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山文化研究总第一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16:17:46
',1)">

蒙山文化研究总第一期 (2007年第一期)
2007-09-13
顾 问:刘家骥 冯增田 高 明 孔祥广
王林山 陈一兵 程新安 孙印远
李中经 郑晓廷
编委会主任:魏殿玉
委 员:刘文锋 李常松 徐 斌 廉 金
王 健 宋玉田 魏丕清 刘兆存
唐少青 彭志军 华 强 王江华 邱春力 沙振霄 赵 萍 王鸿烈 潘景文 李智信 胡乃夫 孟宪华 魏 文 李洪廷 王相臣 彭殿龙 王庆全 王 莉
主 编:魏殿玉
副主编:刘文锋 李常松 徐 斌 廉 金
本期编辑:刘文锋 徐 斌 廉 金
刊名题字:刘 岳
封面设计:彭殿龙
电脑制作:常锋打字社
准 刊 号:山东省内部资料性出版物准印证
2007年第12号
编辑出版:《蒙山文化研究》编辑部
地 址:平邑县人民政府办公大楼四楼
邮 编:273300
电 话:0539-4211327
E-mail:mswhyj@163.com
印 刷:临沂日报印刷厂
目录
刊  首  寄  语
历史之城  文化之山     中共平邑县委书记  王林山、
本  期  特  稿
弘扬蒙山优秀文化  创建富强和谐平邑     平邑县人民政府县长  陈一兵
规划·保护·开发
龟蒙景区规划要点     平邑蒙山风景旅游区管理委员会
蒙  山  论  坛
浅议蒙山文化研究  魏殿玉  徐 斌
溯 源 探 流
蒙阳上古史迹漫话  李常松
浅论蒙山即为先秦王侯所封禅的泰山     李玉亭  李 伟
今日平邑
平邑“三大”产业集群初具规模        县委办公室、县政府办公室供稿
人 物 春 秋
仲由
曾参
左宝贵
史 海 钩 沉
蒙山称名探源     王鸿烈
孔子登东山考     徐 斌
郑玄与郑城      孟 君
峥  嵘  岁  月
抗战初期山东省委两进蒙山     李智信 彭希芳
北海银行朝阳洞印钞厂 鲁 聪
旅 游 在 线
钟灵毓秀之蒙山    李兴河 辛鸿义
漫话曾子山      刘华彬  徐安泰
景 点 导 航
山东省天宇自然博物馆
龟蒙顶
老寿星
万寿宫
唱 吟 蒙 山
古诗四首
诗经·鲁颂
鲁郡东石门送杜甫   [唐] 李白
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   [唐] 杜甫
过蒙山   [清]爱新觉罗·弘历
东蒙赋   郭东昌
平邑赋    孟君
民俗风情
岁时习俗
民间故事
两个故事的故事        夏之蝉
历史之城  文化之山
——为《蒙山文化研究》创刊而作
中共平邑县委书记   王林山
蒙山大约形成于新生代的中期,与她脚下的这片土地已经默默相守了三千多万年。早在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时期,就留下了平邑先民们在这里劳作的身影。“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在远古的蒙山上,就演绎了诸侯大会的盛况。从商代建颛臾国,西汉置平邑侯,这座历史文化之城已经存在了三四千年。
历史虽已漫漶,但蒙山文化的薪火却代代相传。她孕育了被后人誉为“宗圣”的曾参,被誉为孔子“七十二贤士”的曾点、仲由、澹台灭明、原宪;她滋养了西晋政治家羊祜、书法家羊欣、清代民族英雄左宝贵。这块古老的土地赋予他们渊博的知识、高尚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在历史的舞台上,为蒙山文化增添了一道道亮丽的色彩。
这方优美的山水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来此驻足游历、著书立说、咏情抒怀。孔子登临蒙山,深有“而小鲁”的亲切感受,为他以后施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抱负做了思想铺垫。战国时纵横家、军事家王禅曾在蒙山修业授徒,留下了名扬千古的“兵法”鸿著。东汉文学家、书法家蔡邕,唐代大诗人李白、杜甫,宋代文豪苏轼以及清代康熙、乾隆二帝都曾身临蒙山,赋诗抒怀,留下了许多历史遗迹和诗文佳句。
蒙山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她扎根于中华民族文化,延伸于齐鲁文化,融汇于沂蒙文化,是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她吸收了儒家文化仁义孝信、修齐治平、天地人和的理念,包含着道家文化师法自然、志怀高远、济世安民、扶危解困的精髓,兼有佛学彻悟世理、淡泊名利、宁静致远、博大自在的要义,更富含中华民族友善纯朴、勤劳善良、精忠报国的传统美德。正是她兼容并蓄、汇纳百川,才有如此旺盛的生命力,造就了蒙山文化特有的气质和个性。她与时俱进,凝炼成“爱党爱国、艰苦创业、奋发进取、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经数千年历史沉积形成的蒙山文化,熔铸了平邑这个千年古城的灵魂 。
正是蒙山文化的滋润,在历史的星空中才永远闪烁着那些仁人志士的英名;正是蒙山文化的滋润,才在共和国历史的丰碑上永远镌刻着平邑英雄儿女那一个个鲜活的面容;正是蒙山文化的滋润,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才创造出了“九间棚精神”、“黄金精神”,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
曾经的辉煌已成过去,新的辉煌又在平邑这块神奇的土地上呈现。今天的平邑已由两千多年前鲁国大夫季平子的食邑发展成为知名全国的20强旅游城市。这里曾是闻名海内外的“中国金银花之乡”、 “中国石材之乡” ,如今正以新的姿态、新的速度创建着全国一流的“国际石材城”和“国际罐头城”。这里拥有“世界之最”的蒙山寿星山体雕刻和天宇自然博物馆;这里已建成“市级文明城市”,并正在争创“省级园林城市”和“省级文明城市”。今天的平邑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业绩,刷新着历史纪录,创造着政治稳定、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人民安居乐业的人文环境和发展环境。
经济与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两个车轮,经济奠定了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文化提供着社会发展的不竭能量。蒙山文化必将同时代俱进,永远成为激励平邑儿女奋力拼搏、开拓进取的精神动力。
作为新一代蒙山文化的传承者,我们要打造好《蒙山文化研究》这张“名片”,以弘扬蒙山文化,推进现代文明,服务经济建设,构建和谐平邑为宗旨,以挖掘、整理、研究、开发、利用沂蒙优秀文化为己任,以宣传平邑、提升平邑、发展平邑、打造平邑新形象为目的,使之成为我县对外宣传、交流和加快发展的强力助推器。
《蒙山文化研究》成长在平邑广袤肥沃的土地上,扎根在平邑百万人民心中。愿《蒙山文化研究》之花结出丰硕的社会经济之果!
弘扬蒙山优秀文化  创建富强和谐平邑
平邑县人民政府县长  陈一兵
平邑的文明史与中华民族的文明史同龄。早在五六千年的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时期,就有先民在这里繁衍生息。回望着历史的脚步,细细的追寻平邑这座千年古城的文脉,便会发现许多至圣先贤或诞生于斯,或搏击于此,或在这里成名,或在这里驻足。譬如春秋时的儒家四贤:曾参、原宪、仲由、澹台灭明;譬如唐代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譬如战国时期纵横家鬼谷子、隐士老莱子;譬如晋代政治家羊祜、书法家羊欣、清代民族英雄左宝贵……东汉儒学大师、被后世称为“经神”的郑玄也在那乱世之中把平邑当作人生休憩的驿站。
在这些一代代贤哲们的薪火相传中,蒙山文化不断地被赋予越来越多的内涵。经过历史长河的积淀,她已经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文化体系,并升华成为一种先进的社会意识。
蒙山文化以沂蒙地区的民俗文化为源泉,融汇了友善淳朴、至诚不欺、尊老敬贤的传统;融汇了儒家仁义孝信、修齐治平、崇尚和美、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理念;融汇了道释两家道法自然、清静无为、济世安民、普渡众生的精髓;融汇和传承了中华民族爱党爱军、精忠报国、不畏牺牲、无私奉献的品格;融汇了当代沂蒙人民创造的开拓进取、艰苦创业、改革开放、奋发向上的精神。因蒙山而生的“蒙山文化”,已成为这片热土特定的文化品格和城市灵魂,并日益滋润着平邑的蓬勃发展。
蒙山文化是包容开放的,包容开放的文化造就了包容开放的平邑。蒙山文化扎根于东夷文化,延伸于齐鲁文化。吸收了儒、法、道、墨、释、兵等众家的思想精华,并通过融合其他地域文化而积淀发展起来。如今的平邑,继承弘扬着这种包容开放的精神,敞开了自己的大门。大力发展的第三产业特别是旅游业,直接面对国际市场。境内蒙山是江北得天独厚的养生长寿胜地,已载入吉尼斯纪录的寿星山体雕刻等待着游客祈福迎祥;世界最大的自然地质博物馆在远古与现实之间架起一道五彩缤纷的桥梁;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农业旅游示范点竞相辉映,黄金旅游线路接纳来自五湖四海的宾客。继去年被评为“全省县域旅游品牌十强县”后,今年平邑又被评为“中国县域旅游品牌百强”,并晋级20强。8月上旬,在2007中国旅游精品推广大会上,平邑县又一次荣获“中国最佳生态旅游县”称号,得到了国内外旅游客商的广泛关注。平邑旅游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优越的投资环境,吸引着国内外的客商。境内日东高速、327国道、兖石铁路横贯东西,与京沪、京福高速公路咫尺相连;平邑是国家命名的“中国金银花之乡”、“中国花岗石之乡” 、“中国石材之乡”,石材、石膏、金银花、果品加工和蒙山旅游五大特色产业邀请各路客商前来加盟;经济开发区基础设施配套齐全,政策优惠服务周到,引各方财团竞相入驻,如雨后春笋般百业兴旺。
蒙山文化是开拓进取的,开拓进取的文化造就了开拓进取的平邑。早在春秋时期曾参著作的《大学》里就提出了“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理念。如今的平邑,继承弘扬了这种开拓进取的精神。在观念上“日新”,继承传统、革新除弊,“弘扬九间棚精神、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正引导平邑人民为实现社会主义小康目标而不懈努力;在经济上“日新”,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推进新型工业,“一区两城一带”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经济总量和人民生活水平稳步增长;在城市建设上“日新”,以往的旧城得以改造,经济开发区迅速崛起,九纵八横构成了县城路网的主框架,绿化亮化进一步提升了品位和档次,浚河成为一处拥有1200亩水面、休闲、健身、娱乐于一体的新的景观带,平邑变成了“西山东水中间城”的新模样。
蒙山文化是崇尚和谐的,崇尚和谐的文化造就了崇尚和谐的平邑。从曾子的《孝经》、《天圆》到《大学》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如今的平邑,继承弘扬着这种崇尚和谐的精神,整合资源、积聚力量。曾连续四年被评为“平安临沂建设先进县”,2005年以总分第一被评为“市级文明城市”,如今又开始了省级园林城市、省级文明城市、省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省双拥模范城、省旅游经济强县的“五城联创”。一个经济发展、事业进步、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富强文明的新平邑正展现在人们面前。
千百年来,平邑人在蒙山脚下创造和融汇了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蒙山文化。蒙山文化为平邑孕育了人才,蒙山文化为平邑铸就了形象,蒙山文化为平邑创造了财富。今后,蒙山文化的弘扬与发展也将会为平邑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注入新的活力。
基于此,平邑县委、县政府决定成立蒙山文化研究会并创办《蒙山文化研究》。其宗旨是:研究蒙山文化,推进现代文明,服务经济社会,构建和谐平邑。《蒙山文化研究》作为弘扬蒙山优秀文化的载体,它将深入开发、整合利用蒙山优秀文化资源,为构建富强和谐新平邑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和文化氛围;《蒙山文化研究》作为展示平邑形象的一个窗口,它将以诚信求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为您认识平邑、了解平邑、开发平邑提供翔实的资讯和信息;《蒙山文化研究》作为平邑的一张名片,它将向远在全国和世界各地的平邑老乡、曾在这片热土上工作、创业和奋斗过的各位仁人志士送上最真诚的谢意和美好的祝福,愿为您再次光临故地、旅游观光、走亲访友、投资兴业,提供优质服务。
随着蒙山文化研究会的成立和《蒙山文化研究》会刊的创办,蒙山文化将不断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愿社会各界都能悉心呵护它、培育它,让我们在平邑这块古老而又年轻的大地上,共同建设富强美好的新家园。
龟蒙景区规划要点
――《蒙山旅游整合提升规划》摘要
一、资源概况
龟蒙景区位于蒙山西部阳坡,蒙山主峰龟蒙顶位于其中。区内植被条件较好,以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为主。有各种植物1000余种,药用植物丰富,其中金银花较多。龟蒙景区的旅游资源呈现四大特点:
☆山体陡峭险要,造型较为奇特;
☆景区内花岗岩球状风化的龟状造型石较多;
☆植被覆盖率高,生物物种较为丰富,负氧离子含量高,生态环境好;
☆历史文化积淀较厚。据《孟子》记载,此处是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的地方,尚存多处遗迹。适合开发观光旅游与养生类产品。
二、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略)
三、提升目标
扩充修炼养生内涵,与现代健康生活方式接轨,完成龟蒙景区从“修炼养生地”向“康体健身胜地”的跨越。近期内,龟蒙景区在对外促销时仍可以打“长寿养生地”品牌,同时应加快新旅游产品的开发,加快旅游产品的升级。
四、提升思路与措施
思路
依托世界级的寿星巨雕以及初步形成的养生长寿之地形象,拓展养生长寿内涵,围绕“养生健体·体育健身·休闲健心·健康生活”主题开发康体健身产品,并实现产品开发的三结合:一是与道家修炼养生结合,开发养生长寿产品;二是与现代人流行的健康生活方式结合,推行“少食肉、晒太阳、雨中行、常唱歌、饭后息、挺起胸、静坐思、天伦乐、步当车、行善事”等健康生活形式,开发健康时尚产品;三是与自然观光结合,实现产品的复合开发。同时,加强形象深化以及市场的培育与拓展,并通过节事活动的形式扩大景区的知名度与产品的影响力。
总体来说,龟蒙景区的建设应体现“总体控制、局部改造”的原则,即景区内杜绝大型项目的建设,但可强化局部景观细节的改造。龟蒙景区的管理应实现“管理思路创新、景区管理无盲点”的目标,即管理要创新思路,规范景区管理。旅游产品开发要坚持“复合开发导向、节事促销扩大影响”,即旅游产品的开发应体现多种形式结合,适合游客需求,同时通过节事活动的形式扩大影响力。
措施
建设方面
☆游客中心的建设
将游客中心建设在山前度假带,主要是向游客提供信息咨询等方面的服务。
☆汽车营地的建设
在蒙山山前度假带选择一地块修建汽车营地,满足自驾车旅游者的需求。
☆山门检票口的道路两边的绿化
山门与检票口之间引景带主要是做好绿化、亮化,撤除杂乱的广告牌。
☆加强景区中路景观美化,增加、完善游客休憩设施
加强景区中路景观细部建设,路面铺装材质尽量本地化;完善、美化现有的游客休憩设施,适当增加游客休息平台。
☆景区内交通处理
景区内主要是步行系统与车行系统,车行系统应采用景区用车,主要是采用无污染的电瓶车,电瓶车的起点站设在蒙山山前度假带,终点为益寿山庄。除了沂蒙人家、竹林宾舍等住店客人用车外,其他一日游游客的车辆应停放在蒙山山前度假带停车场,由景区内电瓶车统一运送至检票口步行或者继续坐车上山。
☆拜寿台交通处理
鉴于龟蒙顶与拜寿台之间的现实路况,可建设山顶至拜寿台的代步交通系统,如索道或者观光电梯。但在选址与建设上要尽量隐蔽不破坏山体景观、不破坏当地环境,使项目的建设对山体景观与环境的破坏最小。
利用原有简易施工路建设寿星至龟蒙顶的游览道路,与现有的游线构成环线,可增加游客游览时间。
☆拜寿台休憩设施建设
建设拜寿台生态厕所与游客休憩设施,值得注意的是所有的建设应该与山融为一体,切忌破坏周围环境。
☆标识系统的建设
更新、改造现有的标识系统,按标识系统规划的一级标识、二级标识、三级标识标准等进行建设,规格、尺寸、材质应按标识系统规划来规范。
建设日东高速公路入龟蒙旅游专线的一级标识。此标识可建在龟蒙旅游专线入口处,起到引导游客进入龟蒙的作用。
景点解说系统应体现科学性、知识性与娱乐性,景区的解说系统包括标识牌、多媒体系统与景点介绍册、导游手册等。
☆做好九龙瀑布以下区域的环境改善
九龙瀑布以下区域水体资源较为丰富,可加强环境整治、绿化与景观细部的建设。
☆龟蒙山前度假带的建设见《龟蒙山前度假带修建性详细规划》。
管理
☆商品小摊点的管理
规范景区内小摊小贩的销售地点,以合适的形式在某一地段集中安排,可以选择景区入口区和龟蒙顶;规范小摊小贩的销售行为,对食品的卫生、商品的价格进行合理的控制,杜绝欺骗游客行为。
☆撤除景区内所有的广告牌
景区内广告牌杂乱无章,降低了旅游景区的档次,影响了游客的旅游体验。撤除广告牌将使景区向精致化方向迈进一大步。
产品开发
☆开发健康长寿食品、药品、商品,并形成品牌与系列
利用本地饮食资源开发长寿食品;利用金银花的资源开发长寿药品;还可开发其他长寿商品,这些商品的生产需要满足精致化、外包装美观化、特色化、易挟带等要求。
☆举行森林瑜伽、森林浴、森林健身、森林徒步、登山、攀岩等形式的活动
开发多样性的旅游活动是促进龟蒙景区产品升级的重要措施,通过依托良好环境、高质量的空气条件与植被条件,开展森林瑜伽、森林浴、森林健身、森林徒步、登山、攀岩等形式的活动,将健身活动与长寿主题结合起来,向人们灌输长寿理念。
☆举办长寿文化、长寿饮食、健康生活等方面的节庆
节庆活动是迅速提升景区品牌与知名度的重要手段,与长寿文化、长寿饮食与健康生活有关的节庆活动的举办将更加有利于树立龟蒙长寿圣地的形象。
浅议蒙山文化研究
魏殿玉 徐 斌
位于蒙山之阳的平邑县,是一块古老而文明的土地。境内多处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址证明,早在五六千年前,就有先民在这里刀耕火种,繁衍生息。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给平邑人民留下了众多而宝贵的文化遗产,亟待挖掘、整理、研究、开发、利用,使之为现实服务,进而创建更加美好的未来。
