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山文化研究》总第六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6:30:37
 
      
 
2009-02-06
《蒙山文化研究》总第六期 (2008年第4期)《蒙山文化研究》编辑部编辑 林清伟2008年11月20日
蒙山文化研究会
名誉会长:李祥栋 刘家骥 李富山冯增田 高 明 张传普孔祥广 王林山 陈一兵程新安 孙印远 李中经麻建东 王丽云 刘仕江郑晓廷 王 霞 赵景元高彦坤会 长:魏殿玉副 会 长:刘文锋 唐少青 刘兆存魏丕清 宋玉田 李常松徐 斌 廉 金
《蒙山文化研究》顾  问:刘家骥 冯增田 高 明孔祥广 王林山 陈一兵  程新安 孙印远 李中经 郑晓廷编委会主任:魏殿玉委 员:刘文锋 李常松 徐 斌廉 金 王 健 宋玉田魏丕清 刘兆存 唐少青彭志军 华 强 王江华沙振霄 杨 岩 王鸿烈潘景文 李智信 胡乃夫孟宪华 魏 文 李洪廷王相臣 彭殿龙 王庆全王 莉 高远图
2008年第4期(总第6期) 主 管平邑县人民政府主 办蒙山文化研究会主  编:魏殿玉副 主 编:刘文锋 李常松 徐 斌 廉 金本期执行主编:廉 金本期编辑:李常松 徐 斌 林清伟刊名题字:刘 岳封面设计:彭殿龙先期制作:林清伟电脑制作:临沂日报社印刷厂业务制作部准 刊 号:山东省内部资料性出版物准印证2007年第12号编辑出版:《蒙山文化研究》编辑部地  址:平邑县人民政府办公楼四楼邮  编:273300电  话:0539-7187112 4211327http://www.mswh.gov.cnE-mail:mswhyj@163.com印  刷:临沂日报印刷厂出版日期:2008年11月20日(内部资料 免费交流) 目 录
刊首寄语又到霜叶红…………………………………………………………本刊编辑部本期特稿创建旅游强县 助推经济发展——平邑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李中经访谈…宋忠良张坤 咸立华武振华旅游在线平邑县开启蒙山长寿文化旅游“节庆引擎”……李宗银咸立华孙成新杨柳蒙山论坛平邑县金银花产业发展的现状与建议 ……………………………… 高俊元溯源探流土缶羵羊漫谈……………………………………………………………李常松曾子教育思想探析………………………………………………………杜玉奎曾子与《大学》…………………………………………………………杨 岩今日平邑合力共谱文明曲 全民尽沐文明风——平邑县创建省级文明城市纪实………………………………王 芳人物春秋先贤澹台灭明……………………………………………………………王庆全明朝监察御史彭占祺……………………………………………………彭殿龙峥嵘岁月苗庄庄户剧团简史……………………………………………郑运明 文增寿抗大一分校在平邑………………………………………………………宋汉华中共鲁南区委驻油篓村纪实……………………………………………李洪廷在日寇蒙山大扫荡的日子里……………………………………………陈宪民往事追忆改革农村生产关系 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平邑县推行"四统一、大包干"农业生产责任制纪实………丁甲同文苑漫步神融笔畅 隽秀静雅——记平邑县政协委员杨广森先生………………………………大 为孝道纵览 浅议孝文化的时代发展…………………………………………………廉 金唱吟蒙山 咏蒙山诗二首……………………………………………………………李兴河蒙山揽胜…………………………………………………………………王鸿烈咏蒙山……………………………………………………………………张风林请到蒙山来旅游………………………………………………李堂全 席思宏东蒙远眺…………………………………………………………………孙士纯亲情驿站花祭………………………………………………………………………高 岩文物天地尹彭寿与《东蒙山嘉惠昭应王庙碑铭》……………………刘家骥 于 泳南武城出土铜镜述略……………………………………………………王相臣风情民俗沂蒙煎饼…………………………………………………………………公彦海临沂市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蒙山喜宴……………………………乔元富蒙山书艺麃孝禹碑帖………………………………………………………………徐 斌杨佑廷碑帖………………………………………………………………徐 斌刘汝洋《庆平邑镇校士分馆小成记》碑帖……………………………徐 斌刘汝洋《庆平邑镇校士分馆小成记》释文……………………………徐 斌敬告…………………………………………………………………本刊编辑部       
刊首寄语
又到霜叶红本刊编辑部
雁南飞,蒙山上的枫叶红了。红得像霞,一片片,一田田,撒满蒙山的山巅沟壑,锦缎似的,绚丽多彩。 欣赏蒙山红枫,心情是那样的欣喜和陶醉。因为,枫叶,经春雨滋润,夏日洗礼,到秋风乍起,满树的碧绿变出满树的红艳来。给“自古逢秋悲寂寥”的秋天带来无限的生机。“霜叶红于二月花”,可见,有一种深沉的美,一种庄严的红,也不失百花奇葩的娇艳,时刻被人们欣赏和赞美。“我言秋日胜春潮”,是我们此刻的心情。去秋此时,众星拱月,蒙山文化研究会成立,她的会刊《蒙山文化研究》也应运而生。风雨兼程,一路走来······她,孕育于古老的蒙山文化,经数千年的积淀,兼容并蓄,汇纳百川······她,躁动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继承弘扬蒙山文化有关研究课题启动,社会贤达,有识之士,闻风而动······她,诞生于中共十六大和煦的春风之中,神州大地,建设文化大国、文化大省、文化强县成为华夏子孙的共识和理念。还记得,在蒙山文化研究会成立大会上,县委书记王林山曾开宗明义:“作为新一代蒙山文化的传承者,我们要打造好《蒙山文化研究》这张名片,以挖掘、整理、研究、开发、利用沂蒙优秀文化为己任,以宣传平邑、提升平邑、发展平邑、打造平邑新形象为目的,使之成为我县对外宣传交流和加快发展的强力助推器。”还记得,县委副书记、县长陈一兵对《蒙山文化研究》的创办给予积极评价并发出殷殷期望:“随着蒙山文化研究会的成立和《蒙山文化研究》会刊的创办,蒙山文化将不断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愿社会各界都能悉心呵护她、支持她、培育她,让她在平邑这块古老而年轻的大地上茁壮成长,为建设富强文明和谐新平邑发挥特有的作用。”时光飞逝,日月如梭。转眼就是一年,蒙山文化研究会有了很大发展;《蒙山文化研究》编辑部的同仁们,以“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治学态度,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坚强毅力,以“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探索精神,为办好《蒙山文化研究》会刊,殚精竭虑,努力实践,勤勉工作,付出了心血汗水和辛劳。通过“刊为媒”(注:《蒙山文化研究》会刊每期寄往全国各地),内引外联,广交天下朋友,众多知名专家学者为本会本刊发展,给予了热情关注和帮助,言之凿,情之深,发自肺腑,大有裨益。她集结了一大批笔耕不辍的撰稿人,许多大家大作,名人字画,跃然纸上,为会刊添彩增色。她拥有了众多的热心读者群,博大精深的华夏文化、蒙山文化得以弘扬和普及,许多高质量的文化研究成果,激发了广大平邑人民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豪情。“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空。”即将跨入新的年度,蒙山文化研究会将继续秉承其《章程》,拓宽思路,迈开步伐,在平邑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以及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下,不断取得高质量、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为建设文化强县作出应有的贡献。
本期特稿
创建旅游强县 助推经济发展——平邑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李中经访谈宋忠良 张坤 咸立华 武振华
金秋十月,溢彩流光,硕果飘香,一年一度的山东平邑蒙山长寿文化旅游节挟着浓浓的乡风民情,在色彩斑斓里姗姗走来……自2003年以来,山东平邑蒙山长寿文化旅游节已成功举办了五届,对发掘和弘扬蒙山文化,拓展平邑旅游的文化内涵,塑造平邑旅游整体形象,推动旅游产业发展,促进平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发挥了积极作用。在第六届山东平邑蒙山长寿文化旅游节即将隆重举办之际,本报采访了中共平邑县委常委、县政府常务副县长李中经,以期让更多的朋友对山东平邑蒙山长寿文化旅游节和平邑旅游有更进一步的了解。记者:李县长,2007年第五届山东平邑蒙山长寿文化旅游节的盛况人们还记忆犹新,经过一年的积淀,您认为上届蒙山长寿文化旅游节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李中经:去年举办的第五届山东平邑蒙山长寿文化旅游节是一次成功的盛会,也是带来良好效益的节会,突出的一点就是平邑的旅游形象更加鲜明了,现在只要提到“蒙山旅游”,大家头脑中首先浮现的是“蒙山寿星”巨雕、“天宇自然博物馆”,会想到平邑。正因为我们的旅游形象鲜明了,所以今年到平邑旅游的客人明显增多,旅游收入也有了较大增长。记者:对去年的平邑蒙山长寿文化旅游节,人们一直津津乐道,言辞中更不乏对平邑蒙山长寿文化旅游的理解、对旅游产业发展的认同。请问今年的蒙山长寿文化旅游节是如何定位的? 李中经:刚才我说了,去年的蒙山长寿文化旅游节是非常成功的。为进一步巩固、扩大“山东平邑蒙山长寿文化旅游节”的品牌效应,提升平邑旅游产业水平,第六届山东平邑蒙山长寿文化旅游节于10月6日――7日举行。这次蒙山长寿文化旅游节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拓展蒙山旅游的文化内涵,提升平邑蒙山养生长寿的旅游品牌,开拓客源市场,真正把蒙山打造成东方养生长寿圣地,促进平邑旅游事业的快速发展,形成环蒙山生态旅游经济圈,带动全县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记者:李县长,请问这届平邑蒙山长寿文化旅游节活动的主题是什么? 李中经:第六届山东平邑蒙山长寿文化旅游节的主题是“观天下第一自然博物馆,登东方养生长寿第一山”。突出两个第一,彰显平邑旅游的特色和魅力。记者:本次蒙山长寿文化旅游节的主要内容包括哪些?李中经:主要有开幕式、大型文艺演出、登山比赛、新闻发布会、旅游推介会、养生长寿报告会、重点项目投产(开工、奠基、落成)仪式等活动。记者:请问李县长,您怎样看待这届长寿文化旅游节?李中经:这届蒙山长寿文化旅游节主要体现“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特色,它不仅仅是一个节庆活动,更重要的是推动全县经济社会的发展。这届旅游节市场化程度也有了进一步提高,汇源集团、天宝化工、归来庄金矿、冠鲁集团、农村信用联社五家企业积极参与协办。记者:李县长,请您简单谈一下目前平邑旅游业的发展情况好吗?李中经:平邑境内山岭连绵,河流蜿蜒,风景秀丽。丰富的山水资源和悠久的历史文化,构成了独特的自然与人文景观。在旅游产业上形成了以蒙山长寿游、天宇自然博物馆科普文化游为龙头,融九间棚生态乡村游、归来庄金矿地质公园工业环保游于一体,独具平邑特色的旅游目的地。预计今年全县接待游客将突破210万人次,实现门票收入4700万元,分别增长17%和21%。记者:平邑县在突出特色,打造旅游品牌、创建旅游强县方面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李中经:平邑县坚持走“旅游兴县、旅游强县”之路,举全县之力抓旅游规划、开发和促销,增强旅游产品竞争力,加快旅游产业的发展。一是坚持高起点规划。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有序开发、持续发展”的原则,顺利实施了蒙山景区的区划调整,把蒙山景区周边的6个村庄划归蒙山管委会管理,理顺了蒙山旅游的管理体制,为平邑旅游业的高起点定位、高水平发展奠定了基础。二是打造山水休闲特色旅游品牌。大力发展蒙山景区的“山水休闲”和“养生长寿”旅游,做足“休闲”“养生”“长寿”文章。投资3000万元建成了高218米、宽198米的“蒙山寿星”巨雕,是世界最大的山体雕刻,已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投资4000多万元,完成了九龙潭、蒙山广场、中路提升改造、蒙山索道、福寿康宁鼎、蒙山生态停车场等工程,景区功能日臻完善。景区内原生态的自然环境,空气清新,负氧离子含量高,被誉为东方养生长寿圣地。天宇自然博物馆总投资4亿元,陈列面积2.8万平方米,展厅28个,馆藏40万件,藏品具有很高的科研、科普和观赏价值,是世界同类博物馆之最。归来庄金矿充分利用矿山资源和自然景观优势,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投资1.5亿元,建成了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黄金地质公园。九间棚景区依托生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观光旅游农业、乡村游,在成功创建为国家3A级旅游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基础上,正在努力打造成沂蒙山区的旅游休闲度假圣地。我们可以自豪地说,平邑的山水休闲特色旅游品牌已经形成。三是加大了旅游宣传促销力度。通过多种促销手段,有力地推动了平邑县旅游业的发展,传统淡季收入平均增幅70%以上。记者:李县长,现在很多地方都在提文化和旅游相结合的概念。那么,平邑旅游在这方面是如何来考虑的?李中经: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只有把文化和旅游结合好了,才能让文化带动旅游,使旅游促进文化的交流与传播。我们立足于蒙山养生长寿这一文化品牌,将养生长寿文化与旅游相结合进行重点打造,这是我们的一个显著特点。记者:7月23日,平邑县委、县政府开展了“重点项目建设70天会战活动”,目前活动已基本结束,请问目前效果如何?在这次长寿文化旅游节上有何体现?李中经:为了推动重点项目建设,县委、县政府在7月23日召开重点项目建设动员大会,决定利用70天的时间,集中领导、集中精力、集中时间,精选了26个大项目进行重点调度。目前,整个活动已经基本结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天宝化工乳化炸药项目在此次文化旅游节上将举行投产仪式,汇源果汁项目将举行落成仪式,大水泥项目要举行奠基仪式,小南泉片区城中村改造项目要举行开工仪式,其他重点项目建设也大多超过了预期目标。重点项目建设70天会战活动,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开发区的项目建设,目前共有入区项目110家,总投资60亿元,其中,投资过亿元的11家,过5000万元的18家,已投产项目98个,经济开发区已发展成为平邑县招商引资的重要载体和基地。记者:谢谢李县长接受采访,最后请李县长对读者和热爱旅游的朋友们说几句话吧。李中经:平邑县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人民勤劳淳朴,热情好客,山川秀美,物产丰富,平邑100万人民热忱欢迎国内外宾朋亲身来领略平邑的好山好水,体验蒙山风情,饱览自然与人文熔铸出的天地大美,解读养生长寿的真正内涵。(作者系《临沂日报·平邑新闻》记者、本刊通讯员)
旅游在线     
平邑县开启蒙山长寿文化旅游“节庆引擎”李宗银 咸立华 孙成新 杨柳
2008年10月7日,第六届平邑蒙山长寿旅游文化节隆重举行,平邑再次向中外人士展示其独特的旅游魅力。自2003年以来,平邑县政府对连续举办的六届蒙山长寿旅游文化节投入了巨大的财力、人力和物力。旅游文化节一年一个台阶,一年一个新的面貌,那么,通过蒙山长寿旅游文化节的举办又给平邑带来了什么呢?
打开了解平邑的一扇窗2003年,首届平邑蒙山长寿文化旅游节隆重开幕。举办之初,没有什么经验可循,平邑县委、县政府却毫不犹豫地决策举办如此大规模的文化旅游节,就是想力图通过举办蒙山长寿文化旅游节,引领平邑旅游冲破封闭,摆脱弱势走向强势,进而提升平邑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吸引力。事遂人愿,连续举办的五届蒙山长寿文化旅游节,有效整合了平邑的旅游资源,变旅游资源优势为发展优势,搭建起了一个宣传平邑、介绍平邑的平台,把平邑逐步展示给了世人。在随后举办的各届蒙山长寿文化旅游节上,层次越来越高,规模越来越大,影响力越来越广。蒙山长寿文化旅游节在向世人展示平邑优美的自然风光、独特的人文景观和提高平邑知名度方面达到了预期的效果。长寿文化旅游节不仅使许多学者、艺术家们不远万里来平邑汲取艺术养分、寻找艺术灵感。同时,还吸引了海内外一些投资商的目光。每届平邑蒙山长寿文化旅游节都以长寿文化旅游为载体,充分展示了平邑的特色文化资源,推动了特色文化品牌的培育,带动了节庆活动的蓬勃发展;其次,平邑以长寿文化旅游节为契机,加大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和开发利用,在第五届平邑蒙山长寿文化旅游节上,《蒙山文化研究》杂志正式出版,为发掘、发扬和传播蒙山文化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再者,通过举办长寿文化旅游节,不仅是蒙山长寿文化成就展示的重要舞台,更是世界了解平邑的重要窗口。经过六年的努力,平邑的知名度不断提高,外界更多地了解了平邑的环境、人文,感受到了平邑人的热情。
“节庆引擎”助推大项目建设在连续举办的六届平邑蒙山长寿文化旅游节上,都举行了招商推介会,相继吸引了来自美国、加拿大、俄罗斯、日本、韩国、新加坡、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及国内23个省市的近500名客商参会。达到了节会搭台,经贸唱戏,加强合作,实现共赢的良好效果。前五届蒙山招商推介会共签约项目279个,签约额75.57亿元,其中过亿元项目12个。截至目前,已开工或投产项目178个,开工率63.8%,其中投产项目97个,投产率34.8%;正在办理各类手续项目60个,占21.5%;由于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项目落地与“资金”、“土地”等要素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终止取消项目41个,终止率14.6%。初步统计,工业项目签约金额48.57亿元,占签约总额的64.3%;农业项目签约金额13.1亿元,占签约总额的17.3%;旅游项目签约金额5.3亿元,占签约总额的7%;基础设施项目签约金额8.6亿元,占签约总额的11.4%。总体上看,在蒙山长寿文化旅游节招商推介会上签约项目个数虽然呈逐年递减趋势,但是签约额和引进过亿元项目个数呈逐年增加趋势,履约率越来越高,这是县委、县政府注重大项目引进、注重引资质量、注重招商实效的结果,体现了“好字当头、好中求快、又好又快”的经济工作指导方针。近三届蒙山招商推介会签约过5000万元项目32个,目前有23个项目已开工或投产,实际到位资金7.33亿元,占签约额的36.5%。如此强劲的招商引资势头,可以看出平邑蒙山长寿文化旅游节对平邑经济发展特别是大项目的拉动作用是十分明显和突出的。
强力推进创建省级旅游强县步伐今年,平邑县委、县政府明确提出了创建省级旅游强县的目标,立足高起点规划,高层次招商,高品位建设,高水平经营,目前,通过积极的努力,重点打造了以蒙山长寿游、天宇自然博物馆科普文化游为龙头,融九间棚生态乡村游、归来庄金矿地质公园工业环保游于一体的独具特色旅游的优势,成为全国知名、特色鲜明的山水休闲养生度假旅游目的地。在抓好旅游资源开发的同时,平邑加大投入力度,积极抓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旅游接待服务和餐饮购物条件,旅游综合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该县自去年以来,投资3亿多元对西山森林公园、浚河景观带、县城道路进行了建设或改造提升,建成了一条通往蒙山景区的高标准旅游专线,对通往九间棚、黄金地质公园等景区的道路进行拓宽硬化,新建、改建、扩建城区道路12条、旅游公路120公里。另外投资7000多万元新建了两处橡胶坝,增加蓄水量350万方,蓄水面积2600亩;投资1亿元新建水场2处、垃圾处理场1处、污水处理厂1座;投资3000万元建设改造了莲花山广场、文化广场、建设广场、站前广场、友谊广场、莲花山公园、浚河公园等十多处群众活动场所。预计今年平邑接待游客将突破210万人次,实现门票收入4700万元,分别增长17%和21%。旅游业总收入33亿元,占全县GDP的12.8%。平邑已逐步迈向旅游蓬勃发展期,一个挖掘文化旅游资源、带动产业结构优化、促进经济发展的势头正在形成,平邑已具备了创建省级旅游强县的内在潜力和现实条件。(作者系《临沂日报·平邑新闻》记者、本刊通讯员)蒙山论坛
