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山文化研究》总第九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8:12:40
 
      
 
    首页 > 走进平邑 > 蒙山文化研究 > 详细信息 
 
 
《蒙山文化研究》总第9期(2009年第3期)
《蒙山文化研究》编辑部 《蒙山文化研究》编辑部
--------------------------------------------------------------------------------
 
2009-11-06
《蒙山文化研究》总第9期(2009年第3期)                                                                          《蒙山文化研究》编辑部
                                                                          
                                                                             编辑 彭殿龙 林清伟
                                                                           2009年09月26日刊印
蒙山文化研究会
名誉会长:李祥栋 刘家骥 李富山                    冯增田   高   明   张传普解红日 王林山 陈一兵程新安 孙印远 王丽云刘仕江 冯青松 郑晓廷王 霞 赵景元 高彦坤会 长:魏殿玉副 会 长:宋 健 刘云燕 宋玉田赵仁海 李常松 徐 斌廉 金秘 书 长:赵仁海(兼)副秘书长:孟宪华 王庆全学术顾问:左步青 刘家骥 辛鸿义李兴河 王鸿烈
《蒙山文化研究》编委会主 任:魏殿玉委 员:赵仁海 李常松 徐 斌廉 金 刘云燕 宋玉田刘文锋 孙 伟 晏 伟刘金文 刘 涛 王 忠沙振霄 华 强 杨 岩李智信 胡乃夫 王相臣李洪廷 公彦海 王庆全彭殿龙 高 岩 孟 君孟宪华 魏 文 陈宪民庞宪清
《蒙山文化研究》编辑部主     编:魏殿玉副 主 编:李常松 徐 斌    廉 金编       辑:彭殿龙    林清伟  2009年第3期(总第9期)
主 管平邑县人民政府
主 办蒙山文化研究会
本期执行主编:廉 金本期编辑:李常松 徐 斌 林清伟刊名题字:刘 岳封面设计:彭殿龙
电脑制作:临沂日报社印刷厂业务制作部准 刊 号:山东省内部资料性出版物准印证2007年第12号编辑出版:《蒙山文化研究》编辑部地  址:平邑县人民政府办公楼四楼邮  编:273300电  话:0539-7187112 4211327http://www.mswh.gov.cnE-mail:mswhyj@163.com
印  刷:临沂日报印刷厂出版日期:2009年9月26日(内部资料 免费交流)2009年第3期(总第9期)目录目 录刊首寄语为文化强县建设而努力——写在国庆六十周年之际……………………本刊编辑部本期特稿平邑县委书记王林山在山东人游山东“逍遥秋歌,休闲之旅”活动启动仪式暨第七届山东平邑蒙山长寿文化旅游节开幕式上的讲话…………………………………本刊编辑部第七届山东平邑蒙山长寿文化旅游节开幕……本刊编辑部第七届平邑蒙山长寿文化旅游节举行“祝寿之旅”拜寿祝寿仪式……………………………………………本刊编辑部国庆六十周年特别报道六十年沧桑巨变铸辉煌 新时期科学发展著新篇——平邑县60年发展变化简述……………………高丕军蒙山通讯“三接”催生经济转型——科学发展看平邑…………………………………孟宪华溯源探流 论曾子的孝道观………………………………………李文玲人物春秋嫁人就要嫁英雄——记把青春献给特级残废军人的红嫂吴娟………王庆文革命英烈唐绍典………………………………………徐瑞学峥嵘岁月平邑有条红色交通线……………李智信 宋汉华 王庆文往事追忆纺车……………………………………………………孙士纯妆点我童年的沂蒙老粗布……………………………王 征蒙山县屠宰税征收的实证……………………………洪 廷史海钩沉历山、雷泽考………………………………孙 静 王相臣古蒙祠与万寿宫………………………………………李常松修复古蒙祠祭坛碑记…………………………………徐 斌挥毫古郡抒情怀——杨佑廷任恩县教谕之诗作………………………杨兴瑞养生长寿漫话蒙顶茶……………………………………………陈宪民文苑漫步 古老的传说 神奇的景观……………………………马玉启老师成了我们最好的朋友……………………………彭胜发传递秋天快乐…………………………………………曾国姬母亲进城………………………………………………李成炎陪父亲看戏的日子……………………………………李宗惠轶闻趣事雄奇灵秀的望子山……………………………………徐 斌 懂医的凌云宫道士…………………………庞宪清 庞朝轩 今日平邑水为魂 山为魄 人为本——平邑倾力打造山水园林城……………吴广英 孙兆军平邑旅游“龙头”高昂………………………………张洪建天南地北平邑人全国劳模——梁彦德简介………………………本刊编辑部唱吟蒙山庆祝建国六十周年……………………………………张风林黄金周登蒙山有感……………………………………孙腾霄建国六十周年颂………………………………………尹传民蒙阳书艺 东固杨氏书法艺术简介………杨春浴、杨兴瑞、徐斌整理
刊首寄语为文化强县建设而努力——写在国庆六十周年之际本刊编辑部
在举国同庆祖国六十周年华诞之际, 深入学习领会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向全党全国人民发出的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伟大号召,用以指导我们深化蒙山文化研究,促进平邑县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大发展大繁荣,为文化强县建设发挥应有的作用,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建设和谐新平邑,别有一番新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基和灵魂,是国家持久发展、走向富强的重要支撑。五千年的文明发展,中华民族创造了绚丽多彩的优秀文化成果,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我们不仅要书写财富创造的物质文明发展史,更要书写中华文化积累、优秀文明传承的精神文明发展史。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县经济文化建设伴随着祖国前进的步伐,不断繁荣发展。平邑人民在实践中创造的“九间棚精神”、“黄金精神”、“创城精神”,时时推动着平邑经济和社会建设不断深入,激励着人们为建设富强文明的新平邑而奋发努力,丰富着广大群众的生产、生活。时代巨轮滚滚而来,人类社会步入21世纪。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随着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兴起, 文化强县建设必将日益深入发展,激励我们为中华文化繁荣昌盛而团结奋斗。两年前,平邑县委、县政府高瞻远瞩,作出了“建设经济文化强县”的战略决策和部署,成立了蒙山文化研究会,创办了《蒙山文化研究》会刊,组成了一支精干的文化研究队伍,建立起一块建设经济文化强县阵地,为建设经济文化强县注入了新的活力。值祖国六十周年大庆之际,站在这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高举旗帜,牢记宗旨,提高认识, 肩负使命,切实承担起传承文化、繁荣文化的历史责任;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经营好我们的精神家园,使人们的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要积极建设和传播和谐文化,使和谐文化成为人们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要大力推进理论创新,不断赋予鲜明的实践特色、时代特色;要在时代的高起点上培育新的文化业态,繁荣文化市场,更加主动、自觉地推动经济文化强县建设。 六十年风风雨雨,六十年甲子轮回,六十年一颗种子会长成一棵参天大树。让我们衷心祝福我们伟大的祖国在新的六十年里,经济文化更加繁荣昌盛,人民更加安居乐业,社会更加兴旺发达! 
平邑县委书记王林山在山东人游山东“逍遥秋歌,休闲之旅”活动启动仪式暨第七届山东平邑蒙山长寿文化旅游节开幕式上的讲话(2009年9月20日)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晚上好!金秋九月,硕果飘香;沂蒙大地,生机勃发。在这美好的夜晚,八方宾朋欢聚在美丽的沂河湖心岛,隆重举行山东人游山东“逍遥秋歌,休闲之旅”活动启动仪式暨第七届山东平邑蒙山长寿文化旅游节开幕式。在此,我代表平邑县委、县政府和全县百万人民,向出席开幕式的各位领导和嘉宾,向多年来关心支持平邑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位领导、各界朋友,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健康是金、长寿是福,健康长寿是无价之宝。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人们越来越重视长寿。蒙山不仅风光秀丽、景点众多,而且自古以来就是一座养生长寿之山,僧人道众曾把这里当作修称正果、养生长寿的圣地,吸引了历代众多的文人墨客、帝王将相涉足于此。平邑也是远近闻名的长寿之乡,目前我县百岁以上老人76人,90岁以上老人3000余人。近年来,围绕打造长寿文化品牌,我县成立了蒙山文化研究会,编辑出版了《蒙山文化研究》会刊,深入挖掘蒙山长寿文化,连续举办了六届蒙山长寿文化旅游节和养生长寿论坛,不仅为弘扬长寿文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而且成功架起了平邑与各地交流合作的桥梁纽带,促进了经济社会科学和谐发展。今年我们举办第七届蒙山长寿文化旅游节,旨在保护、弘扬和开发长寿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受益于长寿文化。本届长寿文化旅游节,与省旅游局组织的山东人游山东“逍遥秋歌,休闲之旅”活动启动仪式合并举行,以“世界之最养生寿星山,天下第一自然博物馆”为载体,围绕“养生长寿圣地、休闲度假天堂”主题展开,是一次旅游盛会,也是具有较大影响的文化盛事之一。我们期待通过这次盛会,使各位领导和嘉宾更多地了解平邑、钟情平邑,更多地到平邑观光旅游、指导工作,共同分享大自然赐予我们的奇山秀水和历代先贤留给我们的丰富文化遗产。弘扬长寿文化,工作永无止境。我们将把蒙山长寿文化旅游节作为展示平邑形象的载体精心打造,作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举措长期坚持,不断总结经验,深化主题,丰富内涵,创新形式,真正把蒙山长寿文化旅游节办成文化交流的盛会、宣传推介的盛会和合作共赢的盛会。同时,我们将进一步挖掘蒙山长寿文化的丰富内涵,培育和壮大长寿文化产业,发展长寿文化经济,打造长寿文化品牌,让更多的人了解长寿文化,探索长寿奥秘,实现长寿梦想。我们坚信,有各位领导和嘉宾的鼎力支持,蒙山长寿文化旅游节一定会越办越好,长寿文化一定能够发扬光大、广为传播。最后,诚恳地希望各位领导和嘉宾一如既往地关心平邑、支持平邑,诚挚地邀请大家到平邑多走走、多看看,共同领略世界养生长寿圣地的独特魅力,一起感受蒙山长寿文化的璀璨和神奇!祝本届长寿文化旅游节圆满成功!祝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工作顺利,阖家幸福,健康长寿!谢谢大家! 注:“山东人游山东‘逍遥秋歌,休闲之旅’活动启动仪式暨第七届山东平邑蒙山长寿文化旅游节开幕式”于2009年9月20日晚在临沂市沂河湖心岛举行。
第七届平邑蒙山长寿文化旅游节
举行“祝寿之旅”拜寿祝寿仪式
本刊编辑部
2009年9月21日上午,第七届山东平邑蒙山长寿文化旅游节在蒙山主峰龟蒙顶举行“祝寿之旅”拜寿、祝寿仪式。中国老年学学会常务副会长赵宝华,市政协主席孟宪海,市委常委、副市长刘晓,县委书记王林山,县委副书记李献荣,县委常委、办公室主任张明安,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李秀兰,县政协副主席徐守军等出席仪式。仪式由市委常委、副市长刘晓主持。
孟宪海对仪式的举行表示祝贺。他说,临沂自古以来就有养生的优良传统,并且创造了特有的养生文化。平邑作为养生长寿圣地,依托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对传统的养生文化进行了传承与发展,打响了养生长寿品牌。希望平邑县进一步加大力度,深入挖掘研究长寿文化,积极为老年人打造养生长寿、拜寿祝寿的平台,为增进老年人健康、发扬养生长寿文化作出积极的贡献。
  王林山代表县委、县政府致欢迎词,他说,长寿是人类的共同理想,千百年来,人类追求健康长寿的实践活动持续不断,源远流长,创造了灿烂的长寿文化。平邑是远近闻名的长寿之乡,目前百岁以上老人76人,90岁以上老人3000余人。举办“祝寿之旅”活动,对于关爱老年健康,促进家庭和睦,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将通过“祝寿之旅”活动,进一步挖掘蒙山长寿文化的丰富内涵,在全省乃至全国打响“要祝寿,到蒙山”特色旅游品牌,让更多的人领略平邑长寿之乡优良的生态环境和深厚的长寿文化。
来自全国各地的100名共和国同龄老人参加了仪式。整个仪式分为祈寿、颂寿、拜寿、祝寿、赠寿五个议程,活动既有老年艺术团的表演,也有少年儿童朗诵祝寿词、献祝寿花,弘扬了尊老爱幼的传统,倡导了蒙山养生长寿文化。
山东人游山东“ 逍遥秋歌,休闲之旅”活动启动仪式暨第七届山东平邑蒙山长寿文化旅游节开幕授予平邑蒙山“长寿养生研究基地”称号本刊编辑部
2009年9月20日晚,沂河湖心岛灯火通明,人潮涌动,歌声如潮。第七届山东平邑蒙山长寿文化旅游节在这里隆重开幕。大型水上实景演出<<蒙山沂水>>把开幕式推向高潮。本届山东平邑蒙山长寿文化旅游节与“山东人游山东‘逍遥秋歌,休闲之旅’活动启动仪式”结合举行。中国老年学学会常务副会长赵宝华,中国老年杂志社社长王平君,中国地质博物馆馆长、国土资源科普基地办公室主任贾跃明,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副会长付双喜,中国老年杂志社副社长李晓红,省老龄办副主任、省老年学学会副会长陈志军,市领导连承敏、张少军、孟宪海、朱绍阳、张务锋、徐涛、刘晓、李峰等和平邑县王林山、陈一兵、程新安等县六大班子领导、部分干部群众代表出席开幕式。市委常委、宣传部长丁凤云主持。省旅游局局长于冲在致辞中指出,近年来,平邑作为省级旅游强县,依托长寿旅游节,积极打造东方养生长寿品牌,推出了专为老年人量身打造的东方养生长寿之旅特色产品,依托“第七届山东平邑蒙山长寿文化旅游节”的举办,,拜蒙山寿星,登蒙山做寿星,打造福寿品牌,为老年人祈寿、颂寿、拜寿、祝寿、赠寿等活动,创意新颖。希望平邑蒙山东方养生长寿基地打造得更好,使旅游经济在惠民强县过程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受市委书记连承敏、市长张少军委托,市委副书记张务锋在开幕式上讲话,他表示,发展文化旅游事业,是经济文化强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临沂市正在全力打造“绿色沂蒙、红色风情、文韬武略、地质奇观”的特色旅游文化。这次中国老年学学会科学长寿委员会授予平邑蒙山“长寿养生研究基地”称号,省旅游局将山东人游山东“逍遥秋歌、休闲之旅”活动与第七届平邑蒙山长寿文化旅游节结合举办,是对临沂文化旅游事业的充分肯定和大力支持,也是鼓励和激励。临沂有信心,有能力把“蒙山长寿文化旅游节”这一品牌做大、叫响,使临沂文化旅游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欢迎有识之士积极投资开发临沂的文化旅游产业,诚挚邀请各界宾朋到临沂、到平邑休闲度假、观光旅游,共同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丁凤云表示,本届文化旅游节的举办是临沂市实施“沂蒙好风光”旅游推介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县域旅游资源与全省旅游资源相互沟通、融合发展的良好平台,必将极大地促进临沂市特别是平邑县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平邑县委书记王林山在开幕式上致辞,代表县委、县政府和百万热情好客的平邑人民向前来参加文化旅游节开幕式的领导、来宾表示了真诚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他说:今年我们举办第七届蒙山长寿文化旅游节,旨在保护、弘扬和开发长寿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受益于长寿文化。本届长寿文化旅游节,与省旅游局组织的山东人游山东“逍遥秋歌,休闲之旅”活动启动仪式合并举行,以“世界之最养生寿星山,天下第一自然博物馆”为载体,围绕“养生长寿圣地、休闲度假天堂”主题展开,是一次旅游盛会,也是具有较大影响的文化盛事之一。我们期待通过这次盛会,使各位领导和嘉宾更多地了解平邑、钟情平邑,更多地到平邑观光旅游、指导工作,共同分享大自然赐予我们的奇山秀水和历代先贤留给我们的丰富文化遗产。在20日举行的招商引资推介会和旅游推介会上,平邑县与省内外客商共签订商务合作项目20余项。来自全国各地参加集体拜寿祝寿仪式的百名与共和国同龄老人,以及新华社、中新社、光明日报、农民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旅游报、大众日报、山东电视台、临沂日报、临沂电视台等30余家新闻媒体和社会各界群众1700余人参加了开幕式,兴致勃勃地观看了大型水上实景演出《蒙山沂水》。 六十年沧桑巨变铸辉煌 新时期科学发展著新篇——平邑县60年发展变化简述高丕军
六十年一甲子,春华变秋实。60年来,平邑县委、县政府历届领导班子团结带领全县人民,高举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牢把握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大力弘扬“团结奋斗,顽强拼搏,坚韧不拔,艰苦创业”的新时期九间棚精神,积极应对时代大潮的洗礼,敢为人先,扎实推进社会建设和改革,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一、县域经济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经济综合实力不断增强。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平邑发展成效显著,经济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经济规模迅速扩张。2008年,全县生产总值148.6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是1978年0.9亿元的165倍,年均增长18.6%;全县人均生产总值16000元,比1978年增长137倍,年均增长17.8%;财政收入3.56亿元,比1978年增长40倍,年均增长13.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规模以上固定增产投资分别达到60亿元和54.6亿元,均比建国初期增长成百上千倍。——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新中国成立初期,平邑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农业。改革开放初,经济突出表现为农业“大而不强”,工业“结构单一”,服务业“体小而弱”。随着60年经济的发展,全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到2008年三次产业比调整为13.5:48.5:38,基本实现了经济增长与结构调整的良性互动,有力地推动了全县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纵观整个产业结构调整:第一产业比重从建国初期到1986年都保持很高的比重,从1987年开始呈逐步下降趋势;第二产业比重在1986年以前保持相对稳定,此后开始逐年上升,到1988年首次超越第一产业比重,实现了产业结构调整的历史性跨越;第三产业比重自改革开放初期至今基本呈上升趋势,到1998年超越第一产业比重,最终实现了产业结构由“一、二、三”向“二、三、一”的重大转变。二、农村经济从统到放得到长足发展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起源于农村。1978年以后,平邑积极而稳妥的开展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建立起了适应农村发展特点,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体,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实现了广大民众权、责、利的有机结合,迸发了群众生产积极性,生产力得到了大解放,农村经济得到了突破性的发展。近年来,按照城乡一体化发展要求,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和谐发展为目标,调优农业结构,发展现代农业,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农业现代化之路。2008年平邑实现农业总产值42亿元,比1978年增长45倍,年均增长13.6%;农业增加值20.1亿元,比1978年增长33倍,年均增长12.5%。——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新中国成立初期,平邑农业种植结构单一,主要以花生、地瓜、玉米、小麦等粮食作物为主,群众生活依然比较贫困。随着农村经营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积极改变传统农业种植结构,千方百计增加农民种地收益,提高农民种地积极性。以实施“百万农户致富工程”为载体,大力发展林果、瓜菜、中药材、畜牧等特色农业,引导、鼓励、扶持农民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到2008年全县林果面积42万亩,金银花36万亩,瓜菜40万亩。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基地10万亩。先后有5个农产品获无公害食品品牌、11个农产品获国家绿色食品认证、17个农产品获国家有机食品认证。畜牧业总产值实现新突破,达到14.9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13.4%。——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规模农业,形成了保太、柏林土豆种植带,温水、铜石大蒜种植带,流峪、郑城金银花种植带,武台、地方水果种植带,资邱大棚水果种植带。发展农合组织,到2008年平邑各类农合组织发展到600家,辐射全县60%的行政村,形成了产业全、覆盖广、带动作用大的农合组织体系。培植农业龙头企业,2008年平邑市级龙头企业达到27家,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176家,罐头、肉制品、中药材等农产品加工企业集群基本形成。实施科技兴农战略,推广良种和农业新技术,引进推广果品、畜牧、瓜菜等优良品种90个,主要农作物良种和畜牧良种覆盖率分别达到96%和60%。——农业基础不断夯实。2008年全县有效灌溉面积52万亩,比1978年提高了13%;农业机械总动力61万千瓦,比1978年增加56万千瓦;全县农机装备水平显著提高,农用运输车0.8万辆,拖拉机3万台;全面完成了农村电网改造,农村用电量达3.4亿千瓦时,实现了村村通电;完成了100座中小型水库的除险加固工程;集中解决了221个行政村的人畜饮水难题,村村通自来水率95.5%;农村信息化建设加快发展,在全市率先实现了村村通有线电视和宽带网络,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进一步得到加强。三、工业经济从小而弱到大而强实现根本性转变新中国成立初期,平邑的工业十分落后,基础相当薄弱,据统计资料显示,1949年工业总产值仅为183万元。改革开放以后,工业经济逐步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粗放型产业向精深加工产业转变,特别是1988年工业总产值比重首次超过农业总产值比重,实现了工业经济发展的历史性转折,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平邑已经初步形成了以食品、建材、黄金、机械、化工、轻工为主体的支柱产业群。进入21世纪,平邑县确立了“工业强县”发展战略,全面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到2008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326家,实现产值161亿元,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61.5亿元,比1978年增长255倍,占GDP比重由1978年的12%上升到2008年的41.4%,提高29.4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32.3%,工业经济实现了科学发展、快速发展和协调发展。——大项目引进和建设成效显著。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把重点项目建设作为扩张经济总量、增强发展后劲的战略举措来抓,重点项目建设呈现出开工多、投资大、进度快的良好态势。