县委、县政府对开展蒙山文化研究是重视的。早在10年前,县委宣传部就有动议,并草拟了《蒙山文化研究会章程(草案)》。许多社会贤达,早就自发地着手研究蒙山文化,发表了不少有见地、有价值的论文。今天,县委、县政府主要负责同志站在时代的高度,统筹全局,把握时机,毅然决定成立蒙山文化研究会,这标志着蒙山文化研究正式启动,形成了官方介入、政府行为、民间参与的有组织、有系统的研究格局,进入了一个高层次、多角度、宽领域、开放型的新阶段,必将促进全县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那么,如何深入地开展蒙山文化研究呢?笔者不揣冒昧,略陈管见,以就教于方家、学者和广大仁人志士。
一、何谓蒙山文化
蒙山,古老而文明。有历史记载的先秦时期,蒙山的名字先后出现于《诗·閟宫》、《论语·季氏》、《书·禹贡》等典籍,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我们所称蒙山文化,是以蒙山之阳的平邑县境为基本范围而命名的小区域文化。从广义上讲,其内容包括在特定的时空内,由在此生存人们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这些财富,有的埋于地下,有的记于典籍,有的抽象,有的具体。诸如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人们积累的生产模式、行为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伦理道德、宗教信仰,以及赖以创生的思想、情感、观念、知识、科学、技术等,都属于蒙山文化的范畴。当然,从其本源上讲,她不是孤立的、狭隘的区域文化,而是东夷文化、齐鲁文化、儒家文化、沂蒙文化,乃至中华传统主流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处处闪烁着东方文明的光彩。
蒙山文化,扎根于东夷文化。东夷族的最初活动地点在鲁南一带,其著名首领太昊、少昊及其后裔,对这里有着非凡的影响,他们所创建的颛臾国就在蒙山南麓,其遗址就在今平邑县境内的固城村北面。颛臾国建于何时已不可考,但知在商代即是个名闻遐迩的方国,直至春秋末期仍是一个文化发达、经济繁荣的国中之国。由于颛臾与鲁国大夫季氏的采邑鄪为邻,季氏想据为已有,而遭到了孔子的反对。后来,季氏仍将颛臾吞并,其地入鲁。毛泽东1941年初在《为皖南事变发表的命令和谈话》一文中,曾引用孔子的话,“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他借古喻今,警告反动派:放谨慎一点,不要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由此可见,颛臾古国的历史影响是多么深远。无疑,蒙山文化扎根于东夷文化,蒙山文化含着东夷文化的大量因子。
蒙山文化,延伸于齐鲁文化,特别是鲁文化、儒家文化。齐鲁文化是在东夷文化的基础上孕育、形成、发展起来的,但齐鲁文化不是对东夷文化的简单继承,而是通过融合其他文化所形成的一种崭新的文化。齐鲁文化,就是山东文化,是个广义的区域文化概念。但严格地讲,齐、鲁文化是有区别的。齐文化是产生于齐地的文化形态,她尚霸道,尚道学,尚变革,重工商,比较开放;鲁文化是产生于鲁地的文化形态,她尚王道,尚儒学,尚传承,偏于保守。春秋时期的鲁国,疆域所包大致含今山东省南部,兼涉苏北一隅之地,毫无疑问,蒙山之阳的平邑县,全境都在鲁国的版图之内,自然鲁文化成了这里的主流文化。而鲁文化,实质上就是以孔、孟、颜、曾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孔子弟子多达三千,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其中在今平邑县境内的就有曾参、曾点、仲由、原宪、澹台灭明等5位圣贤,而孔子又曾登东山,游武城,传道布经,施教诲人,可想而知,儒家文化对这里包括民俗思想、民俗形式在内的传统文化,曾起着主导的、规范的作用。儒家文化的核心是“仁”与“礼”。所谓“仁”,就是人与人相亲和,“亲亲,仁也。”“仁”是一种精神境界,是一种社会理想。“仁”的基本内涵,就是对人际关系和道德观念的把握。做到“仁”,就能天下大治,万民皆安。所谓“礼”,就是做人、做事的规范。“礼不逾节”,礼在社会调节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讲礼节,重和谐,求稳定,倡导谦恭、宽恕、忍让、包容,实施以德治国,达到民富国强。自古迄今,此乃天之常道,地之常理,即“天经地义”也。由此断想,深入探讨儒家文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弘扬华夏文明,构筑和谐社会,是有重要现实意义的。
蒙山文化,融合于沂蒙文化。蒙山大地既古老,又文明,素有“圣人化行之邦,贤人钟毓之地”的赞誉,积淀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沂蒙文化是以沂蒙大地为依托的。因为蒙山地处沂蒙山区的腹地,自古以来,她就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蒙山文化理所当然地融合于沂蒙文化,二者同多异少,应当积极地挖掘、研究、利用,使之发扬光大。
二、开展蒙山文化研究的意义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仅要有“硬实力”,也要有“软实力”。这个“软实力”,就是文化。目前,我们国家正处于转型时期,加强文化建设尤为重要。胡锦涛总书记在今年的“6·25”重要讲话中强调指出:“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需要,是全面实施党和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我们必须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胡总书记的讲话,把加强文化建设,提到了战略的高度,指明了前进方向。在这种大力推进文化创新的大好形势下,我们深入开展蒙山文化研究,与时代发展合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首先,是梳理和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中国是个文明古国,不同的部落,不同的区域,不同的民族,又以其不尽相同的文明,形成了价值取向相一致的中华传统文明。挖掘这些文明,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找出规范的文明形式,是建设现代化文明应有之义。就蒙山之阳的大地而言,不仅曾立有颛臾古国,而且据1965年费县上冶镇出土的徐子汆鼎佐证,存世1600多年的徐国,最早于夏启九年建于此地,直至相距商末周初的900多年,费县、平邑一直是徐国的中心地带。境内还有邱舆、武城、故县、武阳故城;东石门、洼子地、东荆埠、小卓庄、地方、杨谢、丘上、蔡庄、堡前庄等多处大汶口、龙山文化遗址;曾子、仲子、原宪子、澹台子、羊祜、左宝贵故里和季平子采邑,以及保存完好的汉阙等大批文物,这些都是丰厚的文化遗产,弄清其根源,对传承中华古老文明极为必要。
其次,是进一步认清县情,科学开发优势资源的需要。中国地广民族多,文化异彩纷呈。不同区域的文化,汇集融合于一体,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平邑县全境处于蒙山复背斜和尼山复背斜构造带内,是华北地台上基底固结较早的地区,山地、丘陵、平原相间,地貌类型多样,构成了一个个相对独立完整的地理单元,矿产资源丰富,地下水和地表水充裕,即便是大旱、大涝之年,也能够种植、养殖、采集,能够维持生命的延续,所以从古至今,这里都是适宜人类生存、发展的一块宝地。在“天时人事日相催”的新形势下,我们必须迎接新的机遇挑战,搞好决策。而科学的决策离不开对地情的正确认识和把握。我们研究蒙山文化,实际上就是对全县自然、社会的历史、现状和未来所做的系统探讨,从中摸清规律,找准切入点,为县委、县政府进行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第三,是快速发展旅游业和文化产业的需要。平邑县境内的蒙山、曾子山、天宝山和仲村、魏庄、郑城、地方等重镇,自然风光优美,文化底蕴深厚,显在和潜在旅游资源甚丰。县委、县政府已把旅游业列为先导产业、支柱产业,放在战略位置上大抓、特抓。目前,平邑已晋级全国县域旅游品牌20强,发展前景极为广阔。为了适应以蒙山养生长寿旅游为龙头,融自然博物馆科普文化游、九间棚生态农业游、归来庄金矿地质公园工业游为一体,食、住、行、游、购、娱协调发展,努力打造“山水生态旅游县”,建设“大蒙山、大旅游、大产业”综合格局的需要,我们必须加强蒙山文化研究,全面提升旅游业的文化品位,促进相关文化产业的发展,充分发挥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作用。
第四,是建设有中国特色先进文化的需要。许多专家指出,世界经济经过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知识经济的发展阶段,目前正步入人文化经济时代。从宏观角度层面上讲,与文化实力雄厚的国家相比,我们的文化还显得有些脆弱,在一定意义上我们面临着西方文化侵略的危险,由此文化生产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显突出。我国的文化要在这种形势面前自立于天下,没有相应的“内力”是不行的,这主要表现在文化的“厚度”和“宽容性”两个方面。只要我们的文化有厚度,就不怕外来文化的侵袭。相反,外来文化在我们文化厚度的容纳下,会变得无能为力而向我们靠拢,为我所用。那么,“厚度”从哪里来?这就要下气力挖掘出中国所有文化、包括区域文化的“内核”,夯实自己文化的根基。今天,我们开展蒙山文化研究,正是在国家宏观形势和决策指导下,深入挖掘研究区域文化,增强县城经济发展实力的需要。
第五,是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需要。爱国主义不是一个空泛的概念,它与热爱家乡紧密相联。爱家是基础,爱国是升华,二者相辅相成,互为因果。平邑县是沂蒙山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古到今,在这块热土上曾诞生、成长了一代代彪炳史册的风流人物,发生过一系列令人难忘的重大事件,特别在战争年代为革命事业做出过重大贡献。将这些人文现象搜集、梳理、研究、论证,形成系统的乡土教材,经常有针对性地对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三、怎样开展蒙山文化研究
1、开展蒙山文化研究,必须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为主线,以研究蒙山古今文化为主题,以“研究蒙山文化,推进现代文明,服务社会经济,建设和谐平邑”为目的。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吸收和借鉴 其它学科有益的理论、方法,考察、探讨、论证蒙山文化的渊源、发展、前景,挖掘蒙山文化的潜在内涵。同时,以科学的批判精神,敢于触及本地文化圈内的弊端,并做深刻反思,进而扬长避短,促进现代蒙山文化的健康发展。
2、开展蒙山文化研究,要明确范围,突出重点,有主有次,循序渐进。从时限上讲,要自古迄今,把蒙山文化的起源、形成、延续、发展、现状,通过研究,摸清来龙去脉。从地域上讲,由于不同历史时期隶属多变,所以不能绝对地以平邑县的现境来界定,尤其和周边县市有历史渊源,应该统盘地考虑,有分有合地进行研究,以求真实勾画出蒙山文化的全貌。研究的重点,要放在蒙山文化的发展对民族主流文化的贡献上。研究的角度,要从民族文化的大环境中去审视、彰显蒙山文化的特色。要整合儒、释、道等古代文化资源和近代文化、红色文化资源,做整体考量,分门别类地研究,防止肢解资源和迂回劳动。在旅游业方面,要突出蒙山、曾子山、天宝山和郑城、仲村等风景名胜区的研究。在人物方面,要突出曾子、仲子、左宝贵等圣贤功臣的研究,发挥名人效应,搞好招商引资,推进经济快速发展。平邑县是沂蒙山革命老区的一部分,红色文化厚重,应该下气力挖掘、研究,为开展红色旅游服务。古今文化的发展既有阶段性,更有连续性,在研究过程中,要紧密结合实际,有的放矢,防止纸上谈兵。要摆正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弘扬传统优秀文化,推进现代文明。
3、开展蒙山文化研究,必须建立健全组织,发展壮大研究队伍,实行专业研究和群众参与相结合,以期多出成果,快出成果。蒙山文化研究会,是在县政府直接领导下的非行政序列的地方性、专业性、群众性的法人学术团体。为了使其正常开展工作,要在人力、物力、财力上提供保障措施。要按照《会章》规定,广纳会员。对那些学识渊博、德高望重的社会贤达,要聘为研究员。对上级和外地的知名专家、学者,要诚聘为客座研究员。对研究专著、重要论文、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等带有独立知识产权因素和成果,予以法律保护,并付给合理报酬和实施奖励。
4、开展蒙山文化研究,要不定期地举办学术研讨会。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求同存异,取得共识,促进蒙山文化研究向高品位、高层次、高质量发展。
5、开展蒙山文化研究,要强化措施,努力办好《蒙山文化研究》会刊。要力求具有较强的学术性、知识性、资料性、趣味性和实在的指导性。要立足本县,面向全市、全省乃至全国,不定期出版,内部赠阅,免费交流,以加强纵向和横向联系,沟通信息,展示成果,扩大影响,增进友谊,不断提高蒙山知名度,打响蒙山品牌,为建设富强、文明、和的新平邑吹响嘹亮的号角。
蒙阳上古史迹漫话
李常松
蒙山之阳的平邑县,早在上古时期人们就开始在这里活动、居住,留下了许多历史传说和各种遗址遗迹。对此,古代经史子集多有记载,地上地下丰富的文物古迹可以作证。今择其要者予以简述,以此说明蒙阳上古历史之久远,文化之繁荣。
《帝王世系》载:  “太昊帝,庖牺氏,风姓也,燧人之世。有巨人迹出雷泽。华胥以足履之,有娠,生伏羲于成纪,蛇身人首,有圣德。”  《山海经》、  《路史》、  《太平御览》、  《潜夫论》等有关记载与之大致相同。太昊亦称伏羲、庖牺、庖牺氏,中国早期文明时期最著名的东方部落首领,历史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之首。据说他贡献很大,作八卦用以记事,制嫁娶以别男女,教民结网,捕渔打猎,创造了文字符号等等。历史传说不是信史,不能完全相信,但其有若干可信成分,并非全系无稽之谈,不能全盘否定。太昊伏羲氏,后世尊为“人文初祖”、  “百王之先”,其在华夏文化中的主源头地位是勿容置疑的。现代考古学证明,太昊伏羲时代是中国古代从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的新石器时代中期,具体为距今约6000年左右的考古学上的大汶口文化早期。
伏羲之伏古代通风、蒙、牟、包,伏族即风族、蒙族、牟族、包族。今平邑县北部有蒙山(蒙族居住之山)、武(牟)台(牟族居住之地,下同)、保太(包台),中部有丰(风)山、凤凰庄(风亦即凤凰的凤)、丰阳。蒙山之阳浚河两岸,与伏羲氏时代相同的大汶口文化及其时代稍晚的龙山文化遗址遗迹遍布各地。雷泽之雷,最初是由莱之音转,雷、莱、服亦皆由伏之音转,说明其泽最早是用伏羲族名命名的。后世因传说伏羲为雷神之子,故称是泽为雷泽。由于太昊伏羲功劳巨大,历代有关其出生、发祥、迁徙之地的争议很多。笔者同意多数史家、史籍关于伏羲出生、发祥于蒙山之阳浚河上游今平邑、泗水两县交界的雷泽湖畔的观点,其他具体证据,不再一一胪列。
当以曲阜为中心的少昊部落强大后(注:太即大,太昊即大昊。少即小,少昊为继太昊之后强盛的东方氏族部落首领),太昊后裔被迫西迁。《左传·昭公十七年》载“太昊之墟”在“陈”。陈在今河南淮阳,史学界多以为此乃太昊后裔迁徙之地。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少昊部落强盛后太昊后裔并没悉数西迁河南,其中一支仍留在今平邑县境内建颛臾国,并负责祭祀太昊和蒙山。另有三支留在今鲁南地区,其中一支在今济宁市任城区建任国,其他两支在今泰安市东平县建宿国、须句国。《左传·僖公二十一年》载“任、宿、须句、颛臾,风姓也,实司太昊与有济之祀,以服事诸夏”,说明迟至春秋时期今山东地区仍存在四个太昊后裔之邦国。这四个春秋时代尚存的邦国,他们都是风姓,又都奉太昊为祖先,说明太昊势力长期存在于山东境内。
《孟子·离娄下》载:“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史记·五帝本纪》载:“舜耕历山,渔雷泽。”舜亦称大舜、虞舜、帝舜、重华,上古传说中的五帝之一。古籍载他身长八尺,体形高大,是东夷部落联盟中很有能力和威信的首领。“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之人皆让居;陶河滨,河滨什器皆不苦窳。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舜年20岁时以至孝闻名,30岁开始受到尧王的器重,尧将女英、娥皇二女嫁于舜为妃。50岁代尧治理天下,58岁时尧崩,6 1岁代尧为炎黄联盟首领。舜在位39年(一说50年),百岁时传位于禹,同年南巡,“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和太昊伏羲氏一样,虞舜的出生,发祥、迁徙之地也有争议,尤其是称“舜耕历山”的“历山”竟达十几处之多。但“舜耕历山渔雷泽”,而绝大多数“历山”附近并无“雷泽”。蒙山之阳今平邑、泗水两县交界处,既有舜耕之“历山”,又有其渔之“雷泽”,有他的出生之地“诸冯”,还有舜帝庙和舜井等。历山位于雷泽湖西南,海拔201米,属泗水县境。历山和雷泽湖以东平邑县铜石镇有南诸冯、北诸冯、诸冯铺三个自然村,雷泽湖南平邑县凤凰庄清朝末期前亦名诸冯。为纪念帝舜,蒙山地区人们很早以前就在雷泽湖南侧建有舜帝庙,庙内供奉舜帝及其女英、娥皇二妃。现在古舜帝庙已不存,庙旁尚有以庙命名的平邑县舜帝庙村。
《左传·哀公七年》载:“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涂山即今蒙山。大禹在蒙山召开由众多氏族部落首领参加的大会,与会者还要“执玉帛”而来,说明此时禹已是东方氏族部落大的联盟的领袖。《国语》记载:颛顼子骆明生白马白犬,尧封白马子鲧为崇伯。雷泽湖东有白马庄,西北有崇邑。后来鲧用堵的方法治水无效,被流放羽山。鲧子禹用疏导的方法治水,历时十年,三过家门而不入,最终战胜洪水,名垂后世。禹是否出生于蒙阳无确证,但蒙阳作为其重要活动地域之一是毫无疑义的。按《尚书》记载,禹娶妻于涂山,生子启。《史记·夏本纪》:“夏后帝启,禹之子,其母涂山氏之女也。”涂,其本字作余,上古亦可写作余、徐、塗,金文皆隶定为徐,为徐夷族名。蒙山大禹时称涂山,说明此时亦属徐族居住之山。大禹之后,蒙山之阳今平邑县、费县北部一带,夏商周初有徐族部落建立的方国一一徐国。徐国亦称徐夷、徐戎,商末西周初年势力强盛,地域宽广。后来周王朝打败徐国,徐族被迫南迁今徐州以南江淮地区。
《吕氏春秋·音初》载:“夏后氏孔甲田于东阳萯山。”《文心雕龙·乐府》:“夏甲叹于东阳,东音以发。”夏后氏孔甲指夏王孔甲,亦称夏甲,他是大禹的后代,是夏王皋之父,夏王发之祖父,夏王履癸(夏桀)的曾祖父。夏王孔甲是荒淫之君,《史记·五帝本纪》载其“好方鬼神,事淫乱,夏后氏德衰,诸侯畔之”。但古书又载其善歌赋,说他一次游田于东阳时,在当地领养了一个因原先有人预言将遭不幸而被遗弃的小孩,后来这个孩子长大成人后果真被斧头砍断了脚,成了一名守门人。孔甲由此感叹,作《破斧之歌》。梁朝《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在探讨乐府起源时,将孔甲《破斧之歌》称之为东方音乐的开始(“东音以发”),将东方视为中国音乐艺术的发源地之一。他认为中国东、西、南、北各地音乐的兴起转变是不一致的,到周代由采诗官将各地民歌采集宫廷后,由乐师配乐,使之成了乐府,而由它便可观盛衰,知兴废。