平邑县金银花产业发展的现状与建议高俊元     现 状  平邑县是全国金银花原产地之一和主产区,人工栽培金银花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据清光绪二十二年编修的《费县志》(平邑县当时隶属费县)记载:“花有黄白,故名金银花。从前间有之,不过采以代茶。至嘉庆初,商旅贩往他处,辄获厚利,不数年,山角水湄栽植几遍。”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平邑金银花就享誉全国,1979年5月,北京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拍摄了平邑金银花专题片,面向全国发行放映。1993年,金银花被确定为平邑县县花。1996年3月,平邑县被中国特产之乡命名宣传活动组委会命名为“中国金银花之乡”。2000年3月,被国家林业局、中国经济林协会命名为“中国名特优经济林金银花之乡”。2007年9月,平邑金银花通过国家质量检验检疫总局地理标志产品的评审,成为全市第一个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的农产品。  (一)栽植规模不断扩大。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金银花产业的发展,制定了《关于加快金银花产业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快中药材基地建设推动中药产业化发展的意见》和《平邑县优质无公害金银花产业化发展规划》,按照“全面发展、突出重点、连片开发、规模膨胀”的原则,以327国道以南的流峪、郑城等乡镇为主,辐射带动全县16个乡镇。县里每年从农业发展基金中拿出30万元专门用于金银花科技开发和技术推广,规定新发展1亩金银花补助20元钱。目前,全县金银花面积发展到37万亩、3亿多墩,年产干花470万公斤,占全国总产量的60%以上,年产值3.3亿元,主产区农民人均金银花收入在2000元左右。金银花已成为平邑县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独具特色的支柱产业之一。  (二)管理水平日益提高。一是发挥行业协会作用。目前,全县已成立各类中药材协会5个,会员人数达1.2万人,多数由懂技术、会经营、事业心强的农民组成。各类中介组织作为独立的市场主体,把分散生产经营的千家万户有效地组织起来,形成若干个联合体,共同闯市场,进一步提高了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同时,中介组织及时帮助农民解决生产中遇到的苗木、技术、信息、资金等问题,竭力为农民搞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二是强化科技研发服务。积极与中科院、山东中医药大学、哈药集团等科研部门、大专院校和制药企业合作,研究培育新品种,开发推广栽培管理新技术。目前,全县金银花品种有大毛花、鸡爪花、山银花三大类、十余个品种,其中九间棚农业科技园有限公司与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的专家合作培育的四倍体金银花新品种“九丰一号”,通过了山东省科技厅组织的有国内植物、药物学专家参加的成果鉴定,达到金银花育苗研究的国际领先水平。三是积极推进规范化种植,鼓励引导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企业参与GAP(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基地建设。九间棚农业科技园有限公司通过开展中药材GAP基地建设,已发展成为一家集产业化研发、培育、示范、推广为一体的中药材龙头企业,先后在北京、山西、陕西、四川、新疆、湖北、湖南等地建立了9个示范园区,面积达9800余亩,并在全国20多个省市建立了3万余亩的合作示范基地,年可实现产值2.14亿元,利润4780万元。目前,全县已建立GAP试验示范基地4处,绿色食品生产基地1处,金银花精品示范园5处,标准化生产基地8万亩。   (三)加工能力明显增强。鼓励县内以金银花为主的中药材加工企业实施挂靠、入股、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积极招商引资,引技术、引人才,推动与省内外大型中药加工企业的联合开发金银花产品。聘请了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的韩兴国、蒋高明、徐常青、山东中医药大学的张永清等一批专家教授作为全县金银花生产加工企业的常年技术顾问,指导企业生产。流峪镇党委、政府从2006年开始制定了奖励政策,每年拿出一定资金推广金银花烘烤新技术。目前,该镇共建烤房100多处,面积6000多平方米,烘烤能力占到全镇金银花总产量的60%以上,比普通凉晒的价格每公斤高20-30元。同时,县里建立了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的金银花发展投融资渠道,大力扶持金银花深加工企业。九间棚金银花科技园、阿蔓达中药饮片有限公司、山东鲁安中药饮片公司等中药材生产加工龙头企业,改造提升传统加工工艺,形成了“市场+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链。山东阿蔓达中药饮片有限公司、岐黄中药饮片有限公司、利康中药饮片有限公司、鲁安中药饮片有限公司四家企业通过了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认证。目前,全县金银花加工企业发展到15家,年加工金银花200万公斤,实现产值3亿多元。  (四)市场体系逐步完善。据《平邑县志》记载,全县金银花交易始于1928年,流峪镇车庄人阎嘉秀将本地金银花贩往上海,销给“义诚药行”。次年,他又在平邑街开设“六合堂”中药店,挂牌收购金银花,转销滕县金银花行。1933年,平邑县金银花首次实现出口创汇。1979年,全县金银花出口达到12.5万公斤,创历史最高记录,居全国之首。近年来,平邑县各级采取多种措施着力培育和完善金银花销售网络,形成了以郑城、流峪为中心的金银花中药材市场体系。今年初,郑城镇规划了占地273亩的“中国金银花物流港”,集收购、加工、价格指导、行情预测、信息发布、行业协会等于一体,建成后将与安徽亳州、河北安国专业市场形成中国最大的“药三角”。同时,平邑县不断加强对市场的监管,实行了检验检疫、质量追诉、责任追究等一系列市场准入制度,建立健全了中药材安全信用体系,营造了安全生产、诚信经营的良好环境。该县还充分利用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大力推进科技信息村村通工程,安排专人进行金银花市场信息的搜集与发布,形成了有效的信息采集、发布机制。为把平邑县的金银花逐步推向全国乃至世界,该县还制定了优惠政策,积极引导部分营销大户大力开拓国内国际市场。目前,永胜药业、金泰药业、环球药业等3家公司通过了GSP(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认证。全县以金银花为主的中药材流通大户发展到200多家,年交易额近4亿元,其中金银花年交易额2亿多元,占全国交易量的70%,年间接出口创汇50多万美元,形成了“买全国、卖全国、走向世界”的大流通格局。(五)发展前景非常看好。金银花是国务院确定的70种名贵药材之一。全国有三分之一以上的中医方剂中用到金银花,金银花还是“非典”、禽流感、手足口病等防治处方的首选药物。另外,金银花的茎、叶、花均可利用,以金银花为主的开发项目已达30多项,涉及到保健、医药、提取物等多个领域,所生产的以金银花为主要原料的茶叶、保健饮料、啤酒、口服液等产品倍受市场青睐。据《中国食品产业网》报道,目前金银花存在“用量增、价格涨”态势,市场对金银花供不应求,供求比为1:3,2007年全国的金银花产量是800万公斤,需求量是2000万公斤。需求量加大的原因有两个,一是金银花由传统药用扩大到保健食品的大宗需求。如广东的王老吉凉茶,每年对平邑金银花的进货量就达2000吨以上。汇源果汁集团落户平邑后,将开发金银花饮料产品,项目投产后必将进一步加大金银花的需求量。另一原因是,2005年新版《中国药典》规定,只有忍冬科植物忍冬为正品金银花,其余的一些原先可以称“金银花”的品种,如湖南的“灰毡毛忍冬”、湖北的“红腺忍冬”、四川的“细毡毛忍冬”以及贵州的“黄褐毛忍冬”等都列入“山银花”项下,不得作为“金银花”使用。因为这些“山银花”只含有“绿原酸”,不含有保肝抗癌功效的“木犀草苷”成分。这样,无论是药厂还是保健食品厂,都需要以正品金银花作原料。而平邑县是金银花原产地之一和主产区,据山东省中医研究所化验,平邑县金银花绿原酸含量达5.87%,为全国之最,挥发油的含量为1.8‰,异地同类产品的含量仅为0.2-0.4‰,另外平邑金银花还含有木犀草苷等20多种有效成份,占有独特的优势,发展前景非常看好。
几点建议  金银花是平邑的县花,“中国金银花之乡”是平邑的品牌。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金银花与石膏、花岗石、石灰石、黄金并称最具代表平邑县资源优势的“三石两金”或“三石一金一花”,无论是从巩固品牌优势地位角度,还是从增加农民收入角度,都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切实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为此,建议政府有关部门,进一步提升金银花产业带发展规划建设水平,为加快金银花产业发展营造浓厚氛围。并按照“市场主导、政府引导,龙头带动、群众互动”的产业发展思路,培植龙头,抢占市场,加大投入,强化管理,推动金银花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一)培植龙头,整合资源促增值。要加大对现有金银花加工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从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予以倾斜,力争做大做强。要鼓励县内金银花加工企业通过挂靠、入股、合资等形式,加强与省内外大型中药材加工企业的联合,借助外力,寻求发展。要依托平邑县丰富的金银花资源优势,大力开展招商引资,积极吸引国内外资金来投资开发金银花产业。要抓好涉及金银花产业签约项目的落实,特别是加快汇源果汁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尽快投产达产。  (二)抢占市场,强力拓展促增收。一是要在现有营销大户中培养一批拓展市场业务的务实型人才。充分利用他们市场信息灵、销售渠道广的优势,广拓市场,大抓订单,使平邑金银花在最短时间内以最佳价格进入流通领域。二是加工企业要拥有自身的营销策略、营销手段和营销网络。要树立“市场首入”观念,主动出击,抢占市场先机,实现市场带流通、流通促生产、生产上品牌、品牌扩市场的良性循环。三是培植壮大以金银花为主的中药材市场。加大对郑城镇“中国金银花物流港”和流峪镇中药材市场建设的扶持力度,逐步引导经营业户到专业的物流地经营,学习借鉴安徽亳州中药材市场建设的做法,把平邑建成全省乃至全国重要的中药材集散地之一,扩大市场占有率。  (三)加大投入,积极支持促增长。各级政府要加大对金银花产业发展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在资金使用上,建议选择具有一定基础、影响力较大的几处重点扶持,尽量避免“撒芝麻盐”。同时,将扶贫开发、农业综合开发、农业产业化等政策性资金配套使用,集中投入重点基地和优势区域。要加大基地建设,适度扩张种植基地,力争新增几处GAP实验、示范生产基地,并获得国家认证,积极推行标准化生产,创立品牌产品,真正使平邑县的金银花从种植面积、产量、质量上都和“中国金银花之乡”相称。(四)强化服务,加强管理促增效。一是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节会、媒体等方式,大力宣传金银花等地产中药材名品,扩大“中国金银花之乡”的影响。建议重新启动举办金银花节会。我县1992年曾以“政府主导、企业主办”的方式举办过金银花节,效果卓著,而后由乡镇或企业牵头也陆续灵活举行过。要进一步总结经验,运用更加理智和有效的方式再行启动,并视实际成为常态的宣传、促销平台,邀请全国各大制药企业、医药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厂长经理专家来观光游览,实地考察,扩大金银花的知名度。在县城的绿化、美化中,适度规划几处金银花密植园,栽植适于绿化的金银花苗木,体现“中国金银花之乡”和“平邑县花”的特色。二是规范市场管理。加大对金银花掺杂使假、以次充好、强买强卖、欺行霸市等扰乱金银花市场秩序行为的打击力度,维护平邑金银花的品牌。三是发挥协会作用。充分发挥以九间棚科技园为依托的金银花协会在科研开发、技术推广的重要作用,大力推广栽植金银花新品种和金银花烘烤技术,推动我县金银花产业优化升级,增强市场竞争力。四是完善管理机制。建议成立专门的发展金银花产业的领导组织机构,明确任务,制定规划,落实责任,形成合力,切实解决“都管都不管”的问题。有关乡镇也要成立相应的管理机构,特别是在金银花采摘和烘烤技术推广方面,提供优质服务,解决好采摘期劳动力缺乏和阴雨天鲜花霉烂变质等问题。五是注重信息建设。有关部门要重视信息的收集、研究、发布工作,认真研究药材的市场动向与价格走势,引导农户合理选择药材品种,减少盲目性,提高产业整体效益。  (作者系平邑县人大研究室副主任、蒙山文化研究会会员) 溯源探流土缶羵羊漫谈李常松
艺术再现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文艺表演,受到现场和全世界电视观众的广泛赞誉。其中开幕式上气势恢宏的2008人同时击缶而歌,更是完全出乎人们的预料并得到普遍好评。缶是象形字,其上为“午”,即“杵”,是一支木棍,下部为半圆形器皿,即缶之本体。整个字形象一支木杵立于半圆形瓦盆之中,正在敲击成曲。《说文解字》:“缶,瓦器。所以盛酒浆。秦人击之以节歌。象形。凡缶之属皆从缶。”瓦器即用土烧制的陶器。古缶亦称陶缶、土缶,形如陶盆,产生于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距今已有七八千年的历史。春秋战国时出现铜缶,后来又出现了瓷缶。为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文艺表演特制的缶为铜缶,形制仿1978年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出土的战国初期方形铜鉴缶。但这种方形铜鉴缶与战国以前长期流行的陶盆形土缶,形状和敲击方法都已完全不同。土缶最初为容器,是装酒水食物的器皿,属日常生活用具。后来,有人发现受击打后不同的缶能发出不同的声响,可以敲击成曲,开始将其同时作为一种打击乐器。乐工用其能演奏出优美动听的乐曲。缶字的出现是在其实物已经作为打击乐器之后,缶字上部之“午”表示击打乐器的工具。史籍记载,商周时期“击缶而歌”已相当普遍,而当时所击之缶,一般认为多为土缶。战国时期,秦王、赵王渑池相会,发生过著名的“秦王击缶”的故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秦王饮酒,请赵王鼓瑟。赵王鼓之,秦国史官随记: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令赵王鼓瑟”。赵国上大夫蔺相如为维护赵王尊严,强迫秦王击缶。秦王无奈,勉强一击,蔺相如当即令赵国史官书: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为赵王击缶”。《说文解字》“秦人击缶以节歌”,亦是记述此事。如果说土缶是古代常见但现在已不太有人知道的陶质盆形器皿,羵羊则是连2500年前的孔子都已不太熟悉、此后一直到今天更是无人说清楚了。蒙山地区文明古老,早在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烧制使用土缶、羵羊。最早记载该地区之土缶、羵羊的史书是春秋时期史官所写的《国语》。该书《鲁语》篇载:“季桓子穿井,获如土缶,其上羊焉。使问之仲尼曰:‘吾穿井而获狗,何也?’对曰:‘以丘所闻,羊也。丘也闻木石之怪曰蛧蜽,水之怪曰龙、罔象,土之怪曰羵羊。”这段话的意思是:季桓子等人挖井挖出上古陶器,其中下边一件象土缶(这里实际上应理解为就是土缶);上边一件形状象羊,人们都不认识。季桓子派人去请教孔子,派去的人又说象狗。孔子说是羊,并解释说据他所知,木石之怪叫蛧蜽,水之怪叫龙、罔象,土之怪叫羵羊。此事,《左传》、《史记》、《孔子家语》等亦有相同或相近的记载。据此,可以肯定春秋鲁国史官此记载可信。季桓子是曾把平邑作为食邑的春秋季平子之子。季平子死后,季桓子继任鲁国上卿,实际执掌鲁国大权。季桓子穿井之处在蒙山南麓今费县上冶镇鄪城,此处西距今平邑界仅五公里。其“获如土缶 ”之“土缶”,按前面介绍为古代常见之物。而“其上有羊”、似狗、孔子称之“羵羊”者具体何物,两千多年争论不已,至今无有定论。甚至有人望文生义,错将羵羊当活羊,出现明显的鲁鱼亥豕之误。按:羵为形声字。其羊字偏旁表示形状,即象形;贲字偏旁表示读音,即象声。羵字,《说文解字》未收。《康熙字典》:“羵,音汾,土中之怪。亦作坟。”羊是象形字,本义是一种家畜。后来人们把它作为牺牲,宰杀后放在礼器中祭祀祖先祈求吉祥,羊的原义引申,增加了吉祥的意思。所以,《说文解字》释“羊,祥也”。《辞海》“羊,通祥。古器物铭文‘吉祥’多作‘吉羊’”。笔者认为孔子称“羵羊”者,是将其视为地下出土的上古时人们祈求吉祥的礼器,但这件礼器具体叫陶鼎?陶鬲?陶罐?陶壶?孔子当时并未言明。孔子学识渊博,熟悉商周之礼。他对季桓子挖出之物虽感陌生,称之为“土中之怪”,但从丰富的知识中悟感到该器物应与上古时期的随葬、祭祀礼仪有关,故一开始便称其为“羊”,进而又将其和其他所有地下出土的奇怪的叫不出名字来的器物统称为“羵羊”。羵羊者,吉祥之物也。现代考古证明,山东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遗址中,确曾出土过个别器型特殊的仿兽形、鸟形样式的陶器。如1959年泰安县大汶口遗址出土过一件少见的酷似猪形的陶壶。据经科学发掘后整理出版的《大汶口新石器时代墓葬发掘报告》称,此器“高21.6厘米,夹砂红陶,拱鼻、张口、四足,短尾上翘,耳穿小孔,背装提手,尾根一筒形口、可盛水,嘴可注水,体肥壮、近似猪形”。这件器物不仅造型夸张,生动优美,而且实用方便,可谓匠心独具之作。实物现藏于山东省博物馆。大汶口遗址是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的命名遗址。大汶口文化时期社会生产已较之以前大为进步,人们开始大量饲养猪、狗、羊等家畜。制陶业相当繁荣,陶器种类、数量众多。陶工们在正常制作大量一般陶器的同时,往往能够根据某些常见动物的突出特征和关键部位造型,烧制少量特殊用途的仿生造型陶器。这种仿生陶器与一般陶器相比较,形状特殊,工艺水平较高。包括泰安大汶口和费县鄪城在内的山东泰山、蒙山地区是大汶口文化的中心区域,该地区主要的氏族部落和文化相同。大汶口遗址出土过酷似猪形的陶壶,在季桓子穿井之地鄪城出土形状似羊、似狗,孔子称之为“羵羊”的兽形陶器,应该是完全可能的。实地考察鄪城旧址,此处确实建筑于一较大面积的大汶口至龙山文化遗址之上,说明历史上确曾有过较长时期的繁荣。城址东部一大坑旁,现并立着两块石碑,一块刻“季桓子井”四个大字,一块刻“季桓子得羵羊出井”八个大字。想当年季桓子等人在此处挖井挖出上古时期的土缶和孔子称之为“羵羊”的兽形陶器,如同现在人们在旧村镇挖土时挖出文物一样,不是很正常的吗?有趣的是,对于羵羊当地仍还有种种传说,而几乎所有传说都还是把羵羊当成是一只奇怪的活着的动物的。(作者系平邑县史志办公室编审,蒙山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研究员) 曾子教育思想探析杜玉奎
曾子,名参,字子舆,孔子著名弟子,春秋末战国初鲁国武城(今山东省平邑县魏庄乡南武城)人。他重视仁德,提倡孝道,收徒讲学,传播儒学,为儒家思想的正宗传人,被后世尊称为“宗圣”,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其教育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今仍有很大的借鉴价值。本文拟从曾子的教学活动、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教学原则及特色等方面对曾子教育思想进行初步探析。一、曾子的教学活动曾子约生于鲁定公五年(前505年),家境一般。鲁哀公六年(前489年),17岁的曾子尊父命从学孔子于楚。孔子对年龄较小、初入师门的曾子印象是“参也鲁”。曾子反应鲁钝,却并不因此而消沉,而是刻苦学习,虚心向孔子请教。从师十余年,凡王朝家国之礼、权宜之变,无不穷根问底,遂逐渐得孔学要领,孔子以为“能通孝道,故授之业”。鲁哀公二十年(前475年),曾子31岁时,其父去世。他守丧三年后开始设帐授徒,此后便专门讲学,传播儒学,终其一生。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曾子“居武城,有越寇”时,在当地已有很高的声望。后因鲁国内乱,曾子去鲁适卫,居卫多年,弟子日众。鲁悼公十一年(前456年),50岁的曾子自卫返鲁后,专心传授弟子,并结合自己的实践与体验,开始著书立说,流传后世的主要有反应其思想的《曾子十篇》、《孝经》和《大学》,这些著作成为后世研究曾子教育思想的主要史料。二、曾子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曾子一生收徒讲学的主要目的一是传播儒学,二是培养具有理想人格的君子。其教育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慎微教育思想曾子经常教育弟子要谨慎处世、远避祸患,直至达到“慎独”的境界。认为要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谨慎从事。“昔者,天子日旦思其四海之内,战战惟恐不能慄也;大夫士日旦思其官,战战惟恐不能胜也;庶人日旦思其事,战战惟恐刑罚之至也。是故临事而慄者,鲜不济矣”。他教育弟子应“微言笃行之,行欲先人,言欲后人”。凡事要考虑后果,三思而后行。“君子虑胜气,思而后动,论而后行,行必思言之,言之必思复之,思复之必思无悔言,亦可谓慎矣。”曾子教育弟子在谨慎处世的同时,应达到一种更高的精神境界——“慎独”。当自己独处、独自处理事务时,要坚持原则,不因利己而损害他人。他说“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做任何事都应“见利思辱,见恶思诟,嗜欲思耻,忿怒思患”。 在曾子的反复教诲下,其弟子中没有出现鲁莽行事、不计后果、伤己害人之徒。(二)孝教思想孔子强调“孝”,《论语》中有多处论及。但其孝只是其“仁”说的一部分,“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曾子通过自己的“三省”体悟,将其全面发扬光大,使孝成为涵盖仁、义、礼、信等一切道德范畴的终极大法。“夫孝,德之本也,道之所由生也。”既然孝涵盖了一切,培养孝子便成为曾子教学活动的主要目的之一。如何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孝子呢?曾子认为最根本的便是竭力养亲,“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对于不能进入仕途的普通百姓来说,能竭力养亲便是合格的孝子。随着政治地位的逐渐提高,孝的内容便在原来的基础上逐渐扩大。士人之孝应加上“爱敬父母”。卿大夫之孝应再加上“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诸侯之孝应是“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掌握国家最高权力的天子之孝除了“爱敬尽于事亲”外,还应“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整个社会孝行的目标已定,具体到现实生活中,曾子从最基本的庶人之孝教育弟子。他将庶人之孝分为三个层次:大孝尊亲,其次不辱,其下能养。庶人之孝最起码的条件是奉养父母,其次是不使父母受辱。何为不辱父母?曾子认为“身者,父母之遗体也,行父母之遗体,敢不敬乎?”只有自尊自爱自重,保全自己的身体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才是不辱父母,这就要求自己“一出言不敢忘父母,是故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及于己;然后不辱其身,不忧其亲”。庶人最高之孝即君子之孝应是爱敬双亲,“君子之孝也,忠爱以敬”。孔子曾强调过养父母以敬,“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曾子则更进一层,认为养父母容易,最难做的是终生爱敬父母。“养可能也,敬为难;敬可能也,安为难;安可能也,久为难;久可能也,卒为难” 。孝子应如何敬亲呢?曾子认为“孝子之养老也,乐其心,不违其志。”敬亲重在养父母之志,秉承父母的意志行事,“君子之所谓孝者,先意承志,谕父母以道”。为此应做到“无私忧,无私乐”;“父母所忧忧之,父母所乐乐之”; “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一切以父母的意愿为转移。曾子还教育弟子,在敬爱双亲的同时应对父母之过加以劝谏。曾子曰“父母之行,若中道则从,若不中道则谏,谏而不用,行之如由己。从而不谏,非孝也;谏而不从,亦非孝也”,只有劝谏父母,才能使父母免受不仁不义之恶名。但劝谏父母还应讲究方式方法,应和颜悦色,既不伤其自尊,又能使其欣然接受。由此,曾子提出了“以义辅亲”,“以正致谏”,“微谏不倦”的谏亲原则。对于一般庶人之孝,除了终生养亲、敬亲、谏亲外,还应做到父母死后“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并能扬身显父、光宗耀祖。“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三)君子人格教育人格教育是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培养君子人格更是每位正直的教育家所努力追求的目标。孔子重视君子人格教育,《论语》中有十几处论及。曾子更注重君子人格的培养,他要培养的君子人格主要有:1、与人为信。曾子认为朋友之间要讲信用,朋友之间的诚信足“可以托六尺之孤”,他把“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作为每天必省的内容。