充满活力的学习型城区。

西城区2004至2010年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确保教育投入,深化管理体制改革

继续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完善以政府投入为主的投资体制。目前,我区教育投入基数较大,但为了实现教育发展目标,仍要不断实现《教育法》规定的“三个增长”。坚持中央和北京市专款不冲抵“三个增长”的拨付,同时,将教育重大工程纳入全区重点工程建设,另拨专款。我区要率先实现,教师结构工资全部由政府财政资金投入解决,为教育发展与校长依法自主办学创造良好的条件。

大力深化办学体制改革。以承担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现代学校制度》为契机,积极探索研究公办学校转制、民办体制、混合体制等多种办学体制改革,争取把西城区办成“办学体制改革试验区”。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积极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办学,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义务教育坚持政府办学为主,社会力量办学为补充;非义务教育实行更加灵活、开放和多样的办学体制和办学模式。凡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办学方式,均可大胆试验。在发展民办教育方面,要迈出更大的步伐。积极推进教育投融资体制改革,拓宽投入渠道,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逐步建立合理的教育培养成本分担机制,形成以政府为主,社会、企业、个人多方出资办学的投融资体制。在学校管理制度改革中,积极尝试建立由教师、职工、家长及社会各界人士组成的校务委员会,加强和改善学校的管理。

继续落实西城区政府《关于加强和改进教育督导工作的意见》,进一步加强督导机构和队伍建设,强化督导力度。把加强和改进督导工作,作为政府转变职能的重要内容。完善依法行政、依法办学的运行机制。规范、整合各种评价、考核工作。继续实行西城区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和街道教育执法,实施素质教育目标责任制。进一步落实对区属各部门和街道主要领导的教育工作督导评价,健全和完善以督导评价结果为主要依据的公报、通报、表彰等制度。改变完全由教育系统自我评价的状态,建立由社会和家长评价教育的机制,充分发挥他们在教育评价中的作用。

积极探索小学升初中招生制度改革。在坚持免试就近入学的前提下,增加学生自主选择教育的机会,不断完善多种招生方式与计算机“派位”相结合的办法。今后,我区将探索建立更加合理的综合评价体系,研究学校综合评价与计算机“派位”相结合的办法,尽力满足人民群众选择教育的需求。

第二,坚持制度创新,加强两支队伍建设

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干部和教师队伍,是实现我区教育现代化的根本保证。未来的几年,我们将进一步深化干部队伍人事制度改革,继续推进和完善校长资格认证制和任前公示制、校长聘任制和职级制、书记任期制等各项工作。逐步完善干部考核制度,经考核不合格的领导干部将不再任用。干部任用将由过去单一的委任制,逐步建立起具有我区教育系统特点,适应岗位要求的多种形式相结合的制度,从而将干部管理工作纳入科学化轨道。

通过各种途径,进一步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和执教水平。要把教师职业道德的建设和考核,放到教师队伍建设和管理的突出位置。今后,我们要进一步创造条件,大力加强幼儿园、中小学专任教师的培训力度。全面实施教师资格准入制度,全面推行教职工空缺职位向社会公开招聘制度。拓宽教师来源渠道,制定相关政策,投入专项资金,落实西城区人才强教计划,吸引优秀本科生、硕士、博士和骨干教师来西城任教。坚持市、区、校三级学科带头人评选制度,加强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和管理,以骨干教师带动全区教师的发展,使我区教师队伍在整体水平上保持一流,在管理模式上取得突破。

第三,继续推进资源整合,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加强教育对外交流

随着城区改造以及人口的变化,我区将继续重组优化教育资源,落实好教育布局调整方案。在城市改造和小区建设中,抓住机遇,规划建设优质学校和幼儿园。改变幼儿园“南少北多”的状况,扩大优质幼儿园的办学规模。进一步调整中小学校的数额,整合资源,提升各校的办学能力和办学效益,实现教育结构和学校布局的合理,基本上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到2008年,我区学校布局调整的总目标为:幼儿园大致调整为45所,小学43所,中学32所。其中,示范学校要有先进的办学理念和创新的办学体制,要能培养大批优秀人才,要出名师、名校长乃至有影响的教育家。

今后几年,将积极通过财政拨款、贴息贷款、吸引民间资本等方式,分期、分批对所有学校进行改造,改善学校的校园环境和办学条件。为促进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以信息技术应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今年,将为各中小学建齐校园网,实现校校通;今后两年,我区将在北京市率先把学生、教师的计算机配备达到标准,率先为每一个课改班配齐多媒体教学设备,加快建设西城教育城域网;到2008年,所有中学和大部分小学的专任教师,要在各项教学活动中熟练应用网络,各学校要通过信息网络建设,大力提高资源共享程度。进一步提升我区教育的品牌优势和竞争力。我们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学校到国外、境外办学,积极开拓教育国际市场;同时,也要积极吸引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来合作办学,并吸引更多的留学生;进一步建设育荣国际教育园区,使园区真正成为我区乃至全市教育对外开放和国际交流的基地;今后,将每年举办“西城教育论坛”,邀请北京及海内外的专家学者,与我区教育工作者一道,围绕基础教育、社区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的重点、难点和焦点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努力将论坛办出特色,办出品牌。

第四,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深化课程改革,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我区要以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继承优秀文化传统为切入点,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德育工作要始终把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作为主旋律;注重养成教育,大力培养中小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积极组织中小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和公益劳动,陶冶情操、锻炼意志,培养他们的公民意识和责任意识。今后,全区中小学心理教育工作要达到规范化、科学化和专业化。

从2004年9月起,各小学、初中开始进入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新一轮的课改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我区将力求在新教材的选用、地方课程及校本课程的开发和管理等各方面,进行探索和研究,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并为2007年高中阶段全面实施课改实验,奠定坚实的基础。根据未来我区学生生源逐渐减少的教育实际情况,在全面实施新课改实验时,深入探讨教育改革发展的新模式,积极稳妥地推进中小学“小班化”教学改革实验。同时,我们也要积极探索、研究,实施全面素质教育与各级各类考试之间的关系,使我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走在全市的前列。在课改中,要充分发挥示范校在课改中的示范、辐射和带头作用,努力促进我区基础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

第五,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创建学习型城区

积极推进学前教育工作。整合盘活现有学前教育资源,大力推进以社区为依托、以社会力量办学为主体、政府办学为示范的多种形式、多种类型的面向全体儿童的学前教育。通过健全学前教育机构成本核算制度,大力深化办园体制改革。今后,市级示范园再增加3所,总体达到6所,幼儿园全部纳入级类管理,一级一类幼儿园占到园所总数的50%。

加快职业教育改革步伐。坚持以市场需求和就业需求为导向,围绕首都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拓宽专业建设,继续办好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建设1所体制改革校,重点建设2-3个实训实习基地。继续发挥旅游、职教集团、职成教中心和职教协会的服务体系的作用。

加强社区教育,创建学习型城区。我区要在全国创建学习型城区活动中,继续走在前列。未来的几年,将在全区深入开展创建学习型城区工作,大力倡导和营造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完善以社区学院为龙头,以街道社区学校为依托的社区教育组织网络和教学网络。逐年增加社区教育投入,建设规范化、高质量的社区学校。社区学校要积极开展科普教育、法制教育等一系列社会文化培训。继续推进学习型企业、学习型机关、学习型社区和学习型家庭建设活动,着力构建具有我区特色的,较为完善的社会化、开放式终身教育体系。全区各单位要将创建学习型组织活动纳入工作日程,区委、区政府也将就此对各单位进行考核。到2008年,要有半数以上的单位和社区初步成为学习型组织。

第六,加强党的建设,保证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我们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强和改进学校党的工作。要紧密围绕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中心任务,加强基层党组织的建设,把解决教育改革和发展过程中的难点问题,作为学校党建工作的重点,以实际成效来评价和检验党的工作。努力建设一支忠于党的教育事业、德才兼备、结构合理、适应现代教育发展需要的干部队伍,确保我区教育事业健康、快速发展。通过不断优化领导班子结构,在抓好提拔任用年轻干部的同时,继续抓好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真正把综合素质高、有创新精神和办学思路,能推动学校改革发展的优秀年轻干部,及时提拔到领导岗位。注重发挥每一个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使我们的党员队伍真正成为推动教育创新与发展的先锋队。

三、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齐心协力办教育

北京市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而西城区又是首都的中心城区之一。在首都教育现代化进程中,西城区要位居前列。承担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任,西城区责无旁贷。

区委、区政府将继续加强对教育的领导。我区第九次党代会确定了“三区”战略。“三区”战略进一步凸显了教育在我区的地位和作用,为我区教育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教育发展也将与“三区”战略形成良性互动。我区要把发展教育摆在优先地位,同时以教育促进我区的社会经济全面发展。区委、区政府将继续坚持把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纳入主要议事日程,坚持把推进素质教育纳入政府各相关部门的考核内容。教育投入是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的根本保障,区委、区政府在制定我区各项计划时,坚持实行“教育优先”,继续坚持实施“三个增长”。

为了实现我区教育现代化,区政府各职能部门要高瞻远瞩,深刻认识到发展教育事业的重大意义,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并落实到工作计划之中,用更大精力、更多财力支持教育事业的发展,共同为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各职能部门要转变管理教育职能,牢固树立为教育部门提供优质和高效的服务意识,为教育发展创造优良环境。要在发展观、教育观和人才观上有新的突破,要有敢为人先、敢于跨越的精神。各级领导、各部门要认真学习、宣传《决定》的精神,切实把《发展纲要》和《行动计划》落实到工作职责之中,扎扎实实、锲而不舍地去解决教育面临的一个个实际问题。

我们一定要重视校园安全工作。公安、交通、卫生、工商、城管大队和教委等部门,要通力合作,加强对校园周边环境的综合治理,切实落实防火、防盗、防中毒、防爆炸和防侵害工作,为学校创造一个安全、整洁和文明的环境,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教育管理职能要进一步转变,教育监督与服务职能也要进一步强化。要把加强和改进教育督导工作,作为政府部门转变职能的重要内容。区教工委、教委和督导室,在编制定员不变的情况下,可以进行内部科室、职能及人员的调整。今后,将建立教育评价协调小组,整合教育评价运行机制,把教育督导评价与教育行政部门的各种评估、评价、评比与考核有机地统一起来,减轻基层的负担,加大校长的办学自主权,促进学校的自主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西城区教育基础底蕴雄厚。作为国家级可持续发展综合实验区、全国现代学校制度实验区、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我区有着深厚的教育基础和丰富的教育资源,办学规模、教学改革、科研成果和教育优势较为突出,教育整体水平较高。拥有一批在北京乃至全国都有影响的名校、名校长和名教师,他们具有科学的办学思想和创新的办学理念。深厚的教育底蕴和宝贵的人才资源,将为我区实现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宏伟目标提供有力支撑。我们要用好人才,继承和发扬优秀的经验和做法,挖掘潜力,充分发挥我区多年来形成的教育优势。

教育是中华民族的千秋伟业,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要始终铭记自己的神圣职责,率先垂范、淡泊明志、爱岗敬业,要有超越自我、追求卓越的精神,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不断探索和实践教育创新。我区各单位、各部门,也都要尊重教师,大力营造尊师重教的氛围,多为教育办实事,多为教育排忧解难。

同志们,让我们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齐心协力、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增强紧迫感和使命感,为实现我区教育现代化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

 

 

 

领导讲话

 

积极推进社区教育实验工作  加强学习型城区和学习型城市建设

———在北京西城2004学习型城区建设论坛上的讲话

教育部职成司副司长   张昭文

首先请允许我代表教育部职成司,向西城区学习型城区建设论坛开幕表示热情的祝贺,同时也欢迎各地社区教育实验区的代表感谢大家,特别是感谢北京市西城区这些年来对社区教育所做出的贡献。

刚才听了杨区长的报告非常受启发,非常受鼓舞。北京西城应该是全国经济教育最发达的城区之一。他刚才介绍,人均GDP已经达到了5300美元,人均收入14000元,北京西城的教育特别是过去的基础高中阶段的教育,在全国都是非常出名的,那么它的这个水平,应该是代表了中国发达城区的水平,发达城市的发达城区的水平。这些年来社区教育也有了非常快的发展,这个社区教育的发展应该说跟整个教育的发展它是紧密联系的。

西城区早就普及了高中阶段的教育,它这个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目标已经实现了。刚才讲辖区内的27%的居民已经具有了高等教育学历教育水平,我们看了一下资料,目前西城社区教育的居民参与率在75%左右,这个水平在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里也是比较高的,管理体制是非常健全的,从区街道到社区居委会都有专门的机构或者有专人来管理。学校网络体系比较健全,区有社区学院,街道有市民学校,居委会也有市民的教学点和学校。网络体系基本形成,而且把各有关方面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了,不仅有纵向的学校网络体系,而且有横向各个单位的教育指导中心,还有各个企业、行业的积极性。另外,体制比较健全,区政府按照辖区内人均一元钱,各街道也有很多渠道积极筹措经费,另外各个单位也投入了很多经费来发展社区教育,现在职了一个非常好的规划,刚才我注意听到了2008年它有四个50%,50%的机关、50%的企事业单位、50%的社区、50%的家庭,要健全学习型组织,应该讲这个目标也是提的非常好的,所以我想西城有很多经验和作法值得我们学习,另外在这次会上,有很多社区教育的先进地区将在会上介绍经验,陈乃林、叶忠海、厉以贤等专教授要作学术报告,那么我想这次社区教育的论坛,一定会进一步交流总结各地好的经验和作法,把我们社区教育实验区推动到一个新的水平,那么借这个地方我也想简单地通报一下社区教育发展的情况和今后要做的主要工作,这两年全国社区教育,有了一个比较快的发展,到目前我们现在的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有六十一个,所在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已经拓展到了33个。加上各市确定的实验区,现在全国一共有230多个实验区,占到了全国城区的1/4以上。在经济教育落后的一些云南、贵州、新疆等这些地方,也确定了实验区,所以从总体上来讲,社区教育的规模在不断扩大,另外,社区教育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投入机制基本形成社区教育实验区基本建立了区街道和居民委员会三级管理体系,各有关部门的积极性也就调动起来了,形成了政府领导下,教育部门主管,各有关部门共同推进的这么一种运行机制,同时,投入体制包括我们的教师配备,包括经费投入,也有初步的制度和必要的保障,社区教育培训率在不断地提高。从2002年的统计来讲,全国28个实验区参加培训的人数是570万,占到了社区居民的30%,大概有一半的社区教育实验区的培训率超过了40%,2003年的时候,28个实验区的培训率是700万,从人数培训率超过了35%,在一些地方社区教育创造了很多好的典型,现在有很多地方比如向西城建立了“市民学习周”、上海建立了“市民网上行”的活动,很多地方利用社区学校建立社区超市,社区学校提供各种培训项目使居民自主选择学习项目,建立了市民学习卡,建立了学习档案和学习台帐,从这些方面来讲,对市民的学习都提供了必要的保障。从总体上来讲,现在的社区教育基本覆盖了社区的全体居民,也基本上能够满足社区居民的教育培训需要,应该讲在不少地方已经从社区教育逐步发展到建设学习型城区,建设学习型城市。

我们的社区教育现在,不仅仅是在单纯的在搞社区教育,它已经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立学习化社会,作为一项重要的抓手,它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但是现在社区教育发展中还存在很多困难和问题。社区教育的定位在不少地方还没有纳入重要的议事日程,投入体制现在还没有充分地建立起来,从整体上来讲,我们社区教育发展日前在城区也还有1/4,就作为我们国家来讲,现在的发展的面还不太强,培训率现在还是不高。所以我想,今后我们要按照党的十六大,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人才建设的决定,按照国务院大力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决定和2003年—2007年教育发展振兴行动计划的要求,对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立学习型社会,包括加强职业学习组织的建设,加强职业教育,加强成人教育,都有非常明确的要求,我们要按照上述文件的精神,我们考试社区教育今后要抓好八方面的工作:一个要进一步扩大全国社区教育的范围。现在我们还有一部分省没有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努力争取把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扩展到每一个省、自治区;第二个各省要进一步扩展自己的社区教育实验区;第三个层次对经济教育发达的地区,特别是普及了高中阶段教育人均GDP在3000美元以上的城市,我们要普及社区教育。因为十六大提出2020年,全国基本上实现小康目标,从经济上来讲人均GDP3000美元以上,从教育上来讲,它是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现在从东部发达地区的城市来讲,它基本上已经达到了这个目标,所以我们日前人均GDP3000美元以上,基本普及高中阶段的城市普遍开展社区教育,这是第三个层次。广泛开展多样化的社区教育和培训,要充分利用社区内各类教育和文化等资源,拓展社区教育资源,但是这个仅仅是在社区教育实验区,从日前情况来看,从社区教育实验区发展也是很不平衡的,有一些地方发展地非常好,还有一些地方培训率还是在20%左右。我们去年新批准的一些社区教育实验区,相当一部分在中西部地区,过去它作为一个普通的城区,现在变成了国家的实验区,但是我想基础还不是很扎实,这里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所以我们想内容需要进一步拓展,抓好重点人群的教育和培训,日前,青少年的校外教育是党中央和国务院非常关注的,要重视,另外呢,外来人口的教育,特别是我们这些中心城市,吸纳了大量的人口,对流动人口、教育、在职人员的教育,下岗失业人员的教育,都应该成为我们关注的重点。另外,我们也希望社区教育的年培训率在实验区至少达到50%以上,有条件的地方应该达到85%以上。

当然这个我们还是一种设想。通过这种发展水平来讲,在我们城区高中阶段的教育基本普及,很多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大众化的阶段,但是我们现在全国成人培训比例还非常之低,2002年全国职教会上提出了职工教育每年培训5000万人次,农民培训1。5亿人次,这是一个什么样的要求呢,就是我们职工每年培训率要达到40%,农民培训率要超过30%。坦率地讲,我们现有一部分实验区还没有达到这个要求,我们希望实验区能够率先达到这个目标,应该讲现在各级各类教育里面最薄弱的就是成人教育,也是社区教育实验区要重点抓好社区内的成人教育,所以我们希望各个实验区在这个方面能有一个比较快的发展,至少达到50%,有条件的地方希望达到85%,因为,作国我们国家来讲高中阶段普及85%才基本     那么讲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我们至少要在50%以上,所以成人教育,特别是社区居民的培训率能够有条件为地方达到85%,日前发达国家成人的年培训率一般都在30%以上。最发达的国家是在50%。丹麦、瑞士、美国、芬兰,现在成人的年培训率都在50%以上。这个培训它是超过100学时的培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第五次国际成人教育大会上曾经提出成人每天学习1小时,我想我们达到1小时的目标非常难,提倡每周学习1小时,一年保证30学时以上。因为我们国家统计成人培训率是学习30学时以上。我们现在距离人人学习,时时学习,处处学习的目标应该讲差距还是很大的,实验区能够实实在在的把成人教育率先抓上去,把我们这个短腿抓上去了,那么我们的各项的教育都有一个进一步的发展,积极创建各类学习型组织,日前教育部和全总等九个部委,正在积极推动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的活动,在青岛要开会,同时要表彰一批创建学习型的先进组织和先进个人。我们也希望通过社区教育,继续创建学习型单位,力争在2005年的时候,实验区有30%至40%的组织单位和家庭能成为学习型的组织。

目前我们司里也正在和有关省市的教育部门跟行业、企业共同确定一批创建学习型组织的直接联系单位,我们也希望推出一批在创建学习型组织方面有突出贡献,或者有新思路新模式的这么一些典型。为全国学习型组织的建设提供新的动力。第四方面,进一步加强社区教育实验区的制度建设。2001年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对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投入机制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我们合理能够进一步完善了各方面的制度建设,第五个方面,进一步加强社区教育队伍,这个很多地方都有好的作法。包括西城,包括上海的闸北、天津的河西,向街道派驻社区教育干部,另外呢,就是各个学校,包括朝阳,过去它利用中小学面向社区广泛开展培训,有很多好的经验和做法,现在要形式制度化。第六个方面,积极推进社区教育示范区建设,我们想抓紧制定评估标准,然后组织管理人员组织专家开展必要的培训,然后通过评估创建一批示范区,把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第七是加强学习型城区和学习型城市建设,北京、天津、上海、杭州等地方通过发展社区教育促进学习型城区建设的运行一种模式。现在全国已经有40多个城市提出了学习型城市建设的目标。有一些地方还有非常细致的实施方案,前年我们司里专门召开了座谈会。今后,我们会进一步加强研究同时我们也希望各个中心城市能够在这方面率先做好这个工作。第八抓紧加强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建设,教育部已经确定了在适当的时机要开展终身学习法为制定工作。教育部正在积极做前期调研,那么我们希望通过终身学习法的制定,为包括社区教育、成人教育在内的方方面面的教育培训提供更有力法律保证。同时教育部也在加强终身学习,终身教育体系、学习化社会的研究。一方面是教育部有关研究机构和司、局正在做这个工作。另外,我们也在积极争取世界银行能够支持中国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应该讲,发展社区教育建立终身教育体系,建立学习化社会是中国教育,包括中国社会发展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变更,和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社区教育在里面承担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希望在这场伟大的变更和过程中,我们城市的社区教育能够有一个更快更迅速的发展,我们也希望社区教育从中心城市向中小城市,从城市向农村逐步地推广发展,为构建我们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化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仅供参考)

 

 

树立新的学习观念  创建学习型城区

————在北京西城2004学习型城区建设论坛上的讲话

中国成人教育协会秘书长  谢国东

今天来自全国近20个社区教育的实验点。还有北京市各城区的社区教育工作者聚集在这里,共同来探讨交流创建学习型城区的经验探讨构建学习型城市、学习型社区这样的一个内在规律,从而推进我国的社区教育,构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全面发展。这是一次重要的会议,在此,我代表中国成人教育协会,也代表中国成人教育的朱新钧会长对论坛的召开表示衷心的祝贺,也对全国广大的社区教育工作者表示诚挚的敬意。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战略目标。这是对我全改革开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面布署,是团结全国人民在新世纪新阶段继续前进的政治宣言,更是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的奋斗目标和行动纲领,对我们来说创建学习型社会不仅是一项紧迫的任务,更重要的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因此每一个人,每一个单位、每一个地区,特别是北京,都应为此做出努力。

西城区在创建学习型过程中是一个先进单位,自86年以来西城区就提出教育社会化,社会教育化的理念,及时地以青少年为主社区教育转变成为面向全社会全体成员,全程全员全面的社区教育,以后又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确立了建设学习型城市为核心的学习型社区教育为工作目标,积极推进学习型社区的创建工作,使西城区的社区教育进入了发展阶段,杨区长讲到的区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社区教育体系,建立了三级社区教育管理体系。区里有社区教育委员会,街道有街道的社区教育委员会,195个居委会也分别设立了主管社区教育的主任和委员,负责落实社区教育的工作。另一方面建立了以社区学院为龙头各级各类成人学校市民学校为主体,以信息网络教育为现代化教育手段的社区教育培训网络。同时在街道创建学习型社区,在机关事业单位创建学习型组织,在居民中创建学习型家庭,从而使社区教育活动有生有色开展起来,取得了显著的成果。这是值得庆贺的和发扬的。在本次论坛上将有各地实施社区教育的单位介绍他们宝贵的经验,众多的专家学者发表他们潜心研究的成果。借这个机会,谈一点认识,也就是在社区教育开展过程中,对教育和学习认识的一个转变。我们所说的教育是为社区学习者服务的一个教育,过去我们开展的各类教育大都带有明显的组织色彩和功利色彩。尽管那个时代的教育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很大作用。但是忽视了学习者各种形式的学习需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教育观念应有一个根本的转变,教育为社区学习者服务应成为我们一个很重要的观念,一方面要指向社区每一位学习者,每一位学习者个人的需求,在自身发展学习爱好的需求,教育观念的根本改变,更能体现学习型社区的本性,其最终目的促进每个人的才干不断开发,个人价值不断地体现,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学习也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学习,在学校里的学习才是学习,对于校外的学习别认为是非正规是没有价值的。然而进入信息社会,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发展,改变了我们的学习方式,甚至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社区教育也应该树立新的学习观念,也就是承认一切形式的学习。它的价值、它的作用,当然我们不贬低学校学习的作用和学校学习仍然是我们取得知识的一种手段和途径,但不是唯一的。在未来社会每个人都应该是时时学习、必须通过各种形式、各种途径的学习。所以一切正规、非正规、正式非正式的学习都应该预以承认,树立自主的学习观念,在不断地学习活动中,不断探索前进,充分调动学习者的热情和创造性,让学习者能够在活动中取得乐趣,自己认为在这里谈两个对教育和学习的一个看法。教育应该为学习者服务,为学习服务,各位代表,我们正生活在一个迅速变革的时代,学习已经不局限于学校教育、学龄前历教育,不局限于学历文凭。学习是一个独特的价值取向,是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方式,这就是时代的特点,每一个社区教育工作者都应该积极投身到这样一个建设中来。             

(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仅供参考)

 

 

 

构建终身学习体系 建设学习型城市

———在2004北京西城学习型城区建设论坛上的讲话

北京市教委专职委员   王旭东

很高兴能来参加这样一个论坛,首先我代表北京市教委对这次论坛的举办表示祝贺,对各位代表从全国各地来的各个社区的搞社区实验的代表和一些专家表示热烈地欢迎,北京市在4月27号召开了全市的教育大会。这是一个市委市政府开的一个教育大会,不是一个普通的教育工作会,在这个教育大会明确了到2010年北京要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这样一个目标,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初步构建终身学习的一个体系,要把北京初步建成学习型城市,建设学习之都,最近市领导也我们要落实教育大会的目标。要深入的开展建设学习型城市,把北京建设成学习之都这样一个目标,进行深入地实践和研究。

西城区在这方面可以说是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过去几年里他们一直在做各全国实验区一直在探索在实践,我们在教育大会上,西城区也是受表彰的。北京市教育先进区县之一,所以我们也是从北京市建设学习型城市这样一个大的目标出发,也特别希望,各个区县实践起来,探索起来,摸索出一些经验,在全市推广。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我们西城区为我们其他的一些区的探索,更需要我们全国各个区帮的好的把经验带过来交流。那么更需要我们的专家进行指导,所以有这样的一次会,我想,肯定是一次能够对我们西城区的学习型城区建设,对我们北京市的学习型城市建设能够起到非常好的促进作用的一次研讨会,所以也代表北京市教委,对我们西城区做的努力,对我们与会的专家们表示衷心的感谢,最后预祝这次论坛取得圆满成功。

(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仅供参考)

 

 

实施“三区”战略  建设学习型城区

——在2004北京西城学习型城区建设论坛上的讲话

 

北京市西城区政府副区长     杨义春

 

 


 

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学习型城区建设论坛”,共同研讨在新的形势下,全面加强社区教育实验,积极推进社区教育深入发展的策略、方针和规划,交流建设学习型社区和学习型组织的实践经验和理论研究成果,这对我们西城区来说是一个极好的学习机会。下面我先作一个发言主要讲两个问题,一是我区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与社区教育的基本情况。二是西城实施“三区”战略,推进学习型城区建设的基本构想。

西城区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与社区教育的基本情况:

(一)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西城区是北京市中心城区之一,面积31.66平方公里,人口78万人,下辖十个街道办事处和195个社区居委会。西城区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经过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发展,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九·五”以来,西城区提出并实施了“大力发展五业,重点建设五街”的总体战略,经济实力有了较快的增长。国内生产总值年均递增11.7%,到2003年已达347亿元,人均GDP达到5300美元。财政收入年均递增11.15%,2003年达到34.38亿元。在商业、金融业、房地产业、文化旅游业、科技信息咨询业飞速发展的同时,西城区积极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党政机关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积极推进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建设,使社会各项事业得到了大幅发展,人口素质和生活质量有了新的提高。户籍人口中大专以上的人口已超过27.8%,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4000元,恩格乐系数为38.4%,全区人均绿地面积达到10.36平方米,人均公共体育场地达到0.81平方米。登记失业率控制在1%以内,再就业率达到70%以上。人民群众整体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二)社区教育发展和学习型城区建设的基本情况

