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康社会应以什么样的指标体系来评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1 23:28:46

内容摘要:引导与评估各地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进程,需要建立科学的小康社会指标体系。经济发展、生活水平、社会发展、社会结构、生态环境五大类共36个指标,可以构成中国小康社会指标体系。根据我国国情与党的决定和要求,借鉴发达国家现代化的经验教训,可以界定这些指标的目标值。全国各地全面小康实现程度可分为四个方阵,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梯度显著。少数先发地区已经达到全面小康多数指标的目标值,开始向基本现代化迈进。

从实现“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建设,是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历程。小康社会的来临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表明中国人关于“小康”的古老梦想正在成为活生生的现实。小康社会的主要目标与内涵,是可以量化与测定的。引导与评估各地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进程,需要建立科学的小康社会指标体系。因此,正确选择小康社会的指标与目标值,对于促进各地科学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导向意义。

百姓休闲时间增多昭示着生活方式变迁和小康生活的来临。

一、中国小康社会建设评估指标体系

小康社会指标的确定,首先要考虑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与发展趋势,同时也要考虑已有统计数据中的现成指标,或经过简单换算就能得到的指标,以体现指标的权威性与可操作性。

现以《中国统计年鉴》的现成指标为基础,经过筛选、换算合成,确定了经济发展、生活水平、社会发展、社会结构、生态环境五大类共36个指标。

经济发展类指标,包括人均GDP、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人均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第三产业比重、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等6项;生活水平类指标,包括城诵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性支出、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城镇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比重、农村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比重、城镇恩格尔系数、农村恩格尔系数、城镇常住人口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万人拥有私人汽车量等9项;社会发展类指标,包括教育事业费支出比例、卫生经费支出比例、城镇就业人员社会保险综合覆盖率、平均预期寿命、每万人医生数、百户城镇家庭拥有电脑数、城市每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辆、每万人口刑事案件立案数等8项;社会结构类指标,包括城镇人口比重、大专以上人口比例、15岁及以上文盲半文盲人口比例、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城镇登记失业率、城乡居民收入比等6项;生态环境类指标包括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森林覆盖率、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污染直接经济损失占GDP的比重、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占GDP的比例等7项。见表1。
见表1。

二、小康社会指标目标值的确定

小康社会主要指标的目标值是什么?我界定如下:

人均GDP为24000元(3000美元左右)。2000年,我国人均GDP为854美元。按照GDP总量翻两番的发展速度测算,到2020年我国人均GDP将超过3000美元,达到当时世界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

载歌载舞迎小康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6000元(2000美元左右)。农民人均纯收入为6400元。根据城乡居民收入比2.5来测算,与城镇居民人均收入16000元相对的是6400元。农民人均收入如果能以5%-6%的速度递增,那么2010年达到3830元,2020年能达到6860元。

人均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为20000元。2008年年底全国人均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为16406.78元。

第三产业比重为50%。关于产业结构变动趋势,一般认为:在工业化过程中,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第一产业的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产业的比重迅速上升,第三产业的比重逐步提高。钱纳里模型认为,人均GDP为2000美元时的第三产业比重为41.2%,4000美元时比重为44.7%。就世界范围来讲,高收入国家第三产业的比重达60%-70%,中等收入国家第三产业比重在40%-50%,低收入国家第三产业比重则在30%-40%。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2000年以来增加较快,2000年为1%、2001年为1.07%、2002年为1.23%、2003年为1.31%,2004年增加到了1.44%。2005年又略有下降,为1.34%,2008年1.54%。随着创新型国家战略的提出与实施,R&D经费将会有更大的投入,该指标目标值定为2%。

恩格尔系数城镇小于等于35%,农村小于等于40%。恩格尔系数是衡量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国际粮农组织在20世纪80年代就认为,50%-60%为温饱型,40%-50%为小康型,20%-40%为宽裕型。一般来说,居民收入水平越高,其恩格尔系数越小。根据国际经验,人均GDP在3000美元左右时,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在30%上下。

