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天宏:冯有真:盛会中的孤独(中国青年报 2009-7-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1 15:04:14
    冯有真(1905~1948)江苏常熟人,民国中央通讯社记者,中国第一个报道奥运会的新闻人

    第一次采访国际体育比赛时,中国记者冯有真不得不假扮成日本人,才能混进赛场。

    当时,他已经是中央通讯社南昌分社的社长。因为学生时代曾是杭州之江大学足球队的前锋,又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因此,1934年的菲律宾马尼拉第十届远东运动会,他得以随中国运动代表队前往采访。

    在那个时代,中国体育的国际地位近乎零,中国的随团记者也到处遭遇白眼。无奈之下,他只得贴上一小撮胡须,装成日本人。

    屈辱之下,这名记者在一篇报道中发问:“庶几将来,我国体育于国际舞台上能有扬眉吐气之一日?”

    没想到,机会很快就来了。远东运动会之后两年,柏林奥运会召开,中国派出了由69名运动员组成的代表团。这是中国运动员在国际重大赛事中首次亮相,随队的特派记者冯有真,也颇为踌躇满志。

    不过,在历时10天的奥运会上,中国运动员在初赛中就淘汰殆尽,唯一一个进入第二轮比赛的跳高运动员符保卢,也随即被淘汰。

    没有人知道冯有真彼时的心情。多年后,人们能看到的,只是他作为一个新闻记者,孤独完成自己的职责,留下一个个具有代表性的历史瞬间。

    比如,奥运会历史上的第一场篮球决赛,由中国人舒鸿担任裁判,冯有真激动地写道:“舒氏抵德后,经大会篮球委员会聘为裁判员,屡次执法,铁面无私,目光犀利,赏罚分明,极得好评。故决赛一幕,特聘请舒氏充任裁判,极为荣誉……”

    再比如,中国代表团在柏林奥运会上唯一一次受到观众喝彩的项目,是武术表演。冯有真刻画下这样一幅场景:“傅淑云的一招一式,敏捷利落,身手不凡,如龙腾,似虎跃,神韵横生,赢得阵阵掌声和喝彩声。二十岁的刘玉华飞步上台,从背上刷地抽出双刀。那一趟抡劈大舞浑似钱塘秋潮,汹涌向前……”

    也难怪,后方的《中央日报》在刊发这些稿件时,特意加上了醒目按语,称其报道“富有章回小说的味道”。而那段时间的《中央日报》,也因为冯有真的精彩报道而销量猛增。

    在同事眼中,这个江苏人能有这样的表现,并不奇怪。在中央通讯社的记者中,冯有真一向有“倚马可待”的名声。有人撰文回忆,他眼快、手快、脑快、脚快,“每次采访均有所获并迅速成稿”。他的文章几乎是原文编发,“这在记者中是罕见的”。

    早在前往柏林之前,年仅26岁的冯有真,就被破格提拔为中央通讯社的采访部主任,并兼任《中央日报》特约记者。而从柏林归来后,他又被委以重任,成为中央通讯社上海分社主任。

    在归国前的最后一篇报道中,冯对这次落寞的奥运之旅作了一个总结,他充满希冀地写道:“自然,以我们选手的成绩去和各国名手相较,真是如小巫之遇大巫,要想获胜得分,全是梦想奢望。但……将为我国的体育打开一条新的路线,割分一个新的时代……”

    但他再也没等来中国体育的新时代。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冯有真投入淞沪抗战,在火线奔忙采访,发表震撼人心的新闻稿件。

    从此,他踏入政治旋涡,没能再从事他热爱的体育报道。1948年,国民党政府再次组团参加奥运会,仍是“全军覆没”。同年冬天,刚刚晋升为《中央日报》社长的冯有真,也在空难中身亡。

 http://zqb.cyol.com/content/2009-07/01/content_273628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