在经济社会各项事业飞速发展的同时,我区社区教育得以大幅度发展。我区社区教育起步于1986年,最初以青少年社区教育为突破口逐步拓展为全员、全程、全面的社区教育。2001年,我区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后,社区教育各项工作进一步加强,以建设学习型城区为核心的社区教育工作目标得到确立,学习型组织不断涌现,学习型社区创建工作逐步深入,2002年5月我区被评为北京市首家“发展社区教育促进学习化社区建设先进区”。目前,全区初步形成了社区终身教育体系,在推动西城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1、建立了社区教育三级管理体制

区政府成立了社区教育委员会;全区十个街道都成立了街道社区教育委员会,成员包括辖区内各中小学、幼儿园、宫馆家和中央、市级教育文化科技单位;全区195个居委会都设有分管社区教育的主任,负责落实区、街社区教育工作计划,开展市民各类教育培训活动。

2、建立了社区培训学校三级网络

一级:西城社区学院,即西城区文明市民学校总校。

二级:全区十个街道都成立了街道社区教育中心(文明市民中心校)。

三级:全区195个居委会都建立了基层市民学校。每年培训市民在30万人次以上。

3、形成了以社区学院为龙头、街道社区教育中心和各类社区学校为主体、居委会市民学校为基础的社区教育运行机制,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社区教育活动。

4、创建学习型组织的工作不断深入

——在机关企事业单位开展学习型组织试点。目前,区卫生局、劳动局、教委、外经贸委、妇联、药检局、审计局、实验二小、北京33中学、华利佳合公司等数十个单位都积极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活动。华天饮食集团公司被市教委评为“北京市创建学习型企业先进单位”。

——在街道开展创建学习型社区活动。目前,西城区学习型社区试点扩大到月坛街道汽南社区居委会、阜外街道万明园社区居委会、厂桥街道西四北社区居委会等48个居委会,占全区居委会总数的25%。学习型家庭创建工作逐步深入。2002年3月表彰了70户区级学习型家庭。目前,部分街道学习型家庭已达10%。

5、广泛开展以提高市民整体素质为核心的教育培训活动

各街道依托市民学校对全体市民开展了普法、妇女、卫生、职业技能和各类社会文化生活教育,有力地提高了市民素质。丰盛街道丰汇园居委会、月坛街道三里河一区居委会、展览路街道朝阳庵居委会等先进市民学校举办的培训与社区教育活动已制度化、长期化。2003年9月,二龙路街道社区教育中心和月坛街道社区教育中心被市教委评为“北京市示范社区教育中心”。

2003年10月12日——18日,西城大力开展2003年“市民学习周”活动。十个街道、195个社区居委会和辖区内数十个单位,在市民学习周期间共举办保健、科普、法制、外语等培训近500 场,参加市民达到数万人。

6、社区教育保障机制基本形成——区政府2001年设立了社区教育专项经费,每年按常住人口人均1元的标准拨付,同时各街道也利用多种渠道解决社区教育经费。

——将社区教育纳入依法治教轨道。区政府教育督导室坚持每年对各街道发展社区教育情况进行检查。

——建立了激励机制。区委、区政府每年对实施素质教育、社区教育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

总之,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西城的社区教育实验工作不断加强,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果,这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实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形成学习型社会,加快学习型城区建设的步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实施“三区”战略,积极推进学习型城区建设

(一)实施“三区”战略,坚持发展创新、富民强区,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中心城区

2004年初,西城区第九次党代会提出,未来五年,西城区要以发展创新,富民强区为主题,全面实施经济强区、文化兴区和环境优区“三区”发展战略,开创全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新局面,力争在北京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走在前列,把西城区建成体现中国特色和首都气派、历史与现代有机融合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中心城区。

“经济强区”战略,就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结合区情特点,大力发展金融业、商业、文化旅游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增强经济综合实力,为发展各项事业提供坚实的经济基础。“文化兴区”战略,就是要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利用文化教育对区域发展的推动作用,整合文化教育资源,繁荣文化事业,培育文化产业,挖掘文化底蕴,提升文化品质,促进文化与经济、政治的融合,增强以文化为底蕴的发展力和竞争力。“环境优区”战略,就是要加强生态环境、人文环境建设,提升环境魅力,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增强环境吸引力和整体竞争力。

未来五年,西城区将在发展现代服务业方面进一步扩大优势,大力发展金融配套产业,做大做强金融业,是金融业成为西城经济发展的引擎;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在重点领域取得突破;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推进传统商业向现代流通业转化;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深度挖掘体现古都文化、首都特色的文化旅游资源,推进旅游、文化产业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西城区将加快西单现代商业中心区、北京金融街、西外旅游商务区、德胜科技园、什刹海历史文化旅游风景区和阜景文化旅游街等六个功能街区建设,加快市政基础设施体系建设,为2008年奥运会提供便捷的交通环境;建设更加


优美的生态型城区,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

(二)积极推进学习型城区建设,为实施“三区”战略、建设现代化文明城区奠基

我区实施“三区”战略,坚持发展创新、富民强区、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中心城区的规划和目标,对我区社区教育实验和学习型城区建设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积极开展社区教育实验、构筑终身教育体系、创建学习型城区,体现了全区人民的要求和意愿,也是我区实现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近年来西城坚持把建设学习型城区作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区的重要内容,作为实施“三区”战略的奠基工程,放在了区委、区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

第一、坚持积极倡导“教育社会化、社会教育化,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新理念。提倡工作学习化,工作、学习、生活一体化。提倡自主学习、团队学习、系统学习。

第二、坚持动员全区各部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积极投入到社区教育实验和学习型城区建设中来,努力将建设学习型城区的要求落实到现代化建设的各项工作中;

第三、坚持把社区教育实验和学习型城区建设与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区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和全国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工作紧密结合起来,重在建设,重在发展;

第四、坚持把社区教育实验和学习型城区建设纳入“建设新北京、迎接新奥运、发展新西城”的整体规划之中,不断提高市民综合素质,不断推动西城的经济建设、城市建设、环境建设,从而进一步加快首都中心城区现代化进程。

为此,研究制定了建设学习型西城的整体计划、总体目标和保证措施。

1、明确建设学习型西城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我区建设学习型城区的指导思想是:以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发展创新,富民强区,全面实施经济强区、文化兴区和环境优区“三区”发展战略;坚持“以人为本”,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通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社区教育与培训活动,基本满足社区居民多样化教育需求;广泛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的活动;建立起社区教育网络,实现学者有其校;社区各类教育资源得到有效整合,社区教育的质量和办学效益显著提高;全区形成较完善的社区教育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构建起全员、全程、全面的终身教育体系。在2010年前初步建成学习型城区。

2、明确了建设学习型西城的主要任务和工作措施

坚持体制创新,积极推进社区教育社会化管理,进一步完善社区教育管理体制

进一步探索和完善“政府统筹领导,教育部门主管,有关部门配合,社会积极支持、社区自主活动、群众广泛参与”的社区教育管理模式,不断完善区政府——街道办事处——居委会三级社区教育管理体制,发挥西城区社区教育委员会和各个街道社区教育委员会的统筹领导作用。

加强西城区社区教育协会建设。进行社区教育管理社会化的研究与实践。

(2)坚持机制创新,加强社区教育网络建设,进一步完善社区教育培训体系

进一步完善我区纵网、横网、信息网三网交叉的社区教育网络,形成以社区学院为龙头,以各级各类社区学校、市民学校、成人学校为主体,以中小学、幼儿园为依托,以职能部门教育中心为指导,以网络信息技术为现代教育手段的社区教育培训体系。

——不断完善社区学院、各街道社区教育中心(街道文明市民中心校)、社区居委会文明市民学校三级纵向社区教育网络。社区学院(即区文明市民总校)要充分发挥社区教育的龙头作用。

——健全横向社区教育网络。在我区原有教育指导中心(即胎教、家教、特教、外来人口教育、妇女)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全区各教育指导中心的建设。

——构建社区信息教育网络。办好“北京西城社区教育”网站。

(3)认真贯彻中央四进社区的文件精神,积极开展“教育进社区”活动,把教育进社区作为教育系统领导与教师的一项重要工作,充分开发、利用和拓展社区教育资源。坚持全区的中小学、幼儿园、成人学校、校外教育机构2005年前都要向社区开放。要积极承担社区服务功能,为社区居民提供教育与文体活动场所,在节假日及课余时间向社区居民开放。要充分利用社区内已有的各类教育资源,最大限度地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并发挥更大的作用。

——开展教育进社区活动。进一步发动全区中小学、幼儿园、宫馆家、成人学校走进社区开展社区教育活动。在教师、中学生和小学高年级学生中广泛建立志愿者队伍,以专职、兼职,定期、不定期多种形式进社区开展广泛的教育培训活动。

——区教委在每个街道都要建立一所社区学校,开设外语、计算机、音体美,法制、科普、保健等适合市民需求的课程。同时继续做好每年选派中小学教师和成人教师下社区活动。

(4)认真总结试点经验,进一步加强学习型组织建设。充分调动和发挥我区各级机关、事业单位、企业、社会团体、家庭、个人参与社区教育活动的积极性,使学习成为干部、职工、市民的内在要求。

——坚持树立服务型、学习型政府理念,转变政府职能,优化政务环境,改变政府形象。要求全区各党政机关要率先开展学习型机关、学习型政府的创建工作,研究制定学习型机关、学习型政府的标准和评定办法,要把学习型机关、学习型政府的创建工作和干部继续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和文明机关的评选及党政领导干部的考核紧密结合起来。通过持续的学习培训来改革组织自身,不断提高机关整体素质。2008年前要力争有50%以上的党政机关成为学习型单位。

——充分发挥华天饮食公司等学习型典型企业或事业单位的示范作用,在全区进一步开展创建学习型企、事业单位活动。2008年前要有50%以上的事业单位成为学习型单位的企业成为学习型企业、学习型事业单位。

——在各街道继续深入开展创建“学习型居委会—学习型楼组(胡同)--学习型家庭”三级学习型组织活动。2008年前要有50%以上的社区成为学习型居委会和学习型楼组(胡同),50%以上的家庭成为学习型家庭。

9、更加广泛开展不同类型人培训。以成人教为重点,充分利用市民学习周、健康大课堂等形式,认真抓好在职人员岗位培训、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老年人群社会文化活动、弱势人群提高生存技能培训、外来人群适应城区社会生活培训等,同时抓好社区内婴幼儿教育、青少年学生校外教育。

10、加强社区教育的保障机制和服务体系建设

——进一步完善对社区教育的督导机制和投入机制,逐年增加对社区教育的经费投入。

——完善服务体系包括建立志愿者队伍、专兼职教师和社区工作者队伍,市民教材编写、学习型城区理论研究、网络服务系统等内容。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代表,北京西城是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我们的学习型城区建设工作,作为社区教育实验的重点工程,仅仅两年多的时间,许多工作尚在摸索和实验或试点之中,我上面介绍的情况是我区社区教育实验和学习型城区建设的基本情况和基本构想,还很不完善,还需要在实践中检验。我们渴望学习兄弟省市、兄弟区县的先进经验,也愿意和各地代表进行切磋,同时希望得到各位专家学者的指导。

 

 

  社区教育与学习型社会

————在2004北京西城学习型城区建设论坛上的报告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厉以贤

这次的内容大概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学习社会,或叫学习型社会,第二部分是社区教育,侧重说明社区教育跟学习型社会或跟学习型城区建设是什么关系。

第一部分,学习型社会的内容。首先讲建设学习型社会在我国怎样提出的,可能大家都很清楚。同时,有些文章里也都讲到这一内容。一开始,应该是01年5月,江泽民在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分会上提出建立“学习体系”,创建“学习型社会”。02年9月,北京师范大学100年校庆时,在人民大会堂开了一个非常隆重的大会,在这个大会上,江泽民又作了一个讲话,讲话里讲到推进教育体系的创新,逐步形成适应终身学习需要的学习型社会,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学习需求。还有一个特别重要的,大家也都清楚的,就是党的十六大的报告里,把这个问题明确的提出来,放在党的大会里,这种情形并不多。十六大的报告里,原话是这样的,“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些是我们一些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人在党的大会上提到的重要内容,要列举还可以列举一些。

学习型社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呢。大致给他概括起来几点。一个,也就是说,学习型社会是终身自由的学习社会,第二个,学习型社会是知识在全社会便于获得,畅通流动,集体共享的社会。还有一点就是,学习型社会是持续创新的社会。要解释的话,这三点可以解释半个小时,我想时间就不花在这上面了。因为这些内容,大家都容易理解。只不过,每个人说法侧重面不同,我是从这个角度给他来强调了。

下面一个问题,也是大家都说的,报告里边也讲到的,一个建设学习型社会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第二个建设学习型社会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第三个建设学习型社会是提高我国综合实力,实现新跨越的需要。在文章及发给大家的材料中,都有这方面的内容,只不过有的可能说这几点,有的说那几点,都是正确的。你给他列到七点、八点,也都是可以的,这个没什么关系,也不用解释了,在文章里有些已讲的比较多了。

下面侧重要讲的学习型社会是怎么回事,也就是涉及到学习型社会理念的问题。因为我前面讲了学习型城区是从这个角度延伸下来的,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对不对,所以,你把这个系统掌握了,那么关于什么是学习型社会,什么是学习型城区,怎么去建设他,跟社区教育什么关系,这个是基本的内容,或说核心的一个内容。不了解这个,那有许多问题,你就谈不上了,底下可能引起各种误解,这部分内容也可能有一些大家是看到过的,熟悉的,有的也可能再重温一下,有的也可能会觉得有点新的内容,那么,学习社会的理念,请注意一下,我这里也没有给他加上化,也没有给他加上型,就是讲学习社会,因为我们这个概念,按我的看法,是从外面来的,不是我们国家自己独创的,人家早就有了。要是翻成英文的话,而我们中国人往往有这么一种特点,总要给他加上一些什么东西,学习化也好,学习型也好,乃林在他文章里还专门做了一下区别,挺有意思的,按我的看法的话,也就是说,在我们使用过程当中,你可加上学习型,学习化吗,可能以前是都用学习化,十六大提出后,提学习化的已经不多见了。那么,你提学习社会,也照样是可以的,这个没有什么关系的。那么,从70年以后,迈向学习型社会成为世界主导性的教育思潮,到了90年代,在一些发达国家已经进入了具体实施的阶段。应该说,在国际上,比我们要早的多。而我们许多的观念,有许多是从西方吸收过来,当然要跟中国的实际相结合。所以,你绝对不可能来割断历史的,那么,这里,我们还要来说明一下的,所谓学习社会也好,学习型社会也好,只不过是从一个侧面来强调这个社会的问题,大家可想到,我们有许许多多关于是什么社会的提法,比如说,好几年以前,非常热门的是知识经济社会,哪个时候特别强调知识经济,大量的文章,都在写知识经济是怎么回事,在报刊出现的频率比西方比外国要高的多,在那一段期间,因为就好象编成了一个热门的东西。同时,也有一个提法,叫知识社会,也是西方提出的,跟教育结合起来,然后又把这个东西提出来,按我的看法,还应该是第一个,因为哪个时候在知识经济泛滥的时候,然后,把这个口号给提出来了,后来,大家也用的比较多了。又比如说,大家都知道的,提信息社会,对不对,技术革命吗。你所谓信息社会,那么,他是强调信息的作用,从这个侧面来说这样一个问题,所以,我说这个意思,也就是说,大家不要把这样一个学习型社会,看做是什么一种很特殊的这么一种社会,你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你去说他。你要说是文明社会,那你跟学习型社会有很多共同的内容,你西城区讲到三区建设,经济强区、文化强区,又提到教育强区,只不过是你从一个侧面来强调你这个区是以什么来作为主要内容,或以什么来作为一个切入口,如此而已。

这是我自己的看法,所以不要把好象学习社会这个东西,看作一个什么是我们国家创造的,什么新兴的那么一种东西,有许多说法,而这些说法,我们可以拿过来的,又可以结合我们的实际创造的,来发展的,这是应该的。所以,我想这个应该是来说明一下的。比如说,好多年以前,包括我自己都提到了应该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现在十六大特别强调这个问题,以前也提到一个社会经济的发展,不能以GBP作为一个唯一的衡量指标。这在好多年以前,我们都提到了,对不对,但是当时也可能没有意识到,或是不太注意到这个问题。那么理论上说,你是超前的,也许在这个时候,在我们国家,在上面没有推动的时候,有一些领导人,他自觉的意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意识到这样一个理论的先导,也可能他做上去了,他就成为一个典型了,往往是这么一个问题,所以我想说这个问题的话,也就是说,特别是我使劲推动的,那么不能够就看眼前,也不能就看左右邻居,都是怎么做的,对不对,你应该有这种理论指导下的这种超前意识,这就是一种领导水平,或是领导的艺术,那么这是题外话了。

发达国家,学习社会机构和组织有很多的,列举一些,首先,一个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好多重要的书,就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一个重要的经济合作与经济发展组织,一个是欧盟,再有就是欧洲议会,还有就是国际劳工局,还有就是世界银行。世界银行在我们国家也是做的比较多的。那么在学习社会这个领域里面,很多的,比如,美国的高等教育委员会等等。我们应该弄清楚,也就是现在希望国家这一类的基金会,在推动这些事情发展中起着很大的作用。那么这种情况,国家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很好的出现。这个也是我们社会发展的程度不够的这么一种体现。所以我们现在还有靠政府来推动,对不对。但是慢慢地,那么应该政府也要重视,但是一到这些中介机构,怎么来推动,民间怎么来推动。我们发展的有这么一个过程,现在逐渐的在往哪走。

在下面列举一下,就是学习社会的理念,是因为首先是由西方提出来的,怎么一个发展的过程,大家都清楚,概括起来说,学习社会的提出,一般始于1968年美国芝加哥大学的校长,有许多文章都讲到这种内容,那么哈金斯一个定义,列举出来了。他是这么说的,任何时候,不只提供定时制约的成人教育,而且以学习成就人格形成而成功的价值的转换,实现一些制度所追求的目标的成功社会。这是他的原话翻译过来的。从这个内涵,我们可以看到几点,因为他是最早提出来的。他强调了一个要终身学习,且通过这样一个终身学习,来确立正确的学习价值观,这个观点应该是很有价值的。同时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思想,把学习和教育的本质,回归到促进人的发展上, 也是我们现在强调的。学习社会应该强调人的发展问题,以人为本。再有一个,他强调的人文博雅教育,这个应该成为终身学习重点一个重要部分。这是哈金斯强调的一个思想,再一个强调的是发展人技能,还有特别强调,发展批判思考的能力,这些需要的内涵,对我们都是很有价值的。下面要提到一个重要的书,,就是《学会生存》这本书。我不知道大家看过没有,我们在提社区教育也好,这应该是一本必读的书,都是很有价值的。那么我们在搞社区教育也好,做学习型城区也好,一本必读的书。在书里讲到,学习社会中教育不再是经验分子的特权,也不是某特定年龄的专利品,他是全体社会中每个人一生所享有的。《学会生存》这书特别强调个体的自我肯定,个体的自我独立,使人真正成为真正的自己。这在他看来,学习社会,对一个为教育而充分动员的社会,这应该是这本书里核心的一个内容。再下面一本书,也是大家比较熟悉的,《学习的内在的财富》,并有两个翻译本,第一个翻译本,比较早,《教育财富家藏》,翻译成这么一个名字。但是,前面翻译成教育,应该说是不对的。因为他英文是学习,应该是学习,而不是教育,所以第二个版本的翻译更正确一些,那么这个也是我们必须要读的这么一本书。那么在这本书中,提到两个中心思想,一个是终身学习,第二个是教育的四个支柱。我想,我们搞教育的,教育的四个支柱问题,都应该比较熟悉的。那么这里面就强调了终身教育学院建立在四个支柱的基础上,怎么四个支柱呢,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习共处,学会发展。现在,我们国家把这四个“学会”也可以扩张成五个,也可以扩展成六个、八个,这都有的。搞教育的都比较清楚的,那么翻译上也可能不太一样,特别是最后一个,学会发展,他的英文是,学会生存,这本书的标题是一模一样的,这个却很难翻译,所以翻译学会生存,也可以,假如说翻成发展,更切合他里面的内涵,大家看有不同的翻译,能理解也就可以了。这是非常重要的一本书。因为不可能有更多的时间,把一些内容介绍了。在我的书里列举了好多,大家有兴趣,可以去看去,讲到这些以后,我们需要对什么是学习社会,做一个鉴定了。下面是我自己对他做的一个鉴定。现在看起来,有许多人做的鉴定,做的定义,也基本上是大同小异。这里面有些东西要强调的说一下。我自己对学习社会下了这么一个定义,下了这么一个界定,指以学习者为中心,这个中心问题,以终身学习、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组织为基础。前面是一个中心,下面是两个基础,在下面以保障和实现满足全体成员的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获得社会自身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后面三个,实际上,也是我们要实现的这种目标,对不对,想是这么三个内容,那么你要落脚点,因为你讲什么什么社会,那么落脚点应该说,他是这样的一个社会,也就这么一个内容了,学习社会中好理解了。强调了两个基础,这两个基础,并不是所以人都共同强调了,有一部分学者,也强调了这个,有一部分学者,并不强调这么去表达。我认为,因为这是一个重要的内容,建立和完善终身学习和终身教育。这是一个基础,还有一个基础是学习型组织。这个是迈向学习型社会的两个基础。

出发点和归属点是什么,他的出发点和归属点就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获得社会自身可持续发展,就这两个,应该是你学习社会的出发点和归属点。你建设学习型城区也是这个出发点、归属点。这个内涵都是一样的。不能说,建设学习型城区和学习型社会不一样。还应该有个关键,关键在哪呢。强调了这么几点的,一个是全民学习权的保障,一个就是社会各种学习资源的有效整合,还一个形成有利于学习的环境。这个是迈向学习社会的关键。这是我的观点。我认为这三点,应该是关键,是重要的。你怎么去衡量他。再有强调一点,下面一个问题,学习社会前面讲到了,如何界定里面基础出发点是什么。下面要说基本内涵和特征,应该是什么。这个不同的人,归纳的方式不一样,也可能有的提到,有的没提到,因为每个人的视角不一样,没有什么关系,我们也不求一个统一的。大家感觉里面有什么可取的,你就可以拿去,我强调了这么一些,一个是学习将成为一种人的自身发展需求,再一个学习将成为社会的人员,整个生命期的。我想不用解释了。因为没有时间,这个应该都理解,你要讲的话,会讲好多内容。再一个强调,学习的成果,这是改变正在进行的实践,你学习总要改变现状吧,这是应该来强调的,再一个要强调的就是学习社会,是社会发展的一个目标,结果,跟着这个建立学习型社会,一个动态的持续的发展过程。我是不太相信这种口号,我在08年也好,2001年也好,我就要把我的城市,城区建设成学习型城区和学习型社会,有那么快吗,对不对。这个问题大家可以考虑,这里面可以理解的因为任何一个领导人总要提出一个目标。有了这个目标,他可以活动,他可以有活动,对不对,非常可以理解的,你这个目标,定的近一点,积极性可能会更高一些,这是非常可以理解的。但是你应该强调,这是一个过程,而你所谓这个目标,不过是一个阶段性的目标,对不对,现在我们常常讲到,到那个时候,什么东西要10%,什么东西要30%,是不是。我们中国人,你要定个百分之多少,肯定可以给你超额完成的,对不对,但到底是不是这个东西,是另外一回事。所以呢,恐怕这两个要能更好地结合起来,我并不是说不要定目标,有了目标以后,更应该强调过程,而通过过程证明你这个目标能达到什么程度,这是我的观点,再一个跟前面结合起来的,建设学习社会,一个不断奠定基础,创造条件的过程,能够说我们现在的基础,奠定的那么好了吗?能够说我们所应创造的条件都应具备了吗?恐怕哪一个都不敢夸口说,我什么都有了,好,即使你是北京也好,上海也好,所以你总要不断的来创造条件,这样应该明确,哪些条件,我还要不断的提高,这是很重要的,还有强调一个重要一点,就是建设学习型社会,一个全民的行动过程,不是少数人的过程,也不是完全领导的主观意识决定的,到底老百姓能发动到一个什么程度,能够体现你到底是什么一个情况,这些都应该作为我们的一个特征,一个目标来考虑。

下面要强调学习型不等于学习,这不是同等的概念,好象是有了学习了,那就是学习型了,不是这么个意思,所以应该强调,学习型社会只跟体制创新相适应的,这么一种社会制度,是一个制度型的一个东西,不是说大家都学习了,就是一贯学习社会了,不能够这样一个概念,完全等同起来,就个人而言,学习将成为持续终生的、有自觉的、理性的的活动。但是要是每一个都把学习做为自己生命的活动,并且是主题的,谈何容易啊!这就个人来说,就社会来说,建立起终身教育的体系,各种社会组织、社会群体,都将成为学习型的组织,也就两个基础,终身学习,终身教育体系的基础和学习型组织的基础,这两个在我们现在来说,还要创造条件,并不是现在你已经做的很好了。这个时间在后面来讲,会涉及到这个内容。前面把一般性的东西都说了。下面再具体一点,就是说学习型城市、城区,他的基本目标是什么。从我的观点来说一下,建设学习型城市城区的基本目标,这里我想提醒一下,既然你叫学习型城市,城区,那么你应有你本身的特点,对不对,不要把文明城市的建设搞成一模一样。-也就是说你把文明城市也可说成是学习型城市,你也不要把建设国际化大城市这个内容,完全当作学习型城市的内容,就是说,既然你要强调这个东西,那么你应该突出他自己本身的这些内容,我想这个常识大都应该知道,我自己是强调了这么几点:一个是树立先进的学习理念,再一个是树立公民学习的氛围,社会化的学习网络,这也是一般人都会提到的,社会化的学习网络,没强调,但我把它突出出来了,再一个建立终身学习、终身教育体系,象什么是终身学习、终身教育体系,下面我还要继续讲一下,再有把各类组织建设成为学习型组织,这个内容下面还要讲到。再有一个是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因为你讲学习型,那么当然要强调这个问题。还有通过学习来促进创新,创新是学习社会里面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和特色,一个是充分发展人类资源的潜力,还有一个就是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那么你有了这个基本目标还不够,还应该有什么样的运行机制,应该有什么样的保障体制,因为你要建设,这个机制的问题是不可回避的,这个必须要来强调,那么强调了这么些机制,机制有许多在别的地方也都强调的,只不过是你结合学习型城区的建设是怎么做的而已,一个就是动力机制,通过树立共同的愿景,曾强组织跟个体的内动力。共同远景大家看过圣吉的“五项修炼”,那么大家知道这个词的翻译是台湾给他翻译过来的,现在我们也都接受了,也在用了,第二个就是约束机制,通过各种规章制度,人与组织的行为,把外在压力变成内在的动力,这个道理大家也都是清楚,再下面一个就是激励机制了,我们也是做的,就是制定相关政策,定期考核和表彰来激发个人和组织追求知识超越自我的热情,超越自我这也是圣吉“五项修炼”来讲到这样一个内容的,还有一个就是竞争机制,增强危机感和竞争意识,不但提高个人和城市城区的综合竞争力,为人自身和城市城区的发展来积蓄动力,这个危机感的问题,也可能有一些城市城区不见得意识得到,所以我是希望能够重视这样一个问题,特别是做得好的,那么恐怕不太有这样一种危机感的这种意识,但是你没有危机感的意识,那么你也可能脚步会放慢了,因为你应该看到我们现在即使你在国内也可能是做得好一些了,但是你要跟国际来比的话,你的差距不是三年五年,也可能十年八年,对不对?所以是这个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再下面一个就是投入机制了,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制定财政基本政策和优惠政策,实际建设跟现代信息建设,营造良好的环境,这个投入机制也是重要的,最后一个机制是创新的机制,就是学习是创新的基石、创新是学习的目的,应该看到这么一个关系,所以这个大家都会说道目标创新的问题、体系创新、制度创新、组织创新的问题,这里面都有丰富的内容,关键就是我们在做的时候,怎么去真正的、有创造性的做去,那么从我们推动社区教育这么多年,那么深深感到下面有丰富的创造力,尽管我们理论是先导的,但是理论一般来说都是原则性的,给你指明一定方向的,而生动的、新鲜的、丰富的、具体的东西都是下面创造的,这跟我们理论的方向是一致的,但是创造出这种鲜活的东西来,从我们社区教育的实践过程当中、推动当中,因为已经推动了十几年了,都感觉到这个是很突出的。学习型城区建设同样也是这样的,这些材料里面其实也已经有很多创造性的、鲜活的,有的可能自己意识不到,那么专家与实际工作者结合,也可能会点得更明确些,可能就是这么个作用。那么机制这部分讲完以后,那么我想下面应该分别的把两个机制说一下,因为你两个机制搞不清,那么你学习型城区建设也是不清楚的,下面我们先来讲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组织比较典型的说法就是圣吉的几个表述,圣吉的第五项修炼已经很普遍了,我们国家你要是来启动学习型组织,那么这个是一个很经典的书,这本书看起来读的时候是挺费劲的,也出了不少解释的书,个人有个人的看法,下面又有几本书也是圣吉的。圣吉的书是这样表述的,所谓学习型组织就是充分发挥每个员工创造性的能力,努力形成一种学习群体与组织,个体价值得到体现,组织绩效得以大幅度提高,学习型组织首先是从企业开始的,后来逐渐逐渐扩大,扩大到其他的领域,扩大到其他的方面,那么从圣吉的定义里已经比较看得懂了,再强调一下,圣吉关注的核心是作为组织的系统学习能力,