东阳,蒙山南麓今平邑县有大东阳、东阳店子等村。平邑县流峪镇城子村古城址为西周春秋时期东阳故城遗址。山,即丰山,在大东阳村西。距丰山不远处的平邑县蔡庄、洼子地村有两处古文化遗址,遗址中1973年、1976年分别出土过铸有“史”字族徽和大批铸有商周铭文的青铜礼器,说明至迟商周时期东阳一带文化确已比较繁荣。
《楚辞·天问》“桀伐岷山,何所得焉?”王逸注曰:“岷,蒙音转,岷山即蒙山。”桀亦称夏桀,名履癸,夏朝末代国王,著名暴君。夏王朝自孔甲时开始衰败,诸侯多叛。夏桀继位后,为政残暴,生活靡烂,任意虐杀百姓,破坏农业生产,对外滥施征伐勒索,“百姓弗堪”。故商汤起兵伐桀时,桀众叛亲离,身死而国亡,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亡国之君。妹喜亦作妹嬉、末喜、末嬉,夏桀宠妃,古书载桀伐蒙山时蒙献妹喜,故又称蒙妹。夏末桀在鸣条(今河南封丘东)战败后,她与桀同舟渡江,出奔南巢(今安徽巢县东南)之山而死。桀伐蒙山,说明夏桀用兵,一度到达过蒙山。蒙献妹喜,说明夏代蒙山地区已有居住该处的蒙族部落或方国。据此推论,蒙山之“蒙”字,最初当是蒙族部落或方国之名,蒙山当是古代蒙族居住之山。西周春秋时蒙山地区有蒙邑,属鲁国。《左传·哀公十七年》:“公会齐侯,盟于蒙。”1982年蒙山发现一春秋时期青铜兵器蒙戈,上有铭文“蒙”字。能够制造青铜器并在器物上铸有本族(国)徽铭文,说明历史上蒙族部落或方国确曾创造过较高的物质文化。
《论语·季氏》载孔子曰:“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左传·僖公二十一年》:“任、宿、须句、颛臾,凤姓也。实司太昊与有济之祀,以服事诸夏。”颛臾之名源于颛顼。或曰颛臾即颛顼。颛顼为太昊、少昊之后东方氏族部落首领,是传说中的五帝之一,生于若水,居于帝丘,号高阳氏。《路史》载:风姓,15岁辅佐少昊,20岁登帝位,在位76年。颛臾,风姓,是以凤凰为图腾崇拜的东方小国,负责主祭蒙山。颛臾国故城在蒙山主峰南麓今平邑县柏林镇固城村北。颛臾国的建国时代,旧志一般认为在西周初期,所谓“周成王时,封伏羲后裔,建国颛臾,附庸于鲁,主祭蒙山”(清光绪《费县志》)。但事实上颛臾同蒙族部落方国一样早在夏商时期已是一个东夷方国,并至迟到商代已较为发达。旧志所称“周成王时”,不过是指西周初年成王又对原商末颛臾国进行重新加封并令其继续负责主祭蒙山罢了。
颛臾国祭祀蒙山神的主祭处在其故城东北4公里处的古蒙祠。《水经注》“治水东流迳蒙山下,有蒙祠”即指此。唐天宝五年(746年),朝议大夫、守琅琊别驾李瑗在此立有《蒙山祠记碑》。宋熙宁八年(1075年),神宗封颛臾王为灵显潜应侯,蒙祠一度改称灵显庙。北宋宣和五年(1123年),徽宗加封颛臾王为英烈昭济惠民王,列于《祀典》,改灵显庙为颛臾王庙。明朝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诏令“定诸神封号,凡后世溢美之称皆革去,天下神祠不应祀典者,即淫祠也,有司毋得致祭”(《明史·礼·诸神祠》),原蒙祠宋以后颛臾王庙官方之祀遂废。洪武后民间祭祀蒙山神的活动仍然沿续,明清时当地对古蒙祠曾多次进行重修。千百年来,古蒙祠历代崇祠之祠址、沿革十分清楚。古代蒙山地区颛臾王庙很多,但蒙祠只有一个。明朝弘治以后,蒙阴县以俗传一古代颛臾王死后葬于蒙阴联城为由,在该处亦建有颛臾王庙,并将此亦称为蒙山主祭处。但蒙阴颛臾王庙既不符合明代朱元璋诏去历代“岳镇”“海渎”封号,只以山水本名称其神的“上级要求”,也没有具体哪朝哪位颛臾王死后葬于蒙阴的确切证据。蒙阴颛臾王庙不能视为平邑县古蒙祠的更名和沿续,更不是其曾经主祭过蒙山的证据。
《尚书·序》载:“鲁侯伯禽宅曲阜,徐、夷并兴,东郊不开,作《费誓》。”传云:“徐戎、淮戎并起为寇于鲁,故东郊不开。费,鲁东郊之地名。”伯禽,周公之子,文王之孙,受封于鲁,为鲁国第一代国君。《费誓》,《尚书》中的一篇,记伯禽率师伐徐时在费地所作的誓师之辞。西周初年,武王崩,成王年少,周公摄政,东夷诸国联合商纣王之子武庚和周武王之弟管叔、蔡叔、霍叔反对周公。周公等在杀武庚、黜三叔后,集中力量与东夷各国进行了一次长达三年的大规模的战争。战争之始,徐、淮强盛,周公之子伯禽受封的鲁国国都曲阜东部交通受阻。于是,鲁侯伯禽率鲁兵由曲阜经平邑北部向东讨伐,在费地作征伐誓师之辞。这个“费”在今费县西北12.5公里处的上冶镇毕城村,西边与今平邑县资邱乡为近邻。这场战争最后以鲁国大获全胜而告终,鲁国由此占有徐、淮等东夷大片疆土,使鲁国成为北到泰山,南有凫山、峄山,东包括蒙山直到大海的泱泱大国。  《诗经·鲁颂·閟宫》“泰山岩岩,鲁邦所瞻;奄有龟蒙,遂荒大东;至于海邦,淮夷来同……”歌颂的正是此事。其诗中的“龟蒙”即指蒙山。此后经春秋到战国初,今平邑县均属鲁国所有,其中西周以后的颛臾国,系被周王重新分封的,为鲁国附庸。
《孟子·尽心上》载:“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东山即蒙山,亦称东蒙、龟蒙、云蒙。孟子感叹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一方面说明蒙山、泰山之高大雄伟,另一方面证明早在孔子时代蒙山、泰山就已同时成为东方著名的游览胜地。现平邑境内蒙山主峰龟蒙顶上立有孔子小鲁石碑,景区内还有孔子攀登过的大通岩、孔子休憩之处圣憩石、孔子伫立东看海上日出的望海楼等景点,山下有孔子登山途遇老莱子(老莱子,春秋楚国人,避乱世隐居蒙山,蓬蒿为室,枝木为床,耕于蒙山之阳。为孝奉双亲,行年七十作婴儿戏。身著五色斑斓之衣。尝取水上堂,诈趺仆,卧地学小儿啼。弄雏于亲侧,愿双亲欢喜。所居之处现名孝义村)打柴之处的遇圣桥、孔子登山时住过的子宿村、小鲁庄村。
《论语·阳货》载:“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这段话的意思是:孔子的高徒言偃(字子游)做武城邑宰时,按老师孔子平时所讲,用儒家的礼乐教化邑人,所以孔子到武城后到处都能听到弦歌之声。在当时孔子认为“礼崩乐坏”的时代,世人多不懂礼乐,孔子骤然闻听弦歌之声,心花怒放,欣喜若狂,故用反语相戏,说杀鸡焉用宰牛之刀?意思是你言偃管辖的不过是一个武城小邑,何必行此礼乐大道!子游听后当时对孔子的玩笑话没有理解,正色相答说:我过去常听老师您说,君子、小人都必须学习礼教,注重行礼作乐,这样君子学了才更能爱人,小人学了才能更加安顺。不管君子、小人,职位高低,都必须学习礼乐,这对人类的文明开化很有好处。所以,武城虽小,我在这里做官,就必须教之以礼乐,这难道还有错吗?孔子最后实言相告子游及随其一同前往武城的其他弟子,说:你们听着,子游的话是对的,我刚才不过是开开玩笑罢了。现在“弦歌之声”、“莞尔一笑”、“割鸡焉用牛刀”已成为常常被人辗转引用的成语典故,丰富了我国的汉语词汇。
境内春秋时期文化发达,涌现过子路、曾点、曾参、原宪、澹台灭明五名孔子著名弟子,其中曾参对传播孔子儒家思想贡献最大,后世尊其为宗圣,列各地孔庙中的四配之一,配享孔子。其他四位,子路被尊为十哲之一,曾点、原宪、澹台灭明被尊为先贤,均得从祀孔子。子路是孔子弟子中所任官职最多、任职时间最长的一个,曾先后担任季氏宰、卫大夫孔悝之邑宰、蒲大夫、蒲令、蒲宰等。孔子另外两个弟子高柴、子游曾先后在今平邑县境内任武城宰,另一弟子司马牛死后葬于境内邱舆,春秋邱舆城在今丰阳镇南埠庄。境内上述孔子有关弟子的史迹很多,限于篇幅,不再详述。
平邑,春秋时期为季平子的封邑。季平子,又名季孙如意,鲁国上卿,公元前534年继承卿位。此前鲁国公室早已破落,开始由季孙氏(亦称季氏)、孟孙氏、叔孙氏“三桓”轮流执政。后季氏专权,至季平子时,季氏擅专鲁国之政已有三世,时间已达数十年之久。其财产多于公室,拥有私属甲士7000多人,握有生杀予夺大权。季平子死后,其子季桓子、孙季康子又相继执掌国政。《论语·季氏》载:季康子时季氏将伐颛臾,季氏的家臣冉有、子路为此事告诉他们的老师孔子,孔子反对讨伐,说:“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最终伐没伐颛臾,史籍中没明确记载,后人多以“孔子深责之,季氏乃止”或“事而不克”解释。笔者以为,从当时季氏一心想吞并颛臾的实际情况看,一是孔子深责,季氏不可能乃止;二是以双方力量对比众寡悬殊来分析,季氏不会事而不克,即使一次不克,肯定还会再次讨伐,直至获得最后胜利。另外从季康子后到整个战国末,所有史料未再见提及颛臾,应该说这不是偶然,它从另一个侧面说明颛臾国在春秋末已被季氏吞并。颛臾国被吞并后未见设邑,可能季氏将其并入费邑或平邑。今平邑县城东北五里处之数千人口大村颛臾村,传其为颛臾国被吞并后迁民至此。
蒙山大洼景区龙王河左岸有一自然村叫鬼谷子村,传说为纵横家鬼谷子的出生地。景区内与鬼谷子有关的景点还有鬼谷子洞、鬼谷子峪、鬼谷子讲堂、智慧府等。鬼谷子为战国时人,其姓名传说不一,有的讲姓王名俐,《东周列国志》称其姓王名禅。其隐居鬼谷,因以为号,长于修身养性和兵家纵横捭阖之术,是一位著名的谋略家、兵家、辩士。著有兵法《鬼谷子》一书,苏秦、张仪、孙膑、庞涓都是其蒙山授徒时的高足。后苏秦、张仪合纵连横为战国时各国君主所器重。庞涓心术不正,自知无法超过孙膑,提前下山任魏国将领。而孙膑虚心好学,潜心钻研,最终学有所成,助齐败魏。马陵之战,魏太子申被俘,庞涓被擒自杀。鬼谷子本人著有兵书,其弟子孙膑也著有兵书。《孙膑兵法》,  《汉书·艺文志》中记有篇目,但原书早已失传,若干年来“历史上是否真有孙膑其人”和“孙武与孙膑是两个人还是一个人”的争议很大。1972年临沂银雀山汉墓中《孙武兵法》、《孙膑兵法》同时出土,解决了上千年的争议,也说明鬼谷子弟子孙膑确曾著有兵书《孙膑兵法》。
浅论蒙山即为先秦王侯所封禅的泰山
李玉亭  李伟
多年来,作为五岳之尊的泰山一直被人们视为天下人文名山,特别是经秦始皇封禅之后,人们一直认为先秦帝王所封禅的“泰山”也是今泰安境内的泰山。笔者经考证研究后认为:古文“泰”、“太”与“大”互通,古人所谓的封禅“泰山”实为封禅“大山”,与今之泰山有异,而先秦王侯所封禅的“泰山”,实为今临沂境内的蒙山。现试从以下五点论之,以求教于方家。
蒙山或称东山、东蒙。即为《诗经·东山》中:“我徂东山,滔滔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之东山,位于平邑、费县、蒙阴、沂南四县交界,东西绵延1 4 0余里,自西向东依次为龟蒙、云蒙、东蒙三主峰。龟蒙峰俗称龟蒙顶,因峰顶形似卧龟而得名。位于平邑县城东北2 0公里处,海拔1156米,势冠群峰。山之南麓有万寿宫,即古之祀蒙祠。由祠至龟蒙顶有迎仙桥、桃花峪、黑风口、十八盘、舍身崖、大风门、快活岭、南天门、朝天宫等名胜古迹。云蒙峰清代称玉柱峰,俗称挂心橛子。峰下有鬼谷子峪、鬼谷子洞、鬼谷子村。相传战国鬼谷子曾隐居于此,向孙膑、庞涓、苏秦和张仪传授兵法与纵横之术。
蒙山是历史名山,也是中华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春秋时孔子曾多次登临蒙顶,深有“登东山而小鲁”的亲切感受。故蒙山前有“子宿”村,村中原有“子宿碑”,群众口传至今。以二十四孝著称的楚人老莱子曾耕于蒙山。东汉的蔡邕、唐代的范十都曾隐居蒙山。唐代诗人李白、杜甫曾同游蒙山,宋代苏轼和其后不少文人墨客、封建帝王也曾前来游历,并留有不朽的诗篇和人文遗迹。
首先,蒙山周围的古地名和历史人文遗迹,证明蒙山即为远古帝王封禅的名山。蒙山周围古人类活动的遗迹众多。1987年文物普查,笔者同鲁中南考古工作站的王原平、魏有礼等同志在蒙山周围实地调查,仅在蒙山之阳的平邑县境内就发现大汶口文化遗址2 0多处。在平邑与泗水县交界处不仅有大汶口文化遗址,还有“历山”地名。其北有一凹地古为湖泊,当地人称“漏泽湖”,相传在清代山东督粮道孙星衍的碑中为“雷泽”。蒙山之阳的浚河蜿蜒洄曲,据王树明先生考证就是舜河。浚河东流,在平邑县的铜石镇从北诸冯与南诸冯村穿过,经诸冯铺东下。《孟子·离娄下》载:“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  舜部族原发迹于今山东境内泰沂山系南侧以东,即今诸城、莒县一带,负有黄海诸地;其后,此族曾沿泰沂山系南侧渐次西徙。诸冯、负夏、鸣条,皆古地名。蒙山之阳多“诸冯”之名,尚有“历山”、“雷泽”之谓,这些名称无疑证明舜西迁的历迹在蒙山南侧。
王树明先生在《东岳泰山新诠》中说:“殷周以来封禅泰山的习惯,是我国原始社会时期崇拜山神,对其进行祈祷,祭祀习俗的流传、演变与升华。”  蒙山为山东境内第二高峰,因其雄伟险峻,气势不凡,自然引古名人驻足仰望。帝舜一族,或可径直说为商代的远祖,既然发迹於山东泰沂山系南侧的蒙山之阳,在其历迹之地封祀大山应在情理之中。至周成王封伏羲后裔,在蒙山之阳建颛臾国,专司主祭蒙山。故《论语·季氏》曰:“‘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舆?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颛臾故墟,在平邑县柏林镇蒙山脚下,有古蒙祠,今称万寿宫,其南有祭蒙台(人工土台)是当年颛臾祭祀蒙山的地方。颛臾之名渊源流长延至今日,由祠至龟蒙顶有迎仙桥、桃花峪、黑风口、十八盘、舍身崖、大风门、快活岭、南天门、朝天宫等名胜古迹。众多人文古迹遗存,说明远古时期蒙山周围即为中华民族文明的发祥地,封禅大山的典礼发生在这里是完全合乎情理的。
第二,众多的祭台遗留,说明先秦诸候随祭的泰山就是蒙山。在文物普查中,我们发现蒙山周围有很多叫台的地名和土台遗迹。如武台、东近台、西近台、擂鼓台、祭蒙台、台子沟、炮台等。还有似台的名称如黄崖、轿顶子等。其中祭蒙台、台子沟、炮台、黄崖、轿顶子附近都有春秋遗址。《论衡·书虚篇》曰:“百王太平,升封泰山,泰山之上,封可见者七十有二,纷沦湮灭者,不可胜数。”《礼记·祭法》曰:“瘗埋泰折,祭地也。”又《论衡·祭意》曰:“瘗埋於大折,祭地也。”古文“大”和“泰”互通,所谓“泰折”,就是人工以土筑就的坛台,也可径直称祭坛或祭台。蒙山周围诸多土台遗址应是“百王”升封“太山”的祭坛或祭台遗留,此类遗留在泰山周围却少有发现。诸多人工建筑的祭台在蒙山周围遗存,无疑是古代封禅蒙山的明证。
第三,考证古文献记载的封禅及地名,古人封禅之山应是蒙山。《史记 . 封禅书》记载,春秋初年齐桓公有称霸诸侯之名,欲行封禅,问管仲自古以来封禅泰山的故事,管仲对曰:“古者封泰山禅梁父者七十二家,而夷吾所记者十有二焉,昔无怀氏封泰山,禅云云;伏羲封泰山,禅云云;神农封泰山,禅云云;炎帝封泰山,禅云云;黄帝封泰山,禅亭亭;颛顼封泰山,禅云云;帝喾封泰山,禅云云;尧封泰山,禅云云;舜封泰山,禅云云;禹封泰山,禅会稽;汤封泰山,禅云云;周成王封泰山,禅社首,皆受命然后得封禅。”由上可知,管子所述1 2家封禅泰山的帝王,除黄帝、禹、周成王外,其余皆“禅云云”。有关云云的地望,据《汉书·郊祀记》:“昔无怀氏封泰山,禅云云。”其注郑氏曰:“无怀氏。古之王者。在伏羲前。”服虔曰:“云云,山在梁父东,山名也。”晋灼曰:“云云山,在蒙阴县故城东北,下有云云亭。”笔者通过蒙阴县地名办了解到,云云山就是蒙阴县旧寨镇西北的“司马寨”,为一座低山,其下有春秋遗址,明朝建过书堂,村名书堂延续至今。《史记·封禅书》。正义:“(封)此泰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天,报天之功,故曰封。”又曰:“(禅)此泰山下小山上除地,报地之功,故曰:禅。言禅者,神之也。”据此可知,“封”为在大山上祭天,“禅”则为在大山之下的小山上祭地。既然管子所记12家封泰山时禅在云云,而云云又在蒙山之阴的蒙阴县境,这便证明先秦帝王所封泰山就是蒙山。
第四,从出土文物来看,先秦帝王所封禅的泰山应为蒙山。1965年,费县群众建水库动土,在今田庄乡黄崖村和南张庄乡台子沟村的土台中皆挖出青铜器。黄崖村有黄土台地,因黄土台被水冲成土崖故村名为“黄崖”。黄崖村出土青铜器有鼎、盘、匝,显然为祭祀所用的礼器,这批铜器为笔者在费县工作时征集到县文管所。由于器物锈蚀较重,当时未发现铭文,后来山东大学任相宏先生来费县考查,经其除锈后细心研究,才发现鼎为带有铭文的鄫国之器。考鄫国为春秋故国,地望在今苍山县境,离蒙山不过百里之遥,此组铜器当为鄫子祭祀蒙山后依礼埋在祭台下的礼器。台子沟村同样以有土台而得名,台子沟村出土铜鼎两件。其一直耳,耳外侧饰虎纹,盆形腹上饰变形夔纹,腹深11厘米,蹄足,通高2 2厘米,无铭文。其二,绳索形双直耳,盆形腹上饰变形蝉纹一周,口径2 2厘米,腹深l O厘米,通高2 1.5厘米。铭文:“余子汆之鼎百岁用之。”此两器亦为笔者征集,现存费县文管所。关于铭文的释读,王树明先生认为  “余”、“徐”二字可通,余子即徐子,再从其器形和纹饰特征分析,此两器亦属春秋初年之物。《春秋会要·世系·诸小国》载:“徐,赢性,子爵,伯益后。庄二十年见。昭三十年灭於吴。徐子章禹奔楚,楚城夷以处之,仍为楚所灭。”《路史》云:“伯益佐禹有功,封其子若木于徐,后以为氏,周初以今江苏泗洪一带为中心建立徐国”。《公羊传》云:“天子有事于太山,诸候皆从。”可知天子在封禅泰山时,诸候便跟着一起陪祭。徐子鼎在费县蒙山前的台子沟出土,其地点距今江苏泗洪一带的徐国都城有数百里,徐国之器在这里出土,当是徐子来蒙山“祭祀”的礼器。笔者实地调查,发现台子沟以北为蒙山东段诸山,其中一峰叫玉皇顶,高耸入云,气势宏伟。南坡有大门山,小门山,点灯山诸峰,山峪间有宽厚各数米的黄土台地,当地人称炮台,或曰点将台。该台与玉皇顶相望,台之东近河处有可见灰坑和陶片的周代遗址。以上两组青铜礼器的出土发现,为确定春秋初期封禅泰山的地望提供了无可辨驳实物资料,因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五,从蒙山之阳古地名的演变来看,先秦诸王所封禅的泰山应为蒙山。《左传·隐公八年》载:“郑伯请释泰山之祀,而祀周公。以泰山之祊易许田,三月郑伯使宛来归祊,不祀太山也。”《公羊传》也载:“三月,郑伯使宛来归邴,宛者何?郑之徵者也。邴者何?郑汤沐之邑也。天子有事于泰山,诸侯皆从泰山之下,诸侯皆有汤沐之邑焉。”《谷梁传》曰:“三月,郑伯使宛来归邴。……邴者,郑伯所受命于天子,而祭祀太山之邑也。”注曰:“诸侯有大功盛德于王室者,京师有相宿之邑,泰山有汤沐之邑,所以供祭祀也。鲁,周公后;郑,宣王母弟。若此有赐邑,其余则否。”由上数引可知,鲁国君由于是周公的后代,为其方便祭祀祖先,周公便在郑伯所在地的河南许昌之南,赐给鲁公“许田”作为鲁国祭祀周王祖庙的相宿之邑。而郑伯作为周宣王的舅舅,为了他祭祀蒙山的方便,周王便把蒙山脚下鲁地的“祊”赐给他作为祭祀蒙山的汤沐之邑。随着社会的发展,天下呈现出“礼崩乐坏”的局面,周王室的势力日益衰落,威望不断下降,天子封禅蒙山、诸候随祭的典礼活动逐渐废驰,“郑”和“鲁”原有的祭祀之邑便失去了作用。于是郑伯便请求周王允许自己不再祭泰山,而将祭祀礼仪改为专祭周王室,并提出拿自己的“祊”换取鲁国的“许田”,以求两便。于是《左传·桓公元年》载:“三月公会郑伯于垂,郑伯以璧假许田。”“夏四月丁未,公及郑伯盟于赵。”这样,经过一番讨价还价和第三者斡旋,郑国又用玉璧找补了差价,终于双方签字画押完成交易,并进而加深了关系,结成联盟。关于“祊”,《春秋左传注·隐公八年》杨伯峻注九:“祊”,《公羊》、《谷梁》及《汉书五行志》引具作“邴”。方与丙,古音同属邦母,阳韵。故从方之“祊”与从丙之“邴”,可得通假。关于祊的地望,《左传·隐公八年》:“三月使宛来归祊。”注曰:“祊,郑祀泰山之邑。在琅琊费县东南。”此为晋人杜预所释。此处的“琅琊费县”是指在今县治西北2 5里的鄪城,隋朝迁鄪于今址。杨伯峻认为:“祊,郑祀泰山之邑,在今山东费县东约三十七里处。”由此可知“祊”应是今费县探沂镇东北的许由城,此城北之河现仍名祊河,当以此城为名。许由古城残垣南北长约300多米,东西长约400米,东北角城墙残高7米,城内有东周陶片等遗物,1982年曾出土楚国陈爰金币。关于许由,黄甫谧《高士传》云:“许由字武仲。尧闻致天下而让焉,乃退而遁于中岳颍水之阳,箕山之下隐。尧又召为九州长,由不欲闻之,洗耳于颍水滨。……许由殁,葬此山,亦名许由山。”  箕山在洛州阳城县南1 3里,中岳、颍水皆在今河南省,因此许由活动的地望应在河南一带。
