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界定“成功”的意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0:38:06
重新界定“成功”的意义    潘益大
    当工具理性取代了价值理性,信仰道德让位于赤裸裸的名利地位的追逐之后,成功就只剩下了现世功利,人生必然在不择手段的猎取中迷失方向。这才是假文凭屡禁不止的深层社会原因
   
    “打假斗士”方舟子举证揭出“打工皇帝”唐骏学历造假,在一夜间引爆了关于学历与能力、诚信与成功的热议,其热烈程度,几可用“人声鼎沸”来形容。
    两位知名公众人物过招,本就有某些戏剧性效果,何况处处以“成功人士”自居的唐骏,一向那么热衷于推销自己的成功,唯恐天下不知地张扬“我的成功可以复制”。眼下,不管事态如何演变,麒麟皮下露出的马脚堪称看点多多,不能不吸引公众关注。
    最新的消息是,唐骏仍在为自己辩解,而网上已同时出现了两个新的流行语。一是“西毕生”,即向唐骏授予博士学位的“美国西太平洋大学之毕业生”的简称。据说这家“文凭工厂”卖力兜售,唐骏在国内颇多校友;而今“西太平洋大学”因名人唐骏而声名大噪,大批中国校友也陆续被拉到阳光下。另一个是“改简历”,自唐骏“学历门”事件曝光后,网上顿起名人学历修改潮,比如上市公司蒙牛乳业近日在港交所发布澄清公告,称其执行董事丁圣只是在南开大学工商管理专业进修,并未获得工商管理硕士,云云。有人预测,这两个词大有希望入选今年网络十大流行语。
   
人们对围绕学历的社会嬗变心存太多不吐不快之言
    本来,学历与事业成就、人生成功并无必然联系。翻检过往,无论职场还是官场,学历一般乃至自小失学而能笑傲天下者大有人在。对于今天的唐骏,一纸文凭早已意义不大,而人们之所以盯着这位仁兄说事,除了名人效应之外,实在是对围绕学历的社会嬗变心存太多不吐不快之言。
    在那个荒唐的动乱年代,流行的是“读书无用论”,信奉的是“知识越多越反动”,于是“学历越高越愚蠢”。当文凭被视为废纸,人人以“粗”(大老粗)为荣时,也有人偷偷改学历,只是由高往低改,以免高学历给自己带来无妄之灾。
    改革开放之后,教育功能复位,人才强国成为国家战略,学历也渐成知识和能力的代名词,成为人生成功的通行证和获取名利的护身符。大凡企业招聘、官员升迁,甚至谈恋爱、找对象,都要与文凭勾连。学历与利益挂钩的结果,是身价陡增,变得越来越吃香,一些好走捷径的投机取巧者,便干起了伪造学历的勾当。
    从“学历贬值”到“学历至上”和“学历造假”,学历在中国经济社会的大变局中一直扮演着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而学历高低的背后,是关乎功名利禄的升降沉浮。当全社会对学历顶礼膜拜时,也就为学历造假之风的泛滥埋下了隐患。
    不过近年来,人们见多了高学历低能力的各色人等,也有越来越多机会听闻学历颇简陋而经历很灿烂、起于底层而自强不息最终大获成功者的事迹,“学历不等于能力”渐成共识,社会观念已有所改变。至于学历造假有失诚信,更是明白不过的道理。所以这次唐骏事发,许多人的第一反应是惊讶和疑惑:为什么有些人依然在为借虚假学历之光而冒险玩火?像唐骏,已然荣登“打工皇帝”的巅峰,难道非要一顶可疑的博士帽来包装门面?
   
必须首先弄清什么是成功,又怎样才算取得成功
    这里,不能不审视多年来被一些“成功人士”推崇的所谓“成功哲学”。
    人渴望成功,因此激励人们特别是年轻人为改变自身命运而奋发有为,既顺应人心追求,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需要。但是,必须首先弄清什么是成功,又怎样才算取得成功。现在,流行的“成功模本”是:豪宅、名车、年入百万;其隐含的逻辑,就是除了获取更多的财富,人生毫无成功可言,由此演绎开去,便有了五花八门的“成功之道”。
    成功靠积累,如今恨不能一夜暴富;成功须耐得寂寞,如今比谁更会投机钻营;成功要认清大势,如今讲究看上司眼色行事的诀窍;成功归根到底是人格竞争,如今嘲弄修德是傻蛋;成功重在风险管理,如今笃信“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盛行于职场的各色“成功学”,充斥于众多“成功人士”自述、他述中的“传奇”,在许多方面竟与臭名昭著的“厚黑学”一脉相传。当工具理性取代了价值理性,信仰道德让位于赤裸裸的名利地位的追逐之后,成功就只剩下了现世功利,人生必然在不择手段的猎取中迷失方向。这才是假文凭屡禁不止的深层社会原因。
    成功本是关于自我完善、自我管理的学问。成功的过程,应该是自我价值的发掘和实现的过程,具有鲜明的个人特点。所以,成功因人而异,不同人有不同的成功之道。成功既难以复制也无须复制,更不可只问成败、不问是非。成功带来的成就感令人神往,陷入“成功至上”的癫狂却难免做出违背起码良知的蠢事。唐骏对自己的“成功经验”自视甚高,以致喋喋不休到处布道,而“学历门”事件的爆发再次警示我们:别轻信“成功人士”的劝谕!
    重新界定成功的意义,我们大可不必期望成为其他任何人,只要成为最好的自己,这就够了。
    (作者为本报高级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