                       (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仅供参考)

 

 

推进学习型城区若干问题的基本思考

在北京西城2004学习型城区建设论坛上的报告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叶忠海

 

我想讲四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就是,学习型城区的基本内涵和基本特征的问题,第二个问题,学习型城区建设的指导思想,第三个问题是与大家讨论大都市中心城区它的发展目标和特色问题,第四个问题根据这样的发展目标,对我们大都市中心城区社区教育工作有些什么启示。

首先讲第一个问题,学习型城区的内涵和基本特征问题,最近上海市开了一个教育工作的会议,我们的市领导在会上讲了,他提出这样个命题,说要建设一个以学习型城区为特点的终身教育体系,这个观点,我看了以后我看不懂,也不可理解,学习型城市它是作为一个终身教育体系的特点提出来,我真的看不懂,也不可理解。所以我感到有必要,既然到这么相当多的领导对什么是学习型城市是这样理解,我想到有必要对学习型城区的内涵和基本特点一起来做一些研究探讨,我记得,“非典”的时候我很感激北京市教委4月17日邀我做了一个专题,在专题演讲里面,我对理解学习型城市谈了一点自己的体会,我认为对什么是学习型城市,因为学习型城区是城市的组成部分,所以我们要理解学习型城区的话,那当然首先要理解什么是学习型城市,那么我对理解学习型城市的话,我认为可以从我角度加以理解,从城市发展角度来理解,那么什么是学习型城市呢。它是一种以知识经济和知识社会作为它深刻的深层次背景和发展空间的这样一种不断学习和创新发展的城市。如果从现代城市管理学角度来理解的话,什么是学习型城市呢?它是一种以学习和教育职能作为城市最本质职能的这样一种城市。第三从城市社会学角度来理解,所谓学习型城市,它就是以城市空间形态为特征的这种学习型的社会,如果从教育社会学角度来理解的话,学习型城市它是以终身学习和教育体系为基础的,这样一种人人都能终身学习的这样一种城市,所以我认为从不同角度,对学习型城市能不能作这样一个综合的表述。我是这样的表述的。以知识经济和知识社会作为深刻的深厚的背景和发展空间的,以学习和教育作为这个城市最本质职能,以终身学习教育体系为基础的,能够保障和满足城市居民学习的基本权利和终身学习的需求的,从而能够有效的促进城市人的全面发展和城市可持续发展,这样一种不断地学习创新发展的开放型的城市。我的看法,把学习型城市作为终身教育体系中的特点这样提出的话,我认为是本末倒置的。所以我们今天是2004学习型城区建设论坛,那么首先对学习型城区、城市的内涵到底是什么,我认为具有丰富的内涵,不能仅仅作为终身教育体系一个特点这样来看,什么是学习型城市、城区?既然是论坛,我可以提出我作为一个学者可以提出与上海市领导不同的一些看法。学习型城市、城区的基本特点,我在上海多个场合以及全国有关城区都谈了我的观点,我认为学习型城区它的基本特点有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学习理念的普遍性。具体来说就是在学习型城区的中间,我们强调学习是城区的最核心理念,在这样的观念指导下面,城区里面每个市民、每个单位、每个组织都具有比较强烈的学习的意识,能够把学习作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生活手段。作为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也就是说,把我们的这种认识统一到全球首届终身学习大会上来,全球首届终身学习大会在1994年在意大利罗马召开的,在这个大会上,阿门作了一个基调报告,他在基调报告里面说:“终身学习与其说是一种教育观念还不如说是21世纪人们的一种生存理念,是人们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生活手段。”所以我认为学习型城区的话,它首要一个基本特点就是学习观念的普遍性,学习作为学习型城区的一种核心观念。

第二个方面,就是学习行为全员性和全程性。在上面学习观念的指导下面城区里面的每个单位,每个组织,每个个人不能够把学习作为一种自觉的行动使整个城市形成一个浓厚的学习氛围,那么学习活动成为这个城区的一种良好风尚,也就是学习成为城区的一种时尚、一种良好的风尚,我认为这是学习型城区的第二个方面的基本特点。

第三个方面,就是学习机会的平等性。我们刚才讲了学习机会的平等性,在学习型城区里面能够保证和满足城市居民的学习基本权力和终身学习需求,所以在学习型城区里面,每个居民包括处境不利的弱势人群和特殊人群。比如说下岗待业失业人员,下乡返城无业人员,支边返城无业人员,残疾人员,外来工及其子女人员,托生家庭人员,社区老人,家庭妇女,还有新生人员,他们同样可以受到都有平等的受教育权,以及对教育学习的学习权。

第四个方面:学习和教育体系的社会性。学习型城区是以学习和教育最本质最主要的职能,既然把它作为最主要最本质职能,那么学习和教育和城区形成互动,相互交织构成一个社会化的学习的终身教育体系,这种体系关系到所有单位组织还有个人。超出了我们传统理念上的学校范畴,这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家教育委员会提交的《学会生存》报告里提出的,把教育这个功能扩充到社会的各个方面。

第五个方面,就是创新发展的特质性。这个特点至少告诉我们以下三个特点,第一点,在学习型城区里面创新就是学习型城区的一个灵魂。第二个特点告诉我们学习型城区的建设它趋向在于两个发展,一个是城市人的全面发展,一个是城区的可持续发展。创新发展特质性的一个是城区的可持续发展,告诉我们学习型城区它最基本的品格在于为每个城区的居民提供一个不断学习、创新发展的良好的社会环境,我认为这是学习型城区一个最基本品格,使每一个城区的居民超过前人,能够充分开掘聪明才智,能充分展示它的人生社会价值。所以我认为,街、城区它是一个以人为本的城区,它是城区及其居民大有作为创新发展的这样的城区。

我们理解学习型城区的基本特点,归结起来是这么五个方面,第一学习理念普遍性,第二学习行为的全员性、全程性,第三学习机会的平等性,第四学习和教育体系的社会性,第五创新发展的特质性。我们对学习型城区的基本特点能不能这样理解,请大家一起研究思考。因此,我认为绝不能把学习型城区建设仅仅看作是终身教育体系一个特点。这是我今天给同志们讲的第一个问题。我认为这是个基本问题。这样问题搞清楚以后,我们的建设的方向目标就比较明确了。不然的话,什么是学习型城区,学习型城区我们理解不够全面,不够清晰的话,那么我们建设的行动创建的行为就要左右摇摆。就不可能强有力的向前推进,这个我在上海很有体会。因为我正在承担上海市一个重大课题,创建学习型组织的重大课题。我对上海市创建学习型城市现在做了一个比较全面客观的评析,创建学习型城市的长处、优势在哪里,问题在哪里,不足之处在哪里,我们学者比较客观,这个问题看的比较清楚,既报喜也报忧,这是我今天为什么要讲这个问题,这是第一个问题,请大家一起研究思考。

第二个问题,学习型城区建设的指导思想:

因为指导思想明确,我们的建设的目标更为明确,建设行动更为正确。指导思想当然是很多的。比如说大家一致公认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这是无可非议的,我们开展社区教育创建学习型城区,我们确确实实以我们的实际行动来贯彻落实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我们确实为老百姓做好事。从这点上我们应是心安理得的。除了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外,我想今天与大家一起研究怎么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作为指导的问题。前几天我在闸北区辅导员队伍第二任培训的时候,我讲到了怎么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作为指导的问题。各位同志我们可以回顾一下,2000年中央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后,2002年11月份党的十六大政府报告提出要尊重保障人权的要求,到了2003年10月份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正式提出以人为本的思想。到了2004年3月份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定,修正案里面又进一步提出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2001、2002、2003、2004年,中央这一系列的提法,使我深切的体会到,现在我们的中央确实是把以人为本的思想作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为全民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出发点和最终归宿。那么我们创建学习型城区,创建学习型城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我们创建的活动也必须以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作为指导,那么下面我们研究一下什么是以人为本思想,从这些角度来讲,以人为本的思想就是指人本身,他就是人类社会的根本和主体,应该将人作为人类社会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来促进人的自由的全面发展,所以以人为本的思想从哲学的角度来讲的话,它既是一种哲学的理念,也是一种价值的追求。从管理学的角度来讲,以人为本的思想最基本的最实际就是什么呢?就是它指管理活动中间,应该把人作为管理活动的核心,作为一切管理活动的主体和本源,作为管理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这是管理学的出发点和归宿。那么根据这样理解的话,所以我们说以人为本的思想。我们在创建学习型城区过程中间,怎么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问题,我们能不能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提醒。

第一个方面,创建学习型城区应该充分体现人是目的的思想。它不是一种手段。这就告诉我们创建学习型城区它的最终的价格取向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最终目的就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那么城区的可持续发展它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城区老百姓的全面发展问题。我很欣赏西城区的研究报告,社区教育与社区发展这个之间关系,是非常一致的,上半部分是教育社会化,下半部分是社会教育化。最后集中到一点就是人。人是教育社会化和社会教育化的一个结合点,也是核心点。一个核心点就是人的全面发展。所以我们开展社区教育,创建学习型城区,最终的目的最终的价值取向就是促进人的发展。一个方面体现人是目的的趋向。

第二个方面,我们创建学习型城区要充分体现人作为主体的思想。这就进一步明确创建学习型城区要体现人的主体性。那么怎么体现人的主体性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四点来体现人的主体性。第一点,要根据人的需要,以人的需要为根据来开展社区教育来创建学习型城区,来体现社区教育创建学习型城区的服务性。无论我们说的社区教育的内容也好,方法也好,我们都要根据城区居民的需要为依据来设计社区教育的内容与方式。第二点是我们要尊重人的学习的选择权,在我们成人教育的领域里面,把尊重人的成人的学习的选择权,看成是一种伦理道德教育的伦理。提高这样的高度,所以我们要体现人的主体,我们就是要尊重我们社区居民学习的选择权。第三点,还要尊重人的教育参与权。来营造组织社区居民来参与,社区教育学习型城区建设。第四点,人的自主管理性,我们在开展社区教育创建学习型城区怎么体现社区居民自主管理问题,所以我认为这个体现人的主体性,反映到我们创建学习型城区里面,社区教育中间,仍不能体现刚才讲到的四点,根据人的需要做依据,要满足人的需要。第二点要人的学习选择。第三人的教育参与权。第四人的自主管理性问题。

第三个方面,创建学习型城区要充分体现人作为尺度的思想,这就告诉我们评价社区教育,创建学习型城区效果怎样,它评价的主要主体是社区居民,应该以社区居民的知晓度、认同度、参与度、满意度来评价我们社区教育工作到底开展的怎么样。我们创建学习型城区到底作的怎么样,所以要把人作为尺度一公尺一公尺的来衡量,这是第三方面。

第四个方面,创建学习型城区应该充分体现人是一个完整自我的思想,这就进一步告诉我们创建学习型城区我们不仅要为了人的一切,不仅是为了一切人,而且我们要为人的一切服务的问题,完整的自我,不仅要为人发展某个阶段职业需求服务,而且要为人的终身发展服务,促进人的终身全面发展问题,所以我认为人是一个完整的自我。创建学习型城区,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为指导的话,我认为有实实在在的内容的。

能不能从刚才以上讲的四方面来体现。第一方面是体现人的目的的事情。第二方面,要充分体现人是主题的事情。第三方面要体现人是尺度的事情。第四方面要体现人是完整自我的事情。通过这四方面,我们在创建学习型城区中间,怎么来把以人为本的思想真正落实到实处,当然我们要完全作到以人为本的话,它是一种教育的社会的理想,当然不可能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在现阶段一步到位,但是我们明确了这个指导思想,通过我们努力可以向这个方向目标来迈进。我想这完全是可能的,把我们社区教育创建学习型城区作为坚实的桥梁,通过这个桥梁向理想的目标社会迈进。

第三个问题,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我们在这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我们大家一起来回顾一下可持续发展理论它的历程问题,最早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英国学者罗思培他提出了协调论,他在三十年代提出协调论以后,就是我们现在将的协调发展,协调论后,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到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在协调论发展的同时,美国学者又提出了和谐理论,主要指分析人和自然关系中间要达到一个自然环境与人类生活之间的和谐发展,这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和谐论的观点,这个观点在整个世纪发展很快,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联合国授权的环境发展委员会,提出一份研究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这份研究报告,在这份研究报告里面提出了正确可持续发展理论,1992年6月份,联合国召开了环境发展大会,上面通过了里约热纳卢宣言和21世纪议程,当时183个国家和地区在这个宣言上面和议程上面签了字,进一步明确可持续发展这个理论和战略,作为整个世界今后各国发展一个共同的发展战略,在这个基础上面,1994年我们中国发表了《21世纪议程》在这个议程里面,提出了我们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问题,这个战略内涵是相当丰富的,它主要观点就是把人口、经济、社会、环境、资源之间要相互协调发展,在满足当代人需要的同时,也不会使后代人需求的这种人力受到诚信影响,直到危害这样一种发展战略,这种战略它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呢?就是协调论、核心论,可持续发展性,它的内在机理呢?是整体相关性,它的基本方针是协调发展,持续发展,重复利用。基本原则呢?开发利用和保护并重,是一个以人和自然为本的发展观。我为什么要回顾这样一个发展观,这样对我们理解今天党和国家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在这基础上面, 2003年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协调的科学观,以这样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我认为这是当今生态文明时代新的发展观,那么创建学习型城区,是城市化的一种形态,也是城市化发展的一种过程,既然是一种发展形态,一种发展过程,当然我们,学习型城区的建设也应以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我们一个观点,就是不能以20世纪30年代开始提出的协调论来协调我们的科学发展观,我认为这样不够科学不够客观,所以提出可持续发展论和可持续发展观,那么以这样为指导的话应体现以下五方面的协调发展呢?在创建学习型城区过程中间我认为有以下五方面的协调发展:

第一方面:人协调人与城市自然之间发展,我们既要城市和自然可持续发展,我们更要明确它的目的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二:协调教育与人、经济、社会之间的发展,在创建学习型城区建设过程中间,我们既要坚持把学习教育作为城区的最主要最本质的职能,又要把这种学习和教育与城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的问题协调好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第三方面:城区与郊区之间的发展我们既要注重城区的社区教育发展,更要重视转型期过程中间的农村社区教育发展,使城区和郊区的社区教育得到相对的均衡发展,在上海浦东新区嘉定区也好,都有这个问题,浦东新区有两块,一块是城区的社区教育,一块是农村的社区教育,这两块怎么协调发展的问题,嘉定社区教育是处在转型期,北京海淀区也是这个问题,

第四方面:协调社区与社区之间的发展问题。我们既要注重国家的全国的社区教育教育实验区内部的发展,又要带动其他的社区教育发展,西城区10个街道195个社区居委会,应怎么协调发展?

第五:社区内部不同人群之间发展问题。首先要考虑我们社区教育工作者,社区骨干培训发展问题,但是又要带动社区其他人群的教育发展,特别是关注、关怀社区内的弱势人群、特殊人群的教育培训,所以我认为创建学习型城区,个人中间怎么以科学发展理论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五个方面协调关系争取处理好。是不是这种情况,创建学习型城区的指导思想。第四方面我认为还要坚持以区域理论为指导。因为学习型城区建设,它是一种区域开发、区域建设,学习型城区是一种区域开发,作为区域开发性质的这种学习型城区,它必须遵循区域发展理论,要反映区域发展的特点,区域发展特点很多,我就提两点供同志们参考。第一点:多层次性的特点。我们区域开发多层次特点指的是什么呢?区域开发这个系统之间,这种多等级性,多层次的这种特点,比如说:北京区域西城区分区域,下面十个街道是子区域,全区域、分区域、子区域它体现了多层次的特点。第二个特点:区域联系和相互之间的特点,一个区域要生存发展,它必须要有区域联系,一种区域的联系的话,有相当复杂多样想的联系,自然、经济、人口移动的联系,有社会的联系,有甚至于政治、管理、组织联系等等。那么我们西城区同样是这样,我们西城区与其他区和相邻区有不同不一样的区域联系,因为有区域联系,它势必有区域之间相互制用问题,各个要素它有相互制用问题,人口与人口之间,人才与人才之间相互制用,教育与教育互相制用,不同要素之间相互制用问题。所以区域联系和相互制用这也是区域理论的一个问题。

这样的区域特点,多层次的特点,学习型城区必须要整体性的协调发展。刚才,我们分析了多层次性特点,多层次性特点从根本上规定了每个区的开发,每个区的建设,都是处在这种中下等的等级性的系统之中。第一层次的、下一个层次的,这个社区建设开发区域建设要受到高一层次的区域建设的制约。我们西城区的区域开发,学习型社区的建设,受到全国的、北京市发展的制约,所以我们不能离开高一层次的区域开发、区域建设来谈我们城区的建设和开发问题。作为城区的建设和开发,我认为必须树立两个观点,归宿的观点,要把我们城区的建设归宿于城市的建设,作为整个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归宿高一层次区域开发、高一层次区域建设,作为高一个层次城市开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个观点,全局性的观点,第一,我们城区的建设和开发、我们学习型城区,应该以城市的建设和开发要求为依据,也就是说今天我们西城区的建设必须要以北京市的建设和总的要求为依据,来考虑和规划我们西城区的学习型城区建设的目标战略问题。这是说城区和城市之间的关系。第二,就是城区和城区联系,也就是分区和分区的联系,那么刚才讲的区域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从根本上决定了每一个区域的建设,每一个区域的开发,都处在区域的开发的网络之中,每一个区域的开发,必须要考虑相应区域的影响和相应区域的作用问题,比如说,西城邻近的海淀区、东城区的区域发展阶段对西城区建设开发的影响,城区和城区之间的相互作用问题要考虑。所以,我认为,学习型城区建设,还要以区域,以人为本,这是我今天和同志们探讨的第二大问题。我们学习型城区建设的指导思想,除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外,我在这里重点谈了另外三个指导思想,一个坚持以人为本思想,坚持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区域理论为指导,这是我今天给同志们探讨的第二大问题,第三个问题,大都市中心城区的建设的发展目标和特点的问题,也就是说今天我们探讨建设学习型城区,首先有个定位的问题,城区的定位问题,我记得张处长一次科技会上,我们这里的郑建国主任,他上去以后做了一个发言,他把我们西城区定位,定得很准,首都中心城区的社区教育发展问题,后来,我在点评的时候,我说,郑主任他的发言定位定的很准,首都大都市中心城区的社区教育问题,所以,我们建设学习型城区,首先有个定位的问题,定位定的准以后,那么你的目标、你的特色、你的重点是什么,都比较明确了。因为我们今天在西城区开这个会,我想第三问题呢,给大家探讨一下大都市中心城区的社区建设发展、学习型城区建设和发展的目标和特色问题,这个问题我没有把握,我抛砖引玉,提出来,供大家参考,我认为大都市中心城区目标,在21世纪初,要建成怎么样的目标呢,我想提出来,供大家参考,我认为21世纪初我们大都市的中心城区,建设学习型城区的话,总体目标是不是可以这样讲,建设成为以信息化为基础,以生态文明和多元文化融合为特色的,具有创新精神和活力的,这种国际化的现代学习型城市,国际化的现代学习型城区,从而促进了城区人的全面发展,促进城区向知识化、向全球化,可持续发展,总体目标的话,这样思考,以信息化为基础,以生态文明,多原文化融合为特点,具有创新精神和活力的,这种国际化的现代学习型城区,来促进城区人的全面发展,促进城区向信息化、全球化,可持续发展。

因为最近我在思考上海在创建学习型城市的问题,我准备出本专著,思考上海到2010年到2020年总的学习型城市的目标是什么,当然我的想法,跟我们领导的想法是不一样的,我们领导就把学习型城市作为终身教育体系的特点,所以我在思考这个问题,我对这样的总体目标做点具体说明,第一,以信息化为基础,也就是说,在这段时间里边我们要基本实现信息化的基础,也就是要基本实现数字城区。到了数字城区的话,这个特点很多,跟我们社区教育、教育学习有关的至少有两点应该是明确的,第一,我们要基本完成社区居民的学习的信息化网络,这点我们西城区是做的不错的,第二点,城区居民,网络学习的参与率应该高于其他城市,这是一点,要基本实现以信息化为基础,也就是基本实现数字城区。第二,以生态文明为特点,初步形成生态城区。我看了一下你们杨区长的这个报告,我们想到一起来了,杨区长,他在昨天讲,西城区有三区战略,经济强区、文化兴区、环境优区。环境优区里边提到生产者要把西城区建设成为生态城区,要初步形成生态文明城区,我认为至少有四点要求,第一点要求,我们的城区居民树立了生态文明的观念,初步了解和掌握了生态文明的知识,废弃了过去这种几千年以来的反自然的文化,过去我们提出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人和自然为中心,这种反自然文化,这是一点。第二点,我认为建设生态城区的话,我们的政府,城区的政府,应该制定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这种政策、法规和制度,使我们的环境保护法制化、制度化。第三点,我认为生态城区还应该体现在,我们要废弃过去掠夺自然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应该向自然界学习智慧,要建立一种新的技术方式,新的人员形式,要经营没有污染、没有废料这种生产。第四点,要建立一支具有生态文明观念的、掌握可持续发展知识和能力的这种高素质的、专门化的生态文明的建设队伍。我认为生态城区以生态文明为特点的话,至少有这么四点要做到,我想提出来,没有把握,提出来,和大家一起来研究。第三,以多元文化融合为特点,也就是初步形成国际化城区,我们这里来了不少了,南京的,大连的,青岛的,我们今后的方向都是要国际化,这个方向发展,成为国际的城区。那么多员文化融合为特点的,怎么来体现呢,怎么来衡量呢,我想是不是可以从下面三点来衡量,第一点,人口和人才的构成多样化,也就是说外籍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外籍人士占整个城区人才的比例,能够有比较大幅度的增长,有比较大幅度的上升,第二点,多员文化融合的话,就是一个城区的工作语言的多语种化,非本土文化能够达到一致同仁,第三点,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员,不同文化背景的城区,居民能够参与城区建设和社区管理,像上海浦东新区的话,已经有这个苗头,外国人,外籍人士,参加社区管理,我们的居民委员会里面有外籍人士,为居民委员会的委员,那就是不同文化背景的,这个人员都能积极参与城区建设和社区管理。能不能从这么三点来衡量多员文化融合的特点,来初步形成一个国际化的城市。第四,具有创新精神和活力,我想,至少有这么几点可以考虑,第一点,创新成为城区发展的灵魂,创新成为城区居民的需要,第二点,城区积极开拓创新空间,营成一个创新的社会氛围,第三点,城区涌现一大批创新的项目,创新的科研项目,创新的单位,创新的企业,建立一个创新的网络,第四点,城区的知识创新指数高于其他城市。第五,人的现代化程度,我记得美国的学者,写的一本书,叫《现代人的理论模型和方法》,在这本书里面,现代人的现代精神,主要表现这么四点,第一点,他认为,人的现代精神反映在参与精神,每个公民都应该成为参与性的公民,具有丰富的知识来参与城区建设,来参与社区管理。第二点,他认为,人的现代精神,自信精神,应该对自己的工作效能效果,有自信心理。第三点,独立自主精神,在受到传统影响的情况下面,表现在对个人对事物的处理,反映出高度的独立性和自主性。第四点,他认为,现代精神,就是这个,前面我们讲了一个参与精神,第二是自信精神,第三是独立自主精神。第四就是开放精神,作为人的现代化,表现愿意接受新的思想,愿意接受新的经验,他是一位头脑开放的人。在这本书里,对人的现代精神,提出这么四点,我今天提出来,供同志们参考。根据这四点,那么我们人的现代化程度,能不能反映出以下这几点,请大家考虑,第一,我们的城区居民都具有终身学习的这样的理念,能够自觉的学习,学习新的理论,新的知识,新的经验。第二点,我们城区居民的现代文明素质、创新素质、国际化的素质、生态文明的素质、健康的素质、都应该得到比较大幅度的提高。第三点,我们的城区居民对城区建设和社区管理能够积极参与。第四点,我们城区的人类发展指数要高于其他城市。

我认为,21世纪初,我们大都市中心城区建设总的目标,是个数字城区,是个生态城区,是个国际化的城区,也是个昌盛的城区,也是个现代化的城区。提出来,供同志们一起来研究。

对我们大都市的中心城区,社区教育工作有些什么启示呢,我认为至少有这么几点启示,第一点启示,作为大都市中心城区的社区教育,学习型城区的建设,应该是理念新,高起点,高目标,高标准,理念要新,数字城区,生态城区,国际化城区,创新城区,现代城区,理念要新。要三高,起点高,目标高,标准高,要在全国开放社区教育创新学习型城区中间,起引领作用,起示范作用,特别像我们西城区这样的中心城区,中共中央国务院五套班子在我们西城区,我们西城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脑司令部的所在地,我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对整个中国,整个世界,都带来影响。特别是在信息化这样发达的背景下,我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带来很大的影响。我们这个城区是个敏感的城区,全国的城区都看着我们,全世界都看着我们,我们做的好的话,确实可以起一个引领作用,起一个示范作用。所以,我们一定要理念新、起点高、目标高、标准高,这是一点启示。第二点启示,大都市的中心城区,他的社区教育,创建学习型城区,应该为城区由第一次现代化向第二次现代化转化服务。第一次现代化主要指工业化,城市化,民主化,第二次现代化主要指知识化,信息化,全球化,从全国排名下来,第一次现代化向第二次现代化转化,第一位是香港,第二位是台湾,第三位是澳门,第四位是北京,第五位上海,北京正处在由第一次现代化向第二次现代化转化过程中。知识化向知识化、信息化、全球化方向发展。所以,我们的社区教育,我们的学习型城区建设应该为向第二次现代化转化服务,这是第二点启示。第三点启示,根据这样要求的话,我们大都市中心城区的社区教育,他的重心,应该高一点,把重点放在提高我们城区居民的现代文明素质,国际化素质,文明素质,健康素质方面,由活动性的社区教育为主转向培训性为主的社区教育。所以,我们培训内容的话,要放在高起点,要放在现代文明知识,生态文化知识,外语知识,国际交往礼仪知识,生理心理的保健知识等等方面上。像北京,因为2008年开奥运会,应该培训奥运会的知识,上海2010年要开世博会,所以,还要向居民培训奥运会的知识,世博会的知识,第四点启示,我们大都市的中心城区,社区教育手段要现代化,要进一步信息化,以信息化来带动学习型城区的建设,来带动社区学习化,学习社区化。我想至少有这么四点启示。