但与人交往要讲原则,应与益于己者交,因为“与君子游,苾乎如入兰芷之室,久而不闻,则与之化矣;与小人游,贷乎如入鲍鱼之次,久而不闻,则与之化矣。是故君子慎其所就。与君子游,如长日加益,而不自知也;与小人游,如履薄冰,每履而下,几何而不陷乎哉?”曾子认为信的基础是为人要诚实,诚信要从小培养,幼童也不例外。2、为人谋忠。曾子把“忠”看作高尚的品德、为人谋的准则,认为“忠者,其孝之本与!”正人君子为人谋事应尽心尽力,竭尽忠诚,足以使人“寄百里之命”。为此曾子教育弟子要把“为人谋而不忠乎”作为每天的必省内容。但是,为人谋也要讲求原则,“天下有道,则君子忻然以交同;天下无道,则衡言不革。诸侯不听,则不干其土;听而不贤,则不践其朝。”3、讲求气节。曾子教育弟子做人要讲求气节,在生死攸关之际,能坚守气节,决不屈服。他认为君子应具有“自反而缩”的勇气,“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反躬自问,如正义不在我,对方纵然地位卑贱,我不去恐吓他;正义确实在我,即使对方有千军万马,也要勇往直前。曾子还教育弟子“富以苟,不如贫以誉;生以辱,不如死以荣。辱可避,避之而已矣;及其不可避也,君子视死如归。”曾子本人正是如此,“曾子衣弊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曾子坚辞不受,曰:“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君有赐,不我骄也,我能无畏乎?”这种坚守气节的精神被后来的孟子所继承,“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成为千百年来无数仁人志士孜孜以求的高贵品质。4、安贫乐道、与人为善。曾子一生过着比较清贫的生活,但他淡泊名利,以自己的切身体会教育弟子。他说:“君子无悒悒于贫,无勿勿于贱,无惮惮于不闻。布衣不完,蔬食不饱,蓬户穴牅,日孜孜上仁。知我,吾无忻忻;不知我,吾无悒悒。是以君子直言直行,不宛言而取富,不屈行而取位。”在义利关系上,曾子主张应舍利取义。“君子苟无以利害义,则辱何至哉!”曾子还教育弟子要“与人为善、成人之美”。他说“君子己善,亦乐人之善也;己能亦乐人之能也;己虽不能,亦不以援人。”“君子好人之为善,而弗趣也;恶人之为善,而弗疾也。”并认为“君子不先人以恶,不疑人以不信,不说人之过,而成人之美。”只有安贫乐道、成人之美才是品格高尚之人。5、勤学好问、先行后言。曾子强调学习,把复习老师所授之业作为自己每天必修的内容,并以此教育弟子勤奋好学。认为“君子爱日以学,及时以行,难者弗避,易者弗从,唯义所在,日旦就业,夕而自省思,以没其身。”曾子还教育弟子要善于学习,认为 “不能则学,疑则问,欲行则比贤,虽有险道,循行达矣。”否则“弗知而不问焉,困也。”“耻不知而又不问,欲作则其知不足,是以惑闇。” 曾子还认为学习应不弃细小。“君子不绝小,不殄微也,行自微也,不微人,人知之,则愿也;人不知,苟吾自知也。”在日常生活中做到防微杜渐、有错即改。“君子患难除之,财色远之,流言灭之,祸之所由生,自纤纤也,是故君子夙绝之。”他对改过之人非常赞赏,如果“朝有过夕改,则与之,夕有过朝改,则与之”,“过而不能改,倦也”。三、曾子的教学特色曾子在教育弟子、传播儒学、培养孝子及君子人格的教学活动中,还特别注意教学原则与方法,使其教学独具特色。曾子的教学特色主要有学用一致原则、讨论式教学方法、言传身教的示范效应等几个方面。(一)学用一致原则。曾子培养君子人并未脱离现实社会,他明确指出学习的目的除了积累知识外,更重要的是学用一致、学习与社会实践及改造自我相结合。他曾说“君子爱日以学,及时以行”,在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君子攻其恶,求其过,强其所不能,去私欲,从事于义,可谓学矣。”他在授学的过程中提出了治国平天下的设想,认为“先王之所以治天下者五:贵德、贵贵、贵老、敬长、慈幼。此五者,先王之所以定天下也。”并以此作为自己终身奋斗的目标。(二)讨论式教学法。曾子在传授弟子的过程中,为揭示问题的实质,常常与弟子就有关问题进行讨论。公明宣学于曾子,三年不读书,曾子问其原因,公明宣陈述了先学曾子做人然后读书的道理,曾子感慨地说:“吾不及宣,其学而已!”。曾子曾与子襄讨论“好勇”的含义,当阳肤为孟氏士师,向曾子请教如何做时,曾子告诫他为政要体察民情、同情百姓。当门弟子要到晋国、担心无人认识时,曾子告诫他:“何必然!往矣。有知焉谓之友,无知焉谓之主。且夫君子执仁立志,先行后言,千里之外,皆为兄弟。苟是之不为,则虽汝亲,庸孰能亲汝乎!”曾子曾批评子思有“傲世主之心”,子思反驳道:“时移世易,各有宜也……,今天下诸侯方欲力争,竟召英雄以自辅翼,此乃得士则昌、失士则亡之秋也。伋于此时不自高,人将下吾,不自贵,人将贱吾。”当曾子提出“屈己以伸道,抗志以贫贱”时,子思曰:“道伸,吾所愿也。今天下王侯其谁能哉!与屈己以富贵,不若抗志以贫贱。屈己则制于人,抗志则不愧于道。” (三)言传身教的示范效应。曾子在教学中非常注意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在他教育弟子孝敬父母的同时,自己身体力行。曾子以至孝著称,他不仅敬养父母,而且善于养亲之志。“若曾子,则可谓养志也。”曾子还认为子女是父母之遗体,他终身孝敬父母,奉行全体贵生原则,以致在其病重时以自己的全体而倍感欣慰,这也从侧面印证了曾子的慎微教育思想。曾子临终时不忘教育弟子做事认真、有过即改,以至于“临终易箦”。他教育弟子“忠”,在鲁人攻鄪时,“数之罪十,而曾子之所争者九”以己之特长竭尽忠诚。他教育子弟重“信”,不惜杀猪以教子。综上所述,曾子的教育思想系统而完整,并富有实践意义,其“慎独”思想和君子人格教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一。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我们强调“以德治国”,要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提高全民的思想道德素质,曾子的教育思想值得借鉴。
(作者为临沂师范学院法学院副教授、硕士)
曾子与《大学》杨 岩
《大学》是我们常说的《四书五经》中的《四书》之一。《四书五经》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载体,更是中国历史文化古籍中的宝典,为古代科举选仕的必考科目,堪称东方的“圣经”。《大学》是指大人之学。古人八岁上小学,识文及学习洒扫之事,十五岁入大学,学习做人及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从篇幅上看,《大学》虽远不及《论语》,但其理论价值、现实意义与《论语》同样不朽。程颐曰:“《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于今可见古人为学次第者,独赖此篇之存,而《论》、《孟》次之。学者必由是而学焉,则庶乎其不差矣。”意思是说,《大学》是开始学习理论的人进入道德的门径。如今人们还可以看到古人做学问的次序,特别是依赖这篇《大学》中的顺序去学习,那么进入道德的门径就可以说差不多了。朱熹也说:“《大学》之学,古之大学之所以教人之法也。”“某要人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定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视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为妙处。”为此,朱熹将《大学》列为《四书》之首。著名哲学家熊十力也曾说:“不悟《六经》(《五经》最早为《六经》,后《乐经》失传,只剩《五经》)宗要,读《大学》可悟其宗要,不得《六经》体系,读《大学》可得其体系。”由此可见,自古以来人们就对《大学》推崇备至。至于《大学》的作者,北宋理学家程颢、程颐认为是“孔氏之遗言也”。朱熹把《大学》重新编排整理,分为“经”一章,“传”十章。认为,“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就是说,“经”是孔子的话,曾子记录下来;“传”是曾子解释“经”的话,由曾子的学生记录下来。但后人大多认为曾子就是《大学》的作者。曾子,名参,字子舆,春秋战国初年鲁国南武城(今平邑县魏庄乡南武城)人,生于公元前505年(比孔子小46岁),卒于公元前436年。曾子是孔子的著名弟子,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我国古代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其在儒家的地位仅次于孔子、孟子,后世尊称宗圣。曾参在孔学中的地位,很长时间未被人们所认识。他上承孔子道统,下开思孟学派,其学术地位直到唐、宋以后才为世人所逐步承认,自唐开始为历代所尊崇。唐总章元年(公元668年)四月,唐高宗赠曾参为太子少保。太极元年(公元712年),唐睿宗加赠曾参太子太保,配享孔子庙堂。开元八年(公元720年),唐玄宗定曾参位次,诏曰:“曾子大孝,德冠群列,特为塑像,坐于十哲之次”。同年,唐玄宗勒礼部尚书苏廷页撰《曾子赞》。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八月,唐玄宗赠曾参为郕伯。后唐长兴三年(公元932年),唐明宗罢二十一先儒,改以曾参与七十一子图形四壁,世称七十二贤。宋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五月,宋真宗晋曾参为瑕丘侯。因犯孔子讳,于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六月,改瑕丘侯为武城侯。咸淳三年(公元1267)二月,宋度宗升曾参为郕 国公,配先圣,居正位之西,面东。至此颜、曾、思、孟四配始定。元大德十年(公元1306年),元成宗颁降初献郕国公乐章。至顺元年(公元1330年)七月,元文宗加封曾参为郕国宗圣公。明弘治四年(公元1491年),明孝宗派官祭祀曾参并颁发祭文。嘉靖十四年(公元1535年),明世宗改称曾参为宗圣曾子,并敕封曾参之妻公羊氏为郕国一品夫人。清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9年)闰三月十六日,清圣祖颁发御制《宗圣赞》。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八月初五日,清世宗书赠宗圣殿匾额“道传一贯”。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二月二十八日,清高宗亲制《宗圣赞》(勒于碑石),并派官致祭曾参。曾子以孝著称,明朝郭居敬将其列为二十四孝之一。其思想核心是孝道和修身。除《大学》外,曾子还著有《曾子》、《孝经》,并与弟子们一起修订整理了《论语》。曾子在《大学》中系统总结了先秦儒家的伦理政治思想,阐发了儒家修身政道的原则及步骤,以人的修身为核心,提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为修身的方法,强调人的修身养性不只是内省的过程,更是同外物相接触,穷究物理而获得知识、培养道德品性、完善人格的过程,修身的目的在于齐家、治国、平天下。按照朱熹所编排的版本,《大学》共分为“经”一章,“传”十章。经一章提出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条纲领,又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目。八个条目是实现三条纲领的途径。在八个条目中,修身是根本的一条。十章分别解释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本末、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开篇前两节为总纲和核心:“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文章开宗明义,指出《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美的境界。文中提出的“修齐治平”即“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以及“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 生产财富也有正确的途径;生产的人多,消费的人少;生产的人勤奋,消费的人节省。这样,财富便会经常充足。)等观点,至今为人们所称道。在2003年3月18日第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温家宝总理就曾引用“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来说明中国农村实行税费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时至今日,也许有人会说,《四书五经》已经离我们太遥远,现在已经没有多少用处了,也不需要再花费精力去学。但《大学》以及其他的古典文集所散发出的人性光芒是时间所磨灭不去的。这不仅仅是一段历史哲人思想的总结,也是现代人于忙忙碌碌中需要把持和借鉴的。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往往遗忘了对身心的自省,对事物的急功近利、利欲熏心,也大都是由于受染乌烟瘴气而忘记了“修身”。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达上千年,足以说明它强大的生命力。所以,不要忘了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这些东西所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拿来供后人自夸炫耀。对于我们个人的修养、家庭的和睦乃至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建设,至今仍具有及其宝贵的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是当今构建和谐社会的丰富思想道德营养。(作者系平邑县政协文史委主任、《蒙山文化研究》编委委员) 今日平邑合力共谱文明曲 全民尽沐文明风——平邑县创建省级文明城市纪实王 芳
走在平邑县城繁华的大街上,宽阔的街道、靓丽的街景和市民满意的笑脸,处处跳跃着人文关怀的音符。这是近年来平邑县以人为本、文明创建、理性经营,大力推进城市化带来的可喜变化。
全力打造宜居城市民是城市的主人,创建文明城市就应该把提高市民的生活质量放在首位,让市民充分享受发展的成果。平邑县委书记王林山说:“创建文明城市,要以民生为重,首先要办好老百姓关心的事情。”
 “街也硬化了,路灯也亮了,公园免费开放,广场越来越多,走在街上心情舒畅,休闲娱乐也有了去处。”亲眼见证了平邑巨大变化的市民们都欣然的奔走相告。近年来,平邑县集中人力、物力、财力,通过实施“南扩西延东进” 的城市发展战略,形成了十纵八横的城市主干道网络,“西山东水中间城”的整体城市框架已基本形成;健全完善了县文化馆、图书馆、电影院、博物馆、展览馆的硬件设施,新建休闲广场和街心公园十多处,启动了县广电大厦、广播电视发射塔和“一院、两中心”(即人民大剧院、文化中心和体育中心)建设。目前,全县拥有各种文化娱乐场所32个,艺术表演场所21个,拥有各类艺术表演团体18个,成立艺术协会3个,群众业余文化活动丰富多彩、蓬蓬勃勃。在城市配套功能和居民生活设施上,平邑投巨资兴建了垃圾处理场和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率和污水处理率分别达87%和75.26%,城市用水普及率和燃气普及率也达到了98.6%和 98%。生态建设力度不断加强,城市新增绿地12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绿地率分别达到38%和33.99%,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8.0平方米以上。城市环卫实现了24小时保洁和生活垃圾袋装化,对城区沿街店铺实行每天定时集中收集,杜绝了沿街单位垃圾乱倒的现象。投资近百万元在城区主要干道新设置高档生态公厕11个,并对干道和公厕卫生管理实行社会公开招标,确保了保洁质量。为切实解决群众关心的污染问题,平邑县不断加大对工业、生活污染源的治理力度,彻底关停了一批污染型企业,地表水环境质量达到国家环保城市三级标准。天蓝、地绿、水清、景美、人和。平邑,正在阔步向着最适宜人们居住的城市迈进。
城乡共谱和谐曲自2005年平邑县进行市级文明城市创建以来,平邑人民打造和创建文明城市的决心和行动就与日俱进。在城区,根据《文明城市测评体系》的要求和平邑县的实际情况,平邑县把文明社区创建作为重点,从发挥优势、改善环境、提高品位着手,明确社区建设标准,实行结对共建制度,实现资源共享;同时积极开展 “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活动,建立健全了“三中心”、“一室一校”等硬件建设项目,对社区的治安环境、卫生环境等进行了综合整治,对各项管理制度进行了规范完善,社区建设的基础设施、创建环境、宣传氛围从软、硬两个方面得到了加强。文明市民、文明家庭、文明行业等创建活动的开展对文明城市的创建也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在广大农村,坚持以城带乡,扎实推进文明村镇建设,深入开展“三下乡”活动,组织实施并扎实推进了“五大文化惠民”工程建设,在16个乡镇各建成了1处综合文化站;建成农村文化大院210个,农家书屋83处,农村庄户剧团22个,全县100%的行政村实现了有线电视村村通,有线广播电视入户率达40%以上。将科技和文化送到了群众的家门口,送去了创建文明城市活动的春风。通过创建文明城市,平邑大地发生了巨变:城市发展实力增强了,城乡面貌变美了,城乡文明程度提升了,全县和谐发展的新形象得到了生动展现。
平安建设促稳定现如今,平邑县不少老式居民小区的出入口处加装了视频监控系统,一些敞开式的楼道也正在陆续安装电控防盗门。对此居民们反响良好,他们纷纷说,这是政府为百姓做的实事,让老式居民区的居民也享受到了现代小区的安全保卫服务。   平邑县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战略方针,狠抓平安建设工作措施的落实。几年来,全县刑事、治安案件连续下降,被评为“平安山东建设”先进县。
  构建打防控体系,维护治安稳定。为全面提升社会治安防控能力,专门成立了巡逻防暴大队,负责对繁华区域和重点路段进行全天候、全方位的巡逻防控。在16个乡镇、县城各公共场所安装了红外线电子监控系统,每个住宅小区内做到电子监控室、门卫保安室、小区警务室“三室合一”,实现人防、物防、技防“三位一体”。  完善调处机制,稳妥化解纠纷。发挥县乡治安巡防员、乡(镇)治安信息员、维稳信息督查员和村级信息联络员的作用,深入开展综治工作“进村入户”和政法干警“进村驻户”活动,并坚持县每半月、乡村每周对矛盾纠纷予以排查。对排查出的隐患和矛盾纠纷,采劝一起纠纷、一名领导、一个班子、一套方案、一包到底”的“五个一”调处化解方法,从而把各类矛盾消除在萌芽状态。同时还在16个乡镇建立了矛盾纠纷排调队、民情调查队、法德辅导队“三支队伍”,与村民代表面对面谈心,面对面做群众工作,调处纠纷,有效维护了一方稳定。
处处盛开文明花先有文明的市民,才能有文明的城市。平邑县通过评选十大热心公益人物、举办文明礼仪知识竞赛、发放“创文明城市、做文明市民”倡议书、编印发放《市民文明手册》、设置公益广告牌等措施让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投身到文明城市创建活动中来,使人民群众既成为城市文明建设的积极参与者,又成为了城市文明的最大受益者。各级各单位都发挥各自优势,开展了形式多样、主题鲜明的文明创建活动,广大群众的热情空前高涨。如果说建筑景观是城市外衣的话,那么市民的精神面貌就是这座城市的“精、气、神”。平邑人民深刻认识到,创城不是最终目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城乡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让全县人民都享受到文明进步带来的硕果。所以,对平邑来说,文明城市的创建,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作者系平邑县文明办副主任)
人物春秋
先贤澹台灭明王庆全