城镇常住人口人均住宅建筑面积为30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为40平方米。是否达小康,关键看住房。建设部提出的标准要求住房从生存需要,向实现舒适型转变,基本做到“户均一套房,人均一间房,功能配套,设备齐全”。由于中国统计年鉴最近几年没有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的数据,以年末实有住宅建筑面积除以当地城镇常住人口反映城镇住房情况。

教育事业费支出比例是指教育事业费财政支出占财政支出总额的比例,计算公式:教育事业费支出比例=教育事业费支出P财政支出总额×100%。该指标的目标值定为20%。

卫生经费支出比例是指卫生经费财政支出占财政支出总额的比例,计算公式为:卫生经费支出比例=卫生经费财政支出P财政支出总额×100%。该指标的目标值定为5%。

城镇就业人员社会保险综合覆盖率为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三大保险覆盖城镇就业人员的平均覆盖率。覆盖率的计算公式为:覆盖率=年末参保职工人数P年末城镇就业人员数×100%。城镇就业人员社会保险综合覆盖率目标值定为90%。

人均预期寿命为74岁。平均预期寿命是反映生活质量的综合指标,它包括生活水平、健康水平和精神生活的改善。这一指标的增长是有限度的,一般超过70岁以上,增长速度就放慢了。2000年世界平均预期寿命为66岁,中等收入国家为70岁,高收入国家为78岁。2000年中国人均预期寿命为71.8岁。每万人医生数为20人。世界1999年每万人医生数为14人,中等收入国家为17人,高收入国家为29人。

城镇人口比重为60%。城镇人口比重反映城市化的水平,是衡量中国打破城乡二元结构重要的社会结构指标。据世界发展报告统计:2000年世界平均城市化水平达47%,中等发达国家为50%,高收入国家为79%。据人口专家预测,如果年递增速度为2.6%,到2010年,中国城镇人口比例将达到48%,以后再年递增2.4%,到2020年可达到60%。

大专以上人口比例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年度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样本数据计算,计算公式为:大专以上人口比例=大专以上人口P6岁及6岁以上人口数×100%。该指标的目标值定为20%。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为50%。据世界银行发展报告统计:2000年世界平均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达31%,其中中等收入国家为54%,高收入国家为70%。

城镇登记失业率小于等于5%。控制失业提高就业率是保障民生的基本内容。2000年-2005年的城镇登记失业率分别为3.1%、3.6%、4.0%、4.3%、4.2%,2008年为4.2%。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调整,中国的就业形势将继续趋紧,但不管怎样,应该将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

城乡居民收入比采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比。城乡居民收入比小于等于2.5。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达到更高水平的小康目标是:“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1985年中国城乡收入比为1.9,1989年为2.3,1997年为2.5,2001年为2.9,2002年为3.1,2003年为3.23,2004年为3.21,2008年为3.31,差距扩大的趋势较为明显。城乡协调发展较好的北京2008年的城乡收入比为2.32,全国最低,云南2008年城乡收入为4.27,全国最高。

工业废水达标排放率的计算公式为:工业废水达标排放率=工业废水达标排放量P工业废水排放量×100%。工业废水达标排放率应该为10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的计算公式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量P生活垃圾产生量×10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应该达到100%。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的计算公式为: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P(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综合利用往年储存量)×100%。2008年全国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为64.95%,最高的天津达到99.46%,最低的青海为31.11%(西藏2008年该指标无统计)。为此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的目标值定为80%。

15岁以上文盲半文盲比例小于等于5%,百户城镇家庭拥有电脑数为50台,城市每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辆20标台,每万人口刑事案件立案数小于等于20件,城市居民家庭平均每人消费性支出为12000元,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生活消费支出为4800元,城镇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比重20%,农村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比重为15%,万人拥有私人汽车量200辆,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0平方米,森林覆盖率为20%,污染直接经济损失占GDP的比重小于等于百万分之一,“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占GDP的比例为千分之二十

三、中国各地小康社会实现程度评估

现使用我们制定的小康社会指标体系,对全国及31个省、市、自治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进行定量评估。评估全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36个指标中“平均预期寿命”指标值为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城镇常住人口人均住宅建筑面积”指标值为2007年数据,其余34个指标均为2008年数据。由于缺乏“每万人口刑事案件立案数”这个指标的分地区数据,分地区评估时暂不列入测算。2008年北京、天津、山西、上海、江苏、福建、山东、河南、湖北、广东、海南、重庆、四川、西藏、宁夏和新疆等地没有“污染直接经济损失占GDP的比重”统计值,评估时也不列入测算,西藏还缺“城镇登记失业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两个指标2008年的统计值,以32个指标测算。数据均来源于《2009中国统计年鉴》。