给同志们谈这四个问题,一起研究,特别第三个问题,第四个问题没有把握,我想提出来,供大家参考,如果讲的不妥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仅供参考)

               

 

学习型社区建设简论

     ———— 在北京西城2004学习型城区建设论坛上的报告

江苏省成人教育协会会长      陈乃林

首先,我讲讲江苏社区教育开展的情况,刚刚照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总的是处在实验阶段,经过对比,到了现在已经发展到全国60余个实验区,各个省事自治区也自己搞了一批,江苏现在包括5个教育部的实验区,同时也搞了省的,现在总共经过3批以后,搞了33个,第二次审批的时候,有3个有点重复。第二批的时候,乡镇街道这一级,镇特别是乡镇的镇也作为实验区,第二次审批的时候作为一个省直接抓到街道乡镇是不是稍微微观了一点,第二次在管理方面,管理的层级划到市县区这一级,后来上报的街道乡镇就不在列为实验区,主观这一级所有权主要由各个中心城市来管理,但是也要尊重历史,因为一二三批,所以,总共是33个。江苏省实验区,我不太了解情况,我也不想多讲,就33个实验区现在情况怎么样,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些什么思考什么问题,在这里我想重点就这个问题来讲讲。

第一,从33个省级社区教育实验的分布苏南大概占了三分之二,苏中苏北占了三分之一,社区教育的分布和社区经济文化教育的发展的状况成正相关的关系,苏南地方比较少,占了三分之二,为什么苏中苏北被叫大,占了三分之一。这里实际上,教育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程度成正相关的关系,社区教育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文化教育发展的基础上这个条件下产生的。江苏省只有102600平方公里,是很小的省,人口是全国的大省,总共有7460万,人均的密度是1平方公里,740几个人,是全国密度最高的一个省,10万平方公里容纳了7400万人口,GDP是12451亿,2003年人均生产总值2000美元,在省一级是比较发达,但和北京西城和上海一些发达城市比较差远了。全省区域发展极不平衡,苏南包括苏州、南京、无锡、常州、镇江华合成一个苏南,苏南的人口占全省的31%,土地占27。8%,其实号称是占三分之一,国民生产总值占全省61。2%,财政占全省71。2%,苏南以占全省三分之一的人口和土地面积,创造的财政收入占三分之二,苏中苏北,苏北以东拢海线,从徐州到连云港,黄河和淮河之间一部分地区占三分之二,淮安、赢城五个成为苏北,扬州、台洲、南通三个成为苏南,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是35000多人民币,4300美元,苏中人均GDP1600美元,差2。5倍,苏北1100美元,苏北刚刚达到小康,苏北和苏南差四倍,苏中占了苏南三分之一,江苏的社会经济发展是内部区域发展极不平衡,肃清地方卖学校,中央电视台几次暴光,肃清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是5400元,650美元,比全国生产水平海要低,和苏州相比相差9倍,省委省政府在上个世纪提出加快发展苏北,战略方向是对的,但事情的结果,这个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有拉大的趋势,我们全国东中西,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中央提的是非常及时的,关键是力度到底怎么样,我们苏南苏北老早已经提出来,这些年结果战略提出来,但并没有完全落到实处,为什么苏南占1/3地区,而社区教育实验区占了2/3,而苏中苏北占2/3,而社区教育实验区只有1/3,我认为社区教育的发展是在一定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上的,这正好说明社区教育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我们也考虑社区教育是不是只要有主观的积极性就能搞,是不是要有一点社会经济基础,是不是要有一点社会条件,第三个条件要有初步的社区教育意识。

1、社区教育不是传统的四块教育当中的哪一块教育,不是四块教育简单的相继或拼凑,也不是小学的学校教育。

2、他是以成人教育为重点,但又超越了成人教育,应该考虑加上青少年校外教育,但社区教育不等于成人教育。

(1)       对象不一样

(2)       内涵不同

(3)       组织基础不一样,社区教育是各类学习人的组织。

3、涵盖正规学校教育,但是又不代替学校正规教育。

4、社区教育以非正规、非正式的教育为主体,但有不限于非正规、非正式教育。社区教育就是社区与教育一体化的教育,是全民的终身学习和终身教育活动过程。从江苏的情况来看,社区教育实验区还是要具备三个方面条件:第一人均GDP经济发展里水平,第二教育发展的水平,第三社区教育的意识的转变。当然,不是说经济越发达,社区教育搞的越好,经济不发达,社区教育就搞不好。例如,苏北的京湖县,作为县市一级的社区教育实验区,这个县2003年人均GDP才达到1000美元,这就是一种思想观念,一种精神速度超前于经济发展一个典型的立志。80年代提出“四小儿童”,搞“两位一体”的学校,小学校和农民学校,90年代对搞农科教结合,“小手牵大手”,98年逐步开展社区教育。

(1)       教育和社会经济的关系不完全是消极的

(2)       教育部门的速动效应

二、江苏有的中心城市,社区基本形成了大面积一体化发展的趋势,南京6个城区都建立了实验街,每个街道要有自己的特色,玄武区建成了生态区,鼓楼区建成了生态区。

三、涌现了一批比较发达的县级市和小城镇社区实验区,从农村行城市过度的急电,也是我们推进城市化的前沿阵地,所以在这样一个地方,有这么几个特点。

1、非农产业占了主体,经济发展力水平,产业结构的状况高于农业生产,呈现了多一种产业,经一生的产业的特点。

2、镇区的人口比较集中,镇区的面积不断扩大,我们江苏原来是2014个乡镇,经过几年的调整现在变成1300多个城镇。每一乡镇大概也就是7万-10万人,乡镇的不断扩大,这一构成,明显的改变了农村的单一型统治型产业格局,承认了一大批非农产业人口占主体的社会群体。

3、社会已经有一定的社会控制系统,社会的组织结果,管理体制的程度还不如城市位高。

 4、它的文化,教育文明素质介于城市和农村之间,在人际关系,人际交往,生活方式,观念意识,正在呈现从农村向城市过度的特色:江苏出现了这么一批可能也是未来全国社区教育发展的一种情形,最近省委提出来,工业要向园区集中,人口要向城镇集中,居住要向社区集中,现在江苏的城市在断断的几年中,已经从32%提高到46。8%,已经接近50%。实质上农民市民化,人的现代化是城市进程中一个根本问题。

第四个趋势,初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社区网络教育,这样一个苗头,还不能说是一个格局,99年由省广播电视学校、省教育电视台联合主办,江苏空中老年大学已经开除17门课程,学员在全省30万,2002年开始,要伸向社区,现在已经和社区联盟,,江苏鼓楼区的每一个街道每一个居委会都建立了它的办学点和工作站,整个鼓楼区现在老年学习的就有2000多人。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社区教育结合,推动我们社区教育是值得我们主要的一个动向。

第五,我觉得社区教育要进一步发展的目标趋向是要建设学习型社区,全国有一批社区教育实验区都已经比较早的意识到这一点,向学习型社区发展,特别是北京西城区比较早的提出这个问题。

从内涵上讲,我还是比较倾向于建设学习型社区,这里有几个问题。

学习型社区和社区教育社区发展是什么关系。

学习型城市和学习型组织是什么关系。我觉得这个问题需要很好理解,现在第一,学习型社会、学习型组织、学习型家庭这一系列。这是一个系统观念来观察我们建设学习型社会这个系统工程,这是中国特色的一个创造,尽管学习型社会不是我们最早提出来的,学习型组织现在大家比较谈的是彼得圣吉首先提出来的,学习型政府是新加坡提出来的。但把一连串的社会社会城市社区组织家庭连成一体,做为一个整体,作为一个系统来思考,我认为这是中国的一个创造,出现在党的十六大文件等重要文件上,学习型社区实际上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一个社会载体,一个组织的依托,一个基本的途径,或一个必游之路,第二,从社区教育,我也很响应,济南的文件汇编上面讲到社区教育是学习型社区建设的一个抓手,或一个重要环节,主要环节部门,社区和社区教育还不完全一样,我觉得最大的最核心的议题是,这是一种系统化的,整体化的考虑。

到底什么是学习型社区,学习型。

第一,以全民的终身学习体系为基础,所谓终身教育应该包含了正规教育,学历教育,在一个社区范围内是难以覆盖,作为一个乡镇一个社区大家基本认同这样一个范围,在这样的一个范围内要构建包括国际国内学校教育在内的终身教育体系是比较难的。学习的概念要比教育广泛的多,教育就我带你,施教者和被教者,总要有一个机构一套制度,硬件设施,而学习的概念广泛,不完全在教育机构里学,教育和学习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之争,这里内涵是不一样的,对广义的提终身学习体系,可能更确切一些。终身学习的体系非常重要的就是学习型组织,如果把学习型社区和社区教育的最根本的区别就是学习型组织。西城区杨区长的报告里,我觉得第一,方向思路明确,第二,很实在。我们现在社区教育到底受教育的人应该多少,到底创建学习型组织应该怎么搞,现在江苏大话的面上的,社区教育怎么样,但是真正的内涵,江苏30几个县市,去年我们搞了一个大规模的督导检查,成立了一个比较阶段性的报告,到现在社区教育究竟怎么发展,怎么深入,这是一个大问题,难点在哪里,难点就在学习型组织,而且这个问题是建设学习型社区和我们原来搞社区教育实验区,这是一个大的门槛。能不能迈的过这个门槛,我觉得这就是一个考验,也是一个关口。西城区举行这个东西,而且全国一批实验区同志不约而同,而且有一些也还是搞的比较什么。天津河西区整个一套学习型组织的国内学习型组织的体系标准,当然,这个体系标准,是不是很准确,很科学,接近完美,我觉得不重要,关键是有没有想到这点,要不要搞这点,我觉得这是第二个。

第三个就是,要以全民终身学习的理念宣传普及实践持续,这个也作为我们全民终身学习体系的一个观念的基础

第四个就是,有利于全民终身学习的规章制度,运行机制,以全民终身学习体系为基础,这是包含了这些。

第二,我这上面讲的,学习也要成为主导,我非常强调学习型社区这不是一般的学习,比如一三五,搞搞政论学习,不是我们现在,也不是外国方面的,我们共产党人就是搞这个,可以说是搞这个起家的,一三五搞政治学习,平常搞业务学习,我是不是能代替学习型组织的学习呢?学习地位要成为主导,核心的东西。

第三,我觉得这里的学习不光是传统的学习,也不光是个体的学习,应该是组织学习,组织学习应该是成为一种文化,文化我觉得从,其实从更深层次上,从政治层面,从思想观念层面,从文化层面,来界定,我们认识学习型社区,所以我觉得学习要从社会社区的边缘走到中心,战胜到主导地位,而不是附属的地位,不是说的应付一下,完成一个任务,学习了没有,学习了,还是一种附属的成分,任务的,并没有上升到一种动力起主导的起核心的作用,要满足社区居民终身学习的需求,做到什么程度,我觉得首先是基本教育需求,所以,现在我们社区教育应该从计划型向学习需求型,向教育的服务型转变,社区教育是个中心的需求,多样化的需求,每一个阶段的需求。我举了一个离子,居民学习。第一,精神保健。第二,计算机,第三,法律。第一个占78%,第二个占58%,第三个占48%。最后,我们评估社区把这个最大众需求的只搞了几场,搞了没有,搞了。其他的搞了没有,其他的也需要。所以,从计划共建型转向学习需求型。你还是关起门来搞你应该搞的,领导可能不知道,没有这么多师资,也不能说你好不好,但从你的学习理念,不是要从终身教育转到终身小,要从管理型转到服务型,从这点来说你是不够的。在服务中要服务两个主体,一个是居民学习,一个是社区主体,这两个主体不是平起平坐,社区教育以人为中心,以人为本,但要在以人为本时,人不是孤立的人,是社会的人,社区的人,是个共同体当中的一员,应该服务于两个主体,这是社区是什么,最近建议我们搞社区教育的同志,要全方位多角度的来思考这个问题,因为我们教育系统的人接触的比较多的是教育方面的人,这个方面当然我们是需要的,而且全国各地的人也需要,看了民政部门搞社区建设社区发展,也是论坛,落脚到生存社区,定位一个叫服务性社区,知识型社区,学习型社区,数字型社区,生态型社区,理论工作者和社区工作者要搞的清楚写些,透彻些。比如,学习性社区是不是未来新型社区的全部,还是它的一部分,民政部门定位是五个型社区综合起来,才是一个新型社区,而我们学习型是这个新型社区的全部呢,还是它的一部分,在学习型社会这个界定意义上,我觉得不能无限制泛化,不能什么都包容在里头,学习型社会是按照十六大精神,界定四个方面的指标体系,而学习型社会是第三个精神文明建设这一部分当中的一部分,所以,这是反映全面小康社会的特征,和教育的特征,这种文化是大文化,这种教育也是大教育,而不是全面小康社会的全部,有些地方不学习型社区,学习型城市,经济指标多少,盘证指标多少,是不是给自己加重负担,经济不满,其他不满就不要搞这些,关键是主要的核心东西是不是搞清楚,因此,在搞学习型社会不能无限制的包容,无限制的泛化。

自寻烦恼,把人家应该搞的东西,也收到我们这里。但人家的动作是不是要作为考察我们社区教育的指标,如果论证的话,第三次我们在青海开会,我还记得,社区教育的主体到底是什么,是不是光是我们教育部门,区长、区委负什么责任,我觉得需要很好的研究,所以,下定义需要很好的研究,最重要的本质的问题到底有没有反映,最基本的问题有没有反映,所以社区教育工作者有没有搞清,搞教育部门的同志全国各地要交流。今天,我问了你们的副部长,我问了学习型社区相关部门好象也不太清楚。我在我们省委也搞了个学习型社区的方案,请省委、市委、区委宣传部同志一起来,然后,加上教育部门,加上街道的同志在一起,落实具体在街道社区怎么搞法,我们那个地方是宣传部门,学习型城市,也是中央党校和几个省开了第二届第三届,宣传部门管,拒我了解,至今为止,中宣不没有明确的部署,我又听到教育部什么时候讲示范社区,一讲了,大家都积极了,也好推动了,高学习型社区除了我们自己本身的内涵外,还涉及到管理,工作体制问题,学习型社区形成的几个要素,我提出了几个方面作为标准,最后,我觉得社区教育到底搞的怎么样,学习型社区、学习型组织也好,概念、定义、基调、标准也提出来了,最终还是要看效果,所以,今天昭文在这里我觉得这个观点是非常重要的。最后,落脚到居民究竟受到了多少实惠,受了多少教育学习培训,但是有一些具体指标上面,我也,上次我问厦门,你们在原来你们是个镇,调查了以后,一个居民去培训的,应该是参加多少次学习培训的活动算一次,全国各地反映不完全是,我现在归纳下来,是不是以每人每日一次参加这个,每人每日1个小时参加这个学习培训,作为一个人次,多少次算一次,标准怎么顶,这么大量工作怎么统计,最终这个问题要解决,不然这个问题没标准,我结合了江苏,把开展社区教育的想法,遇到的问题向大家汇报一下,同时一些思考,也跟大家汇报一下,有不当的地方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仅供参考)

 

 

北京社区教育现状与发展研究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

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政策研究室主任

高卫东

 

摘要:北京社区教育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末,20世纪90年代以来获得长足的发展,从总体上看,北京目前已初步建立起现代社区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然而,北京社区教育发展还存在许多问题,集中地表现为北京社区教育体系还不完善。北京社区教育未来发展的中心任务应该着力于完善社区教育体系,构建学习型社区

 

北京社区教育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末,最初社区教育的内容主要局限于社区青少年校外教育。20世纪90年代以来,北京社区教育的对象不断扩大,内容日渐丰富、社区教育制度不断完善。进入21世纪,北京社区教育整体推进,加速发展,开始迈向全面建设学习型社区的新阶段。到2003年底,朝阳、西城、海淀、顺义等四个区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西城、海淀、崇文三个区通过了市教委组织的专家评估,被确定为北京“发展社区教育促进学习化社区建设先进区县”。从总体上看,北京目前已初步建立起现代社区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学习型社区已见雏形。

一、北京社区教育发展现状:初步建立起现代社区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

 (一)社区教育被纳入政府工作规划,成为政府的重要工作职能。

首先,《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明确提出:“大力开展社区教育、科技服务,提高居民科学文化素质”。《北京市“十五”时期教育发展规划》明确提出:“积极推进社区教育试点;多种形式、多种模式建立适应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社区学院。广泛开展面向社会各类成员的科普教育和社会文化生活等教育”。

其次,北京18个区县政府均明确将社区教育纳入政府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或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社区教育已成为区县政府的重要职能和工作任务。

其三,在北京市政府和各区县政府的带动下,北京各乡镇政府和街道办事处也普遍将社区教育纳入自身的工作职能和目标,并制定出发展社区教育的专项工作计划。

(二)颁布了一系列社区教育政策文件,社区教育走向规范化、制度化。

2000年12月,北京市教委印发了《关于全面推动社区教育发展促进首都学习化社区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各区县要根据实际,在3—5年内建立较为完善的社区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具有区域特色、能满足社区成员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的学习化社区。力争用8—10年时间,将北京建设成为学习化城市”。这标志着北京社区教育发展进入了全面建设学习化社区的新阶段。

2001年6月,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了北京市教委《关于加快发展社区教育的意见》,明确了北京社区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目标和任务、保障措施。

2001年4月印发的《2001—2005年北京市成人教育培训工程》将“社区教育工程”作为四个子工程之一列入其中,提出了明确的工程目标和任务。

2001年7月,市教委印发了《关于在全市开展“发展社区教育促进学习化社区建设先进区县”评估工作的通知》,并制定了《发展社区教育促进学习化社区建设先进区县评估指标体系》,对学习化社区建设先进区县评估工作做了全面部署。

2002年5月,北京市教委又先后印发了《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加强街道社区教育中心建设的通知》、《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印发北京市示范性社区教育中心建设标准的通知》、《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加强对北京市乡(镇)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检查的通知》等文件,大力推进北京社区教育培训基地和网络建设,努力提高北京社区教育发展的设施设备水平,夯实社区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

北京市各区县政府及其教育部门均制定并出台了一系列有关促进并规范社区教育发展的地方性政策文件。

 

(三)初步建立起区(县)、街(乡镇)、居(村)三级社区教育管理体制。

目前,北京有近90%的区县已初步建立起了区(县)、街(乡镇)、居(村)三级社区教育管理体制。三级社区教育管理体制的基本结构框架如下:

第一级:区(县)社区教育委员会。一般由区(县)党政“一把手”或主管教育的副区长担任社区教育委员会的主任,区(县)教委主任、街道办公室主任等任社区教育委员会的副主任,区县政府委办局相关部门的领导任委员。区(县)社区教育委员会下设办公室,一般设在区(县)教育委员会内,由区(县)教委主任担任办公室主任。

第二级:街道(乡镇)社区教育委员会。一般由街道办事处主任或主管教育工作的副主任、乡(镇)长或主管教育的副乡(镇)长任委员会主任。委员会成员包括街(乡镇)各相关科室的领导和辖区中小学校长、重要企事业单位的领导等。

第三级:居(村)设分管社区教育的主任或委员。居(村)分管社区教育的主任或委员具体负责组织、管理居委会或村委会辖区的社区教育工作,落实区(县)、街(乡镇)社区教育委员会布置的各项社区教育任务。

(四)初步建立起社区学院(区成人教育中心、区社区教育中心)、街道(乡镇)社区教育中心、居(村)文明市民学校(成人学校)三级社区教育培训网络。

目前,北京18个区县基本都上建立起了由社区学院 (区成人教育中心、区社区教育中心)、街道(乡镇)社区教育中心、居(村)文明市民学校(成人学校)构成的三级社区教育培训网络。

第一级:社区学院(区成人教育中心、区社区教育中心)。北京目前有朝阳区、石景山区、西城区、丰台区、宣武区、东城区、海淀区、崇文区等8个区县正式建立了社区学院。社区学院一般是以区属成人高等学校为主体,整合区内其他高等教育资源(如电大分校)、成人学校以及其他教育资源组建而成。北京其他各个区县目前都正在积极筹办社区学院。尚未成立社区学院的区县一般都设有成人教育中心或区社区教育中心。成人教育中心是通过将区县原有的成人教育资源(电大分校、成人中专、成人教研室等)整合而建立起来的。其办学职能与社区学院基本一致,也承担着组织、指导、研究本区县社区教育,开展社区教育工作者培训的职能。

第二级:街道(乡镇)社区教育中心。 目前全市150个街道普遍建有社区教育中心。街道社区教育中心通常是在街道文明市民中心校的基础上,通过改善办学条件建设起来的。两块牌子,一套人马,既是街道文明市民中心校又是街道社区教育中心。大部分街道社区教育中心设在街道社区服务中心内,也有办学条件较好的街道,单独成立了街道社区教育培训中心。乡镇社区教育中心是在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目前仍保留着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的牌子。街道(乡镇)社区教育中心的办学职能丰富多样,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时事政策教育、民主法制教育、计划生育教育、实用技术培训、文明生活教育、老年教育等。

2003年9月北京市教委组织专家对西城、海淀、丰台等十个区的13个社区教育中心进行了“北京市示范性社区教育中心” 评估工作。这13个社区教育中心建筑面积不少于2000平方米,近3年来累计投入资金不少于200万元,在各区县创建学习型社区的过程中发挥了骨干的作用。

第三级:居(村)文明市民学校(成人文化学校)。一般由居委会分管社区教育的主任或委员负责管理,有若干名兼职教师。其主要职能是在居委会辖区开展公民道德教育、法制教育、社会文化生活教育、校外青少年教育、老年教育、外来人口教育等。

目前北京90%的行政村都建设有村成人文化学校,由村委会负责管理,面向村民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法制培训、公民道德培训、人口教育以及社会文化生活教育。其经费来源主要是村委会自筹。

(五)初步形成一支以社区教育专职工作者为骨干,以兼职人员为主体的社区教育工作者队伍。

全市目前有社区教育专职工作者1万多人。社区教育专职工作者目前主要有三部分人组成:(1)区县教委、街道办事处、乡镇政府、居委会和村委会等组织机构中具体负责组织、管理、指导社区教育工作的人员,平均每一级机构中有1—2人。(2)区县社区学院、成人教育中心、区县社区教育中心的教职工。(3)近年来部分区县结合中小学机构改革,向街道社区或居委会社区下派部分中小学教师,专门从事社区教育工作。2002年北京西城、崇文、丰台、石景山、门头沟等区县向街道或乡镇下派了近180名中小学教师专门从事社区教育工作。

北京社区教育兼职工作者目前主要来源于三个社会群体:(1)离退休人员。一些街道社区通过发放兼职教师登记表,建立了社区教育兼职教师师资库,根据社区教育活动的需要,聘请具有相关知识、技能专长的离退休人员担任授课教师。(2)各级各类学校在职教师。北京各区县通过多种方式鼓励学校教师进入社区,参与社区教育活动。(3)在校青年学生。北京各区县通过组织青年志愿者活动等多种形式,将大批在校青年学生引入社区,开展社区教育志愿服务。

(六)初步建立起多渠道筹措社区教育经费的投入体制

北京形成了筹措社区教育经费的多种渠道:市教委拨款:市级政府建立了对社区教育工作先进区县的奖励性拨款制度。2002年市教委分别给率先通过?发展社区教育促进学习化社区建设先进区县?评估的北京西城区、海淀区100万和150万元社区教育专项奖励经费。2003年市教委安排了500万专项资金投入社区教育区政府拨款:西城、海淀、崇文、石景山、顺义、宣武、丰台等区县提出要建立区县政府按照常住人口人均1元标准拨付社区教育专项经费的制度。西城、海淀、崇文、石景山、顺义等区已经落实了此项拨款制度。据不完全统计,2003年全市区县一级财政社区教育专项拨款(属教育经费以外)增加了700万元以上。

街道办事处拨款:街道办事处拨款是街道开展社区教育的主要经费来源。由于各个街道经济实力和对社区教育工作重视程度的不同,所以各个街道用于社区教育的拨款数额差别很大。有的街道每年用于社区教育的经费可能仅有4?5万元,有的街道可能每年投入数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

乡镇政府拨款:乡镇政府拨款是乡镇开展社区教育工作的主要经费来源。由于各个乡镇经济实力和对社区教育工作重视程度的不同,所以各个乡镇用于社区教育的拨款数额差别很大。有的乡镇每年用于社区教育工作的经费可能仅有数万元,有的则可能有数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

居委会投入:每年各个居委会要拿出数千至数万元用于开展在本辖区的社区教育活动。

村委会投入:每年各个村居委会要拿出出数千至数万元用于在本辖区开展社区教育活动。

社区居民投入:街道(乡镇)社区教育中心通过面向社区居民开展一些收费的教育培训项目获得一定的经费,用于社区教育。

社会捐赠:街道(乡镇)辖区各机关、企事业单位的捐赠、国际组织的捐赠、社区居民的捐赠。例如,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香港基金会等国际组织近年来为西城区一些社区教育项目捐款总计60万元。

各个街道和乡镇社区广泛利用了辖区内各个教育机构的校舍、场地以及辖区各单位的场地和教育设施来开展各种社区教育活动,这些教育场所与设施的使用一般是免费的,这也是社会捐助社区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

(七)广泛开展创建各种学习型组织活动,涌现一批创建学习型组织先进单位。

北京市教委2001年发布了《关于开展?发展企业教育,创建学习型企业先进单位?评估工作的通知》。经过评估,到2003年底北京已有翠微大厦、西单商场、蓝岛大厦、首钢集团等31家企业率先进入了创建学习型企业先进单位的行列。

北京各个区县近年来围绕创建学习型社区的工作目标,积极制定了各种学习型组织的标准,开展了创建学习型家庭、学习型机关、学习型街道、学习型学校等的创建和评选活动。

(八)开拓创新,形成多种具有创新性的社区教育工作模式。

1.以评估促发展?的行政推动模式:2001年北京市教委印发了《关于在全市开展?发展社区教育促进学习化社区建设先进区县?评估工作的通知》和《关于在全市开展?发展企业教育促进学习型企业先进单位?评估工作的通知》,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创建学习型社区和学习型企业的评估工作。这是北京市在推进社区教育发展工作中,在教育行政工作模式上的一个创新,在全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2.以社区教育协会为组织形式的社会参与社区教育模式:北京西城区于2001年11月建立了专门从事社区教育研究与社区教育活动开发的群众性社团组织??西城区社区教育协会。协会目前有40多个有团体会员,他们主要包括10个街道办事处和36个相关部门或单位。社区教育协会一方面积极参与政府有关社区教育发展的决策咨询工作,另一方面积极组织社区教育工作者开展社区教育的宣传、研究和培训工作,承担社区教育杂志的编辑和多项国家级社区教育课题的研究。协会还积极开展了与国内外社区教育组织和专家学者的学术交流与合作。西城区社区教育协会的建立为民间力量参与并推动西城社区教育发展提供了一个有效的组织形式。

3.以建立社区教育网站为载体的社区教育信息化模式:为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社区教育,为社区居民提供终身学习的机会,2001年西城区建设了西城区社区教育网站。网站开设有胎教、青少年教育、老年大学、网上课堂、科普等20多个栏目。社区居民可以通过登陆社区教育网站获取所需要的学习信息。

4.以建立社区教育中心(分中心)、社区教育分院、社区教育基地?等为组织形式的社区内教育资源整合与共享模式:北京各区县目前基本上已有50%上的中小学校面向社区开放了教育资源,其中西城、海淀、崇文、宣武等区已有80%以上的中小学和职业学校以不同形式向社区开放,创造了多种整合共享社区内教育资源的工作模式。