费县探沂许由城之名,应是由许田城讹传而来。从前述可知,许田城本为鲁国在郑地的城邑,但为何又取代“祊”成为鲁境的城名呢?对此,《费邑古迹考·许田城》中载:“城址在县治东四十五里,治水之南(治水和祊水汇流,此治水即祊水)通志郑以祊易许田而仍以许田名城所未祥也,土人讹为许由城,按许由之称因箕山而讹,县东南其山亦名旗山,今以为箕山,至许田本鲁邑,易祊后仍以旧邑名之颇为近理……。”2006年春,笔者曾同张志立等人到许由城调查,7 3岁的刘炳杰老人说他父亲是老中医,曾说过此城原名许田城。并说早年村中有古碑,碑上有“许田”二字,但“田”字残破出了头,又因城西南有山名旗山,大概以“旗山”附会为许由生活地的“箕山”,进而将“许田”城附会为“许由”城。由此可知,今费县探沂许由城名本为许田城之讹,而许田城即为原郑国的汤沐之邑“祊”。郑伯由河南来祭泰山,其汤沐之邑不设在泰安境内的泰山之下,却设在蒙山之阳的费县,便可足以证明蒙山就是周天子所封祀的泰山。
综上所述,由考古调查、文献记载和出土文物各方面可证,先秦帝王封禅的所谓泰山就是蒙山。至于古人以五岳配五方而以鲁泰山为尊,恐怕是秦统一后整齐六国祭祀的结果(见《文物·2000年第二期》李零《出山与出赛》)。《史记·秦始皇本纪》:“二十八年,始皇东行郡县,上邹峄山立石与鲁诸儒生议,刻石颂秦德,议封禅望祭山川之事……。”始皇帝与鲁诸儒议望祭山川,鲁儒不会不谈颛臾昔先王为东蒙主之事,但“始皇为人天性刚戾自用”,“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於上”,乃遂上泰山。秦始皇整齐六国祭祀以改前人所封,把在蒙山祭祀泰山的封禅典礼活动搬到了今山东泰安境内的泰山,故史称自秦始皇以来始封禅泰山。
平邑“三大”产业集群初具规模
平邑县是国家命名的“中国金银花之乡”、“中国花岗石之乡”、“中国石材之乡”;地方镇被命名为“中国罐头第一镇”。
近年来,平邑县依托当地丰富的资源,以经济开发区、国际石材城、国际罐头城、石膏工业带“一区两城一带”为载体,以产业结构调整和科技创新为动力,大力实施大企业集团和产业集群培植战略,着力推进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经济优势转变,石膏、石材、罐头等产业链条不断拉长,产品档次不断提高,产业规模不断壮大,目前已成长为规模较大的三大产业集群。石膏产业,全县石膏储量达27亿吨,拥有石膏开采及加工企业80家,主要产品有石膏石、石膏粉、纸面石膏板,从业人员2.5万人,年创产值30亿元。石材产业,全县花岗石储量23亿立方米,拥有“将军红”、“孔雀绿”、“银钻麻”、“平邑黑”、“蒙山花”等六大系列二十多个品种。有较大规模的花岗石矿山73处,年开采及引进荒料20万立方米,工商注册石材经营加工企业256家,石材经营户达600余家,年加工销售板材2300万平方米,产品远销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石材加工经营人员达5万多人,年创产值40亿元。果品罐头产业,现有果品罐头加工企业100个,罐头产品有10大系列、300多个品种,年产各类罐头80万吨,从业人员6万人,年创产值60亿元。三大产业集群总产值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40%多,实现税收占地方财政总收入的30%左右。(县政府办公室供稿)
仲 由
仲由(前542一前480年),字子路,又字季路,春秋末期鲁国“卞之野人”(据裴骃《史记》集解引徐广《尸子》说),即今山东平邑县仲村镇人。孔子弟子。仲由原为鄙野粗人,好勇力,为人刚直。常头戴雄鸡冠,身佩牡猪形的饰物。曾陵暴过孔子。孔子设礼略加诱导,他即倾心顺服,请求作为孔子的弟子。从此跟随孔子周游列国,作孔子的侍卫,人们再也不敢侮慢孔子。孔子说:“吾自得由,恶言不闻于耳。”仲由性格直爽,勇敢果断,孔子有一次感叹说:“我的主张如果不能得到实行,就乘桴浮于海,跟从我的人大概只有仲由吧!”子路听后很高兴。孔子接着又说:“你好勇超过我,这就没有什么可取了!”(《论语·公冶长》)
仲由勇于实践,《论语·公冶长》云:“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意思是说他在学到道理以后,就立即去做,当事情还未做或没有做好,恐怕再听到其他的事情,以免力所不及。孔子对仲由有很高评价,认为他可备大臣之数,“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孔子曾对季康子说,仲由可以“从政”,“于从政乎何有”!(《论语·雍也》),他长于处理政事。鲁定公十二年(前498年),孔子为鲁国大司寇,以仲由为季孙氏的宰(家臣),将堕(即毁坏)三都。当时三都宰各自控制所据之都,进行对抗,仲由说服叔孙氏和季孙氏两家遵以堕三都的决定。叔孙氏堕郈。季孙氏虽因公山不狃、叔孙辄叛乱受阻,最后终于堕费。在任卫国蒲邑宰时,他以孔子“恭以敬,可以执勇;宽以正,可以比众;恭以静,可以执上”为准则,作官三年,有很多政绩,受到孔子夸奖。
后来,仲由任卫国大夫孔悝邑宰。早在鲁定公十四年(前496年),卫国灵公的长子蒯聩,因卫灵公的夫人南子与情夫相会,准备谋杀南子,因事未成而逃到国外。鲁哀公三年(前492年)卫灵公死,蒯聩之子辄继位,是为卫出公。此后诸侯几次欲送蒯聩回卫国为君都未成功。当时孔子的弟子多在卫国作官,卫出公欲召请孔子参政,以增强自己的力量。仲由问孔子对卫国的政事应该先从何处着手,孔子回答要先“正名”,即不同意卫出公代父做国君。仲由反对孔子的意见,说孔子迂阔,不通事理。(《论语·子路》)鲁哀公十五年(前480年),卫出公之父蒯聩潜回卫国,胁迫孔悝驱逐卫出公,自立为君,即卫庄公。当时仲由因事在外,闻讯后奔回都城,遇见孔子弟子卫国大夫高柴,高柴劝他不要进城,以免受到祸害。仲由说:“食其禄,不应逃避其难。”寻机入城后,要蒯聩交出孔悝。蒯聩派武士抵抗,仲由受伤,冠缨被击断。他说:“君子死,冠不免。”结缨而死。其墓在河南濮阳市北郊,碑碣上书:“仲夫子由之墓。”
仲由少时至孝,史书记有“子路背米孝双亲”的故事。被郭居敬列为《二十四孝》之一。
曾 参
曾参(前505一前436年),字子舆,春秋末期鲁国南武城(今山东平邑县魏庄乡南武城村)人。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著名弟子、儒家思想的重要传人。明朝嘉靖九年(1530年),曾参被朝廷尊为“宗圣”。
曾参性情沉静,表面木讷、迟钝,但却谦虚好学,“孔子以为能通孝道,故授之业”。(《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曾参以孝著称于世。他认为最大的孝顺是尊敬父母,其次是不使父母受到凌辱。他不仅“谨身节用以养父母”,而且达到“义不离家一夕宿于外”(《战国策·燕策》)的程度。西汉刘向《说苑·立节》记载:有一次“曾参耘瓜,误斩其根”,其父一怒之下用棍子把他打得昏倒在地。曾参苏醒后,马上去问候父亲是否因怒打自己而受累伤身。继而操琴唱歌,表示自己并未因挨打而伤害身体。为照料父母生活,他拒绝齐国国君请他去做官的要求。他主张慎重地办理父母的丧事,虔诚的追念祖先,认为父母在世时,应精心照料,人死后,不必厚葬和举行隆重的祭祀。他的孝行,被郭居敬列入《二十四孝》之一。
曾参道德高尚,诚实讲信用。《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记载:有一次其妻要到集市上买东西,孩子哭着要去,她哄孩子说“如果你不去,我回来杀猪给你吃。”子方罢。曾妻回来后,曾子果然要杀猪,其妻大惊说:“我说的话不过是为了哄哄孩子,你何必当真呢?”曾子说:“孩子学父母言行,我们哄骗孩子,是在教孩子学骗人,这怎么能行呢?”于是把猪杀了。鲁国国君哀公听说曾子德行后,派使臣送给他一座城池以作食邑,曾参婉言谢绝。使臣说:“这是国君主动愿意馈赠于你,你为何不接受呢?”曾参说:“接受别人馈赠的人,就会害怕得罪馈赠者,而送给别人东西的人,往往会对接受者显露骄色,尽管国君送我东西又不显露骄色,但我收下东西后能不怕他吗?”(《说苑·立节》实际上曾参家中很贫穷,经常“三日不举火,十年不制衣,正冠而缨绝,捉衿而见肘”,但却“声满天地,若出金石”。
曾参师从孔子后,孔子认为曾参能够忠实地继承自己的思想,将“中庸”和“为孝”的道理传授给他,曾参得到了孔子思想的要旨,孔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论语·里仁》)后来曾参传业于孔子之孙子思,子思又传业于孟子,形成著名的“思孟学派”。
曾子的很多修身名言至今广为流传,如“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即每天从三个方面检查自己:帮助别人尽心了没有?和朋友交往是否都守信用了?老师传授的知识温习好了没有?如果发现存在不足之处,便马上加以改正。他的著作有《曾子》、《大学》、《孝经》。《汉书·艺文志》著录《曾子》18篇,已佚。西汉人戴德著《大戴礼记》中有《曾子》10篇。
左宝贵
左宝贵(1837—1894年),字冠廷,回族。清朝爱国将领。其先祖于清乾隆年间(1736一1795年)由山东齐河县迁到费县地方镇(今属平邑县)。因父母早年去世,左宝贵兄弟三人孤苦无依,只有流落街头,饱尝人间的辛酸苦楚。坎坷的生活磨炼他英武刚毅的性格,后来,他毅然带领弟弟左宝贤、左宝清背井离乡,闯荡江湖。
19岁时,为生活所迫,他参加了清军。此后,参加了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军和捻军的战争,历任守备、千总、都司、游击、参将等职。
左宝贵治军严明,重视人才,功不吝赏,罚不私刑,并十分关怀部属,在军中与士兵同甘共苦,因此,部属都拥戴他。北洋大臣李鸿章认为左宝贵是个难得的将才,以“勤明忠实,骁勇耐劳,晓畅兵事,谋勇兼优”评语上奏,朝廷下诏左宝贵为提督。光绪十五年(1889年),补授广东高州总兵,仍留奉天统领练军。后又以功赏穿黄马褂,加头品顶戴,并赏戴双眼花翎。
同治十三年(1874年)到光绪二十年(1894年),左宝贵一直驻奉天(今辽宁沈阳市)。他在奉天扶弱济贫,热心为老百姓解除苦难,并关心地方公益事业,在防区设立了栖流所、育婴堂、中痘局、同善堂等慈善机构。县治四周的道路、桥梁,多为他捐款修筑。每遇洪水灾害,就督军抢救,赈济灾民。为发展地方文化教育事业、恢复和发展及安定民众生活,做出许多贡献。
光绪二十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侵略朝鲜和中国的战争,左宝贵奉命于六月二十三日率部赴平壤。行军途中,他获悉日本海军袭击了中国运兵船舰,日本陆军已在朝鲜展开全面攻势,于是下令将设在九连城的全部粮饷解往平壤,以便在当地购买粮食供应军需,并派人回奉天取冬衣,做好长期战斗准备。但待他赶到平壤时,日军已大举增兵,并以优势兵力展开进攻。被朝廷任命为平壤各军总统的直隶总督叶志超,拟弃城北走,左宝贵怒不可遏,虽对叶志超进行斥责,终未能说服叶志超改变消极的防御方针。八月十五日(公历9月14日),日军17000余人合围平壤,第二天发起总攻。左宝贵率奉军三营1500余人亲守平壤城北玄武门。十六日清晨,日军分兵两路猛攻牡丹台,在重炮轰击下,牡丹台失守。在激战中,他中弹负伤,仍指挥战斗。不幸又被炮弹击中左胸,壮烈牺牲。
左宝贵血战平壤,威武不屈的英雄行为,连日本侵略者也为之感叹,说这是:“三千年来赫然磅礴于东洋的固有武士精神。”在国内,左宝贵生前所住的地方,人民纷纷为他建造专祠,寄托哀思。清政府也在其家乡修建陵墓,并令国史馆立传,留名青史。追赠其为太子少保,谥曰“忠壮”。
蒙山称名探源
王鸿烈
蒙山,又名东山、东蒙,主峰龟蒙顶座落在平邑县境内。蒙山在古代曾是一座宗教文化名山,有“岱宗之亚”的称号,近代又因是沂蒙山区革命老根据地而闻名遐迩。但它为什么以“蒙”称名,古籍没有记载,也未见今人论述,作者不揣翦陋,略陈管见。
大凡山川的得名,多由来于本身的主要特征,如东岳泰山,古时作“大山”,“大”字读“太”音,即大山的意思;西岳华山,因其形似莲花,华与花通;东北的长白山,因石色多白;新疆的火焰山,因石为红色;黄河因其水浊色黄;长江因其源远流长等等。也有因历史人物或物产得名的。或象形,或状体,或表色,或传史,莫不名实相符。那么蒙山的“蒙”字,其确切的涵义是什么呢?这在我国古典名著称为群经之首的《易经》中可以找到答案。《易经》六十四卦中第四卦是“蒙卦”,其卦体符号是艮上坎下,艮代表山,坎代表水,艮上坎下的卦象,即象征山下有水;另外,坎又象征凶险,艮又代表停止,因此,解释蒙卦卦象和卦义的彖辞说:“山下有险,险而止,蒙。”“山下出泉,蒙。”对此,三国魏王弼注解说:“退则困险,进则阂(阻隔之意)山,不知所适,蒙之义也。”又说:“山下出泉,未知所适,蒙之象也。”我们再看看蒙山的形势,它绵亘于鲁中南大地,跨平邑、蒙阴、费县、沂南等县,层峦叠嶂,云雾弥漫,给人以深邃莫测、晦冥难辨之感;千峰耸峙,万壑争流,常陷人于山重水复、进退无路之境地。蒙山的形势,不正是蒙卦卦象的标本吗?反过来,蒙卦卦义也正是蒙山形势的写照。再者,上古时期的蒙山,被洪水包围着(《尚书·夏书》:“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当比以后的蒙山险恶得多。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蒙山的“蒙”字有山水相连,形峻势险,深邃莫测,使人迷茫之义,简言之,蒙山即险峻莫测之山。
大家知道,八卦符号“是先人对天地万物的一种抽象,是先人们关于自然界中各种认识对象其中包括事物发生发展规律的概括抽象”。(周山《易经新论》1992年辽宁出版社)八卦符号的抽象过程,战国时期的学者有此描述:“古者包牺(伏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八卦后来重叠推演成六十四卦,其表现内容更为丰富多彩。六十四卦卦名的产生也是先人望形生义,寓意于形,取诸自然的结果。由此推知,蒙卦或因蒙山而得名,蒙山则因蒙卦而名义得彰。
蒙山与蒙卦的关系,前人已经有所论及。光绪《费县志》载,金承安五年(公元1200年),在蒙山著名的道教活动中心玉虚观(今万寿宫)石碑碑文《蒙山祈雨记》中,引道书《灵宝经》、《岳渎洞天图》描述蒙山形势说:“东蒙,靖庐福地,东浮云气口接于蓬莱,西根连于三宫空洞之天,南隶衡岳为佐命,北重艮坎为蒙卦,中有靖庐仙宫,神仙僚佐万众,主校罪福生死之籍……”。这里谈到“北重艮坎为蒙卦”,按文王后天八卦图。坎代表北方,艮代表东北方,如果登上龟蒙顶,放眼向北及东北方望去,陵谷千重,一望无际,正是蒙卦卦象的实际反映。
其后,清乾隆皇帝在诗中也谈到蒙山与蒙卦的关系。乾隆多次下江南巡视途中,有六次驻跸于蒙山脚下,写了多首咏蒙山的诗,其中乾隆十六年(1751)写的《望蒙山雪色》:“崇峦积雪昔年同,圣祖巡踪景仰中。奄有海邦为鲁镇,果然山下出泉蒙。逢年民鲜饥寒色,敦俗户多淳朴风。百岁熙和九州晏,自维奚以继鸿功。”其中第四句,用“果然”二字肯定了蒙山真是像蒙卦彖辞说的那样“山下出泉蒙”。
蒙山见于最早的文字记载是《书经》和《诗经》,《书·禹贡》载“淮沂其乂,蒙羽其艺”,意思是说淮沂二水经过大禹的治理,蒙山和羽山地区已能种植作物了。但据考据家考证,《书经》内容多系后人伪托,《禹贡》一篇也是后人追述之作,成书时间不能肯定。《诗经·鲁颂·閟宫》有“奄有龟蒙,遂荒大东”的诗句。说明鲁国东境拥有龟蒙二山。据袁梅《诗经译注引言》,《诗》的创作年代基本在西周初叶至春秋中叶,《閟宫》一诗是歌颂鲁僖公(公元前659年~前627年)政绩的,其创作时间当在公元前七世纪或者更晚一些。由此知道,蒙山之名见于《诗经》迄今至少已有2600多年了。
东蒙一名,见于《论语·季氏》孔子和学生冉有的一段对话:“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论语·邢疏》:“蒙山在东,故曰东蒙”。蒙山在东的“东”字,当指鲁国国境的东部,鲁国境内只有一个蒙山,且颛臾城就在蒙山脚下,毫无疑义,孔子说的东蒙,就是《诗经》上说的“蒙”,在“蒙”字上加一“东”字,意在指明其方位,因此说“东蒙”不过是当时的俗称而已。
至于“东山”的称呼。见诸《孟子·尽心》“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的记载。孟子说的这个东山指的是哪个山呢?据《孟子·孙奭疏》载:“孟子言孔子登鲁国之东山而览者大,故小其鲁国,以鲁国莫大于东山也。”这里孙奭虽未明指“东山”即蒙山,但已圈定是鲁国之东山,非他国之东山,进而推之,鲁国东境有龟山和蒙山,但龟山高度面积与蒙山相比,犹如小巫见大巫,联系孔子说的“东蒙”可以断定孟子说的“东山”,即今临沂市境内之蒙山,“东山”只是蒙山当时的俗称而已。这犹如过去的城门,都有一个雅名。可是人们在交谈中,往往不呼其名,而以“东门”、“西门”称之,听者不会误解。现在蒙山西麓的人们,还经常以“东山”代称蒙山,此种情况恐怕是古今相通的。杨伯峻《孟子译注》(1960年中华书局版)注释:“东出――当即蒙山,在今山东蒙阴县南。”这是很有见地的。现在平邑县境内有传为孔子登东山途中住过宿的“子宿村”,纪念孔子与老莱子门徒相迂的“迂圣桥”,以及龟蒙顶上“孔子小鲁处”、“圣憩石”等遗迹,可谓事出有据,不为无因。
蒙山旧称有七十二峰,三十六洞,现在调查仅平邑县境内有名的山头就有1076座,他们的名号有的俗,有的雅;有的载入地方志书,有的仅流传于群众口碑。就其大者,俗分在东者称东蒙,中间者称云蒙,在西者称龟蒙。清《一统志》:“蒙山高峰数处,龟蒙,云蒙,东蒙,其实一山,未尝中断。”由此得知,俗分的“云蒙”、“东蒙”等,只是蒙山山脉某一山峰的称呼。
蒙山,古今名山,鲁南重镇,一区之地望,循名责实,确有必要,仅述浅见,以就教于方家。
孔子登东山考
◎ 徐 斌
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章上》)关于孔子曾经登过东山一事,古今无疑义;然而对他所登东山是何山,却有不同见解。目前的说法大致有两种:一曰东山是东蒙,即蒙山;二曰东山是峄山。因为这两座山均在鲁国境内,登其“而小鲁”,从时空概念上讲,都合乎情理。但根据诸多历史文献、遗址、遗迹和口碑资料考证,笔者从其一,即孔子所登东山是平邑县境内的蒙山,而不是邹城市的峄山。主要理由如下:
一、历史典籍中的有关记载
蒙山,早在春秋时期,就名噪海内,著称华夏。《书经·禹贡》有“淮沂其乂,蒙羽其艺”的记载,说明在夏禹时,蒙山就已得到治理经营。《诗经·鲁颂·閟宫》的作者奚斯,在夸赞鲁国的国威时,说:“泰山岩岩,鲁邦所詹。奄有龟蒙,遂荒大东。”他把拥有泰山和龟蒙,当作鲁国的荣耀。《论语?季氏》孔子曰:“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对上述典籍记载,古今许多文化名人、注疏家都有注解。《十三经注疏·宋邢昺疏》:“昔者先王始封颛臾为附庸之,君使主祭蒙山。蒙山在东,故曰东蒙。”宋朱熹《四书集注》:“东山,盖鲁城东之高山”。此注虽然有些含混,但尚能说明其方位是在鲁城之东,而不是在鲁城之南,而鲁城东之高山,惟蒙山称最,余之不及。据此,可以推断东山就是蒙山。当代著名学者杨伯峻《孟子译注》:“东山,当即蒙山,在今山东省蒙阴县南”。杨先生此注确指蒙山,与“邢 疏”相合,不存疑义,一言九鼎,可以信服。
二、蒙山形胜和孔子登临的诸多遗址遗迹
蒙山,为泰山山脉的一个分支,形成于太古代。绵亘于平邑、蒙阴、费县、沂南等县境内,长百余公里,总面积1125平方公里。主峰龟蒙顶形似一只巨龟伏卧于云端天际,海拔1156米,素称“岱宗之亚”,为山东省第二高峰。古人形容它“其广数百里,其高八千寻。左青右兖,襟淄带渑,向淮之阳,背济之阴,首饮东坑之麓,尾入长河之津。其峰七十有二,其洞三十有六,内绝涯际,外峙嶙峋,控中华而跨江表,履海岳而戴星辰。……竦岫悬崖,殊态奇致,层峰叠峦,参差胶戾”。蒙山伟哉、险哉、奇哉!
