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论之九:终极观的破除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4:03:33

认识论之九:终极观的破除

(2010-08-11 16:12:08)

    人类的观念中有许多天经地义的东西。所谓天经地义,一是自明的,二是固有的,三是绝对的、四是终极的。

    然而,一切天经地义的东西,包括我们所谈论的种种事物形态、基本规律和世界本原等等,都是人类的观念建构,都是主客相互关系共建的域定截取。它们是主客共建的制作而不是纯客观的固有,是域定截的取而不是本有的绝对,在它们的周遭和背后仍然有着种种互为的关联,有着进一步深入和扩展的世界,有着更深层次的主客相互关系的求索。

    尽管对于许多天经地义的东西,我们现在还不能确认它们的界限何在和如何达到新的主客相互关系的认知和制作,但并不意味着我们不能对它们进行存疑和辨析,不能摒弃一切天经地义的自我满溢,不能进行哲学的把握和思想的穿越。试例为证:

    1,在人类的视觉中,宇宙的图像亦即宇宙的样式是满天星斗,无数的星球和星云构成着一个又一个的庞大星系,弥漫于亿万光年之广的浩瀚太空。对于人类的传统观念来说,这个宇宙图像既是不径自明的,又是客观本有的,更是终端绝对的。各种天文观察和宇宙模型的建构,都是建立在这个绝对的宇宙图像上的。

    可是,这个宇宙图像是与人类的主观视觉性状密切相关的,是人类主观视觉性状与客观对象共建所生成的宇宙样式。如果人类主观的视觉性状为另一种样子,那么,我们就会在与客观对象的共建中得到另一种宇宙图像,满天的星斗就会消逝而去,呈现人类面前的宇宙样式就将是另一种模样了。与此相关的新的天文观察、宇宙模型也将会随之而起。犹如一块金属试样,其肉眼的事物样式是,其表面光洁如镜,闪耀着金属的光辉;而在高倍显微镜下,呈现于视觉中的新的主客共建所制作的事物样式则是麻点般的晶格,原有的金属光辉和光洁如镜消失了,取而代之的则是一个麻点般晶格的事物样式。

    科学家在宇宙质量的统计中感到,人类所能看见的星球和星系,只占有大约 4% 左右的宇宙物质总量,而高达 96% 左右的宇宙物质可能以人类所看不见的暗物质和暗能量的方式存在。如果是这样,我们所以为的宇宙样式,显然只是人类主观视觉与这个主观视觉所能看见的宇宙对象的主客共建的制作,而对于我们的主观视觉所看不见的暗物质和暗能量的世界来说,宇宙将会是一种什么样式呢?尽管我们难于知道,但却是一个值得存疑的问题。

    2,在人类的长期观念中,时空是自身绝对的,前者是自我的均匀流逝,后者是自我的广延连续,它们是事物运动发展的背景和容器,绝不为事物运动的变化所影响和改变。事物在时空中度量,如年、月、日、时、分、秒;位置、距离、远近、高度、长度、大小等等,但和时空背景不为一体。可是这样的时空图像并不是绝对的,而是人类感觉和一定物质运动状态的主客互为建构。

康德和马赫都曾深刻揭示,人类的时空样式同人类的心灵方式和感觉性状相关。在康德那里,人类的心灵方式带来了事物的位置、形状和度量,因而使事物呈现了它们的时空相状。而在马赫那里,在当恋人相聚时,就会感到时间过得太快,而处在痛苦时又会感到时间过得太慢;当物体向远处移动时就会变小,而向近处移动时则会变大。这种时间过得太快和太慢的感受以及物体变小和变大的感觉,都是同人的心理的和视觉的感觉相关的。此外,“上”与“下”、“前”与“后”、“左”与“右”等等的界分,也是同我们的感觉构造密切相关的。

中国古代心学家王守成少年时曾有这样一首诗:“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若人有眼大如天,当见山高月更阔”。在这首诗中,是山大于月,还是月更阔,亦是同主体所处的空间位置和主观性状相关的。