朝阳区社区内教育资源整合共享模式:朝阳区通过整合教育资源,利用腾退出来的校舍建立了全市最大的社区教育中心,为社区居民提供各种教育服务。在原区职工大学、电大分校和原朝阳师范学校的基础上成立了朝阳社区学院,成为我市第一所经市教委批准的社区学院。

门头沟区社区内教育资源整合共享模式:门头沟区将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资源向社区全面开放。区教委统筹规划,在全区各中小学和职业学校增挂?街道(镇)社区教育分中心或培训点?的标牌。各中小学和职业学校由一名校级干部分管社区教育工作,并配备专职干部,具体负责。同时,建立社区教育联席会议制度与所在地区共同研究和开展社区教育工作。

宣武区社区内教育资源整合共享模式:在促进社区内教育资源向社区的开放的工作中,宣武区创造了在辖区各个中小学校建立社区学院分院的工作模式。目前已建立了天桥街道分院和广外街道分院两所社区教育分院。天桥街道分院和广外街道分院分别设在宣武区育才学校和宣武一职内。育才学校和宣武一职分别腾出一定的办公室和教室供天桥街道分院和广外街道分院使用,面向社区居民开展各种社区教育活动。

(九)积极开展社区教育研究,取得一批有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的研究成果。

1996年,原北京市政府文教办编辑出版了全面反映20世纪90年代中期北京社区教育发展状况的专著《北京社区教育》(改革出版社1996年出版)。

2001年由马叔平主持的北京哲学社会科学?九五?规划重点课题成果《适应北京地区经济发展的社区化教育模式研究》获北京哲学社会科院优秀成果评选一等奖,并正式出版。

西城区2002年西城区教育委员会和西城区社区教育协会联合编辑出版了全面反映西城社区教育研究成果的专著《社区教育实验与学习化社区建设》(中国档案出版社2002年出版)。2002年,西城区还编辑出版了北京市的第一份有关社区教育研究的内部杂志《社区教育研究》。   

“十五”期间,北京市加强了社区教育研究工作。由北京师范大学裴娣娜教授负责的?首都现代化进程中学校、社区教育一体化研究课题被列为北京教育科学“十五”重大课题。北京西城、朝阳、海淀、门头沟等区县均加入到此项课题的研究。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十五”期间承担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社区教育专职工作者的素质与培养研究、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课题北京社区学院办学模式研究、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社区教育与城市外来工社会流动研究、北京市教委2002年委托课题北京社区教育现状与发展研究等多项有关社区教育的研究任务。2003年,北京教科院与西城区联合开展了有关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国际合作研究项目(PALLACE项目)的研究。

(十)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社区教育活动

随着社区教育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社区教育工作的组织基础、物质基础、人员基础得到明显加强,北京各区县以街道社区和乡镇社区为主体,面向社区居民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社区教育活动。2003年北京各区县开展各种社区教育培训达369.2万人次。内容涉及职业技能培训、妇女教育、市民普法教育、健身教育、外语、计算机、科普、环保以及各种社会文化生活教育等多个方面。形式灵活多样,主要有专题讲座、知识竞赛、座谈会、巡回授课、参观考察、征文、文体活动、主题研讨会等教育方式。

二、北京社区教育存在问题:社区教育体系尚不完善

(一)   社会各界对社区教育的认识有待提高

社区教育作为一种社会化的教育,其发展依赖于各级政府的统筹领导和社会各个方面的支持与配合。然而,目前北京市各级政府的部分领导、相当多企事业单位的领导和工作人员以及不少社区群众对社区教育的认识还比较模糊、肤浅。尤其值得重视的一个问题是,近两年北京各区县政府刚刚经过大的机构调整,目前许多区县教委负责社区教育工作的官员刚上任不久,在对他们做访谈调查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人对社区教育有关理论知识还掌握得很少,存在许多误解。

(二)城区与郊区、各区县之间社区教育发展不平衡

从北京各个区县社区教育工作开展的情况来看,存在着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如果按照社区教育体制建立的完善程度来衡量,大体上可以把北京18个区县分为如下三类:(1)社区教育发展先进区县,如西城区、海淀区、朝阳区、崇文区等。这些区县社区教育工作起步较早,已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社区教育体系。(2)社区教育发展进步区县,如顺义区、丰台区、门头沟区等。这些区县社区教育起步较晚,但近两年工作力度很大,发展迅速,已初步建立起社区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3)社区教育发展滞后区县,目前有北京有少数区县属于这一类。这些区县社区教育工作刚刚起动,工作力度较小,尚未建立起完整的社区教育管理体制和办学网络。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凡是政府主要领导高度重视社区教育工作,统筹领导力度大的区县,社区教育工作就发展迅速,成绩显著。凡是政府领导对社区教育发展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统筹领导乏力的区县,社区教育就发展缓慢。

(二)   社区教育管理体制尚不完善

 1.缺少全市性的社区教育领导机构,社区教育工作统筹力度不够。

目前,北京市市一级的社区教育领导机构主要是北京市教委,但北京市教委职能范围有限,以北京市教委名义出台的有关政策文件只对北京市教委管辖范围的组织、机构有较大的行政约束力。而社区教育的开展需要涉及民政、街道、卫生、文化、文明办、乡镇等方方面面的机构和部门,单靠北京市教委是无法承担起北京全市社区教育的统筹、协调和领导工作的。因此,有必要在市一级政府建立起一个全市性的社区教育统筹、协调、领导机构,以切实加强北京市政府对全市社区教育的组织与领导。

2.区(县)与街道(乡镇)两级社区教育委员会的组织协调功能有待加强。

在对北京18个区县作访谈调查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有个别区县尽管成立了区(县)与街道(乡镇)两级社区教育委员会,但没有明确的工作章程和会议制度,基本只是一个空架子,很少开会商讨、布置全区的社区教育工作,各个成员单位也只是在其中挂个名,很少真正参与本区县的社区教育工作。而且,常常会由于社区教育委员会主要领导工作岗位的变动,社区教育委员会组成人员改选不及时,使社区教育委员会的工作处于瘫痪状态。

3.社区教育委员会组成以政府官员为主,缺少社区居民的参与。

考察各区县两级社区教育委员会的人员构成会发现,其组成人员基本上都是各部门的政府官员或辖区一些大的学校、企事业单位的领导,缺少社区居民的参与。

在中国目前的社会体制下,社区教育委员会的人员以政府官员或企事业单位的领导为主来构成有其必要性与合理性,只有如此,才能保证社区教育委员会有足够的统筹协调能力。但是,社区教育毕竟是面向全体社区居民的教育,缺少社区居民的参与就很难保证社区教育委员会的决策能真正符合社区居民真实的教育、学习需求。

社区建设未来的发展方向是走向社区自治,吸纳社区居民代表参与社区教育委员会,有利于促进社区居民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走向自治。

(四)社区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未形成稳定的经费投入保障机制

目前,北京只有不到1/3的区县真正落实了按常住人口人均不低于1元的标准拨付社区教育专项经费的财政拨款制度,还有2/3的区县尚无社区教育专项财政经费。而且,在大部分已拨付社区教育财政专项经费的区县,这笔专项经费主要是由区县社区教育办公室掌握,用于开展社区教育研究、奖励社区教育先进单位和工作者、下派社区中小学教师工资福利以及社区教育干部培训等支出。

作为社区教育?主战场?的街道和乡镇,开展社区教育的经费主要来源于自筹。受街道和乡镇经济状况和领导对社区教育工作重视程度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街道和乡镇每年用于社区教育的经费很不稳定。由于大部分街道(乡镇)社区教育中心原有的办学条件较差,要想使其真正发挥社区教育?主力军?的作用,就需要投入数十万,甚至上百万的资金用于改善办学条件,这对于大部分街道和乡镇而言,有不少的困难。

由于街道社区教育中心和乡镇社区教育中心不是独立法人单位,他们通过向社区居民开展有偿教育服务来筹措社区教育经费的资格受到限制。虽然有不少街道社区教育中心和乡镇社区教育中心通过申办?社会力量办学许可证?取得了收费办学的资格,但是过多地开办收费教育项目不利于吸引尽可能广泛的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教育和学习,从而有悖社区教育的宗旨。

(五)缺乏一支专业化的、高素质的社区教育专职工作者队伍

由于受行政编制的限制,在区县教育行政机构、街道办事处和乡镇政府负责社区教育组织与管理的人员往往身兼数职,很难专业化地从事社区教育工作。

近年来北京部分区县结合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选派了部分中小学教师下社区从事社区教育工作,他们已成为北京社区教育专职工作者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被派往社区从事社区教育的这部分教师大多属于学校的分流人员,并且到社区工作后,工资待遇、晋级晋职、职称评定等方面均会受到一定的影响,所以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一般并不很高,也不稳定。

由于街道社区教育中心和乡镇社区教育中心不是独立法人机构,因此这些机构本身并没有独立的人员编制,这就导致街道(乡镇)社区教育中心很难招聘到高素质的年轻人从事社区教育工作。目前在街道(乡镇)社区教育中心工作的人员其编制要么隶属于街道办事处或镇政府,要么隶属于街道(乡镇)辖区的中小学。一些编制隶属于中小学的工作人员,由于在晋级与职称评定等方面会受到一些不利影响,所以他们很难长期稳定地在街道(乡镇)社区教育中心专心从事社区教育工作。

(六)社区教育培训网络建设有待加强

1.社区学院在社区教育中尚未发挥出?龙头?作用。

目前北京已经有8个区县成立了社区学院,但由于社区学院本身还不具有独立法人地位,因此,大部分社区学院其实还只是区县原有一些教育机构的松散组合,社区学院各个组成单位还基本上按原有的办学职能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以学历教育为主,办学的?社区?特征尚不突出。社区学院对街道社区和居委会社区开展社区教育的指导、辐射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出来。

2.街道(乡镇)社区教育中心的办学条件总体上还较差。

虽然近两年北京市教委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加强了街道(乡镇)社区教育中心的建设,但除了少数部分街道(乡镇)社区教育中心外,大部分街道(乡镇)社区教育中心存在着办学经费紧张、教育教学设施设备不足、高素质专职教师缺乏等多方面的问题。

在我们对18个区县社区教育发展情况做访谈调查的过程中,受访者普遍反映市教委2002年出台的《北京市示范性社区教育中心建设标准》所定的某些标准(如建筑面积要达到2000平方米)要求太高,大部分街道或乡镇社区目前很难达到。

3.三级社区教育办学实体之间缺乏密切的、制度化的联系。

目前,各区县社区教育三级办学实体还基本上处于分散办学的状态,相互之间缺乏密切的、制度化的联系,还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办学网络。

(七)尚未形成社区内教育资源制度化、常规化开放、共享的有效机制。

总体上来看,目前北京市社区内各种教育资源向社区开放的广度和深度还十分不够,尚未形成制度化、常规化的社区教育资源开放、共享的有效机制。由于目前还没有普遍建立起一套教育成本补偿机制,社区内的各类学校向社区开放教育资源的积极性普遍不高。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与辖区各个学校校长的私人关系在影响社区教育资源向社区开放的程度方面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教育资源向社区开放还缺乏制度化的有效机制来保障。

(八)社区教育研究工作缺乏统一组织,社区教育研究工作者缺少交流与合作。

目前。北京的社区教育研究工作主要是在各个区县分散进行的,缺乏统一的组织和领导。社区教育研究工作者之间缺乏充分、有效的交流与合作。问题的关键是,目前北京还缺少一个具有较高权威性的社区教育研究机构来组织、协调、指导全市各个区县开展社区教育研究工作,为全市社区教育研究工作者搭起一个交流、沟通、合作的平台。由于以上各种原因,北京目前还没有做出在全国有广泛影响的社区教育研究成果,这是与北京社区教育实践的发展不相衬的。

三、政策建议:大力推进社区教育体系的建设和完善

根据北京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北京教育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要求,针对北京社区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我们对北京社区教育的发展思路与策略提出如下一些建议:

(一)基本思路

以建立学习型社区为目标,以完善社区教育体系为主线,夯实北京社区教育发展的思想基础、组织基础、物质基础和人员基础,推进全民终身教育,提高社区全体成员的整体素质和生活质量。

(二)策略建议

1.加强宣传,提高全民参与社区教育的意识。

在《北京日报》或《北京晚报》开辟社区教育专栏,广泛宣传社区教育和学习型社区的理论和先进典型。

将社区教育和学习型社区理论列入政府公务员岗位培训计划和中小学校长、教师继续教育培训计划。

在街道(乡镇)社区和居委会(村委会)社区开展?终身学习节?活动。

2.完善社区教育管理机构,加强对社区教育的统筹领导。

成立北京市社区教育委员会

北京市社区教育委员会由北京市市长或分管教育的副市长担任主任,市委、市政府各委办局负责人和关心社区教育的社会名人任委员会委员。

北京市社区教育委员会的主要职能是负责制定北京市社区教育发展规划、计划和相关政策文件,组织、协调、管理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社区教育活动。指导、监督、检查北京各区县社区教育工作。

委员会下设办公室,作为北京市社区教育委员会日常工作机构。北京市社区教育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北京市教委。

规范、完善区县和街道(乡镇)两级社区教育委员会章程,明确各组成单位的工作职责,强化其组织、管理职能。

吸纳社区居民代表参加社区教育委员会,开辟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教育管理的渠道。

明确将社区教育纳入各级政府教育督导的工作范围,建立社区教育专项督导制度。

坚持每两年召开一次全市性的社区教育工作会议制度,加强对全市社区教育工作经验的总结和交流,评估表彰全市社区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和个人。

建立社区教育统计报表制度。全市统一制定社区教育统计报表,规范统计项目和统计口径,各区县教委每年分两次向市教委报送社区教育统计报表。将社区教育统计资料纳入北京市教育事业统计资料之中。

3.加大政府对社区教育的投入,完善多渠道筹措社区教育经费体制。

以市政府名义出台文件,明确要求各区县必须落实按照常住人口不低于人均1元标准拨付社区教育专项经费的制度,专款专用。

市政府建立社区教育发展基金用于对社区教育工作先进区县、街道、乡镇、居委会、村委会的奖励和资助。

在街道和乡镇社区设立社区教育发展基金,广泛吸纳社会捐赠。向社区教育基金捐赠者享受有关税收减免政策。

出台文件明确规定,社区教育中心开展有偿教育服务所获资金必须全部用于社区教育事业,不得挪作他用。

4.加强对社区教育工作者的培训,建立高素质的社区教育专职工作者队伍。

建立社区教育专职工作者岗位证书制度,专职从事社区教育的人员必须经过培训,方可上岗。

建立社区教育专职工作者继续教育制度,将社区教育专职工作者纳入北京整个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计划,统筹安排。

改革教师人事制度,在教育系统增设社区教育教师系列,设置社区教育教师岗。社区教育教师在街道或乡镇社区教育中心工作,接受街道(乡镇)和区县教委的双重领导。社区教育教师享受与普通中小学教师同等待遇。根据社区教育工作岗位的特点,设置相应的职称评审系列。

5.切实加强街道和乡镇社区教育中心建设。

确立街道和乡镇社区教育中心的独立事业法人地位。街道和乡镇社区教育中心接受街道办事处或乡镇政府以及区县教育行政部门的双重管理。

这项建议由于涉及增设机构和编制问题,可能实行起来目前会有较大的难度。但是,由于街道和乡镇是开展社区教育的?主战场?,街道和乡镇社区教育中心又是街道和乡镇是开展社区教育工作的核心?阵地?,因此,从北京社区教育发展的大局考虑,确立街道和乡镇社区教育中心的独立事业法人地位是巩固北京社区教育发展基础的战略性措施,应积极呼吁,并努力实现之。

制定出台《街道社区教育中心设置标准》和《乡镇社区教育中心设置标准》,规范和加强街道和乡镇社区教育中心建设。

积极利用中小学调整、合并后腾出的闲置校舍用于街道和乡镇社区教育中心建设。

6.建立社区内教育资源制度化、常规化开放与共享的有效机制。

将学校向社区开放教育资源,参与社区教育工作作为检查评估学校办学和校长工作的重要评估指标。

学校领导班子成员有专人分工负责社区教育工作。

将每所学校确定为所在街道或乡镇社区教育中心的办学基地。

制定教育成本补偿标准,建立社区内教育资源开放、共享成本补偿机制。

7.加强对北京郊区社区教育工作的领导,推动北京社区教育均衡发展。

对乡镇社区教育发展问题作专题研究,明确工作思路。

在乡镇社区召开社区教育现场会,交流、推广先进经验。

加强对乡镇干部的社区教育理论培训。

对乡镇社区进行社区教育专项资助。

8. 加强社区教育研究工作的组织领导,构建北京社区教育工作者合作与交流的平台。

在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成立专门性的社区教育研究机构(社区教育研究中心或社区教育研究室),构建市级社区教育研究基地。该机构承担社区教育的研究工作外,还受市教委委托承担北京社区教育研究的组织、规划、检查与推动工作。

编辑内部刊物《北京社区教育通讯》,每月一期,及时反映北京社区教育发展动态。

每年召开一次?北京社区教育研讨会?,由市教委主办,由各区县轮流承办。

9.加快?发展社区教育促进学习化社区建设先进区县?评估工作的进程,以评估促发展,全面推进北京社区教育体系的完善,加速学习型社区的建设。

北京从2002年开始启动?发展社区教育促进学习化社区建设先进区县?评估工作,按市教委原订计划,要争取到2005年使全市18个区县全部成为?发展社区教育促进学习化社区建设先进区县?。然而评估工作进展缓慢,目前仅完成西城区、海淀区、崇文区三个区的评估工作。显然,要完成原定计划,在今后两年里必须加快评估工作进度。

10.在全面总结北京社区教育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尽早出台全面规范北京社区教育发展的地方性社区教育法规。

北京社区教育经过10多年的发展,已积累起大量比较成熟的工作经验和模式,北京已经基本具备制定更为完善、具体的地方性社区教育法规的条件。因此,我们建议,北京市政府应尽早启动地方性社区教育法规的制定,加快北京社区教育法制化的进程。

 

参考文献:

1.北京市政府文教办编:《北京社区教育》,改革出版社1996年出版。

2.李观政:《大力发展社区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促进学习化社区建设,率先实现首都教育现代化》,《推动社区教育工作的新发展》,教育部职成司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出版。

3.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大力发展社区教育、广泛建立学习型组织,努力创建学习化城市??北京市推进社区教育以及学习型组织的探索与实践》(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工作座谈会发言材料,2002年12月)。

4.北京市社区教育政策法规文件:北京职成教网(http://www.bjtvet.gov.cn)。

5.北京市教委职成处和北京教科院职成所:《北京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发展报告2001年卷》、

《北京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发展报告2003年卷》

 

 

关于我国学习型企业评价体系的研究

    北京西城社区教育协会      费元鸿

引言

(一)我国学习型企业在初创阶段

自美国著名学者哈钦斯1968年发表《学习社会》至彼得•圣吉于1990年发表《第五项修炼》(1994年引入),我国“学习型组织”理念不断普及、深入。2002年党的十六大确立了“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关于创建学习型企业已成为一个必然的课题。然而接受先进的理念决不等同于现实社会的实践。我国既有着独特的深厚文化底蕴,也有着悠久的历史积淀,囿于经济发展基础和市场化运作经验不足等诸多差异,学习型企业的创建还面临许多困惑,正处在积极探索的初创阶段。正如学习型组织最先倡导者之一的戴维A.加尔文所指出过的:

“大多数公司,讲求效率是一个不可动摇的神圣目标,为此精心设计、建立作业程序来追求和实现这一目标。而学习需要对现有实践作法不断地进行质疑和重新评价,怀疑精神和思想开明是必不可少的。但很多管理者“不能忍受别人不断质疑和挑战自己长期以来珍视的信条……因而,评价和组织(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变成相互矛盾的两个词汇”。

“因为他们没有看到学习的巨大潜在影响,只是对学习的浅薄、狭隘的理解,也没有意识到各种形态的新知识层出不穷。”学习型企业的评价不是对企业生产经营的评价;一个真正的学习型组织的建立是组织的重大变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个长期不懈努力建构的过程。

因此,我们既要“憧憬理想”又必须立足于我国初创的现实背景;把评价体系的确立过程,作为一个学习过程,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一个与时俱进的过程。

(二)初创阶段的主要指导思想

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已经确立了我国全民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一系列指导思想。“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更好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把推进经济建设同推进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统一起来,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将始终是学习型企业创建工作的根本指导思想。同时,在具体评价体系研究中,要明确重要的评价导向,采取恰切的评价类型,构架适用的评价指标体系。与很多人印象中的限于学术意义上的、原理性的、低效率学习不同,学习型组织中的组织学习更主要的形态应该是针对性的、实务性的、应用性的、与组织的经营绩效密切相关的。学习型企业的评价决不要给企业带来“单纯的检查”和“累赘”;恰恰相反,一切评价指标的设置,当成为企业发展之自我需求的必然之义;一切正确的评价行为当成为促进企业发展的亲切动力。

二、“创建学习型企业”评价的重要导向

从“企业教育”导向“组织学习”

1、关于“教育”与“学习”

1989年,原国家教委组织开展了“企业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工作,并确定了102家企业作为实验企业积极探索了教育与企业生产、科技发展的紧密结合。1996年原国家教委在企业教育中,首次提出了“学习型企业”的理念,并把“学习型企业”的内容列入了“人力资源开发理论与实践”课程。而在实践上,多年来,除个别省市,大多还处在企业教育的发展阶段,尚未向着“学习型企业”深化(缺乏评价指导,亦是原因之一)。

这里不可能充分讨论究竟什么是“教育”,什么是“学习”,但至少应该研究“教育”与“学习”必然之联系和必然之区别。

可以这样理解:“教”是外因的一种方式,“学”完全是内因的体现。按照唯物辩证观点,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教”与“学”二者往往处于一个“统一体”中,这是联系之必然。分而言之: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教育是一种国家控制的“资源”,上层建筑色彩非常强烈;要体现国家意志,要进行教育灌输,要使公民接受教育的塑造,教育以自身设置的目标为限度。企业组织道理同此,更多是指“施动者”所言。

而学习本来就是组织(单位)和个人的事情。“学习不仅是人的天性,也是生命趣味盎然的源泉”。人性化的学习与“机械化”的教育不同,时代的发展更加迫使学习必然形成一个开放的、自主的、时刻与社会保持密切联系的,以社会需求为评判标准的体系。相对于教育,学习更多是指“受动者”(将完全成为“主动者”)所言。对学习理论(诸如当代建构学习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等)的研究已是诸多专家、学者的必然课题。

2、从企业教育到组织学习

在知识社会里,学习过程终身化;学习形式多样化;学习态度自觉化;学习工具智能化;学习运行网络化;学习行为社会化。这已越来越成为普遍持续的社会现实。企业教育改革必须向着组织学习深化;教育必须不断提高为学习服务的能力。

组织学习(团队学习)是相对于个人学习而言,是学习型组织的要素之一。组织学习指的是组织为了形成其核心竞争力(学习力),而围绕信息、知识、技能、专长采取的学习行动。它是组织不断努力改变或重新设计自身,以适应持续变化的环境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现代组织中的学习的基本单位是团体,而不是个人。团队学习是组织化的学习,首先不仅限于一个个单独的个体;倡导团队所有成员“深度汇谈”,交心、交流;学习不只是读书,更重要的是心灵上的交流,从而增强企业团队的凝聚力。

(二)从以制促教导向依法兴学

“法制”(legal system)和法治(rule of law)之争,非是因一词之差的名词之争,其实是观念的重大差别,核心问题是主张还是否定“法律至上”的问题。

到1997年9月十五大报告中江泽民同志讲的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已从“法制”到了“法治”,一字之改,价值万金,标志着从“人治”向“法治”的历史性转变。十六大则已明确提出:“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尊重和保障人权”。同样的道理,企业的规章制度即企业之“法”,企业也应“尊重和保障人权”;重要的是人的学习权;依法治企。

加强法制建设与建设法治国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在企业组织这个层面主要是规章、制度建设。如首钢总公司按着质量管理要求,制定了《专业人员自我研修管理办法》、《项目培训管理办法》、《高层次人才培养管理办法》、《职业技能鉴定培训收费暂行规定》等14项管理制度,实现了教育培训、鼓励自学各项工作的制度化管理。如其中就有一条“职工参加各种层次的学历教育和技术等级取证培训,按职工个人支付30%,企业支付70%承担培训费”。这些“法制”建设,的确大大促进了建设“法治”学习型企业。

行“评价标准”与“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一)关于“评价标准”与“评价指标体系”

2004年1月国家九个部门印发了《关于开展全国“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活动的实施意见》的通知》。“实施意见的第四部分提出的学习型组织的基本条件是:

1、广大职工中普及终身学习的理念,形成了团队学习、全员学习、全程学习的制度和氛围,组织内各种习型型团队(班组、科室)普遍建立,并取得一定实效。

2、有创建学习型组织的长远规划、近期目标和实施办法,有健全的组织领导体系,有明确的各类人才培养目标和任务。

3、维护职工学习权利,为职工接受职业教育与培训提供平等机会和保障措施。企业要保证职工教育和培训经费不低于职工工资总额的1.5%,从业人员技术素质要求高、培训任务重、经济效益好的企业,不低于工资总额的2.5%。

4、职工的学习热情、学习成果和劳动创造得到充分肯定和尊重,形成了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以学习推动工作,以工作促进学习的局面,实现了学习成果与工作成就的共享与互动,推动了组织的持续发展。

5、领导成为学习的带头人,组织内有形与无形的教育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建立了终身学习和学以致用的激励机制。

6、职工队伍的思想道德素质、职业文明程度、科学文化素质和技术技能水平得到不断提高。通过开展“创争”活动,使组织得到发展,社会、经济效益得到提高,组织的创新力和竞争力不断增强。

7、完成国家规定的各类人员继续教育任务和职工培训任务。教育培训工作在本行业同类组织中保持先进。(“知识型职工的基本条件”5条,略)

以上简称“基本条件”,亦可视为评价(或评比)的“基本标准”。

评估指标体系是评价体系的核心内容。在这方面北京市已经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北京市早于2001年6月由五委联合发文《关于开展“发展企业教育,创建学习型企业先进单位”评估工作的通知》(含评估指标体系),至今已连续三年在市教委的牵头下,开展了大量评估工作。在对30多家企业评估实践的基础上,又于2004年上半年,修订完成了《北京市发展企业教育创建学习型企业评估指标体系》的新本。(详见后附;以下简称“京.评估体系”)。“新本”指标体系不仅研究了学习型组织要素和特征,也研究了一般创建活动的基本条件。

对照研究,可以看出,“基本条件”与“京.评估体系”在本质内涵上的一致性,而在建构过程、实践运用和具体作用的发挥上却有着不同。标准(条件)可以成为制定“指标体系”的基础,而“体系”至少要在分层细化、逻辑架构等基础上的“系统思考”才能完成。

(二)《北京市发展企业教育创建学习型企业评估指标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1、架构导向明确、内涵切合国情

“京.指标体系”共设6个一级指标;20个二级指标;47个三级指标,涵概了“基本条件”,体现了系统思考。下面是一、二级指标架构:

学习与认识 法律法规与方针政策

学习型企业理论

规划与计划

组织与管理  组织机构

       过程管理

       制度建设

条件与保障  队伍建设

        经费保障

       设施条件

       员工发展

实施与操作  团队学习

培训项目

培训方法

企业教育

企业文化

成果与效益  员工素质

人才成长

       经营管理

       特  色

特色与创新  创  新

(详见后附)

以上,可以看出,“京.指标体系”既充分重视了“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又充分重视了向着“学习型”的积极导向。

其三级指标将二级指标中的要素进一步提炼细化,如把“学习党和国家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建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有关精神,树立科学发展观”放在首位等指标,都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