澹台灭明(前512—?),姓澹台,名灭明,字子羽,亦称澹台子羽,春秋末年鲁国武城(治所在今平邑县魏庄乡南武城村)人。孔门七十二贤之一,从祀孔子于曲阜孔庙大成殿前西庑内。西汉司马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说他“少孔子三十九岁”,而东汉王肃《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则说“少孔子四十九岁”。按王肃所言,澹台灭明24岁之前即名闻于诸侯,似不大可能。现多数学者从《史记》“少孔子三十九岁”之说。卒年不详。澹台故里武城历史悠久,人杰地灵,经济、文化曾经非常繁荣。早在公元前554年,鲁国大夫叔孙豹就在此筑武城以御齐。据《左传•哀公八年》“王犯尝为之(武城)宰,澹台子羽之父好焉”的记载,其父和曾为武城宰的吴国人王犯是好朋友,说明澹台灭明出生于武城一个生活富足的家庭,有一定的政治经济地位。据《论语•阳货》载,孔子的学生子游为武城宰时,提倡以礼义教人,用高雅艺术来教育熏陶民众。孔子来到武城,到处可闻弦歌之声,处处可见歌舞升平。“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孔子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治理武城有方,受到孔子的赞扬。《论语•雍也》载:孔子让子游推荐人材,子游回答说,有一个叫澹台灭明的人,为人做事不投机取巧走捷径,从不为公务之外的事情到我的办公室里面来。“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子游)之室也”。说明澹台灭明是一个正直、诚信,做事讲原则,不投机钻营的人,此时在武城已小有名气。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澹台灭明长得不好看,想拜孔子为师,孔子认为不会有出息,还有点不想收这个弟子!“状貌甚恶。欲事孔子,孔子以为材薄。”经子游推荐,澹台灭明成为孔子晚年收留的一名学生。澹台灭明拜师孔子后,刻苦自学,终于学有所成。他后来南游长江流域,设坛讲学,追随的学生有三百人,并建立教学管理制度,影响甚大,成为名闻大江南北的教育家。他为人处事之获取、给予、离弃、趋就的一切作为都无懈可击,声誉传遍了四方诸侯。“既已受业,而退修行……非公事不见卿大夫。南游至江,从弟子三百人,设取予去就,名施乎诸侯。”“孔子闻之,曰:‘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孔子听到澹台灭明的事迹后感慨地说“我只凭言辞判断人,对宰予的判断就错了;单从相貌上判断人,对子羽的判断就错了,几乎失掉澹台灭明这个人才。”《孔子家语》说他办事廉洁,对上司尽力,为民谋利,“贵之不喜,贱之不怒;苟利于民矣,廉于行己;其事上也,以佑其下。”对于其品貌才能,古籍记载不一。《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说他“状貌甚恶。欲事孔子,孔子以为材薄。”而《韩非子•显学》说他有“君子之容。仲尼几而取之,与处久而行不称其貌。”《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则称“有君子之姿。孔子尝以容貌望其才,其才不充孔子之望。然其为人公正无私,以取与去就,以诺为名。”《孔子家语•子路初见》还有“澹台子羽有君子之容,而行不胜其貌”的记载。另外,各书对“以貌取人,失之子羽”的理解也不相同。在文人的墨迹中,关于“以貌取人,失之子羽”方面的谈论也不少。如司马迁《史记•留侯世家》在谈到张良的相貌时,说:“余以为其人计魁梧奇伟,至见其图,状貌如妇人好女。盖孔子曰:‘以貌取人,失之子羽’。留侯亦云。”东汉王充在《论衡•骨相》中谈到形与实的关系时说:“禀气于天,立形于地,察在地之形,以知在天之命,莫不得其实也。”他说应该是见其相貌而知其德才,可是有时也因“法术浅”而“不能具见形状之实也”。随之就举孔子的例子说“以貌取人,失之子羽;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也”。可见,后人已把澹台灭明看成是个才高貌丑的典型人物。《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说澹台灭明“仕鲁,为大夫”,不知可靠性如何?汉代以后,随着孔门弟子不断受到官府的祭祀和封赐,民间开始流传许多关于澹台灭明的逸闻传说。其事迹载于西晋张华的志怪小说集《博物志》、东晋干宝记录古代民间传说中神奇怪异故事的小说集《搜神记》等书。唐代《艺文类聚》、宋代《太平御览》及后代诸书时有引文。宋代《太平御览》卷三百七十引魏宋均注《论语摘辅象》曰“澹台灭明跂掌(六根手指),是谓正直。”《博物志》卷七载“澹台子羽赍千金之璧渡河。河伯欲之。至中流,阳侯波起,两蛟挟船。子羽左操璧,右操剑击蛟,皆死。既渡,三投璧于河伯。河伯跃而归之,子羽毁而去”(《太平御览》卷九百三十引《博物志》同)。唐代《昭明文选•吴都赋》李善注,引《搜神记》“澹台子羽赍璧渡河,风波忽起,两龙夹舟。子羽奋剑斩龙,波乃止。登岸,投璧于河,河伯三归之,子羽毁璧而去。”同样的事,北魏《水经注》卷五所载较详:“昔澹台子羽赍千金之璧渡河,阳侯波起,两蛟挟舟。子羽曰:吾可以义求,不可以威劫。操剑斩蛟,蛟死,波休。乃投璧于河,三投而辄跃出,乃毁璧而去,示无吝意”(《太平御览》卷六十一引《博物志》同)。其所谓“可以义求,不可以威劫”,便是“取与去就以诺”。可见古儒如子羽者好勇尚义,类于墨而近乎侠。另《博物志》载子羽的儿子溺死事,异文颇多。《博物志》卷八载“澹台子羽子溺水死,欲葬之。灭明曰:‘此命也。与蝼蚁何亲?与鱼鳖何仇?’遂使勿葬。”(宋代《图书集成》学行典卷一百五十四圣门诸贤部、礼仪典卷九十九丧葬部引《博物志》同)《太平御览》卷三百九十六引《博物志》“澹台子羽渡水,子溺死。将葬之,灭明曰:‘此命也,吾岂与蝼蚁为亲戚,鱼龟为仇雠?’遂以葬之。”前者“使勿葬”,后者“以葬之”,似相牴牾,且“欲葬之”、“将葬之”,主事者谁?皆省而不书。又《太平御览》卷五百五十六引《博物志》较之为详:“澹台子羽渡水而子溺死,人将葬之。灭明曰:‘此命也。吾岂与蝼蚁为亲、鱼鳖为仇?’于是,遂以水葬之。”谓别人将葬之,而子羽“以水葬之”,说得明白,也较符合子羽“蝼蚁何亲”、“鱼鳖何仇”的话。另《昭明文选•笛赋》李善注,引《博物志》“澹台灭明之子,溺死于江,弟子欲收而葬之。明止之曰:‘蝼蚁何亲?鱼鳖何仇?’弟子曰:‘何夫子之不慈乎?’对曰:‘生为吾子,死非吾鬼’。遂不收葬”(《图书集成》家范典部卷十八父子部引《博物志》亦曰“溺死于江”)。“不收葬”即与“水葬”无悖,其要在俭,近于墨家。“溺死于江,弟子欲收而葬之”,与子羽“南游至江,从弟子三百人”相合,未知其实,或为附会。而“生为吾子,死非吾鬼”,于礼似无悖,而亦如斩蛟事迹,截然若侠者。又《史记•儒林传》载:“澹台灭明居楚。”未载“家于楚”或“卒于楚”,澹台灭明何时何地去世,现已无法考证。但他去世后,后人争相立墓以祀。墓共四处,即豫章(今江西省南昌市)、苏州吴县、陈留(今河南省开封县)、武城。相传,澹台灭明游历楚国来到豫章,选择在百花洲(今南昌市东湖一带)结草为堂,开办学校,聚徒讲学。死后,南昌人民为他立祠立墓祭祀,并设立澹台门以表纪念。进贤县也因他南游讲学至此而名,意为“进能纳贤”之地。苏州吴县建有澹台湖公园。《吴地记》载:“澹台湖,在吴县东南十里。孔子弟子澹台灭明,字子羽,宅陷为湖,湖侧有坟。”《水经注》卷二十一载:“《陈留风俗传》曰:陈留县裘开乡,有澹台子羽冢,又有子羽祠,祈祷焉。京相璠曰:今泰山南武城县,有澹台子羽冢,县人也。未知孰是。”澹台故里武城澹台墓位于魏庄乡土桥村西300米处温凉河边,当地流传“澹台墓,离河十八步。”明天启四年(1624年),费县关阳司建二贤祠,主祀曾参、子游。清乾隆三年(1766年),关阳司巡检胡世祚将澹台灭明由从祀改为主祀,并将二贤祠更名为三贤祠。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督粮道孙星衍同费县知县郭志青立墓碑一座于澹台灭明墓前,碑文隶书,由清代书画名家钱泳书丹。1972年,澹台灭明墓在农业学大寨中被整为平地,墓碑已不存。 东汉明帝永平十五年(公元72年)东巡狩,“三月……幸孔子宅,祠仲尼及七十二弟子”(《后汉书•明帝纪》)。从此后,包括澹台灭明在内的孔门弟子,就不断受到历代官府的祭祀和封赐。唐代开元二十七年(739年)封澹台灭明为“江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又追封为“金乡侯”。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称“先贤澹台子”。(作者系平邑县史志办副主任、蒙山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 明朝监察御史彭占祺
彭殿龙
在蒙山之阳的平邑县资邱乡,有一个邱上村,该村一半以上的村民姓彭,村中至今广泛流传着一个明朝监察御史“彭青天”的故事。这个“彭青天”名彭占祺,邱上村人。他明察秋毫,嫉恶如仇,深受老百姓的爱戴,被称为“彭青天”,而关于他巧断明朝权贵江彬案以及躲避仇家暗杀的传奇故事,更是被当地群众津津乐道。
从知县到监察御史在邱上村70岁的彭允宝老人家中,笔者见到了一本《彭氏族谱》。彭允宝介绍说,明朝时他们祖上有一位叫彭宽的人,为了躲避苛捐杂税从西围沟迁来邱上。彭占祺系彭宽曾孙彭斐的三子,彭斐曾任山西平阳府河津县县丞。彭占祺幼读诗书,熟识经纶,正德五年(1510年)考中举人,正德九年(1514年)考中进士。初任浙江永嘉县知县。知县任上,他廉明爱士,刚正不阿,不畏权贵,当太监向地方官索贿时,只有他“独抗之”。他爱戴百姓,自身清廉,当时像他这样的官不多,当地老百姓都叫他“彭青天”。三年后,彭占祺因秉公断案,政绩突出而提升为湖广道监察御史。后奉命巡视卢沟桥兼理中城,巡视甘肃洮、岷等地,巡按北畿,认真履行一个监察御史的职责。那个时候也是彭占祺一生事业最辉煌的时期,后来因为历史上著名的江彬案而使彭占祺的人生命运发生了转折和改变。
巧审江彬案《明史》记载:江彬,宣府人,初为蔚州卫指挥佥事,是一位武官,后来镇压农民起义军时,虚报功绩,得到奖赏。传记中说他:“狡强很,貌魁硕有力,善骑射,谈兵帝前,帝大说,擢都指挥佥事。”江彬受到皇帝宠信后,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投皇帝所好,引领皇帝四处巡游,寻欢作乐,并把自己的女儿嫁给皇帝。江彬利用皇帝喜好骑射的特点,奏调辽东、宣府、大同、延绥四镇军到京师,号称“外四家”,纵横京师,由他的手下统领。后来皇帝南巡时,又任命江彬提督赞画机密军务,并督东厂锦衣卫校办事。当时的江彬可谓权倾朝野,没有人能与他相比,江彬也因此骄横跋扈,四处安插心腹。正德十六年(1521年)皇帝游玩进香求佛时,突然得病,救治无效而薨。此前,江彬曾矫传皇帝圣旨,改团练营为威武团练营,自任提督军马,并把军事大权牢牢控制在手中。同时还任命心腹神周、李琮等人提督校场操练。这支由江彬控制的武装力量,对当时明朝政治局面的稳定造成了巨大的威胁。正德皇帝病死后,江彬的手下李琮等人劝他立即谋反,就是不成功也可以远走塞外。毕竟谋反是一件大事,江彬一边安排手下做好准备,一边又犹豫不决。就在这期间,江彬谋反的迹象,被当时的内阁大学士杨廷和觉察,告知皇太后,在安排正德帝下葬、迎接新皇帝(嘉靖皇帝)来京时,设计抓捕了江彬。彭占祺当时是审判江彬案的主审官。江彬这个案子难审,难在哪里呢?一个是江彬在朝中还有许多掌握大权的密党;一个是正德皇帝死前对江彬的封赏太多了,并曾当着众人面前说江彬“没有杀你的剑,没有绑你的绳,见天不死,见地不亡”。也就是说,当江彬犯法时,没有什么办法可以判他死刑。那时候皇帝说出来的话那可是一言九鼎的。君无戏言,下面的人就得照办,所以江彬也不怕审他,一审就把自己谋反的事承认了,可能他想反正你也杀不了我。彭占祺想了个妙计,不是“没有杀你的剑,没有绑你的绳,见天不死,见地不亡”吗?那好,彭占祺就在审完江彬,江彬也认罪画押之后,令人从审判堂前用红毯铺地一直铺到江边,再用苇席遮顶(使犯人低头看不见地,抬头看不见天),把江彬押到江边后,用丝线捆住他的手脚,身上系上大石头,扔进江中淹死了。彭占祺巧妙处死江彬的办法,据说得到了嘉靖皇帝的称赏。嘉靖皇帝曾对彭占祺说:“好你个彭小子,真让你断绝了。”100个假坟墓的传说尽管因江彬案彭占祺受到了嘉靖皇帝的赞赏,并被提升为浙江按察司佥事,但他不久又在吏部廖纪的“不察”诡告之下,以莫须有的罪名被罢免。后来都御史刘源清等人对此看不下去,为他申冤,多次上表奏述他的功绩,皇帝乃下诏“可复用”。彭占祺对官场上的险恶、诡谲已有深刻认识,不打算再次上任。并且当时朝中江彬的余党还想再次加害他。彭占祺的岳父也是一位京官,听到皇帝想再起用彭占祺的消息后,就在家里宴请他。席间还有别的官员在场陪着,他岳父不便明说就暗示,上的第一道菜是一盆子清水,名义上是用来清洗筷子和汤匙的,却暗地里暗示他为官太清。第二道菜是枣,第三道菜是栗子,暗示他还是早(枣)离(栗)开的好。彭占祺心领神会,便以外出考察为名,带上家人逃离京城奔向老家。江彬的余党得到彭占祺离京的消息后,派了杀手随后追赶。彭占祺为了迷惑杀手,每走一百里路,就令人为他造一个假墓,上书:彭公之墓。杀手不信,见到他的墓就扒开看,一看是空的就又追赶,从京都到邱上千里之遥的路上,彭占祺一共造了100个假墓穴,到了邱上彭占祺造了最后一个坟墓。但最后一个坟墓也被杀手扒开看了,还是空无一物。这时彭占祺已经平安回到了老家,他的老家里养有护院的兵丁,杀手一看不敢再追了,只好回京去了。
见证历史的墓志铭《明史》关于江彬案资料中,并没有彭占祺审案的记载。但清朝光绪《费县志》记载:“彭占祺,字朝吉,正德九年进士,任浙江永嘉县知县。廉明爱士,号曰‘彭青天’。镇守太监索贿,占祺独抗之,行李萧条如寒士。三载,擢湖广道监察御史,巡视卢沟桥兼理中城,奉使甘肃洮、岷等处,巡按北畿,多所纠正。有罪人辇金至费,赂占祺之弟占禄,求免,占禄谕以法度,斥之去。升浙江佥事。操守愈坚,为怨者中伤,以考察罢官。后考功知而悔之,乃宣言于朝,曰:“某当去官,以谢清议。嘉靖癸卯岁卒,祀乡贤祠。”1997年出版的《平邑县志》,除记其上述事迹外,还载:“世宗敕命赠封占祺父山西平阳府河津县县丞彭斐为文林郎,嫡母王氏为孺人,生母为太孺人。”此敕命诏书上世纪80年代由彭占祺后人彭延柏捐献给平邑县博物馆收藏。关于彭占祺的事迹,还有一个较为可靠的证据,那就是刚刚发现不久的彭占祺的墓志铭。前不久彭占祺在邱上村外的墓地被盗挖,彭占祺的墓志铭在墓地被发现。墓志铭分为一合两方,上面一方书:“明故进階中宪大夫浙江提刑按察司佥事前湖广道监察御史彭公墓志铭”。下面一方已被毁成数块,字体虽小但字迹依然清晰,为彭占祺的儿子彭襄撰书,上面清楚的记载了一些事实,也印证了一些传说中的故事。就在这篇墓志铭中,笔者注意到一段关于彭占祺误杀一“豪侠”的记载,所谓的“豪侠”可能就是指的“江彬”,因当时江彬的余党在朝廷的势力依然很大,为避后祸,故以此称之。据说,彭占祺回到老家后,不会见任何地方官员和乡绅,而是一门心思地教儿孙们习文练武。在其教育下,其子彭襄以贡生入仕,官至辽州同知。至今在邱上村,还有彭姓人家的子弟,演习祖上传授下来的太极拳。(作者系平邑县广播电视局专题部主任,蒙山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 
峥嵘岁月苗庄庄户剧团简史郑运明 文增寿
1939年9月,罗荣桓政委率八路军一一五师直属队、六八六团等部到达鲁南。1940年建立鲁南区党委、鲁南军区。领导鲁南人民与日伪顽匪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1942年5月,毛主席在延安主持召开了文艺座谈会,并作了重要讲话。秋天,鲁南军区司令部暨所属鲁南剧社(即鲁南军区文工团)驻在魏庄乡苗庄村(当时属费南县)。剧社的同志遵照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配合抗战形势,编演文艺节目。他们排练节目时,苗庄村里的青少年就跟着学,节目排练好了,村里的青少年也都学会了。剧社的同志见他们非常热爱文艺活动,就单独地给村里的青少年排练了《小放牛》、《儿童团站 岗》、《打花棍》等几个小节目,并让他们登台演出。演出非常成功,八路军一一五师教导旅政委张国华上台接见了他们。之后,张国华向一一五师罗荣桓政委汇报了培养苗庄村青少年演节目的情况,并提出组建苗庄剧团的建议。罗政委欣然同意,说:“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的戏剧专家应该注意军队和农村中的小剧团’,这正符合毛主席的指示。”他同时对张国华政委讲:“希望你到苗庄后,通过艰苦细致的工作,做出成绩,以便总结经验,全面推广。”张国华回到苗庄后,按照罗荣桓的指示,亲自着手挑选演员,其中有区文教助理员、抗日小学教员、青救会长、儿童团长、青年游击队长等文化程度较高的骨干分子。他组织民主推选出剧团领导班子,亲自给演员开会。他说:“从现在起,你们就是文艺战士了,希望你们永远按照毛主席的《讲 话》精神去做。要使文艺很好地成为整个革命机器的一个组成部分,作为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力武器。”他又说:“你们都是庄户人,今后要为庄户人演出,为庄户人服务,我看就叫‘庄户剧团’吧!”鲁南剧社的负责人赵光同志亲笔题写了“苗庄庄户剧团”几个大字。部队给剧团配备了服装、乐器、道具,就这样“苗庄庄户剧团”诞生了。起初,鲁南剧社给庄户剧团一些演唱材料,赵光、王灿章、唐华、贾露、方正等剧社领导和演员分别教剧团排练小戏剧、活报剧、表演唱、踩高跷、扭秧歌、跳舞等,教的曲调有凤阳大 鼓、东北秧歌、小放牛、锯大缸,后来逐渐地发展到歌剧、话剧、吕剧、柳琴、山东梆子、豫剧、京剧等。因此,苗庄庄户剧团一开始创办,就受到鲁南剧社文艺专家、表演艺术家的严格训练,领导能力、演员素质都比较高。后来,几乎每一届编导都是由文化程度和音乐水平较高的同志担任。他们所演的节目,除少量成品外,大多数是本团人员自己创作的。县乡区开会都请庄户剧团登台演出,备受群众欢迎。庄户剧团自成立后,始终坚持为政治服务、为群众服务的方针,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编演不同内容的现代时装剧,搞好宣传教育活动。抗日战争时期,主要配合抗战形势,宣传抗日救亡 道理,揭露敌伪顽匪罪行,慰问前线将士,鼓励群众参军参战。编演的节目有《儿童团站岗》、《日寇罪行》、《抗战光荣》、《把日本侵略者赶出去》等。解放战争时期,庄户剧团随部队南征北战,参加了孟良崮、济南、淮海、渡江等重大战役,先后编演了《蒋敌伪合流》、《送郎参军》、《孟良崮战役》等节目。对于揭露蒋介石发动内战的阴谋,动员群众参军参战起到积极的作用。在减租减息和土改运动中,庄户剧团又编演了《谁养活谁》、《一笔血债》、《王大嫂翻身》、《公审李灿营》、《大减租》、《打倒土豪崔玉松》等节目。唤起了群众,向封建地主恶霸展开斗争,使“双减”和土改运动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建国初期,配合抗美援朝,编演了《鸭绿江边》、《歌唱王大娘》等剧目;配合《土地法》、《兵役法》、《婚姻法》的颁布实施编演了《土地证》、《军属光荣》、《五子登科》、《小女婿》、《李二嫂改嫁》、《婚姻自主》等;在学习文化、妇女解放、破除封建迷信等群众运动中,编演了《读书识字就是好》、《张三吃了不识字的亏》、《嫁不出去的小脚女人》、《坑害妇女的臭裹脚》、《剥开水鬼的伪装》等;合作社时期,编演了《人往高处走》、《十字路口》、《合作社就是好》等。1962年,蒋介石叫嚣反攻大陆,剧团又及时编演了《中秋之夜》、《解放台湾救同胞》等。除此之外,剧团还演出过《刘胡兰》、《江姐》、《白毛女》、《朝阳沟》、《三世仇》、《夺印》、《沙家浜》、《红灯记》、《智取威虎山》等优秀剧目。这些剧目思想性强、教育意义大,特别是结合实际自编自演的节目,看得见,摸得着,说服力强,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庄户剧团成立后,在部队的带领和影响下,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不论条件多么艰苦都能召之即来,来则即演,演则成功。先后在费南、双山、白彦、滕县、邹县、枣庄、平邑、临沂等十几个县市,一百多个村镇和部队驻地演出数千场次。也多次参加地、县、区、公社组织的文艺会演和调演,每次都取得优异成绩,受到表彰和奖励。县、区、乡的很多领导干部深有感触地说:“开十天会,不如请庄户剧团演一台戏。”庄户剧团不仅是个宣传队,还是一个工作队,同时也是一个战斗队。他们不仅演戏,还要为人表率,积极做群众工作,带头干对革命有利的事情。他们演完《儿童团站岗》的节目,就扛起红缨枪,在村头站岗放哨查路条;演出《抗属光荣》,就帮助抗属抢收抢种,挑水担柴。很多女演员不仅带头放脚,争取婚姻自主,带头学习文化,还动员自己的姐妹、嫂子及邻居也放了脚,解除父母包办的婚姻,努力学习,摘掉了文盲帽子。在土改运动中,他们带头打土豪、斗地主,揭露他们压迫农民,剥削穷人的罪恶。枣庄庄头村有个崔玉松,明朝时他家就挂过“千顷牌”,清朝官居翰林,真是有官有权有势,有粮有钱有地。崔玉松常说:“穷靠富,富靠天,这方园几十里,人口几十万,脚踩着我家的地,头顶着我家的天,吃的是我家的粮,花的是我家的钱,要不是我家,老百姓都得饿死、冻死! ”在他的威胁和蛊惑下,减租减息群众不敢搞,打土豪群众不敢斗他,分田地群众不敢要。针对这种情况,鲁南区党委决定调庄户剧团去演出,搞好宣传教育,把群众发动起来,打开“双减”和土改的新局面。庄户剧团接到命令,跋涉一百多里路赶到庄头村,根据群众提供的素材,首先用白布画了一卷很长的宣传画,标题是《毛拉,你在哪里》。内容是真人真事:孙老大给崔玉松家放牛,小牛吃了崔玉松的庄稼,被崔玉松吊在树上毒打。还要把孙老大家斩草除根,孙老大被好友救出,领着妻子,挑着年仅六岁的儿子毛拉离家出走。这卷画一挂出,就吸引了不少群众,引起轰动。接着又演出了《一笔血债》、《谁养活谁》和《打倒土豪崔玉松》,列举了崔玉松的12条罪状。演出正在进行,忽然一个身穿破棉袄,蓬头垢面的人跑上台,扑通跪倒,撕心裂肺地哭喊道:“我就是毛拉!”台上台下的人都惊呆了,轰动了。主持演出的领导让毛拉在台上诉说了他二十多年的苦难生涯:孙老大和妻子先后饿死,孤苦伶订的毛拉四处流浪,最近他在抱犊崮一带讨饭,听说要斗崔玉松,特地赶回来报仇。群众被激怒了,觉悟了,一起高呼“打倒土豪崔玉松”。第二天开反奸诉苦大会,群众从几十里以外赶来参加,揭发控诉了崔玉松的罪行。鲁南区委根据群众的要求,命令崔玉松披麻载孝给孙老大夫妇送葬出殡。诉苦大会进行了三天,参加大会的一万多群众都由崔玉松家管饭,崔玉松低了头,认了罪。“双减”和土改运动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崔玉松叹息道:“皇军来了没哈着我,国军来了没哈着我,八路军、新四军来了也没哈着我,没想到栽在一个剧团手里。苗庄庄户剧团真厉害呀!”1946年,剧团实行了军事编制,编为一个排三个班,进行军事训练,配发了十支步枪和弹药,随部队南征北战。有时宣传演出鼓舞士气,有时参加担架队救护伤病员,有时与敌人遭遇,面对面的同敌人战斗。有一次,剧团在演出中,发现了一个可疑之人,立即报告领导,将其抓 获,经审讯,竟是国民党派来想暗杀演员的特务。庄户剧团还是一个培养、锻炼干部的大熔炉、大学校。先后有200多人参加剧团,其中68名演员加入中国共产党,53人成为国家干部,14人成为县团级以上的领导干部。1969年3月,庄户剧团受到临沂军分区的表彰奖励。同年5 月,《大众日报》发表了关于苗庄庄户剧团的长篇通讯。接着《光明日报》予以转载,《中国文学》外文版也作了报道。从此,苗庄庄户剧团不仅在国内出名,同时在国际上影响也很大。阿尔巴尼亚曾想派考察团考察庄户剧团,因其他原因未能来成。山东大学、曲阜师范学院多次请庄户剧团派人给师生作专题 报告,引起强烈反响。1970年5月,庄户剧团受到山东省革命委员会的表彰奖励。纵观苗庄庄户剧团的成立与发展,足以说明,这是一支积极向上、健康发展农民业余剧团,代表了先进文化的方向,是我县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建议应尽快地挖掘和保护剧团,让其重现舞台,再放光彩。(作者郑运明系平邑县政协原主席,文增寿平邑县教育局党委原书记) 抗大一分校在平邑宋汉华
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1937年初,由“中国抗日红军大学”改称,是中国共产党培养抗日军政干部的学校。学员以从部队中抽调的干部为主,并招收全国各地的知识青年。随着抗日战争的发展,从1938年12月起,抗大相继在各大战略区建立了12个分校。同年12月25日,抗大一分校在陕西省延长县成立,由抗大五大队、六大队、陕北公学栒邑分校大部和抗大三、四大队的各一部,及西北抗日青年训练班的一部分组成,计3000余人。1939年11月25日,抗大一分校奉命迁到山东抗日根据地,12月24日到达蒙山前的郭家庄和陈家庄(今均属平邑县柏林镇)。抗大一分校抵达沂蒙山区后,归属中共山东分局和八路军第一纵队领导。栒周纯全任校长,李培南任政治部主任(后任政委兼主任),袁也烈任训练部部长。为支持蒙山抗日根据地的建设和发展,1940年春,抗大一分校建立了民运工作团,罗野岗任团长。罗野岗在蒙山前把工作团分成若干小组,分别派到各区工作,逐村开展抗日宣传活动。工作团的活动范围逐渐扩大,至秋季,向北扩大到蒙山后的田埠、大庄一带;向南到达天宝山区一带。民运工作团的任务有三项:一是组织宣传发动群众抗日救国;二是动员青年参军;三是开展减租减息运动。1940年8月,文工团在今资邱乡十八村一带为一一五师第四团、第六八六团慰问演出。一次,在小卞桥村刚化好装,陈光代师长正讲话,便遭日军偷袭,文工团立即转移到村北的山沟里。第二天战斗结束,文工团回来接着演出。1941年3月8日,由抗大一分校20余名学员(其中有3名十三四岁的男孩)组建了“姊妹剧团”,主要活跃在蒙山抗日根据地,自编自演小型曲艺歌舞等。针对当时十八村一带反动道会门“红枪会”、“万仙会”等组织的暴动行为,“姊妹剧团”团长辛锐及时编写了小剧《红枪会》、《万仙会》,自己扮演“红枪会”、“万仙会”头子到有关村庄演出,教育群众认清“红枪会”、“万仙会”的本质。“姊妹剧团”在岳家村等村庄还上演了自编的《送郎参军》,受到了群众的欢迎,鼓舞了许多青年踊跃报名参军。“姊妹剧团”走到哪里,就和哪里的妇女、群众打成一片,除了演出和排练剧目外,还发动妇女做军鞋,并带领群众支前。1941年秋,日军“扫荡”沂蒙山区,山东军区和罗荣桓等领导同志及时作出了反“扫荡”部署:将主力部队拉出日军合击圈,转到外线牵制、打击日军。为配合外线作战,以抗大一分校为主成立了蒙山警备大队,坚持内线斗争。蒙山警备大队辖蒙山、蒙西两个支队和附近的5个县大队,共4000余人,有力地配合了主力部队反“扫荡”斗争。抗大一分校共有5个直属大队。二大队在中蒙山活动,三大队在西蒙山活动,五大队在东蒙山活动。11月4日,日军开始对蒙山地区“扫荡”。日军采取“铁壁合围”、“三光”政策,企图摧毁抗日根据地。校长周纯全率训练部和五大队跳出东蒙山南部与日军周旋。11月上旬,五大队驻蒙山前柏林村时,与日军遭遇。队员们与日军交火,打退了日军的几次进攻,掩护了校部和其他大队安全转移。日军“扫荡”后,在蒙山南险要山口猪尾巴沟修筑炮楼,封锁蒙山里的党政军机关和抗日群众。三大队决定拔掉这颗钉子。22日傍晚,担任主攻的三中队在夜幕掩护下靠近炮楼,用炸药包将围寨炸开一个缺口,突击队和一区队趁势攻击,拂晓撤出战斗。日军遭受打击后,死守据点,不敢再出动。12月上旬,日伪见形势不利,弃点而逃。30日黄昏,三大队一中队奉命到东山峪(今属平邑县卞桥镇)负责警戒。第二天拂晓,日军向东山峪进攻。一中队依托有利地形,杀伤、迟滞日伪军的行进,为大队转移争取了宝贵时间。12月下旬,伪军在西蒙山南北道上的前程子村,安设了新据点。三大队决定乘伪军立足未稳拔掉它。当晚,一中队突击队将围墙炸开,后续部队冲进围墙内,猛打猛冲。伪军退缩到中心碉堡负偶顽抗,突击队用干柴烧碉堡,火借风势,直窜楼顶。伪军纷纷顺着通往北山口的洼地逃跑。抗大一分校在蒙山反“扫荡”的艰难环境中,实行政教合一的体制,教员兼任连队的行政职务,使行动指挥和教学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在教学方式上,平时以连队为单位集中教学,遇有战斗或执行任务,则以排或班为单位分散上课。教员随身携带教材及必要的参考资料,利用行军中的大休息或宿营后的空隙,进行讲课,结合身边发生的战争,讲授战术,实行讲授、听课与讨论相结合。抗大一分校由三个支校组成,第一支校由一一五师教导队改称,长期活动在蒙山南麓。自1939年7月开始,一支校在蒙山前的陈庄、杨谢、柘沟、孝义及天宝山区的昌里、东卓庄等地相继举办了多期短期培训班和两期正规学员培训班,培训的内容主要是如何宣传发动群众建立区、乡、村级政权,组建武装队伍等。蒙山前的共产党员和抗日积极分子500余人参加了学习,学员结业后大部分成为发动群众抗日和组建地方武装的骨干,为巩固和扩大蒙山和天宝山区抗日根据地起到了巨大作用。(作者系县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中共鲁南区委驻油篓村纪实李洪廷
