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社会人的全面发展的生态分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9:35:31
.
2005-8-31  潘晴雯
人作为一种有意识的生命存在物,始终处于不断的变化发展中。人的发展既包括着个人自然素质、社会素质、精神素质的全面改善和提高,又指整个社会全面进步,相互之间以及本身构成一种复杂的系统和完整的生态。以小康社会为逻辑起点,分析人的全面发展的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以区别以往时代的人特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从更深层次上推动小康社会人的全面发展,并由人的全面发展进一步引领和协同社会的全面发展。
(一)
生态学的创立始于19世纪中期,本来,生态学仅仅局限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发现,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时,离不开人与人的关系,深刻地影响并最终决定着人与人、人与自身、人与社会以及整个世界的态度,由此形成了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进而渗透到价值观和人生观。
20世纪中叶,生态学方法被运用于人的研究,从而获得现代意义。生态学原有的基本概念也发生了相应的转移。生命系统已由原来的动植物个体或群体转换为人的个体或群体、及人所制造的各种制度系统,而生态则已不仅仅或主要不是生物生态和动植物生长其间的无机生态,而是成了人或特定制度所处的社会———文化生态,也就是说生态系统由生物圈转换成了社会圈。
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之间的对立统一的基本关系及诸如物质循环、能量转换、新陈代谢、自然选择与系统平衡等观念被保留了下来。生态系统(ecosystem)一词是英国生态学家坦斯烈(A·G·Tansley)在1935年首先提出的,意指一定空间内生物和非生物的成分,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而形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指出有机体与它们的生态密不可分,两者构成一个有机的生态系统。根据这一概念,任何生物群体与其生态组合的自然整体都可称为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生命系统和生态系统在一定空间组成的有机复合体。
生态学方法被应用于对人的全面发展的研究,是因为人的全面发展本身就是一种生态。人是地球生物世界数千万个相互依存的物种中的一个成员,是地球生态圈物质循环、能量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是地球生态圈母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人置身于自然、社会之中,形成了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人的全面发展本身离不开与其紧密相连的生态系统,这本身就是一个生态。人是自然发展的产物,决定了人与自然结成了发生学意义上的生态关系。
人是自然、社会、精神三位一体的存在,同时具有自然、社会、精神三种属性。在人身上,这三种属性是彼此依存、相互渗透、相互作用,从而构成一种充满活力的生态。人具有自然属性、自然需要,人的生存需要、人的基本欲望在很大程度上具有自然属性,并且由于人的生物学意义的组织存在,生物物理、生物化学、生物学的规律在人身上也起作用。当然,最终人还是社会动物,人具有生物本能的意识控制,人的生物本能处处受到意识的调节和控制,而且人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生存和发展。当然,人的意识必须以人的自然存在为基础,同时人的意识又是社会的产物和反映,人具有精神属性。在人的身上所体现的三种属性,以自然属性作为人的存在的基础,精神属性是人存在的灵魂,社会属性是人存在的本质。只有协调三者之间的关系,才能维持的人的存在,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就是三者关系的协调过程。人的发展不仅是人与人之间、人与外部的生态变化,而且是人本身的一种生态的变化,形成平衡到不平衡,不平衡到新的平衡的过程。
从古典生态学到现代生态学,无论是以生物为核心还是以人为核心,都有一个共同的主体,这就是生命。正如现代生物学所揭示的那样,“生态”本质上是生命的存在状态。生态的主体是生命。生命以状态的形式存在。即“生态”有两层本质涵义:首先,“生态”是“生命”的状态,而不是“生存”状态。“生命”区别于“生存”就在于它生生不息、自我否定、具有持续发展的内在活力。其次,“生态”是一种“状态”的形式。所谓“状态”是指有机联系而形成的主体生命力的外在表现,它凸显的是主体内部及主体生命与生态要素之间的有机联系。不过,一旦“生态”的理念被运用于人发展研究,它就不是仅仅局限于人的生理意义上的生命,必然也必须深入到人才生命个体的更深层次,人的精神意义上的生命范畴。
人的发展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无限接近的过程,这是一个生态变化演进的过程。人的发展既不等同于动植物的生长,也不完全等同于人的生理能力的变化,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具有丰富的自然、社会内涵的现实的、具体的和动态的发展过程,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展开和完成的。人只能在特定的历史与现实所允许的范围内发展自己,获得那个时代所允许的自由。社会越发展,会带来人的主体性的较大发展和人的独立性、自主性的增强,会带来人的差异性的增大。在社会发展能力提高的同时,人的自我发展能力也提出新要求。这种要求实际就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生态要求。人的全面发展不可能超越原有的生态背景。历史发展是一个新陈代谢的不息过程,人的全面发展也是一个由初级阶段向高级阶段不断前进的动态过程。人的全面发展根源于人的本质,根源于人是实践的存在物。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在实践中不断生成的过程和一种无限开放的状态,而不是一个完成的、给定的状态,永远不会达到最后的终点。人的全面发展是无限接近的目标过程,也是一个开放和变动的生态系统。