蒙山,自古就是一座文化名山,曾吸引许多封建帝王对其讴歌礼拜,并藉以宣扬神威圣德。西周初期,周成王褒封太昊后裔风姓当颛臾王,令其主祀东蒙。迄今颛臾故城和主祭坛遗址犹存。清初文治武功盛极一时的两代帝王圣祖玄烨和高宗弘历,在南巡中都没有忘情于这座雄峙海表的名山。玄烨曾3次驻跸蒙阴古城,弘历则7次驻跸蒙山之麓的桃墟、兴龙庄、万松山行宫、荆埠营和注经台行宫。他们登高揽胜,踌躇满志,为其统治的“王土”之内有这座名山而感到自豪,留下咏怀蒙山的御诗多达32首。历代文人雅士登临蒙山者,更是数不清,除至圣先师孔子外,尚有老莱子、蔡邕、郑玄、李白、杜甫、萧颖士、丹邱、苏轼等。他们或揽胜,或隐居,或流寓,留下上百首诗词歌赋。相传,孔子登东山是沿泗水、卞桥、仲村一线,从东蒙古道攀援其巅的。主要遗址、遗迹有:“孔子小鲁碑”——在龟蒙顶之南的慈宁宫左侧,立于何时不可考,字迹依稀可辨,“文化大革命”初期被推倒。“望海楼”一一在龟蒙顶左侧偏东南2里许,为一独立秀起之峰,系孔子东眺大海之处,因以得名,现楼不存。“圣憩石”——在望海楼附近有一巨石,名曰:圣憩石,为孔子登山休息的地方。“大通岩”——在龟蒙顶东南“擂鼓台”至“白云岩”的孔道上,为一数丈长的石梁,孔子历险经此抵白云岩观赏云海。“遇圣桥”——在蒙山西南麓的贯庄附近,相传“老莱子逃世,耕于蒙山之阳,盖其徒出薪遇先圣,曾有‘视若营四海’之叹,又尝与子思子论事君。”是桥尚存,桥碑毁于“文化大革命”期间。此处还曾建有“至圣先师孔子燕居堂”和“遗像书院。”(清雍正、乾隆间易名“东山书院”)后历清咸丰年之乱,堂斋不存。“子宿”村——在蒙山西侧40里许,为孔子登东山夜宿之地,现有东西“子宿”二村,“子宿”碑记清晰可见。
三、孟子之言与蒙山形胜甚合
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十三经注疏》:“孔子登鲁国之东山而所览者大,故小其鲁国,以鲁国莫大于东山也;登泰山而能小其天下,亦所览者大,而天下亦莫大于泰山也”。杨伯峻先生《孟子译注》:“孔子上了东山,便觉得鲁国小了;上了泰山,便觉得天下也不大了”。以上疏、译,恰和蒙山形胜相印证。因为登其绝顶,遥望四方,琅琊在其东,徂徕居其西,大岘处其北,抱犊于其南,鲁国故土尽收眼底。因此当年,孔子登临时油然产生“登东山而小鲁”的意境,是合乎情理的。试想,峄山海拔仅有582米,登临其上能有这种视野开阔的亲切感受吗!如执一孔子所登东山就是峄山,能不涉牵强之嫌吗?
四、蒙山西侧居民多俗呼东山
蒙山西侧之柏林、保太、仲村、历山、卞桥一带,方圆百余里,为地势开阔的平原区。此方居民亘古以来,多将蒙山俗呼为“东山”,盖因在其西的缘故。笔者祖籍仲村,在青少年时代,每每约伴上蒙山打柴,尽言东山如何如何,迄今“东山”在脑海中的烙印还深于“蒙山”。这种以地理方位俗称山名的例子并不乏见,不足为奇。由此联想,当年孔孟先圣言东蒙为东山,亦可能系俗称。
另外,据《史记》和其他典籍记载,孔子的著名弟子曾点、曾参、仲由、澹台灭明、原宪均为鲁国人,其故里都在现平邑县境内。曾点、曾参、澹台灭明居武城;仲由为卞之野人,即仲村;原宪祖籍,当为原宪屯。这些处所,都在蒙山之西和西南,距之甚近,或许当年,孔子与其得意门生携手相游呢!有据可证者,《论语·阳货》:“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这就是说,孔子到了子游作县官的武城,听到了弹琴、吟诗的声音。孔子微微笑着,说道:“宰鸡,何必用宰牛的刀?”显然,孔子是到过武城的,不然,又怎能“闻弦歌之声”呢?迄今,武城有“弦歌峪”,亦可佐证。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孔子所登之东山,当为蒙山而不是峄山。诚然峄山自古也是座文化名山。历代帝王对其推崇备至,文人骚客更是纷至沓来,留下了众多古迹。不难想象,当年,孔子奔走列国,云游四方,对近在咫尺的峄山,很可能是捷足先登的,或者不止一次涉足于此呢!
笔者拙文立意不在于探讨孔子是否登过峄山,而在于辨定孟子所言孔子登之东山实指蒙山,而非峄山。至于孔子曾登过峄山则是另一码事,二者不能混为一谈。对此肯定与否,应当出言有据,不可游谈无根、牵强附会。
郑玄与郑城
孟 君
郑玄,字康成,东汉儒家学者,中国著名经学家之一。北海高密县(今山东高密市)双羊镇后店村人。生于顺帝永建二年(公元127年),卒于献帝建安五年(公元200年)。他一生不慕名利,不倚权势,潜修学问,遍注群经,融会贯通今古文经学,有“经神”之称。他是汉代最大的“通儒”,其经学成就及由其学术而形成的学派后世称之为“郑学”或“通学”。
山东高密正是因在此诞生了一位著名的经学家——郑玄而名声鹊起。《太平御览》卷一八零,引《郡国志》:“密州高密西有郑玄宅,亦曰郑城,玄后移葬于属阜,墓侧有稻田万顷。”无独有偶,在平邑县城南50里也有一个乡镇名叫郑城。正如郑樵在《通志》说:“康成故里近稻城,亦曰郑城,此亦云而者,以康成当居此得名,如高密之郑城也”。《后汉书》中杜预曰:“南城县,哀十四年,司马葬丘舆”,“县西北有舆城”。《平邑县志》有关于郑玄衣冠冢的记载:“郑玄衣冠冢,位于郑城镇康成庄,封土高3米,直径10米。南城山西南麓有‘康成石室’遗迹,迤北10公里有郑城,因郑玄曾居于此而得名。死后人们感其功德,葬衣冠冢于郑城北1.5公里处松林村东岭”。可见,平邑县的“郑城”地名的由来也与郑玄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现就平邑郑城与郑玄这一渊源关系作一考证,敬祈方家学者不吝赐教。
郑玄年少时,曾做过收税小吏。但他痛恨黑暗的官场生活,于是立志于学。他天性笃实,不尚虚荣,博涉经史,孜孜以求。《太平广记》卷215引《玄别传》记载:十一二岁的时候,他曾随母亲到外祖家做客,在座的十多位客人都衣着华美,个个夸夸其谈,显得很有派头。唯独郑玄默默地坐在一旁,似乎身份和才学都赶不上人家。其母见状,感到面上无光,便暗示他不要懦弱,要显露点才华,表现点阔绰。郑玄却不以为然,说这些庸俗的场面,“非我所志,不在所愿也”。
东汉末年,黄巾起义爆发。汉献帝初平二年(公元191年),黄巾军攻占青州。郑玄便离开高密,逃到徐州避乱。此时,徐州牧为陶谦。他听得郑玄到来,极为欢迎,以师友之礼相接待。郑玄把自己安顿在南城之山栖迟岩下的一所石屋里,夜以继日,孜孜不倦地研究儒家经典,注释《孝经》。南城又名南武城,现在的郑城当时就属于南城。它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化名城。《春秋·襄公十九年》:  “城武城”。《杜注》:“泰山南武城县”。《舆地志》:“南武城县,子游为宰者也。”战国时被齐国占有,西汉置南城县,《史记》称南武城,《后汉书》称“南城”。参照《古今地名对照表》可以得知,现在的郑城、魏庄等地都属于西汉所设置的南城县。
郑玄避于南城后,仍以办学堂,倡导教育为要任,带领广大农民兴修水利,深受当地人的尊敬与爱戴。有关郑玄避难于南城的史实,我们还可以从其他历史典籍中获悉。《经义考》云:“南城山西上可二里所,有石室焉,周回五丈,俗云是康成注《孝经》处”。郑玄在其所著的《孝经序》中说:“仆避难于南城,栖息于岩石之下,念昔先人余暇,述夫子之志而注孝经”。《中国古代地名大词典》中也有对南城山描述:“南城山在山东费县西南八十里,即曾子葬父处,亦名曾子山,又名毓秀山,论衡所谓南城之冢也,山有康成石室外,郑康成遭黄巾之乱,客于徐州,注孝经于此”。《太平御览》●卷四十二◎地部七O河南宋郑齐鲁诸山△南城山中对郑玄避难南城的事迹有着详尽的叙述:“郑玄汉末遭黄巾之难,客於徐州。今《孝经序》,郑氏所作。其序云:仆避于南城之山,栖迟岩石之下,念昔先人余暇,述夫子之志而注《孝经》。盖康成微逊时所作也。今西上可二里所,有石室焉,周回五丈。俗云是康成注《孝经》处也”。
从以上典籍中可以看出,众多有关郑玄避难南城的记载都提到一个石室,即康成石室,石室的遗迹在今平邑县南武城故城西南南城山,为一石灰岩溶洞,面积约5平方米,除康成石室外,当地还保有一注经台,光绪二十二年《费邑古迹考》记载,“注经台在蒙山前武安村之东南”。注经台上曾建有行宫,光绪《费县志》载:“乾隆三十年,圣驾南巡,二月初三日,奉皇太后銮舆驻跸荣安营,是营后改为注经台行宫”。注经台及行宫遗迹现已不存,曾在其址附近发现碑刻一通。碑呈长方体,平首,高1.8米,宽0.7米,厚0.2米,阴刻隶书“注经台”三字,字径0.3米。碑刻无纪年落款。何人何时所立,现不能确认。此碑现在平邑县博物馆保存。从现在的地理位置上看,魏庄和郑城接壤,都在西汉南城县的辖区。而郑玄避难于南城时,主要的活动范围就在这个地区。
汉献帝建安元年(公元196年),黄巾起义平息。郑玄自南城(今平邑县郑城一带)返回高密。建安5年(公元200年),袁绍与曹操会战于官渡。袁绍为壮大声势,争取民心,逼迫郑玄随军,郑玄无奈,只好带病而行。行军到元城(今河北大名县境),郑玄病情加重,同年六月病逝于该县,享年74岁。郑玄死时正处于战乱之际,所以葬礼从简,最初葬于剧东(今山东益都境内),后又归葬于高密县西北50里刘宗山下的厉阜。现在此地仍存有唐代墓碑和郑玄祠庙。
郑玄死后,人们为了纪念他,将其避难之地命名为“郑城”,亦名“郑司农城”。并将其衣冠葬于郑城镇康成庄西北的松林村东岭,原名“郑玄坟”,后讹传为“郑仙坟”。此墓系黄沙土堆筑,在“文革”后期,被夷为平地,成为农田。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得知:郑玄为避黄巾之乱,于公元191年避难于平邑县郑城一带,一直到公元196年才离开此地返回高密。在郑城的5年中,他以注释《孝经》为主,兼作其他学问,留下了许多文物古迹。自然,“郑城”的由来也与他有着密切的关系。
抗战初期山东省委两进蒙山
◎ 李智信 彭希芳
为了创建沂蒙山区抗日根据地,中共山东省委率四支队于1938年两次进驻蒙山,在这里恢复和建立了党组织,组建了抗日武装,点燃了沂蒙山区抗日救国的烽火。
一进蒙山
1938年1月1日,山东省委领导了徂徕山起义。2月,在新泰刘杜召开了省委会议。会议由省委书记黎玉同志主持。全面分析了山东抗日形势,研究确定了党政军的发展方针、政策及对敌斗争策略。会议认为:日军以占领城市和铁路、公路的交通要道为主,对我实行全面进攻,他们还来不及全面占领和巩固其后方,而我党在鲁中及其他地区先后发动了武装起义,地方党的组织也在恢复、发展中。抗日武装亦处于先后而起的局面。为有力地开展抗日游击战争,积极恢复、健全、发展党的地方组织,扩大我党我军的政治影响,必须创建沂蒙山根据地。故此,省委决定把四支队分成两部分:以一、三、四中队为一大队,由洪涛、林浩率领去莱芜一带活动,并向淄博一带矿区及胶济路北长山地区发展;以二、五、七中队为二大队,由黎玉、赵杰、景晓村、程照轩等带领,在蒙山一带及沂水地区活动。这次会议还确定由省委书记黎玉去延安向党中央汇报工作,请求中央向山东派遣干部及调配电台等通讯器材,以适应创建根据地抗日斗争的需要。
会议后,省委及四支队300余人按会议决定,兵分两路分头进行,南路从刘杜启程,途经新泰、蒙阴,于3月3日进入蒙山前的万寿宫、柘沟村(今属平邑县)。这支队伍的突然到来,使万寿宫及柘沟村一带百姓十分恐惶,当即有二十多人外出躲避,未来得及躲避的也在家坐卧不安,探测部队动向。这一带民众历来受“兵害”之苦,流传着“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是兵害百姓”的歌谣,特别是巨匪刘黑七在此烧杀抢掠,老百姓吃够了苦头。省委及四支队住下后,首先帮助老乡扫院子、打水,喊大爷、叫大娘,非常亲热。接着省委派出工作小组,挨家挨户访贫问苦,安抚民众。省委的行动,百姓们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情绪逐渐安定。已外出躲避的也都回了村。四支队随即在此开始休整和军事训练。其间,省委派出由四支队部分战士组成的文艺宣传队,在孙陶林同志带领下,在武安、杨谢及柘沟等村演出了《放下你的鞭子》、《打鬼子去》、《烙狼》等十几个抗日救亡剧目。每一次演出之前,宣传队负责人孙陶林首先发表抗日演讲。他以深入浅出的道理,号召各阶层团结一心,共赴国难。他说:“要像堵黄河的决口一样,男女老少齐上阵。否则,就将被河水淹没。日本鬼子比决口的洪水还要凶猛,如果不堵住它,我们的国家就要灭亡,同胞们就要当亡国奴。现在,就应该行动起来,拿出全部力量,一致抗日,把日本鬼子打出中国去。”宣传队每到一地,激昂地演讲和精彩地表演都深深地打动了蒙山一带人民的心,说出了人民心里话,广大民众欢欣鼓舞。省委的到来,像一声春雷滚过大地,震醒了沉睡的蒙山,唤起了苦难的民众。万寿宫寺院的院主郭老道开始对我不给粮、不帮忙,态度冷淡。不多日子,在我党我军的实际行动和政策的感召下,自愿拿出了千余斤粮食,四五十双鞋支援部队。并献出了他藏匿多年的3支枪,他一再表示拥护我党抗日主张。
蒙山前各地的党组织,自从和上级党失掉联系后,他们一方面坚持独立活动,一方面想方设法和上级党取得联系。如今省委来到了蒙山前,他们纷纷与省委接上了关系。1932年在费县师范讲习所入党的李伯瑾、张传义等人和1936年在讲习所入党的廉林、王敬铭、王力生(王桂艳)、赵光等人先后奔赴省委驻地接上了关系。省委书记黎玉及景晓村主持会议并宣布了三条决定:(一)、恢复王力生、李伯瑾、王敬铭等人的党籍;(二)、成立中共费县工作委员会,暂时不设分区委,由工委直接领导支部和小组;(三)、由张若林任工委书记,李伯瑾任组织委员,王敬铭任军事委员,王力生任宣传委员。景晓村宣布后,省委书记黎玉作了重要讲话。讲话中指出:敌人的战略是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即:由安设据点到控制交通线,进而全面进攻。现在,敌人只能控制交通线,尚未来得及全面占领和巩固其后方,这对我党领导开展抗日游击战争是极为有利的时机。我们的任务,一是抓紧做好党员和党组织的整顿和恢复工作,积极发展新党员;二是宣传党的抗日主张,广泛发动民众抗日救国;三是了解全县各阶层人士的政治动向和活动情况,积极争取一切力量,筹建抗日武装,进行游击战争,创建蒙山敌后根据地。会后,费县工委就地召开了工委第一次会议,并就贯彻省委有关指示进行了研究。
在此期间,黎玉做好了去延安的各种准备。在他离开蒙山前,召开了二大队排以上军政干部会议。黎玉同志说:四支队拉起的时间不长,尚须提高对日军作战的能力。因此,在蒙山工作告一段落后,与北路会合;今后的活动地区以徂徕山、莲花山区为主,发展的方向是向沂蒙山发展。部队要积极协助地方恢复建立党组织,做好发展党员和扩大地方武装工作。并强调加强军队干部与地方干部、新干部与老干部之间的团结,这是关系到今后能否有利领导和发展抗日斗争的重要问题。会后,省委通知费县工委选一位政治上可靠、机智勇敢的人作向导,护送省委书记黎玉去延安向党中央汇报工作。工委研究决定由党员高锡贵护送。3月下旬,黎玉在高锡贵护送下,先到枣庄后到徐州,乘坐火车到西安,然后到达延安。到延安后,高锡贵受到毛泽东的亲切接见。毛泽东指示:民众和根据地的关系,是鱼和水的关系,水少养不住鱼,水多才能养住鱼,你们要多联系民众,坚持游击战争,开创敌后根据地。
黎玉同志离蒙山去延安后,南路二大队由赵杰副司令负责,也于下旬离开蒙山和北路一大队会合。为便于省委和费县工委上下之间的联系,确定杨诚为省委和工委间的联络员,张若林家为联络点。
5月,党中央决定调郭洪涛等三十余名干部来山东工作,高锡贵在延安受命作向导,随从郭洪涛等人从延安一块来山东。郭洪涛来山东任省委书记后,就创建以沂蒙山区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制订了《发展和坚持山东游击战争的战略计划》,电报中央。毛泽东同志于1938年7月4日亲自复电省委:“这个战略计划很好,望即照此执行。”省委为贯彻落实开创沂蒙山区革命根据地的计划,进行了一系列的工作。5月下旬,省委在新泰创办了山东省军政干部学校并进行第一期招生。费县工委接省委派员参加学习的通知,工委决定留下张若林、李伯瑾坚持工作,王力生、王敬铭、崔晓东、商向前、郭华等六十余名党员及抗日进步青年参加学习。
此时,与上级党失去联系的仲村党组织,也得知省委的消息,由鲍天仇(鲍衍钦)、唐军(唐绍祎)找到省委接关系。省委书记郭洪涛及程兆轩、孙陶林、史秀云等同志听取了仲村党支部建立和发展情况的汇报,因对仲村党支部的组织关系尚不了解,故批准仲村党支部党员重新登记。同时,批准了鲍、唐等二十余名党员和进步青年参加省委第一期干部训练班学习。至此,蒙山前在两个时期、三个系统(1932年刘夫平在费师讲习所发展了李伯瑾等人,赵昭在临沂三乡师发展了鲍天仇、唐军等人;1936年林浩在费师又发展了王宗一等人)发展建立起来的党组织均和省委接上关系,蒙山一带党组织,在省委直接领导下,开始了有计划、有领导地抗日救国的宣传和组织发动工作。
6月初,省委派统战科长赵笃生来蒙山一带检查工作。赵笃生听取工委负责人李伯瑾的汇报后,就建立抗日武装问题作了重要指示。他指出:蒙山一带山多崮险,便于进退回旋,加之这一带人民强悍,富有勤劳勇敢的品质和反抗压迫的斗争精神,在与残无人道的土匪刘黑七的长期斗争中,形成了许多民间武装力量。这里几乎村村有围寨,有洋枪、土炮、大刀、长矛等各种武器,群众也有一定的作战经验,这些都是成立抗日武装的有利条件。但是,由于团总、地主拥有反动武装,他们占山为王,横行乡里,握有一方实权,为其服务的国民党县、区、乡政令尚能生效,这里又是巨匪刘黑七的老巢,这一切,都是处于地下活动的我党组织抗日武装的极大障碍。因此,只有利用统一战线的工作成立武装,在旧区乡长当中选择几位开明的、我们能掌握、争取的人,推动他们成立武装,我们的同志参加到里面工作,在其内部积极开展抗日宣传教育,慢慢把这支武装掌握起来,审时度势,在条件成熟之后,即改编为我党领导的抗日军队。赵笃生最后指定李伯瑾负责争取第四区区长续志先的工作。
赵笃生对蒙山实际情况的分析,使费县工委的同志对开展抗日武装工作茅塞顿开,耳目为之一新,更加充满了信心。并按照省委要求,着手组建抗日武装。但在当时蒙山一带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成立抗日武装的工作进展十分缓慢,待省委第二次进驻蒙山时,这一工作才有了转机。
二进蒙山
1938年5月下旬,我鲁南人民抗日义勇队第一总队(驻滕县一带)遭国民党游击第七纵队申从周(申宪武)部的围攻,处境艰难。鲁南党的负责人郭子化派王建新到省委请求主力部队支援鲁南人民抗日义勇队。
苏鲁豫皖边区省委(山东省委改称)听取汇报后,在省委书记郭洪涛主持下召开了省委扩大会议,并确定了行动方案。第一,分析了鲁南、抱犊崮山区敌我斗争的形势,认为国民党顽军势力较大,当地群众基础薄弱,对于刚成立不久的四支队来说,开进鲁南将面临很多困难。但为了阻止鲁南反动势力的继续扩大,支援鲁南人民的抗日反顽斗争,解抗日义勇第一总队之危,决定四支队还是开进鲁南,以尽最大的努力,争取最好的前途。第二,决定了以省委机关大部与四支队二、三团及干校为南路,由郭洪涛、赵杰(四支队副司令兼二团团长)、王彬(四支队参谋长)率领,南下支援鲁南人民抗日义勇总队,并沿途宣传党的抗日主张,扩大我党我军政治影响。以省委机关一部及四支队一团为北路,由林浩(四支队政委)率领,北进到蒙山以北,选择好省委的落脚点。第三,确定了南北两路部队的行动时间及其有关注意事项。