  1940年,115师取得白彦战斗胜利后,为进一步巩固和发展鲁南抗日根据地,师部机关在罗荣桓政委的率领下,于5月份进驻天宝山区,开辟天宝山区抗日革命根据地,以求尽快与抱犊崮山区根据地连成一片。  在115师进驻天宝山区的同时,筹备中的鲁南区党委机关在赵镈同志的带领下,也从沂南青驼寺移驻费县油篓村(今隶属平邑县郑城镇)。6月,中共鲁南区党委在油篓村正式成立,赵镈任区党委书记。后,鲁南行署、军区相继成立,其军政机关均先后驻扎在该村或附近村庄。7月1日,中共鲁南区党委机关报《鲁南时报》在油篓村创刊,林乎加兼任报社社长。  鲁南区党委机关进村以后,立即发动群众,采取召开村民大会、访贫问苦等形式,做好群众工作。许多负责同志经常深入到农户,与乡亲们啦家常,宣传共产党的抗日救国政策。机关的同志们以“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为行动准则,很快解除了群众的顾虑,受到群众的拥护和爱戴。乡亲们纷纷把最好的房子让出来,留给同志们住,特别是油篓村西街,家家都住上了机关工作人员。赵镈同志住李贵珩的下堂屋,行署主任李乐平同志住李圣一家,后勤机关住李贵璞家,印刷厂设在李广明家。机关刚进村时,设立多处岗哨,警戒严密,后来与群众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岗哨逐渐减少,有时群众还主动担任警戒任务。  区党委机关号召和帮助地方政府,做好改组地方民团的工作。根据孙鹤龄(白彦大地主、汉奸)已被消灭的现实,决定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抗日。当时,油篓村李灿营民团在当地已是一个小有名气的地方民团组织,经过耐心地说服教育,很快便把李灿营的民团改编成抗日游击大队,并选派机关工作人员李尚和任大队长、张万军任大队指导员,原民团团总李灿营任副大队长,对外仍称李灿营大队,为费南、费北(今平邑县)境内13个游击大队之一。游击大队下设若干个游击小组。后,李灿营大队由原来的几十人发展到300余人,40余枝枪,大刀长矛和长枪等武器人手一件。游击大队组建以后,积极投入到抗日游击战争中去。打土匪打日寇,发挥了很大作用。据老人回忆,当年阴历6月6日,队伍开到下大峪一带打游击,后到铜石、张里一带活动。马健县长在刘桂堂匪部的老家锅泉村以南不远的苏家庄给游击大队作形势报告,游击队员受到很大鼓舞。他们英勇作战,遏制了刘匪的南进骚扰,为革命作出了贡献。油篓村的游击队员后来都成了革命的骨干力量。  区党委非常重视开展驻地群众工作。首先对那里的抗日积极分子进行培养训练,提高他们的阶级觉悟,从中发展党员。区党委机关还发动组织儿童团、姊妹团,成立识字班,并派李贵范到车庄训练一个月,回村办起了抗日小学,此小学一直坚持到1945年秋。  区党委驻油篓村期间,正值群众生活非常困难时期。因农业连年欠收,加之敌人的经济封锁,人们少衣缺食,军需供应也十分紧张。区党委领导军民积极开展生产自救。麦收以后,阴雨连绵40多天,田里的草荒严重,有的地块已分不清哪是谷苗哪是杂草。机关的领导同志便带领战士和群众一起锄草灭荒。一次,同志们在北杨家庄村南帮助拔草,突然遭到刘匪的袭击,他们立即拿起武器,在民兵的配合下把敌人打跑。机关的同志生活和工作条件也很差。如印刷厂缺颜料,他们就挨家挨户收集锅底灰、鏊子灰等自制颜料,大量的印刷品就是用这些自制的颜料印出来的。群众为支援抗战,经常把节省下来的粮食送给机关的同志们吃。有一次,后勤机关驻地房东大嫂给机关首长送去了一些地瓜,警卫员刘方学坚决不收,可大嫂又不肯把这些地瓜拿回去,刘方学没法回绝,就恳切地说:“您实在要送给我们,就请您收下我们的高粱吧。”大嫂满口答应收下了粮食。事后这位大嫂又把粮食加工成煎饼送了回去,象这样的事例,如今村里的老人们仍能举出许多。   老百姓最信仰八路军。区党委机关进村后,机关的同志经常帮助房东干活,扫院子,挑水。据老人们回忆,每当战士外出执行任务,总是把水缸灌得满满的。这里挑水不容易,距离远不说,还得上崖爬坡,到北沟井里挑水,累得气喘嘘嘘满头汗。军民之间的鱼水情谊日益深厚。有的战士把年老的房东视为自己的父母,有些妇女干部和村里的姊妹结成了至交好友,有的还结成了干亲。赵镈的家属李岩因妊娠反应,吃不好,睡不好,村里的大娘大嫂总是把可口的饭菜送到跟前。赵镈离开油篓村后,还特意派勤务员小齐带了挂面点心等礼品,回来看望房东李贵璞老人。1941年11月银厂惨案发生,赵镈被敌人杀害的消息传到油篓村,乡亲们无不悲痛万分,为失去这样的好同志痛哭流涕。(赵镈生于1906年,陕西府谷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入黄埔军校第六期学习。1927年后在天津、北平从事地下工作,两次被捕,坐牢7年。1936年任中共津南特委书记。1939年后任中共鲁西区委组织部部长、党校校长。1940年4月,任中共鲁南区委书记兼鲁南军区政委。1941年10月27日于鲁南被国民党顽固派逮捕,11月19日被杀害。 )   1940年11月底,鲁南区党委机关为准备反击敌人的大“扫荡”,陆续撤离油篓村。他们走后不到半月,全村即在12月13日(古历十一月十五日)遭到了刘匪的洗劫,房屋大都被烧光,人们又陷入了困难境地。  区党委机关在油篓村虽住了半年,但给人们留下了难忘的记忆,给油篓村也带来了革命的希望,撒下了革命的火种。在以后的岁月里,全村出现了许多父母送子参军,妻子送郎上战场的动人事迹,很多岁数较大的村民也参加民兵,支援前线,党的组织也不断发展壮大。岁月沧桑,抗战的硝烟已随风散去60多年,但鲁南区党委机关在革命根据地艰苦奋斗的光辉形象,以及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的鱼水深情,至今还在老区传为佳话。当地党委政府决心开发油篓村一带红色旅游资源,牢记这段红色历史,使之成为对广大党员干部和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红色基地。(作者系副编审、蒙山文化研究会研究员)
在日寇蒙山大扫荡的日子里陈明五讲述 陈宪民整理  人物小档案:陈明五( 1908年-1983年)山东省著名中医眼科专家、山东中医学院教授,抗日战争时期曾任八路军一一五师东进支队费县游击第一大队大队长,费北行署武装科长,费北县委敌工部长等职。
开始反扫荡1941年我在费北行署任武装科科长,这一年敌人对蒙山根据地的扫荡越来越频繁了,特别是10月份,日寇调集五万重兵,对我山东腹地沂蒙山区实行“铁壁合固”、“拉网战术” , 妄图一举消灭我山东分局、省战工会、一一五师师部、山东纵队等首脑机关。其来势汹汹,所到之处实行“三光政策” ,并环绕蒙山筑碉堡,建据点,修公路,挖封锁沟,企图彻底搞垮我蒙山根据地。为了粉碎敌人的扫荡,根据地内的党政军民在思想上、军事上、组织上都作了必要的准备。在思想上对干部和群众进行反扫荡的宣传教育,提高对这场斗争残酷性和严重性的认识,增强胜利信心;在军事上整顿部队,加强训练,提高战斗能力;在组织上精兵简政,疏散人员,安置好干部家属。八月份,抗大一分校的少年宣传队就开始疏散,找关系安插隐蔽。我记得有三个孩子,交由我内弟马守印负责安置。其中有一个孩子姓赵,哥哥叫赵生,在战斗中牺牲了。马守印把他们寄养在公家庄我岳母家,并分别给他们起了化名叫大巴、二巴和四巴,直到大扫荡后他们才回到部队。1941年10月31日(农历九月十二日)我住在保太公家庄,通讯员送来信,要我火速赶到岳家村开会。会议由费北行署主任徐元泉和抗大一分校校长周纯全主持。会上传达了上级关于反扫荡的指示。 省战时工作委员会(当时驻沂水)通知,日寇于近日内对蒙山根据地将有一个大的行动,当前的主要任务是动员全体根据地军民进行疏散和反扫荡。会上决定费北行署、县委机关立即转移,跳到圈外,转移到徂徕山区。抗大一分校宣传、后勤等机关要疏散,其武装力量由周纯全校长带领固守蒙山,在内线作战。上级命令留下李鲁生(县委)、何平(抗大一分校) 和我(行署)组织反扫荡。 会后,行署机关开始转移,约一百余人,由徐元泉、王瑞、张乐贤等带领。人们都背着简单的背包行李,马驮着文件、油印机及炊事用具,从大洼、裤腿(注:地名)一路向西北泰安方向转移。 当时,费北行署有一个教导队,一个县大队,四个区中队,还有东边的一个独立营,全部组织在一起成立了反扫荡指挥部。我担任总指挥,负责军事,李鲁生同志任政委,抗大一分校的何平同志任参谋。当时的打算是要坚持蒙山根据地,穿插作战,不得已时向天宝山区转移。 在组织武装力量的同时,发动群众以"三空" (搬空、藏空、躲空)来对付敌人的"三光"政策,并发动民兵破坏公路、桥梁、设置障碍,给敌人的扫荡制造困难,蒙山根据地到处都燃烧着反扫荡的烈火。 转战蒙山  敌人大扫荡开始了。日寇纠集汉奸、刘黑七部队气势汹汹地向蒙山根据地扑过来。他们兵分两路,东从沂水、大店,西从蒙阴、白马关包抄过来,称为“钳形包围” ,妄图把我们装进口袋里。 大约在农历九月二十日左右,我们集结于猪尾巴沟村。敌人出动了数十架飞机,不断地沿着山沟用机枪扫射,时而抛下炸弹对村庄和山头进行狂轰滥炸。敌人扔下的炸弹都象热水瓶那样大,我们都分散隐蔽着,敌人的飞机在深山里发挥不出什么“优势” 。我们的战士胆子也确实大,有的从这个刚炸起的弹坑跳到另一个坑里,有的还拾起刚爆炸的炮弹皮,举起来说:“都来 看!还热哪!”尽管当时斗争是残酷的,但战士们表现得很乐观。 第二天,满山遍野的日寇步兵开过来,和我们接上了火,这就是有名的“猪尾巴沟战斗” 。这里荆棘丛生,沟壑纵横,我们依靠有利的地形和敌人展开激烈的战斗。敌人依靠的是人多火力强。我们依靠的是地形熟,士气盛。敌人打上来,我们打下去, 象拉锯一样,整个猪尾巴沟布满了硝烟。由于敌众我寡,我们决定撤离到后面的山上,敌人向山上打炮,我们就叫队伍在山石旁隐蔽,炮声一住,敌人向山上进攻,我们就依据临时工事向敌人还击,就这样接连不断地打退了敌人数十次的冲锋。 在战斗空隙,指挥部召开了干部会议,分析了敌我形势,总结了战斗情况,认为敌众我寡,正面对敌,固守阵地,不利于我,应利用蒙山的有利地形,穿隙插空,摆脱正面之敌,打击敌人之一部。根据这个精神,我们迅速把队伍拉到西山口子、崔家庄、罗圈峪一带,开始和敌人兜圈子。白天打,夜晚转移,蒙山的大小山头都成了我们战斗的地方,洒下了战士们的鲜血。 农历十月的蒙山夜晚,天气是很冷的。战士们还穿着单衣,站岗时战士们只得披着薄褥子。一次,队伍被围困在龙虎寨,里面没有粮食,战士们饿着肚子打仗,后来只得派一个小分队突围出去找粮食,但粮食有的已经坚壁起来,有的被敌人抢走,只能向老百姓借些生地瓜煮着充饥。由于长期不脱衣服,满身虱子,战士们都饿瘦了,但精神很好,因为他们相信,反扫荡是会胜利的。
血战光崮尧1941年10月的一天,经过几天的战斗,我们的部队在李家石屋一带休整,指挥部住在张里庄。为了掌握准确的敌情,做到摸清了再打,看准了再跳。这天早晨我派武装科科员宋鹤楼同志带领几名侦察员去侦察敌情。宋鹤楼同志当时36岁,山西人,大高个儿,忠厚老实,家中有妻子和一个孩子,天天盼着抗战胜利好回家团聚。这次,宋鹤楼同志几个人刚走出四里路,被敌人打了埋伏。山坡后约有一班敌人向他们射击,他立即指挥其他同志卧倒,并掩护其他几个同志撤退,宋鹤楼同志中弹牺牲。死后他身上别无他物,仅有一床御寒用的薄褥子和干粮袋中装着一些晒得象猪肝一样的高梁窝头。 根据我们侦察掌握的情况,敌人有可能明天占领龟蒙顶。如果那样,他们居高临下,我们就会处于被动地位。指挥部的会议一直开到夜里三点,对当前的处境和下一步打算进行了认真地研究,如果敌人占领了龟蒙顶,必然有一场激战。于是决定让石立山带领一个中队,在黎明前一定要占领龟蒙顶。石立山同志是中队长,打起仗来很勇敢,不怕死,也很有作战经验,但就是脾气暴躁粗鲁,又爱喝酒。他接受任务后,觉得这是一次硬仗,就对着瓶口来了半瓶白干酒,然后集合队伍出发。他由于喝多了酒,一路上跌跌撞撞,接近龟蒙顶时天已亮了。他大喊--声,带头向山顶冲去,突然一排子枪打来,石立山一抱头滚进草丛,战士也原地卧倒,原来一股敌人已抢先占领了龟蒙顶。这一惊,石立山醒酒了,他后悔喝酒误了大事,决心拼死夺回龟蒙顶。他红着眼,大吼一声“冲啊” ,带领这个中队奋不顾身地向山顶冲去, 枪声、喊杀声,敌人被震慑了,纷纷溃逃。龟蒙顶被我们夺回来 了。石立山中队凭着有利的地形,用步枪和手榴弹,一次又一次地打退了敌人的反扑。最后敌方纠集鬼子、汉歼、刘黑七部队约一千余人攻上去,这个中队仍坚持了一个小时。 上午九点钟,我命令石立山中队撤下龟蒙顶,他们边战边退,一千余名敌军尾随而来,在光崮尧和我军展开了激战。敌人的火力是很猛的。天上有飞机配合,机关枪吐着火舌,小钢炮射出的炮弹炸得岩石四处乱飞,我们用步枪、手榴弹还击。从上午十点钟打到中午,我们被迫撤到光崮尧北面的一座高山上,敌人不断地向山上冲击,但都被我们反击下去。下午四点钟,敌人进攻更猛烈。如果让敌人占领了这座山头,那后果就不堪设想。于是指挥部决定干部都到前沿阵地指挥,组织起政治工作人员到阵地宣传鼓动,要求战士无论如何要再坚持两三个小时,只要天黑了,敌人就会停止进攻,我们再想办法。 夜幕降临了,枪声稀疏了,敌人停止了进攻。这场战斗我们付出了一定的代价,有许多同志负了伤。石立山同志的通讯员小赵和几个战士壮烈牺牲了,战后黑夜的光崮尧显得十分寂静,风吹松涛发出阵阵呜咽。
向鲁南突围 光崮尧战斗从上午激战到天黑,我们占据住北边的山头,敌人停止了进攻,晚上留下一个排警戒着,守卫在山顶,其他战士撤下来休整。这时指挥部召集了干部会议,会上大家清楚地看到局势的严重性,我们腹背受敌,已经被包围了,而且孤立无援。 于是决定向天宝山区突围,跳出圈外,保存实力。我们研究了突 围计划,清点了人数,仍有几百余人,对人员进行了部分调整,上下做好转移动员,要求每个战士不要掉队,并规定了联络暗号。让王保胜连长带一个排,牵制敌人,给敌人造成错觉掩护大队转移。 突围开始了。王保胜同志带领一个排,向敌人方向打过去, 牵制住敌人的兵力,黑夜里敌人弄不清虚实,我大队则安全地撤到小卞桥附近的薄板沟,随后王连长的一排人也赶上来,稍作整顿,便向天宝山转移。当时,小卡桥住着刘匪的一团,安靖住着刘匪的二团,我们决定从安靖、小卞桥之间悄悄地穿过去,并要求穿过时队伍行动要迅速,要注意隐蔽,不要弄火打枪,以免暴露目标。由于人太多,当过去一部分时被敌人的哨兵发现了。向我们开了枪,我们被迫还击,整个队伍暴露了。小卞桥和安靖的敌人一并出动,两面夹击,我们的队伍首尾不能相顾,被截成了两段。教导队和县大队都突了出来,四个中队四百余人被截在后面,与指挥部失掉了联系。他们各自为战,有的被敌人打散了,有的战士掉了队跑回家,有的突围出去了,也有的又跑回蒙山插枪隐蔽的。总之,这部分人给搞垮了。 摆脱卞桥之敌后,我们清点了一下队伍只有二百多人,就继续向地方前进,东方亮时,我们接近了兖州到临沂的公路,决定在平安庄的西面穿过公路。小平安庄有一个汉奸炮楼,一队汉奸在出早操,因我们急于向鲁南转移,汉奸队只要不打我们,我们也不理睬他们,我们在距炮楼半里路的地方跨过公路,汉奸队虽然发现了我们,但是没有开枪,我们也没有理睬他们,当天我们住在天宝山区的金池。 当时费南县政府驻在郑城、流峪一带,我们在金池稍稍休整,就开始向他们靠拢,把队伍带到岳家庙、午门一带山区,我过去在这一带山区住过,群众基础较好。住了一段时间,又转移到西南山的蒋里村隐蔽起来,渐渐一些失散的战士又归拢来,队伍壮大了。大扫荡结束了。通过马守印同志打探到行署机关已转回蒙山,我们的部队也于古历的十一月初六日,由荆山庄交通员张万忠和公家庄马守印带路连夜撤回,从明光寺经过阎王鼻子又回到东山,找到了行署,经过这场大扫荡的锻练,根据地的机关和部队,人员减少了,但素质提高了,战斗力更强了。 (作者系平邑县中医院原院长、主任中医师,蒙山文化研究会研究员) 
往事追忆改革农村生产关系 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平邑县推行“四统一、大包干”农业生产责任制纪实丁甲同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通过贯彻落实全会精神,广大干部群众不断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冲破了过去“左”的思想的束缚,积极推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业生产得到了高速发展。平邑县就是推行“四统一、 大包干”农业生产责任制较快较好的一个县。当时我在该县任县委副书记、县长,直接参与和领导了这一工作。平邑县地处沂蒙山区,境内山区面积占到百分之八十五。解放后,全县农业生产虽然有了较大发展,但由于受恶劣的自然条件和落后的生产方式制约,贫困面貌一直未能得到根本的改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全会精神的贯彻落实,真理标准大讨论的深入开展,全县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干部群众,思想不断解放,观念不断更新,改革的愿望越来越强。特别是农村广大干部、社员,迫切要求改变那种“干活大呼隆,分配一拉平”的生产管理模式,以求彻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改变农村贫困落后的面貌。为此,开始了探索建立各种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尝试。当时,县委的做法主要是按照《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和《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试行草案)两个文件的精神,积极推行“四小管理”,以及包工包产到组、联产计酬、超产奖励等形式的生产责任制。这对农业生产的发展,社员劳动积极性的提高起了一定作用。但是,广大社员在实践中,感到这种责任制形式比较繁琐,不易操作,而且未从根本上克服分配上的平均主义。因此,多数大队、生产队对这种责任制还不是完全满意的。这时,有极少数长期落后的“三靠队”,开始暗地里将“鸡咀地”(指村边常被鸡啄食禾苗的耕地)、“撂荒地”(石头窝、茅草荒等)以至少量的好地搞了包产到户,个别的还搞了包干到户。当时由于县委一班人受“左”的思想影响较深,误认为这是“单干”、“倒退”,不符合集体化的大方向,发展下去有滑向资本主义道路的危险。因此,采取了批评限制的做法,对个别单位,还派工作组去纠正。但是,客观经济规律的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包产、包干到户表现出了极强的生命力,在 实践中比其他形式的责任制显示了更大的优越性,取得了更为明显的增产效果。过去管不了的“鸡咀地”现在管好了,过去多年颗粒不收的“撂荒地”现在种出了好庄稼,过去的低产好地现在产量猛增。一些长期落后的单位,实行包产、包干到户后一年大翻身,缺粮队变成了余粮队,有的还对国家有了贡献。这些生动的事实,引起了更多大队和生产队的关注和向往。因此,不仅原来已搞的单位没有制止得住,反而出现了继续扩大的趋势。到1980年9月,党中央下发了(1980)75 号文件。文件中,在强调坚持集体化大方向,建立健全专业承包、联产计酬和统一经营联产到劳等形式的责任制的同时,还指出:“在那些边远山区和贫困落后的地区”,“要求包产到户的,应当支持群众的要求,可以包产到户,也可以包干到户”。并指出:“在我国当前的具体条件下实行包产到户,是依存于社会主义经济的,不会脱离社会主义轨道,没有什么复辟资本主义的危险,因而并不可怕”。这一重要论断,打碎了套在“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头上桎梏,深受农民欢迎,同时也给县委一班人的思想开了窍。但当时由于思想解放得还不够,在认识上仍有一定的局限性。认为这种办法只是解决群众温饱的权宜之计,只能在那些长期落后的 “三靠队”中实行,而在面上则不宜大力提倡。因此,工作中还是强调以推行统一经营、联产到劳和专业承包、联产计酬等形式的生产责任制为主,而对少数实行包产、包干到户的大队、生产队采取了既不提倡,也不反对,允许试验的态度。尽管如此,这种 形式的责任制发展还是比较快的。到1980 年底,全县搞包产、包干到户的生产队,已由年初占总队数的5.5% ,发展到12.7% 。到 1981年麦收前又发展到40%以上。面对这 一情况,县委认为形势逼人,对包产、包干到户的问题,不能再漠然置之了。是坚决支持群众的创举,积极领导,全面推行?还是继续划圈定调,予以限制,这是摆在县委面前的一个十分尖锐的问题。因此,县委决定,党委、政府的所有领导同志都要带着这个问题,分头深入农村基层,认真调查研究,倾听群众意见。在总结广大群众的实践经验中,统一认识,作出抉择。经过大量调查分析,大家认为,在农村中存在着几种值得重视的新情况。一是,许多搞统一经营、联产到劳,按工分统一分配的生产队,由于农业工包得实,而副业等其他用工仍是常年工按天记,致使农业与各业之间,工分报酬悬殊,严重影响了社员的劳动积极性。如卞桥公社杨庄大队,1980年夏季分配时,农业用工占总工日的47.2% ,非农业用工占52.8% ,而到了1981年夏季,由于实行统一经营联产到劳责任制,农业工包得实了,只占总工日 的22% ,非农业用工却占到78% ,又加这些非农业的常年工多集中在大、小队干部及其子女、亲属身上,因此,社员意见很大,夏季分配无法进行。城关公社三村一大队第二生产队,队长和两个大队支委等5户,因系记常年工,所挣工分比其余48户社员的工分还多,按工分分去全队口粮的60%以上,社员意见很大,麦子熟了没人收,干部只好到外地雇了20个人才把麦子割下来。保太公社华家村大队第一生产队共29户,夏季分配前,大队干部及民办教师等5人,平均每人得工分1930分,而干农业的社员平均每人得工分716分,每个大队工相当于2.7 个农业工。反之,在那些实行“大包干”的单位,根本不存在上述问题。与其相反,社员的生产积极性非常高涨,收种进度快质量好,收入也大大提高。如柏林公社的足食庄大队、东阳公社的含哺大队等,都是多年来贫困落后的“三靠队”,搞了大包干之后一年翻身,生产有了很大发展,社员生活有了显著提高,群众情绪非常高涨。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不仅贫困单位如此,一些先进单位搞了大包干也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如保太公社鲁埠大队,粮食亩产1965年就过了“纲要”,1975年过了“长江”,1980年前粮食亩产达到957斤。多年来平均每年粮食亩产只递增30斤。而搞了大包干之后,当年每亩即增产粮食263斤,亩产达到1220斤。二是,在“大包干”面临大发展的形势下,由于县委领导工作没有及时跟上,在群众自发起来搞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最突出的是集体财产的管理和多种经营怎么搞的问题。在少数单位已出现了分掉和破坏集体财产的现象。三是,在思想认识上仍很不统一。大多数基层干部、社员对大包干反映很好,他们说“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交上国家的, 留足集体的,剩下全是自己的”。“大包干不用工分分配,简便易行,一听就懂,一算就清,真正实现了按劳分配”。“过去是大队、生产队干部少数人当家,结果是干部操碎心,社员不用心;现在是户户都当家,社员齐用心,干部有信心”。但是也有一些人,由于受“左”的影响较深,对大包干持反对态度。有的说“社会主义搞了30年,一夜退到解放前”。“包也好,联也好,不搞单干完不了”。