(一)四个发展梯度

全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重要阶段性进展。2008年全国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程度为76.33%,其中经济发展的实现程度为84.47%,生活水平实现程度为79.56%,社会发展实现程度为80.87%,社会结构实现程度为69.32%,生态环境实现程度为67.43%。

从具体指标来看,有14个指标的实现程度超过90%,其中万人拥有私人汽车量、卫生经费支出比例、每万人医生数、百户城镇家庭拥有电脑数、城镇登记失业率等5个指标值已达到目标值。有7个指标的实现程度低于60%:污染直接经济损失占GDP的比重(16.53%)、“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占GDP的比例(26.95%)、大专以上人口比例(33.50%)、城镇就业人员社会保险综合覆盖率(53.91%)、每万人口刑事案件立案数(54.38%)、城市每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辆(55.65%)、农村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比重(57.28%)。这些指标涉及人口素质、居民消费、社会治安、社会保险与生态环境。详见表1。

各地区综合实现程度差距显著。根据各地区2008年全面小康实现程度综合指数,全国各地区可分为四个方阵:

第一方阵(实现程度85%及以上):北京、浙江、上海、江苏、天津、广东;第二方阵(实现程度80%-85%):山东、福建、辽宁;第三方阵(实现程度70%-80%):湖北、黑龙江、吉林、陕西、重庆、河北、山西、内蒙古、湖南、海南、四川、河南、江西、宁夏;第四方阵(实现程度70%以下):安徽、广西、新疆、青海、云南、贵州、甘肃、西藏。

北京以实现程度93.19%高居首位,并且是全国唯一一个实现程度超过90%的地区。实现程度最低的是西藏为51.24%,是全国唯一一个实现程度低于60%的地区。各地区的具体排名详见表2。

(二)经济发展

全国经济发展综合指数为84.47%,在小康社会指标体系五大类指标中实现程度最好。农民人均收入和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两个指标是经济发展中的弱项,其实现程度低于80%。上海、北京经济发展指数已达到100%。天津、浙江、江苏、广东的实现程度超过90%,辽宁、福建、山东超过80%,新疆、广西、甘肃、青海、云南、西藏、贵州等7个省市区的实现程度都不到60%,贵州经济发展实现程度为全国最低只有48.51%。详见表3。

2008年上海、北京、天津、浙江、江苏、广东、山东、内蒙古、辽宁、福建等10个省市的人均GDP实现程度已经达到100%,仅有西藏、云南、甘肃、青海、贵州等5个省市区的人均GDP的实现程度不到60%,最低的贵州省实现程度只有37%。见表4。

农民人均纯收入2008年实现程度较好的地区有北京、上海、天津、江苏、浙江、广东,其实现程度已达到100%,福建的实现程度也达到96181%。2008年还有9个省市区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程度不到60%,最低的青海、甘肃、贵州等部分西部省份实现程度在50%以下。见表5。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2008年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山东、福建、广东八省市已达到小康目标值。其他省市区的实现程度均超过60%,实现程度最低的是甘肃和青海也都接近70%。见表6。

 三)生活水平

生活水平综合指数为79.56%,北京、上海、浙江、江苏、福建、山东的实现程度超过了80%,实现程度不足60%的地区只有贵州和西藏两个省区,详见表7。反映生活水平的重要指标消费虽然支出水平不高,但消费结构渐趋合理。全国城市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性支出2008年的实现程度为93.69%,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的实现程度为76.26%。反映消费结构的指标恩格尔系数的实现程度较高,城镇恩格尔系数实现程度为92.37%、农村恩格尔系数实现程度为91160%。但2008年城镇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比重实现程度为60.41%、农村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比重实现程度为57.28%。