所以,康德和马赫认为时空的样式源自于人类的心灵方式和感觉方式。当然他们所主张的时空样式完全由人的心灵方式和感觉方式造就,离开了时空样式的经验来源,是一种体系的偏执,但这并不妨碍他们的见解对于冲破绝对时空观的重要意义。正是这种哲学的思考,给予了爱因斯坦极其重要的哲学启迪和新的物理取向,独辟溪径地走出了经典物理学的困境。

在爱因斯坦那里,原有的绝对时空样式是人类认知的主观性状与物体低速运动状态的主客共建。而在高速运动状态中,特别是在接近光速运动的状态中,人类认知的主观性状就会在不同的主客相互关系中造就新的时空样式。

在低速运动的主客相互关系中,时空显现不出它的物理性状,它是自我绝对的;而在高速运动的主客相互关系中,时空就显现了它的物理性状,它不是自我绝对的。新的科学发现揭示了时空并不是自我绝对的,在惊讶的世人面前,展现了一个新的物理世界,造就了一个崭新的时空样式,深刻揭示了时空样式的制作,既相关于客观的性状,又相关于主观的性状,是一种主客互为的共建制作,不同的主客互为关系的共建制作着不同的时空样式。

    在霍金的《时间简史》中,我们还进一步看到了一种新的时空样式,在这种新的时空样式中,时间有着热力学、心理学和宇宙学的三个箭头,这三个时间箭头方向一致地存在于宇宙的膨胀相或收缩相中,组成了两种不同的时空样式,即膨胀的时空样式和收缩的时空样式。

    由是,没有绝对的时间,也没有绝对的空间;时空是一种主客共建的制作;时空具有它的物理性状;时空有着它的宇宙膨胀相和宇宙收缩相等等,这些的新奇的思想造就了时空观的一次又一次革命,为新的物理学和宇宙学打开了崭新的天地。

    3,已有的探测表明,光的速度为每秒30万公里,在狭义相对论E = mc2 的著名质能关系公式中,光速是宇宙速度的极限。越接近光速,物体所需的能量越大,物体的能量越大,它的质量就会无限增大。这个质能公式决定了,任何物体的运行速度都不能超越光速。然而,为什么光速在我们这个宇宙只能30万公里,而不是29万公里或31万公里?其背后必然有着我们现在所不知道的域限原因,需要人类的智慧去存疑和寻明。

    根据“宇宙大爆炸”理论物理学的计算,在宇宙大爆炸的最初物理条件下,宇宙膨胀的速度远远高于光速的极限,在不到1分钟的时间里,宇宙的直径就扩大到了1600万亿公里,这就是说,在宇宙大爆炸最初的1分钟,宇宙膨胀的速度达到了每秒26.6万亿公里,以每秒30万公里的“光速”去追赶,好比“夸父追日”,是根本无法追上的。那么,在宇宙大爆炸最初三分钟的创世时刻,有没有光呢?如果有的话,那时的光速是多少呢?现代物理学没能回答这个问题。但有一点是可以推导的,即,在我们这个宇宙的物理条件下,光速每秒30万公里是宇宙的极限,在另外的宇宙物理条件下,光速每秒30万公里则将不是宇宙的极限。这也意味着,光这种几乎零质量的东西,其运行速度,并不是完全由它的自身所决定的,在很大的程度上由它所处的宇宙性状的驱使所决定的,在不同的宇宙和不同的宇宙性状的驱使中将会有不同的光速。同理,爱因斯坦的E = mc2 的著名质能关系公式只有效于我们所生存的宇宙,而在另外的宇宙世界中这个质能关系公式是否继续有效,则是我们的思想所要质疑和穿越的。

    在量子世界中物理学家发现,成双结对的粒子间存在某种超距离的信息作用,把两个结对的粒子分开,其中一个粒子的旋转方向和速度的信息可以在亿万公里之外,即刻被另一个粒子所知道并作出反应,而这恰恰是狭义相对论关于任何物体不能超越光速极限的规定所不能允许的。光速是宇宙速度的极限,光速不可超越的观念,无论在宇宙大爆炸最初的三分钟,还是在量子世界的亚原子行为中都受到了质疑和挑战,光速极限的观念看来不是绝对的,它只是人类观念在现有知识建构状况下对自然世界的一种赋予。