中联水泥、北京汇源果汁、天宝化工导爆索和导爆管、澳联玻璃包装、玉泉玻璃包装等投资过亿元的大项目和中慧饲料、虎娃乳业、东泰建材等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项目相继落户平邑;临工桥箱公司与福田雷沃重工成功实施战略合作,成为国内汽车桥箱行业的龙头;天宝化工与省内8家流通企业合并组建了民用爆破器材销售公司,成为全省同行业最大的销售公司,这些项目的引进和建设为平邑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立足资源优势发展大产业。积极改变过去产业雷同、“小而全”的工业经济发展格局,立足资源区位优势,对地方特色产业进行体制创新、品牌创新、科技创新,形成了市场容量广、科技含量高、比较优势明显的支柱产业。到2008年,已经形成了石材、石膏、罐头3个销售收入过20亿元产业;水泥、机械、建安、金银花4个销售收入过5亿元产业;造纸、黄金、发电、食品、针织服装5个销售收入过亿元产业。石膏、罐头、金银花、石材、劳保手套5大产业及产业基地集群发展初具规模,为全县经济快速发展增添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和产业聚集辐射源。——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和膨胀。2008年全县注册私营企业1325家,注册资本152051万元;注册个体户数1.3万余户,注册资本43025万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民营企业264家,完成工业总产值118亿元,实现利税11.5亿元,民营企业已经发展成为工业经济增长的重要支点,逐渐成为县域经济主力军。四、消费品市场繁荣兴旺,旅游经济初具特色  消费品市场繁荣兴旺。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平邑消费品市场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日益繁荣兴旺。改革开放前按计划分配、物资短缺的情形已荡然无存,消费品市场已实现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的贸易网络格局逐渐形成,超市、连锁店、专卖店、餐饮店网点星罗棋布,商品货源充足、花色琳琅满目、品种齐全、价格稳定、购销两旺,一派欣欣向荣的喜人景象。2008年全县有集贸市场67处,营业面积万平方米以上的超市9家,便民连锁店600多家,连锁供应农资占全县市场份额的90%以上,成为首批在全省推广的典型。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0亿元,比1978年增长135倍,年均增长17.8%。  旅游经济初具特色。进入新世纪以来,平邑县把大力发展旅游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充分发挥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优势,把握市场需求,强化政府主导,积极开发多种形式旅游项目,打造出了以蒙山养生长寿生态旅游、九间棚农业游、金矿地质公园工业游、天宇自然博物馆科普游等为主的一系列特色品牌。2008年,全县接待游客210万人次,被评为县域旅游品牌百强县二十强、最佳生态旅游县。 五、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基础设施日新月异新中国成立初期,平邑县城只有0.8平方公里,脏、乱、破、旧是对其最真实描述。改革开放以来,平邑积极推进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坚持大手笔规划、高标准建设、市场化运作,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基础设施日新月异。——城区面貌明显改观。近年来,平邑按照“南扩西延东进”的城市建设战略,对县城进行了新一轮的总体规划修编,将其定位为临沂西部次中心城市和区域性工贸中心城市,打造山水相得益彰的城市框架。城市建设投入逐年增加,特别是近年来,每年投入城市建设的资金都在2亿元以上,按照“西山东水中间城”的思路,重点对西山、浚河及城区基础设施进行了改造提升,截至2008年底,西山已由三年前的荒山秃岭初步建成集休闲、娱乐、生态于一体的综合性森林公园;浚河也改变了过去河道淤塞、水质污浊的面貌,建设成了集景观、休闲、娱乐、文化、健身于一体的浚河景观带;县城路网结构进一步完善,累计改造城市道路60多公里,铺设人行道40多公里,基本完成了城区所有路段的改造;已经建设的莲花山公园、浚河公园和莲花山广场、建设广场、天宇广场、文化广场等8个休闲广场和正在建设的浚河文体广场,为居民提供了更广阔的休闲、娱乐、健身空间。平邑县城先后被评为省级园林城市、省级卫生城市。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建设,平邑县城已经从建国初只有0.8平方公里的旧貌,演变成为如今功能分区明确、自然生态融合、环境优美宜人、山水生态宜居,面积20余平方公里,城市人口20余万人的新城。——交通网络日臻完善。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平邑人民为彻底解决交通瓶颈制约,多次组织交通大会战,举全县之力高标准改建327国道平邑段,新修和改造了汶泗路、新枣路、平滕路、平黄路等省县道,实施了县乡公路改造和农村公路村村通工程,全县改造农村道路1568公里,实现了村村通公路、村村通客车,过去没有公路或只是羊肠小道的边远乡村,如今有了宽阔畅达的沥青、水泥路或泥结石路面。平邑以县城为中心,以铁路、高速公路、国道、省道连通邻市、邻县,以县乡公路内联乡村的立体公路网络基本形成。2008年底,全县公路总里程达到2294.6公里,公路客运量达到481.37万人次,客运周转量33588.1万人/公里,公路货运量242.34万吨,货运周转量21080.44万吨/公里。六、社会事业繁荣发展,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平邑各项社会事业呈现繁荣发展的景象,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科教文卫事业快速发展。贯彻科教兴县战略,推动全县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截至2008年,全县民办科研机构达到32家,科技人员2.8万人,科技成果丰硕,仅2008年就获得县级以上科技成果奖23项,其中省级4项,市级5项,县级14项。文化事业空前繁荣。成立了蒙山文化研究会,创办了《蒙山文化研究》季刊,目前已出版8期;2008年全县文化事业机构21个,专业文艺团体演出125场次,群众艺术馆、文化馆举办展览12场次,组织文艺活动60场次。素质教育全面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得到加强,“两基”目标如期实现,“两免一补”政策全面落实,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全部免除。2008年,全县有各类学校343所,在校学生13.6万人,全县学龄儿童和初中入学率100%,高中入学率80%,小学、初中、高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达到100%、100%和90%。城乡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公共卫生建设和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不断加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成效显著。2008年全县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40家,卫生技术人员2418人,卫生机构床位2569张,比1978年增加了2047张,新农合参保78万人,参合率达到98.2%。——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一系列关心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的政策陆续出台,基本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五大保险为重点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截至2008年底,企业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3.2万人、3.3万人、4.8万人、2.6万人和2.2万人;农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3万人;机关事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2万人,符合条件的城镇和农村贫困群众全部纳入低保,零就业家庭就业困难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基本实现了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困有所助。七、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生活方式发生巨变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加,生活水平显著提高。200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080元,比2004年增长74%,年均增长14.9%;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280元,比1978年的84元增长61.9倍,年均增长14.7%。2008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53.3亿元,人均储蓄存款余额5384元,比1978年的人均1.5元增长3588倍,年均增长31.4%。——衣着由朴素单调向时尚个性转变。建国初期一直到上世纪80年代初,群众缺衣少食,衣着单调。改革开放以来,服装面料色彩多样、质地优良。人们的穿着色彩也从单一的蓝色灰色变得五颜六色。人们的服饰在急速变化,穿衣打扮讲求个性和多变,正在成为一种时尚。——饮食由匮乏向注重营养转变。改革开放以前,物质匮乏,票证盛行。饮食业需要凭票用餐,食油、禽、蛋、肉、豆制品、蔬菜限量供应。今天,菜场、饭店、购物超市里各种食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人们对吃的越来越讲究,不仅要“吃好”,还要吃得健康科学。——住宅由狭窄简陋向宽敞舒适转变。90年代以前,土坯房、茅草房随处可见,狭窄的低矮房基本上是县城街道的主体。如今,一幢幢新颖、别致的楼房拔地而起。在县城,在乡村,高档住宅区、复式楼、花园式小区、单门独院的特色别墅已经不是新鲜事物,农村住房随着经济的发展,也由过去的瓦房向楼房转变,群众住房不但面积变大了,而且环境变得更加优美,设施更加齐全。目前,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30平方米,农村人均住房面积达27平方米。——出行由徒步行走向的士、公交、自驾车转变。改革开放之前,平邑交通条件十分落后,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平邑乘车难、运输难问题还严重存在,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目前,全县已经形成多层次、多功能的公路网络,百姓出行可有多种选择,自行车、电动车、摩托车、公交车、出租车随处可见,私家车已进入普通百姓家庭,全县有私家车4万多辆。——信息由口口相传向网络传播转变。过去,“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曾是人们对新生活最高的憧憬;今天,家庭电话、手机、电脑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通信工具。2008年全县拥有固定电话17.95万部,电话普及率每百人52.9部;移动电话34.8万部,每百人14.5部。网络实现基本覆盖,广播电视实现村村通,融入了信息时代。——消费由经济耐用到高档舒适转变。改革开放以前,忍饥挨饿的人们最现实的就是如何吃饱。改革开放以来,人们购买消费品从70年代的“老四件”(自行车、手表、缝纫机、收音机)、80年代“新六件”(电视机、洗衣机、录音机、电冰箱、电风扇、收音机)到90年代电脑、小汽车、商品房……家庭的“装备”变得越来越现代,越来越时尚,越来越普及,要求也越来越高,城镇居民家庭耐用消费品拥有情况发生了明显的变化:2008年全县农村居民每百户拥有彩电96台,洗衣机40台,电冰箱22台,自行车128辆,电动自行车27辆,摩托车59辆。回顾过去,我们深切地体会到:只有始终坚持以开拓创新为动力,才能凝聚力量推动平邑各项事业不断进步;只有始终坚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才能用改革创新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只有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才能真正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发展之路;只有始终坚持以改革开放为抓手,才能充分借助外力推动我县经济跨越发展;只有始终坚持以执政为民为宗旨,才能切实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作者高丕军为平邑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副科长、蒙山文化研究会会员)
“三接”催生经济转型——科学发展看平邑孟宪华
近年来,平邑县牢固树立“工业强县”发展理念,以老企业嫁接改造和大项目建设为突破口,组织实施新型工业化战略,将经济转型作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战略举措,走科学跨越发展之路,取得积极成效。县委书记王林山说:“嫁接,企业在发展理念上实现新飞跃;对接,实现效益上的共赢;焊接,体现当地的政策、领导的责任、发展的环境等。”在践行科学发展观过程中,平邑从本县实际出发,对县域经济转型发展的路径进行了有益探索。嫁接的,不仅仅是思路县里老国营机械厂同“浙江万里扬”、“福田雷沃重工”联盟后,实现了资本、管理、技术、市场“四个增量”
县里老国营企业------山东临工汽车桥箱有限公司去年5月同浙江万里扬变速器有限公司、福田雷沃国际重工股份有限公司联盟后,实现了质的飞跃,汽车变速箱年生产能力攀升到50万台。今年1--8月,企业产量、销售收入、利税、新增固定资产等经济指标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41%、38%、23%和200%。该公司总经理荆建新很自豪:“尽管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下,公司兑现了不停产、不裁员、不降薪的承诺。经过一年多的发展,公司在资本、管理、技术、市场等方面实现了‘四个增量’,这足以说明县委、县政府领导的决策是符合平邑实际的,是科学的。”一年多来,公司注册资金由2000万元跃为4900万元,员工由960人增加到现在的1100多人。其实,山东临工汽车桥箱有限公司仅是平邑县域经济转型发展的一个缩影。县委、县政府决策者认为,县域经济转型发展不能停留在口号上,应在机制体制上实现新突破,走新型工业化发展之路,彻底摒弃“肥水不留外人田”、“国营的”、“自己的”、“人家的”等老观点。县六大班子成员在调查研究、专家论证的基础上对县属老企业组织实施嫁接改造工程,县里成立了新型工业化战略领导小组,县发改委、经贸局出台了发展规划,县考核办出台了考核办法及细则。不多时,县里一大批县属老企业改变了名称,改变了身份,换了地方,但终极目标——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没有变。社会效益,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强了,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经济效益,利税等主要指标可谓芝麻开花——节节高;生态效益,环保投资不配套的企业全部实现了配套,7亿多元“环评”通不过的项目被“拒之门外”。
对接的,不仅仅是资源平邑归来庄金矿“漂亮转身”,平邑中联水泥有限公司“闪亮登场”平邑县历届县委、县政府领导为实现县域经济新跨越,致力做好资源开发文章。1992年,当时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在一无办矿经验,二无技术人才,三无资金的条件下,一个3年才能建成的日处理矿石500吨的金矿选厂,建设者仅用340天就拿下了!创造了一度让平邑人骄傲的和令许多专家吃惊的“黄金速度”。从此,平邑县立起了县财政的台柱子,平邑归来庄金矿成为响当当的纳税大户。经过近20年的发展,企业矛盾日益凸出:人员多,企业负担重;治污投资大,企业有些“力不从心”;富矿资源越来越少,贫矿成本太高;等等。鉴于此,县委、县政府通过长时间酝酿、调研,广泛征求专家、民间人士的意见,决定同山东黄金集团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本着互利共赢的原则,今年6月17日,平邑县与山东黄金集团在济南举行了战略合作关系签约仪式,平邑县以30%的股权成为山东黄金集团的新股东。县长陈一兵说:“成为山东黄金集团的股东后,平邑县境内的矿产资源能够得到长久有效开发,为县财政提供稳定的税源,职工年收入可提高30%以上,是一件利县利民的大好事。”自此,平邑归来庄金矿完成了“漂亮转身”。紧接着,县委、县政府又让平邑中联水泥有限公司“闪亮登场”。平邑县石灰石自上世纪80年代就有比较详尽的地质资料,尽管县里上过三、四个水泥厂,由于是“小打小闹”,加之因体制、环保等原因,短时间内便纷纷下马。县里总结经验教训认为,让沉睡千万年的石灰石资源惠及父老乡亲,水泥项目可上,但规模要大。机会终于来了。2007年10月,临沂市同中国水泥联合集团公司建立合作关系,争取了年产1500万吨的水泥项目。经过努力,平邑县争取了年产400万吨的大水泥项目,一期工程投资7亿元。今年5月20日,平邑县同中联水泥集团签订了合作协议书。县里成立了平邑县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控股30%。项目设计两条4500t/d水泥熟料生产线,年产高标号水泥400万吨,采用干法水泥新技术。项目投产后,年可完成销售收入4亿元,实现利税1.1亿元。7月16日,平邑中联水泥有限公司4500t/d水泥熟料生产线项目开工奠基仪式隆重举行。目前,距县城南10公里的红泉村西大白山脚下彩旗飘飘,机器轰鸣,一片繁忙景象。在施工工地,据中联水泥项目筹建处负责人介绍,这个矿区储量2.24亿吨,可供两条4500t/d水泥熟料生产线使用50年,年产水泥400万吨;项目投产后,还可提供1200人的就业岗位。不久,这里将崛起一座大型矿区,成为平邑县的又一个纳税大户。。
焊接的,不仅仅是政策责任是第一位的。发展是硬道理,更需软环境
平邑县一连几个大动作,让人刮目相看。“一区两城一带”战略目标的提出,县域经济无论在量上还是质上,都实现了新跨越。全县规模以上企业发展到326家。对此,平邑县干部群众形成共识:平邑近年工业项目上得快,规模大,效益好,主要得益于做活了政策文章,用地政策、财税政策、收费政策、奖励政策……也正是这些优惠政策,使得平邑县每年19亿元的市外招商引资任务、14亿元的工业技改投资目标得以顺利完成和实现。其实,平邑县还有秘诀:一事一议。对一次性固定资产投资超过1亿元以上、注册资金1000万元以上的生产经营性项目,一事一议;对投资数额较大、科技含量较高、对财政贡献突出的项目,一事一议;对普通干部职工及群众引来的项目,一事一议;等等。除了政策以外,平邑最赢人的是“六个环境”。即:设施配套的硬环境、务实高效的服务环境、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积极向上的舆论环境、方便舒适的生活环境、热情到位的接待环境。关键念好“四字经”:责任。落实。没有责任意识,再好的事也做不好;工作不落实,做任何事情也见不到成效。于是,便有了“三制”:乡镇、部门“一把手”投入目标责任制,厂长(经理)项目法人负责制,县级领导干部包扶制。正是有了这些好的政策、环境和制度,平邑县的县域经济转型发展催开效益之花。今年1—6月,全县实现GDP80亿元,增长11%;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32亿元,同比增长27%;全县共引进招商项目91个,其中投资过亿的6个,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7个,3000万元以上的3个,合同利用市外资金和实际利用市外资金同比分别增长17%和13%;新增自营出口获权企业5家,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5288万美元,同比增长13%。今年1—8月,全县工业完成主业务销售收入121.1亿元,实现利税11.2亿元,其中利润6.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3.3%、18%和15%;地方财政收入3.53亿元,国税收入1.77亿元,地税收入1.6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7.8%、10.4%和6.9%。(作者系平邑县宣传部新闻中心副主任,蒙山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 论曾子的孝道观李文玲
《诗经·小雅》云:“侯谁在矣?张仲孝友。”汉毛亨传:“善父母为孝,善兄弟为友。”东汉许慎解曰:“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说文解字·老部》)宋代朱熹曰:“善事父母为孝,善事兄长为弟。”(朱熹注《论语》)因此,“孝的本义即为善事父母”。“孝道”即关于行“孝”的实践和理论。曾子在孔门弟子中以“至孝”著称,大力推崇孝道,其孝道观主要是师承孔子,根源于原始社会末期的父系家长制的父子亲情。曾子之后,其孝道观传及孟子、荀子,对后世影响深远,以至在当代仍有极高的价值。前辈专家及时贤学者在对曾子的研究中常提及曾子的孝道,也有撰文对其论述,但仍觉不够系统。本文拟从曾子孝道观的渊源、内涵、影响及当代价值等方面进行粗浅的缕析,望能得到有关专家学者的批评指教。