(四)社会发展

2008年全国社会发展指数为80.87%,低于经济发展的实现程度,但地区间的差距比较小,实现程度最高的北京为94.70%,实现程度最低的西藏为68.79%。各地区社会发展指数详见表8。

社会发展中实现程度较好的指标有平均预期寿命、百户城镇家庭拥有电脑数、卫生经费支出比例、每万人医生数,这四个指标2008年全国的实现程度已超过90%。平均预期寿命有27个省市区的实现程度超过了90%。卫生经费支出比例实现程度有23个省市区的实现程度达到了100%以上。教育事业费支出比例有12个省市区的实现程度达到了90%以上。所有省份的万人医生数指标都已达标。

社会发展中实现程度较低的指标是城镇就业人员社会保险综合覆盖率和城市每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辆,表明社会保障和公共交通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城镇就业人员社会保险综合覆盖率总体实现程度较低,2008年全国实现程度为53.91%。西藏的社会保险综合覆盖率只有23.06%,为全国最低。城市每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辆2008年全国的实现程度为55.65%,北京的实现程度为100%,青海的实现程度为89.20%,其余省市区的实现程度都在80%以下,有21个省份实现程度在60%以下,14个省市区的实现程度在50%以下,有4个省市区的实现程度在40%以下,发展公共交通的任务任重道远。

(五)社会结构的缺陷

全国社会结构综合指数2008年为69.32,总体实现程度不高。社会结构综合指数北京、上海、天津以超过90%的实现程度位居前三名,安徽、贵州等5个省区的社会结构指数则在60%以下,云南和西藏的实现程度分别只有53.15%和38.19%。详见表9。

社会结构中城镇登记失业率2008年各地区实现程度普遍较好,31个省市自治区登记失业率全部低于5%,最好的是北京,2008年的城镇登记失业率为1.8%,其次是广东为2.6%。城乡收入比实现程度也较好,2008年有9个省市区的实现程度达到90%以上。北京、上海、天津、黑龙江、浙江2008年城乡收入比在2.5以下,北京城乡收入比最低为2.32。陕西、甘肃、贵州、云南四个地区的城乡收入比超过4。

社会结构中实现程度较低的是与人口素质相关的两个指标:大专以上人口比例和15岁以上文盲半文盲比例。2008年全国大专以上人口比例的实现程度为33.5%。大专以上人口比例2008年实现程度较好的是北京100%、上海100%、天津77.29%,其余省市区的实现程度都在60%以下(见表10)。除北京、上海、天津三个直辖市以及辽宁外,其余省市区的大专以上人口比例均在10%以下,河北等10个省市区的大专以上人口比例则在5%以下,西藏2008年的大专以上人口比例只有1.72%。

一方面高学历的人口比例较低,另一方面文盲的人口比例却不低,15岁以上文盲半文盲比例的实现程度为64.35%,2008年有11个省市区的实现程度不到60%。从具体比例来看,有9个省市区的15岁以上文盲半文盲比例超过10%,经济文化相对较为发达的浙江、福建的15岁及以上文盲半文盲人口比例也都在10%左右,有3个省市区的15岁以上文盲半文盲比例超过15%,西藏2008年15岁以上文盲半文盲比例高达37.77%。

(六)生态环境

2008年全国生态环境的综合指数为67.43%,总的实现程度较低。实现程度超过80%的只有浙江、江苏、重庆、福建等四个地区,有5个省市区的实现程度在60%以下,各地区生态环境指数排名详见表11。

在衡量生态环境的7个指标中实现程度较好的指标有森林覆盖率(91.05%)、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92.45%)和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97.10%)。反映减少资源利用、减少废弃物产生的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污染直接经济损失占GDP的比重、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占GDP的比例四个指标的实现程度较低,分别只有66.76%、16.53%、81.19%和26.95%,这表明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要大力宣传建设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建设循环型社会。

四、先发地区已开始迈向基本现代化

2008年虽然全国还没有一个地区以省(市、区)为单位全面达到小康标准。但全国有5个指标已达到全面小康目标值,北京已有23个指标已达到或超过全面小康目标值,上海已有21个指标达到或超过全面小康目标值。因此,先发地区已经开始向基本现代化迈进,区域率先现象显著。