有的公社干部对大包干总结了七条害处:①削弱了党的领导,特别是大队党支部的领导; ②损害了集体,公共财产分光了;③破坏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④影响了干群关系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⑤大型机械用不上了;⑥ 增加了农民的劳动强度;⑦淡薄了社员依靠集体致富的思想,导致了两极分化。而这些论调在社会上还有一定市场。因此,是支持还是反对搞大包干,已成了社会上议论的焦点问题,也是思想认识上急需解决的问题。 经过深入地调查了解,在掌握大量事实材料的基础上,县委、县政府的领导同志坐下来进行了认真的分析研究。大家通过重新学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文件和小平同志有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论述,进一步清除“左”的思想影响,在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指引下,对以下几个问题进行了认真的探讨。第一,为什么许多农村干部、社员对推行统一经营联产到劳等形式的责任制还不够满意?经过分析研究,大家认为,多年来农村的收入分配办法,除了“大包干”之外, 其他形式的责任制,都是把社员的劳动成果 集中到一起,先交上征购任务,提取各项扣留,然后把余下的按工分或人劳比例统一分配给社员。由于分配的依据是人和工分,而各业之间的记工标准又很难做到平衡一致。 所以这种分配,也就不能真正体现按劳分配。工分报酬上的“一业为主,各业挂钩,大体平衡”,从道理上讲是对的。但由于农业生产与各业情况千差万别,比较复杂,制约因素很多,情况多变,而多数大队、生产队干部的经营管理水平又比较低,因此很难搞得好。由于不能真正实现按劳分配,多劳多得,也就不能充分调动社员的劳动积极性,这是实行统一分配的各种责任制的一个致命弱点。第二,为什么大包干责任制倍受农民欢迎?大家认为:一是方法简便,利益直接。大包干责任制取消了工分和统一分配。由各户从自己的劳动收入中直接交足国家的征购和集体提留,剩下的全归自己。这种办法直来直去,一清二楚,多劳多得,公平合理,所以更能充分调动社员的劳动积极性。 二是农民真正有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在国家计划指导下,可以充分施展自己的本领,学习运用科学技术,在责任田里下功夫,多种经营上作文章,真正做到了人尽其才,地尽其力,物尽其用。三是可以更好地发挥 集体经济的优越性。由于搞了专业承包,对集体的水利设施、农业机械,管理使用得好,发挥作用更大了。四是干部摆脱了过去那些“敲钟吹哨上门叫,评工熬眼天天吵”的无效劳动,可以集中精力解决社员一家一户解决不了的大问题,同时也可以腾出更多的时间参加田间劳动,这就使得干群关系、人际关系改善了。第三,大包干责任制既然有如此多的优越性,为什么社会上还有人指责和反对呢? 大家认为,这还是“左”的思想在作怪,属于思想认识问题。虽然这些问题表现在下面,但责任在县委。主要是县委在前段工作中,由于受“左”的思想影响,认识上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所有制与责任制、共同富裕与同时富裕、按劳分配与平均主义等几个界限没有划清,对推行大包干责任制领导不主动,态度不坚决,存有疑虑,怕冒风险。至于少数单位在实行大包干中出现了一些混乱现象,也主要是因经验不足,方法不明,县委的领导工作没有及时跟上造成的。对于大包干的性质,经过认真分析研究,大家一致认为,这种责任制,坚持了土地等生产资料的集体所有制,坚持了按劳分配的原则,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一种经营管理形式,它和分田单干,走资本主义道路有 着本质的区别。而且,它吸收了其它形式责任制的许多长处,避免了一些缺陷。既能有效地发挥集体经济的优越性,又能充分调动社员个人的积极性。既兼顾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的关系,又注意了各种优待照顾的落实。实行这种责任制,还可以为一些有才干的人开拓广阔的发展天地,使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通过创造性的劳动先富起来,并做到先富带动后富,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在统一认识的基础上,大家一致认为,实行“大包干”责任制,是广大农民群众的一个创举,是农村生产管理体制上的一项重大改革,是使农村生产关系进一步适合生产力发展的一次大调整,确实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非搞不可,而且搞得越早越好。为此,县委、县政府作出决定,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解放思想,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总结经验,不断完善“大包干”责任制,力争在秋收秋种之前在全县普遍推开。对这一决定,县委及时向地委作了汇报。经地委同意后,县委于1981年7月17日至21日,召开了有各公社党委书记、分管农业的副书记以及县直部门主要负责人参加的全县农业生产责任制座谈会,重点研究如何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大包干责任制的问题。会上,首先由县委总结了前段全县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发展情况,肯定了成绩,指出了存在问题,分析了大包干责任制的优越性和发展趋势。划清了在思想认识方面的九个界限,而后提出了县委对今后如何加强和完善大包干责任制的意见和要求。经过到会同志的热烈讨论,在统一认识的基础上,又集中研究了如何进一步完善“大包干”责任制的问题。讨论中采取走群众路线的方法,对涉及大包干责任制的有关问题,分专题逐个进行了认真讨论。每讨论一个专题,都是先由各公社的同志发言,把基层的各种具体经验做法摆出来,经过大家分析比较补充完善,最后形成统一的、结论性的意见。在讨论中,到会同志情绪高涨,发言热烈,集思广益,博采众长,把群众的实践经验充分地集中起来,使会议开得生动活泼,卓有成效。如何完善大包干责任制?会议认为,光有“包”不行,还必须有几个“统一”。要把“包” “统”有机结合起来。做到活而不乱,统而不死。根据保太公社鲁埠大队和柏林公社足食庄大队等单位搞好几个统一的经验,会议确定,搞大包干必须首先坚持以下四个统一:一是统一种植计划。生产队要根据国家下达的计划指标,统一安排作物种植面积。在此前提下,社员有权因地制宜安排种植,实行科学种田。二是统一管理和使用集体的大中型农机具和耕畜。对农机,要采取定人、定机、定任务、定报酬的办法,实行费用包干。对耕畜要专户喂养,统一使役,付给合理报酬。三是统一管理使用水利设施。集体所有的小水库、塘坝、扬水站、电井和排灌沟渠,要确定专人看管,实行定额补贴,浇地时由大队或生产队安排专人指挥,避免争水矛盾。四是统一经营林牧副渔工各业。集体的林木、果园、厂房设备和其他固定财产,均属大队、生产队所有。各业项目实行专业承包,宜组则组,宜户则户,宜人则人。在收益分配上,一般采取交纯利润或利润分成的办法,不另付给报酬。大队、生产队在坚持以上四统一的前提下,把全部土地按人或按人劳比例分包给各户经营,队与户签订承包合同。各户的收入,除上交国家征购任务和集体提留外,剩余部分全归自己。大家议定,这种形式就叫做“四统一、大包干”农业生产责任制。会议在研究搞好四统一的基础上,又对在实行“四统一、大包干”责任制的工作过程中必须切实解决好合理划分土地、耕牛的喂养使役、农业机械的管理使用、水利设施的管理使用、林木果园的管理、集体提留的收取管理与使用、大队生产队干部的职责和报酬、民办教师等各类人员的报酬、四属五保和社会困难户的照顾、农田基本建设用工和义务工的承担、大队生产队的财务管理、经济合同制的建立、农业科学技术的示范与推广等13个问题,都逐一进行了详细的研究,提出了具体要求和做法。会议强调,在实行大包干责任制的整个过程中,要坚持群众路线,重大问题都要充分发动群众,民主商定,不能少数干部说了算。各大队、生产队对于采取哪种责任制形式,也要尊重多数群众的意愿,因队制宜,民主讨论决定,不要硬性搞“一刀切”。同时,会议还对在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中,如何加强党的领导,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等方面也提出了具体要求。最后,根据会上讨论的意见形成了《全县农业生产责任制座谈会纪要》、《生产大队、生产队干部岗位责任制和报酬办法的试行规定》、《承包生产任务的社员权利和义务的试行规定》等三个材料,并以县委的正式文件,印发到全县各级党组织认真贯彻执行。这对全县“四统一、大包干”责任制的顺利推行和健康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这次会议精神传达到基层后,广大农村干部和社员群众欢欣鼓舞,拍手叫好,说“领导和我们想到一块来了”。因此,“四统一、 大包干”责任制在全县迅速而稳妥地发展起来。会后仅仅一个月的时间,到8月20日,在全县1038个大队、4677个生产队中,实行“四统一、大包干”的大队974个,占大队总数的91% ;生产队4359个,占生产队总 数的93.2%;承包土地90.4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92% 。到1981年底,全县实行大包干的生产队已占到97% 。1982年底达到 99.95%,1983年达到100%。全县“四统一、大包干”的普遍推行,为农村带来了可喜的变化,主要表现在:1、社员的生产积极性大提高,农村经济有了较快发展。大包干责任制极大地调 动了广大社员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主动性和 创造性,充分挖掘了劳力、智力、土地和资金的潜力。从而大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尽管全县从1981至1983年连续三年春季大旱,尤其是1982年春季的大早是百年不遇的严重旱情。但由于大包干充分调动了集体、社员两个积极性,终于战胜了灾害,连年取得了大丰收,三年迈了三大步。据统计,全县粮食总产量1980年为37,212万斤;1981年达到41,132万斤,比1980年增加3,920万斤,增长率为10.5%;1982年猛增到50,958万斤,比1981年增加了9,826 万斤,增长率为23.9%;1983年又继续增加到55,702万斤,比1982年又增加了4,744 万斤,增长率为9.3%。全县农村经济总收入,1980年为8,048万元,1981年为9,024 万元;1982年猛增到16,706万元,比1981 年净增7,688万元,增长率为85.1%;1983年达到20,920万元,比1982年又增 加4,214万元,增长率为25.2% 。2、.对国家的贡献和集体的提留逐年增加。实行大包干后,随着生产的发展,收入的增加,社员热爱国家、集体的观念增强,积极履行上交合同,主动完成上交任务,数量逐年增加。1980年全县完成粮食征购任务为2,824万斤;1981年完成31550万斤;1982年完成4,172万斤。集体提留,1981 年为3,946万斤;1982年实现了5,272万斤。3、社员生活有了显著改善。实行大包干后,随着生产的发展,社员生活明显改善。人均口粮、人均收入都有大步提高。人均口粮在1980年387斤的基础上,1981年为 437斤,1982年为534斤,1983年达到572 斤。人均收入,1980年为58.7元,1981年 为77.7元,1982年达到162.8元,1983年又增为207元。随着收入的增加,农村盖新房的多了,居住条件也有了较大改善。 4、多种经营和商品生产发展迅速。实行了大包干,社员的劳动效率大提高,农业劳力的劳动剩余时间多了,就千方百计广开门路,向副业、多种经营进军,全县“两户一 联”迅速发展起来。到1983年,两户已发展到26,759户,占总农户的14.4% 。其中专业户1,380户,重点户25,379户,新的经济联合体2,790个。有1,948户雇请帮工5,820人。有43人购买汽车26部,个人购拖拉机386台。商品经济开始发展起来。5、科学种田形成热潮。群众说得好,“家家有了责任田,户户都需技术员”。一个群众性的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潮迅速在全县兴起,科学种田形成风气。农业技术推广 和技术服务工作也广泛开展起来。全县已有14个公社建立了科普协会,发展会员 1776名。涌现出科技带头户4100户,科技服务公司6个。6、干群关系改善,农村的党风、村风有了很大好转。实行大包干后,干部从催耕催种的无效劳动中解放出来,从过去那种为评工分,评肥价,闹矛盾、经常吵架的状况下解脱出来,参加劳动多了,办公益事业多了,抓政治思想工作多了。群众对干部满意,这就进一步改善了干群关系。由于思想政治加强,农村出现了许多新气象。全县共评出文明村157个,文明商店15个,文明学校40个,五好家庭7,100个,模范共产党1,415人,优秀共青团员1,723人。好人好事大量涌现。全县组织学雷锋小组4,954个,好人好事113,750人次,义务帮耕队1,181个,帮耕户数达4,279户。全县农村呈现出一派朝气蓬勃,欣欣向荣,安定团结的景象。如今,相距平邑县搞“四统一、大包干” 农业生产责任制,已经整整过了28个年头了。现在的农村经济和各项事业与那时相比,已经有了飞跃的发展和巨大的变化。抚今追昔,我们进一步看到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的划时代意义,更加感到了小平同志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伟大正确。展望未来,对我国光辉灿烂的前途充满了信心。
(作者系临沂地区政协工委原副主任,曾任平邑县人民政府县长)
文苑漫步
神融笔畅 隽秀静雅——赏杨广森先生的书法艺术大 为
临沂王羲之故居是个集汇书法精品的地方,这里有舒同、启功、赵朴初、沙孟海、蒋维崧、武中奇、萧娴、费新我、程十发、刘炳森等大师的墨宝;这里有沈鹏、欧阳中石、李铎、周慧珺、郭仲选等名家的真迹;这里所有的联、牌、匾、碑、坊、廊上的书法均出自大家之手。王羲之故居最宏伟的建筑——大雄宝殿64字长联:“柳书掇英记叙古刹普照寺考证逸少故宅南禅北宗仰慕先贤随喜人当思觉海,王字集锦刊成名碑圣教序弘杨玄奘功德东土西法传播书艺临池者应念怀仁。”由著名书法家杨广森先生书写。此联杨先生写得苍健秀润,厚重飘逸,俊雅大气,与王羲之故居儒雅气氛相得益彰。浙江文人荟萃,书家林立。浙江名胜——沈园闲云亭楹联:“豪气吞金从戎南郑,闲云归岫息影山阴。”请杨先生书写,杨先生笔走龙蛇,写得豪放婉和,骨健筋丰,气度潇洒,深受书画界和游人的好评。著名的孟良崮战役纪念馆,陈毅、粟裕巨型雕像基座上镌刻着杨先生书写的陈毅《孟良崮战役》诗。该作品一气呵成,气势磅礴,撼人肺腑。1993年,杨先生的作品入展全国监察系统书画展,后出版的该展览的作品集《清风书画》,用他的作品作封面装帧,使该作品集的装帧端庄雅致,秀美醒目,神韵夺人。该作品集的副题《全国监察系统书画作品集》则由启功大师题写。近年来,杨先生获全国、省(部)级奖十几项,参展数十次;在《经济日报》、《大众日报》、《羲之书画报》等报刊杂志发表作品几十幅;2006年6月《羲之书画报》又用了整版刊载其作品。杨先生的书法作品时常作为礼品赠给新加坡、日本、韩国等友人;他的作品已被不少收藏家、艺术馆收藏;香港富商李兆基、徐可强、杨世杭、蔡凤等托人向他求墨宝。杨先生,字松涛,斋称跬步斋,1940年生于东阿县一户殷实人家。其父通文墨,善丹青,享誉乡里。杨先生从小受到了良好的文化熏陶,自幼表现出对书法艺术的浓厚兴趣。在济南求学期间就受到当时不少名家的指点,从此打下坚实基础。于山东水利学院肄业参加工作以后,几十年临池不辍,始终坚持“远攻近取”的学习途径:所谓“远攻”是向古人学习,继承传统精华;所谓“近取”是向今人学习,博采众长。杨先生的楷书从唐楷入手,以柳为主,广临古帖,深得各家尤其柳体之精髓;行草书从王羲之《兰亭序》、《圣教序》、《十七贴》入手,兼临米芾、赵孟頫、文征明等诸家。上世纪60年代又师从著名书法家张立朝先生。通过40多年的不懈探索,其书法艺术融会贯通各家之长,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赵孟頫说:“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杨先生的书法用笔结体甚为绝妙,他的行草章草用笔圆润精到,简洁明净,墨韵华丽、搭带、折锋婉转,刚柔相济;结体精致严谨,妍美灵动,俊逸润劲,疏密、俯仰、开合有度;章法参差、离合、顾盼天成,温文平和。原《书法艺术报》主编、著名书法家张弩先生对其书法高度评价,称其为:神融笔畅,隽秀静雅。著名学者、临沂师范学院教授王汝涛先生有《水调歌头·赠杨广森先生》称赞:“……不乐泥古模仿,偏能金丹换骨,颖悟出清真。纵笔沈园日,书艺抗群伦……”杨先生生活俭朴,淡泊名利,不喜张扬,倾心艺术,每天临池常到深更半夜。他经常与书画同仁交流切磋,他还乐于与外行业的人士接触交流,善于从与他们的交流中领悟书道。每有闲暇,他便北上南下,广结艺缘。他认为一个书法家要有海纳百川的胸襟,要有师百家百行百业的气度,更要有“苟日新\日日新”的追求目标,才能不断提升书法艺术的品位。杨先生博览群书,勤奋好学,他对古诗文、哲学、美学、书法理论、现当代文学等有较深入的研究。此外,他在藏石、养兰、茶艺等领域也颇有素养。杨先生为人谦和,平易近人,待人真诚,乐意为社会各界服务,每有求字者,他都欣然挥毫,他的德艺深得好评。 孝道纵览浅议孝文化的时代发展廉金
孝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通过民族形式发生和发展的,它在历史上对维系家庭和睦、社会安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的今天,研究孝文化的时代发展脉络,以期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孝文化更有现实意义。
时代基因  产生在封建的农业经济社会的古代思想家,在伦理学的论争中,发展了中华民族的孝文化。春秋时代的孔丘,在道德哲学方面,坚持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强调“礼治”;战国的墨翟提出“兼爱”的主张;孟柯在这方面提出了“性善论”,认为人生来就有仁、义、礼、智等道德观念,是主观唯心的思想体系;荀况则批判了孔孟唯心守旧思想,针对孟子的“性善论”,提出“性恶论”,认为人由坏变好是教育的结果。这些古代思想家的理论是非抛开不讲,可以肯定的是,孝文化作为社会的意识形态,在各个时代中发展,也正是各个时代进步和发展的反映。因此说,各个时代孝文化的社会现象,都带着各个时代的基因,逐步形成和发展到今天的孝文化。孝文化经过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今天,现代人对“孝顺”的认识如何呢?据有关资料显示,有不同历史经历,不同年龄段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具有代表性的说法:  “奉养说” 比较多的人认为,是否赡养和侍奉父母,是区分孝与不孝的标准,能使父母生活好,身体好,就算尽到了孝心。“顺从说” 不少上了岁数的人们认为,“孝”就是对老人的尊敬,老人说什么、要什么、干什么,顺从就行了,“孝顺”、“孝顺”,顺就是孝。也有的人认为,父母是家庭的权威,说了算的人,服从父母是子女孝顺的表现。“哄逗说” 一些中年人说,老年人就是“老小孩”,就得像哄逗孩子一样,把老人哄好了,相安无事,家庭也就祥和了。“真爱说” 这是一些年轻人,特别是那些姑娘们认为“孝”就是爱,对父母的理解和真爱,是在情感上与父母的高度融洽。社会现实生活中,由于城镇老年人多数有养老金待遇,生活上不成问题,渴望精神上的慰藉,所以,人们对“孝”的认识,也有些变化,淡化了经济方面的要求,而在感情上的意义得到了强化。但是,乡村有所不同,仍然要靠子女劳动奉养老人。笔者认为“孝”应该是以感情为基础的,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并把两个方面很好地结合统一起来。“孝”的概念应该是全面的、完整的规范子女在家族中,对待父母的行为道德,单一用“孝顺”或者“奉养”等作为区别孝与不孝的标准,是不全面的。这种道德规范,当然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将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不断地改变人们的敬老、养老的观念和方式,使孝文化的发展,更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代际和谐孝文化中的代际关系,笔者认为是子女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在代际间的活动中,子女尽孝的日常方式,应该是自然的、平常的,真心实意的。子女与父母住同一个城市的,子女要常回家看看;不住同一地方的,经常打电话、写信、寄照片,多进行情况、感情、意见的交流。父母的生日和结婚纪念日,要庆贺纪念;逢年过节要探望问安;冷热换季要询问温暖和叮嘱防病。老年人虽然不缺衣少食,适当时机给老人买点日常用品,他们会很欣慰,还可能在老友中宣扬子女的孝心,更有利于父母与子女的相处。现实生活中,有的年轻人雇请家政保姆帮助父母做家务,也是表达孝心的一种方式。对没有经济能力的父母,子女应该全力赡养,尽到奉养老人的责任。子女对父母孝心的表达是多种多样的,但是,父母不能单方面的要求子女孝敬,也应该很好地理解子女、关爱子女、帮助子女。双方要在情感上和行为上达到良好的互动与和谐。在相处中如何做到既能互动,又能和谐,起码要做到以下三点:  讲原则 父母不能无原则地要求子女,子女也不能无原则地顺从父母,孝道首先是人道,都应该遵循做人做事的准则,不做违法缺德的事。在处理日常生活事务中,不能离开政治责任、敬业精神;不能离开道德准则,更不能离开法纪规章,尽孝不能无原则地顺从,对子女也不能无原则地支持和袒护。要以身作则,又要正确地要求对方。要平等 在实际生活中,在态度、人格、利益、权利等方面,都应该平等相处。关系不和谐,家庭不和睦,多数情况是不能平等待人、平等相处。传统孝顺观中,父母是家庭的权威,子女要绝对服从的观念、做法,应当破除。遇到问题时,应平等协商,产生共识,正确地对待和处理。子女有不同意见,要用委婉的方式表达,不要生顶硬撞不给父母情面。父母也应有愿意听取子女意见的态度,双方都能保持或调整好心态去对待问题,家庭自然和睦。能宽容 子女与父母不是一代人,在思维、情感、行为等方面都有差异,有时会出现一些磨擦和矛盾。当遇到不愉快的时候,子女应该理解父母多年形成的思想观念,尤其是那些“空巢老人”,少了儿孙不能绕膝的天伦之乐,而产生的寂寞、空虚、孤独感;父母也要理解子女工作劳累、拉扯孩子的辛苦和无奈。不是原则问题,双方都不要计较,作子女的让让步,也能化解矛盾。作父母的不要过分强调自己的意见,更不要过多的责怪和压服子女。子女与父母能做到相互理解、宽容和体谅,做到心平气顺,就能较好地维系和谐相处的关系。
发展变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不断提高,孝文化也发生了不少变化:  老年人口增加的变化。实施计划生育,特别是进入老龄化社会之后,两个青年奉养四位老人,抚育一个孩子的状况,越来越多,子女侍奉父母已力不从心。  户型缩小的变化。过去的三世、四世同堂少了,特别是城镇化的发展,人们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增强,子女和父母都希望有自己的时间和空间,分开住的情况非常普遍,大家庭瓦解,小家庭成了新潮。奉养老年人方式的变化。子女不能亲自侍奉父母,居家养老有了困难,把老人“托”给谁的问题提了出来。于是,社区养老、社会养老应运而生。社会服务机构扩大,服务项目增加。敬老院、托老院、老年公寓相应建立,逐步改变着子女奉养老人和父母养老的方式。21世纪全球养老新观念的变化。即从满足物质需求向满足精神需求方向发展;从经验养生向科学养生发展;从追求生活质量向追求生命质量转化;从安身立命之本向情感心理依托转变。正因为以上几个方面的变化,使子女与父母之间的伦理道德问题,冲击了传统“孝文化”的观念和模式,从家庭或家族中,步入了社会,成了社会性的问题。可以预见,中华民族孝文化,在有史以来的发展过程中,进入了又一个新的变化时期。(作者系蒙山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研究员) 