一“孝道”作为一种实践理论,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末期父系家长制的父子亲情。在漫长的原始社会,当人类告别类人猿时代后,为维持生存,人类共同劳动、共同生活,繁殖后代,养育老人只是一种自然分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产品逐渐有了剩余,个人私有财产逐渐增多,一夫一妻制的婚姻形态逐渐稳定,个体家庭开始出现,父系家长制形成,由此导致父子之间的亲情日益增强,随之出现了“养老”这种孝的萌芽。随着阶级、国家等文明社会一些特征的出现,“孝”作为一种道德范畴和理论便逐步形成。夏商周三代主要是宗法血缘奴隶制社会,自天子至庶人、奴隶皆有与地域牢固结合的宗族组织和宗法关系,在这种社会中,“孝”作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最根本的起始点,便逐渐成为维护与修补整个社会秩序的修理匠。关于“孝”字来源,甲骨文中已出现“孝”字(《甲骨文编》卷八·一),殷代普遍存在祭祀考妣,说明殷代时已有了“孝”的观念。西周、春秋时“孝”作为一种道德观念愈受到人们的重视。大量的钟鼎文和文献资料已证明了这点。文献中的记载见于《诗经》、《尚书》等。如《诗经》中“无念尔祖、幸修厥德”(《诗经·文王之什》)、“孝子不匾,永锡尔类”(《诗经·大雅》),《尚书》中有“追考于前文人”(《尚书·文侯之命》)、“王曰:封,元恶、大慈,捌惟不孝不友。子弗抵服厥父母,大伤厥考心。”(《尚书·康诰》)又云:“肇牵车牛服远要,用考养厥父母。”《尚书·酒诰》)另外,《周礼》中也有记载“考行以亲父母”(《周礼·地官·师氏》)。由此可见,夏商周时期是传统孝道观的初步形成时期,但其理论尚未完全成熟和完善,其“修补匠”作用也未引起统治阶级的重视,而是孝道自为地起作用。春秋战国之际是孝道理论的发展与完备时期,而孔子则是孝道理论的奠基者。孔子生活的春秋末期,正是中国从奴隶制向封建制的剧烈转化时期,社会发生着重大变革,经济上由于铁犁牛耕的发明和推广,引起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促使井田制崩溃,新的封建生产关系产生。经济基础的变动引起上层建筑发生变动,周王室日趋衰微,礼崩乐坏的局面已经出现,而当时的鲁国也是“禄之去公室五世矣,政逮于大夫四世矣,故夫三桓之子孙微矣”(《论语·季氏》)。奴隶制的崩溃,新兴地主阶级的产生,社会物质财富的再分配引起的社会动荡,必然反映到家庭中,当时臣弑其君、子弑其父的现象屡屡发生,战争政变不断。孔子不可能揭示剧烈变动的深刻原因,看到的只是秩序混乱、人心日坏、人事日非,因此,他从稳定当时社会的要求出发.认为要稳定社会,首先要稳定家庭,也就必须树立父家长的绝对权威,于是,在其伦理学中产生了“孝道”。众所周知,孔子整个理论的核心是“仁”,而“仁者、爱人”,其孝道理论是“仁”说的一个内涵、一个部分,也可说是孔子“仁”说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既然曾子的孝道观师承孔子,是孔子孝道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也就有必要对孔子的孝道观作一个简要概述。在孔子那里,孝弟是立身做人“为仁”的根本,“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孔子的孝道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敬养孔子认为孝子在养活父母的同时,应心存敬意。“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养父母与养犬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绝不能相提并论,然孔子却强调养父母时的“敬”。孔子又说对父母之事应常挂心头。“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里仁》)子女喜之父母高寿、又忧之在世之日无多。孔子又云孝父母“色难”(《论语·为政》),强调的也是一“敬”字,子女应在父母面前保持愉悦的容色,使父母心情愉快。孔子还强调随时伺侯父母,孝子应“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里仁》),免得父母挂牵和无人照应。(二)无违孔子的“无违”包括两方面:其一是不违礼节,对父母生前的供养和死后的葬祭都要符合礼仪,“何谓无违?”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为政》)其二是谏而不怨。父母有过时,孝子不应一味顺从而应加以劝谏,父母听从则主动归过于己,否则,多次劝谏无效后,也不应怨恨,应一如既往地孝敬父母。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不敬不违,劳而无怨。”(《论语·里仁》)(三)承志孔子认为.孝子在父母去世后,应继承父母之遗志,完成其未竞之业。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论语·学而》)(四)推孝治国孔子认为,子孝方能事君忠诚。“孝慈则忠”,(《论语·为政》)只有子孝父慈,才能忠诚于国君和国家。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也;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论语·学而》)孝子很少忤逆父母,久而久之,就会养成一种虚心敬上的品德,也就习惯顺从上司,不作乱于国家,国家因此得以大治。有子作为孔子的学生,在“孝道”上较深刻地反映了其老师的思想。孔子是我国古代传统孝道观形成的奠基者,但总的方面看,其孝道观只是其“仁”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尚未独树一帜,而曾子则将其孝道观重点发挥,成为中国古代传统孝道观的集大成者。二曾子的孝道观传自孔子。司马迁云“曾子,名参……孔子以为能通孝道,故授之业,作《孝经》”(《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曾子在孔子孝道观的基础上,将原来孔子“仁”说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自身的“三省”体悟,对“孝道”进行了全面的发挥和概括,将主要家庭伦理中子女对父母的敬养发展成为一种抽象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准则,一切道德的根本和教化的本源,“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经·开宗明义》)。“孝”又是天经地义、永恒的原则,是调整人伦社会关系的大经大法。“夫孝也,天下之大经也。”(《大戴礼记·曾子大孝》)在曾子那里,“孝”的内涵不断扩大,它总摄了仁、义、礼、信等一切道德范畴,不再是“仁”的一部分,“民之本教曰孝,其行曰养。养可能也,敬为难;敬可能也,安为难,安可能也,卒为难。父母既没,慎行其身,不遗父母恶名,可谓终矣。仁者,仁此者也;礼者,履此者也;义者,宜此者也;信者,信此者也;强者,强此者也。”(《礼记·祭义》)同时,曾子的“孝道”还包括“庄、忠、敬、勇”,“居住不庄,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往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战陈无勇,非孝也。”(《大戴礼记·曾子大孝》)这样,曾子的孝道就成为适用于一切社会领域的指导人类一切行为的终极大法。曾子对“孝”的内涵无限扩大的同时,对其外延也无限膨胀、扩大,成为贯通天地的最伟大的常道,放诸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孝“置之而塞乎天地、溥之而横乎四海,放诸后世而无朝夕,推而放诸东海而准,推而放西海而准,推而放诸南海而准,推而放诸北海而准。”(《礼记·祭义》)空间上,充塞天地、横被四海,时间上行于万世。以孝为根本,统帅一切道德,正是长期以来沿续原强烈的家族意识在伦理道德上的反映。曾子的孝道观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指曾子孝亲的实践,二是曾子对孝行的理论概括和高度抽象,二者密不可分,其孝行是其孝道理论的基础和来源,而孝论又贯穿于曾子的孝行中,曾子的孝道观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一)竭尽全力供养父母,使父母健康长寿子女自出生以来,父母为其成长含辛茹苦、呕心沥血,对父母养育之恩,子女成人后应效“恩鸟反哺”,竭尽全力供养双亲,使父母无衣食之忧。《诗经·蓼莪》云:“哀哀父经平,生我够劳,……无父何怙?无母何恃?出则街恤,入则靡至。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育我,长我畜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孝子对父母之恩的回报永远没有穷尽,“孝子不匮,永锡尔类”。为满足父母最起码的物质生活要求,曾子曾亲自参加生产劳动。《论衡》中有“曾子出薪于野”之说,说明曾子自小就努力从事艰苦劳动,竭力减轻父母负担。《琴操》中对于《梁山操》的创作背景做了概述:曾子“居贫无业,以事父母,躬耕力则,随王士之利……尝耕泰山(曾子居处附近之大山)之下,遭天霖泽,雨雪寒冻,旬日不得归,思其父母,乃作忧思之歌。”虽此叙述不尽可信,仍突出了曾子靠劳动赡养父母的努力。刘向曾说:“曾子衣弊衣以耕,鲁君使人往牧邑焉”(《说苑·立节》)曾子不受,说明曾子确实因家贫而努力耕作,尽心侍养父母。对父母的衣食起居,曾子照顾得周到而细心。陆贾说:“曾子孝于父母,昏定晨省,调寒温、适轻重,勉之于糜粥之间,行之于枉席之上。”(《新语·慎微》)“曾子养曾晰必有酒肉”(《孟子·离娄上》)。西汉时在关于盐铁官私营问题的大辩论上,丞相史则曰:“曾子养曾晰,必有酒肉。无端絻,虽公西赤不能以为容,无肴饍,虽闵曾不能以养卒礼。”(《盐铁论·孝养》)因此,在曾子看来,为父母提供一个良好的物质生活条件,是须臾不可忘怀的养亲之道。曾子还认为,孝子养父母应有一种紧迫感,曾子曰:“……亲戚既没,虽欲考,谁为孝乎?年既耆艾,虽欲弟,谁为弟?故孝有不及,弟有不时,其此之谓与!”(《大戴礼记·曾子疾病》)“往而不可还者亲也,至而不可加者年也。是故孝子欲养而亲不待也。木欲直而时不待也。是故椎牛而祭墓,不如鸡豚逮亲存也。”(《韩诗外传》)因此子女安身处世要时时以如何才能奉养好双亲作为基本价值尺度,故父母在世时,子女应“不择官而仕”,故曾子云:“吾尝仕为吏,禄不过钟釜,尚犹欣欣而喜者,非以为多也,乐其逮亲也;既没之后,吾尝南游于楚,得尊官焉,堂高九初,榱题三围,转毂百乘,犹北向而泣涕者,非为贱也,悲不逮吾亲也。故家贫亲老,不择官而仕。若夫信其志,约其亲者,非孝也.”(《韩诗外传》)对此《庄子·寓言》中也有类似记载:曾子言“吾及亲仕,三釜而心乐;俊士,三千锺而不泊,吾心悲。”说明曾子为侍养双亲,确实做过低级小吏。曾子之孝不仅施用于亲生父母,即使对其后母亦竭尽全力孝敬。“参后母遇之无恩,而供养不衰。及其妻梨蒸不熟,因出之。人曰:‘非七出也’。参曰:‘梨蒸小物耳,吾欲使熟而不用吾命,况大事乎?’遂出之”。(《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曾参休妻后,不再续娶,其长子曾元请求,曾子曰:“高宗以后妻杀孝已,尹吉甫以后妻杀伯奇,吾上不及高宗,中不及吉甫,庸知其得免于非乎?”(《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遂终身未娶。(二)敬亲谏亲,孝养父母之志曾子把孝分为三个层次:大孝一君子之孝,中孝一士之孝,小孝一庶人之孝。其孝的标准自然也分为三个层次即:“大孝尊亲”一“君子之孝,以正致谏”;“中孝不辱”一“士之孝也,以德从命”;“小孝能养”一“庶人之孝也,以人恶食。”这三个层次也即曾子所说的“大孝不匮,中孝用劳,小孝用力。”(《大戴礼记·曾子大孝》)(以上引文出自同文)。在曾子看来,“事父母能竭其力”只是“养”而已,一般庶人都能做到,只有建立在衷心敬重血缘情感之上的养亲才是“大孝”、“君子之孝”,才真正地合乎孝道,否则,与禽兽之养相差无几。“君子之孝也,忠爱以敬”。(《大戴礼记·曾子立孝》)郑玄曰:“敬者,礼之本也。”(郑玄注《孝经》)敬亲是养亲的伦理尺度,是一种基于血缘之爱、发自内心的真情流露。曾子敬亲的最大特点是恭顺、面色愉悦,使父母心情愉快。“曾子耘瓜误断其根,曾晰怒,援大杖击之,仆地,有顷乃苏,蹶然而起,进曰:‘曩者参得罪于大人,大人用力教参,得无疾乎?’退而鼓琴而歌,欲令曾晰听其歌声如其平也。”(《说苑·立节》)为使父亲平息怒气,心情舒畅,全然不顾自己的杖伤。曾子养父母,重在养父母之志。东汉桓宽云:“周襄王之母非无酒肉也,衣食非不如曾晰也,然而被不孝之名,以其不能事其父母也。(《盐铁论·孝养》)周襄王位居九王之尊,富有天下,仍蒙受“不孝”之恶名,其原因在于周襄王之“孝”,只是“养口体”而已,而非敬父母、养父母之志。因此养父母之体较容易,尊敬父母并能持久地安之若自然,却是一般人难能做到的。“民之本教曰孝,其行之曰养,养可能也,敬为难;敬可能也,安为难;安可能也,久为难;久可能也卒为难。”(《大戴礼记·曾子立孝》)其后的孟子继承了曾子之大意曰:“孝子之至,莫大于尊亲。”“志者”,志向、意志,曾子侧重于养父母之意志。曰“孝子之养老也,乐其心,不违其志。”(《礼记·内则》)“君子之所谓孝者,先意承志,谕父母以道.”(《大戴礼记·曾子大孝》)孝子应首先体会父母之意志,察承其心中所思所想去做,不要让父母说出来再去做。曾子本人正是养父母之志的典范。孟子曾说:“曾子养曾晰必有酒肉;将彻,必请所与;问有作,必曰有,曾元养曾子,必有酒肉;将彻,不请所与;问有无,则曰‘无矣’,将以复进也。此所谓养口体者。若曾子,则可谓养父志也。”(《孟子·离娄上)))作为孝子应怎样做才能养父母之志呢?曾子认为孝子应“无私优,无私乐”,以“父母所优忧之,父母所乐乐之。”(《大戴礼记·曾子事父母》)“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礼记·内则》)一切以父母的喜怒哀乐为转移。敬亲、亲亲之志还有一个原则问题,即如果父母之志不对或有过错,孝子应如何处置?为此,曾子提出了“以义辅亲”、“以正致谏”、“微谏不倦”的谏亲原则。只有谏亲,才能帮助父母免受不仁不义之恶名。但谏亲要讲究方法,应和言悦色、婉言相劝,既不使其难堪,又使其欣然接受,这是劝谏的最佳结果。如果父母固执己见,孝子应不厌其烦,以自己的孝行感化父母,如若仍刚愎自用,子女则不应滋生怨恨之心,仍旧孝敬双亲。曾子曰:“爱而敬,父母之行,若中道则从,若不中道则谏,谏而不用,行之如由己。从而不谏,非孝也;谏而不从,亦非孝也。孝子之谏,达善而不敢争辨.”(《大戴礼记·曾子事父母》)这与孔子的谏亲原则如出一辙。曾子还将对父母的劝谏从情感上加以认可,升华为“君子三乐”之一,曾子曰;“君子有三乐……有亲可畏、有君可事、有子可遣,此一乐也;有亲可谏、有君可去、有子可怒、此二乐也;有君可喻,有友可劝,此三乐也。”(《韩诗外传》)(三)葬祭以礼,全体贵生,扬名显父首先,曾子认为孝子对双亲不仅生前敬养,而且死后应葬祭以礼、思以哀戚。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论语·学而》)“慎终”指慎重地办好父母的丧事,“追远”指春秋祭祀,以示孝子终生萦怀之情。“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可谓孝矣。(《孟子·离娄上》)但曾子强调的并不仅仅是礼葬祭,而是丧亲后的哀思,认为居丧期间的哀和恭敬如同尊重父母在世时一样,是发自内心的诚挚的情感流露,情更重于礼。曾子曰:“吾闻诸夫子‘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亲丧乎?’强调的即是丧亲时的哀和悲痛。那么,孝子在居丧期间,如何做才具有“哀戚之情”呢?在曾子看来,应该是“哭不偯,礼无容,言不文,服美不安,闻乐不乐,食旨不甘。”(《孝经·丧亲》)不思饮食、梳洗,言不文饰,形容憔悴是孝子丧亲之情的自然流露。在此礼葬父母时应“为之棺椁衣衾而举之,,陈其簠簋而哀戚之;擗踊哭泣,哀以送之;卜其宅兆,而安措之。为之宗庙,以鬼享之。”(《孝经·丧亲》)曾子对父母之丧十分悲痛,后来曾向子思说:“伋,吾执亲之丧,水浆不入于口者七日”(《礼记·檀公上》),在曾晰去世后,因其生前嗜食羊枣,曾子怕睹物思亲,心中难受,一生不吃羊枣。《尹子》云:“曾子每读《丧礼》,泣下沾襟”,不是《丧礼》之宏博精深,而是念及双亲哺育之恩,慨叹不能一如从前孝养。其次,曾子认为孝子不仅对父母生前敬养、死后哀戚,而且自身更应“全体”“贵生”,扬名后世。在曾子看来,子女躯体是父母“遗体”在另一种形式上的延续,子女并不完全拥有自己躯体的所有权,人的一生是代行父母之遗体的物质运动过程,因此,残伤自己的身体即是残伤父母之躯体,自然是一种不孝行为。“身者,亲之遗体也。行亲之遗体,敢不敬乎?”(《大戴礼记·曾子大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孝经·开宗明义》)因此,孝子应“全体”“贵生”“守身”。故“孝子之事亲也,居易以俟命,不兴险行以缴幸。……险深隘巷,不求先焉,以爱其身,以不敢忘其亲也。”(《大戴礼记·曾子本孝》)“孝子不登记,不履危,痹亦弗凭,不苟笑,不苟訾,隐不命,临不指,故不在尤之中也。孝子恶言死焉,流言止焉、美言兴焉,故恶言不出于口,烦言不及于己。”(《大戴礼记·曾子本孝》)又应“道而不径,舟而不游,不敢先父母之遗体行治也。”(《大戴礼记·曾子大孝》)孝子的全体贵生守身,其目的一是免为父母担忧,二是便于孝养父母,三是传宗接代,以守宗庙。曾子曰:“父母生之,子弗敢杀;父母置之,子弗敢废;父母全多,子弗敢阙。故舟而不游,道而不径,能全支体以守宗庙,可谓孝矣。”(《吕氏春秋·孝行》)何谓全体?“曾子闻诸夫子曰:‘天之所生、地之所养,人为大矣。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归之,可谓孝矣;不亏其体,可谓全矣。”(《大戴礼记·曾子大孝》)这一思想,对后世的孟子影响极大,孟子曰:“守孰为大?守身为大……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之闻也。”(《孟子·离娄上》)曾子一生的实践也贯彻了这一思想,以致在“曾子居武城,有越寇”时,率众弟子率先逃走,以不残伤父母之遗体。在曾子病重之时,以自己的全体甚感欣慰:“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论语·泰伯》)再次,曾子认为最完美的孝应包括扬名显父。首要之事是不贻父母之恶名,“父母既没,慎行其身,不遗父母恶名,可谓能终也。”(《大戴礼记·曾子立孝》)然后是扬己之名,“行无求数有名,事无求数有成,身言之,后人扬之,身行之,后人秉之,君子终身守此惮惮。”(《大戴礼记·曾子立事》)扬己之名即扬父母之名,“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孝经·开宗明义》)(四)以孝事君治国,为现实社会提供治国策略曾子的孝道并非只强调孝在家庭、家族中的团结作用,而是继承发扬了孔子“推孝治国”的理论,将孝道作为政治统治的手段,为现实动荡的社会提供治国策略。曾子曰:“孝子善事君,弟弟善事长,君子一孝一弟,可谓知终也。”(《大戴礼记·曾子立孝》)曾子将孝道与忠君联系起来,孝便具有了浓厚的忠君意味,“事君不忠,非孝也。”(《大戴礼记·曾子大孝》)忠君成为孝的一部分,“忠”被纳入了曾子孝道理论的范畴。曾子曰:“忠者,其孝之本与!”(《大戴礼记·曾子本孝》)“忠”与“孝”为根本,“不豫、不慎、不谤、不赂”是君子之“忠”的具体表现,“君子不绝人之欢,不尽人之礼,来者不豫,往者不慎,去之不谤,就之不赂,亦可谓忠矣。”(《大戴礼记·曾子立事》)《说文》:“忠,敬也。”曾子将出于对父母忠诚无欺的孝敬、推演为对君主的忠诚。曾子曰:“事父可以事君,事兄可以事师长。”(《大戴礼记·曾子立事》)又云:“君子立孝,其忠之用,礼之贵。”(《大戴礼记·曾子立孝》)这样,曾子就把传统伦理观念中注重家庭内部关系的“孝”实际演变成了从政的演习,将政治原则注入到温情脉脉的血缘亲的孝道之中。“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孝经·三才》),正是曾子的“夫孝,天之大经”的同一命题。在曾子看来,圣明的天子如果施恩泽于普天之下,受到人们的普遍拥护,就会接受更多的百性贡纳,即所谓的“博施备物”,这样也就会更盛地祭祀祖先,即可称之为“大孝”。“先王有治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孝经·开宗明义》)如果“明王”能够以孝道治天下,便会得到“万国之欢心”。“百姓之欢心”,达到“天下和平,灾害不生,祸乱不作”(《孝经·三才》)的治世景象。总之,“忠臣以事其君,孝子以事其亲,其本一也。”(《礼记·祭义》)孝亲、忠君只是在不同环境中的表现,实质相同。“家和万事兴”,国事、家事紧紧相联,忠臣必然是孝子,“自古忠臣出孝门”,家孝必然国治。曾子的孝道成为肇端于人伦、覆盖人类一切行为、总摄人类一切原则的社会普遍法则。综上所述,曾子孝道观内涵广泛,它不仅包括竭尽全力供养父母、敬亲谏亲、养父母之志,父母去世后葬祭以礼时的哀戚与怀思,而且包括自身的全体贵生,扬名显父,并把事君治国纳人其中,成为无所不包、贯通天地、涵盖一切道德范畴的终极大法。
三曾子孝道观全面发展完备后成为历代封建专制君主奉行的主要治国策略之一,对后世影响绵绵流长,即使在当代仍具有不可磨灭的价值。对此我们应进行扬弃,在剔除其糟粕的同时,吸取发扬它的合理内核,为当代现代化建设服务。首先,曾子孝道观因其“事君治国”的重大作用,使之在中国长期封建社会中,不仅被统治者作为道德教育的准则大力提倡,而且被著为法律,强制推行。祟尚孝道,以孝为荣,以孝治天下,成为历代统治者膺服之价值观。曾子孝道在曾子生活的时代及其稍后,尚未引起统治者的重视。经过战国百家争鸣的多方选择,秦时法家治国的失败,孝之作用引起了统治者的重视。其“孝”字备受推祟。西汉皇帝提倡以孝治天下,举人才重在举孝廉,汉初就开始设孝弟力田之科。自惠帝以下,汉朝皇帝死后的谧号均冠以“孝”字,如孝惠、孝文、孝景、孝武、孝昭等,“汉之传谧,常为孝者,以常有天下,全宗室血食也。”(《汉书·霍光传》)东汉时也以“孝道”教化天下,“使天下诵《孝经》”(《后汉书·荀慈明传》)成为制度。尽管封建统治者大力提倡孝道,以孝道感化百姓,但仍无法避免“不孝”行为的发生,因此“不孝”之刑罚随之出现。“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孝经·五刑》)“不孝”已成为罪中之最。对其处罚较为严厉,在战国时已出现可被处死刑的案例,如战国晚期睡虎地秦简《封诊式》记载“某里士伍甲告曰‘甲亲子同里士伍丙不孝,谒杀’敢告。”秦朝时始皇临终遗诏被秦二世篡改赐死扶苏时,借口便是“扶苏为人子不孝。”(《史记·李斯列传》)对于“不孝”之子的苔、杖、鞭、打等更成为一贯的封建家法。“家无怒笞,则竖子婴儿之过也立见,”(《吕氏春秋·荡名》)即所谓的“不打不成才”“棍棒底下出孝子”。梁朝大将王僧辨,在年过四十,带兵三千时,因其母治家极严“少不如意”,还“犹笙打之”(《放氏家训·教子》)。作为伦理“孝道”之补充,对“不孝”之罪的处罚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尊重老人、维护家庭团结、社会稳定的作用。其次,曾子的孝道观既有其精华又有其糟粕,我们对之应进行批判地扬弃,发挥它的当代价值。其精华部分即是敬养父母、关心父母的衣食起居和精神需求。这一精华两千多年来不仅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总体价值走向,而且成为中华民族屡经劫难仍薪传不息的传统美德,并内化为一种民族精神。其敬孝思想深深地扎根于中华大地,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纯孝之人和仁智之士,父慈子孝、尊老爱幼、忠孝爱国的美好风尚和优良传统,成为推动中国社会文明进步的巨大精神力最。当今中国如同曾子生活的春秋战国之际一样,也正处于一个历史大变动的新时期,商品经济的浪潮正冲击着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城,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的色彩较为浓厚,这些都冲击着传统孝道中的精华。仅就“养”父母来说,不少年轻人也做不到,视老人为累赘,打骂、虐待老人的现象时有发生,被虐待致死者也屡见不鲜。借助于法律、强迫子女尽赡养义务的案例处处可见,子女对父母的敬爱亲情荡然无存。在文明程度较高的城市,也同样存在子女不赡养无法生活的父母,对父母进行精神虐待的现象,常年不回家已是许多已独立的年轻人的习惯,以致于现在的父母不再奢求子女为家做多大贡献,只希望长大成人的子女平平安安,能“常回家看看”。在新的世纪里,我国己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会越来越高,敬养父母尤其是敬父母愈来愈显得重要,因此在当代,弘扬中华民族爱老敬老之美德,加强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发扬孝道的独特作用,显得极为迫切和现实。当然,曾子的孝道观也有其糟粕之处,曾子强调子女对父母的绝对顺从,臣下对君主、下级对上级的绝对忠诚等。因此,对曾子的孝道观,我们应坚决抛弃其中的封建性的糟粕,继承和发扬其中的精华,在原有孝道基础上,添加上新的道德因素。使两代人的关系符合互相尊重、人格平等、民主和谐的历史发展潮流,使其成为和睦家庭、稳固社会的强有力的聚合剂,从而为中华民族创造出一种崭新的当代孝道观。(作者为临沂师范学院法学院副教授)嫁人就要嫁英雄一一记把青春献给特级残废军人的红嫂吴娟王庆文
1993年11月7日,平邑县仲村镇北仲二村71岁的吴娟同志因操劳过度,在县人民医院去世。噩耗传来,乡亲们悲痛万分。为怀念这位一生为革命和功臣奉献青春和生命,在沂蒙老区、特别是广大老干部中享有很高声望的“红嫂”,县民政局决定她的追悼告别仪式在县烈士陵园举行,并把她的骨灰在县烈士陵园与其丈夫王保胜烈士合葬。
嫁给特级残废军人
吴娟的丈夫王保胜,是沂蒙山区远近闻名的抗日英雄“王连长”。早年闯关东时即参加抗日联军。一一五师挺进蒙山不久,王保胜即带地方武装——费县游击第四大队,最早升级到一一五师主力部队并出任连长。在蒙山抗日根据地的初创时期,由于他作战勇敢,能打硬仗恶仗,使日伪军闻风丧胆,抗日军民都亲昵地称他“王连长”。后任费北行署保安大队副大队长、费北独立营副营长兼一连连长、鲁中军区第三军分区特务连连长、特务营营长等职。在八年抗战中,他先后动员并带走千余名蒙山儿女参加了主力部队。参加了蒙山前后及周围区域对日伪作战的数百次战斗。1945年7月在协庄战斗中负重伤被捕,遭到日寇灭绝人性的严刑摧残,遍体鳞伤,骨瘦如柴,他的左臀被敌人炮弹炸开碗大的伤口一处,胸部及肢体上十多处刺刀伤,双脚筋骨被鬼子砍断。50多天的残酷折磨,使他的肋骨骨折,胸廓变形,呼吸困难,加上失血过多,成了四肢功能丧失、生活不能自理的残废人。1945年9月初,王保胜被营救出狱后,战友和乡亲们都赶来看望他,鲁中军区和第三军分区及泰南地委领导亲切接见了他。时任鲁中军区司令员王建安和时任鲁中军区第三军分区司令员钱钧称他是“真正有血性的中国人”。战友们看着他,有的流泪,有的叹息。王保胜以后的日子怎么过?谁来为他铺床叠被,谁来为他端屎端尿,谁来为他打针服药,谁来与他共度时光?军分区首长和乡亲们在为他以后的生活而揪心。当时组织上决定派吴娟做王保胜的特级护理,实际上就是要她嫁给王保胜做妻子。给吴娟谈话时,没想到她竟爽快地接受下来。并于1945年农历10月14日,在军分区驻地,由钱钧等首长安排,与王保胜举行了婚礼。从此,夫妻二人,朝夕相伴,相濡以沫,患难与共,组成了一个特殊的革命家庭。
追求进步的新女性
吴娟以高尚的情操嫁给抗日英雄王保胜,用真情、真心温暖服侍特级残废军人,这与她追求进步,追求光明,接受革命思想是分不开的。吴娟,又名谢娟,原籍山西太原近郊人。父亲从少年时就跟随山西造酒业主来平邑县仲村酒店酿酒,出苦力,拉木锨,干杂活。吴娟9岁时父亲累死,后随母改嫁到仲村谢家,苦难生活的煎熬,使她养成了勤劳善良的性格。她聪明好学,因继父教私塾,她成了不花钱能上学的旁听生,日积月累,不但写一手漂亮的毛笔字,而且识文断字,有一定的文化基础。20世纪30年代初,仲村就有了共产党,吴娟接触的进步青年学生中(如唐军、谢凤济、张协、李祖恩等)大多是老费县早期的共产党员,他们的言论行动,对吴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她反对封建礼教,主张男女平等,反对妇女缠足,自己带头放脚,还动员其他妇女同封建传统陋习作斗争。她号召女同胞冲破“三纲五常”的束缚,学习文化知识,当“一·二九”运动和“西安事变”的消息传到仲村时,才十三四岁的吴娟就跟随在仲村会馆洋学堂里的进步学生谢凤济、赵淑毅(唐绍典的三儿媳)等人上街游行,宣传抗日救亡道理。1937年11月,费县城暴动失败后,仲村籍共产党员李祖恩牺牲。吴娟曾同进步学生秘密集会,以示哀悼。抗战初期,中共费县县委书记刘次恭同志为躲避反动政府的追捕,跑到仲村吴娟家和北仲村刘开元家隐蔽。一些进步青年学生经常接近她,吴娟虽然不是学生,但对国家存亡也忧心忡忡。他们第一次见面就很谈得来,扯了几句家常话后,刘次恭即给吴娟及家里人讲了一些抗日救亡的办法。刘次恭同志讲,现在民族危亡已处在紧要关头,一切有良知的中国人都应该抗日,每个人都应该准备用各种办法去抵抗。在刘次恭隐蔽的日子里,吴娟在大门外或街道上放风,一有风吹草动,赶紧回家报信。她家把刘次恭藏在秫秸棬里,地窑里,夹皮墙里,躲过了一次次的劫难。在刘次恭同志的教育和影响下,吴娟联合青年学生,四处活动,举行报告会、演讲会。在集市上吴娟慷慨陈词:“日本帝国主义要灭亡我们中国,每个有良知的中国人都应该抵抗,有志气有血性的青年人打鬼子去!”