位于北京金融街的古建筑和现代化大厦彼此衬托。新华社记者 杨光 摄

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到下一个世纪中叶,我们可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如果达到这一步,第一,是完成了一项非常艰巨的、很不容易的任务;第二,是真正对人类做出了贡献;第三,就更加能够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标准,是某个国家和地区的现代化进程达到了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是指世界发达国家中间水平。

根据世界银行2000-2001年度发布的《世界发展报告》中将低收入国家(地区)的人均GDP确定为755美元或以下,中等收入国家(地区)的人均GDP确定为756-9265美元,高收入国家(地区)的人均GDP确定为9266美元及以上。其中:中等收入国家(地区)又分为中下等收入国家(地区)和中上等收入国家(地区)。中下等收入国家(地区)的人均GDP确定为756-2995美元,中上等收入国家(地区)的人均GDP确定为2996-9265美元。考虑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动态性,可以把2000-2001年度世界银行公布中等收入国家(地区)的人均GDP的上限9266美元及以上,作为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一项重要指标。

基本现代化是达到全面小康后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全面小康与基本现代化,两者从内涵上来看是循序渐进、有机统一的。目前,有些地区已总体全面建成小康,按照党的十六大、十七大报告中关于全面小康的要求,区域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应该是“六个更加,一个惠及”方向上的延展和提升,即经济更加繁荣,科教更加发达,城乡建设更加先进,生态环境更加优美,社会政治文化管理更加现代化,惠及广大群众的小康。

一是经济规模和人均水平全面提升。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我国人均GDP跻身中等收入国家行列;205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人均GDP将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超过2000年世界平均水平。

二是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全面提升。按照基本现代化的发展目标,2050年,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第三产业从业人数所占比重将由2020年的40%左右分别提高到50%以上,进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持续上升,开放程度继续扩大,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将由2020年的50%左右提高到70%以上,只有大约4%的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50%多的劳动力将从事与知识和信息相关的劳动。

三是人民生活和健康水平全面提升。我国实现基本现代化,恩格尔系数将由全面小康阶段的低于40%进一步降到30%以下,人民的营养状况、平均寿命等生活质量指标将超过中等收入国家水平。中等收入人群将占社会人口的绝大多数,高收入人群和贫困人口仅占相对少数。私人交通工具将普及到家庭,文化、旅游消费水平进一步提升。

四是可持续发展能力全面提升。到2050年,我国人口规模将控制在16亿以内,人口素质达到中等收入国家中的较高水平。重大生态环境问题基本解决,环境质量全面改善,自然生态环境得到全面恢复。循环经济发展壮大,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环境友好技术、清洁生产技术、绿色技术、绿色产品和服务趋于普及。人与自然十分和谐,崇尚自然、绿色消费、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行为规范和机制相当完善,以生态良好、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统筹协调为主要标志的生态文明程度全面提高。

五是国家和企业创新能力全面提升。我国在加快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和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既要完成西方国家从18世纪开始的以工业化为主要内容的“第一次现代化”,又要追赶发达国家从20世纪70年代启动以知识化为主要内容的“第二次现代化”。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信息化和全球化程度明显提高,信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知识产业包括知识生产、知识传播和知识服务业得到加强,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知识含量和生产能力明显提高,依靠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发展经济的领域全面扩大。

六是政治文明全面提升。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权益得到切实保障,基层民主更加健全,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选举权、监督权等进一步扩大,公共管理、公共分配、公共决策等公共权力的运用体现着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统一团结的民族国家、民主有为的社会政治、平等和谐的开放社会、积极参与的公民角色、互助合作的人际关系、民生乐利的社会生活、求新求变的创造精神全面形成。

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东部地区有条件的地方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以后,江泽民同志、胡锦涛同志对江苏等东部沿海地区提出了“两个率先”的要求。当前“,两个率先”已经成为这些地区各级党组织与政府和广大群众的具体实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基本实现现代化,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两个紧密相连的重要发展阶段。全面小康是初步现代化,是现代化的第一个阶段;基本现代化是中度现代化,是现代化的第二个阶段。基本实现现代化,即进入后小康社会。一个区域可以率先进入后小康社会。因此,“两个率先”是区域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的重要突破。(宋林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