生态学方法应用于对人的全面发展研究,主要是将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生态单位作为生态分析中的生命系统,将与人的全面发展密切相关的自然和社会条件作为其生态系统,通过分析人的全面发展与整个生态系统的内在关联及相互作用,分析人的全面发展中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动态平衡,从而探讨在小康社会中,如何进一步优化和完善人的全面发展的生态系统,不断满足人的全面发展所提出的各种要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与其所处生态系统的良性平衡。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过程中经济之外的社会因素的作用、强调发展是生态、系统、整体状态下的发展,把发展内涵由经济拓展到各个方面、各个领域。这种全面发展强调的是人的全面发展。小康社会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也就是一个不断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生命系统与环境系统动态平衡的过程,而这本身就是一种生态巨系统。
(二)
人的发展作为一个完整的生态单位,包括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两个层面。人的全面发展的生命系统是人的发展的内生态。它包含了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人的社会关系的丰富与发展、人的智力的能力的充分发挥、人的道德与心理的完善与提升。当然,这里的人也是包括个体、群体及人类在内的有机系统。人的全面发展的环境系统应包括社会和自然两大子系统,这是人的发展的外生态。
人的需要的全面性趋向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内驱力。需要的发展,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新的证明和人的本质的新的充实。”小康社会的最终目标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效益、竞争等越来越成为全社会认同的关键词,人们不再讳言享受与发展,人们在公正、自由、平等的条件下充分发挥着自己的主体性和创造力,并从中得到相应的利益,获得了物质的和精神的享受,为自身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小康社会人的需要的多样性促进了人的实践活动的多样性。
想和实践活动、渊博学小康社会实践活动的多样性同时也带来人的社会关系的丰富和发展。全球化的生存大背景,市场经济突破了血缘和地域自然纽带对于社会关系的狭隘局限,加强了单位、行业之间、地区之间,以及国家、民族之间多方面交往,从而有利于人的丰富的社会关系的形成,推动着“封闭的人”向“开放的人”发展,同整个世界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进行普遍的交换,使个人摆脱个体的、地域的和民族的狭隘性,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在小康社会建设进程中,得到社会和历史的尊重,实现自己的价值。
小康社会人的多样性的需要和实践活动,广泛普遍的社会联系,必然要结晶和升华为人自身的多方面的能力,并构成人的能力发展的普遍性和更加全面性。在小康社会的生态下,人将是具有崭新的劳动方式、交往方式、思维方式,将成为集崇高理想和实践活动、渊博学识和高尚道德、现代科技和审美情趣、健康体魄和优良气质的更加和谐发展于一身的发展着的人。
从生态系统方法来考察,小康社会自然生态和社会人文生态结合在一起,构成了小康社会人的全面发展外生态。它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制约性影响主要体现在:
1、小康社会的自然生态。在小康社会的发展阶段,自然资源的承载能力接近极限,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生态恶化严重。这些,一方面表现出人性的贪婪,造成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和失衡,是人的片面发展在人与自然关系上的表现;另一方面,生态污染和生态破坏,给人类生存和人的全面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危机,又进一步阻碍了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一个在现实自然环境中实践和创造自己本质的自然历史过程。人的全面发展有赖于自然环境的发展,通过自然环境来保证;而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自然环境出现的问题与整体失衡的解决,必须靠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才能完成。