抗日支前是模范
1938年6月,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省委书记郭洪涛,率省委机关和四支队一部来仲村开辟抗日根据地。吴娟家腾出了堂屋,让战士们住,全家5口人宁愿挤在小草屋里。她组织发动妇女给战士们洗衣服,补袜子,做军鞋,还带头把家里的粮食捐给部队。她积极参加省委组织的政治学习,接受培训,协助四支队工作人员召开当地士绅名流座谈会,宣传党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和统一战线的政策,发动群众参军参战。翌年春,吴娟被选送到八路军一一五师东进支队(在北仲村刘传宝家)举办的抗日积极分子培训班学习,后被送往大炉学习集训。J939年8月26日,17岁的吴娟由马伟、李毅、张协介绍,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那时党支部就设在吴娟家,她和张协、赵明、周亮等同志为一个文部,张协任支部书记,党员们在她家里过组织生活。县委书记刘次恭经常来她家召开重要会议,吴娟站岗放哨。一一五师工作人员陈明(又名陈福明,山东乐陵人,洼里村战斗时牺牲)、杨青田(山东禹城人)等同志在吴娟家养伤时,受到吴娟及全家人的精心照料。吴娟和母亲孙月华用大锅烧开水,给这些伤病员烫衣服,潳虱子。来往的情报及信函都由吴娟传送。陈明、杨青田曾感激地对吴娟讲:“等抗战胜利了,我回家一定给你们带乐陵小枣!”一一五师和费县县委曾多次通报表彰她为“抗日支前模范”。1940年9月,日军侵占仲村,在白色恐怖的情形下,吴娟对抗战充满信心。在遭到日伪血腥镇压的险恶环境里,吴娟同李祖军(盲人,李祖恩胞弟)、马奎 (马锋周)等地下党员团结一致,坚持斗争,在长达四五年的时间内,从敌人手中获取情报、搞出军火,支援八路军打击日寇。
全心服侍英雄二十五年
吴娟久闻抗日英雄王保胜的大名,一个在部队打仗,一个在地方支前,未认真见过面。但是,当王保胜被日寇惨害成特级残废时,吴娟也已出落成亭亭玉立的大姑娘了,面对遍体鳞伤的王保胜,心地善良的吴娟非常同情和难过……。组织上也为王保胜出狱后需要专人护理、陪伴和治疗犯愁,选来选去,还是决定让吴娟接受这一政治任务。消息传开后有人对吴娟说:“你一个黄花大姑娘甘心情愿嫁给一个残废人?王保胜是日本狼狗啃剩下的一把干骨头,再说比你还大那么多岁数,别鬼迷心窍了。”“什么样的人也没有他好!”吴娟真诚地说:“残废算得了什么,只要王保胜还有一口气,我就跟着他。他为人民打天下,出了那么大的力,受了那么大的罪,你不可怜我可怜,好人有好报,坏人天不容!”她说服了父母及亲友很快嫁给了王保胜。战场上沂蒙“红嫂”用乳汁抢救伤员,而吴娟是特殊形式的好“红嫂”,她用真情温暖了英雄的心。抗战胜利后,蒋介石不顾全国人民要求和平的强烈愿望,公然挑起内战,人民解放军急需大规模地扩充作战部队。这时,吴娟服侍好躺在担架上或骑在小毛驴上的丈夫王保胜,响应蒙山县“自己的大门自己看,自己的队伍自己干”的号召,走村串户,开展动员参军、归队运动。在夫妻二人的影响下,仲里区进步青年踊跃参军,其中仲村街青年尤其踊跃。1947年,国民党反动派向我山东解放区的沂蒙山区大举进犯,王保胜拖着虚弱的病体担任蒙山县抗属大队名誉大队长,吴娟协助丈夫带领烈军属和伤残军人北撤渤海区。在北撤途中,有一天遭敌机轰炸,吴娟辅助王保胜指挥大家迅速疏散隐蔽,密集的炮弹在吴娟周围爆炸,炸起的尘土对面看不见人,最近的炸弹距她只有一墙之隔。吴娟不顾生命危险,在炸塌的墙体下挖土搬石,救出了三个同志。渡过黄河后,北撤人员驻扎在朱老虎村,吴娟协助王保胜带领群众,发展党员,动员参军,斗地主,灭汉奸,抓特务。一次,吴娟在他们住宿的一家地主房里走动时,发现脚下发出咚咚的响声,王保胜赶快让她往地上挖掘,结果挖出了一大宗敌人埋藏的手枪,立即交给了党组织。为此他们夫妻受到了渤海区政府的表彰。1948年6月,吴娟和王保胜按照上级的指示从渤海返回家乡。这时,蒙山县党政军民齐动员,又掀起了动员参军和归队运动的高潮。这一年,经他们夫妻二人动员参军的青壮年多达数百人。全国解放后,这对革命夫妻再三谢绝党组织对他们到外地疗养的安排,执意回乡定居,过清贫的平民生活。当时政府对特级残废进行医学鉴定。王保胜的内脏多处被敌人的刺刀刺伤,特别是胸肺部损伤极其严重,四肢功能基本丧失,生活不能自理。他的生命几乎全靠药物来维持,这就需要每天打针、吃药。为给组织减轻负担,给医务人员减少麻烦,节省开支,从结婚那天起,吴娟就开始在丈夫身上练打针。由于王保胜的血管有的被敌人挑断,有的因损伤过重而未能修复, 有时找准血管也不回血,吴娟急得发慌流汗,丈夫就拿自己被敌人刺刀刺伤的亲身经历,当成故事讲,鼓励她:“不要紧,慢慢来,一次找不到就再扎一针。敌人的刺刀刺过来,我都不怕,只觉得凉徐徐的,热辣辣的,打针如同蚂蚁咬一口,没什么,您就大胆地扎。”后来,不论是肌肉注射,还是静脉注射,什么样的针她都能娴熟地操作了。有人粗略地计算过,二十五年来,吴娟给丈夫打针注射,仅此一项就给国家节约经费数万元,多年来,吴娟为王保胜,没早没晚地擦洗伤口,端尿端屎,打针服药,默默奉献。有时深更半夜也要起几次为丈夫打针服药。每到冬季,王保胜的伤病更加严重,常因呼吸困难,半夜里憋得周身大汗,跪起来吐痰吐血。遇到这种情况,吴娟便赶紧起来为他打抢救针,清除污物。1 9 5 7年隆冬的一个深夜,天降大雪,王保胜又憋得浑身发抖,即将窒息休克。半夜里吴娟带着家里的看家狗,冒着铺天盖地的大雪,外出请医,当走到一个名叫“鬼坑”的地方遇上了野狼,幸亏通人性的狗紧紧护着她,吴娟才脱离了危险,把医生刘圣清请回家。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吴娟再苦再累从无半点怨言。同时,她一人支撑着家庭的全部负担,既当男又当女,既跑里又跑外,把婚后6个孩子哺育培养成人。在吴娟的精心护理下,王保胜奇迹般的又活了25个春秋。人生能有几个25年?在这漫长又短暂的25年中,吴娟付出了最宝贵的青春年华。县委、县政府的领导曾多次表扬吴娟为党分忧解难,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护理工作, 称赞“这两口子创造了奇迹,”“吴娟是特殊形式的好红嫂,劳苦功高,是一个高尚的女性”。建国初期的县委书记张亚滨陪着省里的老首长多次登门看望王保胜、吴娟夫妇,当他们看到伤残这么重的人能活下来,都动情地赞叹:“真是超越极限,创造生命奇迹,又能养活了孩子,更是生命奇迹。”“吴娟确实有功,是一个了不起的女性。”
精神无价代代传
吴娟和丈夫回到家乡后,夫妻二人没有居功自傲,而是事事处处与群众打成一片。他们在乡亲的帮助下,盖起了简陋的草房,用秫秸和麦穰搭起了地铺。吴娟虽然常年照料卧床不起的丈夫,但是他们非常关心国家大事,关心青少年和子女们的成长。一队队的少年儿童和青年学生时常来家拜访,夫妻俩经常给青年人谈理想,谈信念,讲抗日打鬼子的故事。三年困难时期,家里缺粮断顿。随着6个儿女的先后降生,给夫妻俩在生活上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孩子们因常年吃糠咽菜,身体营养不良,有人劝吴娟写信向组织上反映,他们断然拒绝,并召集孩子们交待道:“苏联建国初期也非常困难,每人每天只有几两粮食,我们现在的情况和他们差不多。”他俩还说:“没有三天的空肚子,就当不了八路军。眼下国家困难,我们要勒紧腰带渡过难关,我们家的事,谁也不准向组织反映。”当时,丈夫用鸡蛋做药引子,冲服中药面要用鸡蛋水。困难的时候,吴娟把一个鸡蛋用纸塞着分成三回用。她家的槐树叶吃了三茬了,仍节省着吃,让出树头(树叶)来,接济乡亲们吃。最困难的时候,吴娟决定杀掉自己家里的狗,以度春荒。因为杀狗,夫妻俩曾发生激烈的冲突,吴娟坚持要杀,丈夫执意不杀,吴娟终究还是把狗杀了,并拿出多半的狗肉分给了饥饿的乡亲们吃。为此,夫妻俩曾抱头流泪,王保胜感激地对吴娟讲:“这么多年了,是我连累了你,让你受苦了,狗没有了,出门时谁和你做伴壮胆啊。”丈夫享受公费医疗,但是夫妻俩绝不让孩子也用公费治病。一次长子患病,吴娟领着去仲村医院看病买药,刘文琳大夫讲:“你家不是有这种药吗?头疼脑热的小病,给孩子们用一点怕什么?你们也太认真了!” 建国初期,政治运动较多,来找他们夫妇调查材料的人络绎不绝。无论是军队还是地方上的同志来到她家,她都热情接待,实事求是地介绍情况。“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有些别有用心的人找到他们,诱导他们写假材料,假证明,均被断然回绝。他俩多次告诫孩子们:“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随波逐流,更不能为自己的利益而出卖原则。”吴娟夫妇对子女要求非常严格,从不宠溺孩子,经常给儿女们讲革命战争年代的艰苦斗争史。他们常常告诫长子长女:“咱们的人生观已经确定,就是坚定不移地跟着共产党,万一俺俩不行了,你们一定要带好弟弟妹妹,永远跟着共产党走,做一个有用的人才,为国家和人民多贡献。”王保胜在吴娟的精心照料下,以惊人的斗志和毅力,与伤残病魔争斗了25个春秋,终因伤势恶化,于1970年4月6日逝世。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其为革命烈士。吴娟也由于为这个家操劳过度,长期超负荷劳作透支人生,于1993年11月7日离开人世。两位老人,一个是身残志坚的抗日英雄,一个是把青春无私奉献给特级残废军人的杰出红嫂,他们在物质上没有给儿女们留下什么,而在精神上却给儿女们留下了无价之宝。他们经历了革命战争的严峻考验,在政治上坚定不移地跟共产党走,从来没向党和政府提条件,再有困难也从不向党和政府伸手,生活上清贫,克勤克俭;不居功,不骄傲,终生无怨无悔。他们的英雄事迹和优秀品德将永远激励我们建设和谐社会,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谱写新的更加辉煌的篇章。原费北行署主任徐元泉、费北县委书记刘次恭为王保胜题词
 
吴娟、王保胜夫妇1968年全家福。后左为本文作者王庆文。 
(作者系王保胜、吴娟夫妇长子,平邑县劳务输出办公室原副主任,蒙山文化研究会会员)       
革命英烈唐绍典徐瑞学
唐绍典(1872—1950),字际五,平邑县仲村镇仲村三合四人。八岁入本村私塾读书,后赴济南求学,学习法律,毕业后返里。大革命时期,任费县律师。1912年,任费县教育会会长,积极宣传孙中山先生的民主革命思想,兴办学校,培育人才。1917年,他与周孝禹一起创办“仲村私立小学堂”,设于仲子庙。1919年,任仲村私立小学堂董事。是年“五四”运动爆发,他积极宣传“五四”爱国运动,并参加了反帝反封建和抵制日货的活动。1921年,唐绍典带领学生和进步青年废神庙、建学校,发展教育事'业。同周孝禹、唐保祥、魏昌祎等人一起,把“仲村私立小学堂”迁至仲村“泰山行宫庙”、“山西酒商会馆”,改名为“仲材区立生民小学”。这一革命行动,遭到地方封建势力的反对,他们勾结官府,狼狈为奸,网罗地痞流氓,大闹学校,砸坏了学校的门窗、课桌、板凳,还组织一伙人到北洋军阀统治下的费县县政府诬告唐绍典等人“犯上作乱”。反动政府支持封建势力,扣押了生民小学校长魏昌祎。唐绍典对这一事端义愤填膺,挺身而出,联合开明士绅魏昌祺,率领仲村、平邑两处学校的200多名师生赶到费县城游行示威,救出魏昌祎。并连夜书写了状纸,以律师身份,率领魏昌祺、魏昌祎、唐保祥等人赴山东省长公署告了反动政府支持封建势力、破坏学校、镇压学校师生的罪行,赢得了这一斗争的胜利,震动全县,打击了封建势力,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在他的影响下,废神庙、建学校,到处兴起,蔚然成风。1929年,在中共地下党员张希舟、袁时若、李天均等人的领导下,建立了由王兰斋、杨占生、唐绍典、陈子齐、邢肖华等人组成的费县农民协会,唐绍典为常务委员。 农民协会以“打倒帝国主义,打倒贪官污吏,打倒土豪劣绅,取消苛捐杂税”为口号,深入农村发动群众,两个月内先后组织了康太庄、地方(今均属平邑县)、北小山、由吾、教场、崮子、徕庄铺等几十个农民协会,有会员数千人。各乡农会在县农会的领导下,集会游行,宣传国民革命,宣传孙中山“耕者有其田”的主张。揭露地主豪绅、贪官污吏的罪行。农会的行动使地主们惊恐不安,石沟大地主李琢唆使新安社社长王昭曾私立税捐,强迫农民限期缴纳。县农协会负责人赶赴新安社康太庄区农会驻地,召开“抗三捐” (自卫捐、枪支捐、过往军队招待捐〉誓师大会,斗争了新安社社长、反动地主王昭曾,并将王押进县城,要求政府严惩。各区、社农会集中数千农民群众纷纷声援。国民党县长廖肖不得不将王昭曾收监,同意免征一年的捐税。但由于国民党右派势力的破坏,农民运动于同年8月转入低潮。1931年,唐绍典任费县民众教育馆馆长期间,积极支持费县师范讲习所进步学生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举行罢课、游行示威等革命行动。1937年,“七七”事变后,他回到家乡致力于抗日工作,大力宣传“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理念,并提出“有人出人,有钱出钱,有枪出枪”的口号,唤起民众,抗日救国。1938年,日寇的铁蹄踏进平邑,残酷的“三光”政策,把人民卷入火海血泊之中。在民族存亡的关键时刻,唐绍典不畏强暴,不怕困难,挺身而出,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他先后动员儿子唐伟,儿媳赵淑毅,孙子唐毅、唐庆余,孙女唐庆爱,外甥咸栋、徐瑞立,外甥女咸克、刘相芹,叔兄弟唐绍鼎、唐绍资、唐绍胜,侄子唐加伦、唐加 告、唐加章等数十人参加了抗日队伍。是年6月,郭洪涛率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省委机关与四支队一部来到仲村镇。当时仲村为顽固派国民党乡长管有恩所把持,管令部下全副武装,紧闭四门,不让省委机关和四支队进驻仲村。唐绍典联合开明士绅张乐贤等人说服管有恩,让省委机关和四支队开进仲村开展抗日工作。1939年春,八路军一一五师一部 进驻马家峪一带,津浦路东支队司令员彭雄率部来蒙山,深入敌后打击日本侵略军。当地群众生活贫苦,部队食宿困难。唐绍典节衣缩食,把家中仅有的2000斤粮食送给部队食用。并发动仲村酒店、油坊等10家商号捐款两千多元支援八路军抗战。他还积极组建抗日武装,带头把自己的3支枪拿出来装备抗日队伍,千方百计收集民间枪支,动员衔坊邻人参加抗日,组成八路军山东纵队费县抗日游击四大队,并担任大队长。为保卫、发展革命根据地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同年7月,中共费县县委按照山东分局关于“恢复县、区、乡政权”的指示,在仲村召开一、四、五、六区代表会议,成立费县联合办事处,唐绍典当选为主任。任职期间,勤勤恳恳,忘我工作。1940年2月16日,费县各界抗日代表大会在大夫宁〈今属平邑县保太乡)隆重开幕,到会代表230余人。大会经过充分讨论,民主协商,选举产生了费县县政委员会,建立了费县抗日民主政府,下设民政、财务、文教、武装4个科,韩文一当选为县长,唐绍典为县政委员会委员兼任民政科长。是年11 月,费北行署参议会成立,唐绍典当选为参议长。任职期间,他通过会议和书面联系,带动全县参议员贯彻实施政策法令,向政府反映群众意见,发动各界人民开展抗日活动。此后,他还先后兼任费北行署赈济委员会副会长、教育委员会委员等职。1945年,他主持兴建了贯庄烈士陵园,修筑抗日烈士纪念碑,使革命烈士流芳千古。1946年1月,费北县与费东县合并为蒙山县,唐绍典任蒙山县参议长。1947年,国民党重点进攻山东解放区,他随机关转移,于次年返回。唐绍典以古稀之年,积极投身抗日救亡和民族解放事业,为党为人民做出了重大贡献,人们都尊敬地称他“抗战老人”。1949年2月20—23日蒙山县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在卞桥区时家村召开,唐绍典被选举为蒙山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副主席。1950年因病逝世,为表彰他生前功绩,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为革命烈士。 (作者系平邑县委办公室原主任,蒙山文化研究会会员) 平邑有条红色交通线李智信 宋汉华 王庆文
1939年春至1940年夏,今平邑县境内西至仲村镇马家峪,东至蒙山,有一条红色交通线。这条红色交通线,往西经放城、石莱到津浦铁路以东,穿过津浦铁路,到达泰西、山西、陕西至延安;东首在蒙山前分南北岔道到达鲁南、鲁中。这条交通线由西向东发展。在津浦铁路以东,利用泰宁边区自治委员会,控制了日伪盘踞的今新泰南驿、华丰东一带的区公所和华丰煤矿的维持会,使其为共产党、八路军服务。在铁路以西、汶河以南,共产党开辟了根据地,建立了宁阳县汶南临时工委。抗日根据地的创建,为秘密交通线的开辟创造了条件。1938年6月,泗水县委在北鄙(今属宁阳县东庄区)的田家小寨,利用地主田子鉴的家建立了一个秘密交通站,作为鲁中南的西部门户,处于日军重要军事重镇兖州和日军重要据点泰安之间,正好是日军整个防御体系中的薄弱环节,是建立地下交通站的理想地带。1939年5月,八路军一一五师东进支队前梯队从泰西过汶河后,沿高桥(今属宁阳县堽城区)、杏山庄(今属宁阳县葛石区)、高家庄(今属宁阳县南驿区),从南驿车站以南约一华里的三号洞子附近穿越津浦铁路,进入宁阳九区,经北鄙向东,于27日进入蒙山西麓马家峪。此后立即发动群众抗日,协助费县县委组建抗日武装,开展统一战线工作,成立了抗日民主政府。很快形成从马家峪、峡玕、李家庄、康阜庄、西武沟、东武沟、承安庄、公家庄、蒋沟、大夫宁、杨家庙、汪家坡、黄崖、杨谢、陈家庄、郭家庄、柘沟、万寿宫、邢家庄、薄板沟、栏马庄、岐古庄、东庄(以上村庄今属平邑县北部山区的仲村镇、武台镇、保太镇、柏林镇、卞桥镇、资邱乡)到上冶镇的大片蒙山前抗日根据地,为蒙山前秘密交通线的开辟打下了基础。这条路线北靠蒙山,依山而行,距平邑、铜石、地方等日伪据点较远,较为安全。中共山东分局十分重视这条秘密交通线的建设,并派分局组织部的交通科长马子成常驻费北协助县委抓这项工作。马子成派仇季专抓交通站的建立工作。从延安东来至蒙山前是一条中心交通线。在蒙山前南北分支:北翻蒙山(九女关、紫荆关)去鲁中和山东分局;南去经岳家村、朱尹、天宝山或经齐鲁地、东固、朱田到鲁南。从延安或由鲁西、泰西来鲁中鲁南或到中共山东分局的干部、部队和抗日物资从西而来,都是在此中转分别南去鲁南、北去鲁中和山东分局。从中共山东分局、鲁中、鲁南西去的人员也都来此中转,向西而行。1939年6月的一天,八路军第一纵队司令员徐向前和政委朱瑞来山东,就是通过这条交通线。1939年10月,罗荣桓等从湖西通过这条交通线来蒙山去抱犊崮。1939年初冬,宁阳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马继孔接泰西军分区刘贤权司令员的命令,运送由延安发往鲁南的12万发子弹。马继孔带领宁阳独立营一连的100多名战士,在东平县九女泉接受了任务,每人带800发子弹,从肥城县塔房涉过大汶河,沿宁阳县六、七区(今属宁阳葛石、蒋集区)山南的小路到南驿,穿过津浦铁路,经东庄、谷堆(今属新泰市楼德镇),尧山口(今泗水县境内)到达蒙山西麓马家峪。然后沿蒙山前交通线折向南,过滋临公路把子弹送到鲁南。1939年底,抗大第一分校奉中央的命令东进鲁中,马继孔带宁阳县独立营一连负责护送过津浦铁路,由泰宁“自治会”朱靖宇护送至蒙山西麓马家峪,再走白马关,从蒙山前杨谢、柘沟一带通过,经过蒙阴去沂南孙祖。由于日军对根据地的严密封锁,给鲁中、鲁南根据地的供应造成困难,因此,通过秘密交通线,转运根据地急需的枪支、弹药、资金、药品等各种物资,便成为一个重要的任务。当时,贺东升曾带领一一五师七团多次押运物资、弹药等往返于这条交通线上。1940年初,中共山东分局去延安的八九名干部途经蒙山前的柘沟一带,经马家峪到石莱。由封振武负责护送,从南驿附近穿过津浦铁路到泰西,又由泰西的崔子明接续护送,再转交给下一站护送人员护送,直至延安。5月,赵镈由泰西独立团警卫连护送,从泰西出发,途经郗家峪、峡玕,至蒙山前的杨谢村。此时,八路军第一纵队司令员徐向前也住在杨谢准备去延安开会。于是,泰西独立团警卫连又接着护送徐向前去延安开会。徐向前随行人员十余人,从杨谢村出发,沿山间小路,夜行晓宿,经峡玕、放城到达郗家峪。徐向前驻郗家峪沟北大门朝东的郗广明家。第二天夜幕降临后,他们又继续西行,一夜行军180里,过津浦铁路到达肥城西兰村泰西机关驻地。从这里又由泰西军分区政委李冠元带领两个连队护送徐向前去延安。赵镈由地方武装护送,从杨谢村出发去鲁南,组建鲁南区党委。这条秘密交通线,是当时中共山东分局及鲁中、鲁南抗日根据地联系、沟通革命圣地延安的一条重要通道。徐向前、罗荣桓、朱瑞、陈光、萧华、陈士榘、陈明、韦国清、林乎加、杨勇等首长,以及其他抗日人员,都是从这条交通线上来往,许多抗日物资、文件也是从这条交通线上输送、中转,从未出现过失误,被誉为“安全可靠的红色抗日交通线”。1940年夏,这条交通线停止使用后,中共山东分局开辟了一条新的中心交通线,即:从驻地经垛庄、徕庄铺、牛天、光山头、崔家桃峪、大炉至鲁南铁道游击队驻地,过微山湖,经湖西辗转到延安。(作者李智信系平邑县史志办副编审,蒙山文化研究会研究员;宋汉华系县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蒙山文化研究会理事;王庆文系平邑县原劳务输出办公室经理,蒙山文化研究会会员))
纺 车孙士纯