2、把握评价要点、规范结合自主

把握评价要点,至少在两个方面有充分体现,一是在把握评价规律的要点上;一是在指标要点的把握上。

如在克服以往评价重共性轻个性方面,指标专门设置了“特色与创新”一级指标;在克服重静态轻动态方面,如设置有“人才成长”指标,在经营管理指标中,考察“近三年,企业产品质量不断提高。销售额、利税持续增长。”等;在克服重定量轻定性方面,如除在“员工素质”二级指标中设置了一系列定量指标外,“企业文化”、“团队学习”等许多指标都需要定性评价和描述。此外还有许多诸如3.1.1  3.3.1   4.3.1等标志度、灵敏度很高的指标。

现代评价,已经从分别以测量、描述、判断为主的评价,发展到共同建构的新阶段;倡导以全员参与、民主多元、发展为本、注重个性为原则的发展性评价。“特色”指标(虽目前还不充分)体现了自主发展原则,尊重了“个性”差异,不是“一把尺子”,而是各自用“自己的尺子”去衡量,加强了纵向比较;看进步、看发展、看特色,注重了进展幅度和“增值”程度,与“规范性指标”互动包容、相辅相成;努力达到结合实际挖掘潜力,诊断问题、指导服务、寻求发展的目的。这不仅对优秀企业非常适用,也为一切进行创建着的企业给予了鼓励和鞭策。这一点对有着很大自主权的企业是十分重要的。

一方面,在初创阶段,必不可少的要有规范性指标,作为基本的要求;另一方面,积极倡导自主发展。“京.指标体系”已在相当程度上注入了发展性评价的内涵――以现代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促进企业发展为目的,由企业和评价者共同完成,关注发展过程,注重发现企业发展潜力,为学习型企业建设而发挥评价作用的评价。

3、实践成果丰硕,改进奠定基础

“京.指标体系”已经历了三年多的运用实践,得到了申报和参评企业的支持和认可,在实践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参加评估的有首钢总公司、中国北京同仁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北京全聚德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北京翠微大厦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燕京啤酒集团公司、北京燕莎友谊商城有限公司、北京住总第六开发建设有限公司等许多知名企业。他们的创建实践都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经验。

如首钢的项目培训经验十分典型。企业坚持了一个中心,两个服务,三个突出和四个结合:即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为生产经营和技术进步服务;突出针对性、实用性和实效性;和新上生产项目结合、新技术应用结合、新工艺推广结合,解决关键部位、重点问题结合。评估中我们查看的项目培训材料,充分展现了他们对项目培训的精心设计:有申报表、评审细则、经费支出与产出审定意见;有高级职称以上专家签定意见、受训人员培训反馈意见;有培训大纲、培训计划、培训内容、培训对象、培训制度、选用教材目录;甚至有决策过程说明、课程设置说明、考核办法说明、改进措施建议;特别是效益计算方法说明。真正让我们深感到企业与教育、学习共进的与创新、特色并行的高贵价值。

又如企业文化建设方面:

北京住总第六开发建设有限公司:

企业理念——视今天为落后

企业宗旨——盖房人永远想着住房人

企业作风——精 严 细 实 快

企业经营方略——客户的难题就是我们的课题

企业发展目标——正当建筑业排头兵

企业环卫方针——创人类文明 建绿色家园

企业品牌战略——做一件事情 创一次辉煌

企业激励原则——无功就是过 有为才有位

中国北京同仁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同仁堂的联语

同修仁德,济世养生。

1、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

品位虽贵必不敢减物力。

2、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

3、以义为上,义利共生。

4、同声同气济民济世,

仁心仁术医国医人。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融合

在创建学习型企业中形成自己的特色-加强企业文化教育,用同仁堂文化整合人力资源。(1)四个作法

1、整合小生产方式下分散的文化传统,提炼规范为文化教育内容;

2、讲仁和的优良传统和竞争机制相结合,用教育、学习手段使员工实现自我超越;

3、把讲质量、重信誉的优良传创新意识相结合,提高科技内涵;

4、把优秀传统对个人的道德要求升华为企业道德、职业道德,使之成为集体的行为规范。

(2)形成七个方面的共同准则

1、“以义为上,义利共生”的经营哲学;

2、“追求利益相关者权益最大化”的经营理念;

3、“同心同德,仁心仁术”的管理信念;

4、“同修仁德,济世养生”的企业精神;

5、“讲实话、用实学、鼓实劲、办实事、拓实业、见实效”的工作作风;

6、“热心、耐心、恒心、公心”的服务精神;

7、“下实料、行真功、讲真情”的工作信条

(3)达到三方面的提升

1、以“德、诚、信”为核心的职业道德;

2、以古训、堂训为基本内涵的经营理念;

3、以创新发展为基础的时代精神。

(4)提出四个善待

四个善待:

善待职工;

善待社会;

善待经营伙伴;

善待投资者。

从以上实例可以看出,评价过程进一步促进了企业对创建工作的实践归纳和理论提升。北京市的评估工作,积累了大量的,实践成果,认真研究这些成果并反思评估工作过程,无疑对进一步改进评价指标体系奠定了很好的工作基础。

四、加强合作,积极探索,实现评价的不断优化

重视过程评价,加强合作评价

一个真正自觉迎评的企业,重视过程重于重视结果。许多企业把迎评工作,自觉作为了深入普及学习型组织理念的过程,作为了重新审视经营、管理的过程,作为了自我诊断、请人诊断的过程,作为了实践总结和理论提升的过程,作为了加强团队学习、系统思考、实现自我超越的过程。评估中许多企业老总(老板)都坦诚而明确地说:“与其说是你们来促进我们创建学习型企业,不如说这确是我们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是企业面对市场的需求。”――我们从他们的自评报告中,足以看出他们渴望。

积极探索“共同建构”的合作性评价,既是发展性评价的特征要求,也是我国初创阶段的特别要求。我国的企业,面向发育尚不很成熟的市场,既有成功的经验,又面临着许多困惑。评价者首先应该树立“在学习中履职,在履职中学习”的认识,树立在企业实践面前永远是学生的态度。以主动合作的意识与被评价者建立民主、平等、合作的关系,形成和谐、友好、信任的氛围,把沟通、交流、研讨、互动等方式贯穿于评价的全过程,在合作中发挥体察、激励、监督、导向和服务的职能,达到共同促进创建的目的。

(二)努力实现评价工作的不断优化

一是要以“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积极、大力宣传党和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要求,宣传学习型企业的成功经验和事迹,实现目标和动力的优化;二是要解放思想、勇于尝试、大胆探索,不断找出企业实践与指标及评价工作的“差距”加以改进,实现运作的不断优化;三是要建立双向反馈通道,形成有效的调控机制。不仅有一次性评价活动后的结果反馈,而且还要有接受被评价者意见的程序安排。评价结束后,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在学习型组织创建活动的调控与改进结果方面有进一步的信息交流,以实现结果运用的不断优化。

此外还要不断完善具体操作规程。如在被评价者方面:要组织学习领会评价指标的要求,认真撰写《自评报告》,下力做好大量档案材料的准备工作,教育、学习的设备设施的备查工作,全体员工的宣传动员工作等;在评价者方面:评价前的视导、随访工作,资料、工具的准备工作(方案、问卷、统计表、计算机工具等),认真研阅有关报告材料,座谈会准备,汇总合议,口头、书面反馈,听取被评价者的意见等,不断实现评价规程的优化。

需要强调的是,当前从国家到地方许多部门都在重视并着手实施对学习型企业的评价(或评估)工作,这本来是一件好事。但实事求是说,在这项工作的牵头组织上却不尽一致。笔者认为至少有三点需要强调:一是,尊重我国的现实基础,在初创和过渡阶段尤其要重视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和作用;二是,要形成部门的合力,在统一组织领导下,各部门应当有一个恰当的分工;三是,要充分重视已有的评价工作的实践基础。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引用过列宁的话:“列宁这样说过:‘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但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还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一个学习型企业的诞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个创建学习型企业的先进单位则可以在评价促进中产生。我国的学习型企业的创建评价体系必然也有一个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的过程。

 

 

 

关于社区教育实验与学习型城区建设的认识与思考

北京市西城区社区教育协会   王树仁 

 

社区教育实验和学习型城区建设作为一项全局性的社会化工程,其发展依赖于政府的统筹领导和社会各个方面的支持与配合,而各级领导和社会各方面对其重要性、全面深刻内涵的认识程度及宏观思考的水平起着决定性作用。

一、关于进一步提高社区教育实验和学习型城区建设的认识

(一)要充分认识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面对首都中心城区的城市现代化建设的要求,进一步加强社区教育实验和学习型城区建设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的认识。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知识更新越来越快,知识创新不断加强,知识已经成为当今社会核心的生产要素,成为科技创新的基础,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因素。积极推进社区教育实验加快学习型城区建设应该成为党委和政府的要务。

(二)要充分认识加强社区教育实验和学习型城区建设是城市向现代化发展的一种必经过程,客观上要求我们各级领导必须要转变城市管理理念,要树立“以人为本”的城市发展新理念,应该逐步成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倡导者和设计师,努力建立健全学习型城区的组织领导体系,建立和完善适应社区教育实验和学习型城区建设需要的领导责任制和目标管理措施。

(三)要充分认识坚持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科学发展观,是推进社区教育实验和学习型城区建设发展的关键。加强社区教育实验和学习型城区建设,要求加强诸方面的协调发展,其中最主要的应该是协调好教育与人、经济、社会之间的发展,在推进社区教育实验和创建学习型城区建设过程中间,既要坚持把学习与教育作为城区建设与最主要的职能,又要协调好学习和教育与城区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努力作到区域经济与社会整体性的协调发展。

(四)要充分认识基于区域社会经济整体协调发展策略,我区要切实把社区教育实验和学习型城区建设作为实施“三区”战略,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中心城区的奠基工程,作为一项全局性工作抓紧、抓好、抓出成效。社区教育实验和学习型城区建设要坚持以“发展创新,富民强区”为主题,全面实施“经济强区、文化兴区和环境优区”的“三区”发展战略,要以“开创全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新局面,力争在北京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走在前列,把西城区建成体现中国特色和首都气派、历史与现代有机融合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中心城区”为主要目标。另一方面,也应看到大力推进社区教育实验和学习型城区建设,体现了全区人民的要求和意愿,是经济与社会各方面事业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实施“三区”战略、进一步实现区域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求。坚持把建设学习型城区作为西城区78万市民的共同理想和目标,在全区积极倡导“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新理念,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将建设学习型城区的要求落实到首都中心城区现代化建设的各项工作之中。

(五)充分认识推进社区教育实验和学习型城区建设还必须坚持从西城实际出发,要和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工作紧密结合,要和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区工作紧密结合,要和创建文明城区的工作紧密结合,要切实把推进社区教育实验和学习型城区建设工作作为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区和全国文明城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统筹规划,整体推进。

二、关于进一步加强社区教育实验和学习型城区建设体制和机制建设

当前在社区教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还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育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还较多地带有计划经济体制色彩, 过多地依赖政府,依赖行政指挥。目前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还不能适应社区教育实验和学习型城区建设进一步发展的客观需要。

第二、教育体制和机构改革,“条专块统”的逐步实现,社区教育作为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要由教育行政部门来统,而教育行政部门往往习惯于对各类学校和教育机构的管理,换不太适应也没有人力才力对社会活动的组织和对社区教育工作的指导,因此对社区教育的管理显得十分薄弱,特别是涉及跨部门的统筹协调工作表现得力不从心。

第三、社区在开展各类教育活动中,也尚未形成明确的协调机制,社区对辖区内的教育培训还没有完全统起来,同一个社区,有职业培训学校,有社区学校,又有文明市民学校,还有老年大学等多种教育培训机构,社区内所属部门又不尽相同,难于形成“块统”,也就不能在推进社区教育实验和创建学习型社区工作中形成合力,时常出现互相矛盾、互相制约的问题。

第四、社区教育管理的社会化的程度仍需要进一步提高,区社区教育协会应该说作为一个专业性的社会团体,已经成为区教育管理部门的参谋和助手,在社区教育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应该给予更加有力的支持和支撑,使其主要精力放在社区教育的研究和指导上,现在的问题是给任务多而重,经费支撑不够,在现有条件下,协会难于作更多协会自身应做的工作,不能发挥协会包括其会员单位的社会职能,社区教育管理社会化也就难于进一步加强。

第五,社区学院建设有待加强,社区学院应该切实成为地区社区教育的龙头,应该明确坚持面向社区、服务社区的办学指导思想,学校规划、课程设置等多方面应体现为社区教育服务的特点,应坚持把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统一起来,把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统一起来,社区学院不同于正规大学,其办学宗旨应集中体现为社区服务,为开展全员性的终身教育服务,为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人口素质的提高服务。目前社区学院和文明市民总校依然是两块牌子,社区居民的教育培训仅仅由社区学院社区教育办公室承担。社区学院应该加强与社区的联系,充分发挥社区学院的指导作用和面向社区、服务社区的功能。社区学院还应建立社区理论研究机构,吸纳社区教育的专家、学者任教或从事社区理论的研究,加强在社区教育理论研究、网络建设以及社区干部培训的龙头作用。

三、关于进一步加强社区教育实验和学习型城区建设工作的建议

(一)建立健全社区教育实验和学习型城区建设的领导体系,进一步完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建立由党政一把手牵头的区学习型城区建设委员会(或领导小组)。要把社区教育实验和学习型城区建设作为区委、区政府的一把手工程,作为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奠基工程,放在区委、区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不断加强研究和规划,加强统筹和领导。同时,应调整区社区教育委员会,重点放在增加企、事业单位、部队、驻区机关和社团组织委员代表名额,改变社区教育委员会单一由政府部门组成的格局,从而逐步向政府与社会共同管理社会化管理模式转变。

(二)坚持与时俱进,从西城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出发,进一步明确社区教育实验和学习型城区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我区推进社区教育实验和学习型城区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应该以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学的发展观,发展创新,富民强区,全面实施“经济强区、文化兴区和环境优区”“三区”发展战略;坚持把社区教育实验和学习型城区建设纳入“建设新北京、迎接新奥运、发展新西城”的整体规划之中,不断提高市民综合素质,不断推动西城的经济建设、城市建设、环境建设,从而进一步加快首都中心城区现代化进程。坚持“以人为本”,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通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社区教育与培训活动,基本满足社区居民多样化教育需求;广泛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的活动;建立起社区教育网络,实现学者有其校;社区各类教育资源得到有效整合,社区教育的质量和办学效益显著提高;全区形成较完善的社区教育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构建起全员、全程、全面的终身教育体系,率先在全市步入学习型城区行列。

(三)坚持创新,抓重点,抓关键,进一步明确社区教育实验和学习型城区建设的主要任务

1、坚持体制创新,积极推进社区教育社会化管理,进一步完善社区教育管理体制。进一步探索和完善“政府统筹领导,教育部门主管,有关部门配合,社会积极支持、社区自主活动、群众广泛参与”的社区教育管理模式,不断完善区政府——街道办事处——居委会三级社区教育管理体制,发挥西城区社区教育委员会和各个街道社区教育委员会的统筹领导作用。加强西城区社区教育协会建设。进行社区教育管理社会化的研究与实践。

2、坚持机制创新,加强社区教育网络建设,进一步完善社区教育培训体系。进一步完善我区纵网、横网、信息网三网交叉的社区教育网络,形成以社区学院为龙头,以各级各类社区学校、市民学校、成人学校为主体,以中小学、幼儿园为依托,以职能部门教育中心为指导,以网络信息技术为现代教育手段的社区教育培训体系。

 3、坚持活动形式创新,认真贯彻中央四进社区的文件精神,继续大力开展“教育进社区”活动,坚持开展每年一次的“市民学习周”活动,广泛动员政府各部门、社会各方面积极参与,不断丰富活动内容和活动形式,贴近社区居民生活,服务学习型城区建设。

与此同时,认真总结试点经验,进一步加强学习型组织建设。充分调动和发挥我区各级机关、事业单位、企业、社会团体、家庭、个人参与社区教育活动的积极性,使学习成为干部、职工、市民的内在要求。重点应放在:坚持树立服务型、学习型政府理念,转变政府职能,优化政务环境,改变政府形象。要求全区各党政机关要率先开展学习型机关、学习型政府的创建工作,研究制定学习型机关、学习型政府的标准和评定办法,要把学习型机关、学习型政府的创建工作和干部继续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和文明机关的评选及党政领导干部的考核紧密结合起来。通过持续的学习培训来改革组织自身,不断提高机关整体素质。

充分发挥典型的学习型典型企业或事业单位的示范作用,在全区进一步开展创建学习型企、事业单位活动。使我区更多的企业、事业单位成为学习型企业、学习型事业单位。

 在街道社区继续深入开展创建“学习型居委会—学习型楼组(胡同)--学习型家庭”三级学习型组织创建活动,使更多的社区、居委会、楼组成为学习型社区、学习型居委会和学习型楼组,使更多的家庭成为学习型家庭。

4、 坚持培训体系创新,进一步整合各类教育资源,确定教育培训基地,完善教育培训网络,加强远程教育开发,更加广泛开展不同类型人培训,突出地要抓好在职人员岗位培训、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老年人群社会文化活动、弱势人群提高生存技能培训、外来人群适应城区社会生活培训等,同时抓好社区内婴幼儿教育、青少年学生校外教育。

(四)进一步加强重点基本建设,完善西城的社区教育实验和学习型城区建设保障措施

1、进一步加大社区教育投入,设立学习型城区专项经费。在我区已落实的按常住人口人均不低于  1元的标准拨付社区教育专项经费的基础上再人均增加1元,专项经费主要是由区学习型城区(或社区教育)办公室掌握, 用于开展社区教育研究、交流,奖励社区教育先进单位和工作者、下派社区中小学教师工资福利以及社区教育干部培训中心建设等项支出。积极创造条件建立筹资和引资制度,鼓励境内外、社会各方为发展社区教育和加快学习型城区建设作贡献。

 2、加强专业化的、高素质的社区教育专职工作者队伍建设。建立社区教育专职工作者继续教育制度和岗位证书制度,专职从事社区教育的人员必须经过培训,方可上岗。在认真总结近年来我区选派小学教师下社区从事社区教育工作的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改革教师人事制度,在教育系统增设社区教育教师系列,设置社区教育教师岗。社区教育教师在街道社区教育中心或社区培训学校工作,接受街道和学校的双重领导。社区教育教师享受与普通教师同等待遇。积极建议上级有关部门根据社区教育工作岗位的特点,设置相应的职称评审系列。

3、加强督导评估,形成依法监督机制。研究制定学习型城区评估

标准和办法。建议在每年进行一次素质教育评估的基础上,开展推进学习型城区建设工作的评估。学习型城区建设的评估与社区教育的评估和相关委办局的教育执法检查可以结合起来进行,如何结合应研究一个综合性的实施方案。

(五)坚持科研先导,加强国内外交流,进一步加强学习型社会理念的学习、宣传和指导

通过深入学习和宣传在全区普及全民学习、终身学习、全面学习、主动学习的新理念。继续加强社区教育和学习型城区建设的理论研究,组织高层论坛,加强国内、国际交流,紧紧围绕社区教育实验与学习型城区建设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加强深入研讨,积极聘请国内外有关专家、学者到西城传经送宝,为推动西城的社区教育实验和学习型城区建设出谋划策。建立专家指导组或顾问团,以进一步加强对社区教育实验和学习型城区建设的理论和实践指导。

 

 

社区指导下的学习型家庭建设实验研究

西城社区教育协会  杨文玉          

西城区妇联  李 颖

 

一、加强理论探索,提高自身认识

社区指导家庭教育是一种新的提法,它的基础是对家庭教育的重新认识,它的归宿应是建立学习型家庭。这些都是社区教育进程中很重要的方面。

1、对家庭教育的重新认识

①家庭教育的特殊作用

儿童出生的第一天起就开始接受家庭教育,父母是他的第一任家庭教师。家庭教育属于早期教育的范畴,是一切后续教育的基础。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就是在家庭教育的基础上进行的。家庭教育在人的成长中起着特殊的、极为重要的作用。家庭教育不同于学校教育,它有自己的规律。

A.家庭教育是一种私人教育,它是在父母与子女之间、家庭的年长者与年幼者之间进行的一种教育,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不仅是一种教育与受教育、教与学的关系,而首先是具有血缘关系、监护与被监护关系。如何进行教育、进行什么样内容的教育和最终要把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主要是取决于教育者的个人意志。

B.家庭教育是非正规教育。家庭教育虽然有一定的教育目的,但它并不是一种有组织、有领导、有严格计划的教育。家庭教育中的教育者,一般也不具备专门的教育知识和能力。家庭教育是非正规教育,表明家庭教育和家庭日常生活关系密切,是寓教育于家庭日常生活的一种教育。因此,家庭教育不能脱离家庭日常生活,不能照搬正规化教育的模式。

C.家庭教育是终身教育。从婴儿出生到入学前,儿童的主要场所是家庭,每天都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家庭教育是其接受的主要方式;入学后,每天仍有三分之二的时间生活在家里和父母身边,家庭教育就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协同形式;学生离开学校进入社会以后,家长教育仍在进行,只是教育的侧重点不同。这种教育会持续下去,伴随人进入中年甚至老年,直到父母辞世。

D.家庭教育基本上是二要素教育,即父母与孩子。家庭教育没有教材、没有课堂,它的教育力量全在于父母的榜样作用。因此,家长的自身素质、教育方法和内容以及管理方式就使家庭教育成为教育学科中的特定领域。

家庭教育的特殊作用,决定了学生家长既是主要的施教者,又是重要的受教育对象。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是社区主要的工作之一。创设家庭育人氛围,是每个家庭必做之事。

②对社区指导家庭教育的探索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充分利用社区的各种教育资源提高家长素质,创设良好的家庭育人氛围,增强家庭教育的科学性、计划性和艺术性,增强家庭教育的效果,社区指导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原因在于:

A.教育对象不同:学校开展的家庭教育,学生是教育的对象,而社区指导的家庭教育的教育对象不仅是辖区的学生,更重要的是对学生家长进行全方位的教育。(特别是在当前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对家长进行教育)

B.教育方法不同:学校开展的家庭教育是引导家长配合学校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对学生实施教育。而社区指导的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共同载体,可以直接针对家庭教育问题提出要求,规范指导。同时也可以把家庭教育问题以及学生在社区包括在家庭中的表现,通过学校提出意见,并配合学校共同实施教育指导。

C.教育的范围不同:由于社会发展带来诸多变化,如职工下岗、父母离异、外来人口等问题,使家庭教育趋于复杂化和多元化。学校开展的家庭教育受到局限,表现在对于特殊家庭(离异家庭、服刑家庭、外来人口家庭)青少年的教育工作难度大;在有对于入学前的未入托的散居儿童家庭,学前教育无人顾及。而社区指导家庭教育就弥补了许多教育的空白。配合学校或家长单位对青少年的行为不端或不懂教育虐待子女的家长,进行干预、教育与指导,增强家庭教育的工作力度。

以社区为依托并立足于社区开展社区指导家庭教育是发展社区教育、提高家庭教育质量和水平,创建学习型家庭、促进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2、时代的进步和形势的发展需要进一步推进学习型家庭的建设

打牢学习型社会的基石建立学习型家庭,是21世纪社会发展对家庭提出的新的要求,是新世纪家庭的新形态,是社区指导家庭教育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和深化。我们认为,学习型家庭应是以提高家庭成员的自身素质为前提,以提高家庭生活质量为目的的家庭成员共同学习、相互学习、自我教育、相互帮助、共同发展的过程。在学习型家庭的创建过程中,社区指导是非常重要的外部因素,原因在于它进行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创设良好的社区育人环境;二是激发家庭成员的学习动机;三是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料;四是树立典型的样板家庭;五是进行检查、评估、指导。学习型家庭的形成已成为学习型社区发展的基础。

西城区为学习型家庭的创建订立了如下的目标:家庭的可持续发展;父母自身素质的提高;密切的亲子关系;孩子的健康成长;家庭的温馨生活;代际距离的缩短。这些也正是学习型家庭的本质。因为学习型家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现代文化的完美结合,是一种新型的家庭文化,是一个不断追求卓越,自我超越的过程,是全体家庭成员共同进步不断发展的过程。学习已经成为家庭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学习型家庭已成为现时代的家庭生活方式。家庭中的学习、沟通、理解、育爱、生活、分享也就成为学习型家庭的基本要素。创建学习型家庭是时代的要求,是形势发展的必然,是当今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简言之,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社会的缩影。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变革,会通过种种渠道传到家庭而使家庭发生变化。重视家庭教育,研究家庭教育的新理念,创建新的家庭形态,营造新的家庭生活方式,是现时代我们所应追求的目标。因此,对于家庭教育的新特点的重新认识,对于社区指导家庭教育的意义的深刻理解和对于学习型家庭的创建的探索,是必然的、必须的。这是我们的一点认识。

二、开展家庭调查研究活动,为创建学习型家庭提供依据

为了进一步了解家庭的基本情况,家庭中的教育观念和学习态度,有针对性的对于学习型家庭进行指导与帮助,我们分别在2003年6月和2003年12月对北京市西城区内115户家庭和70户学习型家庭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从家庭的学习资源、学习时间、学习内容、学习需求以及家庭的子女教育,家庭参与社区活动等方面入手,进行了较为细致的了解。

调查的结果表明:大部分家庭具备必要的学习条件,家长已成为家庭学习的主体,学习正融入于家庭生活之中。家庭成员注重交流,家长重视子女品德与能力培养,家长渴望家庭成员参加社区教育活动。较为深入的调查和认真的分析,使我们看到,创建学习型家庭的条件已经基本具备,需要加大社区指导的工作力度。为此,需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营造学习型社区环境

学习型社区应以学习型家庭为基础,学习型家庭以学习型社区为依托。学习型社区要体现以人为本为家庭服务的功能,创设出良好的育人氛围。学习型社区的创建应全面启动。

2、有效的利用社区中的教育资源

社区承担起号召、组织、宣传、督促工作,对资源进行利用整合。这些资源包括:教育资源、科技资源、德育资源、文体资源等等。这些资源对促进家庭自觉学习、终身学习起着推动作用、保障作用。社区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应纳入社区工作日程。

3、社区在推进创建工作中注重几个结合

从主体上看,社区推进与家庭自创结合;

从过程上看,总结共性与倡导个性结合;

从形式上看,专家指导与家庭互动结合;

从学习方式上看,集中讲座与组织讨论结合;

从时效上看,注重重点推进与长效管理结合。

当然社区指导学习型家庭的创建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理论和实际工作问题,这里不再细述。

可以预测随着研究和实际工作的展开,效果可能会为更明显。

三、加强领导、注重指导做好工作

1、为了进一步加强我区的家庭教育工作,充分发挥家教指导中心和家教研究会的作用,2003年7月,区妇联、区妇儿工委办领导专门就家庭教育工作与区领导进行了专题研究。区领导明确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家庭教育是重要的环节,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发挥各方面的作用,推举和吸纳热心家教工作、有能力有水平的人士做家教研究会的工作,研究会要有研究课题,要出研究成果。家庭教育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要尽可能的改善有利于孩子成长的环境。要特别关注单亲家庭子女、下岗失业人员子女及流动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要在总结过去经验的基础上加以改进,使我区的家教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根据区领导的意见、制定了计划、调整了机构,并有效的开展了一系列的工作。

2、2002年6月,区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区人事局、区家庭教育研究会召开西城区家庭教育表彰大会,56名好家长、63名家教积极分子及20个家庭教育先进集体受到表彰。

2002年6月14日,妇联与教委等单位联合在区委党校,请幸福泉儿童发展中心主任程淮就3岁前儿童潜能开发举办专题讲座,100余名家长参加。

2002年6月至9月,区妇联、老教协、社区教育协会先后开展了系列家教指导活动。

2002年9月8日,西城区妇联举办“迎接‘十六大’,庆祝第18个教师节暨宣传、贯彻家教主题:‘学会尊重,善于沟通’创建学习化社区大型家庭教育咨询”活动。接受咨询的32位老师,就学前教育、中小学教育、特殊教育、职业教育、家庭教育、卫生保健等内容进行现场咨询,为家长答疑解惑。参加咨询的家长约2000余人。