    4,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科学家们认为,宇宙中的所有物理活动都朝着热动平衡,朝着增熵的最终状态发展,这种热动平衡的单向变化过程,必将会导致宇宙走向死亡的“热寂”。热力学第二定律在我们所认知的范围是有效的,然而无限广大的宇宙并不是由它所绝对统治的。如果宇宙为热力学第二定律所绝对统治,那么在无限的过去,宇宙的“热寂”早就应该发生了,而不会唯一挑选地安排在我们所推测的某个未来时刻。

    同无限广大的宇宙相比,任何物理定律包括热力学第二定律都是域限的而不是统治一切的。世界按其本性来说,它是高于一切由人类所建构的物理定律的,并不为人类所建构的任何一个物理定律所支配和终结的。人类仍需要在更为广阔的宇宙背景中,给予热力学第二定律适当的位置。诚如一些学者所认为的,热力学第二定律只属于一个膨胀的宇宙,而不属于一个收缩的宇宙或其它的宇宙。

现代宇宙天文观测到,巨大的宇宙星云在引力作用下发生空间坍缩,导致新的恒星世界的点燃和生成。这个观测,实际地表明了一种由冷到热的宇宙过程,这个过程是热力学第二定律所不能涵盖的。对于宇宙大爆炸理论来说,宇宙从一个致密极热中膨胀而逐渐冷却,又将从收缩中重新回到它的致密极热。

这就是说,在宇宙的演化中,既有由热变冷的物理过程及其定律,又有由冷生热的物理过程及其定律。宇宙在其本质上是无限多样定律的互为作用和关联,它们中的每一个都是域限的而不是统治宇宙的。随着人类认识的进展,宇宙为热力学第二定律所终结的认识样式,必将走向它的破碎。

    5、二十世纪下半叶以来,一些科学家认为通过微观世界的若干基本原理就可以描述整个宇宙的演变规律,并认为只要找到控制这些基本原理的总机关,就可以揭开整个世界的创世之迷,达到物质的终极所在。

    然而,这些微观世界的若干基本原理并不是宇宙的终极显现,而是理论物理学与微观粒子世界主客互为关系的种种域定建构。今天,物理学家在亚原子世界中,发现的粒子数量已经大大超过150种以上,许多新的粒子的踪迹仍在继续发现,并使人们越来越感到微观世界没有它的尽头。既然微观世界没有它的尽头,还有着更多的、无限的人类未知,我们怎么能够仅凭极为有限的域定截取,就把它们设置为微观世界的终极所在,并以此为宇宙之终极而框架整个世界的生成和由来呢?!

    此外,在自然世界的背后,并非只有微观对宏观的支配。事实上,宏观与微观在本质上是互为作用的,例如,原子的种类和生成,就与宏观物理性状密切相关。在我们这个世界,常规存在的元素大约有92种。而在上一世纪,人们通过高能物理实验室合成了20多种在常规物理条件下难于寻觅和生存的新元素,使我们所知的元素达到了约120种。这一事实,既揭示了在宇宙世界中有着更多的原子种类,又充分说明了微观的东西是受到宏观性状所支配的。原子核的空间尺度,核力的控聚范围和它所能容纳的质子和中子量,并不是自身绝对的,而是同宏观世界的性状密切相关的。在不同的宏观物理条件下,原子核的空间尺度,核力的控聚范围和它所能容纳的质子和中子量是可以不同的。这也就是说,在不同的宏观性状中,原子的种类和数量是不一样的,可能更少,可能更多。微观支配着宏观,宏观亦支配着微观,它们是互为作用的,宇宙世界绝不是也绝不会由某种微观终端来单向操纵和单向决定的。

    这样,世界既不会终端地为某种“微观基本原理”所操纵,也不会存在控制这些基本原理的总机关。世界是一个无限多样自在的绽出,决定了它没有任何终极所在和终极所归,它更不会为任何一个微观的和宏观的物理定律所支配、框架和终结。

如此种种,我们关于世界的种种绝对,都是主客互为关系的域定截取和制作,它们中的每一个都不是终极的和绝对的。人类思维的进取和发展应从自身批判的认识论推进中,扬弃和破除任何传统的和新的终极绝对、天经地义和形而上学,走向新的主客互为共建的思想自由耕作,走向存在之无限多样的认知领域,走向更为深刻和更为广阔的知识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