纺车,一种手工纺纱工具,有轮可摇转,以传动纺锭,以棉花纺成纱线。元王祯《农书》中已载有木棉纺车图,是元代女纺织技术家黄道婆改革后的纺织生产工具之一。我家祖辈上传下一辆这种式样的纺车,从祖母传给母亲,母亲又传给嫂嫂,直到1973年,我家仍用这辆古老的纺车纺纱织土布,俗名“本地布”。以解决全家人的衣被问题。上世纪60年代初,在我上小学的时候,也正是“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面红旗时代,沂蒙山区虽不是产棉区,但为了弥补棉布供应不足,也只得村村队队种棉花,纺纱织布,自我调剂。每到冬季和春季,家家户户都用这种古老的纺车纺纱,准备春天以后好织“本地布”。手摇纺车纺纱是女人们的技术活,入冬以后进入农闲,正好是纺纱织布的时节,凡是农村女性公民,都操起纺车纺棉,起早贪黑,晚上还点灯加班劳作。纺纱是一种单调而乏味的作业,一尺一丈……,积少成多,要忙活一个冬春,纺的棉纱才够织几丈布。织布则是集约几个农户,伙请专业的织布匠织布,然后按投入棉纱的多少分配土布。织出的土布是原白色的,还要拿到染坊里染色,乡下染坊仅有靛蓝一种还原染料,只能染“深蓝”和“浅蓝”两种颜色。布料颜色单一,式样款式陈旧,衣物做工粗糙。那时的集市上、会场上凡是有人群的地方,都是灰不溜秋的一片,既没精神气,也没活力劲。旧戏舞台上女中豪杰花木兰唱的“白天去种地,夜晚来纺棉……”这种手工纺棉纱织布的生产活动一直沿续到70年代文化大革命之后才告结束,古老的纺车才被现代化纺织机械所替代。我上小学的时候,我们班上的学生来自两个自然村,由于当时国家处于三年自然灾害,物资极度匮乏,所以,班上的40多名学生都穿着本地布做的衣服,而且长短不齐的,女孩子穿着蓝白图案的土花布衣服,膝盖处袖口处还打着补丁,一个个像是出土文物似的。穿着最引人瞩目的要数李满仓和一个姓宋的女学生。李满仓他兄弟三个排行老三,家里衣服不够穿,只能是老大的衣服改给老二穿,老二的衣服改给老三穿,长褂改成短褂,既肥又大,很不合身,走起路来忽哧忽哧地直扇风,活像一只大蝙蝠,同学们便给他起了诨号“大蝙蝠”。那个姓宋的女生也是家里姊妹多,她穿着用姐姐的衣服改的二手服,又肥又大,同学们也给她起了个绰号“大翅子蚂蚁”。那个时代的小学生穿着非常寒酸,与现在学生比较,简直是天壤之别。进入1972年以后,中国与日本恢复了邦交关系,中国开始进口日本尿素化肥,化肥的包装袋是尼龙布做的,非常结实,县级生资公司要销售后回收再利用,染色后加工制作劳保服,分发给厂矿等国营企业单位职工,袋子上原有商标字迹“日本产”、“尿素”,染色后仍覆盖不住,字迹依稀可见,穿着在身,非常显眼。当时老百姓流传着这样的歌谣“工人和干部,人人穿着尼龙布,前胸是‘日本’,后背是‘尿素’,染灰的,染蓝的,就是没有社员的。”由此可见,那个时代中国的纺织品是多么奇缺。由于纺织品紧缺,鞋子也无料制作,人们便修旧利废,变废为宝,把使用破旧了的手推车、自行车外轮胎利用起来,这些橡胶帆线混合制作的轮胎虽然破旧了,但很结实。人们把它分割制作成“土凉鞋”,俗名“呱达子”。或者分割制作“鞋掌子”,钉在鞋底上,非常耐磨。60年代末时任平邑县委书记的李守克也穿着轮胎制作的“土凉鞋”,美其名曰“蒙山凉鞋”,人们纷纷效仿。那时大多数人都这样,自己并没觉着“穷和土”,反而自觉着艰苦朴素很潮流。而那时个别爱修饰打扮,穿着时髦一点的年轻人,被人们斥之为“酸”或“烧包”,视为脱离群众的“异已”。现在的年轻人听了这些好像是天方夜谭,但翻开那个年代的历史,却是千真万确的事实。当时不仅是棉布紧缺,一切物资都十分匮乏,主要生活用品都凭票定量供应,有布票、粮票、油票、煤票等,这些票证比人民币还珍贵,私下市场上都买卖交易。最困难的1961年,每人一年只发三尺三寸布票,只能做一裤衩,但是人们却没有怨言,人们体谅国家的困难,也默认自然灾害带来的粮食歉收。那时虽然生活困难,政府官员和普通百姓都是甘苦与共渡过难关。1984年,国家取消了棉布凭布票供应的政策,但人们的穿衣盖被问题虽有缓解仍未解决。直到1986,老革命根据地、少数民族地区、边远贫穷地区仍存在缺衣少被现象。党中央、国务院对老少边穷地区实行“纯棉布、棉花赊销供应”政策,解决人民缺衣少被问题,作为沂蒙山区老革命根据地的平邑县人民也享受到了这一优惠政策。社会跨越入21世纪后,国家改革开放政策显现成效,经济腾飞了,科技进步了,人们的穿着也发生了翻天覆地地变化。西服革履,五彩缤纷,超市商场,栉次鳞比,服装商城,铺天盖地,人们的穿着观念更新了,穿着倩丽、式样考究不再是“酸”或“烧包”,而是漂亮美丽时尚潮流。为人类做了数千年贡献的古老纺车啊,今天终于和时代告别了。替代它的是现代高科技纺织机械化,古老的纺车将载入人类文明历史的档案。(作者系蒙山文化研究会会员) 
妆点我童年的沂蒙老粗布王 征董永和七仙女美妙动人的爱情故事,流传了上千年。 一曲《夫妻双双把家还》中“你耕田来我织布”,把一段亘古不变的美丽爱情故事传遍了大江南北。民间手工工艺制作、曾妆点了我童年的沂蒙纯棉老粗布,传自七仙女的天工,这一瑰丽的民间传统工艺,在崇尚健康自然的今天再放光彩。我的老家在沂蒙山区曾子山脚下,有个比较出名的“庄户剧团”就在我们村。小时候的记忆有很多,最最难以忘记的是睡梦中常有纺车嗡嗡、织机哐当,那是邻家勤劳的老奶奶在为家里的五员“虎将”筹备新装。童年梦中的机梭声像天籁,童年眼里的那些花布胜过了彩虹。我的母亲不会纺线织布,但是她有一台与我同龄的“上海牌”缝纫机,全村老少身上的许多新装,因为这台缝纫机和母亲的一本《上海服装》而显示出很“洋式”的身姿。在她裁剪落下的边角布料中,我总能找出不同颜色的花布,在母亲外出时偷偷用一只脚蹬着缝纫机拼凑出大小不一的各色沙包、彩色缤纷的布娃娃外套、镶着纱边结实的扎头绳……记得当时过年的含义,就是穿新衣裳,在各类新衣的面料中有很多都是用老粗布来做成的。每到新年临近时,那期盼已久的红袄蓝裤上飘飞着的带有特殊香味的星点花朵和蓝底白花的床单、红底白花的被面以及斜挎在肩的粗布书包影像便填满了我小小的脑袋。老粗布,又名老土布、手织布、本地布,是淳朴的沂蒙山区劳动人民用原始纺车,以及延续了几千年的工艺纺织的纯棉线老粗布,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鲜明的民族特色,是古老民间传统工艺与新颖时尚的结晶,是具有独特魅力的绿色环保产品。质朴,勤劳,智慧的沂蒙山人,使这一瑰丽的民间传统工艺得到了继承和发展。在当今社会崇尚绿色、回归自然的消费潮流中,老粗布采用不上桨工艺,无人为污染,纯手工制作,用脚踏木制斜梁织布机加工而成,以其手感厚实、肤感舒适、透气吸汗、防静电、不卷边、绿色环保、古朴大方等特点,成为人们追逐的新宠。她体现了生态、自然、返朴归真、休闲、时尚的趋势。她所具有的纯棉质地、柔软舒适、手工织造、民族图案、花色独特、雅观大方、手感厚实、不褪色等特点显的尤为珍贵。手织粗布产品的织造工艺极为复杂,从采棉纺线到上机织布经轧花、弹花、纺线、打线、浆染、沌线、落线、经线、刷线、作综、闯杼、掏综、吊机子、栓布、织布、了机等大大小小72道工序,以22种基本色线可以变幻出1990多种绚丽多彩的图案,堪称千变万化、巧夺天工,每道工序里还有很多子工序,可以想象出一件产品包含着多少繁复的劳动。手织布的图案意境,是靠各种色线交织出各种各样的几何图形来体现,而不是具体的事物形象,通过抽象图案的重复、平行、连续、间隔、对比等变化,形成特有的节奏和韵律,它抽象地反映着沂蒙山人民的精神世界,因而更具独特的艺术魅力。近年来,老粗布又在花色和款式设计上进行了改良,现在已经有床单、线毯、凉席、唐装、家居服饰、时尚粗布布包、工艺品等多个系列的品牌。目前,老粗布凭借风情浓郁的中国传统特色,以其健康时尚美观耐用的独特魅力已经远销日本、韩国、东南亚、港、澳、台、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国际友好往来,馈赠亲友,蜚声中外的时尚佳品。沂蒙老粗布,装点了我童年的生活记忆,成为我一生永远抹不掉的记忆!(作者系平邑县委党校办公室副主任,蒙山文化研究会会员)
蒙山县屠宰税征收的实证洪 廷
1990年春,笔者在原平邑县人委大院西院西屋中,发现一木质器物,清洗后竟是蒙山县屠宰税征收验讫章,甚为高兴。该印章是境内保存的蒙山县开展人民政府税收管理工作的实物,为研究解放区政权建设实证之一。
该印章为梨木质,呈正八边形,直径9.5cm,手柄高9㎝,通高12㎝。宋体阳刻,印文为“蒙山县税务局屠宰税代征验讫第二号”,其中“验讫”二字为篆刻。
蒙山县1946年1月成立,位置在今平邑县、费县北部。县政府先驻今费县上冶,后移驻今平邑县西荆埠村。据《平邑县财政税务志》记载,1947年8月设蒙山县工商管理局,1948年9月设蒙山县财政科税务股,1950年4月改设税务局。1952年3月撤销蒙山县,其西部仲里、保太、固城、卞桥4个区并入平邑县,包括仲村、卞桥两个税务所。据《平邑县志》记载,1940年至建国初期,县境内开征的税种有出入境货物税、迷信品产销税、手工卷烟税、屠宰税、交易税、营业税、印花税。1950年1月,政务院公布《全国税政实施要则》,统一了全国税政。蒙山县税务局屠宰税代征验讫印章应该刻制于统一全国税政之时,即1950年4月蒙山县税务局成立之后,以应工作之所需。(作者系蒙山文化研究会研究员)   
历山、雷泽考孙 静 王相臣
历山、雷泽是虞舜的耕种、渔猎之地,在《墨子》、《史记》等典籍中均有记载。由于时代久远,历史变迁,人们对古地名难于稽古,便产生传说纷纭。各地名历山、雷泽者甚多,而且大都附会为虞舜的耕作遗迹,为人们所熟悉、较著名的有:1、在今山西省永济县东南,其地有雷首山,又名历山,有舜泉。2、在今山西省翼城县东南历山,传说有舜的遗迹。3、在今河北涿鹿县西南,即古潘城地,山上有舜庙。4、在今山东省鄄城县东南,即古雷泽之地,有历山庙。5、在今山东省济南市,又名舜耕山、千佛山,山上有舜祠。6、在今山东平邑、泗水县的交界处,有古雷泽湖,附近有历山、陶墟、舜帝庙。除上述各地外,浙江永康县南的历山,安徽祁门的历山,湖南桑植的历山,也都传说有舜的遗迹。笔者拟结合有关的文献、考古资料,对历山、雷泽作一粗浅的探讨。
一舜是原始社会末期部落联盟的首领,也是古史传说中的上古帝王。他所处的时代是我国古代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是跨入文明社会的门槛。文献记载,尧舜禹时期,氏族、部落林立。(1)根据著名古史专家、考古学家徐旭生先生的研究成果,居黄河中上游的部族称为华夏(炎黄)集团,居黄河下游的太昊、少昊、帝喾族称为东夷集团,东南方的九黎族称为苗蛮集团。(2)后世名历山、雷泽者虽多,但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看,均属上述三个集团。历山、雷泽是舜早年的耕种、渔猎之地,应距舜的出生地不远。因此,明确舜出自哪个集团(部族),对考证历山、雷泽是大有帮助的。舜的传说在《尚书》、《墨子》、《孟子》、《韩非子》、《帝王世纪》、《管子》、《吕氏春秋》、《淮南子》、《史记》等典籍中均有零星记载。但言及舜出生地的仅有《孟子》和《史记》。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说:“舜,冀州之人也,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作什器于寿丘,就时于负夏。”首开舜冀州人说之端。之后西晋皇甫谧进一步指出:“舜所都,或言蒲坂,或言平阳,或言潘”。(3)前两地分别在山西省的永济与临汾,后一地在河北省涿鹿一带,三地均在古冀州的范围内。其后,舜冀州人说影响渐广。到了近代,由于考据学的兴盛,特别是现代考古学的发展,一些学者对舜冀州人说提出质疑,倾向孟子的舜东夷人说。《孟子·离篓下》载:“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赵岐注:“诸冯、负夏、鸣条,皆地名,负海也,在东方夷服之地,故曰东夷之人也。”孟子与司马迁除对舜是何地人的看法相左外,其它各项可以互补,舜的耕渔就时之地,《管子·版法解》,《墨子·尚贤》中、下篇,《吕氏春秋·慎人》,《淮南子·原道训》中均有类似的记载,是确认舜出生地的重要条件。上古时期,每个氏族部落都有自己的族徽,或称为图腾。而那些有影响的酋长则往往以本氏族的图腾(或族徽)作为个人的名字。由于时代的古远,社会历史的变迁,人们逐渐忘记这曾是一个集团的符号,而把它看作是一个人物的名字。舜与传说中的黄帝、炎帝、尧、禹等一样,也是族徽,代表着一定的氏族。孙作云先生认为:“舜族以风凰(孔雀)为图腾,但此族人不自称为风凰,而曰‘俊鸟’,后代人又把它写成一个字,就成了‘鵔’字,其义亦为风凰,其读音如‘舜’”。(4)在卜辞中,“俊”字为鸟首人身,历来学者释为舜,“俊”即帝舜,己成为通说。从文献记载看,舜与商族居住在华夏集团与东夷集团之间,二者之间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国语·鲁语》载:“商人禘舜而祖契”。禘:《尔雅·释天》云:“大祭”,在殷代专指每年夏季的祭祖活动。可见,商人是将舜作为远祖的。在甲骨卜辞中,也有“高祖俊”的记载。因而徐旭生先生等认为商人“出自有虞氏”。从图腾信仰及近现代学者考证的结论看,商源于山东,是最早融入华夏族的东夷人之一。《诗经·商颂》有“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的神话,《楚辞·天问》、《吕氏春秋·鲁初篇》、《史记·殷本纪》也有同样的记载,这些文献说明商族是以玄鸟为图腾。玄鸟,古人释之为燕,或代以风。闻一多先生在《神话与诗·龙风》中指出:“原始殷人是以风为图腾的”,暗示了商与风姓太昊、少昊氏的关系。又少昊以鸟名官,主春分、秋分的鸟官就是玄鸟氏,即少昊部落中以玄鸟为图腾的氏族,商人很可能就是从这个氏族发展起来的。郭沫若(5)及杨向奎(6)、徐中舒(7)、王玉哲(8)等先生均考证认为商源于山东。“殷为东系民族,在中国史学界己成定论”,(9)既然商源于山东,其祖舜自然始居山东,为东夷人。舜为东夷人,除了作上述推断外,从文献记载中也能找出一些佐证。一、《左传·昭公八年》载:“自幕至于瞽瞍,无违命,舜重之以明德,寘德于遂,遂世守之,及胡公不淫,故周赐之姓,使祀虞帝。”《左传·昭公十一年》说:“桀克有缗,以丧其国”。遂国,商汤时建国,鲁庄公十三年(前681年)被齐灭掉。有缗,建国时间不详,被夏桀灭掉。两国均为虞舜之后,都位于今山东境内。其中,遂国位于宁阳县西北,有缗位于金乡县东北。二、《左传·昭公十七年》载“陈,太昊之虚也”。考古资料表明,太昊最初活动于鲁南,后迁至陈。春秋时期的陈位于今河南淮阳县境,为周武王灭商后所封,开国君王为舜的后代胡公(伪满),舜“寘德于遂,遂世守之”,而胡公则封于陈,可见两地两族之间有一定的联系。三、《周礼·考工记》说“有虞氏尚陶”,《韩非子·难一》也说:“东夷之陶者器苦窳,舜往陶焉,期年而器牢”,可见舜有很高的制陶工艺。考古证明,山东龙山文化时期的制陶业,达到了原始社会制陶业的顶峰,“有虞氏乃至整个东夷族尚陶”(10)己为史学界公认。人们之所以把东夷人制陶业的进步归功于舜,很可能是因为他出身于东夷,名气大的原因。四、《世本·作篇》说:“舜造箫”。箫,古代编竹而成的管乐器,用箫演奏的乐舞,以《韶》最闻名,所以《韶》又称作《箫韶》或《韶箫》。(11)《庄子·天下篇》说:“黄帝有《咸池》、尧有《大章》,舜有《大韶》……。”可见,箫和《韶乐》均为舜发明。《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记载,吴国公子季扎在鲁国见到这一乐舞的演出时说:“德至矣哉!大矣,如天之无不帱也,如地之无不载也。”《论语·述而》记载说:“(孔)子在齐闻《韶》”,受到了极大的感动,“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齐鲁之地是史前东夷人活动的舞台,在齐鲁听看的《韶》乐演奏,自然是最地道的东夷音乐。综而言之,孟子说“舜东夷之人也”是有根据的,可信的。
二历史上的东夷人活动范围较广,包括今天山东省的大部及苏北、皖北、豫东地区。既然舜为东夷人,历山、雷泽也应在这一区域之内,欲对其进行寻踪,须先解决相关的历史地理。鸣条,《竹书纪年统笺》引《困学记》曰:“舜卒于鸣条,东夷之地,或云陈留平丘县,今有鸣条亭是也”。《元和郡县志》等因其说,清以来的学者也多主张鸣条在陈留平丘说,即今河南省长垣市一带。然《国语》曰:“汤伐桀,桀与韦、顾谒拒汤于莘之墟,遂战于鸣条之野。”据此,鸣条近于或曰属于莘地。莘,又称有莘、姺、有亻先,等,故址在今山东曹县西北莘塚集。又《史记·殷本纪》“桀败于有女戎之虚,桀奔于鸣条”,则鸣条去有女戎不远或曰鸣条属于有女戎。顾颉刚先生认为“有女戎”就是“桀为有戎之会,而有缗叛之”(12)的戎,也就是《春秋》隐公二年“公会戎于潜”的戎。(13)戎,故址在今山东曹县东南四十里。由此可以推测,鸣条当在莘、戎故址之间,即今山东曹县一带。负夏,《史记·五帝本纪·集解》引郑玄的话说,“负夏,卫邑”。但后世学者多认为负夏因雷夏得名,义如负海,应在古雷泽湖附近。卫地负夏应是指齐筑负夏,《国语·齐语》载:齐桓公“筑蔡兹、晏、负夏、领釜丘,以御戎狄之地。”此负夏在卫国北部,故址在今河南濮阳县东南,与舜所迁或就时的负夏应非一地,后者当在鲁南地区。“今山东兖州属古徐州之域,春秋时称负夏邑”。(14)但兖州与古雷泽湖相距较远,似乎不确。安作璋先生主编的《山东通史》则认为“负夏,在今山东泗水县境内”。(15)笔者认为,这个观点更接近史实。寿丘:皇甫谧说“在鲁东门之北”,(16)即今山东曲阜市东北。丘:《说云》释云:“土之高也,非人所为也”。又云“四方高,中央下为丘”。远古时期,黄河下游一带由于河、济、淮、泗水汜滥,水流漫延,地多潮湿,人们多选择高而平的丘地居住,所以,这里的地名多有丘字。曲阜城北有泗水,也存在水患。《淮南子·本经训》载:“舜之时,共工振滔洪水,以薄空桑”,空桑:古地名,在今曲阜市北,薄是逼近的意思。这一记载不仅反映了上古时期的曲阜水灾较为严重,地名有丘的史实,而且也含有舜居曲阜之意。寿丘在今曲阜市东北,应无疑义。河滨:《集解》引皇甫谧曰:“济阴定陶西南陶丘亭是也”。《正义》也说在曹州滨河,即今山东定陶县附近的古黄河沿岸。河是古代对黄河的专称。(17)但另有两种情况也称河:一种是黄河决成的河道,如《汉书·地理志》记载的鸣犊河、张甲河、屯氏河等;另一种是曾为黄河或其主要支流流经的河道,如清河、漳河等。禹导前的黄河流向目前尚不清楚,但《禹贡》“兖州”下“作十有三载乃同”和“降丘宅上”的文字,以及古兖州地区大量称“丘”的地名,反映了该州的水灾重于其他地区,当时的黄河必经兖州入海。泗水流经兖州地区,每当夏季黄河水暴涨,洪水就会流入大野泽、荷泽等湖,然后经泗水入淮,注入大海。这种河水经泗淮入海的情况,史书上多有记载。如西汉天光三年“河决于瓠子,东南注巨野,通于淮泗”。(18)元明以后黄河长期夺泗入淮更是其证。泗水成为黄河泄洪的支流,就有称“河”的可能。从目前的考古资料看,典型龙山文化也是以泗水上游地区最为密集,数量既多,出土的文物也比较精美丰富,而且今山东泗水县拓沟镇一带仍以“陶乡”著称。河滨当指这一地区。从上面论述看,除了舜的卒地鸣条在鲁西南的曹县一带外,舜出仕部落首领前的主要活动地负复、寿丘、河滨均在今山东省曲阜、泗水一带,即泗河的上游地区。雷泽、历山是舜早年的渔耕之地,应距此不远。 三