唱吟蒙山
咏蒙山诗二首李兴河
龟蒙顶眺望玉柱高擎海右天,神龟长寿碧云间。代宗北望千峰影,紫气东来万壑烟。鲁地金辉名古殿,楚天秀色满平川。立身孔子登临处,放眼春秋境界宽。  早春龟蒙探幽迷途蒙顶寻幽远噪尘,迷途险谷气萧森。苍天一线悬绝壁,啼鸟两声响密林。倩雪明洁留画影,灵泉神韵化诗魂。忽惊暮色千峰暗,幸遇乡亲指路津。
(作者系临沂市史志办原主任)
蒙山揽胜王鸿烈遥望屹立海右何巉岩,撑起齐鲁半壁天!势接泰岳千重嶂,气涵东溟万顷澜。秀出云表惊宇内,阅尽春色满人间。壮险奇秀浑一体,遥知此山是神山。
孔子小鲁处小鲁碑与小鲁亭,铭记先师旧行踪。心悬华夏几万里,身在蒙山第一峰。量涵宇宙小家园,德被古今大道统。昔日登临绝胜处,风云悠悠万古情。
寿星巨雕
南极星光耀蒙山,映红神州半边天。敦煌龙门光遗绪,乐山云岗续新篇。瑶台金凤降王母,函关青牛返老聃。养生长寿嫏嬛地,静坐海屋看筹添。(作者系蒙山文化研究会研究员)  咏蒙山张风林
巍巍蒙山气势雄,龟峰万仞刺苍穹。雾笼群山滴翡翠,白云绕膝脚下生。飞瀑流泉溅珠玉,风卷松涛震九庭。群龟望海情未了,客松犹恋小鲁亭。
云蒸霞蔚玉皇殿,夕阳斜照鹰窝峰。伟人峰处伟人卧,拜寿台上拜寿星。九龙潭水深千尺,蒙阳湖中春意浓。更有开发新景观,万古千秋负盛名。 请到蒙山来旅游李堂全 席思宏一改革开放三十年,沂蒙大地换新颜,蒙山风光展异彩,游客流连细细看。溪边竹林首一景,挺拔苍翠郁葱葱,小桥流水林间过,到此仿佛入仙境。河水淙淙绕山行,奇石根雕育盆景,果树银花遍地是,百鸟林中赛歌声。一条天路通峰顶,雨观云海雪看淞,沿途风光多变化,乘车观望一览通。二举世稀有天下景,巨石林立各有名,群龟探海望旭日,悬崖峭壁鹰窝峰。天下第一老寿星,手捧寿桃带笑容,五洲四海宾客至,拜寿台前谒仙翁。西北远眺有奇峰,酷似伟人毛泽东,游人瞻拜齐怀念,不忘领袖谋福情。九龙深潭夺天工,瀑布飞流自天倾,碧水穿越水帘洞,霞光映照出彩虹。三益寿山庄夜通明,沂蒙人家有舞厅,度假村里歌声美,真个山中不夜城。蒙山药材数百种,稀有珍品享胜名,首乌蝎子金银花,千家抢购万户争。青山羊汤热腾腾,金针灵芝蜂王精,鸭掌蘑菇炖草鸡,小米煎饼卷大葱。巍巍蒙山多壮丽,电视塔顶放金星,沂蒙山区好地方,历史丰碑颂沂蒙。 东蒙远眺读杜甫“望岳”诗,步其韵而奉之孙士纯
东蒙乃亚岱,齐鲁次第高;峰崮千仞耸,连绵百里遥。天荡飞云霞,山阔归群岛;登临龟蒙顶,鲁国天下小。
(作者系蒙山文化研究会会员) 亲情驿站
花 祭高 岩
在淡若薄雾、清芳醉人的晓岚中,我隐隐听到了一种声音、一种花朵脱离枝头的声音……花朵也有梦想,花朵的梦想是要绽放的……
2008年秋,一座镌刻着“淑贤可风”的丰碑于平邑镇庞居庄公墓肃然矗立。这儿北倚巍巍蒙山,南临岚兖铁路,西望粼粼泗水,东听浚河滔滔……立碑人名叫陈怀玉,是位早在抗战时期便蜚声费北县仲里区的儿童团长、青年团书记。在过去的岁月里,他与乡亲们踊跃支前,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首“推起小车上战场,扛着担架打冲锋”的振奋人心的英雄赞歌。时光走过了半个多世纪,当我问他为什么要省吃俭用地攒下9800多元退休金为淑贤、为烈士立碑时,他神色凝重:“说起淑贤,她才是咱沂蒙红嫂呀!苦吃苦作地收养了仨儿一女,又一个个送上前线,连女婿也是革命军人。这叫什么来着?满门忠烈!还有这些烈士,俺睡不着都想呀!五天前抬着花轿欢送,五天后呢?俺又驾着马车从费县柱子拉回了三口棺材:刘成彬、林存芝、赵连玉刚刚成为老三团战士就……就在柱子战役中牺牲了。如今俺也是82岁的人了,到那边见了淑贤,见了烈士们,于情于礼,总得有点儿说道呀?俺陈怀玉天天惦记着他们啊!”“唉!都是好样的,都是苦命人呵!”我分明看到,有一丝泪光在他的眼帘闪烁……汶川大地震后的第三天,即5月15日上午,他像当年动员参军参战一样急匆匆地走进平邑镇委:“俺老了,就是到了汶川也不中用了,这1000元钱,就算俺的一点心意吧!”9月16日,我与《中国共产党平邑县历史》执行主编宋汉华、李智信驱车前往,终于采集了一段鲜为人知的关于红嫂、关于烈士的非常凄美的、凄美得让人心碎的故事。共和国诞生后的第二个年头,蒙山的冬季仿佛比往年来得更早,还没霜降哩,裹着清冷的大雾早已弥漫了白茫茫的天空。她一动不动地站在村头的大槐树下,向着东北方望呀望呀……一年前儿子翟新包来信说他们部队、志愿军二十六军已穿过了山海关,跨过了鸭绿江……他还说朝鲜的天很冷,冷得钻心;雪很大,大得铺天盖地。只是闹不清那儿的雾大不大哩?1952年10月14日零时4分,上甘岭战役总攻开始,在这场以全胜告捷的大决战中,时任二十六军某部班长的翟新包壮烈牺牲。真是晴天霹雳呀!闻讯后,她一下愣在了那儿,浑身哆嗦、不知所措;怎么会……怎么会呢?新包说过要天天回家陪着俺的,他可是个说话算数的孩子呀!1945年春上,在“开展攻势作战,全面收复失地”,大家唱着“解放区的天是明亮的天”的时候,她为儿子披红戴花,与敲锣打鼓的乡亲们聚在这棵大槐树下,一起为新入伍的战士们送行。翟新包边走边回头:“娘!回家吧,打完鬼子我就回来。”可不是咋的?抗战胜利后的第二年秋天,儿子说回来就晃晃地回来了,穿一身黄军装,嗓音也粗了,个子也高了,威风极了。他要不喊“娘!我回来了”,咋也不敢认了。那是因为部队路过,虽然只待了一小会儿功夫,可他说回就回了呀!新包拿出一条崭新的雪白雪白的羊草包毛巾说:“娘!给您的,擦汗用。”她忙摆手:“不行不行,你自己用吧,快给娘说说你想吃么?喝么?”新包眨着眼睛“嘿嘿”地笑道:“我呀!想吃煎饼卷酱豆,想喝咸萝卜汤,想……可惜来不及了,我只有两个小时的假。”想到这儿,她的眼睛眯成了一道缝,心里喝蜜似的甜。临走时,儿子捧着她的手说:“娘!甭送了,时间到了,您快回吧!等全国都解放了,我天天回家陪着您……”儿子说的没错,没过两年的光景,全国真的解放了不是?要不是为了抗美援朝,要不是为了保家卫国,新包向来说一句算一句,话掉在地上能砸个坑的,他早就回来陪着俺了……唉!真是个惹人疼的好孩子呀。她这么想着,一缕慈母情如山花般在她的眼角、眉梢,在她满含爱意的目光中悄悄绽放……十八年前他刚进家门时,还没满8岁他就知道好歹了,跟着俺拾柴烧火,帮着俺轧碾推磨……他的爹娘死得早,无依无靠。可有俺呀!俺能在冰天雪地里捡到你,俺就是你的亲娘啊!她——就是淑贤。其实,淑贤并非她的姓名,正如老辈人把她称作坤范一样,是发自内心的尊称。而中年或更年轻一些的人却更乐意称她为红嫂。她的真实姓名叫翟肖氏。因丈夫姓翟、娘家姓肖,她才有了这么一个不是姓名的姓名。翟肖氏生于1891年,那样的年代,那样的年景,添人添口没有丝毫的欢乐与喜庆……在她14岁的那年冬天,父母先后病逝。当远房婶子牵着她的手迈出家门时,她那裸露着灰黄棉花的破棉袄是难以抵御刺骨的寒风的。冰冷的雪花飘落在她的头上、身上,与银装素裹的山山岭岭、村村落落浑然一体。她就那样颤抖着离开了那间孤零零的已经名存实亡的娘家,当了童养媳。丈夫翟以俭是个右手残疾、骨瘦如柴的“病秧子”。与其说娶妻,倒不如说雇了个长工,他们的“圆房”没有任何实际上的意义……然而,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翟肖氏用稚嫩的肩膀挑起了生活重担……没白没黑地劳作,家境有了起色,粮食有了节余。这时,她仅是一个不满20岁的女孩,却已成为一个以恪守“妇道”、崇尚“孝道”而闻名乡里的坤范德行于世:敬重丈夫、孝顺公婆、春种秋收、起早熬夜。到二老相继去世时,她又按最隆重的礼仪摆棺行丧,守孝三年……西家缺了柴、东邻断了顿,几乎全村人都得到过她的接济。邻家媳妇没奶水,她放下活计一溜小跑、从仲里“致远堂”抓来中药,又把家中仅有的那只老母鸡熬了汤捧到床前……20世纪30年代初期,蒙山地区连年大旱,天灾频频,地里的庄稼几乎颗粒不收,树皮都被吃光了。这年腊月天里,翟肖氏捡回了一个看上去顶多六七岁的孩子,着一身脏兮兮的破棉衣,小脚丫冻得紫青烂肿……他仰着苍白的小脸蛋,一双黑而亮的大眼睛机警地、怯生生地瞄瞄这个,瞅瞅那个……翟肖氏心里一热,泪流满面地一把抱紧了他。丈夫翟以俭看在眼里,于是,他点头同意了。他们收养了这个小男孩,并给他取名叫翟新包。母爱的力量是巨大的。在这以后的日子里,尽管他们过得紧巴巴地,却又接连收养了肖友良、包彦友和翟新月这仨苦命的孩子,“俺总不能眼瞅着他们饿死呀”……翟以俭临终时,他那混浊的目光无奈而又满含敬意地望呀、望呀……他总惦记着,惦记着这往后的日子哟!难啊……1938年3月,中共山东省委进驻蒙山。1939年2月,八路军一一五师主力一部在陈光、罗荣恒的率领下,以东进支队的名义挺进山东、驻扎平邑。这一时期抗战形势严峻,敌情复杂。巨匪刘黑七(刘桂堂)部猖狂侵扰、火烧孝义、匪患频仍、民不聊生……正值庄稼拔节的光景,田里需要料理,孩子需要照顾,支前任务又急又重。为了抢时间、翟肖氏白天忙着做军鞋,衲出的针脚依旧密密匝匝、纹丝不乱;晚上磨军粮,在融融的月光下套上大灰驴,她手拿勺子跟在后边,一圈圈地转呀磨呀、磨呀转呀……就这样,她累了,终于病倒在床。乡亲们担心:唉!累的,都是因为累的,你可甭这么走了呀!新包担心,一天到晚地守在床前,泪水涟涟……谁知过了没几天,喝了几碗姜汤,出了一通大汗,她又倔强地站了起来。就像那蒙山崖上的攀山藤:寒冬来了,仿佛已经干裂枯萎,然而春天一到,便又重新泛青发芽……“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她的慈悲之情好像与生俱来,她的胸襟翰如大海。从欢送翟新包参军抗战开始,解放战争时期,养子肖友良、包彦友也相继加入了人民队伍,他俩携手并肩,共同参加了淮海战役。再到革命军人王凤臣复员回村,她又将唯一的女儿翟新月许配于他。至此,翟肖氏和自己含辛茹苦养大成人的仨儿一女组成了一个让世人崇敬的革命之家。翟肖氏幼时丧父丧母,中年丧夫,不期在她61岁的这年冬天,儿子翟新包长眠在了异国他乡,人生之三大不幸俱矣!“娘!我回来了。”这是梦吗?不是的、不是的。每次来到大槐树下,她就听见儿子叫她。下次再去,只要往那儿一站,她总能真真切切地听到儿子的声音。唉!想儿想迷了,这也是没法子的事儿。从小拉扯大,牵肠挂肚的,不易啊!也有人说:让她去趟朝鲜,亲眼看看新包的坟墓,兴许能转过弯来,可那儿炮火连天、枪林弹雨的,能说去就去吗?这可不是说着玩呀!她听了,慢慢地摇头。因为她分明感觉到儿子已经回来了,并且就在她身边眨着眼睛“嘿嘿”地笑着……说起来也是,新包27岁了,该有个家了。她拿定主意,在儿子小时候牧羊的地方默默地修一空坟,默默地举哀发丧。在她看来,祭品要齐全,儿子命苦,从小逃荒讨饭,除了该有的,煎饼卷酱豆、咸萝卜汤是不能少的。还有儿子用过的韭菜镰、牧羊鞭也要带上,还有……瞧!差点儿忘了,她忙从褂扣上解下那条羊草包毛巾。整整6年了,她一直塞在心口上,从没舍得用过。她一折折地叠板正了,然后慢慢地放进棺木。新包为人实在,干活卖力,忒能淌汗了……桃花哪个开呀杏花哪个败,栗子哪个开花哟再呀么再回来;踩起哪个高跷呀扭呀么扭秧歌,大槐哪个树下哟搭呀么搭戏台;……翟肖氏正在心里默默地唱着,忽听儿子高兴地说:“娘!麻烦您啦,煎饼卷酱豆忒好吃了,咸萝卜汤忒好喝了!”“这就对了,这就对了。”她自言自语地叨念,“这……就对了呀!要不都咋……咋说来着?有娘的孩子是个宝哩……”她正说着,忽然喉咙一噎,两行清泪顺着她灰黄的脸颊流了下来……“唉!哭吧,您就哭几声吧,老闷在心里咋行?”邻家媳妇流着泪劝道,“您也老大年纪了,光恁么不吃不喝的,新包见了多难过呀!”“新包!难过?”她猛地一怔道,“俺的娘乎子神嗳!俺可不让新包难过,俺就怕他惦记俺哩!”她一边说,一边慌乱地扯起衣襟,生怕新包看见了似的匆匆忙忙地擦着眼睛……随后,她牵出家中唯有的那头大灰驴,献给政府购买飞机大炮,抗美援朝……后来,她又带头将自家仅有的10亩7分耕地、农具及牲畜全部入社。从1948年至1956年,翟肖氏每年捐献粮食3500余斤。她的无疆大爱赢得了全村人的尊敬。在后来的“反右”斗争中,她说“一个人可以犯错误,改了就是好同志。”一句话便保护了那些被批斗的所谓“右派”。再到后来的“文革”时期,红卫兵干将剑拔驽张,当一起械斗即将发生时,她不顾年迈体弱,拿一马扎坐在两大造反派中间:“要打先打死我!毛主席教导我们‘要文斗不要武斗’!”1969年10月17日,天空下着沥沥冷雨。就在这晚秋之夜,翟肖氏走完了她光彩靓丽的一生:她从不拘泥于形式上的烧香拜佛、木鱼声声,却用一言一行诠释、解读了普渡众生的佛学理念;她虽没有履行加入党组织的手续,却不折不扣地践行了一位共产党人的职责、义务……清风徐徐,翻卷着秋季的缤纷落英……若不是陈怀玉老人为淑贤、为烈士立碑抒怀,我又何以领悟这催人泪下的生命感动:痴情的金银花,相约在蒙山下;她有一个缤纷梦,拥着甜蜜飞天涯;她是一壶陈年酒,盛着一腔滚烫的话。 缠绵的金银花,摇曳在晨曦下;她有一支生命的歌,刚才出唇又咽下;她像一滴晶莹露,映着漫天流泪的霞。
去年孟夏,著名作家刘京科赴平邑采风,我一路陪行于花吐胭脂、香欺兰蕙的金银花乡。在淡若薄雾、清芳醉人的晓岚中,我隐隐听到了一种声音、一种花朵脱离枝头的声音……是日夜归,终不成寐,念想着金银花清清苦苦、风风雨雨的生命轨迹,不觉酸楚骤至、泪流不止,遂寄情于诗。其意境、意象自然流泻出郁郁的凄婉与哀伤……花朵也有梦想,花朵的梦想是要绽放的,但金银花没有……这或许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例外。一方水土养育了一方人,这方人敬重金银花,她与翟肖氏——我们尊敬的红嫂的人生之路竟是这般惊人的相似……(作者系平邑县文化馆副馆长、蒙山文化研究会会员)
文物天地
尹彭寿与《东蒙山嘉惠昭应王庙碑铭》刘家骥 于 泳
蒙山,因位于海岱腹地而成为齐鲁大地屈指可数的历史名山,自古就受世人瞩目,特别是文人大家的垂青和眷顾。由清末金石名家尹彭寿撰文并手书的《东蒙山嘉惠昭应王庙碑铭》就是例证。尹彭寿,字竹年,山东诸城人,清末金石学家、文字学家,著述颇丰,撰有《说文解字补》、《山左南北朝石刻存目》、《石刻考证》、《益都金石志》和《石鼓文汇》等。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曾任琅邪书院教授。位于蒙山雨王庙原址的《东蒙山嘉惠昭应王庙碑铭》就出自其手。此碑立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由三石并肩合成。其源起是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春夏之交,山下陡山、陡兴、安乐诸村村民,于五月二十日登山祈雨抗旱。因早年这里曾是道观,并有嘉惠昭应王神坛。这次不但当天下雨,而且从第二天起大雨连下三天才停。周边三十里之内,旱情立即化解。为此,民众集资出工,为蒙山神大兴土木,历时4年扩建了东蒙山嘉惠昭应王庙。光绪初年,蒙山前白云岩清虚观道人尹仁遂曾来此,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募资修建嘉惠昭应王庙。但庙宇几经颓废,现以原天麻场为庙基扩建,成为蒙山之阴最大的一座道观。并请前沂州府教授、现校士馆教习尹彭寿撰写碑铭,以志纪念。尹彭寿不愧为金石学家和文字学家,在碑铭中上溯蒙山的历史渊源,引经据典,以《尚书》、《毛诗》(《诗经》)、《汉书》、《齐乘》为证,辨析了人们对“龟山”、“东蒙”和“蒙山”几种说法的误解。正所谓英雄所见略同。尹彭寿的论点与生于蒙山之下的明代大文学家公鼐在《东蒙辨》中的见解一致。据碑铭记载,传说金明昌元年(1190年)在颓废的祠中发现“石主”,上书“嘉惠昭应王”,被认为是蒙山神颛臾王的封号。且不知何时,“嘉惠昭应王”渐变为民望所归的“雨王”。尹彭寿由“嘉惠昭应”而生发,提出:“俾知东蒙之神,其嘉惠无疆,昭应不爽者,固大有在也,其止为蒙阴一县之福神哉?足为鲁封达矣!”最终,通过八十字的四言韵文赞语对全碑内容进行了总结性综述。碑铭通篇起承转合,旁征博引,深中肯綮,旨深意远,且由隶书挥就,金钩铁划之间,足见大家风范,是一篇研究蒙山文化的重要文献和书法力作。 附:碑铭全文东蒙山嘉惠昭应王庙碑铭前沂州府教授、现校士馆教习尹彭寿 撰文
蒙山者,鲁望山也。鲁封七百里,其附庸颛臾主之。孔子谓“东蒙者”是。《尚书》云:“蒙、羽其艺”。《毛诗》云:“奄有龟、蒙”,皆谓东蒙山。说者以龟山当蒙山,以蒙山当东蒙,误矣!东蒙在蒙阴县南四十里,西南接费县界,于钦《齐乘》云:“蒙山在龟山东,二山连属长八十里”。既名“东蒙”,自以山之东峰为主峰也。《汉书·地理志·蒙阴县》注《禹贡》:“蒙山在西南有祠,颛臾国在其下”。则蒙山之有祠,由来旧矣。自唐以后祠屋无考,父老相传:金明昌年祠内始有封神,仅存石主,文显:“嘉惠昭应王”数字,并阙年代。意者其蒙山神与从古名山大川,能出云雨,泽润生民,即以时祠之,礼固宜然!而此山之庙见颓废,神象无凭,凡隶域中者,瞻望莫不咨嗟。若遇旱祈雨,每昭灵应,寿为福神,多历年所。兹于光绪廿有五年春夏之交,亢旱渐甚。山下陡山、陡兴、安乐诸村,于五月廿日登山诚祷,即日降雨。盖自正月不雨,至此五月,民望雨太奢。次日果又云兴蒙顶,大雨三日乃止。于是三十里之内,均被优渥,乃大有秋。为古封,为嘉惠昭应者,殆以此乎?虽公制神辇,税驾乘田,略申感谢,而于心犹未安也!山顶原有天麻场数十亩,其平如砥,可以拓开庙基,以壮灵威。山下诸村,自集资鸠工,兴筑四载,今秋落成,轮奂一新,虽不足以妥神心,然民心自问无愧矣!首事诸君,又恐继葺无人,终属沦没,属余为文,寿诸贞珉,以告来者。俾知东蒙之神,其嘉惠无疆,昭应不爽者,固大有在也,岂止为蒙阴一县之福神哉?足为鲁封达矣!爰作铭曰:神之格思,为东蒙主。布护苍生,油云沛雨。峻极于天,昭临下土。共被休征,乃修宫府。刻桷丹楹,画栋雕宇。宝藏金身,祭隆玉簠。供养一方,祈灵千古。泰岱争高,诸山莫伍。当王者贵,非侯于鲁。降福孔皆,作万物观!大清光绪廿有九年 岁次癸卯中秋之月诸城尹彭寿并隶书 石立方刻字
(作者刘家骥系临沂市政协副主席,研究馆员;于泳系临沂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办公室主任)           
南武城出土铜镜述略王相臣
南武城故城位于山东省平邑县魏庄乡境内,北距县城35公里。城址内现有南、北武城两个自然村。城址西、南面以开明山、南城山为屏障,东、北两面依山势筑成不规则的半圆形城墙,北濒祊河。1990年春,在祊河南岸进行土地整改时,在故城的东面和西北方发现汉、魏晋时期的墓葬三百余座,有竖穴土坑墓、洞室墓、砖室墓、石椁墓等。由于工地是几个村的近千名群众施工,很多墓葬几乎是同时被发现,墓室结构大多被破坏,随葬器物或破碎或佚失。市县文物部门闻讯后,迅速组队赶赴现场,在公安部门及当地政府的大力协助下,征集到许多文物。其中铜镜110面(残毁不成形者不计),现初步整理,简报如下。   星云纹镜 1件。连峰式钮,内向十六连弧纹钮座,座外饰曲线连接的星云带,内向十六连弧缘,直径13.2厘米,缘厚0.5 厘米。   连弧铭文镜 9件。桥形钮或高凸钮,圆钮座,主题纹饰为内向连弧纹和铭文带,纹饰朴素,图案结构简单。可分二种。   日光连弧纹镜,3件。铭文为“见日之光,天下大明”。其中两件大小、纹饰相同,铭文为篆书,间饰“の”纹,窄素缘,直径6.8厘米,缘厚0.2厘米。另一件铭文字体方正,间饰“G”和“◇”纹,宽平素缘,直径8.3厘米,缘厚0.4厘米。   昭明连弧纹镜,6件。铭文为“内清以昭明,光象夫日月”。其中一件铭文为篆书,素卷缘,直径6.8 厘米,缘高0.2厘米。另五件,铭文字体方正,间饰“而”字纹,宽平素缘,直径8.6 - 10.5厘米,缘厚0.4 - 0.5厘米。90WN226,座外饰内向十二连弧纹,其外饰栉齿纹两周,间以铭文带,直径8.6厘米, 缘厚0.4厘米。   四乳禽兽纹镜35件。主题纹饰为间以四乳的四禽兽。可分三种。   四乳四虺镜,4件。圆钮,四叶纹钮座,座外饰两周栉齿纹,间以宽素带,其外为带座四乳间以虺纹,虺之两侧配列鸟纹,宽平素缘,直径8.6-17.7厘米,缘厚0.4 -0.6厘米。90WN215,纹饰简朴大方,具有一定的装饰感,直径17.7厘米,缘厚 0.6厘米。   四乳四神镜,9件。圆钮,连珠纹钮座或圆钮座,四神为青龙、白虎、朱雀、玄武或青龙、白虎配置两朱雀,图像采用“线条式”的手法单线勾勒轮廓,围钮座环绕布局,构图精巧,其外饰栉齿纹、锯齿纹,也有的饰铭文带,双曲线水波纹,宽缘或镜缘斜凸,直径10.2 - 15.7厘米,缘厚0.3 -0.6厘米。90WN366,主题纹饰外绕铭文带,有“吾作明竟(镜) ,幽湅三商,吉”等9字。直径11. 3厘米,缘厚0.4厘米。   四乳四禽镜,22件。半球形钮,圆钮座(仅一件为双线方框座,座外饰三禽和 一“五铢”钱纹) ,四禽为浅浮雕四雏鸡,在布局上,采用环式配列,形成一幅四禽追逐嬉戏的画面,具有一定的现实感和艺术感染力,主题纹饰外绕栉齿纹、锯齿纹,镜缘斜凸,直径6.8 - 9.3厘米,缘高0.2 - 0.4 厘米。90WN390,双线方框钮座,座外四乳间饰简易三禽和一“五铢”钱纹,直径9.3 厘米,缘高0.3厘米。   博局纹镜31件。圆钮,柿蒂纹钮座或圆钮座,座外双线方框,博局间填以用“线条式”手法单线勾勒轮廓的禽兽、羽人等图像,其外多绕一周铭文带,宽缘饰锯齿纹、水波纹、流云纹。可分三种。   四神博局镜,5件。博局间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分据四方,配置以鸟、兽、羽人等图像,直径11.8 -24厘米,缘厚 0.4 - O. 6厘米。90WN391,座外双线方框内饰带座12乳丁,间以“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12地支铭文,主题纹饰外绕铭文带,有“尚方作竟(镜)真大工(巧) ,上有山(仙) 枣 ”等铭文。直径19厘米,缘厚0.5厘米。鸟兽博局纹镜,8件。内区博局间饰青龙、白虎、朱雀、怪兽、羽人或两两相对的八禽,外区多绕一圈铭文带,除1件为袁氏镜外,另5件为尚方镜,直径11.3 -17厘米,缘厚0.3 - 0.5厘米。90WN231,内区饰八乳丁相间的八禽兽,外区绕铭文带一周“尚方乍(作)竟(镜)真大巧,上有人不知老,渴饮玉白(泉)饥食枣”,直径17厘米,缘厚0.4厘米。 90WN225,内区饰八乳丁相间的八凤鸟,外区饰铭文带,有“袁氏作竟(镜)真大好,上东三(王) 公、西王母,□…” 等铭文。直径11. 3厘米,缘厚0.3厘米。   简式博局纹镜,18件。半球状圆钮,圆钮座,框外博局纹大多仅剩“T”形图案,主题纹饰多为四乳间八禽,另有3件为四乳间七禽和一“五铢”钱纹,外绕栉齿纹、锯齿纹或双线波折纹,饰有铭文带的铜镜仅三面,宽平镜缘或缘边斜凸,直径7.5 - 13厘米,边厚0.2 - 0.5厘米。 90WN239,主题纹饰为两两相对的八禽,外绕铭文带,有“尚方作竟(镜)大巧,上” 等铭文。直径11. 4厘米,缘厚0.4厘米。90WN301 稍残,主题纹饰为七雏禽和一“五铢”钱纹图案,宽缘饰流云纹,直径10.2厘米,缘厚0.4厘米。多乳禽兽镜1件。半球形钮,连珠纹圆钮座,主题纹饰为带座六乳丁相间禽兽、羽人等组成的纹带,外绕一周铭文“尚方作竟(镜)真大工(巧),上有山(仙) 人”。镜边缘饰栉齿纹、锯齿纹,直径16 厘米,边厚0.7厘米。变异四神镜8件。半球状圆钮,圆钮座,主题纹饰为浮雕式变异四神间以四个带座乳丁纹,变异四神为羽人、怪兽、白虎、飞鸟等,外绕栉齿纹、锯齿纹、水波纹,素窄镜缘,直径7.7 - 15厘米,缘高0.3 -0.5厘米。90WN346,四神为浮雕四兽,外绕铭文带,有“袁氏乍(作)竟(镜)真大巧 …庄…左白…” 等铭文。由于锈蚀较重,部分文字不清晰,直径15厘米,缘高0.5厘米。 蝙蝠形柿蒂纹镜9件。圆钮,四蝙蝠形柿蒂纹钮座,柿蒂间填以四字铭,座外饰内向八连弧纹,素宽缘,直径9.8 -17.8厘 米,缘厚0.2 - 0.4厘米。90WN364,柿蒂纹间"“君宜高官“四字铭文,直径13.4厘 米,缘厚0.4厘米。90WN221,柿蒂纹间填 “长宜子孙”四字铭文,字体作长脚花式篆,直径11. 2厘米,缘厚0.2厘米。 直行铭文双夔镜l件。扁圆钮,圆钮座,主题纹饰为变异双夔左右绕钮首尾相对,钮上下为直行铭文“位至三公”,近缘外饰栉齿纹,宽平素缘,直径10.8厘米,缘厚0.2厘米。 盘龙镜5件。圆钮,圆钮座,主题纹饰为圆雕盘龙,张口屈身绕钮盘绕,作浮游状,近缘处饰栉齿纹、锯齿纹,窄素缘或三角缘,直径8.6 - 10.4厘米,缘高0.4 -0.6厘米。90WN218,饰两条绕钮的蟠龙,直径9.8厘米,缘高0.6厘米。  环状乳神兽镜1件。圆钮,连珠纹圆钮座,内区绕钮座置高浮雕四神像、四兽、八枚环状乳,钮孔上下的神像一侧各有一侍神,外区饰半圆方枚带,方枚上铸有铭文“吾作明竟(镜) ,幽湅三商,如师命长兮”,半圆上饰卷叶纹,其外绕锯齿纹一周,宽缘内圈为羽人操舟、奔龙、飞凤等组成的祥瑞画纹带,外圈饰三角相间的变异云纹,直径15厘米,缘厚0.5厘米。变形四叶风鸟镜5件。圆钮或兽形钮,圆钮座,座外剔地平雕变形四叶纹,叶外侧饰对鸟组成的蝙蝠纹,叶内间四字铭文,内向连弧纹镜缘或宽素缘,直径8.7-13厘米,缘厚0.2-0.5厘米。90WN345,四叶纹间饰八风鸟,叶内填“位至三公”四字铭文,十六连弧纹缘边,直径10.5厘米,缘厚0.2厘米。兽纹镜2件。半球形钮,圆钮座,主题纹饰为浮雕的怪兽绕钮作奔跑状,近缘处饰栉齿纹、锯齿纹、水波纹,三角缘。其中一件钮两侧饰双兽,直径7.2厘米,缘高0.2厘米。另一件饰三兽,直径9.5 厘米,缘高0.3 厘米。飞鸟镜2件。圆钮,圆钮座,主题纹饰为一只昂首展翅奋飞的大鸟,鸟身被压在钮座下,近缘处饰栉齿纹、锯齿纹各一周,三角缘。一件在鸟首、尾及双翅之间填以四枚乳丁,直径8.8 厘米,缘高0.3 厘米。另一件直径7.8 厘米,缘厚0.3 厘米。上述铜镜,属于西汉中期至东汉前期的有星云纹镜、连弧铭文镜、四乳禽兽纹镜、四神及鸟兽博局纹镜、多乳禽兽纹镜,属于东汉中期的有简化博局纹镜、变异四神镜、蝙蝠形柿蒂纹镜,直行铭文双夔镜、盘龙镜、环状乳神兽镜、变形四叶风鸟镜、兽纹镜、飞鸟镜则是汉末、魏晋时期的作品。经过对这些铜镜的大体分类和纵横比较,不难看出,在数量上,四乳禽兽纹镜、博局纹镜最多,占60 % ;其次是连弧铭文镜、变异四神镜、蝙蝠形柿蒂纹镜,占23.6 % ,说明上述铜镜在使用上相当普遍。在镜型上,上述铜镜全是圆型,比较单一,这和唐镜、宋镜的多型镜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在纹饰上,除装饰各种禽兽外,乳丁纹、栉齿纹、锯齿纹、内向连弧纹、博局纹则相当普遍,成了这个时期铜镜的主体纹饰。饰铭文的铜镜39 件,占35.5% ,但铭文字数少,任意断句、减字、减句的风气十分盛行,而且字词中简写、反写、讹字比较普遍。同周边地区相比,汉末、魏晋时期的铜镜流行趋势,表现出了一定的地区差异。本地未见北方地区流行的方格规矩镜、内行花纹镜、兽首镜、夔凤镜等。所出土的环状乳神兽镜在北方地区较为罕见,此镜应是南方吴地的输入品。多数铜镜镜面较小,纹饰简朴,应为私家铸造,但也有一部分是官营手工业制造的,像铸有“尚方”铭文的铜镜,即标明为官营铸造。铜镜表面大多呈黑色,部分色黑似漆,光亮可鉴;也有少数铜镜锈蚀较重,表面全部或部分呈浅绿色。部分铜镜残破严重。南武城始建于春秋鲁襄公十九年(前554 年),为鲁国武城邑治所。战国时为齐国占领,改称南城。西汉置南城县,又称南武城县。汉武帝元朔四年(前125 年),封城阳恭王之子刘贞为南城侯,王莽时位绝。东汉复置南城县,后经各代至北齐废。南武城依山傍水,地处要塞,既是南北交通的咽喉,也是东西交通的枢纽,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东周时期,南武城先后为鲁、费、齐、楚统治,也遭到过吴、邾等国的攻打。国家统一后,南武城的战略地位不复存在,但经济文化持续繁荣,是鲁南苏北地区著名的城镇。南武城山川形胜、人才辈出,是宗圣曾参,先贤曾皙、澹台灭明,著名政治家、军事家羊枯,书法家羊欣等人的故里。南武城的长期繁荣、兴盛留下了丰富的遗物,在历年的基本建设中,在城址及其附近出土了大量的陶器、铜器、铁器、玉器等。上述铜镜的出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两汉、魏晋时期南武城手工制造业发达、经济繁荣的历史事实。
