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七成小康社会程度是如何统计而来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5 05:03:29

超七成小康社会程度,是如何统计而来的?

发布时间:2009-12-23 来源:北京青年报 类型:时事评论 作者:张贵峰

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监测显示,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进程由2007年的72.7%上升至2008年的74.6%,但区域差距依然存在。北京和上海的实现程度已达90%以上,基本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各项目标。

2008年的小康社会总体进程达到74.6%,差不多已接近“全面小康”目标的四分之三,在距离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的目标期限尚有12年之际,这样一个数字成绩如果属实,当然相当可观、可喜。

不过让人稍感遗憾的是,上述统计检测只告诉了我们一个小康进程的结论,而没有进一步充分详尽地披露得出这一结论的具体过程,即该结论是如何具体统计计算的过程。据新闻报道,统计所依据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方案》,监测内容包括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生活质量、民主法制、文化教育事业、资源环境六大方面,共计23项指标。

为此,笔者专门到统计局网站上找到一份上述方案的具体文本。在仔细阅读之后,不得不说,其中不少的统计或计算过程,其实均不无可议之处,远不如七成小康结论所展示的那么可观可喜。

首先,上述六大监测方面,“经济发展”这一主要体现物质、硬件水平的方面,在整个方案中所占的权重最高、显得太过突出,达到29%。而像“民主法制”这样主要指向社会秩序精神、具有软件性质的重要方面,所占的权重则最低,仅为11%,明显过于轻微。

更具体地看,在“经济发展”方面,“人均GDP”又是其中分量最高的具体指标,权重高达12%——甚至超过了整个“民主法制”所占的权重。相应地,一些反映和见证社会发展均衡程度、直接与民生密切相关的具体指标,在整个监测中所占权重又明显偏低,如归属“社会和谐”方面下的“基尼系数”、“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系数”,均仅占2%的权重;归属“生活质量”下的“恩格尔系数”仅占3%的权重;而归属“经济发展”下的“失业率(城镇)”,也仅有4%的权重。

进一步,上述六大方面23项指标中,许多关键性指标,监测到的具体数值究竟是多少,以及对74.6%的最终结论究竟做了怎样的贡献,《监测方案》也没有清楚明白地告诉我们,而显得晦暗不明。

这种背景下,“74.6%的小康社会总体进程”结论的客观真实性、准确严肃性,无疑大有进一步推敲、斟酌、慎重以待的必要,否则,径直简单地发布这样一个“美好”结论固然容易,但恐怕难免又会给公众留下一种挥之不去的“被小康”而非“真小康”的强烈印象和感受。