雷泽:郑玄说:“雷夏兖州泽,今属济阴”。(19)《正义》引《括地志》曰:“雷夏泽在濮州雷泽县郭外西北”,后世学者也多主张此说。“雷泽县,本汉成阳县,古成伯国,因武王封弟季载于成,汉以为县,属济阴。隋开皇六年,于此置雷泽县”。(20)故址在今鄄城县境。其南有历山,即今鄄城东南部的历山庙。从文献记载和历代地理学家的考证看,古代鲁西南地区确有雷夏泽的存在。但此泽不仅距泗河上游地区较远,而且其周围地势低洼,河流众多,上古时代的巨薮如大野泽(今巨野县北)、荷泽(今定陶东北)、孟诸(今河南商丘市东北)等都在其附近,黄河、济水、瓠子、濮水、沮水、荷水等河道也流经此地,是历史上著名的水患重灾区。文献记载,“当尧之时……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21)“水浩洋而不息”(22)主要指的就是这里及其附近。这种自然环境对农业、家畜饲养业、手工制作业均有一定影响,不利于部落的发展壮大。从《古本竹书纪年》、《韩非子》等文献的记载看,(23)舜取代尧成为部落联盟的首领,并非“禅让”,而是使用武力,其后盾应是一个人口多,面积广,经济、军事力量很强的部落。今鄄城县虽有雷泽、历山之说,甚至在今荷泽市南还有诸冯的传说,但得不到考古学上的支持。虽然说这一带由于黄河古来泛滥、改道,淤积甚厚,有些遗址己不存在,但从目前的考古调查资料看,龙山文化遗址的确稀少,面积不大,出土的器物也属一般器皿,与势力强大的有虞舜似乎不符。在泗河的源头地区,今泗水、平邑两县的交界处,也有雷泽、历山之说。《水经注》云:“鲁国卞县(秦置,以治春秋卞邑得名,汉属鲁国,晋属鲁郡,故址在今泗水县泉林镇卞桥村)东南有桃虚,世谓之陶墟,墟有泽方一十五里,绿水徵渟,三丈如减(即不及三丈)”。此泽又名漏泽湖,唐校书郎李潜曾著有《漏泽赋》;宋苏轼在《送乔仝寄贺君》的诗中,有“来看龟蒙漏泽春”之句,漏泽即指此湖。相传,漏泽得名是因“湖中有漏眼,石穴天成。大如车轮,石磴参差,人能步下之八丈余,穴更广阔。……春夏积水,秋冬涸竭,将漏之时,声闻数里。”(24)《黄志·漏泽记》则云:“泽中之穴,怪石嶙峋,外险中虚,容数十百人”。漏眼之说与传说中的舜井比较吻合。关于石穴数目,说法不一,《水经注》云三穴,《齐乘》则云五穴。到清末,石穴己淤塞无存,但湖尚在,“水盈时,周围可二十里。”(25)新中国成立后,雷泽湖西部被改造成泗水县的贺庄水库。东部已干涸,附近村民修起条条台田,播种庄稼。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平邑县对发源于雷泽湖的跃鱼沟进行了彻底治理,裁弯取直,疏浚并加宽河道,增加了泄洪能力。从此,古雷泽湖彻底消失,成为一片良田,但当地百姓仍称之为雷泽。雷泽湖南原有舜庙一座,占地十余亩,内祀舜帝及娥皇、女英。《费邑古迹考》称“立庙于斯,其由来远矣”。庙南有一大村,名舜帝庙。1999年,在村内发现金大安元年(1209年)重修舜王庙的纪事碑一通。从碑文的记载看,此处建舜庙的时间的确很早,始建年代已不可考。村北泽畔有明时碑刻一通,题曰“雷泽湖”。村南有朱宫村,《费邑古迹考》认为可能是诸冯的讹传,或说诸冯即温泉社诸冯村(今平邑铜石镇南北诸冯村),此村西距古雷泽湖约四十里地。泽西南是妫亭山,《水经注》云:“盖有陶虚,舜井之言,因復有妫亭之名矣。”《泗水县志》以为妫亭山俗名龟山,其实不然,龟山在雷泽湖的西北,《诗·鲁颂·閟宫》:“奄有龟蒙,遂荒大东。”注“龟山也”即是。妫亭山南有一丘陵,海拔251米,名历山。《泗志钩沉》载:“历山在治东七十里,……附近有诸冯村,有舜井,有娥皇女英台。”明嘉靖十年《重修舜帝庙记碑》载:“泗邑东南七十里有历山,乃故圣君大舜耕稼之地也。”元代《舜帝庙碑》载:“出泗水县治,溯朝阳而行,八十里之遥,有山曰历山,世传为舜帝所耕之地,其旁九男之渚,二女之台,遗迹者甚多。”现历山附近有历山村,传为舜的耕种之地。这处传说较为丰富,很适宜舜神话传说的背景,只是进入文献的历史稍晚,有附会臆测之嫌。其实,这些地名世代相传,由来久远,应有一定的历史渊源。在古文献中,与雷泽有关的另一个传说中的人物就是太昊伏羲氏。太昊、伏羲古文献向来视为一人,“太昊”是当身之号,“伏羲氏”为世代之名,其出生地就是雷泽。《太平御览》卷七十八引《诗含神雾》云:“大迹出雷泽,华胥履之,生伏牺(羲)。”“伏羲母曰华胥,有巨人迹出于雷泽,华胥以足履之,有娠,生伏羲于成纪,蛇身人首。”(26)虽然目前还需要没有充分的理由说伏羲生地即此雷泽,但夏商周时期太昊伏羲氏的后裔颛臾国在此泽东约二十里的地方(今平邑县柏林镇固城村北),却为伏羲原居此地添一例证。《左传·僖公二十一年》载:“任、宿、须句、颛臾,风姓也,实司太昊与有济之祀,以服事诸夏。”颛臾即是。《史记·五帝本记》载,“舜年二十以孝闻,年三十尧举之,年五十摄行天子事,年五十八尧崩,年六十一代尧践天子位,践帝位三十九年。”按此推算,舜在世百年。舜之后是禹,禹传位与启,夏朝建立。据新的《夏商周年表》,(27)夏代的开国时间为公元前2070年。由此可以推断,舜生活的时代约为公元前2200年—公元前2070年,这期间的考古文化是龙山文化。文物普查资料表明,今泗水、平邑一带分布着众多的龙山文化遗址,而且所发现的大中型墓葬、随葬礼器,与文献记载所反映的舜时期的社会状况,诸如私有制产生,贫富分化日益发展,军事首长权力的加强等有相仿之处。山东龙山文化大型墓葬目前仅在泗水尹家城发现一座(编号M15),面积达二十多平方米,有棺有椁,有熟土二层台,出土了蛋壳陶等数十件精美的陶器及四十余牧鳄鱼骨板,同其他小型墓相比,差别甚大。以蛋壳陶为代表的非实用陶器,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冥器,而是代表墓主人生前社会地位的礼器,是商周时期青铜礼器的早期表现形式。(28)鳄鱼骨板也应为鳄鱼皮制木器的残存,根据襄汾陶寺墓地所发现的鳄鱼皮鼓来看,骨板可能是鼍鼓遗存。在泗水尹家城及平邑荆埠等地还发现了扁平穿孔的玉铲、石钺,这种刃部钝、无使用痕迹的铲、钺,实为“礼器”或仪仗之类,同鼍鼓一样也是后世君主或诸侯的专用重器。它们渊于氏族社会末期,起始应是军事酋长权力的象征物。这一带的龙山文化遗存以尹家城一期文化(29)为代表,面貌同青堌堆类型(30)有若干相似之处。青堌堆类型也称作王油坊类型(31)或造律台类型(32),主要分布在鲁西、豫东地区,这一类型中的许多因素像素面或磨光黑陶,简化成二圆孔的鸟首形鼎足,低流袋足鬹等都同尹家城一期文化十分相似,可能是在其影响下出现的。两地文化关系密切,除了地域上相互毗连外,也可能是同一部族创造的文化。造律台类型,李伯谦先生认为是有虞氏文化,(33)从舜的卒地鸣条所处的地理位置看,这一说法可能性较大。笔者认为,洪水期过后,鲁西、豫东地区淤积了肥沃的土壤,植物生长茂盛,动物繁殖迅速,优越的生存环境吸引了有虞舜部族的西迁。在迁徙过程中,有虞氏吸收、容纳了当地土著文化及中原龙山文化的一些因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造律台类型。有虞氏在在迁徙过程中,原居地的山名、泽名、地名等亦带到了鲁西、豫东地区。以后,其后裔不断外迁,并在各地发展,为追忆其故乡,遂将当地之山称历山,当地之渊称雷泽。故而言舜之故地者多有之。泗河上游地区,是大汶口文化的发祥地,也是典型龙山文化的中心地区。有虞舜的兴起决非偶然,应与此有深远的历史根蒂,这里很可能就是舜早期的居住地。历山、雷泽当在这里。以上管见,敬请诸方家同仁教正。
注释(1)《尚书·尧典》:“百姓昭明,协和万邦。”《夏本记》说:帝舜时,“众民乃定,万国为治。”《左传·哀公七年》:“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邦、国指氏族、部落,非今天意义上的国家。(2)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3)(16)(19)《史记·五帝本记·集解》引。(4)孙作云:《诗经与周代社会经济》。中华书局,1966年版。(5)郭沫若:《中国通史》第一册,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6)杨尚奎:《夏民族起于东方考》,《禹贡半月刊》第七卷,第6、7合期。(7)徐中舒:《殷商史中的几个问题》,《四川大学学报》1979年第2期。(8)王玉哲:《商族的来源地望试探》,《历史研究》1984年第1期。(9)杨宽:《中国上古史导论》,《古史辨》第七册上篇。(10)杨尚奎:《应当给“有虞氏”一个应有的历史地位》,《文史哲》1956年第7期。(11)《尚书·皋陶谟》、《左传·襄公二十九年》。(12)《韩非子·十过篇》。(13)详见《古史辨》第七册下篇。(14)山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山东各地概况·兖州县建置沿革》,山东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15)安作璋:《山东通史》先秦卷,山东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17)谭其骧:《汉书地理志选释》,《中国古代地理名著选读》第一辑,科学出版社,1959年版。(18)《史记·河渠书》。(20)《元和郡县志·濮州》。(21)《孟子·滕文公上》。(22)《淮南子·览冥训》。(23)《古本竹书纪年》谓:“昔尧德衰,为舜所囚。”《韩非子·说疑篇》云:“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之弑其君者也。” 笔者认为,这种说法是合乎当时社会发展实际的。(24)(25)清光绪《费邑古迹考》。(26)《书序疏》引《帝王世纪》。(27)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年-2000年阶段成果报告简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0年10月版。(28)于海广:《山东龙山文化墓葬浅析——兼述山东龙山文化时期的社会性质》,《山东龙山文化研究文集》,齐鲁书社,1992年版。(29)山东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山东泗水尹家城第一次发掘》,《考古》1980年第1期。(30)吴秉楠、高平:《对姚官庄与青堌堆类型遗存的分析》,《考古》1978年第6期。(31)吴汝祚:《关于夏文化及其来源的初步探索》,《文物》1978年第9期。(32)最早使用造律台类型名称见严文明:《龙山文化和龙山时代》,《文物》1981年第6期。(33)参见李伯谦:《论造律台类型》,《文物》1983年第4期。(作者王相臣系平邑县博物馆馆长、副研究馆员,蒙山文化研究会研究员。作者孙静系平邑县博物馆文博馆员 ) 古蒙祠与万寿宫李常松
古蒙祠与万寿宫位于蒙山主峰南麓,是游览蒙山主景区和攀登主峰龟蒙顶的起点。现在人们泛指的蒙山万寿宫,主要包括西部古蒙祠和东部万寿宫两处古代建筑的遗址遗迹及其现存的近现代建筑,而古蒙祠和万寿宫在建筑时代、性质、特点和影响等多方面是各不相同的。古蒙祠原称蒙祠,始建于西周初期,西周春秋时是颛臾国王主持祭祀蒙山神的主祭处,距今己有3000多年的历史。颛臾是太昊后裔,夏商时己为东夷方国,西周初年周成王重新分封,令其附庸于鲁,主祭蒙山。由于时代久远,西周春秋时期颛臾国主祭蒙山的具体、频繁的祭祀活动的参与人员、时间、仪式等已不得而知,大致上讲每年在几个(如新年、立春、立秋等)相对固定的日子里,颛臾国王代表周天子,率文官武将一行前往蒙祠用黄土修筑的祭坛前虔诚叩拜,敬献祭品,宣读祭文,祈求蒙山神显灵,护佑人畜平安,五谷丰登。战国至清代官方祭祀蒙山神的活动时断时续,其时间、规格、规模、仪式等不尽相同。1981年4月,古蒙祠遗址中出土一件重达2000克的宋代亚腰形银锭(俗称银牌),该银锭是宋元时官 方到古蒙祠祭祀蒙山神时按礼仪埋入祭坛前边土中的证据,为国家二级文物。同年广东文物走私分子黎某将其偷运海南岛,公安人员破案追回后现藏于平邑县博物馆。宋代熙宁八年( 1075年),神宗赵顼封颛臾王为灵显潜应侯后蒙祠一度改为灵仙庙。宣和五年(1123 年) ,徽宗赵佶加封颛臾王为英烈昭济惠民王后又改称颛臾王庙。明朝洪武三年(1370年) ,朱元璋诏去历代“岳镇”、“海渎”封号后改称古蒙祠。千百年来,古蒙祠历代崇祠蒙山神的祠址、沿革十分清楚。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古代(特别是宋代宣和五年以后)蒙山地区祭祀蒙山神的颛臾王庙很多,但西周春秋时期颛臾国主祭蒙山的蒙祠(如同泰山上只有一个主祭泰山的岱庙)只有今平邑县万寿宫西邻的古蒙祠一个。关于历代蒙祠的建筑规模、形制,未见史书记载。清末民国时期,其地上祠庙建筑己毁,祭坛除西边部分被河水冲毁外大部分尚存。20世纪70年代,万寿宫林场在此翻整土地时祭坛大部分被毁,现仅原祭坛东部偏南一小段尚存。万寿宫为道教建筑,原名玉虚观,始建于宋代,宋、金、元、明、清时期是蒙山地区最大的道观,在道教中地位很高,影响很大。玉虚观首任住持临沂人贾文,笃信道教,淡于荣利,乐于苦己利人,居此30余年,主持创建了玉虚观正殿三清殿等建筑。宣和元年(1119年) , 宋徽宗闻知后召进汴京为官,赐以度牒、紫衣、象笏,贾文坚辞不就,仍乞归蒙山,恬退自守,后在此坐化成仙,上赐谥“清虚文成公”。金代玉虚观改称佑德观,贾文弟子周守先“知蒙山佑德观兼灵显庙事”,这一方面说明金代蒙山佑德观住持权力很大,另一方面也说明佑德观(即宋代玉虚观,今万寿宫)与灵显庙(古蒙祠)有所不同。金大定年间,该道观住持皇希金率道众在观内外广植松柏,树木成林后,“远近视之,若云气郁兴。数百步外,清风洒面,宛若洞宫仙府,不类人世”。明代佑德观复称玉虚观,后亦称玉虚万寿宫,清朝直称万寿宫。清康熙年间万寿宫香火极盛,时道观规模扩大,道众300多人。清末,曾任蒙山万寿宫兼白云岩清虚观道长高云溪,后升为道教第一丛林——北京白云观第20代住持方丈。慈禧太后封其为总道教司,管理全国道教事务。1938年,万寿宫尚住有道士100多名。蒙山万寿宫与其附近的柘沟村,抗战初期曾是中共山东省委机关驻地。1938年1月1日,中共山东省委领导发动了徂徕山起义,组织成立“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四支队”,简称“四支队”,洪涛任司令员(1938年5月洪涛病逝,廖容标任司令员。廖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省委书记黎玉兼任政委,赵杰任副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林浩负责政治部工作(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为扩大影响,同年3月3 日,黎玉和赵杰率领山东省委机关及四支队一部进驻万寿宫和柘沟村,在这里抓紧进行军事训练的同时,帮助地方建立党组织。中旬,省委在柘沟村组织成立了中共费县工作委员会。3月28日,中共费县工委派平邑城南石崮庄村党员高锡贵作向导,护送省委书记黎玉从柘沟村出发去延安汇报工作。黎玉离开山东期间,林浩任省委代理书记兼四支队政委。现在柘沟村尚存黎玉、赵杰等住过的房屋,群众中还流传着省委书记黎玉与当地百姓和万寿宫道长友好相处的故事。为支援抗日,万寿宫道长捐出了部分粮食和护院枪支。原万寿宫的主体建筑为正殿三清殿,殿内祀玉皇大帝,清代“凡朔望、万寿圣节(皇帝生日)、元正”供奉皇上万寿牌。配殿祀风神、雨神、雷神、财神、药王等诸神。万寿宫西侧贾成公祠,原为硬山式房屋建筑,始建于金皇统四年(1144年) ,清乾隆年间改为两层阁式建筑,底层仍称成公祠祀贾文,上层为纯阳阁祀吕洞宾。总的看,古蒙祠与万寿宫原来所有古建筑均体量较小,这主要是因受当时经济、技术条件限制,同时也与宋以后朝廷不太重视有关。进入21世纪,平邑县为加快蒙山旅游开发和古蒙祠、万寿宫的保护利用,投巨资在万寿宫及其附近陆续修建了蒙山广场、仿古街、沂蒙山地质公园地理标志碑、福寿康宁鼎、万寿宫玉皇殿等一批大型代表性文化建筑。古蒙祠、万寿宫已今非昔比。古籍中有关颛臾国主祭蒙山和古蒙祠、万寿宫的记载,最早的为《论语·季氏》“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左传·僖公二十一年》“任、宿、须句、颛臾,风姓也。实司太昊与有济之祀,以服事诸夏。”后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载“治水(今浚河)东流迳蒙山下,有蒙祠。又东南迳颛臾城北。”北宋赵明诚《金石录》记北齐天统五年(569年)《蒙祠碑》、唐天宝五年(746年〉《蒙山祠记碑》及镌“玉华峰”三字的蒙山祠石。明代《兖州府志》,清《山东通志》、《沂州府志》、《费县志》等地方志,均对此有较详细的记述。古蒙祠和万寿宫原有数十通历代石碑,碑文记述关于蒙山地区的历史、宗教、人文与自然资源等许多方面资料,对当前研究保护开发蒙山,有一定参考价值。惜己多数不存。据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重修费县志》记载,清末该处尚存的蒙祠碑主要有北齐天统五年 (569年)的《蒙祠碑》、唐天宝五年(746年)的《蒙山祠记碑》、宋熙宁八年(1075年)的《蒙山熙宁牒文碑》、金承安五年 (1200年)的《蒙山祈雨记碑》、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的《重 修英烈昭济惠民王庙记碑》、清乾隆十九年( 1754年) 的《古蒙神祠考碑》等。原万寿宫内主要道教碑有金《蒙山道德院帖碑》、《玉虚观三清殿榜文碑》、《玉虚观松林记碑》和清《重修古蒙祠贾成公墓祠及纯阳阁记碑》等。上述古碑碑文除清乾隆十九年邑人郭翘楚撰《古蒙神祠考碑》己全文收入1997年出版的《平邑县志》外,其余收入2006年出版的平邑县政协文史资料第五集《平邑文物专集》之《蒙山古碑述略》一文中。限于篇幅,此不赘述。其余尚存石碑,蒙山管委会已集中收藏,妥善保存。随着古蒙祠、万寿宫景区景点的修复和交通、旅游设施的不断改进,蒙山知名度的提高,慕名前往该处旅游观光、度假的游客越来越多,省内外许多会议、培训活动在其附近的沂蒙人家、东山宾馆、职工之家举办。近几年,平邑县连续举办七届蒙山长寿文化旅游节,每届旅游节登山活动的起点和其他主要活动项目都在古蒙祠、万寿宫附近的蒙山广场举行。特别是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万寿宫庙会,期间,古蒙祠、万寿宫及其周围游人如织,众多善男信女成群结队到此烧香许愿,观看文艺表演,进行物资交流。万寿宫庙会已成为蒙山民俗旅游的一项重要内容。(作者系平邑县史志办公室编审,蒙山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研究员)
修复古蒙祠祭坛碑记古蒙祠之祭坛,始建于周初,距今已三千余年,是颛臾国祭祀蒙山的主祭处。宋代,蒙祠改祀颛臾,易称颛臾王庙。山者,乃天公造化。祭祀山岳,源于原始之自然崇拜。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山载万物,又生养万物,其盛德感天济人,何以不敬乎!君子畏天命,庶民有信仰,心怀主宰,祈福求安,端赖山之威灵御灾捍患,乃人们趋吉避凶之常情,当体察焉。清代学者郭翘楚《古蒙神祠考碑》载:若夫东蒙,脉连泰岱,雄峙海表,出敛云雨,产育百物,为民生利赖。故周先王封伏羲后裔,建国颛臾,附庸于鲁,得主其祭,每年四举,春东、夏南、秋西、冬北。迄今坛址犹在,今之颛臾王庙基即其夏祭坛也。近年在此突兀高耸土台中出土之陶器、银锭等多件文物,更加印证了上述记载的准确性。今逢盛世,国泰民安,由张君庆刚出资、蒙山管委会主持,在其原址修复祭坛,使之粲然复立,巍然整肃,供八方之观瞻,利各界之拜祭,大矣哉!值此告成之际,爰述梗概,僭以为记。徐 斌 撰文徐 修 书丹公元二千零九年岁次已丑桂月 谷旦 
挥毫古郡抒情怀――杨佑廷任恩县教谕之诗作杨兴瑞 
杨佑廷(1839~1906),字翊宸,号一岑,平邑县地方镇东固村人。自幼敏而好学,13岁应县试,名列前茅,受到清费县知县王庚青睐,题扇相赠,有“碧天相望在瀛洲”之句。清光绪元年(1875)乡试中举,十一年就恩县教谕职,十二年中进士,因淡泊吏禄,乐育英才,乃归故里主讲于崇文书院。参与重修、增修、续修《费县志》,著有《费邑古迹考》,辑成《费邑艺文存》。因功绩卓著,受通志局褒奖。后由铨选知县入水会局,授予同知衔。杨佑廷于光绪十一年以举人选授恩县教谕。古郡恩县,为明朝所置,于1956年被撤销建制,分别划归平原、武城和夏津三县。古郡恩县有通往燕京的黄金水道――京杭大运河纵贯其中,运河两岸水陆码头聚散财货,易买易卖,利多税广,历来为朝廷瞩目,明清两代皆建有水驿,并置漕运衙门和巡司于此。自古以来被誉为弦歌古郡的恩县积淀着丰厚的文化底蕴,自然人文景点较多,他在任恩县教谕时泼墨挥毫抒发情怀,留下大量美妙的诗赋,赞美古老的恩县。槐荫清风原是恩县八景之一,今属武城,故址在今武城县四女寺。相传汉代此地有一傅氏夫妇,生四女皆聪慧孝顺,为尽孝道四人均矢志不嫁,并各植一槐,对天盟誓:槐枯者嫁,茂者留。四姐妹暗自用热水浇彼之槐,以期烫死,不致贻误姐妹青春。此事感动上苍,愈以热水浇槐,槐愈茂。结果四女同室事亲。后修道成仙,举家超升,人去迹存,四槐亭亭玉立。杨佑廷在任恩县教谕时,因“漕河闸工事居此地”数月,并瞻拜祠宇、考碑碣志乘,聆听了当地的数种民间传说,对四姐妹的孝道有感而发,于光绪十三年仲夏即兴写下了为世人称颂的《孝女祠歌》,其书法是留存于世且为数不多的行书佳作。隋唐时期的战将罗成(即罗士信)是李世民手下的爱将,在此镇压刘黑闼的农民起义军时,被刘黑闼杀死。《恩县志》记载,相传漳南镇南有其坟墓,在武城的东王屯沙河岸上还有罗成庙。杨佑廷在任上时来漳南水乡游览,作怀古诗,抒发自己的情感。联想当年秦王李世民派罗成带兵攻打漳南刘黑闼,被刘黑闼杀死的历史故事,他写下了《漳南怀古》、《罗士信墓怀古》两首诗,表示对少年名将罗成的惋惜之情。漳南书院,建于明代,在古郡恩县漳南镇城南,当时称盛。杨佑廷作为恩县教谕,经常在这里诵读诗书、谈经论道,进一步丰富了他的知识学养,为他日后考取进士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所作《漳南书院》,思绪万千,寄情于景,表达了对该书院的一种不解情缘。颖悟好学、满腹才华的杨佑廷,在人文荟萃、商贾云集的古郡恩县,在主管好该县教育的同时,潜心研读诗书,力攻举业,于到恩县任职的第二年即光绪十二年以殿试二甲第65名的成绩,考取丙戌科进士,成为我县在清朝时期的第一位也是唯一的进士。今列举笔者所辑杨佑廷在恩县为官时的四首诗作以飨读者。 孝女祠歌
岁丙戌,司铎是邑。越明年春,与漕河闸工事居此地者,凡数阅月,瞻拜祠宇间,考碑碣志乘,主汉主唐论各异。窃谓史固传信,四女族姓时代俱传,亦当非臆说。祠旧东向,道光甲辰岁移而南,层楼面水,阮明府煊辉所改建也。像则仍旧,土人并添五女神牌于其中,美具难并后先,正相辉映,成七言古诗二十三韵,论世兼以书怀,工拙所不计耳。漳卫交流何清泚,有祠宛在水之涘。
萍香藻洁祀者谁,袍冠双双妹与姊。相传翁媼未生男,奉养终身赖有此。四女傅姓溯汉时,五女宋氏载唐史。是汉是唐奚须疑,事具二难差堪拟。男生有室女有家,父母之心畴不尔。底事蛾眉不嫁人,苦节无乃非常理。第念人生赖所生,孩提之时已知矣。及慕少艾性情移,不恋庭帏第床恋。妻子货财营其私,那复关心勤腆洗。谈忠谈孝岂乏人,末路堪嗟亦若是。况乎女道有三从,已嫁从夫殊姓氏。惓惓纵有反哺思,晨夕焉能奉甘旨。孝女感此各愀然,遂将毕生隐愿矢。一夕之存娱其生,百年而后哀其死。世传仙去本无稽,入宫贵亦适然耳。惟身代男供子职,一念遂博千秋祀。我来瞻拜重徘徊,自痛廿年前失恃。灵椿一株寿已高,漫拟毛公捧檄喜。仕非为贫时为贫,禄入不胜菽与水。一职匏系意如何,进退未能空徙倚。肃肃庙貌伊何人,不栉真无忝为士。文学孝行垂古今,惭愧须眉丈夫子。
漳南怀古
隋唐之际几争锋,遗事犹传卖菜佣。
漫问中原矜逐鹿,不思晋水起真龙。
东城坛筑蹈前辙,漳水台荒剩故踪。