(作者系平邑县博物馆馆长、蒙山文化研究会研究员) 风情民俗
沂蒙煎饼孔庆华口述 公彦海整理
煎饼,是一种将五谷杂粮浸泡后用石磨磨成糊再用鏊子烙制而成的熟食。沂蒙山区农村妇女大都会烙煎饼,巧手一天能烙上百斤。煎饼的最大特点是耐储存,好携带,香脆可口,百吃不厌。在农村,每逢春节前夕,家家户户都忙于烙煎饼,为来年春耕春种备下主食。煎饼的品种很多,有小米煎饼、高梁豆子煎饼、地瓜干子煎饼、小麦煎饼、荞麦煎饼、白面煎饼、糠莱煎饼、甜煎饼、酸煎饼等等。精制煎饼每斤10多个,一般煎饼每斤6个左右。说起煎饼的来历,还有一个动人的传说。相传宋朝年间,蒙山之阳有一位张员外,娶妻王氏,生一千金取名巧儿,张员外夫妇视若掌上明珠。邻村一官宦人家,姓李名清正,有一子名聪明。张李两家门当户对,于是爱好作亲。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张员外之妻王氏因病故去,又续弦赵氏。未过几载,张员外也撒手归天,可谓是祸不单行,撇下孤女寡母,相依为命,艰难度日。时过不久,李清正因为官清廉,得罪了顶头上司,被罢官还乡,后又遭受一场大火,家产俱焚,李清正夫妇亦命归黄泉。李公子因在学堂就读而幸免。李家家破人亡,李公子无依无靠,生活难以为继,遂沦为乞丐。赵氏本是一个嫌贫爱富之人,早有悔亲之意,只是碍于世俗,难以启齿。为不落赖婚之恶名,设计逼迫李公子主动退亲。一日,遣家人将李公子唤至家中,对李公子说,你想娶我家小姐为妻,必须取得功名,如愿意求取功名,可到张府读书。李公子不知是计,满口答应。赵氏又问攻读诗书还需要什么?李公子说,只要《四书》、《五经》和“文房四宝”,其它则不需要。赵氏一听,心中窃喜,便将李公子安排到后花园书房中,派家人严加看管,不许离开书房半步,不让吃饭喝水,想饿死李公子,以达退婚之目的。俗话讲,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李公子两天浑水未沾牙,饥肠辘辘,体力不支,几次昏倒。张小姐一直牵挂着李公子安危,便派丫环探听消息。得知李公子遭难,焦急万分,便想方设法予以搭救。张小姐聪明伶俐,心生一计,在“文房四宝”上打主意,借用瞒天过海之术骗过继母和家人,以搭救李公子。她同丫环一起,下到厨房,用白面和成浆糊状,在平锅上烙成薄如纸张的饼子,再用泥坛子盛上凉开水由丫环送往书房,看管人员以为纸是写字用的,水是磨墨用的,因此,未加阻拦。李公子见丫环拿来的是“文房四宝”之类,便有气无力地说,放在桌子上吧!丫环本想告诉他“纸”的秘密,但又怕被家人发现,误了大事,便悄悄退了出来。李公子饿得头晕目眩,忽然闻到一股面饼子的芳香,他眼睛一亮,拿起丫环送来的“纸”便吃,觉得香甜可口,再饮用“凉水”,饱餐一顿,精神大振,又开始琅琅读书。时过三日,赵氏问及李公子情况,家人禀报李公子读书孜孜不倦,下笔有神。赵氏下令再饿他三天,张小姐听到此消息后,又气愤又着急,气的是继母如此歹毒,想置李公子于死地,急的是李公子光吃饼子不吃青菜不利于身体健康。便眉头一皱,计上心来。捡毛笔粗细的葱白,将一头削尖,每12根一捆,命丫环送到书房,说是毛笔。又过了三天,赵氏又问李公子情况如何?家人禀报说依然如故。赵氏半信半疑,将李公子叫至客厅,问其缘故。李公子说,乞讨时遇到一位道士授予点石成金之术,故能点纸成饼以充饥。赵氏信以为真,让李公子当面试活,点石成金。李公子随机应变,说师傅有交待,在未取得功名前只能应验一次,我已点纸成饼,点石成金之术不可再用。赵氏无奈,只得好好侍奉李公子。李公子没有辜负张小姐的一片苦心,为报答其救命之恩,发愤读书,在大比之年金榜题名,官拜知府。李公子功成名就,衣锦还乡,与张小姐拜堂成亲,喜结良缘,张小姐作了掌印夫人。李公子不计前嫌,以德报怨,将赵氏接至官府,颐养天年。李张夫妇之举在沂蒙山区传为佳话,煎饼也由此成为沂蒙山区的特产。煎饼卷大葱也成为当地有名的小吃。煎饼在过去是沂蒙山区人民的主食,它养育了世世代代沂蒙儿女,在革命战争年代发挥了重要作用,沂蒙姐妹为人民军队烙煎饼支援前线的英雄事迹有口皆碑。如今,人们的生活水平大为提高,煎饼已成为沂蒙山区特有的风味小吃,成为星级宾馆餐桌上的美食之一,可以说是名闻遐迩,饮誉神州。有不少人做起了沂蒙煎饼的生意,创出了名牌,畅销海内外,开发出了又一条发财致富的好门路。平邑县郑城镇油篓村近几年盖起了几十座高品位的将军楼,就是该村部分青年在上海经营风味小吃煎饼而发家致富后建造的。
(孔庆华系平邑县政协原副主席,公彦海系中共平邑县委统战部原常务副部长、蒙山文化研究会理事)
临沂市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蒙山喜宴天天坐席酒店 乔元富 整理
2007年8月,临沂市人民政府公布了临沂市首批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由平邑县天天坐席酒店整理申报的蒙山喜宴位列其中。蒙山喜宴作为蒙山前乃至整个平邑县怀典型的消费习俗,其特有的价值得到了政府部门的认可,其挖掘、传承和保护工作也必会受到更多的重视。凡喜庆之事,如嫁娶添丁、得官高中,主家必设喜宴款待亲朋,是为坐席。坐席的民俗比较普遍,各地都有着不同的地域特点。蒙山喜宴是蒙山南部的坐席民俗,它以社会传承、口头授受为主流传,目前其低档次菜谱谱系尚清晰,高档次筵席菜谱失传。蒙山喜宴是喜筵,更是独特的民俗文化。蒙山喜宴的渊源可以追溯到西周初期蒙山前的颛臾国。据史料记载颛臾国商朝就已存在,周成王时期分封“颛臾王”,春秋时隶属鲁国。颛臾国的主要职能就是以周王的“天子之礼”祭祀蒙山。从天子封王至被秦所灭,800余年的时间里,颛臾国内深受周礼和儒家思想影响,祭祀蒙山,迎来送往,必然崇尚礼仪,且有一套符合周礼的礼仪规则、制度,有一支为王公贵族祭祀、享受和招待的后勤保障队伍,包括数目不菲的礼官和庖厨。至秦灭颛臾国,礼官和庖厨流落民间,加上秦朝焚书坑儒,原来为王公贵族服务的礼仪与筵席就在当地传播,逐步被社会各阶层接受,逐步产生了蒙山喜宴。可以说特有的地缘优势和独特的人文历史,造就并流传了蒙山的民俗和餐饮文化。从菜系上来说,鲁菜由胶东菜(以海鲜为主)和内陆的济南菜以及自成体系的孔府菜三大重要部分组成。尽管孔子在世时提出了“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名言,表明了鲁菜发展已经达到了非常成熟的程度,但制作精巧、典雅华贵的孔府菜系的产生至少要比孔子后代发家的历史稍晚些,当在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儒家的封建等级观念、推崇礼仪等思想,对孔府菜系所体现的文化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筵席讲究规格档次,客人的地位不同,招待的筵席规格也不同,也即俗话说的“什么客什么待,什么人什么菜”。孔府菜系体现的等级观念,对蒙山喜宴产生了重大影响。蒙山喜宴菜系从低到高分为九个档次,主家选用哪一档次的筵席招待客人,根据身处的社会地位和经济状况而定。虽然从时间上蒙山喜宴早于孔府菜系,但由于文化同源(儒家思想与周礼相容)、地域相近(曲阜孔府与蒙山前颛臾国相隔70公里),可以说,蒙山喜宴在后来的传承中自觉不自觉的接受容纳了孔府菜系的饮食文化,逐步成为孔府菜系在当地民间的变种和延续。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蒙山喜宴,主要流传于蒙山之阳的平邑县。以颛臾故国为发源地,向周边辐射。费县、蒙阴、济宁市泗水县、枣庄市山亭区交界的周边地区,喜庆之事,均有用蒙山喜宴招待宾客的习惯,是改革开放前办理喜事的普遍的形式。蒙山喜宴还辐射到更远的地方,如临沂城附近的八大碗,是蒙山喜宴的简单化,与蒙山喜宴是一脉相承。蒙山喜宴包括蒙山筵席和坐席风俗两个组成部分:一、蒙山筵席蒙山筵席是个菜系,筵席有九个档次:十个碗、粉头席、黑头席、三大件、四大件、十三巧、吃桌看桌、三十二盘盘、四十八海碗,每个档次从低到高排列,构成了一个严谨的蒙山筵席的结构系统。高档次的筵席讲究吃席的礼仪,更讲究排场阔气。纵览各地民俗饮食,像蒙山喜宴这样独特的民间菜系,流传久远,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菜谱和上菜顺序固定,讲究礼仪、体面、喜庆的民间喜筵,绝无仅有,是民俗饮食文化的精典,堪称中国民间第一菜系。(一)蒙山喜筵有以下特点:1、选料:蒙山筵席主料、配料多选择当地、当季的美味物产和时令蔬菜,讲究新鲜天然。高档次的筵席另有天南地北的山珍海味和果品,讲究原料的高档和希有,如燕窝、海参、南方水果等。调料全部是天然原料,比较简单,主要有油盐酱醋、葱蒜生姜、花椒大茴、胡椒芥末等。2、加工:传统的加工工艺,包括手工剁肉馅、木头文火煮猪肉、下水、炖鸡,熬制肴汁和老汤等。肴汁是制作蒙山筵席荤碟的关键,主要以猪蹄、老母鸡加调味品等原料熬制而成,熬至汤汁凉透可变成肉冻即可。老汤是用骨头、老母鸡、鸡骨头等熬制而成的高汤,用于制作炖菜和汤菜。3、风格:蒙山筵席的小碟均是凉拌,大菜以大锅炖菜为主,汤汁较多,主料、配料、调料相互入味,菜品搭配合理,吃着入贴(肠胃舒服的意思)。高档筵席讲究“碗碗有肉”,现在看席上肉类有些多。不过,经好的具掌(以前当地对于厨师的称谓)合理搭配,巧妙烹制,完全能够处理好肉多菜腻的问题。4、结构:蒙山筵席有不同的档次,每个档次都有严谨的结构和相对固定的菜品,每个菜品的上桌先后顺序固定。(二)蒙山筵席的菜谱,经过长期走访、挖掘,整理如下:十大碗:豆腐皮炖粉条、山蘑菇粉皮炖农家草鸡、瓦块鱼、滑丸子、老式鸡蛋汤(里面有鸡血、肉丁、碎蘑菇等)、海带炖肉、时令蔬菜炒肉、清炒绿豆芽、蔬菜炖排骨、大肉炖粉皮。粉头席:粉头席是因第一个大菜是豆腐皮炖粉条开头而得名。四个凉拌的肉碟(主料是猪下货,调料为芥末、姜末、蒜泥等),下面跟十大碗的菜谱。黑头席:黑头席因黑木耳炖肉为第一个大菜而得名。四个素碟(包括新鲜蔬菜和水果碟)、四个荤菜(跟粉头席的一样)、木耳红片肉、山蘑菇粉皮炖农家草鸡、瓦块鱼、滑丸子、老式鸡蛋汤、中饭(也叫腰饭,菜到一半上的两个点心碟)、八宝地子(用切条的鸡蛋皮跟肉丝、黄瓜丝、木耳丝等炖在一起而成)、卷煎(鸡蛋皮卷肉馅、经蒸熟油炸而成)、甜沫油丸子(猪的板油裹面,文火油炸至面里的油脂全部浸出,再放入熬好的糖稀当中,摊放冷却,逐个分离即成,香酥,甜而不腻)、菱角肉、大肉炖粉皮。三大件:十二个碟子(四素八荤,四素为甜,荤碟是猪下货,八荤有四个芥末碟、其它可用姜末、蒜泥等调拌),三个大件为整鸡、整鱼、大块肉(或肘子肉)(三大件因此得名),每个大件后带一个汤,第一个汤是酸的老式鸡蛋汤,第二个是用银耳、莲子做的甜汤,第三个是用果仁、核桃米等做的香汤。第一道大菜后上一碗漱口用的白开水。两个中饭(点心碟),后带六个大菜,基本上是黑头席里面的。最后一道是大肉(在蒙山筵席的各个档次里,大肉是菜上完了的标志,档次高的席里是纯大肉,不添加粉皮)。四大件:四大件由大盘盛装的海参(或蹄参)、整鸡、整鱼、肘子四个大菜而得名。用蹄参代替海参是四大件低档次的变样席。蹄参的制作过程比较复杂,完整的扒下熟猪蹄的皮,平铺在盘子上冷却,使用时切成条状,平铺在盘底,猪蹄剔骨去皮的剩余部分加料后倒在猪皮上面,盖盘后上锅蒸至一定火候,端出翻扣上盘而成。其上菜顺序如下:十六个碟子,分八荤八素。不过,水果碟可以另外双数添加,额外添加稀罕水果可以提升筵席档次。八个素碟:四个果碟为甜味,四个素菜碟酸、辣灵活搭配;八个荤碟:四个猪下货碟、四个肉碟(如猪、鸡、牛、羊肉,须撕成肉丝),八个荤碟中要有四个芥末碟。海参(如果是蹄参的话,需用海参做菜头),跟两个随碗子,是用海米或乌贼等海鲜做的两种汤;整鸡(鸡要剁成八块,烹制好后放入大盘再拼成整鸡),跟两个随碗子,是用鸡珍、腰花等做的两种汤;整鱼,跟两个随碗子,是用莲子、银耳等做的两种甜汤;肘子,跟两个随碗子,是用肉丝、鸡蛋皮等做的两种汤。上肘子这套大菜时,因肘子粘腻,要上清口萝卜和漱口水。四碟中饭(四种点心)。八个中碗,这八个菜除了最后一道菜是大肉、有两道是海鲜外,其他五道菜用黑头席当中的卷煎、滑丸子、甜沫油丸等构成。十三巧:是一种讲究礼仪的的筵席,也叫碰碗席,吃的时候礼节很多。至于怎么个碰法,都有那些吃席的礼节,都是什么菜谱,均已经失传了。吃桌看桌:是一种讲究排场的筵席。一般在酒席场地的中间,由具掌们在一条长桌上扎出春夏秋冬的景致或其他景致,供来宾观看,是为看桌。好的具掌可以用鸟的羽毛变化,来显示四季的不同。主人家办喜筵,一般需要具掌提前三天准备就可以,而要办吃桌看桌筵席,则需要具掌提前半个月着手准备。吃桌看桌的菜谱,已经失传。三十二盘盘:已失传四十八海碗:这是蒙山喜宴的最高档次。四十八个海碗即四十八个大菜,应该涵盖了世间的所有珍味佳肴。菜谱已失传。蒙山喜宴上的肉碟是“挪”出来的,把主料、配料和调料放在一起调和,加肴汁,用手挪,直至均匀、入味。装碟子也叫捏碟子,是具掌的一大技艺,一般具掌把拌好的肉碟抓一把在手里,往小碟子里一放一挪一提,在直径六、七公分的碟子上可以挪出高高的八寸碟子。三大件以上的蒙山筵席,山珍海味,菜品繁多。为防止串味,席上上白开水用于漱口,不了解的客人往往会当水喝。四大件以上的筵席还会上一块豆腐,豆腐不是吃的,客人把筷子往豆腐里插插,相当于现在的餐巾纸。筵席可以反映一个家庭的殷实富裕程度和社会地位。主人家举办喜筵,采用什么规格的筵席,主要由经济状况而定,重要的客人和相对重要的喜事选用的筵席档次稍高。不过,同一喜筵只能同一标准,“一样的客(kei)两样待”就会出大乱子。来宾一般对主家的家庭状况有所了解,如果主家选用的筵席标准高于其家庭状况,往往会获得来宾和乡人的一片赞扬。反之,则主家名声就会受到褒贬。二、坐席风俗蒙山喜宴坐席很有讲究,有相对固定的习俗:1、大客(俗语一般念kei):蒙山喜宴充分反映了当地的淳朴民风,对客人非常尊重,尤其对女方的亲戚、来宾更是敬重有加。一般的酒席,女方家来的宾客满意了,整个酒场就算成功了。坐席时分主桌,主桌的主要客人是就是大客。一般情况下只把大客一桌安排在正堂屋,如要安排两桌以上,对着门口的为明席,是主桌;主桌东西两面的为暗席。婚宴上,大客一般是新娘的大舅父和新娘家叔伯两位组成,讲究个成双成对。若大舅父(叔伯)去世或者因故不能前来,就由大舅父(叔伯)的长子代替,如果换别人,需得大舅父(叔伯)家人同意。两个大客,有时安排在同一桌上,有时也把两个大客分别安排招待。粥米席,是祝贺门庭添口增丁而摆的筵席,一般是男孩出生12天,女孩出生9天时设宴。来宾多为女客。新生婴儿的大舅母为主桌的主客。添箱席,以前姑娘出嫁的嫁妆都有个箱柜用以存放贵重的东西,亲朋好友以及众乡邻凑礼钱,给将要出嫁的姑娘压箱子添加东西。主家为此招待而摆的筵席就是添箱席,此席的主客,是待嫁姑娘的大舅母。2、主陪:主陪多为主家本族、有一定声望、能说会道、夫妻子女双全、懂礼节的人担任,同性相陪。主家选择主陪时,还要考虑主陪与大客的关系。主陪一般要由主家提前正式邀请,坐席当天还需多请几趟以显重视。主陪一般衣着很板正,以显对客人的尊敬。在婚宴上,也有男方的舅陪女方的舅的乡俗,叫“客陪客”。3、座次:蒙山喜宴的桌子为八仙桌。桌子的木纹横对着房间的门口。对着门口的座位为大客和主陪。喜宴的座位,左为上。主客坐定后,其余的客人根据亲戚远近和辈分大小按照从左到右依次排座。最下面的几个席位是陪客的。不论来客身份高低贵贱,只按亲戚远近、辈分高低入座。     蒙山民俗喜宴座次示意图4、敬酒:一般菜过一半(三大件以上的席在大件上完后)主家开始敬酒。敬酒先由家长开始,后是当事人的大爷、叔父,最后是当事人。门户大的,也有席主(本族辈分最高的长者)敬酒的。一般的酒席,敬完酒后,该桌陪客的和客人才相互敬酒、派酒,饮酒的气氛开始活跃。5、吃菜:筵席上吃菜也很讲究。一般主陪说“ (dao)” ,客人才可动筷。主陪说“ ”哪道菜,大家就吃那道菜,只有菜上齐了,最后一个菜在大家一起“ 开”后,才可随意。一般喝一次酒 两次菜, 的次数多了会让人瞧不起; 的次数少了,陪客的会劝客再 。6、换碗:以前坐席用的是八仙桌子,上面没有转盘。一般菜上满桌,如客人要 远处的菜时,陪客的人会主动把菜放在靠近客人的地方,陪客的也有主动调换的,边调边说“换换碗”,以显示对客人的敬重。7、验席:举办筵席较多的场合,一般具掌会先做出几道菜,一起端给主人,让主人检验量大还是量少,然后按照主人指定的量上席。一般主人都要求菜“泡满(量大的要溢出碗边的意思)”,以显示待客的热诚。 蒙山书艺           
麃孝禹碑帖 此为麃孝禹的墓碑,属全国仅有的12件西汉刻石之一。清同治年间平邑城西出土,刻于西汉河平三年(公元前26年)。高147厘米,宽45厘米。圆形碑首,上刻屋形粗花纹,下有两鸟相对。隶书碑文,两行15字,有界栏。右行刻“河平三年八月丁亥”,左行刻“平邑成里麃孝禹”。清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为扬州宫本昂、宫昱,任城刘恩瀛于平邑访得。后归南海李山农,藏济南东流水李氏汉石园。1920年归莒县庄式如。抗日战争爆发后失传,建国初期在济南成大汽车行重新找到,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现藏山东省博物馆。中国书法家协会编写的《中国书法史》中指出:“西汉文字刻石,留存至今甚少。计有《群臣上寿刻石》、《鲁北陛刻石》、《广陵中殿刻石》、《麃孝禹刻石》等”,是平邑境内唯一提到的碑刻,在中国书法上占有一席之地,足见其何等珍贵。(徐斌整理)     杨佑廷碑帖
杨佑廷(1839—1906),字翊宸,费县东崮村(今平邑县地方镇东崮村)人。幼而颖悟好学,十四岁入邑庠,蜚声黉序,试屡冠其曹。光绪已亥举于乡,丙戌中进士,以知县归。部銓选时,已由举人授恩县教谕,乐育英才,播声望于燕鲁之交。乙未年,纂修《费县志》,丙申年著《费邑古迹考》,壬寅年辑《费邑艺文存》,均刊行留世。工书法,习临欧柳,楷行皆善,流传于世的《孝女祠歌》碑帖为其行书的代表作。(徐斌整理)
杨佑廷《遴廷武德骑尉》碑帖局部           杨佑廷《孝女祠歌》碑帖局部                  
刘汝洋《庆平邑镇校士分馆小成记》碑帖
刘盛璋(1869——1936),字汝洋,今平邑镇二村人。自幼敏而好学,勤奋上达。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考取优秀廪生。1906——1933年,供职于陕西长安,安徽安塞、怀远、安庆、和县等地,历任县知事、县长等职。工书法,习柳帖,尤擅行草,运笔挥洒自如,字体清秀隽逸,迄今尚有楮墨流传于世,《庆平邑镇校士分馆小成记》碑帖,是其早年的作品。王与绂、陈晓楼生卒、生平不详。(徐斌整理)              
敬 告
书法,是中华民族特有的艺术瑰宝和珍贵遗产,她反映着每个时代的精神风貌,有着强大的生命力,深受中华民族和世界各民族的喜爱。当前,我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新学科、新发明、新创造、新知识、新理论在各个领域中不断涌现。在大好形势鼓舞下,中国古老的书法艺术,绽放出更加绚丽的花朵,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发的景象。平邑地处蒙山之阳,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书法艺术源远流长,至今尚存一些珍贵的碑帖和法书,是一部分重要的文化遗产,对研究本地乃至全国书法艺术的演变、扩展,有着重要的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蒙山文化研究涉及内容广泛,书法艺术当然包含在内。为了承古创新,弘扬传统文化,振兴书法艺术,服务经济建设,我们计划近年内编印一部《平邑历代碑帖法书集》。收录上自西汉,下迄建国之前的重要碑帖资料和知名书法家作品。这些资料,大部分是平邑籍书法家的作品,也有少数外籍名家留于平邑境内的墨迹。其来源,一部分是县博物馆的藏品和散见于各种刊物发表的作品,一部分是由社会贤达提供的藏品,一部分是我们近期组织力量深入全县各地而作的碑拓。需要特别提及的是,清代崇尚碑学,书坛兴盛,平邑境内涌现出许多功底深厚的书法家,诸如平邑镇刘汝洋、李炳魁、魏宗燮、魏慎五,仲村镇齐天嘏,柏林镇郭翘楚,卞桥镇卜晖吉,铜石镇庞绥来,地方镇杨佑廷、杨仪廷、胡润章等,他们书写了大量的庙碑、学碑、桥碑、墓碑,迄今,有些散落各地,若不抓紧寻访拓碑,将会逐渐泯灭,铸成难以弥补的历史遗憾。为了让广大读者分享这项工程的阶段性成果,增强社会各界的参与意识,我们决定从本期开始,陆续刊登部分碑帖法书作品和相关资料。诚然,编印《平邑历代碑帖法书集》,在平邑县是一项前所未有的文化工程,单靠少数人是难以完成的,必须动员和依靠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因此,渴望广大有识之士,多提供碑帖信息,多贡献个人藏品,多提出合理化建议,以期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尽善尽美地完成这项传世之作。欢迎社会各界积极参与! 本刊编辑部  ********** 本期结束 *********
2008年12月1日
 
 
中共平邑县委、平邑县人民政府主办 平邑县人民政府办公室承办
平邑县信息化工作办公室(电子政务办公室)维护 鲁ICP备050275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