2、小康社会的政治生态。小康社会的政治生态至少要考虑以下四个要素指标:一是政治民主化程度。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随着民主化进程的加快,民主将在广度和深度上将有一个显著的提升,问题在于,这是一个渐进的价值实现过程。并且,在小康社会的政治生活中,消除家长制和传统文化的负面效应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盛行的个人崇拜也严重制约了国民主体性确立。二是政治法治化程度。由于传统社会是人治的治理范式的影响,政治决策有着比较浓厚的经验化色彩,权力受到人情关系的个人意志左右和影响,政治行为人格化倾向严重。这些都使得人的全面发展缺乏有力法律支持和法律保障。三是政治规范化程度。小康社会的政治规范化与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政治规范化需要人的素质的提升,而人的全面发展只能在政治规范化的背景下才能实现。政治非理性、非程序的背景下是难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
3、小康社会的经济生态。在现阶段,我国的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比较低:制造业技术水平不高,产业结构层次低,服务业发展同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还没有改变,“三农”问题依然存在,城市化进程滞后。我国地区差距扩大趋势尚未扭转,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较快,而西部地区发展缓慢。目前尚有6000万人处于低水平的温饱,城镇尚有1800万人纯收入在最低生活保障线之下。我国人口总量继续增加,新增劳动力供给过剩,老龄人口比重上升,结构失业日益突出,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增大。这些会给人的全面发展带来一定的困难和阻力。
4、小康社会的文化生态。在小康社会发展进程中,具有先进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思想上的保证,体现社会人文精神的精英文化对于形成和提升人们的主体意识、公民意识、自立自强意识、开拓创新意识,形成科学的发展观等起着积极的作用。必须指出的是,现有的文化生态中,诸如,“西化”、“古化”、“泛化”之类思潮的此起彼伏;感性主义文化在社会生活的普遍蔓延;在激烈的市场经济竞争中,在物欲的诱惑下,人文关怀缺失,意义世界淡漠,失却理想信念,全社会道德滑坡;随着国际经济竞争的加剧,世界文化的碰撞也愈益激烈,弱势民族的文化价值体系处于被强势文化价值体系全面瓦解的威胁之中。
5、小康社会的人际生态。在现代化进程中,“人与人、人与物、人与组织、人与信息的关系都日益朝着短暂性的方向发展。”这给人的全面发展带来新的问题。一是人际关系的工具性与情感性相互碰撞。小康社会的发展进程中,传统的基于农业社会的血缘与地缘人际关系对个人与社会的影响将逐渐减弱,而带有一定情感因素的工具性人际关系及其交往方式开始逐步增多。二是单一性交往向多样化交往转变。小康社会的流动程度和社会变迁的速度日益提高,因而使人们的交往由原来的顺应、和谐、协调等较为固定、单一的静态模式向竞争、分化、冲突等复杂多变的动态模式转变。从内容上看,经济信息、技术信息、文化信息等各方面的交流全方位拓展;从对象上看,以一种多侧面、多向度的立体交往为特点,双向互动的特征也较过去更为明显。
(三)
实现生态平衡是生态学研究的一个根本任务,只有实现了生态平衡,生态系统才是安全的,才是可为的。人的全面发展是在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的协调发展中实现的。在自然生态、社会生态所构成的大系统中保持最佳平衡和最优状态,促使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理性觉醒和成熟的标志,是人类社会从愚昧、野蛮、落后阶段发展到充满智慧、文明、先进阶段的必然趋势。
人的全面发展的内生态与外生态的协同与平衡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人与自然的生态平衡。人类不仅是自然的征服者,更是共同进化者,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人力将逐渐从直接劳动过程退出向自由劳动转变,物质变换过程同时成为人的自我创造过程,实现着人的自由意志。显然,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的价值目标在于人的全面发展。
二是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人与社会的生态平衡。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关系使得人组成社会有机体。以智力资源为基础社会生活,人类内在的结成一体。在社会主义社会,人们的共同生产能力转化为社会财富时,便逐步摆脱了物的依赖关系,人能够有限度支配自身生活的社会生态,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发展在过程中达到统一协调。
三是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人与人关系的生态平衡。人的全面发展有赖于交往的普遍发展,因而,人的全面发展包括着“个人”与“类”的全面发展,人与人自身的统一。小康社会人与人关系的生态平衡的价值主要在于集体主义与个性解放相统一、人与人自身的统一。生态的变化永无止息,因而人的全面发展的内生态与外生态之间的平衡不是静止和固定的,它是一种动态平衡。正是在这一平衡的动态实现过程中,人才得以通过不断的适应性变革获得了自身生命与发展的延续。