这次会议后,两部队于6月15日从驻地出发。省委把在干校学习的王力生抽调作南下的向导和侦察员,南下部队途经新泰、蒙阴等地,于6月下旬到达蒙山西部的白马关时,遭地方民团(受国民党政府指挥的乡、村武装)的堵截。省委派王力生到贾庄找工委负责人李伯瑾、张若林,让他们通过当地有威望的上层人士唐绍典(唐际五)做仲村国民党乡长管友恩的工作,让其准予进驻仲村一带。省委及四支队在仲村外宿营。当时,我地下党组织既不能公开又左右不了这一带的形势,只能通过关系给部队捐集给养。
在此期间,省委决定由四支队副司令赵杰率二团袭击泗水城。省委及三团仍在仲村一带进行抗日活动。6月23日,二团在赵杰指挥下袭击了泗水县城,给城内的日军造成很大恐慌,二团随后撤回仲村。省委及三团在仲村由省委组织部长程照轩找到当地开明人士唐绍典、张乐贤、张宗九,请他们协助做管友恩的工作。他们向管氏兄弟说明:八路军进村是为了宣传抗日,决不会有害于你们。同时,我地下党也通过关系做管的工作。最后,管友恩才同意省委住进了仲村。
省委在仲村协助费县工委召开了扩大会议。李伯瑾、高锡贵、鲍天仇、刘次恭等参加,省委负责人郭洪涛、景哓村、史秀云等出席。会上李伯瑾等各自向省委介绍了个人履历。7月1日,省委通知李伯瑾、时克(王开中)等到省委开会,省委青年部长景晓村代表省委宣布:根据费县党组织恢复和整顿工作已基本结束的情况及抗日斗争的需要,决定撤销费县工委,成立费县县委和部分分区委。由李伯瑾任县委书记,时克任组织部长,崔晓东任民运部长,商向前任一分区委书记,高锡贵、朱琳分任五分区委书记、副书记,鲍天仇任六分区委书记。二、三、四分区的分区委书记,待省委干校学员结业后选拔任命。最后,景晓村指示:要大力发展新党员,为成立抗日武装打好基础。
1938年7月7日,省委在仲村召开了声势浩大的抗日周年纪念大会。到会的除省委及四支队干部、战士和干校学员外,有当地群众两千余人。省委及四支队负责人郭洪涛、程照轩、景晓村、史秀云等人都参加了大会。省委书记郭洪涛在临时筑起的大会讲台上,手持用铁皮卷成的喊话筒,发表激昂慷慨的演讲。他说:日军侵占我中华,所到之处,学校停办,工厂商店闭门,农村混乱,我们的同胞流离失所,书不能读,工不能做,地不能种,遭到的却是屠杀、奸淫、抢掠、蹂躏等空前的灾难。在今天日寇妄图灭亡中国的紧急关头,站在民族国家的观点上需要抗日,为了保全生命财产也需要抗日。国家亡了,生命财产也就没有了保障,就要做亡国奴。不抗日就无法生存,一切不愿受奴役的同胞,一切有骨气的中国人,在抗日的大原则下,巩固、扩大、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只要你抗日,就应该合作。为了实行民族独立的民族主义,有钱的出钱,有粮的出粮,有力的出力,有枪的出枪。把日本帝国主义驱逐出中国。保卫国家,保卫家乡,保卫父母兄弟姐妹生命财产的安全。省委书记振聋发聩的讲话震撼了千万颗民众的心。会后,四支队宣传队演出抗日剧目。省委这次在蒙山一带的活动对平邑一带民众抗日情绪带来了极大影响。
“七·七”抗日周年纪念大会的第二天,省委即率四支队和干校离开仲村继续南下滕县。为保密起见。部队夜行晓宿,当行进到平邑南部四海山的时候,天气突变,黑云滚滚,大风狂叫,顿时,降下一场倾盆大雨。由于土顽当权,寨门紧闭不让进村避雨,在这风雨交加之时,干部、战士只好在大树底下,场院屋里避雨。雨水从头浇到脚跟,个个都像从水里钻出来的一样,但没有一个干部战士骚挠百姓。省委率四支队所到之处,纪律严明,秋毫无犯,给人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八路军的美名到处传颂。广大民众对当地反动顽固派长期以来诬蔑共产党是“共产共妻”、“土匪”、“杀人放火”、“乱党”的无耻谰言不辩自明,纠正了民众对共产党和八路军的错误印象。有些青年自动要求参军,干校也吸收了一批学生,扩大了队伍。这一切都为开展蒙山地区的抗日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
省委及四支队、干训班离开蒙山一带南下到滕县长城、善堌、刘庄一带。当天下午,抗日义勇总队向省委汇报了国民党顽军申从周和地主反动武装的猖狂行径与社会状况。据此,省委召开了省委各机关负责人和四支队营以上干部会议。郭洪涛介绍了当地顽、我、友军的情况及民情、地形条件,分析了顽、我两军的力量,决定对作恶多端,残害百姓,专干破坏抗日行径的申从周进行讨伐。以二团攻打冯卯、高庄、山亭围寨,三团攻打万庄、西集镇。7月10日,向顽军申部各寨发起攻击。先后攻下了冯卯、高庄、万庄、西集等围寨。整个战斗持续数天,大小战斗二十余次,把申部主力驱出滕东。
此次战斗结束不久,申从周部及残余地主武装又重整旗鼓,并勾结滕城的日军及峄县、费县之土顽势力,企图围困我军。当时,省委考虑到四支队成立时间较短,武器装备较差,兵力不足,加之当地群众还未被广泛发动起来。如与顽军继续对战下去,对我非常不利。因此,决定撤出该地,挥师北上。当撤到八里沟遭到了孙鹤龄团队顽军的伏击。附近所有山头都被顽军占领,省委及部队全在谷底,地形对我十分不利。郭洪涛指挥二团二营一起冲上西边的山峰,打跑了敌人,压在沟底的部队乘机向东、北方向冲锋,打跑了顽军。由于再向北行军就是孙鹤龄的势力范围,为防意外,省委临时决定撤回长城村一带。当时时值雨季,日夜在风雨中转战,又无雨具,鞋穿光了,大多数战士都是赤脚行军,加之给养供应不上,病号日渐增多。部队中经过长征的同志说:“这和红军过草地时差不多。”
8月中旬,省委在滕县做了滕县县长的统战工作,并根据王力生侦察的北上行军路线,从梁邱、关阳司之间向蒙山前的地方镇(今平邑县东部)穿插。省干校第一期干训班学员也在此时结业,分配到各地从事抗日领导工作。省委及四支队于8月下旬到达蒙山前的地方镇。这个镇的群众扶老携幼、张贴标语、夹道欢迎自己的队伍到来。老百姓腾房子搭地铺把亲人迎进自己的家里。从省委书记到战士,把百姓视为亲人,挑水、扫院子、清栏圈,垒墙盖房子,干农活;和老百姓促膝谈心啦家常,宣传共产党是穷人的队伍,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共产党的部队看不出官兵之分,言之以理,行之有规,使老百姓加深了对共产党的感情和理解,老人们说:共产党真是仁义之师,定能取胜。
在这之前,国民党费县政府曾派员到地方镇作反动宣传,要老百姓关门闭户,不准给八路军提供住房和给养。由于地下共产党员刘次恭利用本人在当地的威望,争取了国民党乡长李元松和镇长刘茂贞,李、刘同情共产党。他们对费县国民党政府的指令不予理采。地方共产党发动群众给部队募集了一千多双鞋子,乡镇政府也筹集了粮草和猪羊慰劳部队。省委在地方驻了十多天,召开了多次军民联欢大会,四支队宣传队演出了精彩的节目,军欢民乐,景况动人。省委书记郭洪涛对负责地方一带工作的刘次恭同志所做的民运工作非常满意,当面亲自给予表扬,并写信给县委,推荐他任县委民运部长。县委接信后,经研究并呈报省委批准刘次恭任县委宣传部长。
8月底,省委离开地方镇到达薛庄(今费县北部)。郭洪涛率程照轩、赵笃生、史秀云等三十余名干部到费县做了张里元等上层人士的统战工作。当时张里元与复兴社的秦启荣有矛盾,愿与我们建立统战关系。在张的同意下,省委派刘其仁、王滨(女)等政工干部多人到张的教导二旅工作。刘其仁任该旅政治部主任。根据省委指示,刘其仁等人的组织关系由张若林负责联系,省委有关文件和信件由张负责向他们传递。和张里元这次合作虽然不到一年的时间,但为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游击大队的公开活动,争取到合法地位,为发动民众抗日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恰在这一时期,国民党六十九军石友三部来到蒙山前(石部和我有统战关系),为利用这一有利时机,省委决定在石友三政治部工作的我兵运工作人员(中共地下党员)张可畏、李青杨二人,以石友三部的名义组建“费县全民抗日动员委员会”(简称动委会)。县“动委会”已成立,各区“动委会”也酝酿成立,中共费县的党员利用这一时机,全体党员都参加到各区“动委会”工作。以“动委会”的名义,开展抗日工作的宣传和发动。张可畏、李青杨以石友三部名义组织的“动委会”,费县国民党县区政权不敢公开阻拦,极利于我们进行统战工作和组建抗日武装。在以上各方面的作用下,西西皋(今平邑县西部)首先拉起了一支共产党组织和领导的抗日武装。继而,以“动委会”名义,通过统战人物李元松、续志先,先后拉起了地方(今平邑县东部)卞桥区(今平邑县东北部)两支统战性质的抗日武装(后均改编为共产党领导的武装)。这三支抗日武装人枪三百有余。在社会情况十分复杂而共产党力量弱小的情况下,掌握“有理、有利、有节”斗争策略,使蒙山一带的抗日斗争出现了新的形势。
郭洪涛等三十余名干部在费城住了五天左右,即到薛庄和省委机关通过蒙山牛栏口子去了沂水安堤和省委北路军会合,结束了从6月开始的第二次南下。
山东省委1938年两次开进蒙山,扭转了这一地区抗日的被动局面,对创建蒙山抗日根据地打下了基础。1938~1939年党的队伍迅速壮大。1939年仅蒙山前组建了(今平邑县北部)近十支民间抗日游击队,1940年县区抗日民主政府建立,县区工农青妇抗日群众组织和县区武装全面建立,形成全民抗日高潮,蒙山一带抗日根据地基本形成。它和北到沂山的山区连成一片,形成了举世闻名的沂蒙山区抗日根据地,为全国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抗日时期的北海银行鲁南(朝阳洞)印钞厂
鲁 聪
平邑县天宝山区群峰环列,清泉飞瀑,林壑幽美,景色宜人,是闻名遐迩的梨乡。
在天宝山的斜对面,屹立着一座姿奇势险的山峰,状若拔地而起、极富生机的巨笋,故名大笋山。在其东侧,有一个坐北朝南的天然溶洞,叫朝阳洞。旧《费县志》记载,洞内有井,四面环山,可容纳百余人,仰视石乳玲珑,宛如装塑。朝阳洞从古至今不愧为天宝山区的一大胜景。
朝阳洞不仅以其雄奇壮丽著称于世,而且当年北海银行鲁南印钞厂曾创建于此,故成为抗战时期的一处重要革命遗址。今天,我们回忆她,瞻仰她,纪念她,不仅有深刻的历史意义,也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北海银行的创建与发展
1937年“卢沟桥事变”之后,蒋介石推行其“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大片国土被日本侵略军占领,物资匮乏,物价飞涨,亿万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为了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拯救中华民族,我党于1938年11月1日在掖县创建北海银行。因我党当时控制之蓬莱、黄县、掖县等三县地处胶东地区北部,面临渤海,故名。1940年8月17日,山东省战工会成立。随后,创建北海银行总行,驻沂南县艾于湖。1942年,成立滨海分行和鲁南支行。1943年春,总行由鲁中东迁滨海。1945年日本侵略军投降后,又迁回鲁中。它由小到大、从弱到强,逐步发展成为遍及山东各抗日根据地的地方银行。到解放战争期间,北海票子跟随华东野战军南下中原、华东,流通于陇海南北、津浦东西。在迎接全国解放的胜利进军中,于1948年12月与华北银行、西北农业银行合并,组建成中国人民银行。北海银行从创建到合并,历时11年,充分发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银行的作用。总行成立8年,全部活动在沂蒙山区,其历史功绩永载史册。
2、鲁南印钞厂的成立
1944年初,为了支援发展革命根据地的经济,对敌开展金融斗争和保证军政开支,鲁南解放区宣布禁止使用法币和伪币,北海币成为本地唯一的流通货币,旋即使用量猛增,仅靠滨海区输入远不敷用。为此,北海银行总行决定,在鲁南建立印钞厂。
1944年4月8日,北海银行总行委派刁如心厂长,率领十余名经过短训班培训的青年工人,从莒县杨家圈(总行印钞厂)风尘仆仆地来到天宝山区的朝阳洞,创建北海银行鲁南印钞厂。当时,白手起家,设备简陋,条件极差,仅有3台石印机和两部脚蹬子。石印机印票面,脚蹬子打号码,切纸用手刀。印制壹角、贰角、伍角等三种辅币,各种票面为一种颜色,不套印。版和纸均由驻滨海区莒县杨家圈的总行供给。印制好的票子,用骡子驮运总行发行。除厂长、工人外,还有一个警卫班,日夜轮流放哨,保卫甚严。
日军投降后,鲁南印钞厂仍设在朝阳洞。直到1946年3月,方迁至滕县上下辛庄一带。居此洞整两年。当时对外高度保密,附近群众压根不知道此处是印钞厂。
当时,为什么把印钞厂设在朝阳洞呢?主要原因有三:一是1939年秋,罗荣桓、陈光等率领一一五师抵达鲁南,创建以抱犊崮和天宝山区为中心的鲁南抗日根据地。1941年到1943年,日军以所谓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和特务活动相结合的“总体战”方式,先后五次推行“治安强化运动”,猥集5万兵力,由分进合击转为铁壁合围,疯狂大“扫荡”。沂蒙山区抗日根据地处于最困难的阶段。面对严酷的斗争环境,我党政军民同心同德,依靠“地瓜干加步枪”,同日伪军浴血奋战,殊死搏斗,到1943年下半年,在鲁南区共歼敌1.3万人,解放国土2万多平方公里,鲁中、鲁南、滨海等三个战略基地扩展一倍以上,相继连成一片,天宝山区成为巩固的抗日大后方。二是朝阳洞地处深山套,洞体开阔,极其险要、隐蔽,易守、易撤、难攻,保卫、保密条件良好。三是当地群众基础好,社会稳定,交通路线畅通可靠,运输物资、钞票安全。
北海银行鲁南印钞厂,虽然在朝阳洞仅驻了两年,但全体干部职工及警卫战士齐心协力,艰苦奋斗,克服人力、物力、财力诸方面的困难,印制了大量的北海钞票,对为我党与日伪展开金融斗争,取代法币,取缔私钞,充裕财政,支援抗战,打击高利贷,扶持发展生产等方面,均发挥了重大作用。其历史贡献,犹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彪炳千秋,永垂青史。
钟灵毓秀之蒙山
李兴河 辛鸿义
蒙山雄峙于山东省中部,横跨平邑、蒙阴、费县、沂南等县,绵亘75公里,面积1125平方公里。主峰龟蒙顶海拔1156米,为山东省第二高峰,称“岱宗之亚”。古有“九州之巨镇,巍然敦大观”,“东蒙山水甲天下,地灵人杰风兼雅”之誉。蒙山于1993年1月被批准建立省级森林公园;1994年12月又被国家林业部批准建为国家森林公园;1995年6月,被山东省列为省级风景名胜区。
蒙山有华山之险、黄山之秀、泰山之壮、长白之翠,被称之为“神山”。“东蒙镇海沂,合沓百余里”,绵延起伏的山脉,海拔300米以上的峰峦有几百座,群峰巍峨,重峦叠嶂,14座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秀出云表,耸翠天际,龟蒙顶的雄奇,玉柱峰的险峻,望海楼的峭拔,天蒙峰的神秘,置身其巅,顿觉超然世外,天高地阔,令人叹为观止。漫步于这座国家森林公园,只见千崖万壑,林海花潮,泉飞瀑鸣,云海松涛,云气朦胧,山岚飘渺,四时美景,各尽其妙。春日,杂花生树,雀语莺飞,新绿满山,鲜嫩欲滴。夏日,堆绿积翠,浓荫蔽日,泉水传韵,清风送爽。秋日,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硕果盈枝,色彩斑斓。冬日,松青雪白,雾淞朦胧,峰峦银装,如插玉莲。蒙山气象变化万千,不论日出海上,月挂枝头,雨漾云舒,虹飞霞舞,皆成景观,给壮美的山容增添无限韵致。
蒙山山美水亦美,山光水色,相映成趣。沂河经其东,汶河环其北,浚河绕其南,大约有上百条河流源于蒙山。大中小型水库150余座,犹如璀璨的明珠镶嵌于蒙山的苍崖丹嶂之间,澄明晶莹,波光滟潋,鸥鹭翻飞,渔歌荡漾,其中云蒙湖(岸堤水库)水面近10万亩,为山东第二大水库,烟波浩淼,水天一色,青山环列,如开画屏。蒙山多名泉,像明广寺的碧玉泉、天麻场的雨王井、白云岩的金泉、玉皇顶的玉液泉等,都坐落、流淌于海拔千米左右的峰巅,水质甘冽,常年不竭,使蒙山更加生动,更有灵气。
蒙山是中华历史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蒙山麓区,迄今已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几十处,出土的大量磨制石器和陶器说明早在六七千年以前,先民们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创造着远古文明。以蒙山、沂河地域为中心的东夷文化同中原华夏文化相映生辉。商周及其以后的古代遗迹遗物也极为丰富,不少古都、古城遗址宛然可寻。蒙山东麓的沂南北寨画像石墓,是一座保存完好,价值极高的汉代画像石墓,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蒙山古为文化宗教名山,向有“三十六洞天,七十二古刹”之说。万寿宫、清虚观、明广寺、海螺寺、大庵、花之寺等都是历史上有名的佛寺道观。
蒙山地灵人杰,名贤荟萃。春秋时期孔子的著名弟子仲由、原宪、闵损,东汉末年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刘洪,三国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东晋书法家王羲之,明代文学家公鼐,清末爱国将领左宝贵等,都出生在蒙山麓区。儒家传人、宗圣曾子、秦代大将蒙恬、唐代名臣、书法家颜真卿等的故里祖籍,也在蒙山南北的平邑、蒙阴、费县诸县。
蒙山是我国开发最早的名山之一。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我国最早的区域地理著作《书·禹贡》称“淮沂其乂,蒙羽其艺”,认为早在夏朝,淮水、沂水即得到治理,蒙山、羽山一带已辟地种植。西周初年,周成王封太昊后裔为颛臾国君,主祀蒙山。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是较早游览蒙山的名人。孟子说:“孔子登东山而小鲁”。这里所说的东山即指蒙山。在孔子所整理的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咏颂蒙山的诗句“奄有龟蒙,遂荒大东”。道家早期的重要人物春秋时期的老莱子长期隐居蒙山。据传战国时期,纵横家的鼻祖鬼谷子也曾在蒙山授徒。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封大将丁复为阳都敬侯,其封国在蒙山东麓;封大将陈贺为费侯,其封国在蒙山南麓。东汉文学家、书法家蔡邕曾长期在蒙山隐居避难。蒙山的壮美秀丽吸引了无数诗人词客,他们慕名而来,游赏山容水态,凭吊古迹先贤,采访风俗民情。唐代诗坛两大旗手李白、杜甫,文学家萧颖士,宋代文学艺术大师苏轼,明代文学家公鼐、王世贞,清代大诗人吴伟业、曹贞吉、查慎行、厉鹗、孙原湘,戏剧作家洪舁等都曾在蒙山留下了游踪和诗篇。清代文治武功盛极一时的两代皇帝康熙、乾隆南巡时,曾几次驻跸蒙麓,眺赏蒙山,赋诗称颂。古代咏颂蒙山的诗文留传至今的有数百篇,这在国内名山中也是少有的。