2003年春夏之交,我们经历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这一非常时期为家庭教育提出了新课题。为了总结、推广家教经验,提升全区家教水平,西城区妇联、西城区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在全区十个街道开展了“我们和孩子一起,在SARS中成长”征文活动,得到了各社区及家长和孩子们的热烈响应。共收集征文460篇,其中,家长征文216篇,学生征文244篇。征文集中反映了家长们在非常时期家庭教育的新观念、新方法;反映了孩子们在非常时期的新体验、新感受。经过评委会的认真评选,结合各街道稿件的收集情况,报送稿件在20篇以上的街道被评为组织奖,展览路街道妇联等8个街道妇联荣获组织奖,唐宝华等62名家长、王姬等79名学生分别荣获家长和学生征文一、二、三等奖。区妇联在创建学习型家庭表彰会上对获奖的单位和个人进行了表彰。

2003年11月,我们对《西城家教》进行了改版。改版后的《西城家教》严格遵循服务家长、服务孩子的办报宗旨,在报纸的内容、质量和版面的设计上都有了很大的改进。并发送到各街道妇联、社区居委会和中小学校幼儿园,对家庭教育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

3、为适应知识经济、信息社会的发展,自2002年起,区妇联在广大家庭中开展创建学习型家庭活动。以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动力,以学习型社区建设为依托,以创建五好文明家庭活动为载体,引导家庭树立终身学习、家家学习、人人读书的理念,不断提高家庭成员的综合素质,提升家庭生活的品位,实现家庭与社会的同步发展。制定下发了《创建学习型家庭活动的意见》编印了介绍创建学习型家庭活动的宣传册。创建活动广泛地开展起来。

①各街道妇联采取多种形式和手段,宣传创建学习型家庭的意义,做好发动工作,分别组织了培训和动员,制订计划方案,在社区启动建设学习型家庭活动。各居委会通过黑板报和学习专栏营造氛围。丰盛街道召开了创建学习型社区、学习型家庭工作会,进行了专题培训和动员;二龙路街道组织了学习型家庭问卷调查,召开座谈会听取居民对活动的意见和需求,下发了致学习型家庭一封信,提出要“文明治家、知识兴家、道德立家、科技富家”的口号;阜外街道围绕贯彻“十五”妇女儿童规划,每年一个主题开展妇女培训,结合“市民学习周”举办了“儿童肥胖早期干预”等系列讲座;福绥境妇联与团委联合举办了“科普电影月”活动;丰盛开展了家庭读书竞赛活动,并在暑期组织了青少年读书朗诵会;新街口街道为普及科普知识,组织地区儿童参观了海洋馆,开展了“读科普书写一篇心得、组织一次科普讲座、观看一部科教电影”的“三个一”活动;厂桥兴华社区创办了“学习化社区”专刊,在创刊首发式上,宣读了题为“知识就是力量”的创刊词;西长安街举办暑期少年儿童科普、环保绘画展;德外在居民中开展了健康短语征集活动,并向街道的学习型家庭赠阅《现代家庭》杂志;展览路举行了“告别陋习,从我做起”签字仪式;月坛街道妇联组织了“我爱我家”家庭才艺大展示活动,举办了“家家乐杯青少年家庭电子模拟探雷竞赛”,近500人参加活动。区妇联举办了家庭摄影比赛和百幅作品展。

②大力宣传“在亲子教育中共同成长”的家教理念,通过家长率先学、亲子共同学的家教活动,影响和带动整个家庭的学习。在促进家长带头学方面,我们尤其关注母亲的成长。母亲的行为对孩子的影响、对家庭生活的影响是十分重要的。区妇联开展的“家庭互联网知识竞赛”和即将启动的“家庭上网工程”,就是针对家长尤其是母亲在信息时代的需要,通过女性的上网能力和信息化水平来推动家庭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各级妇联有的从亲子教育起步,有的从妇女培训入门,在创建学习型家庭这一平台上抓女性素质,帮助母亲接受新知识,架起父母与子女互动学习、共同成长的桥梁。厂桥街道妇联积极开展学前教育,依托北海幼儿园的教育资源,面向社会开设亲子园,使街道0—3岁散居儿童拥有良好的早期教育环境,给予家长们科学育儿的指导;二龙路在八中举办了中小学生和家长共同参加的生物克隆技术讲座并参观了实验室;区妇联依托“十五”妇女儿童规划的实施,以服务于儿童和家庭为宗旨,以促进学前教育为原则,启动了“儿童幸福成长工程”,在10个幼儿园挂牌建立了社区儿童学前教育基地,开展婴幼儿测评指导和专家咨询,提升家教水平。在关注家庭教育时,区妇联还特别地关注特困的家庭,帮助他们跨进建设学习型家庭的行列。各级妇联还为近百位特困学生争取到学业资助,扶助他们学习成长。在“资源共享手拉手”的读书互助活动中,发动五好文明家庭把家中闲置的书捐赠给购书困难的家庭,让他们一起进入到家庭读书的网络中。新街口双石桥社区妇代会主任,在自己平时读书看报时,将一些好文章、好诗词装订成册,送到特困家庭的孩子手中,鼓励他们努力学习,自立自强。

③创建学习型家庭活动是一个不断评估激励的过程,是培养典型营造氛围的过程。社区中的模范学习型家庭和优秀志愿者,是推动学习型家庭建设的重要力量。区妇联通过评选“藏书状元户”活动,大力宣传爱书、藏书、读书的家庭,表彰了邓英陶等32户学习读书家庭;评选表彰了70户西城区学习型家庭,编发了《读书学习进家庭,争做文明西城人》学习型家庭事迹汇编。年底还将表彰100户区级学习型家庭。区妇联、街道妇联、妇代会三级评选的学习型家庭数约占居民总户数的10%。各街道妇联把评比活动作为交流经验、学习典型的契机,以此形成了创建学习型家庭的活力。

 

 

 

 

建设学习型社区:海淀区社区教育的实践与探索

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   贾述俭

 

海淀区是北京市开展社区教育较早的区县之一。海淀的社区教育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1994海淀教改试验区的建立,为发展社区教育提供了良好机遇。1999年以来,随着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建设,海淀的社区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海淀已经建立起较完善的社区教育体制,形成了以中关村学院、街道社区教育培训中心和市民学校为主体的社区教育网络。目前,海淀的社区教育进入全面建设学习型社区的新阶段。

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海淀社区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一、社区教育起步阶段(20世纪80年代~1993年)

这一阶段,海淀社区教育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力强化街道办事处的教育职能

1991年,海淀区贯彻北京市街道教育工作会议精神,通过制定印发优化本区教育环境及街道教育工作的文件,明确了街道办事处在社区教育工作中的职责:充分发挥街道优势,协调并加强学校与社会单位的联系,动员一切社会力量,优化教育环境,建立学校、家庭、社会相联系的教育网络,按照教育规律,支持学校做好教育工作。通过建立以区督学室为主的督导评价组织,督导街道做好教育工作。

为加强对教育工作的统筹协调,利用地区优势,调动辖区内的社会单位的积极性,成立了区和街道两级各种教育协调组织,如:贯彻义务教育法协调委员会、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幼教协会、失足青年帮教会、家庭教育委员会、校外教育协调委员会、关心下一代协会等。这些组织吸收政府有关部门、群众团体、教育机构和社会单位参加,形成了上下贯通、横向联系的教育网络。

(二)面向中小学生积极开展校外教育活动

截止1993年,海淀区的区级少年之家和青少年活动基地有8个,各街道、居委会、机关、

企事业单位和部队举办的校外教育活动站达150多个。校外教育做到了有领导、有组织、有场地、有教师、有经费、有活动,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局面。

这些机构面向中小学生,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校外教育活动。组织各种兴趣活动小组,参观博物馆、展览会,举办体育文艺比赛,举办科技夏令营、登山夏令营、学军夏令营。中小学生通过参加这些活动,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和才干。

(三)开展老年教育,满足老年居民的学习需求

海淀已进入老龄化社会,为满足老年人群体的学习需求,1984年9月5日,区政府建立了海淀老龄大学。一些驻区单位,如:北京师范大学、石油勘探研究院也相继成立了老龄大学。老龄大学成立初期,以书画、舞蹈、音乐等专业为主,吸引了大批区内外的老年人参加学习。老年教育丰富了老年人的生活内容,提高了他们晚年的生活质量。海淀老龄大学在我国老龄大学中成立较早,是北京市第一家老龄大学。海淀老龄大学在国内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1985年和1986年中央电视台和北京电视台多次播放介绍海淀老龄大学的专题片《海淀老龄大学》、《中国老年人大学》、《这一片桃李也芬芳》。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新闻社、人民中国等多家新闻媒体都向海外介绍海淀老龄大学。十几年来,学校接待了前来参观考察的30多个国家来宾190多批。

(四)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支教活动

1.建立了街道领导联系学校的制度。街道办事处领导每人与辖区内的1——2所中小学建立联系,参加学校的重要活动,参与学校的教育和管理。

2.优化学校外部环境。街道组织社会力量清除校园周边的摊位,加强维护校园周边的治安秩序,整修校园周边的道路,为师生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

3.积极支持学校的建设。动员社会单位向学校捐资、捐物。义务为学校绿化、整修操场、修建校门、盖自行车棚、赠送图书和教学设备等。

4.开展慰问教师活动。街道在每年的教师节和其他重大节日,召开学校领导和教师座谈会,开展慰问教师活动。一些街道还设立了《地区教育事业发展基金》,用于发展地区教育事业,奖励教育教学成果优秀的教师。

5.帮助学校与社会单位挂钩,建立校外活动基地。街道协调辖区内各类社会单位和部队,支持学校开展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建立了各种校外活动基地和“少年军校”。这一阶段,海淀社区教育的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社区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动员社会各方面关心支持学校教育,为学校教育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2)社区教育的对象主要是青少年学生和老年居民;(3)社区教育的主要内容是青少年校外教育和老龄教育;(4)街道办事处在社区教育中发挥着主导性作用。

二、社区教育体系初步形成阶段(1994∽2000年)

1994年,海淀教改试验区的建立,为海淀区发展教育事业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也为发展社区教育提供了良好机遇,“发展城市社区教育,推动全区教育社会化,社会教育化进程”是海淀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目标之一。社区教育的对象和工作范围不断扩大。1999年以来,随着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建设,海淀的社区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一阶段海淀的社区教育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树立了现代社区教育理念

在社区教育起步阶段,人们对社区教育的认识主要是从学校教育的视角来看,把社区教育看作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和补充,教育的对象主要局限于青少年学生,教育的任务主要是为学校教育提供帮助和服务,教育的内容主要是中小学生校外教育。

1993年,北京市街道教育工作经验交流会后,海淀区加强了对社区教育理论的学习和研讨。通过举办一系列的理论讲座、研讨会和总结交流会,社区教育工作者普遍认识到,社区教育不仅仅是学校教育的补充,而且是社区发展和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是提高社区居民素质和改善教育环境的有效手段。社区教育工作突破了青少年校外教育的局限,开始面向社区全体居民。

(二)建立了符合海淀实际的社区教育管理体制

1994年海淀教改试验区成立后,就把社区教育列入教改试验区规划。规划要求:社区教育要以街道办事处为管理主体。发展社区教育要建立区、街道两级社区教育委员会。

1995年7月全区17个街道都建立了街道社区教育委员会。各街道主任担任主任,驻地大中专学校、科研院所和企事业单位负责人担任委员。街道社区教育委员会负责研究制定社区教育的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统筹协调教育活动。

1996年11月,成立了海淀区社区教育委员会,由区长任主任,区委副书记和副区长任副主任,各街道的主任和有关委办局的领导任委员。区社区教育委员会负责制定全区的社区教育发展规划,统筹协调指导社区教育工作。在区教委设立区社区教育委员会办公室,安排专人负责社区教育工作的组织和落实。

区、街道两级社区教育委员会的建立初步形成了“政府统筹领导、教育部门主管、有关部门配合、社会积极支持、社区自主管理、群众广泛参与”的社区教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三)社区教育逐步向规范化、制度化方向发展

1996年11月,海淀区社区教育委员会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了《海淀教育改革试验区社区教育现代化工程实施方案》。方案提出:“以街道办事处为主体,挖掘利用街道内各类教育资源面向社区全体成员,组织协调学校和社会各个方面相互结合,双向服务。组织协调社区各行各业,各种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教育;实现教育社会化和社会教育化,逐步实现社区内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社区教育格局。只在提高社区成员整体素质,共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和教育的协调发展。”

方案对是社区教育工作的目标、任务、实施阶段的要求做出了明确规定。该方案是1997——2000年海淀区社区教育工作的指导性纲领。

(四)初步建立起区、街道(乡镇)、居(村)三级教育培训实体和网络

全区22个街道和11个乡(镇)陆续建立了社区教育培训中心和成人学校。其中,海淀、西三旗、紫竹院、双榆树、甘家口、万寿路、北太平庄等街道的社区教育培训中心建筑面积都在2000平方米以上,教育教学设施完善。社区市民学校达669所,有40个村办成人学校及63个教学点。这些教育机构有计划地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满足了居民对教育培训、休闲和娱乐的需求,提高了居民的素质,也促进了居民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海淀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为使老年人能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除原有的海淀老龄大学,1997年后,又有6个街道建立了老龄学校,驻区高校和中央市属单位建立18所老龄学校,在各社区居委会和村委会也都建立了老年活动站。这些学校开展多种形式的老年教育。超过3万名老年人常年在这里学习书法、绘画、园艺、唱歌、舞蹈等。更多的老年人在社区里的老年学校分校或老年活动站参加文艺、体育健身活动。全区老年人中经常参加各种教育培训活动的人数达到16万人,占老年人口的60%以上。

(五)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社区教育工作者队伍

建设一支以专兼职结合的高素质的社区教育工作者队伍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组织保证。海淀充分利用驻区大专院校的人才资源的优势,加强社区教育志愿者队伍的建设,吸收更多的人才(主要是大学生和青年教师),充实各街道、乡镇的社区教育干部和师资队伍。进一步发挥他们在创建学习型社会中的作用,提高社区教育和学习型社区建设水平。

由北京大学学生组成的“文明市民讲师团”自1996年7月成立以来,一直活跃在建筑工地、农贸市场、饭店宾馆,为外来务工、经商人员进行培训,接受培训的外来人员有20000人次。培训内容包括:法律法规的基本知识;精神文明建设与传统文化;人际交往与公关;北京城沿革等多个系列。紫竹院街道与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社会工作系合作,定期请该系的老师对市民学校的校长和教师进行培训,提高了社区教育工作者的管理水平和教学能力。海淀街道与中国人民大学共建“人民大学社区教育海淀街道工作基地”。大学生来街道挂职锻炼,为市民开展法律知识、健康、环保教育和计算机、英语培训。

三、全面建设学习型社区阶段(2001年至今)

海淀发展社区教育,建设学习型社区的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2002年11月经北京市教委的评估检查,被确定为“北京市发展社区教育促进学习型社区建设先进区”。目前,一个努力营造“人人是学习之人,时时是学习之机,处处是学习之所”的氛围,以创建学习型机关、学习型街道、学习型社区、学习型家庭、学习型企业和学习型学校等为主要内容和途径的建设学习型海淀的工作正在全区展开。

(一)把社区教育纳入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社区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统筹各方面的力量,支持学习型社会的创建工作,创造有利于学习型社会创建的舆论氛围和政策环境,促进创建工作的开展。近年来,海淀区委、区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发展社区教育,促进学习型社会创建的文件。把发展社区教育建设有海淀特色的学习型社会工作纳入到海淀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规划和教育事业发展规划之中。

《海淀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中提出“教育事业。力争经过5—10年的努力基本建成适应中关村科技园区需要的、具有海淀特色的现代教育体系,在全市率先实现以建立终身学习制度和进入学习化社会为主要标志的教育现代化,把海淀建成国内领先的教育发达地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创建世界一流科技园区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区政府制定的《海淀区教育事业“十五”发展规划》中,把“建设终身教育体系,构建完善的社区教育网络,建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学习化社会”作为发展目标,并有具体的实施意见。

(二)加强了对全区社区教育的部署和领导

2001年2月,海淀区社区教育委员会印发了《关于贯彻“全面推动社区教育发展促进首都学习化社区建设意见”的实施意见》。《意见》提出要在3∽5年内社区教育体系,到2005年基本形成以社区学院、社区教育培训中心和市民学校为主体的覆盖全区的社区教育网络,使所有街道达到市级标准的学习化社区。《意见》要求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使全区各单位和街道每一个社区的成员充分认识到发展社区教育的重要性。进一步巩固健全社区教育管理体制,5个新建的街道办事处要在年内成立社区教育委员会。《意见》还要求社区内教育资源应

逐步向社区居民开放,形成现代化社区教育培训网络,为社区成员提供全方位的教育服务,实现社区成员“学者有其校”的目标。

(三)统筹整合教育资源,为加快发展社区教育,创建学习型社区提供强有力的

基地和队伍保证

充分发挥在海淀区教育、科技、文化等方面的资源优势,按照政府统筹、社会参与、资源共享、功能多样、服务社区的原则,采取多种形式,整合辖区内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老年教育、高等教育以及民办教育等的资源,为社区服务。建立了以大学生和大学教师为主体的社区教育志愿者队伍,充实了社区教育工作者队伍,提高了队伍的素质。

海淀区政府整合区内各类教育资源,充分发挥高等教育资源丰富的优势,于2001年成立中关村学院。中关村学院吸收13所大学参加,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开放型学校。中关村学院在开展高等职业教育、岗位培训、继续教育以及远程开放教育的同时,还担负着海淀区市民总校的职责,负责管理和指导全区各社区教育培训中心及市民文明学校的工作。学院有三级网络式组织结构,中心校由海淀区职工大学等6所成人教育机构组建,学院的二级网络成员有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农业大学、海淀走读大学等13所大学和新东方学校等,三级办学网络纳入十几个社区教育培训中心和4所区属中等专业学校。形成了覆盖全区,面向各个阶层居民的社会化学习体系。

(四)提出建设学习型海淀的目标,为实现“三个率先”奋斗目标提供强大动力

“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很重要战略目标,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基础性工程,也是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创新举措与强大动力。海淀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区,具有良好的经济基础和丰富的教育资源,完全有条件在新的历史机遇和竞争条件下发展得更快一些,争取率先在全市、全国基本实现现代化,率先基本建成世界一流的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率先基本完成奥运行动计划。海淀区委区政府结合自身发展实际,在2003年4月召开的海淀教育大会上提出:创建国内一流的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和学习型社会示范区,努力使所有孩子享受优质教育,所有居民参与终身学习,建成全国教育现代化水平最高、文化学习氛围最浓的“学习型海淀”。

创建学习型海淀的总体目标是:围绕“三个率先”的发展战略,树立现代学习理念,构筑全民终身学习体系,创建各类学习型组织,积极营造“人人是学习之人,时时是学习之机,处处是学习之所”的氛围,全面提升个人和组织的创业意识、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提升海淀的综合竞争力,到2006年,形成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建成全国教育现代化水平最高、文化学习氛围最浓的“学习型海淀”,率先在全市和全国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到2010年,教育发展水平接近发达国家的教育水平。到2020年甚至更长时间,将海淀建成为世界一流的教育区,并努力向世界教育中心地区的目标攀登。

构建学习型海淀就是要把海淀建设成为以人的发展为中心,以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通过更新人的学习观念和学习行为,构建社会化、开放式的终身教育体系和网络,加速知识更新,培养和造就大批各级各类人才的一种社会形态。

学习型海淀的基本框架包括四个方面:⑴有明确的目标体系,树立全新的学习理念,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人的潜力得到充分发挥,通过学习促进工作创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⑵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体系,建立终身教育体系和各类学习型组织;⑶建立全区各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体系;⑷建立推动和促进学习的保障体系。

(五)创建各类学习型组织,推动社区教育的发展和学习型社区的建设

开展创建学习型社区和学习型组织活动,是构建学习型海淀的基础。几年来,涌现出一批创建学习型组织活动的先进典型。西三旗街道社区培训中心、海淀街道培训中心被评为北京市示范性社区教育培训中心,田村路和甘家口街道培训中心被评为海淀区示范性社区教育培训中心。翠微大厦、甘家口大厦和当代商城被市教委确定为“发展企业教育,创建学习型企业先进单位”。

为将这一活动引向深入, 2004年1月,区政府下发了《关于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的实施意见》。要求通过开展创建学习型机关、学习型企业、学习型学校、学习型街乡、学习型社区、学习型家庭的活动,带动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参与各种形式的学习,营造“人人皆学、时时皆学、处处皆学”的氛围和环境,为迈向学习型海淀打好基础。为此,区教委还制定了创建学习型机关等8类学习型组织的评估方案。创建学习型组织的活动正在全区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街乡和社区全面展开。今年重点开展建设学习型党政机关的活动,并以此为龙头和示范,推动全区范围学习型组织建设工作的广泛深入地开展。以评估促创建。组织由有关部门参加的评估组,按照8类学习型组织建设评估方案,今后每年年底,开展学习型组织建设情况的评估,对达到标准的组织,授予相应的称号,并给予表彰和奖励。

(六)加快形成符合海淀区情的终身教育体系

将中关村学院建成示范型高等职业学院,逐步形成专科、本科、研究生相互衔接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完善职业培训教育体系功能,不断创新教育培训模式,实现职业教育、培训和社区教育服务一体化。为适应北部地区城市化进程加快和中关村科技园区发展区建设的要求,对失业人员、富裕劳动力和新生劳动力开展就业与创业能力培训;对农民开展农业科技知识培训、转岗技能培训和学历教育;培养软件高级技工等高机能紧缺人才;对技术成果持有人、新兴创业人才、专家教授和科技型企业家开展创业能力培训。到2006年,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5年,全区在业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2年,形成发达完备的职业教育体系和门类齐全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七)加强对社区教育工作者的培训,积极开展社区教育理论研究

近年来,海淀区社区教育委员会和中关村学院通过举办专家讲座、研讨会、经验交流会和赴外省市及港澳地区考察学习,提高了社区教育工作者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海淀区社区教育研究会”和“海淀区老年教育协会”是海淀社区教育理论研究的主要队伍。广大成员深入实际,加强理论研究,不断提高理论研究水平,努力为社区教育实践工作做好服务。参与了北京师范大学裴娣娜教授负责的“首都现代化进程中,学校、社区教育一体化研究”课题。(该课题被列入北京教育科学“十五”重大课题)。承担了海淀区教育科学“十五”重大课题“海淀区社区教育发展模式研究”。目前,研究的重点是:学习型社会建设中的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资源整合研究。研究内容涉及到,教育资源整合的规则、体制、运行机制等。

建设学习型海淀今后的工作重点:

创建学习型海淀是一项全新而长期的工作,要不断创新工作载体和工作方法,加大工作力度,努力提高工作水平,力争取得新的突破。创建学习型海淀工作刚刚起步,还存在着各种阻碍发展的各种问题,如:全新的学习理念在市民中包括一些领导干部中还没有真正树立起来;学习型组织的创建工作发展不平衡,普及率有待提高;各项规章制度还需进一步健全完善等。下一阶段建设学习型海淀的工作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形成符合海淀区情的终身教育体系

将中关村学院建成示范型高等职业学院,逐步形成专科、本科、研究生相互衔接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完善职业培训教育体系功能,不断创新教育培训模式,实现职业教育、培训和社区教育服务一体化。为适应北部地区城市化,中关村科技园区发展区建设的要求,对失业人员、富裕劳动力和新生劳动力开展就业与创业能力培训;对农民开展农业科技知识培训、转岗技能培训和学历教育;培养软件高级技工等高机能紧缺人才;对技术成果持有人、新兴创业人才、专家教授和科技型企业家开展创业能力培训。到2006年,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5年,全区在业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2年,形成发达完备的职业教育体系和门类齐全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2.将创建学习型组织活动引向深入

创建学习型组织活动要在全面开展的基础上,向更高层次发展。要求创建学习型组织的先进单位有创新和自己的鲜明特色。

今年重点开展建设学习型党政机关的活动,并以此为龙头和示范,推动全区范围学习型组织建设工作的广泛深入地开展。创建学习型机关活动要突出四个特点:一是坚持以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为主要内容,进一步促进机关各级干部把思想统一到十六大精神和区委的各项重大决策部署上来,努力提高机关干部的思想政治水平和政策理论水平;二是以推进机关党员干部新一轮思想大解放为重点,要求树立自觉学习、终身学习、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有所作为的理念,努力做到统一思想,在开拓创新中求发展;三是注重学习专业理论和业务知识,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努力把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与基层的实际情况、人民群众的实践创造相结合,切实转变机关作风,提高科学决策的水平,促进执政能力建设;四是以拓展领域、强化服务意识、提高工作效率、争创一流业绩为要求,全面提高机关党员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服务水平。

以评估促创建。组织由有关部门参加的评估组,按照学习型组织建设评估方案,每年下半年开展学习型组织建设情况的评估,对达到标准的组织,授予相应的称号,并给予表彰和奖励。

3.加快教育基地和教育园区的建设

鼓励多种所有制企业、单位投资教育,兴办职业成人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引导高校与区内各类教育培训机构合作创办各种形式的学院、学校。大力发展各类教育服务业,建立教育服务平台,建设集教育咨询、教育中介等各类教育服务于一体的海淀教育大厦。积极规划建设教育基地和教育园区,在北四环沿线建设中关村教育基地。加快北部地区中关村国际教育园的建设步伐,尽快完成60亿元的投资规模,吸引国际著名教育机构入驻办学。

4.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

在海淀区政府网络平台的基础上,构建开放、高效、便捷的远程教育网络,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提供丰富的资源、便捷的途径和现代化的手段。尤其是要充分利用我区建设“数字化海淀”,进行“宽带入户”的有利时机,建立社区远距离教育网络。积极开发社区教育课程,研制社区教育课件,使学习能够跨越时间和空间,人们可以根据需要随时随地学习。到2006年,基本建成远程终身教育网,所有街道建成与国家图书馆联网的电子图书馆,各乡(镇)校、村校都有与海淀教育网连接的多媒体教室。

 

参考文献

[1]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组编。首都教育新视角。开明出版社2003年11月

[2] 李观政主编。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创建学习型城市。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

 

闸北区学校教育资源开放与共享的实践与探索

上海市闸北区教育局  江蕾

随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现代教育的发展,学校教育的空间、功能已经突破传统意义的教室和课堂教育,逐步向教育社会化发展,不断融入社区,融入社会,形成学校、家庭、社区三者互为服务、互为制约、互为促进的“大教育”的模式。闸北区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首先是区党政部门坚持重教兴学,优先发展的战略举措,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闸北教育,更是全区人民的共同事业,因此如何发挥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和服务性作用,实现教育优质化和效益最大化,必然是教育部门和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使命和职责,是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发展,具有现实和战略意义的重大课题。

一、关于学校教育资源的认识与定位

我区区域教育资源可以分为三类,即市属教育资源、区属教育资源、社会力量办学资源。全区现有中小学校92所(不含幼儿园和特殊教育类学校)、中等职业学校3所、高等职业学院1所。在编教职工9301人,其中,中级以上职称教师4444人。全区各级各类学校基本实现现代化办学,全部完成校园网建设,实现了“校校通”,有24所中小学达到上海市一类学校办学标准,市级花园学校8所。近年来,闸北区还先后获得“全国义务教育先进区”、“全国幼儿教育先进区”、“全国特殊教育先进区”、“全国民族团结先进集体”、“上海市办学先进区”等荣誉称号。此外,还先后被国家教育部命名为“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全国活动课程教学实验区”、“全国信息技术教育实验区”等多类教育改革实验基地。

