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军:跨地区经济合作,“两江模式”样本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10:51:38
普军:跨地区经济合作,“两江模式”样本
21世纪经济报道 梁钟荣 深圳报道 2010-07-31 00:29:42
核心提示:北京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学院高级工程师普军表示,鉴于江阴-靖江工业园区至于全国跨区联通的排头兵作用,江苏省应该在升级层面为园区立法,把一些制度化的东西以立法形式确定下来。
普军刚从江阴回来,其中三天时间是放在对江阴—靖江工业园区的考察上。在谈及“两江模式”时,这位在城市规划研究领域有着丰富实践经验的北京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学院高级工程师还是难掩兴奋。
“过去地区之间在产业转移园区方面的合作,实质上是产业的梯度转移过程,发达地区之所以也热衷于跨地区建设产业转移园区,一方面是为了‘腾笼换鸟’,另一方面是为了减少本地区税收的流失,而对欠发达地区亟需的人才、资金与服务方面投入甚少,客观上造成产业转移园区的先天不足。” 在普军看来,“两江模式”的不同之处在于,两地打破了行政体制的束缚,投入的是各自的优势资源,江阴不仅投入主要的建设资金,园区的管理人才也是主要来自江阴。
这是一种新的模式。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明晰的行政隶属关系和对自身经济社会发展指标的追求,导致国内各行政区的自我封闭和垄断、地区封锁、市场分割等问题渐成恶习,成为行政区市场空间进行拓展和产业结构优化的绊脚石。
现在,这块坚硬的绊脚石正被一点点地撬动。无论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还是从《珠三角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省内、各省间的跨区域经济试点已成两大三角的点兵主题,甚至成为各省区市实现资源自由流动与市场化配置的重要支点。问题在于,这些跨区域试点中产业如何整合、行政管理框架如何建立、合作制度层面如何突破,两江联动模式又能带来哪些借鉴?
针对以上这些问题,本报专访了普军博士。
先制度、资源流动,再产业转移
《21世纪》:从现在追溯回去看,在1999年大桥通车之后,江阴与靖江的交往并没有因为大桥而让经济文化交流迅速变得十分密切,为什么在4年之后就有这么大的转变呢?真的是产业的原因?
普军:产业转移是较为重要的一方面,但不是主要,因为当时江阴企业需要转移的是岸线企业。从历史的角度,7年前出现这么一个园区,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江阴与靖江两地对产业发展前景的预期,这是很有胆略的一件事情。
很多地方的跨区域经济合作,首先涉及的是产业转移,而这种产业转移往往就是低端产业的转移模式。譬如劳动密集型产业从欧美转移到亚洲“四小龙”,再转移到我国大陆,就是这样的一种模式。而“两江模式”不同,转移是整体的转移,而且首先是制度性要素、人力资源性要素的流动,流动中先流至靖江的是江阴政府的公共服务、财税扶持政策、招商理念等,它是相对落后的地区探索新型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新模式。
为什么出现这样的流动,因为由于长江的阻隔,形成江阴与靖江经济文化的势差,就这使得两地经济文化密切交往形成可能;在这些要素流动还处在萌芽阶段,政府先看到了,于是有了建立这个工业园区的诉求。先前工业化是往低端走,是以污染与成本为追求的,如此就业有支持、城市化加快,但环境遭受极大破坏。与一般的工业园区不同,“两江模式”优势在于,江苏省、无锡与泰州、靖江与江阴先把这个“新型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构架建立起来了,拒绝了单纯的污染产业转移,告别了旧“苏南模式”村村点火的经济增长方式。
《21世纪》:但如果从产业角度而言,江阴—靖江工业园区主要以造船和钢构为两大主业,而这两大主业对江阴而言是相对独立的,并没有实现当初设立工业园区的“产业过江”初衷。
普军:环境容量、土地、岸线优势等等,这些是靖江独有的;先进的政府公共服务、高素质的管理人才,这些是江阴独有的;同时江阴接受上海辐射的要素更多,可以成为靖江在参与国际资源交换的重要平台,而对江阴而言则是平台优势更具吸引力。过去7年主要是这三种优势的交换,而交换的过程中却是抓住了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机会,抓住了造船工业向中国转移的契机,从而树立了自己的两大支柱产业。
产业没有过江,是体制的原因,因为没有多少地方政府愿意放弃已经存在的税收,而地方考官也面临GDP指标考核,但从深层次剖析,关键看产业发展产生的要素。目前形成的产业阶段,在其中起引擎作用的是江阴。资金流中,资金与银行的贷款主要来自江阴;人才中,技术骨干的来源也是来自江阴;产品走的是哪个地方的服务业,最重要的还是江阴。所以实质上还是江阴在支撑这个工业园区,但也出现了江北的经济要素也往这个地方汇集,所以是江阴要素引导的融合及目前产业的出现。【21世纪网】本文网址:http://www.21cbh.com/HTML/2010-8-2/5NMDAwMDE4OTc5Nw.html?source=hp&position=news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