蒙山是著名的沂蒙山区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罗荣桓、徐向前、陈毅、粟裕、谭震林、张云逸、罗炳辉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在蒙山一带战斗和工作过。这里曾发生过许多著名的战役、战斗和重大历史事件,留下了几十处革命纪念地,主要有中共山东分局机关旧址、八路军一一五师师部驻地旧址、抗大一分校旧址、山东抗日军政干校旧址、孙祖战斗遗址、山东省战工会成立大会旧址、留田突围旧址、大青山战斗遗址、孟良崮战役遗址和多处革命烈士陵园。在革命战争年代,这里涌现出明德英、祖秀莲、王换于、杨松贵等著名“沂蒙红嫂”。青山埋忠骨,大地染碧血,汉斯·希伯、陈明、李竹如、王立人、刘子超、刘海涛、辛锐、陈若克等成千上万的革命烈士牺牲在这块土地上。“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那场关系到中华民族命运的战争,虽然烽火早已熄灭,硝烟早已散去,但是在这块血染的热土缅怀先烈,眼前仿佛仍能看到他们跃马挺枪、奋勇杀敌的战斗身影,青山绿水间仍依稀回荡着那动人心魄的冲锋号声。圣迹先贤与青山绿水同在,更增添了蒙山景观内涵的厚重和丰富,使人在游览名山秀水画卷的同时,又能重温那光辉历史的雄壮乐章。
蒙山物产资源极为丰富。已探明的矿藏有60多种,以金刚石、园林石、花岗岩、石膏最为著名。植物有1000多种,其中药材植物189种。盛产金银花、板栗、银杏、山楂、黄梨、核桃、苹果、柿子、樱桃、杏、大枣、香椿、茶叶、连翘、何首乌、全蝎等。野生动物有狼、獾、狐狸、野兔、黄鼠狼等。蒙山禽类有几十种,或翱翔于长空,或穿飞于林间,百鸟争鸣,悠扬婉转,成为蒙山一道特有的风景线。蒙山林木茂密,森林覆盖率达80%,有的地方达到85%,一般为针叶林和阔叶林,大面积的针叶林,产生对人体健康有益的空气负离子。据中国科学院环境评价部1998年3月的测定,蒙山空气中的负离子含量为220万个/cm,是空气中负离子平均值的4400倍,为北方地区所罕见。蒙山氧气最高含量为20.98%,也高于平均值。蒙山空气清新,地表水净洁,形成了适于人和其他生物生活的森林生态环境,成为著名的养生长寿胜地。
蒙山绵亘百余里,高峻多奇峰。在山的各个部位,分布着几十个景区和数百个景点。大的景区分为龟蒙、云蒙、天蒙、彩蒙四大部分。各个景区和景点,千差万别,各有风貌,各具特色。在龟蒙景区,可以感受到蒙山横空出世的磅礴气势,可以远瞻伟人峰的神姿容态,可以眺望慈眉善目的巨雕寿星;在大洼景区,可以领略世外桃源的恬静野趣;在云蒙景区,可以观赏银河落天的百丈飞瀑,遮天蔽日的花潮林海;在云蒙湖景区,可以极目高峡平湖的万顷碧波,聆听桨声荡漾的渔歌;在天蒙景区,可以探寻高山密林的奇险,体会指动千钧巨石的乐趣;在沂蒙石林景区,可以看到数以万计的奇石,千姿百态,妙趣天成;在孟良崮景区,可以瞻仰那直插云霄的纪念丰碑,可以追想那“信号飞飞星乱眼,照明处处火如潮。刀丛扑去争山顶,血雨飘来湿战袍”的激烈战斗场景;在彩蒙景区,可以饱赏那嘉木繁荫、樱花织锦的五彩风光,领受那纯朴真诚的乡风民俗;在诸葛亮公园景区,可以感受一代名相的风范睿智。各个景区、景点,共同表现出蒙山的千般神韵,万种风情,游赏其间,真使人感到目不暇接,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蒙山地带交通、通讯极为方便。它的东南临沂市区有国家二级机场临沂飞机场,可以起降波音737、MD82等大型客机,现已开通十几条国内航线,每周有通北京、广州、上海、济南、青岛、大连、沈阳、武汉等大城市的20多个航班。兖石铁路沿蒙山南麓的浚河和祊河之畔通过,列车可分别直达北京、天津、济南、泰安、曲阜、新乡、兖州、临沂、日照等地。公路密布如网,四通八达,有两条国道和5条省道经过蒙山地带。文泗公路横过蒙山南麓,沂蒙公路绕蒙山北麓,穿越紫荆关,纵贯沂蒙腹地。京(北京)沪(上海)高速公路经过蒙山北麓、东麓,日(照)东(明)高速公路横穿蒙山南麓,都在蒙山麓区设有出口。邮电通讯方便快捷,现已全部进入国际通讯网。蒙山各大景区之间,都有公路相连。各景区内,或公路盘山而上,或石阶层层入云,或曲径穿林通幽,都为游人揽胜观光提供了方便。蒙山正以新的雄姿、美好的形象,迎接四海游客,八方宾朋。
漫话曾子山
刘华彬 徐安泰
曾子山位于曾子故里——平邑县魏庄乡境内,岚(山头)济(宁)公路南侧,最高海拔487.4米。从县城驱车南行4l公里,过祊河,远远便望见横亘于古武城之西、南两面的苍山、南城山、开明山(统称曾子山),绵延相接,构成一直角,形成古武城西、南两面的天然屏障。犹如一伸开的巨大臂膀,将武城揽入怀中。曾子山山势挺拔、峰奇石怪、灌木丛生、松柏长青。由南及北形成数个山头,即柱子崮、棺材山、曾子山、富贵岭、透明崮、印盒山。这些山头峭壁悬崖,如刀削成,或方或圆,形态各异。柱子崮如擎天一柱,挺拔兀立;棺材山南宽北窄,由高滑低,似出殡之棺;孝子山怪石嶙峋,如群子送葬;富贵顶远处望去似一仰卧大佛;透明崮东西贯通,夕阳透光;印盒山酷似印盒,形象逼真。群山叠嶂,维妙维肖,形成一种独特优美的自然景观。
曾子山脚下的古武城(今魏庄乡南武城村),是孔门四圣之一的曾子、“七十二贤”之曾点、澹台灭明,以及西晋政治家、军事家羊祜、书法家羊欣等一大批历史名人出生地。人杰地灵,文化内涵十分丰富,素有“鲁南奇葩”之称。据有关史料记载,曾子年少时常到曾子山游玩,或赋文,或读书,或赏景。现南武城村东北1500米处,曾点墓和曾参墓尚存。
曾子山又称孝子山,关于山名之由来,当地有三说。一说:春秋战国时期,出生于山脚下武城的曾子,慎微修身,以孝著称,且著有影响后世的《孝经》,并列为“二十四孝”之一,该山因此得名。二说明末清初农民起义军领袖王肖武是个大孝子,他揭竿造反、占山为王后,害怕官府迫害家中老母,深夜下山将其母背上孝子山而称之。三说:此名因该山有像孝子送葬和出殡之棺的山形而取。但不论哪种说法,曾子山都突出了一个“孝”字。
曾子山不仅有险、奇、古、秀之美,更有摩崖石刻、王肖武起义军营寨遗迹等人文和历史景观,以及许多美丽动人的传说。顺一条从岩壁上凿出的小道攀援而上印盒山,但见平坦的山顶西面,有一间下凿30多公分的房基,以及门槽等遗痕,据说这是王肖武妹妹随兄占山为王时居住的地方。其东北处留有一捣米用的石坑,正北是一条宽2米、深1.5米人工凿成的大石沟,为当时御敌之用。
透明崮是曾子山的一个重要景点。其洞深约20米,洞口有二,西阔东窄,西口宽敞,高达3米,宽近6米。东口仅容一人匍匐而进。洞内有坎,宛如石床。每当夕阳下沉,山谷灰瞑,惟石峡中透过一线光亮,因而俗称透明崮。关于透明崮在当地广泛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相传很久以前,有一个懒汉,不愿干活便躲到山洞里睡觉,并告诉家人只要太阳照到屁股就下山劳作,由于洞在山西面,此人头朝西而睡,所以太阳是永远照不到屁股的。正巧,二郎神担山路过此地,见此情景,十分气愤,便将手中的的扁担扔去,扁担从洞西穿过洞东,横穿全洞,次日早晨第一缕阳光透过洞口即照到了此人的屁股。这不过是一个传说而已,而此洞的另一传说则为上古颛顼帝的玄孙彭祖修道之处。
登上富贵岭顶峰,顿觉豁然开朗,山顶地势平坦,约30余亩。据《明季逸史》和《费县志》载,明末清初王肖武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曾驻扎于此。王肖武(?一公元1651年)生于曾子山西麓的魏庄乡印荷村,家道殷实,雇用佃户。崇祯十三年(公元1640年),山东大旱,蝗灾蔓延,赤地千里,颗粒无收,哀鸿遍野,饥民无数,达到“人相食”的程度。王肖武家中被抢,沦为盗寇,官府缉拿,王肖武拒捕杀了捕役,遂占领曾子山聚众造反,与其他8人各结一寨,肖武居首,号称“九山王”。《聊斋志异》中“九山王”的故事即以王肖武作原型。崇祯十六年(公元1643年),王肖武劫获济宁往北京进贡的御衣,自称皇帝。其后,曾联合滕县、峄县的农民军和鲁西南的榆园农民军共同抗击清兵。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王肖武率兵攻陷郯城,继而围兵费县,费县知县不得不从蒙阴借兵增援。顺治九年(公元1652年),清兵调集兵力,驻扎白彦前来围剿,兵困两月,战败而死。如今,富贵顶、苍山、印盒山等山顶上还残存着大片的房基、饮马槽、石臼和旗杆孔。西、南两面的山门清晰可辨,只有两条小道通向山顶,真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
至富贵顶南山门下一岩壁,上有摩崖造像三处。一为南宋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四月八日所凿的菩萨、武士等造像九尊,当地人俗称“把门将军”,己残缺。造像上面有刻字,字经过800多年的风雨冲刷已模糊不清。据《费县志》载,此像为费县妙胜禅院尼姑等住持镌刻,有“大宋国沂州费县和顺乡佛观顶……”字样。其二,紧靠右上处有坐式观音菩萨一尊,刻于金朝天会七年(公元1129年)11月3日,为沂州费县和顺乡故县村民众所造,其上有刻字。其三,在附近的东石壁上也有造像一尊,现只残存轮廓,似驾云观音之像。这些摩崖石刻证明,此地在公元1129年初属南宋管辖,不到一年就划为金朝的版图。在正南苍山的北坡峭壁上,也有一处造像,现辨认不清,往东100米处的北石壁上有被当地人称为“悬碑”的石刻,因刻于悬崖,游人难上,保存较好。石刻全文为:“琅琊太守郑 君所游处也,君爱山乐水,履仁怀智,良辰美景邀而游焉,后生君子揽而为适”。
南城山(曾子山一部分),《隋书》、《四书释地补》和《山东通史》均有记载。山北有一洞,称“康成石室”,传说为东汉末年著名学者郑康成注《孝经》的地方。据有关资料表明,景区的印盒山上曾建有子游祠,富贵岭山腰的一块明朝万历年间的“功德碑”,亦证明这一点。
信步曾子山顶,俯视山下,北面祊河如带,东面曾子墓矗立,西、南两面群峰起伏,层峦叠峰,山莽奔驰,古武城内平畴沃野,一片锦绣。如此美景山色,令人感慨万千,这的确是一个钟灵毓秀、人才辈出,令人心驰神往的地方。
如今,古老的曾子山又吐露出新的生机。从2000年春以来,平邑县把曾子山旅游开发纳入蒙山旅游开发大格局。根据省城乡规划设计院专家制定的《曾子山自然风景区总体规划》,整个曾子山旅游开发主体工程分5期实施,6年内完成。经过整理、挖掘和开发,曾子山自然风景区涵盖曾子山、武城古城及曾子墓,开发总面积达418公顷。目前,景区内主要有仰卧神佛、印盒峰眺、透明洞、摩崖刻像、王肖武起义军营寨遗址、八宝琉璃井、康成石室、武城古城墙、曾子墓、曾点墓等景点30余处,登临凭眺,移步异景,引人入胜。
随着旅游开发的步步深入,有着自然之美、历史之幽、圣人之孝的曾子山,必将成为一个闻名遐迩的旅游胜地。
集天下奇珍 聚宇宙精华 探生命起源 观物种演绎
山东省天宇自然博物馆
国家AAAA级旅游景点——山东省天宇自然博物馆,位于平邑县城莲花山路西段,2004年9月建成开放。总投资3亿元,陈列面积2.8万平方米。展品主要以矿物标本和古生物化石为主,馆藏39万余件,是世界同类博物馆之最。先后被命名为“山东省科普教育基地”、“山东省关心下一代科普教育基地”和“全国古生物科普教育基地”。
博物馆设科研馆一处,展厅28个。9个矿物展厅内,收藏有世界各地珍奇矿物标本上万件。有2006年被欧洲《矿物宝石标本》杂志评为年度十佳的新疆碧玺,它集天地精华于一体,流光溢彩,为世界一绝;产于新疆奇台的硅化木高达38米,堪称世界之最;产于中国水晶之乡——东海3.9吨的水晶单晶体为亚洲之最;产于中国最大金刚石原生矿七0一矿重达45.74克拉的金刚石,八面玲珑,宝光熠熠;在世界上最大的石膏标本展厅内,各种展品琳琅满目,美仑美奂;进入世界上最大的钟乳石展厅,就宛若走进了梦幻世界,令人遐想无限。
在6个“贵州关岭生物群”展厅中,产于三叠纪地层的各种鱼龙、贵州龙、楣齿龙、海龙、海百合等化石标本近万件,从长达18米的大鱼龙到不足半米的小鱼龙应有尽有,显示了三叠纪时代生物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热河生物群”7个展厅,恐龙展厅的鹦鹉嘴龙化石200多件。其中禽龙化石胃部保存的胃石和当时食物,具有极高的观赏和科研价值。万鱼厅展示了十万多条一亿两千多万年前不同种类的鱼类化石,为世界一绝。在世界其他博物馆很少见到的带有羽毛的恐龙和鸟类化石上千件,为人们研究鸟类起源提供了丰富的实物例证。
被誉为“万卷书”的“山旺生物化石群”,馆藏甚丰。数百件鹿类、犀牛类化石以及在其他博物馆难得一见的食肉类动物化石、昆虫、植物化石都能在此一睹风采。看到这些化石就如同读到了一部永远读不完的“万卷书”,使人留连忘返。
天宇自然博物馆,愿以丰富馆藏和优质服务,为研究、探索者提供最好的科研平台,为求知、求识者敞开博大胸怀,为一切热爱自然,珍视生命的人们,送上开启自然文明的钥匙,通达科学知识之门。
龟蒙顶
龟蒙顶是蒙山主峰,海拔1156米,为山东第二高峰。蒙顶风光,变幻无穷。如遇云雾,则“蒙山出云”,万山一气,俱隐云海之中;若是晴天,则朝霞夕照如火,红波千里,蔚然极天地之壮观;如在冬季,则雾淞冰花,玉树琼枝,一片晶莹世界;倘有佛缘,还可看到蒙顶佛光,给予游人的,又是另一番惊喜。登上龟蒙顶,云在身边转,风从足下生,极目远眺,但见万壑流云,群峰相拱,齐鲁大地尽收眼底,胸襟为之大开。主要景点有:
观鲁台 从“孔子小鲁处碑”前行,攀登石阶,过仿汉石阙门坊,即登上龟蒙绝顶。峰顶为一平台,中央是两只巨型石雕龙龟,昂首西南,每只背上驼着四只小龟,小龙龟背驼大元宝;周围是观景石廊,可俯瞰万千气象,领略“东山小鲁”的妙处;平台尽头则为观鲁台。台高13.9米,上建有玉皇殿。玉皇殿三间,全石结构,梁、柱、墙、顶皆由花岗石雕成,殿门朝西南,殿内祀玉皇。置身殿外,如临天界,天高地阔,顿觉超然世外。
伟人峰  龟蒙顶西北侧有一山峰,海拔777.5米,历称“毛草崮”。从蒙顶远望,该峰酷似伟人毛泽东面向西南仰卧于青松翠柏之间,神态安详,惟妙惟肖,特别是在晴朗的下午形象尤为清晰,因此,被人们称为“伟人峰”。巧的是“毛草崮”下有一村庄叫毛家庄,另有一村庄叫金皇殿,据说古时黄帝就住在金皇殿。这种巧合虽属偶然,但颇耐人寻味。
孔子小鲁处  龟蒙顶西侧崖畔有一600余年古松,曰“龙凤松”。松上方有一石亭,曰“孔子小鲁亭”。亭内立有石碑一通,碑上刻有.“孔子小鲁处”五个大字。《孟子·尽心》篇记载:“孔子登东山而小鲁。”所谓“东山”,即指蒙山。“孔子小鲁处”传为当年孔子登临的地方。此处原有“东山小鲁碑”一座,始立年代不可考,原碑已佚.现为1996年平邑县人民政府重立。
蒙山寿星
蒙山寿星位于龟蒙顶西北侧的山体上,是蒙山旅游的标志性景点。蒙山寿星高是乐山大佛的三倍,为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山体雕像,已被载人“吉尼斯”世界记录。从龟蒙顶沿台阶步游路可直达拜寿台,由此即可看到对面山崖的蒙山寿星。蒙山寿星由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设计,采用明朝末年定型的寿星形像,利用天然裸岩依山雕刻。雕像面南,为半身像,高218米,头部高108米,大脑门,白须飘逸长过腰际,一手拄鸠杖,一手托仙桃,慈眉善目,笑逐颜开。雕像经过艺术上的虚幻处理,近看亲切安详,远看气势雄伟,充满神秘色彩。
万寿宫
万寿宫是蒙山众多宫观古刹之一,始建于宋代,原称玉虚观,明朝改称万寿宫。旧时,玉虚观规模宏伟,殿阁错落,碑石林立,气象非凡。金大定年间,住持皇希全手植松柏七百余株,东连玉虚观,西临蒙阳河,远近视之,若云气郁兴,数百步外,清风拂面,宛若洞宫仙府,不类人世。明代诗人王世贞赋诗称赞玉虚观:“霞矗黄金界,虹飞白玉桥。帝居开显赫,天路入岧峣。”万寿宫在清康熙年间达到鼎盛时期,道众300多人。1938年,万寿宫尚有道众100多人。近年,平邑县将万寿宫修葺一新,恢复昔日壮丽风貌。有正殿三间,丹梁朱栋,上覆灰陶筒瓦,瓦当有龙形纹饰。殿脊两鸱吻间,有滚龙图案。殿内祀总执天道最崇高之神玉皇大帝。玉皇像高约2米,端坐神坛之上,庄重威严。殿前为一宽阔的院落,有文冠果和古槐各一株,枝叶婆娑,据说古槐已有500余年树龄。东侧有一大型奇石,嶙峋古拙,形如山峰,称“蒙山祠石”。史料记载,宋人曾在石上镌“玉华峰”三字,并附有款识,因岁月久远,风剥雨蚀,今已温漶不可辨认。
古诗四首
蒙山是中华历史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人文荟萃。有关蒙山的艺文源远流长,诗歌始于《诗经》,散文肇于《禹贡》。其数量之多,范围之广,不胜枚举。这些艺文或写景,或状物,或纪事,或咏人,或吊古,或抒情,妙语警句,美不胜收,有着重要的史料和艺术价值,给入以理的启迪,史的鉴戒,美的享受。以下所辑的古今诗词,皆是从中精选的以抒写蒙山为题的佳作。
诗经·鲁颂
泰山岩岩,鲁邦所瞻。
奄有龟蒙,遂荒大东。
至于海邦,淮夷来同。
莫不率从,鲁侯之功。
鲁郡东石门送杜甫
[唐]李白
醉眠复几日,登临遍池台。
何时石门路,重有金尊开。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
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
[唐]杜甫
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
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
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
更想幽期处,还寻北郭生。
入门高兴发,侍立小童清。
落景闻寒杵,屯云对古城。
向来吟橘颂,谁欲讨莼羹?
不愿论簪笏,悠悠沧海情。
过蒙山
[清]爱新觉罗·弘历
幸未巡江南,路径东蒙东。
兹因驻泉林,取道鲁附庸。
乃在蒙羽阳,颛臾考古封。
回首望云岩,崔巍扶郁葱。
升仙传贺亢,躬稼忆承宫。
是时春雪霁,半积半已融。
其阴积必多,前况相像中。
山灵许借问,何以巧遇同。
东 蒙 赋
○ 郭东昌
维蒙山,山在鲁东,故曰东蒙。东临琅琊,雄峙海表,西望徂徕泰岱脉连,淄渑处以北,邹峄襟其南。周先王封伏羲之裔建国颛臾,昔东蒙之祀,今东蒙神焉。至孝贤范老莱子躬耕于南亩,老仙师鬼谷子玉柱峰炼丹。南极寿星进山虽无意,一代伟人幻化却有缘。
松涛云海,万丈诗意,曾教王羲之动书丹之兴;丹崖翠壁,百里画景,遂使孔圣人有“小鲁”之感。李白、杜甫有秋共被之醉,苏东坡具看烧丹之钱;乾隆驻跸,赋诗咏叹。颜鲁公忠烈千古,左提督英勇阵前;数风流还看今朝,沂蒙人民为革命热血奉献,泣鬼惊天!