为惜当时罗与李,少年名将厄遭逢。
罗士信墓怀古
漳水之滨古贝州,志称罗氏有青邱。
草荒何处寻埋骨,城破当时已断头。
得志洛阳旋北伐,无情洺水自东流。
生平为忆仁基语,萧飒北邙落木秋。
漳南书院
平台环水白云封,父老争谈卖菜佣。
不识城南絃诵地,也同黑闼剩遗踪。
注:《孝女祠歌》系笔者根据杨佑廷行书墨迹整理,《漳南怀古》、《罗士信墓怀古》、《漳南书院》载宣统元年《重修恩县志》。(作者系平邑县人大办公室秘书、蒙山文化研究会会员) 漫话蒙顶茶陈宪民
旧时都市中的茶社,常常悬挂“扬子江中水,蒙山顶上茶”的招牌,以招徕顾客,可见蒙顶茶饮誉古今,为茶中之极品。据唐史记载:唐人尚茶,茶品益众。剑南有蒙顶石花茶,或为团,或为方,或为散芽,号称“人间第一茶”。毛文锡《茶谱》云:“雅州蒙山有五顶,上有茶园,所产之蒙顶石花露芽谷芽为第一”。又云:“真茶性冷,唯雅州蒙山产者温而主疾”。因此唐代所说的蒙顶茶为四川雅州蒙山所产。宋元以降,随着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东移和北迁,众多的人群离蜀中渐远,温而燥烈的雅州蒙顶茶不再适合大多嗜茶者的口味,这时山东沂州蒙山所产的蒙顶茶以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良好的质色,浓郁清凉的香味,可靠的保健治疗作用而声名鹊起,饮用者甚众。北宋官居枢密使的文学家文彦博,曾到蒙山造访修道的自然白大师,写下了“千仞清溪绝世纷,先生高卧白云根,近来名系丹台籍,多向蒙山见羡门”的诗句,在品尝了沂州蒙顶茶后,才发现“旧谱雅称蒙顶味”的真品原来产在此处,于是赞叹不已。明朝景泰年间的诗人王越认为产于山东的蒙顶茶已能与四川的蒙顶茶媲美,或者说已远远超过,他在抱怨《茶谱》的作者们评茶不公平的同时不无惋惜的说:“若教陆羽持公论,应是人间第一茶”。明代著名的药物学家李时珍历时近三十年,写成药物学的辉煌巨著《本草纲目》。在编写过程中他为明确药物形态和产地等问题,遍访名山大川,走遍全国各地,亲自采访采药人、樵夫、农民、渔夫等,因此他很有可能到过蒙山,对蒙顶茶进行过考察,《本草纲目》第二十一卷草部石蕊条下,对蒙顶茶的名称、产地、形成、形态、气味、采摘、煎饮方法及药效皆有详尽的记载。书中说本品“名石蕊、称云茶、蒙顶茶”,“其状如花蕊,其味如茶故名”,“此物唯诸高山石上者为良。今人谓之蒙顶茶,生兖州蒙山石上,乃烟雾重染,日久结成,盖苔衣类也。彼人春初刮取,曝干馈人,谓之云茶”。“其状白色,轻薄如花蕊,其气香如蕈,其味干涩如茗,不可煎饮,止宜咀嚼及浸汤啜”。根据李时珍的记载,由谢观主编的《中国医学大辞典》收录关于蒙顶茶的词条有两条,其一为“云芝茶”条,注为“茶之产于山东蒙阴县蒙山者,为山石上所生地衣,如苔藓之属,与蜀之雅州蒙山所产有别”,这无疑是正确的。其二为“蒙顶茶”条,注为“石蕊之产于山东滋阳县蒙山者”,这显然有误。《本草纲目》所说的产于兖州蒙山,就如雅州蒙山一样,是以府治来明确地域,明朝费县隶属于兖州府,故称兖州蒙山。《中国医学大辞典》以旧时兖州属滋阳县而注为“滋阳县内蒙山”显然不妥,是因不明历史地理辖区状况所致。蒙顶茶不是现今引种的茶叶树类,乃山石所生之石衣。《名医别录》称为“石濡”、“石芥”,《本草纲目》称为“石蕊”,为梅藓科植物,全体为叶状地衣,表面灰白色,有许多不规则的叉状分枝,故为天然生成。正如清王运生《蒙山茶歌》中所说“凡茶皆是水所胎,未闻石亦有根核,独见东蒙山之顶,数石产茶不须栽”,“云雾氤氲精华聚,不枝不干无花开”道出了其形成和植物形态。蒙顶茶生于高险峻峭之处者良,故欲采好茶,须履艰险。清朱克庄在《蒙山记》中写道:“东北陟二里许,登山绝顶,其山峰岩皆北拱,西望徂徕山,东对天马岭,南指抱犊崮,其后有养真洞、封真洞、金仙岭。土人采蒙茶者,始得缒绳而下。茶产石窦,形如石藓。下顾平畴,杳然白气,不辨丘陵,脚下皆云生处也。”可见上好的蒙顶茶来之不易。初春采茶的季节,是山里人最忙碌的时候。清代举人张淑躬写的《蒙山采茶词》描绘出一幅生动快乐的采茶图。成群结队的山村少女翻山越岭,挎篮采茶,“五更餐饭早忙忙,唤起邻家姊妹行,山径不须怕零露,崖头处处是朝阳”。采茶姑娘们既辛苦又快乐,“携篮不辨茶多少,风度林坳笑语声”。山里人忙不过来,出现了“十户人家九闭门”的局面,山外人也来帮忙,于是“山外来人各备粮,借栖茅舍近溪旁,流泉汲水早餐罢,一样忙茶到夕阳”。采茶是蒙山一带农民的一项重要经济收入,“小女辛勤儿更奋,直将茶事比农桑”,“好语儿童勤掇采,青钱卖得制冬衣”,可见只要储备有大量的好茶,一年来山民们便衣食无忧了。蒙顶茶质清味浓,香气四溢,《本草纲目》载其甘涩而凉,饮之清凉爽口。清王运生形容本品“瑰文莹质柔而沸,色类金菊香盈杯,初虽如柏继如蔗,雀舌龙芽并让魁”。蒙顶茶甘寒清热而不碍胃,芳香透达而不郁遏,实为茶中之佳品。难怪清王卿士在品味蒙顶新茶后,深感“沉薤初临味,清冰目沁牙”,顿觉目冰齿爽,有全身焕然一新之感。当年的乾隆帝驻跸万寿宫,观望着室外飘扬的雪花,品着蒙顶新茶,发出了“乱飘斜堕态森森,毡室茶炉悦可心”的赞叹。蒙顶茶有可靠的防病保健功效,它的主要成份是石蕊,据王隐所著的《晋书》记载“唐褒入材芦山,食木实,饮石蕊,遂得长生,即此也”。虽然这则古老的传说给蒙顶茶蒙上了神秘的面纱,但其抗衰老的作用确为多数医家所认可。《名医别录》谓“石濡明目益精气,令人不饥渴,轻身延年”,陈藏器的《本草拾遗》谓石蕊“主长年不饥”。同时《本草纲目》认为本品还能“生津润咽,解热化痰”。清王运生在《蒙山茶歌》里指出“化滞清痰有异效,涤烦消暑屏诸灾”,故本品有生津止渴,清利咽喉,明目爽齿,化痰散结,益精养神,延年益寿的作用。由于时代的变迁,采摘的艰险,加工方法的简陋,交通的闭塞,大量南方茶的市场冲击和人们品茶口味的渐渐变异,原始态的蒙顶茶人们已很少饮用了,但原蒙顶茶创下的茶类极品的声誉和品牌优势却影响深远。一个品牌产品的出现,往往带有时代的特征,并以优良的产品质量和满足当时人群的需要而发生发展。产生于小农经济基础上的蒙顶茶现在虽然已失去“人间第一茶”的闪亮光环,但由它产生的蒙山茶文化却惠及后人。蒙山茶已融入大量的传说、故事、散文、歌赋、诗词、轶事,形成丰富多彩的蒙山茶文化,成为光辉灿烂的蒙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茶叶中含有大量的营养和药用价值较高的成份,它不愧是一种有益于人民健康的好饮料,因此利用蒙顶茶历史上所形成的名牌优势,采用现代科技手段创造新的茶叶名牌,已成为开发蒙山资源的重要内容。1966年蒙山地区移植南方茶树试种成功。这种茶树抗逆性强,叶片肥厚,滋味醇正,香气浓郁,耐冲泡,同时还具有消食除痰、利尿明目、除烦去腻、减肥等作用,是防治高血压、冠心病、失眠、习惯性便秘等的良好饮料。近几年,经过反复试验还制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赤峰、银尖、碧芽、黄芽、旗枪等形质兼优的高档茶叶,可以预言,经过不断的研发和创新,饮誉全国的蒙顶新茶,将会以崭新的风味呈现于世人面前。(作者系平邑县中医院原院长、主任中医师,蒙山文化研究会研究员) 古老的传说 神奇的景观马玉启
1970年,我来蒙山脚下柘沟联中教书。时届初秋,二三同事相约登览蒙山。是日,我们沿蒙山西路迤逦而上。但见怪石林立,苍松如云,比至车上①我已汗如雨下。同伴建议小憩,于是我依石而坐,闭目调息。此时,鸟鸣在耳,清风入怀,真似神仙快活。柘沟村彭老师推了我一下,小声问:“愿意听故事吗?”我懒懒地说:“反正耳朵不累,你就讲讲呗。”于是,他兴致勃勃地学着说书艺人的腔调讲道:话说王禅②老祖在蒙山东山口万丈虎头崖上修炼。崖下住着几户人家,环境也算清静。一天,他依松而卧,闭目养神。崖下忽然传来小孩子的哭声。只听一妇女高声喊道:‘别哭了,你看崖下躺着一个白胡子老头,吓人不?’王禅老祖为此一惊,心想:我这半仙之体,怎么被一妇人瞧见?不好,不好!此处不宜修炼,必须搬家。于是借一独轮车,一头老黄牛,装载修行用品,一路西来。也是老祖时运不济,此时正值一群女子在山下溪边洗衣裳。其中一女子指着王禅老祖说:‘快看呀,那人车子上装了那么多东西,车子怎能承受得起哟。’只听轰然一声,轴断车倾。老祖十分懊恼,弃车而去。至今这里还留有遗迹。讲完,他眨了眨眼睛,诡秘地说:“愿意看吗?”这故事活灵活现,使我疲劳顿消。我立即站起,随其前行。数步之处,见一石坪,阔数米,长十余米。上面有一槽状沟痕,宽约三寸,深有四指,如凿如刻,纵贯石坪,确实如车轮碾过一般。此刻,我并未在意,认为不过岩石风化所致,而细看“轮迹”两侧,斑斑连连,有男子赤足印迹,女人小脚印迹,还有牛蹄印迹……,简直惟妙惟肖!我徘徊于石坪之上,茫然沉思,难道这也是自然造化所致?抑或真有此事?“喂,别愣神,车子在那边呢!”我从沉思中醒来,转向其手指的方向。“看,那是车把!”只见两根巨大的条石,呈倒八字形,斜插山体。我惊呆了。“走吧,领你去看车轮。”他牵着我的手,顺坡而下,来到“车把”正前方。蓦然间,映入眼帘的是一饼圆石,斜躺在山坡上。看外观,中间厚,四周薄,直径近两米,如同用圆规画出,圆得令人瞠目。我再也按捺不住内心的震撼,顿足高呼:“天哪,神了,神了,不可思议!”惊叹之余,我愈加疑惑了。谁能想象,眼前的景象竟与前面的故事弥合得如此天衣无缝!这时,一阵山风袭来,松枝咯咯作响,茂草沙沙有声,一种神秘感油然而生,仿佛仙人正推车从我身边走过……彭老师看到我如醉如痴的样子,得意地笑了。三十多年过去了,那次所看到的蒙山其它景色虽然也很美,但多已淡忘,只有车印奇观至今记忆犹新。每当与人谈起此景,我就像孩童似地眉飞色舞。我爱我的家乡,我爱我家乡的蒙山,我更爱蒙山那如梦如幻的传说和如梦如幻的景色。注:①蒙山一景点,名“车上”。②王禅,又名,鬼谷子;因在蒙山鬼谷授徒,自号鬼谷子。(作者系平邑县教师进修学校退休教师,蒙山文化研究会会员) 老师成了我们最好的朋友彭胜发
出来工作已近10年,教过我的老师很多,几乎都失去了联系,只有一位老师却一直跟我保持联系,这么多年来一直都在鼓舞着我,指明了我前行的方向,让我对人生充满了信心,那就是教我化学的谢老师。初三那年,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把我们这个年级分成了尖子班和差生班,很不幸我被扔到了差生班,当时的感觉就像被社会抛弃了一样,绝望至极,很多同学都破罐子破摔,无心上课,教室不像了教室,整天闹哄哄的,经常把授课老师气得甩手而去。班主任对我们也失去了信心,好像都在等着时间快点过去,一毕业啥事都没了。后来谢老师给我们上了一堂课,改变了我们的命运。那天,谢老师抱着教本走进了教室,发现教室里的学生有一半没了踪影,他没有生气,只是让我们先找回那些逃课的学生。因为谢老师很年轻,平时也爱跟我们一起打球一起玩,关系还算密切,大家都给谢老师面子,全都回了教室。谢老师并不急于讲课,而是语重心长对我们说道:“我知道,把你们编到差生班,你们很委屈,就像是跟着后妈的孩子,没人理没人要,难道你们就乐意这样被人看扁吗?做人要有骨气,别人瞧不起你们,你们得瞧得起自己,哪怕别人放弃了你,你也不可以放弃自己!我相信你们都是好样的,只要你们肯用心去学习,我敢保证,你们绝不比别人差,人生的路很漫长,你们需要有坚强的毅力去战胜一切困难,不能因为编在了差生班就把自己当做差生,难道别人叫你一声笨蛋,你就认为自己是笨蛋吗?从现在起,你们要挺起自己的胸膛,用自己的行动来证明你们不是差生!……”谢老师给我们整整讲了一节课,教室里不断响起热烈的掌声,同学们大受鼓舞,发誓一定要痛改前非,振作精神,发狠学习,考出好成绩。从此,同学们真的发狠了,没有人再逃课,上课再也听不到乱说话的人,每天很早就到教室自习,下了晚自习,还留在教室讨论难点问题,而谢老师为了我们也放弃了自己的休息时间,经常出现在我们面前,随时解答我们的疑难问题,不仅仅是他的化学知识,还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等都给我们辅导,成了我们最亲密的朋友。中考终于到来,我们充满信心地走进考场,大家都尽力地发挥了自己的最大水准。考试成绩公布后,大家一片欢呼,居然有一半的同学达到了高中录取分数线,连那些教我们的老师都感到吃惊,是什么力量改变了我们这些扶不起的阿斗。只有我们自己知道,是谢老师的那堂课,激起了我们的斗志!多少年过去了,许多同学早已出人头地,干出了一番大事业,但每每同学聚会,都会想起我们这位伟大的谢老师,把他请到聚会现场,无不对他满怀感激!(作者系江西万载县人)  传递秋天快乐曾国姬
一早起来,发现朦胧的天空中淅淅沥沥下着小雨,一阵秋风袭来,穿着短袖的我不禁打了个寒战,凉爽的秋天终于到来。我走出屋外,沐浴着凉爽的秋雨,吸吮着秋天的气息,欣赏着秋天的变化,顿时觉得精神抖擞、感慨万千。酷热的日子终于熬过来了,美妙的日子就要开始,清凉的秋日让人如此地欢喜。我抬起脚向雨中跑去,几年来,只要不是暴雨,我都会坚持晨练,但更喜欢秋日的凉爽。一路上晨练的人们似乎比以往多了不少,看来都是冲着秋天而来,凉爽的天气晨练让人更加舒适。平时晨练大家见面不管认不认识都会一声“早!”招呼对方,而今天见了面却多了句“早,秋天来了!”大家笑着传递秋天的快乐。到了公司,同事见面招呼道:“天气转凉了,骑自行车上班最好,可以一路感受秋风的凉爽,还能锻炼身体,节省能源。”“上班不用担心天气热,吹着秋风更加舒适健康。”……而最高兴的是老板,得意地对我们地说道:“天气转凉,空调从今天起不用再开了,这个月的电费也可以省下一部分……”晚上回到家,母亲对我说道:“天气凉了,你的被单我帮你换成了厚的,晚上睡觉小心着凉;秋天的衣服我也给你找了出来,你别再穿这么点衣服,明天上班穿件长袖吧……”母亲的关心温暖着我心,我突然觉得秋季不仅带给我凉爽,还带给我幸福。秋季的到来,带给人们快乐的心情,让夏日里的沉闷得到释放,斗志得到激发,进入一个全新的时刻,有了奋斗的力量,有了上进的激情;人们奔走相告,秋天来了,凉爽的时刻到了,收获的季节到了,奋斗的时刻到了,传递着秋天快乐。
(作者系湖南省蓝山县人)
陪父亲看戏的日子李宗惠
常常想起陪父亲看戏的日子。父亲是个超级戏迷,逢戏必看,而且不散场不回家——无论内容好坏、无论天气阴晴。有一年夏天镇上唱戏,开场不久便淅淅沥沥下起了小雨,看戏的人们不一会儿就陆陆续续回了家,只留下我和父亲。这可难为坏了台上的演员和戏班——继续唱吧,台下就两个人;不唱吧,父亲是主管文教卫生的。咬咬牙,唱吧!就这样,台上不情愿地唱,我们岿然不动地看,直到散场锣响。回到家,两个人的衣服湿了个精透,被母亲一顿大骂。我从七岁开始随父亲看戏,起初坐在父亲肩上,后来坐到了父亲的椅背上,再大就站到了父亲身边。从《劈山救母》到《断桥》,从《齐王拉马》到《清风亭》,从《霸王别姬》到《朝阳沟》……天上地下、帝王布衣,古往今来,一出出一场场,一看看了11年。从起初看人家蟒袍玉带的华丽、水墨粉彩的漂亮,到后来在父亲的指导下,欣赏人家手眼身法步、唱念坐打功。不知不觉中,父亲将我从一个懵懂孩童,培养成了一个小戏迷,将我带入了戏剧的瑰丽殿堂。父亲不善于言辞,很少给我讲人生的大道理。但他却能在看戏中,边讲解边点评,将礼义廉耻仁智信诠释得生动鲜明。父亲对我的教诲,一半来源于平日的身教,一半来源于戏里。父亲常常说一句“说书唱戏,给人比喻”。读书,参加工作,离家一晃十年。每年镇上唱戏,父亲总要打电话将我叫回来,与他一起看几场戏。两人并肩坐在那里,还是从始至终。尽管台上的每一折戏,乃至每一句台词,都熟悉于心了,但是我们两个仍然看得津津有味。那感觉,仿佛已不再是看戏,看的是父子俩这么多年的戏里戏外情。父亲卧病在床生命垂危之时,适逢村里唱戏。戏台就在离我家100米远的地方。耳听得鼓点阵阵胡琴声声,却无法前往,父亲热泪纵横,拉着我的手,让我带他再去看场戏。我无言以对,惟有泪千行。再看一场戏的愿望父亲终不能再实现。父亲去世后,我为他请了一帮鼓乐团,在他灵前吹拉弹唱一整天,但我知道父亲肯定不满意也不过瘾。父亲三周年纪念日,我想请个戏班为父亲好好唱场戏,但由于母亲坚决反对作罢了,内心终究留下了一个深深的遗憾。父亲走后,我再不踏进戏场一步。没有了父亲,没有了往昔看戏的感觉。而且怕睹物思人触景伤情。再次看戏,已是三年半后。胡琴一响,将往日的记忆再次拉到了眼前。那并肩看戏的一幕幕场景,如电光火石般在眼前掠过。不同的是,内心已淡然了以往的沉重与悲伤,似有了一种了悟。人生如戏,匆匆开场匆匆散。其间的百转千回、寥落繁华,无非是一场热闹。自己留下了什么?与时光,俱消散。胡琴起,落草啼,此情已然,此生已然。(作者系江西万载县人) 母亲进城李成炎
母亲一直生活在乡下,辛苦地种着几亩地,养着一大群牲畜,而父亲一直在城里的建筑工地里打工,一年到头也就回家两次看看母亲,为的是能多省下一分钱供我们念书。这些年,父母都在节俭中度日,从来都不会给自己买件像样的衣服,甚至不会给自己做道好吃的菜,只有等我们回家时,才会杀鸡宰羊。我和弟弟也渐渐明白,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我们能有足够的钱上大学;他们在拼命地赚钱,已经忘记了自己,只为我们而活着。如今我已出来工作一年,弟弟也快毕业了,家里的经济也不再那么困难,我劝父母别再那么辛苦地赚钱。但父亲却坚持在城里打工,说家里以后用钱的地方还很多;而母亲也一直嚷嚷要进城打工,说在乡下呆了大半辈子,还没进过城呢。虽然母亲不算老,刚过五十,但能让母亲做什么呢?我无法说服母亲,只好到处找人帮忙。最后,终于在我公司不远的地方给母亲找到一份工作,是一家公司的食堂,母亲去那里做厨工,做些洗菜、切菜之类的杂活,我想这对在乡下劳作惯了的母亲来说是件非常容易的事。因为忙,我没空回乡接母亲,恰好有同乡进城,便托同乡把母亲直接送去了那里上班,待我有空去看望母亲时,母亲已在那里工作了一周。那是一个晚上,我约父亲同去的,当母亲见到我们时,激动得掉眼泪,看来母亲非常想念我们,我的心也是一阵酸楚。随后我们一起去逛了超市,给母亲买了些水果和生活用品之类的东西。母亲一直很兴奋,开心地跟我说着工作中的事,她说,她的工作很轻松,主管对她也很好,而且每天都吃得很好,同事对她也很好,让我们不用担心……分别时,母亲有些恋恋不舍,问我什么时候再来看她。我告诉母亲,随时都可以来,因为没有多远。母亲笑了,那是一种幸福的笑。母亲把我们送出老远老远才停了下来,站在原地一直望着我们远去的身影,眼神里充满了牵挂,似乎我们一走要很久才能相见。我不时回头看看母亲那越来越小的身影,似乎明白了母亲进城的真正原因:母亲只想离我近一点,好时常看见我!母亲那牵挂的眼神一直印在我的大脑里,我想不能再让母亲每天都在思念中煎熬。于是,我在母亲工作的附近租了套房子,建了一个临时的家,让父母下了班就能回到家里,感受家的温暖;我也每天回家,陪父母聊聊天,让父母不再孤独,结束这种长期亲人分离的生活,给父母创造一个幸福的家。(作者系江西万载县人) 雄奇灵秀的望子山徐 斌
在平邑县金牛山的南麓,有一个背山面水、风景秀丽的村子叫峨庄。建于何时,已不可考。如今发展成两个自然村,称东峨庄和西峨庄。居民多数姓赵,是全县赵氏家族的发祥地。当年,赵氏祖林占地近百亩,茔连冢接,碑碣耸立,古树参天,郁郁葱葱,一派风光。惜由于历史之故,是墓林已荡然无存。在峨庄西南不远处,有一座秀拔挺立、怪石嶙峋的小独山,叫望子山。古人云,山不在高,有仙则灵。相传,唐代,当地民众曾在该山顶部建有文昌阁、碧霞元君祠、关帝庙,后经多次修葺,清末民初香火甚盛,祈福求子者纷至沓来,络绎不绝,且每每应验,因此望子山挺有名气。提起望子山的来历,在当地民间还广泛流传着一段扣人心弦的故事呢! 据有关史料记载,鲁敬王,系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代孙,鲁恭王庶六子。初封富平王,1596年(万历二十四年)袭封鲁王。1600年(万历二十八年)鲁敬王病逝,次年与王妃程氏合葬于东午门村北。据说,峨庄赵相惠、赵相吉系同胞兄弟,从小走南闯北,拜师学艺,练就了一身功夫,个个身怀绝技,游荡了十二三个省,居然未遇到对手,可谓一方英豪,威震四海。有一年,鲁王府的牧马人放马越界,侵犯了赵家的地盘。赵相惠、赵相吉兄弟二人见状,认为鲁王府自恃高门大户,仗势欺人,当时火冒三丈,暴跳如雷,挥舞起铁一般的拳头,将鲁王府的高头大马活活打死。鲁敬王深知赵氏兄弟武艺高强,非同一般绿林好汉,便生计“邀请”赵氏兄弟赴宴吃马肉。赵氏兄弟明知鲁王府借机报复,但临险不怯,毅然决然地赴宴。当他二人看到煮熟的马肉,块块用尖刀匕首串着,心想身陷圈套,寡不敌众,凶多吉少,于是当机立断,三十六计走为上。说时迟,那时快,兄弟二人面对森严的重围且战且退,一连闯过七道大门障碍,最后顺手拎起年幼的小王子当作人质,七拼八斗,总算脱了险。为了防止再遇意外,赵氏兄弟便携带着眷属并裹挟着小王子远走高飞,隐居于他乡异地。从此,鲁敬王思念幼子不已,常常站在这个山顶上远眺,巴望着小王子归来。然而天不随愿,他的渴望终成了泡影,不久,鲁敬王因忧郁不止,一命呜呼。之后,这个山就叫望子山,山北怀矗立着一块巨石称望子石。而赵氏兄弟居住的村子,因其武艺高强,见恶不低头,就起名叫“恶庄”了。其后人觉得“恶庄”名字不雅,遂改成现在的名字“峨庄”。尔今,欣逢国泰民安之盛世,社会稳定,经济腾飞,人民安居乐业。为了发掘潜在旅游资源,广开生财之路,几年来,当地民众筹集资金,在望子山旧址,重建了文昌阁、天仙圣母碧霞元君祠和关帝庙,重塑了文昌帝君、天仙圣母碧霞元君、关圣大帝等30多尊神像。时下,飞檐彩拱的庙宇,错落有致的殿庑,排列有序的碑碣,茂密锦繁的花木,把望子山打扮得“美在深闺人已 识”,吸引着一些游客来此观光拜瞻,使被人们所遗忘多年的奇山美景又渐渐恢复了生机和名气。综观望子山,北靠集陵园、休闲、旅游于一体的金牛山福寿园,南接水平如镜、碧波荡漾的五龙湖,三点连成一条线,互相对接串游,是非常适宜的。可以预言,望子山将逐步会成为人们心驰神往的一方旅游胜地。 (作者系副编审,蒙山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研究员) 
懂医的凌云宫道士庞宪清 庞朝轩