在当代中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实现小康社会人的全面发展的内生态和外生态的平衡,形成小康社会人的全面发展的良好生态,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科学发展观着力于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其核心内容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要求人的全面发展必须置于自然和社会的和谐共存之中。因而,人的全面发展生态系统的构建必须主动遵循人———自然———社会相协调的基本原则,充分持续地利用自然资源、社会资源的全面功能和价值,考虑中国各地区各阶层在发展的各阶段的利益和要求,以满足人的各方面的、各层次的需要,为人的生存和人的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同时,要以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核心,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提高国民素质和劳动者的科学文化水平,增强人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意识,促进人的不断的发展。
2、加强“三个文明”建设
一是加强物质文明建设,优化人的全面发展的经济生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要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要为每个人都能赢得平等发展的机会,使每个人在现实的经济文化条件下都得到相应的发展,共享社会发展成果。二是加强政治文明建设,优化人的全面发展的政治生态。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深入进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要使人民群众深感当家有权,作主有位,激发主人翁的责任感和自豪感;构建人的全面发展的政治载体,在建立民主法治国家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民主权利,经受实际锻炼,提升政治品位,提高政治能力,从而实现人在政治方面的发展。三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优化人的全面发展的文化生态和人际生态。要始终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摆在首位,始终把精神文明建设的着眼点放在与群众文化利益密切相关、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事情上,要兼顾全社会不同层次的精神文化需要,处理好先进性和一般性的关系,要着力于人们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的共同提高,使全体人民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成为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
人的全面发展,要以物质文明为首要基础,以政治文明为重要保证,以精神文明为根本体现,才能确保小康社会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生命系统与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
3、以学习型社会为平台
学习型社会不是一种社会形态,而是一种现代社会特征。这种特征表现为个人、组织学习的最大化。学习型社会既具有工具理性的速度与效率功效,还蕴含着对人的终极关怀,即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让人脱离动物界,成为“全面的人”、“完整的人”。因此,学习型社会能最大限度实现人的本质,特别是人生来具有的“学习人”的生存方式。学习型社会的一个基本依托就是以各类学习型组织为基础,以公民获得更多的良好教育机会为契机,构建终身化、网络化、开放化、自主化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这对于全面提升构建人的全面发展生态系统的主体———人的素质至关重要。它能使每一个层次、每一个年龄段的人都有适合自己的学校或学习组织,从而保证了人们对知识的追求。
构建学习型社会对于促进小康社会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意义在于:一是促进人的平等发展。能够改变教育机会的不均等状况,通过教育的途径关注和改变所有人的生存状况;二是让受教育者不仅获得知识,而且提高素质,增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新要求的各种能力;三是促进人的长远发展,不仅着眼于解决当前的生存与发展问题,而且通过终身学习满足人的持续发展的需要;四是促进人的社会关系的和谐发展,在社会化学习中不仅实现自我发展,而且通过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学会做事,学会沟通,学会合作,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五是促进人的个性的自由发展,有能力掌握自身的命运,并在学习和实践中拥有健全的人格。全面构建小康社会人的全面发展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正期待着这样一批高素质的人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生态系统的优化建设尽心尽力。
概而言之,只有把人置于整个人类—社会—自然的存在与发展系统,才能充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内生态和外生态的动态平衡,也才能使人取得反省自身、确证自身、拓展自身以及全面发展的前提。
来源:天府新论2005年第3期
网站编辑:宋道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