五千年人杰,八百里地灵。谁说雄逊泰宗,秀弱黄山。看绝顶伏龟,俯临万丈,七十二主峰翠色可染;松竹参天,碧水垂帘,三十六洞天奇云壮观。舍身崖壁削千寻,黑风口松涛浪翻;林、卢、琼三崮并秀,文笔峰一柱擎天;峨峪谷石怪树奇,一肩担路狭涧险;鹰巢峰援松能荡云,化仙崛脱尘几欲仙;白云岩金泉澄虚来月影,对松山林密静气听鸟喧;九龙潭飞流喷霞吐虹,骆驼石梦回大漠孤烟。桃花峪曲径通幽,回马岭天子敢拦。
南天门石屋生松,蒙顶下峰巅出泉;山里元猿手脚比人,河中金鳖甲骨文显;大灵芝一米有余,老首乌男女能辨。巨葛盘高十几丈,独藤遮遍半座山。毛竹成林江南气象,冬虫夏草高原特产。文冠果仁似胎婴,大山枭八尺翼展。石髓茶人间第一,对心果世不多见。
玉泉枕流百尺瀑,群龟望海万顷云。仰目翠杪蔽日,俯瞰群鱼跃金。修竹何止千杆,虬松定有百寻。低头看三药,举首见十禽。鸣蝉蜥蜴都着彩,小花不名更迷人。
若夫,着一身春装来,踏十里松径去,小雨栗叶放,翘花开余寒;早莺乱语,新燕试剪;杨柳飞絮,风榆落钱。锦鸠呼雨声声,布谷催耕连连。阶头惊碧草,蓬芳走羊倌。待满山绿遍,山花竟燃;苔痕上阶,草色入帘。半烟半雨时节,映杏映桃山涧。藤萝翠蔓深,草头黄花晚。日翘立荷香窥鱼,见文鲫睑喁,睹鲤鳟濯波;夜慕侣登楼望月,闻黄莺轻歌,听子规啼血。影疏千点露湿蕈,风细万条叶惊蝉。
泉冷锦雉顾影,沙寒稍歇鹊鸰。莫道芦花月冷无梦,应言天河趁露洗,白云和玉种。秋枫火炬红叶燃,情人谷里相思动;枳桔悬金,葡萄珠弄;蟋蟀床头声声切,萤火草丛点点明。雪压松梢竹倒垂,莫错岁寒时令,一生清意,独向斜阳,觑鹌鹑山鸡争强斗勇,更喜鹊乱飞过丛竹一片欢声。老林霜根能系马,古树空腹可藏鹰。
嗟呼,时有春夏秋冬,世有乱治衰盛。东蒙与华夏共幸,盛世再逢。北瞻仙翁与伟人相伴,南观福海和寿湖欲通。楼阁参差半空起,天然氧吧世人惊。玉皇殿香烟缭绕,金泉寺频扬钟磬,书院藏修息游,力求海岳华菁。
开发建设,混杂鱼龙。勿留画足之耻,要有添花之荣。与蒙山沂水共进,留取万代清名。
平  邑  赋
◇  孟 君
泰岳之南,沧海之西。殷商古国,今曰平邑。东临费城,西接泗水。少昊、大庭之封殖;青帝、重华之司理。浚河流南北,蒙山贯东西。汉魏之旧属,设平邑,南城之侯国;齐鲁之重地,有邱舆,东阳之城邑。滨泗上而耸山岳,巍然乎几薄岱宗;襟淮水而铺平畴,坦然兮沃野千里。七山二原一分川,惠风和畅农桑地。五谷之粮皆可播,应有尽有桃杏梨。
若夫平邑之胜状,七分在龟蒙。三十六洞天,七十二奇峰。万壑生云,岱色浮空。祥云瑞罩,紫气东升。山灵水秀,瀑幽泉清。丹崖青嶂,锦屏剑峰。群山耸翠,如揖如拱。怪石嶙峋,若奔若惊。豺狼绝迹,荆棘不生,青鸾振羽,彩凤和鸣。烟霞兴蔚,石镜悬琼。五芝竞紫,千柯向荣。老藤蜿蜒,芳草罗生。上蔽松盖,下覆落英。寒卉冬馥,百药灌丛。朱樱春熟,素柰夏成。修竹万竿,松柏千重。苍碑古碣,梵宇琳宫。凝云致雨,含碧垂虹。峰高千仞,手可摘星。仲尼登之俯宗国;羡门居之越蓬瀛。一山镇齐鲁,三关锁角弓。松声乱风水,云气杂霓虹。处处闻飞泉,时时听鸟鸣。密树遥遮日,轻花细逐风。巨石化神龟,高峰栖苍鹰。林密藏野鹤,潭深潜蛟龙。朱甍镶翡翠,青嶂削芙蓉。崖陡悬飞瀑,壁峭横苍松。月残击暮鼓,日升撞晨钟。低吟千峰和,长啸万山空。山光时变幻,四时景不同。春则风娇林嫩,夏则万松生风。秋则山明水秀,冬则冰冻寒凝。嗟夫,览斯山之幽景,恍然如滞仙境!削若华峰列仙掌,叠如庐越连锦屏。幽壑深藏神仙府,飞瀑高挂做帘拢。铁索万年悬鸟道,鸠杖千仞扶寿星。翠岱长连浮紫气,鹰峰崔嵬撼苍穹!云催岚气致风雨,涧引松涛霹雳声。海诉南指微茫下,大岘东分沆漭中!
山水毓秀,孕育俊杰。历史悠远,数千年史迹不绝;文化蕴藉,几百代群星璀璨。李杜联袂曾游,醉眠秋共被;诸葛武侯卧居,宁静而致远。参差幻变,孙子悟兵法之修列;三省吾身,曾参循大道以治平。游列国,怀天下,尼父登东山而小鲁;安于贫,乐于道,子思卧孤村喜研经。著功勋,平东吴,羊叔子一生鞠躬尽瘁,魂魄当应恋此处;守孤城,拼一死,左宝贵孤军支拄穷边,故园空余衣冠冢。及至日寇侵华,抗战军兴。中流之砥,赖我沂蒙。赞我男儿,铁骨铮铮;叹我红嫂,剑胆柔情。急赴国难,万里驰骋。丹心碧血,赤诚干虹。揽宵摩云托日月,披肝沥胆铸长城。蒙山做障,尽扫狼烟。长驱直前,群丑悉歼。如除旱魃,普雨皆沾。解除痛苦,如解倒悬。百战赢得乾坤转,宝剑归鞘马解鞍。英雄身死魂未归,犹在黄泉战佞奸!奇哉!壮哉!方百里河山,如铺锦绣;数千载人物,风流尽占!
呜呼!千年都一瞬,往事成云烟。封建王朝气数已尽,社会主义红遍人间。虽有文革之祸,毕竟社会发展。及至改革开放,迈向大道康庄,干部励精图治,人民奋发图强。现代化进军旌旗猎猎,新农村建设拉开战场。十六个乡镇齐驱并进,九间棚精神世代发扬。建设又迈大步,而今再创辉煌。发展特色经济,创建旅游名城。后世景仰曾子墓,拔地而起鹰窝峰。清泉涌流明广寺,碧波荡漾唐村岭。天宇博物馆,展示史前之远古;天宝赏梨花,恍如隆冬之雪景。轻装上阵求发展,招商引资开绿灯。朝看县城西区新楼接连起,夜闻莲花广场群众欢笑声。浚河板桥遂成主干道;东西南北皆有路环城。历届班子接力竞赛,现任领导个个精英。人为本,国运兴。天章焕,大道平。立党为国,执政为公。与时俱进,共促繁荣。“两个务必”牢牢记,绮靡颓风尽荡清。立足平邑创伟业,慷慨激昂唱大风!
岁时习俗
俗话说:百里不同音,十里不同俗。又说,十里路里改乡俗 。此话一点也不假。就拿各地的岁时习俗来说吧,比如,过春节啦、八月十五啦、腊八节啦,等等。习俗大致相同,但也有些不尽相同的地方。然而,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政治、经济、文化的不断交流,人人择善而从,旧思想、旧道德、旧习俗、正逐步被摒弃,民风民情为之一新。现就平邑县境内部分岁时习俗辑录如下,供大家了解鉴赏实践,已增添节庆时的欢乐气氛和良好心情。
春节   当地最大的传统节日,俗称过年。
腊八节后,开始忙“年”,家家办年货,备年饭(主要烙煎饼、蒸馍馍),做新衣,男子理发(俗谓过年不陈头)。务必添置碗筷,寓意添人口;打扫厨房,清扫栏圈,以示辞旧迎新。
除夕,俗称“年三十”。黎明时在院中置碎草一堆,点燃使之冒烟,放一只鞭炮,谓之“熰蚊烟”。早饭后,家家洒扫庭院,张贴对联。上午上坟祭祖,下午请“家堂”(上坟的不再请),挂宗谱,立牌位,供奉祖先。备办美酒菜肴(煮烂菜),全家聚餐,俗称吃“团圆饭”。晚饭后,挑水,备柴,迎“财神”,于大门及屋门外放拦门棍,以示防鬼祟入宅之意。除夕之夜,老人摆供点,上香,用豆腐压锅,妇女包饺子炒花生,合家围坐炉旁,点燃松木疙瘩取暖,上世纪70年代后逐渐被烟煤炉代替,通宵不寝,谓之“守岁”。“年五更”家家煮饺子,点燃香烛、纸铂,敬天地,祭祖宗,放鞭炮,辞旧迎新,自午夜至黎明,谓之“发纸”。“五更饺子”必用素馅,每人一份,意求全年素静。
近二十年来,随着电视机的普及,城乡居 民的生活水平迅速提高,每逢大年三十晚上,一家人围坐在电视机旁,津津有味地观赏着中央电视台播放的春节联欢晚会节目,边品评边包饺子,备下年初一的早饭。进入子时,人们将“发纸”的物品准备好,零点一到,震耳欲聋的鞭炮声响彻天空,五彩缤纷的烟花照亮大地,此起彼伏,延至初一天明。
年初一早上,晚辈向长辈磕头拜年,长辈赏以“压岁钱”。初一早饭吃水饺,以早为吉,饭后,身着盛装,姑嫂结队,兄弟同行,走街串户,相互祝贺,共庆佳节,或娱乐游戏,尽情欢乐。解放后,机关团体多举行团拜活动,农村习俗依旧。初二始,平邑、仲村一带盛行走亲串友,南部山区无此俗。初二或初三,晚饭后将祭祀的祖先牌位送至村头,化纸叩头焚烧,俗称“送家堂”。初三晚饭混吃水饺、面条,喻“拖秧结角”之意,以祈丰年。初五晚再吃饺子,称之“捏蚊子嘴”。初五过后,农家备耕,店铺开业,古俗鸣放鞭炮“动工”祈“开市大吉”。
元宵节   俗称“正月十五”或“小年”。晚夕,农家祭神祀祖,焚香烧纸,放鞭炮。家家吃水饺。旧时没有吃元宵的习俗,现今城乡居民吃元宵的渐多。元宵之夜,上灯之俗尚存,用粗面或胡萝卜制作各种形状的灯盏,放于大门两侧、门口床前、猪圈鸡窝、场间、先辈坟墓或土地庙前。上灯后长者妇女提灯四照,预兆洁静;儿童手提灯笼,燃放“起火”、“滴滴金”、“三喷”、“二踢脚”等,或在村外空旷地带将用过的刷帚头点燃抛向空中,俗称扔“刷帚灯”,喧闹嬉戏,其乐无穷。青年多结伴踏月放灯,从十四日晚起连放三天。若三日内无风,俗曰“收灯”,主丰年(十四为兴灯,十五为正灯,十六为残灯)。元宵之夜,较大村镇多组织踩高跷,玩龙灯,跑旱船等活动。月白灯红,合家团圆,呈太平丰年景象。
上世纪80年代后,县城驻地各单位张灯结彩,文化系统组织烟火晚会,燃放烟花,四里八乡的人们纷纷涌向县城烟花燃放点,城里则更是万人空巷。烟花色彩斑斓,礼炮声震夜空,人们欢声如潮,热闹非凡。
二月二   俗语“二月二龙抬头”,为“龙头节”、“春龙节”。是日早,农家各户在院中、场间,用簸箕将草木灰撤地做成圆仓形,中间放少许五谷杂粮,上压石板,俗称“打簸箕”、“团仓囤”,祈通年丰收。并用簸箕端灰撒于院外墙根,寓意秋后粮多跑不了。家家炒“料豆”,谷称“蝎子爪”。北部有干炒黄豆之俗,南部山区则有熟煮五谷杂粮习俗,谓之“煮虫”,祈全年不受虫害之苦。实则春耕将近,炒豆壮牛,后沿为人吃料豆。
清明节 清明前一日为“寒食”,旧时多吃冷食,不动炊。儿女到祖茔添土上坟,以示悼念。清明日早晨各户插松柏、柳枝于门楣,儿童编柳条圈套于狗脖之上。“踏青”的习俗不盛,但有清明放风筝之俗。上世纪50年代以来各级党委、政府统一组织工人、干部、学生到烈士陵园祭扫烈士墓,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日为“端午节”,食粽子,有的地方无粽子则以荠菜煮鸡蛋代之。儿童手腕脚踝系五色线,胸戴“香荷包”。有采药的习俗,多于日出前采集车前子、竹叶、桑叶、艾、茵陈、大麦及小麦秸杆等,以备家庭医用。
六月六 俗称“过半年”。民间有“六月六晒龙衣”之俗,于是日午晒衣、晒书以防潮湿、虫蛀。并备制酒馔、鲜果,在院中设香案,用新麦面粉擀面叶敬天,祈祷丰年。如遇丰年,村民凑集资金或香楮,于大街设香案,备祭品,敬天祭神,俗称“打路斋”,或称祭“雹神老爷”。现敬天祭神习俗,只少数山区尚存。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是传统大节之一。节前人们多以月饼、美酒等馈赠亲友,借以互祝节日。晚饭多备丰盛菜肴、酒馔,阖家聚餐。晚上,备几于庭院拜月、赏月,分食月饼,俗称“圆月”,寓意阖家团圆。此时年成已定,粮果丰收,又适逢国庆佳节前后,故城乡居民均重视此节。
九月九 农历九月九为重阳节,乡间不事此节,只在此日改善生活。近几年,国家规定重阳节为老人节,机关团体组织老年体育活动。
十月一 农历十月初一日,为祭祀祖先的日子。农村居民有上坟添土,出嫁女回娘家祭祀已故长辈之遗俗。
腊八 农历腊月初八,俗称“腊八”。居民多于是日晨喝“腊八粥”,并用米粥祭灶,祈求灶君保佑发财,人口平安。腊八粥系用大、小米加红枣熬煮而成,谐“拉巴”,寓多生育之意。旧时有施舍粥饭之俗,现此俗在一些地方也还存在,但不兴盛。
辞灶 农历腊月二十三日(有的二十四),谓送灶君上天禀报的日子,故称“辞灶”。有“官辞三,民辞四”之说。天傍黑,于厨房灶君神位前供奉糖果(灶糖),扎一纸马,主妇叩拜祈祷毕,焚之,送灶君骑马上天,使之“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是日送走,除夕迎回。现时送灶之俗淡化。
两个故事的故事
讲一个故事您听,是关于人的。
平邑县是农业部命名的“中国金银花之乡”,也是全国最大的金银花集散地。每年的五月,漫山遍野的金银花含苞欲放,连温热的西南季风都是香的、甜的,令人沉醉。云雀在晴空欢叫,采花女子灵巧的小手在花尖上翻飞自如,犹如弹琴一般。山村乡野处处沉浸在花香和丰收的喜悦之中。金银花广泛应用于临床和制药工业,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较高。具有悠久金银花种植历史的平邑县流峪镇,因此逐渐富裕起来。
话说2003年春天,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肆虐全国,金银花价格扶摇直上,由原来的每千克40元,一路飙升,100元、200元、300元、400元……,还没有停下来的迹象。流峪镇的老刘常年收购金银花,价格上涨时转手卖给外地客商赚取差价,这已经有好几个年头了。他的手头储存着十几吨金银花,怕销不出去,年前与南方的一位客商达成口头协议,每千克50元,春节后取货。因为“非典”的缘故。客商迟迟没来,而金银花价格就像风吹着似的,一个劲地往上窜,很快就超过了每千克100元。到金银花的价格涨到每千克300元的时候,老刘给客商打电话,客商说他在疫区、出不来,让老刘把货自己处理掉。老刘说“我们是约好了的,10吨金银花全给你留着,你快来啊!”后来,客商来了,老刘仍按每千克50元结算,当时的市价是每千克350元,连客商都觉得过意不去了。老刘说:“人不能在钱眼里跳舞,要讲信誉,要看长远,我一次赚十几万,不少了。”瞧,山里人就是这么实在。300万,眼皮都没眨,就让出去了。那位客商非常感动,以后每年都来采购老刘的金银花,老刘也因此发家致富。客商不但自己来,还介绍朋友前来投资办厂。
这就是平邑人,这就是平邑人的品格。他们像石头一样实在,他们用真诚架起信任之桥,筑起诚信之路。沿着这条路,外地客商纷至沓来,或投资,或贸易,他们非常乐意与平邑人打交道。平邑人实在,已成为一种共识,一种无形资产,吸引着外地客商络绎不绝地踏上平邑这块曾经为中国革命作出巨大贡献的热土。
平邑人实在,但是,实在不是保守,更不是固步自封。他们敞开胸怀,吸纳八面来风。他们站在蒙山之巅,放眼世界,他们看到了这样一条真理:路有多长,财源就有多广。于是,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他们提出了“要想富,先修路”,以沂蒙精神开山筑路,到目前,已实现了村村通水泥路、柏油路。即使深藏在山坳里的偏僻村庄,白云深处只有三两户人家,载货汽车也可以开到村民的门口。平邑县城还被建设部、公安部评为“畅通工程C类城市”。岚兖公路、日东高速、兖石铁路、京沪高速……平邑通往外界的道路越来越宽广、越来越顺畅。
再讲一个故事您听,是关于路的。
张君是我的同窗好友,后来客居南方。在他给我的信中,曾多次提到县城汽车站茂盛的葡萄架,我们每次开学,都要在这葡萄架下等很长时间,然后像装沙丁罐头似的被塞到拥挤不堪的长途汽车上,颠簸一个上午或下午,才能到达学校,路途只有90公里。我想,平邑落后的交通状况,一定像那枝繁叶茂的葡萄架似的盘绕在张君的记忆里。他更不会忘记背着简单的行囊,翻山越岭到公社驻地赶车的情形。张君曾经给我讲过一个笑话,这个笑话是他爷爷亲自经历过的。有一年,解放军野营拉练,几辆大卡车破天荒停在了他们村头。村里的人男女老少齐来围观,一个从未出过远门的老汉竟拿着一把嫩绿的青草,喂汽车,口中还念念有词:“你吃啊,你吃啊,你不吃草怎么跑呢?”张君讲完这个笑话,我们当时都没笑,觉得心里涩涩的、沉沉的。我们想,宽阔平坦的柏油马路何时才能通到我们的家乡呢?
因为路途遥远,张君很少回乡探亲。兖石铁路通车后,他回来过一次,坐的火车。几天几夜,火车从杂树生花的南方停停走走,到达大运河河畔的兖州,迎接张君的是漫天飞舞的雪花。天冷,张君买了一件棉大衣,在火车站候车室等了3个多小时,才乘上了从兖州开往石臼的慢车。傍晚,张君到了平邑,用了近3个小时。当我们在出站口拥抱的时候,张君动情地说:“故乡通火车了,我可以经常回来了!”然而,生活就像一个有着固有规律的磁场,人不过是一个带电的陀螺,很难心随所愿。张君依然很少回乡,他只是从我们给他的信和电话中,了解来自家乡的信息,遥想家乡的变化。我们告诉他,日东高速公路横贯平邑全境,在平邑县内有两个出口,从平邑到省城济南,来回只用4个多小时,到临沂,也就一顿饭的工夫。临沂机场有航班了,“蒙山寿星”雕刻完成了,已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家乡的变化太大了,您快回来看看啊!
张君终于决定回来了,他要回来看“蒙山寿星”、看天宝梨花、看县里新建的自然博物馆。张君带着孩子,坐飞机到济南,然后乘汽车到平邑。他弟弟要开车到县城接他,他说不用,坐城乡公交车就可以。可是,从县城下车,他竟找不到回家的路了!记忆中老县城的格局,成了一张废弃许久的旧地图,哪还有一点过去的影子!每个路口安装的红绿灯,也有行人过斑马线的提示,让他仿佛回到了他工作的那个南方现代都市。坐着出租车转了半天,才找到了他印象最深刻的板桥路,不过也改造得让他几乎认不出来了。更让张君意想不到的是,他回到家里,拿出给90岁的爷爷准备的礼物,却不见爷爷在哪里。家里人告诉他。爷爷从临沂坐飞机,到北京看天安门去了。和爷爷作伴同行的,就是当年拿青草喂汽车的那个人。
两个故事讲完 ,两个故事的故事背后是什么,想必您已找到答案。沂蒙老区山好、水好、人更好,坐快车去平邑,路好、景好、心情好,您一定会高兴地唱起来!
征 稿 启 事
《蒙山文化研究》是蒙山文化研究会的会刊。其宗旨为:研究蒙山文化,推进现代文明,服务社会经济,建设和谐平邑。主要栏目有:“刊首寄语”、“本期特稿”、“规划·保护·开发”、“溯源探流”、“人物春秋”、“峥嵘岁月”、“史海钩沉”、“文物古迹”、“蒙山论坛”、“今日平邑”、“唱吟蒙山”、“旅游在线”、“景点导航”等,并设“风俗民情”、“民间故事”、“书画天地”、“奇石鉴赏”等动态栏目。力求办得有特色、有个性,有较强的资料性、学术性、鉴赏性、指导性和可读性。诚望县内外学术团体和广大专家学者及有兴于此的社会贤达、仁人志士踊跃来稿,商讨观点,交流感情,增进友谊。
来稿请写明真实姓名、工作单位、联系方式等有关事宜,但署名自便,恕不退稿。
稿寄:山东省平邑县人民政府办公大楼四楼《蒙山文化研究》编辑部
邮政编码:273300      电话:0539—4211327
E—mail:mswhyj@163.com
《蒙山文化研究》编辑部
2007年9月9日

Copyright © 2008 Pingyi 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平邑县委、平邑县人民政府主办 平邑县人民政府办公室承办
平邑县信息化工作办公室(电子政务办公室)维护 鲁ICP备050275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