蒙山,重峦叠嶂,洞天福地,到处山石奇兀,林木葱笼,水声潺潺,风景极佳,是修真养性的好处所。历史上许多佛门弟子、黄老信徒,纷至沓来,传道布教。历代统治者也以神道设教大力倡导,建修了许多庵观寺院,其中凌云宫就是历史悠久的道观之一。凌云宫在卞桥镇境内,位于蒙山主峰龟蒙顶东十余华里。这里并列有两座山峰,名为双柱山,一为金柱,二为玉柱。两山与周围连绵起伏的群山相比,犹如两根突起的擎天支柱,直插云霄天际,气势磅礴的凌云宫就建于两座高峰之间。凌云宫建于何时已无从可考。玉柱山后的半腰有鬼谷洞,此洞下临悬崖,上有瀑布飞泻而下,状若垂帘,冲涧激石,声震山谷,故洞亦名水帘洞,相传为古代仙人鬼谷子王禅老祖修神炼丹之所。凌云宫为其讲兵说法之处,庞涓与孙膑都曾在这里从师学习过。从该处残存的重修庙碑记载可知,明朝崇祯年间曾由五代神门道人捐款复修,时捐款者100余人,捐银两数尚能辨析。凌云宫正殿5间,殿前有过厅,过厅门前有十数级台阶,正殿前东西两侧各有配殿十余间。院中有环抱粗银杏树、松柏树数十棵,宫前有一片较平坦的开阔地势。山坡上溪水潺潺,溪边杂生着杞柳、枫杨、落叶松、卫茅、杏、山桃、山楂、蔓荆、酸枣、卷柏,还有许多叫不出名字的乔木、灌木和中药材。这里既是天然的一处植物园,又象一个奇异的中药苗圃。整个凌云宫用一块块巨大的条石砌成,红砖绿瓦,飞廊走檐,画栋雕梁,五彩缤纷,雄伟壮丽。春季你如立于正殿台阶上,足下白云翻滚,耳边风声呼呼,如同腾云驾雾,悬于空中,听唱万道仙曲。倾刻,云雾散去,阳光灿烂。观足下周围群山,绿草翠松,鸟雀奔鸣,百花争艳,粉蝶飞舞,芳香扑鼻,令人如醉如痴,真乃人间仙境。清以前凌云宫中香火不及万寿宫,宫中道人除诵经传教外,不过炼丹画符,修身养性,气功吐纳,保身健体。由于环境的幽雅和周围丰富的中草药材,到清道光年之后,香火渐旺,逐渐昌盛起来。四方道人云游到此处者甚多,其中多数为夥居道人,他们大都有慈悲恻隐之心,愿普救众生灵之苦。他们中不乏有精深医学知识的人,热心为周围群众诊病治病。每天,道人们不辞劳苦,手提竹篮,云游山山水水,采集百草灵药,加工成丸散膏丹,给病人服用。当时卞桥地区交通不便,人烟稀少,中药堂铺较少,又加之群众对观中“仙人”、“大士”们的迷信心理,因此,求诊者甚众。村民凡有疾病痛苦者不畏高山艰险,爬巨石,抓树攀藤,登山上观,盛时往来如赶集。凌云宫上烟雾燎绕,人声鼎沸,如逢盛会。宫中的仙师道长们,对来求治者,不分长幼妍媸,贵贱贫富,华夷智愚,皆同等看待,一心救治,直到痊愈。对于钱物,不计多少,任病家施舍。当时慕名前来求治的千百里地者有之。此等盛况一直延续到民国年间。观中道长们也各具一绝,有的擅推拿导引,有的擅针灸拔罐,有的擅长运气养生,有的会接骨拿环,有的会棍棒武术。当时蒙山脚下许多喜医爱道之人,如赵元更、卜宪岩等人,自带干粮,住于庙中,拜师学艺,许多慢性病人也有住于观内,静养治疗。道人们一些验方妙药疗效更是卓著,广有影响,如他们配制的一种“斩积顺气丸”,治疗九种心痛,能药到病除,对气痛疗效更佳。道人们跑遍蒙山采集40多种虫、蛇、草、花、果等药,熬制成的“万应膏”,不但能治疗腰、腿、肩、背疼痛及周身麻木,而且对痈、疽、疔、毒、疮疡也卓有成效。用马前子油炸去毛,然后配以硫磺等加以熬制的“枯疥疔”,用以治疗疥疮、顽癣和各种皮肤病无不应验。他们用臭椿果实(俗名春姑姑,学名凤眼草)经过炮制,加入红糖内服治疗白浊、膏淋,外用治疗肛门痔漏等症,都取得好的疗效。这些疗法,当年在观中学过的老人至今仍能掌握。原凌云宫夥居道人张道宾,家系南方,1952年曾云游回来,在卞桥镇北安靖村用推拿术为人治病。随着历史的发展,人民卫生事业的加强,靠医僧药道治病的事已成为历史,不会再复见了,但凌云道长们普救众生,治病救人的行为曾给蒙山群众留下深刻印象,到如今在卞桥一带还流传道“双柱山上凌云宫,神仙道长居其中,采集百草制灵药,大慈大悲救众生”的民谣。(庞宪清系蒙山文化研究会研究员、平邑县中医医院副主任中医师,庞朝轩系平邑县中医医院执业医师、庞宪清学术继承人) 水为魂 山为魄 人为本——平邑倾力打造山水园林城吴广英 孙兆军
东,人工湖面碧水荡漾,浚河流水清新绕城;西,西山公园绿意盎然,花开鸟鸣景色怡人;中,城绿路宽,公园中散步,广场上健身,市民安居乐业。如今的平邑,荒山变绿地,河道涌碧水,形成了“西山东水中间城”的生态框架,一个生态宜居、和谐发展的山水园林城市在蒙山脚下展开新颜。“水是一个城市的灵魂,我们打造宜居城市,必须做好‘水’这篇文章,平邑县投资了8000万元对浚河实行综合治理,把浚河打造成了一处集休闲、健身、娱乐于一体的景观带。”县委书记王林山告诉记者。自2007年以来,该县污水管网以及城内兴水河清淤工程全面铺开,污水管网铺设到县城每个角落,生活、工业用水全部达标排放,同时在城东规划出两道橡胶坝浚河景观带。目前,该县“水”字文章随着浚河城区段两座橡胶坝的竣工“鲜活”起来,长达 6.7公里首尾衔接的人工湖建成,新增水面 1800余亩,沿湖建起了植物公园、友谊广场、文体广场、明珠广场等大型集绿化娱乐于一体的场所。穿城而过的兴水河经清淤改造,沿岸广场、绿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水、岸、堤、路、景一体,形成了亲水绿色风光带。水绿山青,围绕“山”字主题,该县将城西占地面积 2700公顷的西山开辟为森林公园景区。公园规划范围内主要是风景林地,公园设计将突出“以自然、生态为立意,以运动、健康为宗旨”的主题建设思想,维持自然原生态,并增加市民健身路径和场所,为居民提供丰富的开放式运动健身空间。景区内按照规划完善了道路、水利、电路等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投资近百万元完成了道路建设,封山育林,景观树栽植等工程,初步形成生态与建设相配套,景观与功能相协调的景区,成为了居民休闲好去处。“居民是城市的‘主人’,城市建设要以民生为重,以人为本。”县长陈一兵说。该县城区建设以创建国家园林城市为载体,突出“生态园林”主题,建设了开放式公园、广场,绿地总面积达198万平方米;道路绿化总长度72公里,绿化面积 82.03万平方米,主干道绿化覆盖率41% ;通过拆墙透绿、拆违建绿、沿街植绿等手段, 130 余家单位拆除了5000余米围墙,新增城市绿地达12万平方米。伴随着老城区改造、新城区建设、河道治理、环境综合整治等工程,绿色走廊、绿色屏障、绿色学校、园林式单位、园林式小区等一系列“绿”字号工程深入实施,居民出门寻绿,推窗见绿,也在耳濡目染的潜移默化中提高了文明素质和文化素养。与此同时,该县加强文化设施建设,AAAA 级旅游景点天宇自然博物馆、莲花山地质公园等文化景观,处处以人为本,彰显城市人文特色。目前,县城建成区面积 19.019平方公里,人口15.6万人,县城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 781万平方米,公共绿地 198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41.08% ,绿地率36.15% ,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12.71平方米。山青了,水绿了,道路宽了,广场多了,公园开放了,到处可见花草树木。63岁的退休职工孙庆岭高兴地说:“现在走到哪空气都新鲜,环境优雅多了,我每天都去广场拉二胡,心情倍好!”(作者系蒙山文化研究会会员) 平邑旅游“龙头”高昂张洪建
  中国县域旅游品牌百强县、中国最佳生态旅游县、中国自驾车旅游品牌百大目的地、山东省最具竞争力旅游强县……近年来,平邑县发挥自身优势做大做强旅游品牌,在省市甚至全国获得了诸多殊荣,这一切得益于该县借助蒙山龟蒙景区的魅力和主峰在境内的“龙头”效应,把旅游工作列为重点产业和主导产业进行培植,逐渐形成以蒙山长寿文化游为主导,融天宇自然博物馆科普文化游、九间棚生态乡村游、金矿地质公园工业环保游于一体,独具平邑特色的旅游新格局。整合:特色“套餐” 呈异彩旅游建设,规划先行。为确保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永续利用,打造全国知名旅游品牌,平邑县以省旅游规划设计院为依托,邀请旅游规划专家修订完善了《旅游总体规划》,并严格按照规划进行旅游开发建设。  在此基础上,平邑县进一步整合旅游景点,结点连线、联网成片,形成了以蒙山、天宝山、曾子山、五龙湖为代表的山水生态旅游开发;以天宇自然博物馆为代表的科普教育旅游开发;以九间棚旅游区、郑城镇和流峪镇金银花主产区为代表的农业旅游开发;以归来庄金矿、地方镇国际罐头城为代表的工业旅游开发;以历史文化、民族习俗、传说典故和特色餐饮为代表的文化旅游开发;以烈士陵园、县博物馆为代表的红色旅游开发建设工作等六大旅游体系,人文与自然并茂,形成了具有平邑特色的旅游“套餐”。提档:“四轮齐动”昂“龙头”据统计,平邑县累计投资15亿元,旅游景点和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景区区域分布合理,互补性强,辐射周边,平邑蒙山龟蒙景区、国家4A级天宇自然博物馆、归来庄金矿黄金地质公园、九间棚景区等强势品牌“四轮齐动”,昂起平邑旅游的“龙头”,带动当地旅游提档升级。平邑蒙山龟蒙景区先后投资3亿元,建设了寿星巨雕、观鲁台、九龙潭、蒙山山前度假带、蒙山文化景观中轴带和寿星索道建设等旅游工程。今年上半年,又投资4000多万元完成了漂流项目、万寿宫恢复、仙人亭、大型生态停车场等旅游重点项目,万寿宫古建筑群工程即将完工,蒙山旅游整体水平和知名度逐步提高。 国家4A级天宇自然博物馆投资1200万元对展厅进行更新布展,成功申报了5项吉尼斯世界纪录,先后被命名为中国县域旅游品牌百强景点、 中国古生物科普教育基地、山东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山东省科普教育基地等,成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自然地质博物馆。国家级工业旅游示范点归来庄金矿黄金地质公园总投资1.5亿元,目前6000万元建设二期工程正在建设中,公园绿化、游客服务中心、水晶宫、五牌楼、白龙塔等景点已建设完成,火山剧场、九重天广场、风景山西部道路建设等项目正在紧锣密鼓的建设中。闻名全国的“九间棚精神”诞生地,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九间棚景区投资200多万元建设了景区大门、停车场,硬化景区道路5公里,使九间棚转型为新的旅游开发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的典型,打造成享誉国内外生态农业观光旅游目的地。营销:亮点、热点全新出炉俗话说:酒香还怕巷子背。平邑县把旅游市场营销工作作为塑造平邑旅游品牌、打造平邑城市名片、提升平邑知名度的有效途径。设立了旅游宣传促销专项经费,充分利用中央省市等主流媒体,大力开展节庆促销,每年一度的蒙山长寿文化旅游节已成为全省十大节庆活动之一。今年以来,平邑县积极参加临沂市四大目标客源市场宣传推介活动,蒙山龟蒙景区、天宇自然博物馆先后到省内和江苏、安徽等地参加宣传推介活动,邀请江苏、安徽等外地旅行社160余家老总到平邑旅游资源考察和踩线,与当地旅行社累计签订协议1600余份。该县还积极开展“游山东、逛沂蒙、回老家、过大年—平邑春节旅游惠民活动”、 “山东万人免费游蒙山活动丰富多彩的旅游活动”、“谁不说俺家乡好—山东人游山东活动”等,吸引更多的游客来平邑旅游观光。同时,该县还开通泰安、临沂等地到平邑的旅游专线班车,开发出“祝寿之旅”平邑两日游、“登蒙山、拜寿星、祈福寿平安,观天宇、开眼界、赏奇珍异宝”平邑两日游、“观自然生态风光、享沂蒙乡土风情”等多种特色旅游产品,与蒙阴、费县、沂南联合打造“沂蒙山核心旅游线路”,与曲阜、日照加强合作,联合打造“山海圣人”旅游线,把平邑旅游纳入全省“文化圣地、度假天堂”大框架中,使平邑旅游成为山东旅游的新亮点、新热点。龙头昂处起风雷。今年5月,省旅游强县验收组对平邑县旅游强县创建工作进行了检查验收,认为各项工作达到了旅游强县标准。目前,平邑县已拥有2个国家4A级旅游区、2个国家3A级旅游区,2个国家工农业旅游示范点,6项吉尼斯世界记录,10家旅游星级饭店和星级餐馆,旅游从业人员3.6万。今年上半年,全县游客人数达到126万人次,同比增长18%;门票收入920万元,同比增长20%,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作者系蒙山文化研究会会员) 全国劳模——梁彦德简介本刊编辑部
1932年出生于山东平邑县卞桥镇石河村。1947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1年调全国总工会华东办事处。1953年入上海技工制造学校学习。1954年分配到哈尔滨锅炉厂,投身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建设之中,历任电焊工、焊接工程师、焊接研究员。1964年被国家一机部任命为副厂长,并担任全国焊接学会理事、常务理事。1973年赴德国参加国际焊接学术会。1972年11月当选哈尔滨市委常委。1973年4月,当选为市总工会主席。1974年2月,当选为哈尔滨市委副书记,出席中国共产党全国第十届代表大会。从1973年到1986年任哈尔滨市总工会第十届、十一届、十二届主席,是任职时间最长的一位工会主席。在此期间,当选全国总工会第九届、第十届执行委员。1986年当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届、第七届、第八届委员会副主席。1983年当选全国政协第六届委员出席大会,直到1998年离休。梁彦德干一行爱一行,行行是状元。在哈尔滨锅炉厂,从1956年到1973年期间,先后革新的“无电焊条头焊接法”、“双手焊接法”、“深熔焊接法”、“电弧气刨”等有普遍推广意义的三十多种焊接工具和焊接设备,提高生产效率分别为1—15倍,提出合理化建议140多项。1961年5月11日哈尔滨日报刊登了共青团市委做出的决定,号召全市青年向梁彦德学习,同时发表社论《发扬革命和科学相结合的精神》。从1956年到1973年连续被评为青年突击手、模范团干部、转业复员积极分子、技术革新能手。厂、市、省、机械部劳动模范、特等劳动模范、劳模标兵。1959年,他光荣地出席了全国群英会,荣获了全国劳动模范的光荣称号,四次见到伟大领袖毛主席、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1990年初,江泽民总书记和国务委员邹家华一行来黑龙江视察工作时,江总书记热情地与梁彦德握手,并说:“您的贡献、党和人民没有忘记,共和国也不会忘记,希望您在新的岗位上做出更大贡献”。在领导岗位上的梁彦德,事事以人为本,不辞劳苦,常常到基层走访、调查,写了多篇调查报告,在安全生产、职工生活等方面办了不少实事、好事。如解决了粮食工人、环卫工人、司乘人员饮水、吃饭、洗澡、倒班、宿舍等难题,在1974年由他带领工会干部为工会的事业积极奔走,恢复了工人文化宫、工人疗养院、工人业余大学等工会活动场所。恢复了先进技术交流馆,修建了工人体育馆,使全市职工又有了活动阵地,深受广大职工的好评。为了充分发挥职工的民主权利,梁彦德还组织起草了企业职工住房分配必须由职工代表大会选举的分房委员会决定的报告,经市委批准,在全市各企业执行,不仅维护了职工的利益,而且提高了工会的威望,梁彦德是广大职工信任的,受尊敬的好干部,在他1998年6月离休时,还荣获哈尔滨市第二十七届劳动模范和先进集体代表大会的特别荣誉奖。梁彦德已离休了,但他常说:“人离休了,思想和精神不能离休,他是从工厂出来的领导干部,与企业、与工人感情非常深厚,也愿意常到工厂走走,搞调查研究,为市委、市政府当好参谋,他被聘为黑龙江省科教开发中心名誉主任,特聘为哈市政治系统督察员,参政议政,和几位同志共同围绕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新产品开发问题搞了两个调查。之后,形成调查报告,报给市委、市政府,为哈市的经济腾飞发挥余热。2007年荣获《哈尔滨市建国以来最具影响力的劳动模范》银奖。 庆祝建国六十周年张风林
党的领导砥柱坚,开辟新纪六十年。改革开放宏图起,社会主义换新天。经济腾飞铸辉煌,首赖科学发展观。华夏儿女共和谐,与时俱进再登攀。(作者系蒙山文化研究会会员) 
七 律黄金周登蒙山有感孙腾霄
齐鲁云间相比邻,东蒙岱岳秀缤纷。烟云缭绕千年恋,翠黛依偎四季春。寻胜游人来沸沸,探幽车驾去辚辚。行行不见杜陵咏,衮衮谁同夫子心?(作者系平邑县政府办公室副主任、蒙山文化研究会会员) 
水调歌头建国六十周年颂尹传民
群力倾三山,破晓雄鸡唱。中华屹立东方,神州红旗扬。创业自力更生,腾飞千帆竞发,振兴国富强。联大复席位,正义广伸张。
港澳归,两岸通,融炎黄。神七飞天扬威,奥运联万邦。创新继往开来,坚持改革开放,繁荣百业旺。科学发展路,和谐奔小康。
(作者系县委老干局主任科员,蒙山文化研究会会员) 东固杨氏书法艺术简介
平邑县地方镇东固,是一个田园优美、人杰地灵的村庄。兹村杨氏家族自明代中叶卜居斯土,已历时500余年。始祖杨成乃明朝廪生,其儒学家风世代相传,影响深远。仅清代、民国年间就涌现出了几十位学识渊博、功底深厚的书法家。主要代表人物有:杨佑廷、杨傅廷、杨仪廷、杨垣曦、杨垣旭、杨振品、杨炳星、杨杰廷、杨树廷、杨凤纶、杨嘉锡、杨嘉榜、杨垣昭、杨奎东、杨鸿升、杨鸿志、杨鸿恩、杨体明、杨俊杰、杨润玺、杨瑞伍、杨炳耀、杨衍庆等。他们当时书写的许多庙碑、墓碑、桥碑尚存于世,是县境内的重要文化遗产。杨氏后代绳其祖武,儒学家风不断发扬光大,工文善书者如瓜瓞绵延,大有人在。为了弘扬民族文化,振兴平邑书法艺术,现将杨氏家族部分书家和作品简介如下:杨佑廷(1839-1906),字翊宸,又字一臣,号一岑,光绪十二年进士。曾任山东恩县教谕,任期未满即辞职归故里主讲费邑(东固旧属费县)崇文书院。其间纂修《费县志》,著《费邑古迹考》,辑《费邑艺文存》,校雠高晙《南圃集》、《周易一得》,均刊行留世。善书法,楷书宗欧柳,而不囿于欧柳,用笔精湛,形体清朗,谋篇从整体着眼,气韵轩昂,字里行间透着一种儒家中正平和之气;行书师法二王,兼取诸家,用笔刚柔相济,形体落落大方,章法井然,气韵贯通。《孝女祠歌》、《为<王义美将军祖茔记>残碑题识》均为佳作。杨傅廷(1834-1903),字悦岩,佑廷之长兄,增贡生。咸丰七年入邑庠,旋补增贡,议叙六品军功加三级并五品顶戴,貤封文林郎。博通经史,广交文士,时费邑知县李敬修曾题扇相赠,其扇至今尚存。其书法脱胎于欧之《醴泉铭》,颜之《多宝塔》,结体清峻疏朗,望之俨然欧字,品之又有《多宝塔》笔意闪烁其间,章法严整,气韵贯通,亦一时一方之名家。杨仪廷(1836-1891),佑廷之次兄,字来臣,号凤山,岁贡生。咸丰四年入邑庠,同治二年补廪,光绪十五年已丑岁贡,候选训导,貤封文林郎。博学多才,诗文、书法俱佳,光绪年间《费县志》、《费邑艺文存》录其诗作42首。然至26岁后举业不顺,屡荐不售,赍志而殁,年仅56岁。其楷书用笔厚重,刚而不板,柔而不弱,多以逆锋入笔,中锋行笔,起收有致,形体优美,作字成篇俨然有王右军《乐毅论》之神韵,然细察之又有其独到之处,可谓不拘前人,自成一格。所遗行书残片,潇洒脱俗,堪称逸品。杨垣曦(1862-1950),字尧臣,光绪十六年府试夺冠入邑庠,光绪二十七年补增生,至民国废科举,以塾师终老。博学善文,民国年间当地各类碑文多出其手。富有爱国热忱,抗战时期,终日忧国忧民,尤恶民族败类,曾撰对联云“笼鸡有食汤锅近,野鹰无粮天地宽”,“笼鸡”乃喻汉奸等民族败类,“野鹰”乃赞颂一切保持民族气节者。善书法,其楷书源于欧柳,然不拘成法,神韵荡漾,自然流畅,形体朗俊,章法优美,令人望之蔼然可敬。亦善行草,惜其墨迹无存,无缘一睹。杨垣旭(1862-1938),字晓峰,晚清郡庠生,民国废科举,亦以塾师终老。博涉经史,尤喜读兵书,1928年巨匪刘黑七据邻村欲破东固,行劫虏。先生奋起动员、指挥村民坚守御匪,终使土匪无隙可乘,夜遁而去,使村民免遭洗劫。其禀性刚勇,教书以严师著称。书法以楷见长,师法欧柳,用笔老道,结体严密,骨气凛然,章法整肃,如布军阵。民国年间,当地及周边各类石碑书丹多出其手,至今存者尚多。杨振品(1829-1903),字逊五,庠生。咸丰十一年入邑庠,博览群书,勤奋不辍。仁爱宽厚,热心公益事业,光绪二十八年参与续修杨氏家乘,虽年届74岁,却仍勤谨无倦。其楷书师法欧阳询,形体清峻,多顺锋入笔和方笔,点画勾波明显呈现欧体风格,结体、章法均较严谨,但有固守成法之嫌,缺少个人创意。杨炳星(1907-1953),字拱辰,幼即颖悟好学,书法师从杨垣曦、杨垣旭,同时承费县关阳名儒李以成直接指点,楷行俱佳。学通经史,亦擅医道。书法笔路宽阔,博涉欧柳褚赵诸体。所书碑碣,往往风格各异,不相雷同。此处所选《杨氏祖茔记事碑》,碑额以隶写楷令人耳目一新,碑文书写用笔流畅,神采飞扬,有禇赵笔意,亦含篆隶笔法,内涵丰富,气韵天成。其行书师法二王,用笔娴熟,章法灵活优美,运气栩栩如生,至今尚有墨迹留世。(杨金坡、杨炳伦、杨锡德、杨建坤提供碑拓、墨迹;杨春浴、杨兴瑞、徐斌整理) 
  
 
 【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Copyright © 2008 Pingyi 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平邑县委、平邑县人民政府主办 平邑县人民政府办公室承办
平邑县信息化工作办公室(电子政务办公室)维护 鲁ICP备050275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