我们通常把教育资源理解为:具有教育意义或能够保证教育实践进行的各种设施、条件,它应该既包括人、财、物等物质资源,也包括保证这些因素发挥作用的政策、制度、环境以及信息等条件。我们认为学校教育资源向社区开放,其意义与价值主要是在共享的基础上实现“两个目标":一是满足辖区居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二是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效益,也就是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社会效益。从一定意义上讲,这也是十六大报告中倡导的“节约型社会”的积极探索和具体实践。

我区教育资源向社区开放与社会共享,主要的依据有以下四个方面。

其一,是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在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的同时,也引起了社会产业结构、行业结构、技术结构等多方面的变化。它不仅对人的知识和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使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活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工作时间缩短,业余生活时间相对延长。区域教育资源的开放从根本上说就是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贡献,而学校教育资源的开放主要就是为社区的文明建设和社区居民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为提升市民素质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设舞台。同时,也必将促进形成良好的社区文化,维护社会稳定。

其二,是教育事业回报社会,为社会服务的必然选择。教育事业是社会公共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公共事业任何时候都应体现为社会服务,为大众服务,为百姓服务,提高全体国民素质是教育事业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闸北教育事业的蒸蒸日上诚然得益于十几年全区人民的大力支持和关心,开放学校教育资源是教育回报社会的一种有效途径,也是一种必然的选择。

其三,是深化教育改革,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强调指出:要加快教育制度创新,要调动社会各界的力量有效地参与、支持和发展基础教育事业,要积极开展现代学校制度的建设,其核心就是要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者互动的运作模式。学校融入社会,社会认同学校是现代教育社会化的发展方向。国务院批转的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也指出:“要开展社区教育的实验工作,逐步建立与完善终身教育体系。”而合理而有效地整合、开发、利用社区教育资源,大力发展社区教育无疑是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的有效途径。

其四,是社区建设和社区教育自身发展的必由之路。社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社区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满足社区居民文化生活的需要和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实现生活方式的改变是衡量社区发展的重要指标。而这些文化教育活动的开展必须以一定的社区文化教育资源为依托。目前,闸北居民日益增长文化教育需求与现有的教育资源之间有差距,社区教育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成为现阶段社区教育发展的关键,而学校教育资源开放必然为其“引入活水”,突破难点,必将推进社区建设和社区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二、我区学校教育资源开放与共享的基本做法与初步成效

所谓教育资源,实质是社会总资源对教育的分配。长期以来,教育资源一直处于封闭和半封闭状态,又分布于各个地区之中,缺乏积极整合和开放,现有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不高。再加之社区内各项教育工作和学习活动的开展对资源需求的多样性和无限性,造成社区教育资源现实和需求之间的矛盾,我们要解决这一矛盾除了扩大社会总资源对社区教育资源的分配比例,增加社区教育资源的总量外,还要按照一定的方式和途径整合现有的教育资源,使社区教育资源得到最充分、最有效的利用。基于以上的认识思考,几年来,我们逐步将全区学校教育资源向社区、居民开放,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走出了探索性的一条路子。

我区教育资源在向社区开放与市民共享中,一直遵循“四项原则”即多样性、有序性、服务性、教育性的原则,既开放校园、又开放教室;既开放硬件、又开放软件,既开放设施,又开放设备,既引导居民走入学校,又组织教师进入社区。着眼于适需,立足于服务,注重有序拓展,注重“双向”效益,逐步探索社区教育资源合理开发和共享的规律。其大致分三大方面,一是与街道、镇共建社区学校,为社区提供教育指导和协作;二是选派54名社区教育辅导员,组织社区教育师资力量走入社区,指导协调开展社区教育工作;三是开放全区96所学校,让市民走入校园,按需参与指导性与自主性的教育活动。我们的基本做法如下:

1、调查研究 摸清底数

我区学校教育资源开放最早可追溯到1987年,当时,彭浦新村街道与新疆路街道第一批成立社区教育委员会,其社区教育委员会大部分的成员是由辖区内各中小学校的负责人担任,每年街道、镇召开社区教育年会,协商解决学校教育资源开放的有关事宜。发展至今,呈现“三大变化”:一是开放的数量由原先少数、个别学校扩展到区内多数学校;二是开放的项目从单一的操场活动到多元化校园、教室活动;三是开放的学校不仅提供设备设施,而且还配备专人负责指导和管理。随着形势的发展,市民的学习需求与日俱增,新的需求带来新的困难,新的困难引发新的课题,新的课题推动新的发展。为此,区教育局利用市民问卷调查、街道座谈会、走访学校及专题研讨会等形式,了解社区学校运作困难,学校开放的进展情况,摸清底数,发现问题,吸取经验,不断有序地深入推进开放工作。

2、转变观念 统一认识

在学校教育资源开放的过程中,我们致力克服三种思想:因学校开放设备设施损坏导致经费增加的畏难情绪、因学校开放“导致居民人身意外安全责任谁负”的思想顾虑、因学校开放人员流动增加导致教育秩序影响的被动局面。从教育局机关到学校,利用培训学习、督导视察、专题研讨、表彰先进和考核评价等多种途径和形式,分别向机关干部、校级领导、社区教育辅导员宣传和强化“三种理念”:其一是公共服务理念,强调教育事业是社会公共事业的组成部分,是公共财政投入的重要主体,理应为社会全体成员服务;其二是回报社会理念,强调闸北教育事业今天得益于社会方方面面的支持、关心和参与,回报各方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其三是效益最优理念,强调在财力并不丰厚的闸北,实施资源共享更有其现实意义。以上这三种理念的形成为中小学校开放校舍,输出人力做好思想上准备。

3、校社协同 建章立制  

在学校开放工作的管理过程中,我们深切地体会到,制度健全是学校教育资源开放的关键,为此,我们制定了《闸北区学校教育资源向社区开放的管理制度》、《***学校专用教室使用须知》、《***社区学校办学章程》、《闸北区社区教育辅导员工作职责》、《***学校向社区开放的公告》等一系列开放制度,向居民告知进校的时间、地点、注意事项及如何办理进校手续,这是一切开放工作的关键。其次,落实人员是学校教育资源开放的保障,学校在开放之日起,成立相应的领导班子和工作班子,在社区与学校间招募志愿者,参与开放工作管理,做到定时、定点、定人。再次,社区与学校协同配合,有序实施是学校教育资源开放的前提。开放之前,学校要与社区签定开放协议,确定开放时间与项目,明确各自任务及履行职责。开放期间,做好进校人员的登记,定期检查设施设备,做好记录,发现问题及时与社区沟通,协商解决困难。

4、总结经验 树立典型

每年,区教育局对社区学校的办学情况进行统计,以2003年为例,共开设845个班级,学员达20余万人次,形成三种运作模式:第一个是大宁路街道模式(自己出资、独立校舍,全天办学);第二个是彭浦新村街道模式(借用辖区内的文化活动中心办学);第三个是芷江西路街道模式(设在普通中小学校内办学),绝大多数属于这种形式。同时,从2001年开始,教育局每年对社区教育辅导员进行工作业绩的考核,表彰优秀,淘汰末位,不断提升辅导员队伍的综合素质。今年4月25日,区教育局召开全区推进学校教育资源开放的工作大会,利用专题片的形式介绍开放的基本情况,颁发了闸教成社[2004]7号《闸北区教育局关于推进我区中小学校教育资源向社区开放工作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开放的规范性要求,并对已在开放过程中有突出表现、形成经验的12所学校予以表彰,授予“社区教育资源开放示范校”的荣誉称号,旨在营造一种良好的开放氛围。

5、协作配合 破解难题

学校教育资源向社区开放是一项新课题和新的探索,认识和实践这项新事物是需要不断实践,不断发现问题,从而逐步掌握规律,完善运行机制和模式。比如,我们面对社区学校的收费问题这一制约社区学校发展的“瓶颈”,市里至今未有明确说法,然而社区呼声很急。为此,我们多次与有关部门协调,努力争取,在区财政局的支持下终于解决,允许使用财政票据。还如,社区教育辅导员是社区教育的新生力量,走出学校和课堂教学,到社区工作,他们的专业职称评定成为一个难题。为此,区教育局各部门相互协调,考虑其工作的特殊性,一致承认其在社区学校的任教经历,解决了他们在社区同样能参与专业职称晋升的现实问题。经过十余年的积极探索,我们以教育资源开放与共享为突破口,加强社区与学校间的沟通、联系、合作,初步形成学校、家庭、社区三者互动多赢的机制,凸显了初步的实践成效,在促进自身发展的同时,也为社区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开拓了新的途经。主要的成效体现在:

1、增强了教育服务社会、融入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推进了学校现代化建设,在不断优化和改善办学条件中,优化了社区的整体环境;

3、推进了“公平教育”的社会监督,促进“以人为本”的教育改革实践;

4、提升了社区教育辅导员的协调、组织、研究的综合能力,优化了教师队伍;

5、提高了市民对教育的认同度、参与度、满意度,形成社会各界人士关心、支持教育的良好氛围;

6、满足了社区居民的学习需求,保障广大人民群众享用教育资源的权利,维护社会的稳定与良好的治安环境。

三、学校教育资源开放与共享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对策

目前,我区已有70所学校按照要求落实开放工作,占总数的72.9%,开放工作体现出“五多五少”的特点:即早上开放多,傍晚开放少;公办开放多,民办开放少;全日制开放多,寄宿制开放少;接纳团队多,接纳散客少;开放硬件多,使用软件少。关注和分析27.1%未按要求开放学校的主要原因,主要有:学校处于大修或基建项目在进行;开放的要求与住校学生的作息安排有冲突,尚需研究协商;部分学校,设施设备老化,需进行检修和调整;学校与社区正在协调沟通,正在建立制度,配备人员,落实经费;学校处于布局调整范围之中,开放积极性不高。综合分析全区情况,我们发现主要有如下问题:

1、传统意义上的“学校单位”概念根深蒂固。社会转型过程中,大社区、大教育逐步形成,相互的包容与渗透在不断拓展和增强,世界已成为人人相识的的“地球村”。但在教育领域内,传统意义上的“学校单位”概念还根深蒂固,画地为圈的本位主义也时有发生,没有清醒地认识到教育资源开放是学校应承担的使命和责任。这种认识上的封闭导致工作上的被动滞后,开放工作出现不平衡现象。

2、激励机制未完全突显。学校教育资源开放处于起始阶段,尽管已对全区12所示范校进行表彰,但今后如何进一步激励学校教育资源开放,没有深入研究,形成完整的监督、考核体系,更没有显现出你争我赶的激励效应。

3、保障措施未形成体系。安全、人员、经费是学校教育资源开放的瓶颈问题,是开放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特别是对老年人的意外事故和社区闲散青少年的治安问题,有很多担忧和困惑,无法认定明确的责任主体。

4、运作的模式较单一。目前,学校教育资源向社区开放的工作是一种运作模式,即:有班子——定制度——签协议——贴告示——发证件——开大门,缺乏多层面、多渠道的探索。

5、优质教育资源缺乏。学校教育资源开放工作,一方面体现出开发、利用和整合教育资源的要求,另一方面从实际运作过程中,反映出我区的教育资源缺乏,特别是南片的学校场地小、绿化少、设备老化、专用教室紧张尽管向居民公告多日,但却无人问津。这就要求我们要切实围绕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不断研究和开拓优质教育资源。

6、信息传递和共享效率低。教育信息资源瞬息万变,我区29平方公里的区域,70多万社区人口如果仍旧依照“口耳相传”来了解和共享资源,必然是低效和无序的。目前,我们要加大整合,建立一个区域全方位的各类教育资源的信息平台。为了进一步推进教育资源开放和共享工作,我们将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不断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研究和解决好各种障碍和瓶颈问题,主要对策:

1、进一步打破屏障,营造共享环境学校教育资源向社区开放是教育改革创新的新实践,在实施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我们把这一改革实践做为每一位领导实践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让人民高兴、让党放心”活动的具体行动,深化认识,增进使命。将其做为创建优质教育区的重要举措和深化社区教育的有益探索,切实从公共事业为人民群众谋福利、办实事的角度抓紧抓实,打破思想和实践的屏障。

2、进一步完善考核,激励各方参与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是教育制度创新的重要内容,我们要强调探索社区、家庭和学校互动的机制,使学校融入社区、服务社区成为一项重要的指标,今后将社会和辖区居民的认同程度做为学校办学效益最好的评判标准,纳入学校办学质量的整体评价之中。为此,我们要充实、完善开放工作的考核体系,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激励学校在改革实践中设计好、准备好、实施好。

3、进一步多元投入,改善教育资源当前,我区学校教育资源无任论是硬件,还是软件都存在明显不平衡。在现有的财政基础下,这种不平衡问题难以明显缓解。我们将探索吸纳社会闲余资金,秉着“谁投资、谁负责、谁得益”的原则,有序、有重点地改善拓展、优化教育资源。

4、进一步创新机制,力争多赢局面学校教育资源向社区开放是一件便民利民的新事物,新事物往往会带来一系列新的问题,新的困难,如果沿用传统的方法也难以根本解决。如何克服和解决这些问题将是今后一段时间重点研究的内容,我们将进一步把问题想透,把难点抓准,把工作做细,不急于求成、不流于形式、不走过场,着眼于长效、致力于创新,有意识地引导社会中介组织参与,积极引导和帮助居民个人自治自律,解决好经费、落实好人员、保障好安全,增强开放的实效性。

 

 

整合社区教育资源面临的困难及解决的途径和方式

太原市杏花岭区社区教育办公室  孙晓林  郭玉英

 

社区是社会的细胞,是社会构成的基本单元。社区教育是以社区为范围,以社区全体成员为对象,旨在发展和提高其成员素质和生活质量为目的的教育综合体,目前,我国的社区教育是指社区组织或社区工作者依靠社区力量,充分利用社区内各种教育资源,对社区各类群体,各种人群开展的多内容、多方位、多层次的教育活动,是社区人人参与教育,人人接受教育的社会大教育。具有“全员、全程、全面”的特性,开展社区教育,创建学习型社区需要丰富的教育资源作为支撑,而在我国现有的国力情况下,特别是在经济薄弱的内陆城区,依靠城区财力实施这样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是不可能的,强化政府行为,统筹整合资源,利用现有的社区教育资源,培养社区持久的发展能力,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的共有、共享、共管、共赢,是中国社区教育特色和优势的重要体现,也是开展社区教育的一条有效途径。但社区教育不是社区与教育的简单叠加,也不是社区内各类教育的叠加,而是教育与社会的有机融合,是社区内各类要素的集合、协调、互动,所以社区教育的着眼点应是对现有教育资源的整合、盘活、开发、利用。

一、资源整合的困难

在社区教育实验初期,一方面由于社区教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还不够高效和完善,管理比较混乱,参与的部门多,而具体实施的部门少,需要做大量的协调组织工作;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企业之间、行业之间的竞争十分激烈,有些单位领导还存在着急功近利的思想,考虑更多的是自身的短期经济利益,在整合利用、拓展开发社区教育资源时,需要做大量的说服动员和感情投入工作;其次,作为社区的驻地单位,如何与社区沟通互动,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为社区居民教育提供便利条件,树立自身的良好形象,提高知名度,以获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则往往被忽略;此外,优质教育资源短缺,资源闲置、浪费的现象也是客观存在。所以,整合资源不仅存在一定的难度,而且也表现出许多差异。主要表现在:

一是拥有资源的部门、单位领导意识超前、认识到位,资源整合利用起来就较容易,否则很难整合;

二是所属部门、单位包括各类院校的资源开放利用率较高,非属部门、单位、院校的资源开放利用率较低;

三是社区干部与驻地单位负责人沟通好、感情融洽的资源整合得较好,社区干部与驻地单位负责人沟通少、感情一般的资源整合得较差。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各级政府在整合资源方面的政策缺乏一致性;政府在资源整合方面缺乏统一规划,主导作用还不到位;社区教育的宣传力度小,氛围不够浓厚,部分单位负责人认识不到位;社区干部的组织协调能力低,综合素质不高等。

二、 资源整合的途径

在整合利用、拓展开发社区教育资源时,由于涉及到社区内各项事业的条块管理体制,也涉及到各单位的实际利益,所以为资源整合带来一定的难度,因此,研究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整合利用社区教育资源的途径和方式,推进社区教育事业的发展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和实践课题。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社区居民教育越来越呈现出多元化状态,这就需要社区想方设法为居民提供多类型的教育资源,随着社区教育的不断推进,我们应改变对教育资源的传统观念,对社区教育资源做出新的界定和划分。根据不同划分标准,大体上可以把社区教育资源划分为三大类:

根据教育资源的性质可划分为: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或正规教育资源和非正规(非正式)教育资源;根据教育资源的开发使用情况可划分为显性资源和隐性资源;根据教育资源的内容可划分为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

上述各类资源都是我们整合、利用、开发的对象,工作中,我们不仅要充分盘活、整合利用有形的、显性的、自然的教育资源,而且还要进一步拓展开发无形的、隐性的、人文教育资源,尤其要注重对无形教育资源的总结、提炼,并把其作为社区教育的宝贵资源。不仅要对社区内各种正规教育资源(包括普通大中专院校、中小学校、儿园等)进行优化配置,努力为社区居民提供优质教育资源,而且要对各种非正规(非正式)教育资源(包括各类成人院校、行业企业培训机构、市民学校、老年学校以及青少年宫、图书馆、纪念馆、博物馆、体育场馆、俱乐部、活动中心、影剧院、文化广场等)进行整合,使其最大限度地向社区居民开放。资源整合的内容很多,主要有组织资源、物质资源、人力资源等。

(一) 整合组织资源,增强教育效果

每个区域内都有许多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这些部门和单位既是学习型组织的创建者,也是社区教育培训项目的指导者,同时,也应是社区教育资源的提供者。实践中,应充分挖掘和利用驻区单位组织职能优势,增强社区教育的效果。

我区在开展社区教育实验工作中,首先注重发挥区属各职能部门的优势,在区社区教育委员会下统筹协调下,由区妇幼保健所、团区委、职教办、老干局、劳动局、科技局、文化局、卫生局、武装部、残联、农业局以及公检法等部门牵头组建成立了14个社区教育工作指导组,他们充分发挥各自的职能,指导社区开展了早期教育、青少年教育、老年教育、下岗再就业培训、流动人口培训、卫生保健教育、国防教育、残疾人教育、交通法制教育等,从而使各街道、社区开展的教育培训活动既富有特色有紧扣主题,既内容丰富又主线分明。

由于政府及其职能部门覆盖了社会事务管理的方方面面,具有行政管理的权利,熟悉辖区内本领域的现实状况,掌握国家的政策、法规和相关知识,调动各方面力量参与社区教育,不仅有助于资源的合理整合与配置,针对社会需求有的放矢地开展活动,而且有助于必要时采用行政手段推动社区教育的进行,并在短时间内快速提高社区教育水平,有助与通过人文关怀的温和方式加强对社会事务的管理,拉近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距离,体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这种组织资源的整合,既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又能增强社区教育的发展后劲。

(二) 整合物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

充足的社区物质资源是社区教育赖以发展的基础和保障。通过对社区各类物质资源的深入挖掘、科学整合、有效拓展,能提高社区各类教育资源的利用率,努力为居民提供全方位的教育服务。

1、 学校资源的有效拓展。

区域内各类院校有着许多可利用的场地、设备、设施等物质资源,院校在搞好学校教育工作的同时,通过开放学校资源,加强与社区的沟通互动,积极参与社区工作,将学校教育融入社会大教育,不仅能够让社区居民了解学校,扩大学校的声誉,而且,也能够加强青少年的社会化教育。工作中,我区将社区教育列入学校办学水平评估体系,许多学校利用双休日、节假日,通过组织活动、办理卡证等形式面向社区,开放操场、图书馆、阅览室、计算机房、语音室等教育资源,让更多的居民走进校园、走进课堂,参与教育培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 驻区资源的科学整合。

驻区各驻地单位、特别是优势单位拥有雄厚的物质资源和行业优势,努力挖掘社区驻地单位的资源优势,进行科学整合,使其在社区教育中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不仅能够帮助行业企业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而且,能使社区教育在少花钱、多办事的前提下,保持持续有效的运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太原钢铁集团公司、太原市工商银行、山西工程学院、山西省总工会等驻地单位,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为社区居民教育提供物力、财力、人力等多方面的支持,为推动我区社区教育工作的开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是我区的驻地优势单位,工作中,我们注重发挥医院资源优势,将其整合为我区的社区卫生学校,该院以创建学习型医院为抓手,在着力培育医院精神,塑造医院形象的同时,主动与社区沟通互动,同驻共建,互教共学,将医院文化建设、医院形象工程建设与社区教育紧密结合起来,积极为社区居民提供卫生保健方面的教育服务,组成了医院、社会、学校、家庭四位一体的社区教育网络,既树立了医院的良好形象,提高了患者的就诊率,而且带动了学习型社区建设,成为我区学习型单位的典范。

此外,各街道办事处依托驻区学校、幼儿园、科研院所、文化馆、图书馆、电影院等,建设了一批特色鲜明的社区教育基地。如:巨轮办事处依托阳光早教中心建立了社区早期教育基地,鼓楼东缉虎营社区依托区教师进修学校建起了社区教育学校,杨家峪街办依托徐向前纪念馆建立了青少年教育基地,大东关街办则与山西工程学院互动沟通,采取大学生进社区的方式,积极为大学生提供社会实践的平台。这种驻地单位资源的科学整合,为全面深化社区教育奠定了基础,实现了辖区范围内的共建、共管、共享,达到了互利双赢的效果。

3、潜在资源的深入挖掘。

每个区域都有自己特有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深入挖掘各种无形的、人文的教育资源,积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有计划的建设或修复一批历史文物、文化场馆、公园广场,组织开展各类文化活动,对各类无形资源进行系统的总结、提炼,编写具有地域特色的乡土教材,作为社区教育的重要场所和内容,激发社区居民爱祖国、爱家乡、爱社区的情感,营造和谐文明的社区氛围,也是整合利用社区资源,开展社区教育活动的有效方式。

太原市具有2500年丰厚的文化底蕴,地上文物居各省之首,山西的晋商文化、面食文化享誉海内外,古有狄仁杰、今有梁雨润,前有刘胡兰、今有梁世奎,大寨精神、双良精神、西沟精神都是我们可挖掘利用的宝贵的教育资源。近年来,在各级政府的的积极努力下,先后修复了唱经楼、拱极门,兴建了龙潭公园、鼓楼文化广场,治理改造了汾河公园、饮马河公园、森林公园,修善了区少年宫、青年宫、少年科技城,充实了区少年宫图书室,80%以上的社区建起了社区活动室、图书室。举办了国际摄影展,绘画展、书法展,国际旅游年、面食节等,结合重大节日,各社区组织居民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如剪纸比赛、厨艺大赛、威风锣鼓,花灯展示等等,此外,市政府还计划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建设太原市教育园区、博物馆、体育公园、图书大厦,在全市各社区中建立小型、分散的便民图书网点、晋阳书报亭,打造晋祠——天龙山精品景区,启动大型古唐文化生态园,基本完成晋阳古城遗址、晋阳古镇恢复,建成以晋国赵卿大墓和北朝艺术为主的晋阳文化艺术中心等等,所有这些,都是社区教育开发与利用的重要资源。                

(三)整合人才资源,增强施教力量

城市是社会的缩影,随着城市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城市社区成为现代社会“物源”和“人源”的中心。“人源”包括一大批有教育经验或一技之长的教师、专家、学者、技术人员等,他们中不乏有“有热情者、有能力者、有文化者、有空闲者”,充分挖掘这些能人志士的潜力,组建社区教育师资队伍,利用各类社区教育载体,随时随地就近开展社区教育,既方便了居民学习,又极大的降低了社区教育的成本,使社区教育办得起,居民学起,真正做到低投入、高产出,提高社教育的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

近年来,我区充分发挥社区内各类人才的作用,建立了社区人才库,通过聘任制、自愿制、委任制等多种形式,汇聚更多人才,充实社区教育力量。目前我区已组建了一支千余人的社区志愿者队伍,他们中有老干部、老军人、老园丁、老艺人、老医生,也有青年画家、书法家、还有雏鹰小队的小小少年,他们不计报酬、乐于奉献、活跃在社区,为社区居民教育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三、资源整合的方式

(一)摸底调查与统一规划相结合,提高资源整合的科学度

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立学习型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是我国今后相当一段时期的奋斗目标,社区教育作为建立学习型社会的立足点,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社会系统过程,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每一个区域都应结合实际情况,以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为目标,对区域内各类教育资源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摸底,在对区域未来教育发展做出科学预测的基础上,对文化教育资源的配置、整合、利用及开发进行统一规划,力求做到配置得当、布局合理,坚决避免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的现象发生,努力为区域内各类群体提供优质、便捷、多样的教育资源。营造人人是学习之人、处处是学习之所、时时有学习之事的良好氛围,为建立学习型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评估考核与感情交流相结合,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度

社区管理体制的不断深化,大量社会职能的下移,决定了城区政府必须通过强化包括社区教育在内的社区建设的统筹,不断增强城区政府的行政影响力和覆盖面。特别是在社区教育资源整合中,政府的统筹作用必须到位,各职能部门的协调作用必须到位,努力实现:

组织领导系统化,逐步形成组织领导体系健全、规划目标明确、职责分工落实、工作运行协调的管理体系。

工作开展制度化,建立议事办公制度、工作联席制度和目标责任制度。

将社区教育工作纳入各部门年度目标考核责任制,进行考核,促进组织资源的整合,形成社区教育合力;将社区教育列入单位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由所在社区进行评议,实行一票否决,促进驻地单位资源的整合;将社区教育列入院校办学水平评估体系,加强考核,促进学校资源的全面开放;将社区教育作为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对生活居住在社区的每位干部提出具体要求,由社区评议,以征得有职有权干部对社区教育的支持和帮助;解决社区教育志愿者人员的荣誉和待遇问题,以确保社区各类人力资源的挖掘整合。在政府加强评估考核的同时,社区特别是社区教育工作者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协调能力、做艰苦细致的说服动员工作,积极与社区驻地单位沟通联系,深入挖掘社区潜力,以社区工作者特有的热心、爱心、恒心和耐心争取驻地单位的支持,并将政府考核与感情交流有机的结合起来,努力提高社区教育资源的整合利用率,为社区居民提供多类型的教育资源,不断满足居民的多样化的教育需求。

(三)撤并重组与重点投入相结合,提高教育资源的优质度

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经济发展战略,对教育有不同的要求,企业的剥离,普通教育资源的过剩,成人院校生源不足造成的资源闲置和浪费,许多非正式教育资源的尚未开发利用、居民教育需求的多样化等等使教育资源的配置发生了转变,需要对现有教育资源进行优化配置。

首先可根据人口的分布,对区域内规模小、办学条件差、生源不足、布局不合理的普通学校进行撤并,对生源足、布局合理、条件差的学校则给予倾斜政策,重点扶持,以实现教育资源配置的均衡性。社区可依托这些撤掉的学校建立社区教育学校,开展对居民的教育。其次,对生源少,资源闲置的成人院校、职工大学进行重组,组建社区学院,充分发挥其资源优势,拓展其教育服务功能,把其建成集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职业资格证书教育与休闲文化教育,各界委托项目教育与居民自治教育为一体的社区教育办学实体。

与此同时,还应加大投入,有计划地重点建设一批教育基地,教育超市,网络中心,通过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增强教育者和学习者的互动性,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努力为社区居民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

(四)、降低成本与扩大数量相结合,提高教育资源的开放度

社区教育是无偿、低偿的教育服务,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部门、各单位包括各类大中专院校、特别是各类活动场所都在考虑自身的经济利益,无条件地要求其对社区开放既不现实,也不会长久。为了保证资源开放的可操作性和持久性,可采取政府补贴(通过减少税收)一点,居民拿一点,社会捐助一点等方式,减少拥有资源的部门或单位的负担,降低资源使用与损耗的成本。同时,社区应做好居民学员的组织动员工作,既要积极调动居民的学习积极性,增加教育活动人数,摊低成本,又要加强对学员的管理,以增强社区教育活动资源的开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